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戴錦華情書電影分析

戴錦華情書電影分析

發布時間:2022-12-15 11:05:18

① 戴錦華的主要論文

風聲諜起:間諜片流行的初衷 戴錦華 【期刊】文藝爭鳴 2010-09-15
中國電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戴錦華 【報紙】人民日報 2010-07-01
揭開冷戰歷史的暮靄 戴錦華 【期刊】藝術評論 2010-06-04
無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戴錦華; 高秀芹 【期刊】文藝爭鳴 2010-05-15
諜影重重——間諜片的文化初析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2010-01-05
中國電影:文化現代化的特定實踐 戴錦華 【報紙】社會科學報 2009-10-22
「五四」記憶中的精神與電影 戴錦華; 鍾大豐; 王志敏; 周星 【期刊】電影藝術 2009-05-05
斷裂處的幻影和幽靈 戴錦華 【期刊】中國圖書評論 2009-01-10
時尚·焦點·身份——《色·戒》的文本內外 戴錦華 【期刊】藝術評論 2007-12-15
帳篷劇:流動中的呼喚——戴錦華對櫻井大造的訪談 戴錦華 【期刊】藝術評論 2007-10-15
歲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國戴錦華 【期刊】書屋 2007-10-06
幽靈之鏡 戴錦華 【期刊】世界知識 2007-05-01
百年之際的中國電影現象透視 戴錦華 【期刊】學術月刊 2006-11-20
文化的位置——戴錦華教授訪談 戴錦華; 斯人 【期刊】學術月刊 2006-11-20
我的批評觀 戴錦華 【期刊】南方文壇 2000-10-15
殘雪:夢魘縈繞的小屋 戴錦華 【期刊】南方文壇 2000-10-15
在「苦澀柔情」的背後 戴錦華 【期刊】讀書 2000-09-10
面對當代史──讀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 戴錦華 【期刊】當代作家評論 2000-07-25
關於韓國影片《低吟》 戴錦華 【期刊】世界電影 1999-08-20
文化研究面對後現代噩夢 戴錦華; 王昶 【期刊】當代電影 1999-03-15
見證與見證人 戴錦華 【期刊】讀書 1999-03-10
中國電影:在快樂中沉沒…… 戴錦華 【期刊】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9-02-15
自我纏繞的迷幻花園──閱讀徐小斌 戴錦華 【期刊】當代作家評論 1999-01-25
世紀之門 戴錦華 【期刊】創作評譚 1998-08-15
重寫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別寫作與文化空間 戴錦華 【期刊】婦女研究論叢 1998-05-15
智者戲謔──閱讀王小波 戴錦華 【期刊】當代作家評論 1998-03-25
清醒的立場——戴錦華訪談錄 戴錦華; 陳岸英; 周濂 【期刊】藝術廣角 1998-01-15
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談片 劉恆; 戴錦華 【期刊】當代作家評論 1997-05-25
文化地形圖及其它 戴錦華 【期刊】讀書 1997-02-10
奇遇與突圍──九十年代女性寫作 戴錦華 【期刊】文學評論 1996-09-15
陳染:個人和女性的書寫 戴錦華 【期刊】當代作家評論 1996-05-25
個人寫作與青春故事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6-05-05
世紀之門·對話與中國電影戴錦華 【期刊】外國文學 1996-03-28
池莉:神聖的煩惱人生 戴錦華 【期刊】文學評論 1995-11-15
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4-11-15
樂觀主義與電影困境 戴錦華 【期刊】電影創作 1994-11-10
梅雨時節──90年代中國電影筆記之三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4-09-15
真淳者的質詢──重讀鐵凝 戴錦華 【期刊】文學評論 1994-09-15
《二嫫》現代寓言空間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4-09-05
「世紀」的終結:重讀張潔 戴錦華 【期刊】文藝爭鳴 1994-07-15
思索與見證:黃建新作品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4-03-15
本文的策略:電影敘事研究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4-01-05
《十誡》:現代人的兩難處境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3-10-28
十誡 克日什托夫·皮耶謝維茨;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3-10-28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一個心靈個例病案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3-04-01
誰要站直啰,別趴下!——一部影片 一次評析 一通感慨 戴錦華; 鄭洞天; 倪震; 黃建新 【期刊】電影藝術 1993-03-02
《心香》:意義、舞台和敘事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2-08-28
逃脫中的落網:凌子風導演藝術筆記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2-05-30
《放大》:自反的藝術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2-03-01
《法國中尉的女人》:一個重述的愛情故事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2-01-31
新中國電影:第三世界批評的筆記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1-01-31
《紅旗譜》:一座意識形態的浮橋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90-06-30
斷橋:子一代的藝術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0-05-01
斷橋:子一代的藝術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0-04-01
歷史與敘事 謝晉電影藝術管見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90-03-02
由社會象徵到政治神話——崔嵬藝術世界一隅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89-08-29
斜塔:重讀第四代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89-05-01
精神分析與電影:想像的表述 查爾斯·F.阿爾特曼;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89-03-02
電影:雅努斯時代 戴錦華; 李奕明; 鍾大豐 【期刊】電影藝術 1988-09-27
《搜索者》——一個美國的困境 布里恩·漢德森;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87-08-29
時代之子 水華導演藝術散論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87-07-30
讀夏衍同志《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 戴錦華 【期刊】當代電影 1987-03-02
電影創新之我見 戴錦華 【期刊】電影藝術 1986-12-27
文化研究的可能 戴錦華 【報紙】文匯報 2003-07-06
《色,戒》:身體·政治·國族 戴錦華 【報紙】文學報 2007-12-20

② 看過石井俊二的《情書》的達人進呀!

戴錦華在評論這部電影的時候說 愛情是一種鏡像投射 女主角在男主角死後還給他寫信,這種愛情似乎顯出病態的傾向。可是後來竟然出現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女子,而這個女子和初戀情人是一個名字。一個藤野樹愛藤野樹的故事,忘我的他戀,同時也是最瘋狂的自戀。愛情,與其說是愛情,更像是一種自我投射的幻覺。

影片結尾,講到爺爺種的樹,我個人理解是導演將這一主題升華到生命的高度。

求高見。

③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可以解讀哪些文學作品

太多了,基本上每一個文學文本都可進行精神分析,因為文學寫作本身即是一種精神思慮進程。當然,每一篇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精神呈現密度不盡相同。先鋒小說重技巧,多工匠而少遜思量,官方文學作品重意識形態,多說教而少感性。私人寫作或更具精神蒸餾殘余,文本中多有作者彼時心境流淌蜿蜒。精神分析又可稱為癥候性分析,即發覺文本細節中所呈現的「矛盾」狀態,並分析「矛盾」的起因——或基於寫作時的意識流動,或基於作者的內心創傷(「創傷」一詞尤具佛洛依德或康德意義上的精神分析向度)
具體此方面分析案例,可參看藍棣之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癥候型分析》,張直心《夢中的女孩——魯迅《在酒樓上細讀》,以及戴錦華《電影精讀18例》等中述及篇章;
《白鹿原》是相當不具有精神分析價值的(如有分析價值,更多是民俗學與社會學方面),倒是張煒、張承志、張辛欣的某些篇章具有精神分析的必要性。

④ 什麼樣的青春片才是如今國內需要的

青春題材的商業片就這樣通過不斷復制再生產著此類空中樓閣般的青春童話以大眾對於理想自我的渴求,似乎只要對准時下觀眾群體的口味,在劇情、畫面和表演上達到基本的藝術水準,便可輕松賺得盆滿缽滿。諸如充斥著荷爾蒙的美式青春片,纏綿悱惻的日韓系純愛片,都已然形成某種固定類型,其中也不乏討喜的佳作。

尤其是某些富有情懷和責任感的創作者,在迎合市場需求製造童話美夢之餘,還能試圖探討一些更廣闊的社會議題,或是滲透進某種具有啟發性和積極意義的價值觀。盡管這種介於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的作品仍然難逃「美化現實」的窠臼,但終歸是把人們對理想自我的追求從那些身外之物提升到了精神層面,或許我們終究都無法像電影主角那樣強大和幸運,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努力朝他/她一點點地接近,懷揣著對於美好事物的希望,更勇敢地生活下去。

⑤ 影片分析應該怎麼寫

電影評論如何寫
一般來說,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想寫點東西表達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想或者領悟,這都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你可以寫一篇跟自己心情有關的日記,也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某個情節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還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所描述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寫出任何東西都是值得鼓勵的。

2.1,寫影評前的准備工作

在寫一篇影評之前,我的建議是:
1, 選一部自己喜歡的影片。在評論前,評論者首先是觀眾,自己喜歡最重要。同時建議要多看電影,但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不要勉強看。
2, 所選擇電影要多看幾遍。要尊重電影。
3, 盡量多的掌握一些電影評論分析的工具,盡量多的了解此部電影相關資料。
4, 搜集一下這部影片曾有哪些評論,以免重蹈前人說法。
5, 要勇於懷疑。

2.2,觀感與通過觀感進行對電影的初步分析

在觀看完影片以後,你的直接觀感就是對這部影片的最初評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覺。事實上,對電影的最初分析已經在觀看影片時完成。當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向影片提出問題,「情節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演員所說的台詞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電影進行中的每時每刻觀眾都會對影片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觀眾會試圖從電影本身的解釋中找到「合理」的邏輯性,也會時刻根據以往的個人經驗來審視著畫面的可能性。觀看好看的電影時我們會說,「是這樣啊」或者「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啊」 。我們不喜歡的電影往往是那種看著很虛假的「不真實」的電影,這種電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講的蹩腳謊言。當然,如何愉悅觀眾是電影製作人所要關心的,作為評論者來說,不但要找出電影好看(合理)的地方,還要試圖分析為什麼。

2006-5-11 11:21:41 偷心

頭銜:小小斑斑~~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3681
積分:21939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5年7月2日第 3 樓

--------------------------------------------------------------------------------
2.3 電影評論的基本構成
影評通常包含的幾個部分:電影簡介,評論正文,引文出處。

電影簡介

電影簡介可以分為電影的基本簡介與服務於評論正文的擴展簡介。
基本簡介通常包括電影的原名,電影的中文譯名(別名),導演,主要演員,類型,片長,上映時間,國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這部電影的海報。這里除了電影名稱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寫項目。根據評論的需要,我們還可以加入劇情簡介。劇情簡介是對電影的再敘述,由於評論者對於電影理解的局限,再敘述時應盡量避免加入有嚴重主觀傾向性的解讀。建議劇情簡介不要超過200字。
擴展簡介通常包括對電影製作人員的更詳細的介紹,影片產生背景的介紹,影片所描述的社會背景介紹,影片所獲得的獎項等等。擴展簡介作為評論的資料性工具要有選擇的引述。擴展簡介如果沒有對評論產生直接影響,建議果斷的舍棄,或者可放置於評論正文之後。

評論正文

① 從觀感輕松切入評論
我們注意到,觀感往往產生於電影中最能讓觀眾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對觀感的分析也就成為對這部電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點。我們只要問一下自己,這部電影哪裡最吸引人,然後根據以往的經驗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為什麼吸引人,評論就產生了。
觀感作為最初對電影的評定,勢必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會因為評論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不必刻意減少這種差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差異,才使得評論更加開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為影評的目的是發揮綜合能力欣賞作品,同時將作品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提供給別人,所以開放式的評論也就不必排斥專業分析工具。我們也不能誇大專業分析工具的功能,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影片分析方法並不存在。
觀感是電影對觀眾的影響結果,它意味著觀眾從電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麼。對觀眾來說,觀感從來就沒有對錯之分。作為評論者,要相信自己的觀感,不要被導演的名氣或電影所獲得過的獎項等非電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電影本身的東西只能印證觀感,而不能產生觀感。

② 列舉部分常見的評論切入點
1通過主題解讀評論:例如,你可以通過《不準掉頭》來解讀「倒霉」,可以通過《躲閃》來解讀「少年的愛情」,可以通過《著魔》來解讀「瘋狂」。觀感可以讓你對某些電影歸結出一個主題詞語,然後品味分析一下,電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讓你對這個主題詞有了更好的理解。一個電影是如何變成一個詞語的詮釋例證的?
2相似主題聯想評論:《兩支大煙槍》《尼古丁》。
3通過形式對比評論:例如,作為警匪片的《獵豹行動》對以往戰爭片形式上的借鑒,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拍攝警匪片的新方法。與之對比的對象可選擇《黑鷹計劃》。
4典型例證:例如,可以通過木偶片《美國戰隊》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國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討論:從茂瑙的《吸血僵屍》到《驚情400年》《刀鋒戰士》《吸血情聖》等這一系列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電影從內容到形式上有哪些變化。又比如說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櫥櫃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異形》系列或《黃飛鴻》系列等等。
6倫理討論:例如可以通過《老男孩》與《發情日記》來比較東西方倫理差別,《關於我們的愛情》來討論母女關系。
7了解型電影:例如,從《夢想阿根廷》與《官方說法》中可以對「軍權政府」有個初步認識。也可以在《戲夢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氣息。
8結合他人的評論對電影的再評論。
9對某些導演或演員的偏愛也可以讓我們集中討論一下他們的特色。例如我比較喜歡的安德烈.佐羅斯基、蓋.瑞奇、伊莎貝爾.阿佳妮、夏洛特.甘寶等,他(她)們導演或主演的電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們要小心的是通過「作者論」[注釋]來分析電影,這種分析方法使用不當就會變成是評論者的一廂情願。在某些不嚴謹的評論者那裡,影片被詮釋的面目全非,之後就可能是評論者對導演的非理性評論。本來單純地影片分析,變成了一個批鬥導演的檄文或是對某個「偉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證書。批評電影與批評導演當然是兩回事,批評導演更像是一種私人恩怨。

然而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論」是一個很容易入手且簡單易行的電影分析的切入點。所以在評論的時候要多關注的是電影而不是關注導演,更不要試圖證明自己比那個導演還要了不起。
10對電影影象的評論,如從電影敘事、景框構圖、電影剪輯等做切入點。如對電影《羅拉快跑》進行分析評論。

電影評論當然不只局限於採取以上這些方式作為切入點。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觀感,並且不片面濫用自己的感覺,其實一切可以使你產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作為切入點。

③選擇一種自己所熟悉的評論工具。評論工具的范圍其實非常廣泛,復雜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專業工具,簡單的如個人的觀感。特定工具的好處是可以把某些問題分析得更具體,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應用上,戴錦華對《玫瑰的名字》的精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當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說的。那些特定的工具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難以掌握,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用符號學來分析一下《夢幻格林》,這將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④在分析與欣賞電影中間把握平衡。我們要警惕過度的分析對電影的欣賞性是有害的。有時候觀眾並不想變得那麼「明察秋毫」,做一回快樂的「傻子」也許就是觀看影片的初衷。蓋•瑞奇導演的《偷拐搶騙》我已經看過了7次卻一直捨不得分析它,因為害怕分析過後觀看的樂趣就沒有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抱著樂觀的態度,分析以後會發現新的樂趣,但這畢竟是要冒一定風險的。我認為好的評論同時也應該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還要保留原來電影的觀賞性。

⑤筆法。評論者的筆法與評論選擇的切入點密切相關,不同的切入點決定不同的筆法。如通過觀感來敘述影片帶來的感官審美影響,則很有必要藉助大量修辭的運用;如果探討影片的流派等歷史性內容,則對經典理論的引用和同時期其他作品的類比必不可少。寫評論時要把觀點寫清楚,行文要簡潔流暢,不要堆砌資料。臟話痞話或許是通往個人文風的一條捷徑,然而他們從來都不是嚴謹的,在評論的道路上我們甚至不需要反諷。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圍資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當地使用外圍資料很可能會把你的評論淹沒在看似相關實則不知所雲的文字之中。外圍資料可以幫助評論者理解這部電影,但不應把這些資料變成評論者的依據。原則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內部的任何文獻或相關資料」的這一立場。電影評論並不會因為提到了一些大師的名字而變得更加精彩。

⑥個人風格。影評的個人風格需要逐漸形成,如同對於電影的口味一樣,評論的側重點與切入方式在不斷書寫影評中會逐漸形成風格,從而成為個人影評的某種標志。

⑦豐富你的影評。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採用直觀的圖象,作為對評論的支持與補充,適當截取影片的畫格會使你的評論更直觀。除非是在評論影片剪輯的時候,製作表格或者圖解對評論者來說太費力氣。

⑧給自己的評論起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

引文出處

在評論正文之後要列出評論中所引的文字出處,這是對原作者辛勤勞動的尊重,同時也方便讀者查閱相關資料。

2006-5-11 11:22:14 偷心

頭銜:小小斑斑~~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3681
積分:21939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5年7月2日第 4 樓

--------------------------------------------------------------------------------
3 在電影評論中應該避免出現的情況。
1, 要避免評論者的生活(經驗)過多的干預評論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後,你說你學會了怎麼做叉燒飯。寫評論的目的不是讓讀者關注評論人,而應該強調所要評論的電影。吃了油條喝了豆漿去看電影,同餓著肚子去看電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樣,但電影是一樣的。
2, 要避免在沒有敘述原因的情況下給出評論結果。例如:永遠也不要說哪部電影是最好的電影,哪部電影是最偉大的電影。在我看來,即使看了很多電影也不要給電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給電影定位。
3, 要避免東拉西扯,主題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個問題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體描述10個還未解決的問題。不要隔靴搔癢,甚至是滿世界找靴子。例如:評論《神話》的戰爭場面差,不能說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鬥士》,而應該明確指出它具體差在哪裡。是場面調度問題還是畫面構圖問題?是剪輯問題還是電腦特技問題?
4, 要避免對演員導演等影片生產者私生活的關注。只有影片的宣傳人員或者八卦雜志才有需要關注那些問題。
5, 要避免死撐面子硬評論,滿眼都是某個電影的不足。應該放鬆心情,如果有部電影實在是差,那我們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費心評論。評論是要把影片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捨本逐末的評論方式與悲觀的分析角度實在讓人惋惜。
6, 要避免一些對電影本身沒有意義的評論。電影評論不同於電影商業宣傳,評論要排除干擾。在選擇切入點上要迴避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人文學科對電影的探究,盡量從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論述。
7, 要避免評論者主觀地對影片做過度詮釋。不要對自己假想中的錯覺揮動雙拳,使讀者莫名其妙。

-----------------------------------
[注釋:作者論的觀念,最早是由法國導演楚浮的文章〈法國電影的某個趨勢〉在《電影筆記》上發表而開啟。文章攻擊停滯的法國電影工業,並稱贊美國導演的作品,為作者論奠定基礎。作者論認為,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內容的處理主要可歸功於一個人的理論。通常用來指具有可辨識風格和主題意識的導演,此理論也包括其它被視為一部影片的主要推動力的製作人員(編劇、演員、攝影、剪接)。作者論在邏輯上是一種以作品為重心的分析方法,然而實質上卻是一種影片的詮釋方式,影片的每項特殊因素都被分析者順著導演世界觀的方向加以詮釋。出自書目《當代電影分析》《電影批評面面觀》]

⑥ 電影鋼的琴音樂作用分析

手風琴,東北一直是中國手風琴文化的重要培育地,地理因素居多,源源不絕的俄羅斯民謠或小調由東北傳入中國,因此《鋼的琴》的配樂主調是明顯以手風琴居多,如《三套車》 、《步步高》、俄羅斯搖滾樂團lube的《Skoro dembel 》或王雁盟的《瑪奇朵漂浮》等,都圓融地在這部電影里起舞
電影的音樂。因為故事的原因,電影中大部分都是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流行於工人階級的音樂,例如剛開始秦海璐唱的《三套車》,以及後來手風琴伴奏,故事進入高潮一起開始造琴,在這種勞動場景中lube的skoro dembe,這首曲子是具有俄羅斯民族特色的搖滾,由九十年代俄羅斯最好的樂隊lube演唱,他們的歌曲通常是歌唱俄羅斯的土地,
影片的一開始,由王千源和秦海璐組成的草台班子歌劇團就先唱出了一首《三套車》,「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冰河上跑著三套車,有人在唱著憂郁的歌,唱歌是那趕車的人」;之後情緒急轉,悲情立刻轉為喜悅,演奏一曲《步步高》。這也暗示了影片悲喜交加的調子。
除去各種俄羅斯小調外,電影中還充滿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流行在小城鎮的歌曲。台灣民謠《張三的歌》,香港流行天後徐小鳳的《心戀》,情歌王子姜育恆的代表作《跟往事乾杯》,以及,動聽的歌聲伴著悅耳的音樂令人心動。《張三的歌》、《心戀》、《跟往事乾杯》等流行曲目以點題加詼諧的方式出現在影片的各個段落,讓大家在視覺享受之餘,耳朵也沒閑著。
俄國的曲子,俄羅斯民謠《蘆葦沙沙響》第一次出現時淑嫻給桂林唱的(0:37),講述首歌的故事,第二次出現是發現淑嫻背叛他,自己在街上,(1:24) 不過最讓人會心一笑的就是《超級瑪麗》闖關音樂的運用,並且共計兩次。超級瑪麗聲音的出現:第一次(09:27)出現在王千源為女兒搭建木質鋼琴上,女兒玩游戲的音樂直接架入到現實,既詼諧又有一種兒戲的感覺。影片中段出現了第二次,王千源正在為如何鑄造一架鋼琴而犯愁,當時出現的音樂則變成了超級瑪麗過關失敗的聲音,那種悲涼感稍稍觸動心靈。(1:22)
對於風格各式各樣的配樂,導演張猛早先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道,「其實我一直希望說在音樂配樂上可以有種細膩的存在,像是早先俄羅斯、東德的音樂,那個年代的一些國語流行音樂就會有這種感覺。很多歌曲你一聽,就會撥動你心中的那根弦。這應該是電影在視覺之餘給人的另一種體驗。」
姜育恆的「跟往事乾杯」或李壽全的「張三的歌」,除了帶領觀眾回憶當時的時代精神,也有意無意地 點出這種小人物歷經滄桑卻又滿懷希望的糾結與堅強,更讓《鋼的琴》有效地和充滿廉價笑聲、低俗情節的二三流喜劇做出區別,觀眾歡笑同時,也能沉靜地感懷時代變遷並反思當下社會,即便《鋼的琴》在我看來,對於社會沖突與矛盾的批判力道上仍有些避重就輕,但畢竟這是一部喜劇,能作到如此舉重若輕,足以讓你我敬他一杯
影片強烈的形式感和富於張力的音樂也是一大亮點。影片中有多處舞台形式的段落,甚至於還有極為寫意的場景,比如陳桂林在大雪紛飛中,肆意的彈奏著鋼琴,頂光打下來,自然而然的將陳桂林的失意與夢想強烈的對比表達出來。另外使用多首極具懷舊感的流行音樂和俄羅斯民謠,著實拉近了觀眾與那個時代的距離。

「乾杯,朋友,就讓那一切成流水,把那往事,把那往事當成一場宿醉,明日的酒杯莫再裝著昨日的傷悲」
如流水的往事正是以陳桂林和工友們為代表,而明日酒杯,不正是陳桂林一直想要留住的女兒嗎?在這首歌里,歌者奉勸諸位明日的酒杯莫要再裝著昨日的傷悲。影片最後女兒隨著前妻離去,正是陳桂林的決定,也是對現實的無奈與妥協。 《致愛麗絲》,片中幾次出現了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這個但凡是初學鋼琴者都耳熟能詳的由理查德.克萊德曼在上世紀90年代演繹出如夢似幻的經典曲目,成為當年很多琴童及其家長們的終極理想。獻給愛麗絲,在電影中,也是一個夢想,是一種對不能達到的遠方的欣羨和期翼。貧窮的家境,簡陋的擺設,木質的鍵盤,父親坐在椅子上,暢想的卻是在雪中撫著琴鍵奏出那首優美無比的《獻給愛麗絲》。那一刻,超越了貧窮、超越了現實的父親,是幸福的。
《心戀》一眾主角在運豬肉的小貨車里高唱《心戀》(「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的場面
張三的歌、山楂樹、三套車、跟往事乾杯、心戀
《鋼的琴》里的現實灰色調很靠近東歐電影的氣質,寥無人煙的廢棄工廠,寒冷的東北大地,但東北人性格里的幽默與歡樂又為它注入了特殊的個性。
片尾,王千源飾演的父親,站在一旁,看著女兒彈著成型的鋼琴時候的表情,那是一種毫無欣慰的冷冷的表情,既看不到大功已成的成就感,又沒有看見女兒回歸的幸福感,其他的夥伴包括秦海璐也都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一樣凝望而無表情。這種真實感強烈地從視覺上深深地打動著我,把觀影者從荒誕的劇情一把拽回殘酷的現實,好多人生目標,歷經千辛萬苦實現的那一刻,竟然沒有感覺到一絲絲當初想像的興奮感,留下的只有疲憊,疲憊到無力的感覺……
《鋼的琴》理應被歸為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單純的拍攝手法來對准平凡的生活、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構建於真實現實狀況的故事都把它指向了「新」,它身上濃烈的新現實主義風來源於我們的生活,也來源於我們時代更迭給我們帶來的切身影響,那便是時代的痛,時代之痛是作用在人身上的,那群人便是生活在時代變遷夾縫之中的人,他們貧窮,但是似乎還存有一絲不靠譜的激情,讓人為之動容。
時代深處之傷痛是作用在人身上的,一個時代的人犧牲,一個時代的人送 葬,在漫無邊際的破敗工業廢墟之中,一起注視著舊時代的崩塌,新時代的掙扎重生,而處於這種交替邊緣的人卻如此渺小,但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卻真真實實的倒映著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時代的傷疤深深的烙在了他們的身上,小人物身上背負的東西,正是我們引以為自豪或者是唾棄的整個時代。
(完整分析見http://wenku..com/link?url=-GEeQcPsOqmuVtbks8One_91fQZS3uAE4KtqRvQlqbLAfz-U1COs8d0fciNQFxpHal1n_xm)
附:該電影賞析可見北京大學公開課《電影賞析》——戴錦華教授,網易公開課有資源,主要通過電影拍攝手法來進行分析。

⑦ 情書中的鏡像關系有幾對

情書中的鏡像關系有2對,《情書》以平行敘事的手法,巧妙的設計了兩張相同的面孔,通過現實與回憶的交替呈現,向人們展現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

⑧ 求韓國影片<錯愛雙魚座>的詳細內容介紹

故事於一個video shop有關。鄭愛蓮是這家錄影帶出租店的主人,事實上,故事開始的時候, 她才剛剛接手這家店不到三天。她是熱愛這份工作的,除卻電影之外,大概也是因為熱愛上看到顧客 找到自己心愛電影的表情。整家店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條,對於電影她有自己的理論:電影就像食物, 好的食物讓人保持身體健康,好的電影可以讓人保持思想健康。正因如此,人們會為了想看一部好電 影而來找她。一家瀕死的錄影帶店在她的手中,自動獲取了起死回生的免疫力。 一個稍帶潔癖的女人,在這個城市也許是司空見慣的,她對清潔的喜愛連自己邋遢的弟弟也受到 莫名感染。然而她對事物的有些偏執的認真,卻是無人可以模仿的,什麼都要自己親力親為才安心, 一個補好的筆記本,一隻修復過的魚缸,都讓每一天過的絕不重復。惟獨對自己的感情似乎是不經心 的,沒有男友的日子反而可以有滋有味,每天聽閨中好友哭訴感情問題也是足夠的熱鬧,自己一個人 的生活實在是應該加上十分。 直到遇到俞東錫。 這樣的男子似乎生來是為了打亂別人的生活而出現的。一頭干凈的長發本來就很容易引起女人的 好感,盪在嘴角的微笑總是讓我想起早期的古天樂。 人們總是會因為共同點而走在一起,不知道喜歡養同一種熱帶魚這個理由是不是過於單薄。他從 不表明自己的生活。和她對話也都是簡單的,簡單的有些客氣,卻有口無心的說出曖昧不清的詞句, 這些都給了鄭愛蓮不該有的錯覺和幻想。她甚至開始相信他們之間已經有了一種接近於愛情的關系。 她對他是盲目而固執的,而他卻有更多的選擇。在他家裡發現了他和女朋友的合影,他也並不否 認,只是說還不能確定和對方的關系。這一天,鄭愛蓮強裝鎮定,可是由此而來的嚴重失落感已經在 提醒她這一切最好是到此為止。 愛情不同於一場小提琴的演奏,可以在高潮時刻嘎然而止。有的時候更像一場車禍,中斷之後便 是車毀人亡。在他失意而醉酒的這天,她終於選擇了表白。他們沒有像尋常男女一樣做錯事,其實雙 方都是很小心的人,只是她已經無法控制的感情使自己喪失了一貫的理智。在這場與愛有關的較量中 ,俞東錫占盡優勢。他不留餘地的拒絕了她。 接下來的一切都在情理中發生。她親手創造出越來越多接近他的機會,甚至還和他的女友有了正 面的交鋒。她對自己和俞東錫說要等待,她似乎有這個把握。那個扎著辮子,24小時都精力十足臉 上常掛微笑的鄭愛蓮在一夜之間消失掉了。其實當一個女人確定愛上一個男人的時候,萬般痴傻也應 該得到原諒。惟獨俞東錫不懂,他其實是更加固執的,視這份多餘的愛為頭等大敵,他對她的冰冷和 傷害都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極限。 她拿了他的demo帶找到唱片公司,卻遭到了拒絕。縱使他在她的心目中有多高尚,他也確實不 過只是一個潦倒的,才庸平平的音樂人,是註定的無法成功。她越來越像一列無法停下來的快車:找 來開鎖匠進入他的房間,就像重慶森林裡的王菲,都選擇這個自欺欺人的方式,偽裝可以進駐他的生 活;更費盡心思的破譯了他電話信箱的密碼;她還穿上他的襯衫,對著鏡子重復他曾經對她說過的話 ……沒有什麼道理可言,一切不過為了一個愛字。 她最終還是瘋掉了。正如她自己說過的「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人都是會漸漸瘋掉的」。 其實她比誰都明白,這場從沒發生過的愛戀,不過是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 誰說愛情沒有對與錯?

⑨ ·光良《童話》MV中 女孩在看的日劇是什麼 誰能告訴我

日劇《情書》,柏原崇在其中扮演年輕的藤井樹(男),一部很唯美憂傷的青春情緒劇。
對此劇戴錦華有專門論述,題為《精神分析的視野與現代人的自我寓言:情書》

閱讀全文

與戴錦華情書電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險惡電影在線 瀏覽:475
電影123在線播放 瀏覽:132
主角穿越新世界電影 瀏覽:855
讀的每一本書看的每一部電影 瀏覽:834
鶴壁有哪些電影院 瀏覽:475
用電影的藝術語言分析電影 瀏覽:255
無間道2粵語迅雷電影天堂 瀏覽:897
北京電影學院顏值有沒有什麼要求 瀏覽:62
林更新全部電影免費 瀏覽:283
黎明槍戰電影片段 瀏覽:469
有一部電影講小孩子和音樂 瀏覽:810
上海最大電影院地址 瀏覽:138
手機在線網路電視直播電影 瀏覽:888
動畫電影媽媽咪呀主題歌曲 瀏覽:179
2016年女孩音樂電影有哪些 瀏覽:593
拍微電影如何找自己的團隊 瀏覽:249
如何看待17年電影市場 瀏覽:556
怎麼樣可以自己寫電影稿子 瀏覽:664
天堂有淚電影 瀏覽:104
電影世界體驗卡txt八零下載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