⑴ 求一部美國老電影的名稱
中文片名
公民凱恩
英文片名
Citizen Kane/Quarto Potere
更多中文片名 大國民
更多外文片名 American .....(USA) (working title) John Citizen, U.S.A. .....(USA) (working title)
導演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編劇 Herman J. Mankiewicz .....(screenplay) and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screenplay)
主演 約瑟夫·科頓Joseph Cotten .....Jedediah Leland 多蘿西·康明戈爾Dorothy Comingore .....Susan Alexander Kane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Charles Foster Kane
概述 影片以本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便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詳細 黎明時分,猶如帝宮般威嚴的桑那都庄園的剪影,屹立在佛羅里達州海濱一座山頂上。 攝影機的鏡頭緩緩推近庄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 」。鏡頭穿過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發老人。只見他嘴唇翕動,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他手上握著一個水晶球鎮紙,球心帶有雪花紛揚中的農舍景物——驀地,手鬆了,水晶球滾落於地,砰然碎裂。 被人稱作「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子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76歲時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的生平,一幅黑框的凱恩的照片,占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導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解說詞稱:「凱恩的帝國在其昌盛時期,曾經控制著37家報紙,13家雜志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網。它是帝國中的帝國。」新聞鏡狀追溯了凱恩發跡致富的緣起,其後創辦《問事報》,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曾兩度結婚兩度離婚,一次是與總統的侄女愛米麗成婚,青雲直上;一次是與「女歌星」蘇珊成婚,轟動一時。恰恰是他與蘇珊桃色丑聞被揭露,導致他在競選州長的政治生涯中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凱恩帝國」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凱恩在桑那都庄園,深居簡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雜志的主筆若斯東,對這部倉促剪輯、止於皮相的新聞片並不滿意,便委託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生平作深入調查,並要他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真實含義,以揭示這個「美國忽必烈」作為人的真實形象。 湯姆遜訪問的第一個對象,是凱恩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她現在是亞特蘭大城一家低級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濃妝艷抹,但斷然拒絕接受采訪,一聲「滾出去」的逐客令,或許正隱藏著這位當年紅伶的人生痛楚。 在費城的賽切爾紀念圖書館,湯姆遜獲准進入檔案室,查閱了已故銀行家賽切爾未經披露的回憶錄手稿。1870年大雪紛飛的冬天,小凱恩的母親經營著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幾年有個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張廢礦井的產權契約作抵押,不料這個廢礦井後來被確認竟是富礦,凱恩一家頓時發跡。當凱恩母親將他連同財產託付給賽切爾,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凱恩對於要他成人後做什麼「美國最闊的人」毫不理解,不肯離開媽媽和這個鄉野小鎮,就用雪橇猛撞賽切爾。但他最終還是被帶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凱恩成年獲得財產權後,便自作主張買下第一家報社,出版《問事報》。他公然與賽切爾作對,興之所至時還大談維護社會正義,假惺惺地要保護窮人不受大公司剝削(他擁有這家公司的巨額股標)。賽切爾手稿上寫著這樣的結語:凱恩只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 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老人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但凱恩在向公眾發表的「原則宣言」里則義正辭嚴寫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報,它要忠實地報導新聞…… 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來干預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凱恩信奉實用主義,革故鼎新,從辦報而投身政治,還把對手《紀實報》的全班人馬拉進了自己的報社,甚至製造輿論鼓動美國捲入1897年的美西戰爭。他還懷著政治野心,實現了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至於問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釋伯恩斯坦則無法破解,只說,那或許是一個他愛過的姑娘,或許是「他失去什麼東西」。最後,伯恩斯坦建議湯姆遜去找凱恩的大學好友、後來當上戲劇專欄員的里蘭,並說此人對凱恩的私生活佔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醫院里,湯姆遜找到了坐在輪椅里的里蘭。窮途潦倒的里蘭對他說,凱恩是靠權力來生活的,他是個蹩腳的辦報人,「他使自己的讀者得到消遣,但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實話」。他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純屬政治聯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後來,他與歌女蘇珊邂逅,一見鍾情,干出「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當凱恩投身政治、況選州長之際,其政敵蓋蒂斯便以「凱恩在愛巢中和『歌女』雙雙被捉」的丑聞將他擊敗。凱恩為蘇珊修建了歌劇院,但天分有限的蘇珊首場演出便告失敗。里蘭撰文如實批評,說蘇珊不過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從心的票友」。這篇批評文章,里蘭因酒未能卒篇,由凱恩代筆完成。文章見報,里蘭旋即被凱恩解僱,他們的友誼也就破裂了。凱恩在政治與愛情兩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隱居於桑那都如帝宮的庄園。
⑵ 關於美西戰爭的電影有么/
電影:公民凱恩
影片以20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便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⑶ 有啥關於美國內戰或獨立戰爭、拿破崙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愛國者》;內戰的《葛底斯堡戰役》《飄》《冷山》;英法百年戰爭的《聖女貞德》
日俄戰爭的《坂上之雲》(日劇,不是電影)拿破崙戰爭的《滑鐵盧戰役》;《戰爭與和平》(分美國版蘇聯版,美國版的女主角是奧黛麗赫本。蘇聯版拍博羅季諾戰役拿的是正規軍當群眾演員,戰爭場面很震撼)
英布戰爭《祖魯戰爭》
以上電影都是我看過的。克里米亞戰爭、美西戰爭的沒看過。
⑷ 反映美西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狂野騎士 Rough Riders (TV)
導演: 約翰 米利厄斯
編劇: 休·威爾遜 / 約翰·米利厄斯
主演: 湯姆·貝倫傑 / 山姆·艾里奧特 / 加里·布塞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戰爭
上映日期: 1997-07-20
⑸ 一部美國電影,大致意思是美西戰爭時期,一群牛仔被征上戰場,後來他們去一個小鎮,消滅了當地的壞人
決戰猶馬鎮
⑹ 哪些名人在神秘的環境中喪生
托馬斯·因斯(Thomas Ince),1880–1924年
早期電影因斯的導演,作家和製片人被稱為好萊塢西部之父。在辯論期間,他拍了800多部電影。
該黨在國際水域中,酒類自由流動,美國官員無法制止,當時的禁酒令生效。
在船上或登上慶祝生日的Ince之前,他喝酒並吃了堅果-他是潰瘍患者,也不應服用。他消化不良。
後來有報道稱他被帶回家,死於心臟病。
謠言迅速發展,因斯死在遊艇上,人們發誓他們聽到槍聲。據推測,因斯是因與戴維斯調情而被赫斯特槍殺,或者是因為醉酒的赫斯特沒有意識到因斯曾與查理·卓別林換過客艙。包括赫斯特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卓別林與她有婚外戀,或試圖與她有婚外戀。她在卓別林度過了很多時間,因斯(Ince)一直在給戴維斯(Davies)一些私人表演課,這是赫斯特(Hearst)認為她不需要的東西。
有趣的是,一位失職的記者Louella Parsons虛張聲勢參加派對。好萊塢的迷們知道她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專欄作家之一。相對缺乏經驗的她成為赫斯特最有價值,薪水最高的記者。她寫了幾篇文章嚴厲地揭穿了謀殺理論。
帕森斯睡在一個Ince旁邊的小屋裡,所以如果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她會聽到的。
因斯也被火化,所以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⑺ 中美歷史關系
中美兩國關系是趨於友好與合作的。但由於歷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見和矛盾。總體講,是合作多於沖突,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得益蘇聯的影響和幫助更大,中美是兩個陣營的。後來中蘇分道揚鑣,毛澤東、尼克松高瞻遠矚改善了中美關系,實現了中美建交。
中國和美國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力爭成為一個富裕強大文明的國家,造福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時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的目標則致力於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國,實現美國夢,包括國民幸福,國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傳播自由民主人權等理念。
因此,中國和美國的矛盾在兩個方面,意識形態上相互爭論,國家利益上不少沖突。因此不少人戲稱為「美中不足」。中美關系事關中國發展大局,對美國也十分重要;從中國的戰略利益出發,我們雙方要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建交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同時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日益重要。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中蘇之間的裂痕加大。從美方來說,美國經過二十幾年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逐漸意識到外交政策的失敗,而當時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不得不考慮改善中美關系。中蘇關系的惡化為中美關系改善提供了契機。
1966年2月12日,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邦迪(William Bundy)在一次講話中提出,美國應在堅持抵制亞洲共產主義擴張的同時,嘗試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 邦迪的講話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松動的開始。
自邦迪的講話起,美國官員改用「北京」來稱中國的首都,而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沿用「北平」的稱呼。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回應,中國政府於1966年春傳達給美國政府一個信息:如果美國不侵略中國和越南北方,而且不轟炸紅河河堤,中國將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美國政府接受了這一條件。
⑻ 我記得好像有一部關於美國和西班牙戰爭的電影 但我不記得名字 有關於美西戰爭的電影都行 謝謝
1927年的無聲片The Rough Riders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076653/1945年西班牙拍的傳記片《最後的菲律賓人》(Los últimos de Filipinas)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927197/1997年的電視電影《狂野騎士》(Rough Riders)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934/2008年菲律賓電影 Baler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68470/
⑼ 一戰到底誰最強
一戰(乃至之前),論各方面,美國都不輸歐洲任何列強,包括軍事上。樓上的諸位得出「一戰時德國軍事強於美國」的結論是被表象迷惑了。
包括一戰前,連年的戰爭,促使歐洲各國抗軍備戰,處於核心位置的德國集舉國之力投入到軍事上,以犧牲其他各方面來催谷戰力,才會讓人感覺德國或三列強軍事似乎瞬間強於美國了。實則不然。只要美國戰爭動員,國民經濟軍事化,實力瞬間就能反超歐洲列強。
列舉事實說明:
1、美國的戰爭財力是極其雄厚的,論國土面積、資源、人口....任何方面都可匹敵歐洲的總和,更勿論單個德國了,這個不需要討論。
2、論軍工技術,很多人認為美國久不經戰事,軍工落後於歐洲,其實不然,美帝不但總體不落後,在很多方面還走在世界前列。
我提醒大家幾點:一戰最恐怖的武器------馬克沁重機槍,是美國人1884年的發明,美國的專利!在和平的國內賣不動,才sell給歐洲列強的,尤其被德國加以改進成為制勝利器。試問如果當時美國控制機槍技術,德國你是打算用磚頭跟我打嗎?還有,飛機也是美國的專利。坦克是一戰時英國的發明,但美軍製造的坦克卻全面超越英國。艦船技術我就不說了,美國的艦船從沒輸過給歐洲。它建國不到50年,在美法戰爭中,海軍已經叫板法蘭西了,後來的美西戰爭更是幾乎零傷亡取勝。
至於槍械技術,更不用比——美國建國之初就允許全民擁槍,槍械私營,200年過來,你說沒美國的槍械製造術輸給歐洲那是不可能的。但德國在列車炮技術方面完勝各國倒是不爭事實。
從一戰開戰到1917年美軍參戰,這長長7年,誰是協約國和同盟國最大的軍火供給商?美國的武器不行歐洲會爭著買?
3、士兵作戰素質:的確,德國有全世界最強的陸軍(在美國未充分發動前),單兵素質放哪裡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但不表示美軍就干不過德軍,原因也很簡單,我一個自建國以來就全民擁槍的國家,我的陸軍會差?你這不是開玩笑嗎(哪怕暫時比你弱,我要趕超你也不難啊!)。對很多美國青年來說,槍實在不是什麼稀罕物,可能從小就把玩了,射擊和開車一樣,是基本技能,很多人稍加訓練就能上戰場,大大縮短了訓練周期和難度,這是歐洲根本不可能具備的條件——這就是貨真價實的戰爭軟潛力。
在電影《冷山》中我們看到,美國內戰期間,一個弱不禁風的家庭婦女,在叛軍打算進犯自己住處時,也知道拿出地窖里的步槍對准窗外逼退對方。二戰時日本關東軍士兵槍法號稱百發百中,在中國根本看不起八路國軍,但島戰遇到美軍馬上就認叼了!
總而言之嘛,「槍使得人人平等」是美國精神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人人有槍在手,美國才是貨真價實的「戰斗民族」,我不認為這樣一個國家陸軍會干不過你。
很多人把一戰美軍軍隊戰鬥力排在列強倒數,簡直是無腦排名。在同等裝備條件下,美國人可能稍怕死(畢竟不是自己的戰爭嘛,輸了也不會亡國滅種),戰斗精神不如三大列強,但肯定不是質的差距。
4、制度之勝:先進的政治制度是贏得戰爭的保證。這個也不用說了,老美200年前就是民主國家了,參加一戰總統管議會管輿論管普通百姓也關心,全民參與戮力同心,毫無後顧之憂。反觀歐洲列強很多還是封建君主國家,雖也有開明專制的,(最典型的俄國,一邊打一邊還要內戰,除英法外其他未完成民主化的奧匈等國也是,內部傾軋、政變趁外戰風起雲涌),歸根到底後方肯定不如美國穩固。
5、後勤保證能力...這個不用說了吧,除了獨立戰爭,沒聽說美軍在那場戰爭中餓過肚子。永遠都奢華級的後勤保障啊!!與我軍「艱苦奮斗」優良傳統不同,「直接用錢拍死」是美軍傳統戰略思想。因為我不差錢。
6、論戰績。1910——1916年協約國的武器供給仰賴美國。200萬美軍到歐參戰後,獨立或聯合發動的幾次重大戰役德軍也無還手之力,包括在德軍最為自豪的指揮水平上,也沒有勝過美軍。美軍到歐一年就結束戰爭了。
其實懂歷史的人都知道美軍一直都是極恐怖的軍隊,而且高新科技從不輸人,在1846年的美國內戰時,這一點早已經向世界展示:南北雙方廣泛裝備了當時世界最好的槍(帶火帽裝填鉛彈的線膛槍——線膛槍在當時的世界還是時新玩意,美國佬已經全部用上了),最好的炮,最能打的人(祖輩都會玩槍的國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戰場居然還廣泛使用了電報通訊——這他媽才發明了幾年啊,就普及了!裝甲列車見過嗎?也是內戰專利。
不要少看美利堅的膀子,你們勒緊褲帶過日子的,永遠打不過大西洋對面的那群土豪。
點評:不要認為美國是靠一戰二戰才強大起來的,大誤解啊!!美國建國後50年不到各方面已經追平歐洲列強了。他領先世界應是從1840年左右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