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期間的傳奇故事
二戰時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期間誕生了很多傳奇 故事 ,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二戰期間的傳奇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二戰期間的傳奇故事篇一
1959年最後一名戰斗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士兵倒下了……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他,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他是最後一個戰死的黨衛軍。1944年年末,蘇軍對庫爾蘭發動了猛烈的攻擊,由於德軍的堅守,一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蘇軍也沒能從德軍20多萬疲憊之師手中奪下庫爾蘭。隸屬於黨衛軍第19武裝步槍營下士的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在此戰中帶著11個部下將蘇軍一個團趕出了陣地,因此榮獲了一枚騎士十字勛章。他並非德國人,而是一名拉脫維亞志願兵。此時,他真正的歷史才剛剛開始。
戰爭結束後,阿爾弗雷德沒有投降,他帶領著11個部下潛入了弗勞恩堡附近的原始森林裡,而他們面對的將是超過五千人,擁有軍犬和飛機的蘇軍。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14年,面對著沒有補給,沒有援軍,戰友們相繼戰死或者被俘。阿爾弗雷德沒有投降,他一直戰斗著,直到1959年夏,他被蘇軍擊斃在弗勞恩堡附近。蘇軍驚訝的發現,這個衣衫襤褸的敵人身上只有一支壞掉的K98步槍,兩支克魯格手槍和一枚騎士十字勛章。
阿爾弗雷德在14年間,前期依靠德軍在森林裡修築的工事和三個小型軍需倉庫,後期則是捕獵野獸。即使食不果腹,他也沒有襲擊當地的住民,即使如此困窘,他依然沒有放棄抵抗,何其決絕的男人啊!他的行為充分表明了當年德軍在庫爾蘭戰役中抵抗的強烈程度及士兵的戰斗決心。一個在大戰結束了十四年後還在頑強戰斗著的軍人,在元首已經逝世,第三帝國也已經滅亡的情況下,他依然與敵人做著殊死抵抗,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一場戰斗在十四年後才真正的結束。他一個人孤軍奮戰十四年,始終堅守著他和戰友當年一起並肩戰斗過的地方,寧死守侯著戰友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最後一塊兒陣地不肯退讓。其悲壯程度讓盟軍敬畏!
二戰期間的傳奇故事篇二1944年8月10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隸屬於它的第4坦克軍突破了德軍在波蘭交通要沖——桑多梅日東南的防線,渡過了維斯瓦河並在對岸建立橋頭壘,後續部隊正源源不斷地涌來。這個橋頭壘被稱為桑多梅日突出部。
為了撥掉這個橋頭壘並堵住這個口子,在河對岸的德軍從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抽掉來了5個師(包括一個裝甲師),從德國國內調來了5個步兵師,從匈牙利調來了3個步兵師,從桑多梅日戰線調來了6個突擊炮旅。
針對德軍的這些舉動,蘇軍重組了部隊,准備防禦德軍的攻勢。
在蘇軍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下轄的第6坦克軍的53旅防禦地段上,由科洛博夫上校指揮的第2坦克營的陣地處於比較危險的位置,在他們右側是裝備著T-34坦克的第3坦克營的防線,他們之間有一條很深的山谷和一條通往一個名叫奧格萊德的小村的土路。
在山谷後面的沼澤地上是隸屬於97步兵師的294步兵團的防線。
這個地段上蘇軍擁有T-34/76坦克29輛、T-34/85坦克14輛、IS-2重型坦克11輛、還有少數幾輛ISU-122自行反坦克炮。
8月11日,科洛博夫上校預感德軍會沿著這條土路來進攻,便下達了准備戰斗的命令,往這條土路兩旁的向陽葵地中各埋防了2輛T-34/85坦克,其中一輛的車長是亞歷山大·保夫羅維克·奧斯金中尉。
剩下的坦克被配置在距奧格萊德村一公里的主防禦陣地上。並派出了三支裝備有坦克和摩托車的偵察分隊去德軍活動區域偵察。
此時在他對面的德軍陣地上,隸屬於第16裝甲師的戰鬥力極強的501重戰營正在做最後的進攻准備。該營擁有34輛“虎王”重型坦克,20輛PzKpfw IV中型坦克,還有4個摩托化步兵營。
其剛剛從凱爾采市趕到桑多梅日突出部,由於全部行程是用履帶行軍,因而全營的車輛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壞,12日夜間用了一夜時間進行搶修。
11日夜間,正在埋伏的奧斯金中尉和他的坦克乘員們聽到了從奧格萊德村方面傳來的德軍坦克發動機的轟鳴聲,似乎預示著德軍的進攻即將開始。
果然12日清晨,德軍炮兵和空軍對蘇軍陣地進行了猛烈地轟擊,但由於蘇軍士兵和坦克偽裝得很好,因此沒取得什麼效果。
早上7點鍾,11輛“虎王”坦克沿著奧格萊德村的土路向蘇軍設好埋伏的陣地開來,奧斯金通過電台發來消息說:“德國人的坦克來了,我暫時還看不見它們,但從聲音聽來它們已進村了”。
不久,開在最前面的3輛“虎王”(包括雷蓋特的座車——502號“虎王”)緩緩通過奧斯金埋伏的地點,車體薄弱的側裝甲暴露在他指揮的T-34/85坦克射程內,奧斯金先發制人在近距離上直接瞄準 射擊 。一口氣打爆了這三輛“虎王”,並且擊斃了該營營長雷蓋特中校(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雷蓋特的3輛虎王全部彈葯攜帶量超標,導致虎王被擊毀彈葯架引爆)。
跟在後面的8輛“虎王”跚跚來遲,只看到了三輛燃燒的坦克和指揮官等人的屍體,卻不見襲擊者的身影,因為這時奧斯金中尉早已押著幾名德軍俘虜撤回了蘇軍陣地。由於被擊毀的坦克堵住了進攻的道路,而“虎王”那較差的機動性又無法讓它從道路兩旁松軟的向日葵地通過,所以剩下的這幾輛“虎王”只好在運走了雷蓋特等人的屍體後匆匆撤離了戰場。
第53旅的指揮官在掩體里目睹了勇士屠虎的整個過程:
“我看到一輛巨大的德軍坦克從村子裡了駛出來,這時電台里傳出來奧斯金中尉坦克里乘員們的對話,炮手梅爾克說:‘他們來了,我們開火'。
奧斯金說:‘別急,到了400米再開火’。
這一輛坦克出來後,又一輛同樣巨大的坦克出來了,後面還有一輛,總共有三輛。
當第一輛坦克接近奧斯金的埋伏地點時,電台里又傳來梅爾克的聲音:‘開火?’,‘開火!’奧斯金回答說。
我看到奧斯金坦克的炮管從向陽葵地中伸出來,開火了,一炮又一炮,他開始戰鬥了。
我親眼看到德國人坦克的側面被打了兩個洞,第一輛坦克爆炸了並很快燃燒起來,第三輛坦克想往奧斯金所在的位置開去,但它被打壞了履帶無法開動,很快它就被一炮打爆了。
我用無線電叫通炮兵,下令開炮,榴彈炮的炮彈馬上就在奧格萊德村周圍開了花,空軍也參加進來向德國人猛烈轟炸。”
13日上午9點鍾,在奧格萊德村的北面,出現了4輛“虎王”,它們在炮火的掩護下向蘇軍第289步兵團的陣地發起進攻。
但這4輛“虎王”行進地段上土地的土質非常松軟,使得它們進攻速度非常緩慢,這也給了蘇軍調遣兵力的時間,由克里蒙多夫少尉指揮一個排的IS-2重型坦克迅速趕來,進入陣地後IS-2強大的D-25T 122mm火炮進行齊射,擊毀了一輛“虎王”,另外三輛“虎王”撤退了。
蘇軍隨後發起反攻,沒有遇到德軍有力抵抗就攻入了奧格萊德村,突然有7輛“虎王”坦克從位於該村西北面的272.1高地向蘇軍發起進攻,近衛軍中尉伍德洛夫指揮的IS-2重型坦克(註:有資料說他指揮的是ISU-122自行反坦克炮,但經查實應該是IS-2重型坦克)迅速隱蔽到樹林中,當德軍坦克開到700-800米時突然開火,一炮過去就擊毀一輛。
他馬上調整炮口,對准剛剛開過擊毀坦克的另一輛“虎王”又打了一炮,炮彈打穿了它的裝甲,雖然它沒有爆炸起火但開不動了,炮塔也不轉了。
乘下的德軍坦克紛紛掉頭,准備撤出戰場,但“虎王”陷入了泥地,那差勁的機動性使得它們無法馬上從蘇軍的炮口下撤出,它們的撤退看上去簡直是在蠕動,伍德洛夫抓住這個機會將坦克開出樹林,向撤退的“虎王”猛烈開火,結果又有一輛“虎王”成了犧牲品。
伍德洛夫在停止追擊後,並沒忘記那輛動彈不了的“虎王”,他指揮IS-2向它的屁股開了一炮,結果它的炮塔被炸到半空中,然後重重地摔到地上。伍德洛夫因此成了第二個“屠虎勇士”。
戰場現在暫時沉寂下來,但這種沉寂讓人感到不安。
蘇軍馬上准備防禦德軍的反撲,並將多輛IS-2重型坦克隱蔽奧格萊德村周圍。
果然,兩個小時後德國人又進攻了,近衛軍中尉別列科夫指揮的IS-2重型坦克在隱蔽位置突發一炮,打爆了一輛“虎王”坦克。
其餘的蘇軍坦克紛紛開火,先後打掉了這輛“虎王”周圍的4輛PzKpfw IV型坦克。德國人意識到他們遭遇了伏擊,匆忙結束了這一場進攻。
至此,從8月11日到13日持續三天的奧格萊德村坦克戰以蘇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同時整個桑多梅日突出部戰斗也宣告結束,蘇軍第6坦克軍共擊毀和繳獲德軍坦克24輛,其中有13輛是最新的“虎王”重型坦克。
二戰期間的傳奇故事篇三1941年,德軍入侵比利時,佔領了療養勝地威蘇里城。駐軍司令克魯伯少校一上任,就接到集團軍參謀長李期特將軍的命令:到榮譽軍人院,槍斃一頭名叫”騎士“的公牛。
少校大惑不解,將軍為什麼會和一頭牛過不去?副官告訴他:將軍和這頭牛有仇!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將軍還是個少尉。在索頓河戰役中,比利時人為了突破德軍的雷區,組織了60頭公牛開路,領頭的公牛撞瞎了將軍的右眼,那公牛也因踩中地雷炸傷了一條腿。將軍和公牛倒在血泊中,面對著面、眼對著眼。就在將軍拔槍要射殺這畜生時,一枚炮彈飛來把他震暈了。將軍由英俊小伙兒變成了“獨眼龍”,當然恨透了這頭公牛。後來他得到消息,這頭牛成了那次戰役中唯一倖存的牛,戰後被送進了威蘇里榮軍院。
克魯伯少校帶人到了榮軍院,這里關押著400名比利時榮譽軍人和負傷療養的戰士。他下令:凡是受傷的軍人,都送到特別營處理;健康的軍人,都送到勞動營看押。
騎士被帶來了,這是一頭黑色的老公牛,神態安詳,右後腿已經瘸了。當克魯伯拔出手槍對准它時,比利時軍人都怒吼起來。一個瘦小的男子走出人群,徑直來到克魯伯面前,說:“少校,我是比利時陸軍中士約瓦克,也是這頭牛的勤務兵,根據《日內瓦公約》,你不能殺害這頭牛,你必須把它當做戰俘對待!”
克魯伯聽了一愣:“一頭牛?當做戰俘?笑話!”約瓦克鄭重地拿出一張紙遞給他:“請你看吧,這是利奧波德國王給它授勛的命令。”克魯伯接過來一看,上面寫著:“授予“騎士”比利時王國陸軍上校軍銜,頒二級榮譽勛章……1917年12月11日。”
克魯伯斜傻眼了:這是一頭有軍籍的牛,而且軍銜比自己還高!按照《日內瓦公約》,他無權槍斃它,只好把它關到戰俘營去。他給李斯特將軍打了電話, 報告 了這個意外情況。將軍告訴:“那就在戰俘營里合法地處理它!我不相信它在那裡什麼錯也不犯!”
死亡陷阱
根據德軍的戰俘營管理規定,戰俘嚴重抗命或者逃跑,是可以當場擊斃的。
克魯伯少校有了主意。這天,他命令士兵把騎士和戰俘們帶到了木料廠,那裡有剛卸下的五車皮木頭。克魯伯要讓騎士套上牛車,拉那些堆積如山的木頭。對於一頭養尊處優的老牛來說,這種苦差事它肯定無法忍受。
出乎少校意料的是,騎士沒有反抗。它拉起沉重的車子,默默地向前走去,一趟、兩趟、三趟……它的身上開始流汗,殘腿一瘸一拐很是吃力,可它仍搖搖晃晃地堅持著。當騎士拉到第50車時戰俘們都看不下去了,他們開始騷動。約瓦克抗議道:“少校,這頭牛已經26歲了,按照牛的壽命,它屬於老年。你忍心上一個老軍人干這么重的活嗎?這樣它會被累死的,你這是在犯罪!”
少校皺了皺眉頭,眼珠一轉,又有了主意。他接受了約瓦克的抗議:“是的,今天讓它幹得太多了,明天給它放一天假。”
第二天,少校讓人把騎士帶到了放風區,示意士兵把營區的木門打開,讓它自由活動。外面是一片寬闊的草地,在通往草地的路上卻密布著地雷。
果然,騎士被營外的青草吸引著,慢吞吞地走向那片草地。可當它走到營區外那條立有骷髏標志的白線時,就止步不前了。猶豫了片刻後,騎士轉過身子,神態安詳地回到了營區。
少校傻眼了,他沒想到這頭牛居然懂得什麼是警戒線!驚訝之餘,他讓人把約瓦克找來,向他詢問騎士的歷史,約瓦克的回答更讓他吃驚:索頓河戰役後,受傷的騎士被德俘虜,在集中營里被役使了3個月。3個月後,德國戰敗,這頭牛重新回到了比利時人的手中,受到了國王的冊封。
少校欷歔不已:這居然是騎士第二次進德軍集中營了!他對這頭牛肅然起敬,感覺它已經不再是動物,而是個真正的老兵!他決定給老牛正常的戰俘待遇,人類的戰爭,不應該成為它被虐殺的理由。
特殊看守
一個月過去了,騎士依然活著,這讓李斯特將軍十分惱怒。他把克魯伯少校叫到司令部,臭罵了一頓。少校辯解說:“將軍閣下,我和我的士兵都是有榮譽感的軍人,大家實在無法對一個有戰功的動物下手。它溫馴平和,像個慈祥的老人,我們找不出殺死它的理由。”
將軍的獨眼冒著火:“那好!既然這是一個特殊的戰俘,那就需要有一個特殊的守衛來看守它!”說完一揮手,副官牽過了一隻德國牧羊犬。將軍說:“這是我的護衛犬,名叫“野狼”。我已經簽發了了命令,授予它陸軍少校軍銜。從明天起,這條軍犬負責看管那頭蠢牛。不管它對那頭牛做什麼,你們都不要干涉——動物的事情,就交給動物去解決!”
少校只好把野狼帶回集中營。和騎士關在一起。野狼一見騎士,就猛撲過去,又撕又咬。騎士被野狼咬住後腿,又跑又跳,想要擺脫它的攻擊。可是野狼異常兇狠,死咬住騎士不放,血從騎士的後腿流出,騎士憤怒了,瞪大眼睛,發出低沉的吼叫。突然,它猛地向旁邊的鐵絲網撞去,鋒利的鐵刺扎進了它的身體,也扎進了野狼的身體。野狼痛得嗷嗷直叫,松開了嘴。騎士乘勢猛撞野狼,野狼滾倒在地,痛苦地哀鳴著。騎士抬起前蹄,准備給它致命的一擊。
少校慌了,將軍的愛犬要是死了,他無法交代!正在這時,驚人的一幕出現了——騎士盯著野狼,慢慢地放下前蹄喘息著走到一邊卧了下來。野狼從地上爬起來,躲到很遠的地方,再也不敢靠近,凶惡的氣勢盪然無存。
第二天清晨,當大家心情沉重地看望騎士時,都喜出望外地睜大了眼睛:野狼和騎士依偎在一起,安靜地躺著,絲毫也看不出它們是曾經殊死搏鬥的敵人。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從那時起,這一牛一狗竟然成了好朋友,不管騎士到哪兒,野狼都很友愛地跟在它身後,遇到有誰呵斥老牛,它就會齜起牙齒沖誰狂吠。戰爭在兩只動物之間已經結束了!
無聲對峙
接到報告的李斯特將軍不能相信,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野狼居然會和敵人成為朋友!當他趕到集中營,親眼目睹騎士和野狼和睦相處時,不禁怒火中燒。他下令把野狼捉住,用懲罰叛徒的方式在營區廣場把它當眾絞死!
野狼的悲鳴聲讓騎士煩燥不安,它突然掙脫了看守,接連撞倒幾個衛兵,向廣場狂奔而去。它沖到了絞架旁邊,把行刑的士兵頂倒在地,套在野狼脖子上的繩索滑落了,野狼得救了!
李斯特將軍氣瘋了,盛怒之下拔出手槍,他要親手槍斃這頭老牛。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槍響的一瞬間,野狼一躍而起,擋在騎士的面前!槍聲過後,野狼鮮血迸流,一聲不吭地跌落在地上,死了。
人們都被這突然發生的一幕驚呆了,全場鴉雀無聲。只有騎士悲傷地低吟著,慢慢走上前去,跪在野狼跟前,用舌頭舔著朋友的屍體。
李斯特將軍把槍口對准了騎士。騎士並不畏懼,平靜地抬起頭,默默地看著他。
人們屏住呼吸,等待著另一聲槍響。然後5分鍾後,李斯特將軍握槍的手無力地低垂了下去。克魯伯少校在將軍冷酷的獨眼中,看到了驚恐和慌亂。將軍收起槍,對少校說:“按軍人的標准安葬我的狗,善待這頭老牛。”說完,他轉身默然走開了。
尾聲
李斯特在當天的 日記 中寫道:“從一頭牛的眼睛裡,我看到了上帝的光芒。”3天後,比利時境內所有的戰俘營都接到了將軍簽發的命令: 嚴格按照 《日內瓦公約》 對待戰俘,禁止一切虐待和虐殺戰俘的行為。
戰後,第 六 集 團 軍 的許多高級將領被比利時政府 逮捕處決,而李斯特將軍因為其保護戰俘的命令得到了比利時人民的諒解,他未被起訴,平靜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騎士再次獲得了軍隊的榮譽勛章。戰爭結束3年後,它安詳地在威蘇里城去世。李斯特將軍、克魯伯少校、約瓦克中士,這些曾經彼此敵對廝殺的軍人們,都出現在它的葬禮上。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二戰期間的傳奇故事”
㈡ 為什麼說庫爾蘭之戰是二戰德軍最後的輝煌呢
庫爾蘭地區屬於蘇聯的國家領土。在庫爾蘭地區消滅德軍不僅關繫到蘇聯的國家榮譽,也直接影響到蘇聯領導人在盟國面前的形象。因此,蘇聯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在戰爭結束前贏得庫爾蘭戰役的勝利。戰役企圖規定,切斷德軍在蘇聯波羅的海沿岸防守的集團,將其分割並各個殲滅。
在整個庫爾蘭戰役中,蘇聯派出精銳部隊,對庫爾蘭德軍發動了六次大規模進攻。每一次,它都集結重兵,計劃憑借絕對數量優勢「淹沒」德軍。眾所周知,在戰爭後期,蘇聯軍隊無論其質量和裝備,無論其堅韌和勇氣的程度,都是一支世界級的強大力量。憑借超強的信心,進攻越來越激烈和殘酷,但始終無法突破「庫爾蘭要塞」。直到戰爭結束,德國投降,庫爾蘭駐軍最終放下了武器。
㈢ 誰知道二戰蘇德戰爭中的庫爾蘭戰役,具體介紹下
庫爾蘭戰役是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而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八次打擊。具體見網路相應詞條
㈣ 二戰最後,庫爾蘭地區的德軍有多少人被俘,那些人的結局怎樣
1945年5月8日14時,整個集團軍群倖存的將士約20.3萬人被送往了西伯利亞,1955年的時候剩下的一萬多人返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有倖存老兵說:庫爾蘭戰役對他們來說是地獄之旅,而去西伯利亞則是第二次地獄之旅.只有很少人倖存下來.這名老兵認為在庫爾蘭戰役期間他之所以能夠盡全力戰斗,是因為有戰友和軍官,大家都在幫助對方不受到傷害.
向庫爾蘭集團軍群的將士們致敬!!!!!
㈤ 二戰德國宣布投降後是否有殘餘力量負隅頑抗
有,但是抵抗時間都不長(怕被處死?)。一般都是躲進森林銷聲匿跡然後以新的身份繼續生活。
㈥ 二戰庫爾蘭的戰斗何時完全結束德軍被完全解除武裝
1945年5月8日德國庫爾蘭集團軍群正式投降,投降之後當然被解除武裝。但有少數人拒絕投降,堅持抵抗。1959年夏,騎士十字勛章獲得者,武裝黨衛隊拉脫維亞籍志願者阿爾弗雷德·萊科斯汀在拉托維亞弗勞恩堡附近的一片森林中被蘇軍擊斃,該地區最後的戰斗停止。
㈦ 二戰德國最後一次勝利
阿登反擊戰——二戰德國精銳的最後一擊(圖文)
戰爭進行到1944年秋,盟軍已從三面逼近德國本土(其中東線為蘇聯紅軍,西線和南線為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德軍形勢嚴峻,為扭轉不利戰局,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次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為此,從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戰役代號為「萊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敗美英軍隊,扭轉西歐形勢,使之有利於德國,以便抽出德軍兵力去同蘇聯作戰。德軍計劃在蒙紹、埃希特納赫地段上突破盟軍防線,在列日和那慕爾地域強渡馬斯河,在戰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衛普,分割並殲滅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盟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英軍第2集團軍、美軍第9和第1集團軍)。
1-1.jpg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就是4年半之前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那一個崎嶇不平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的美第1集團軍(司令員為霍奇斯)和美第3集團軍(司令員為巴頓)的結合部,北側由霍奇斯負責,南側由巴頓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5個師,,其中有7個坦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黨衛隊」第6集團軍(司令約瑟夫·狄特里希上將),轄有第67軍(第272、第326國民擲彈兵師)、「黨衛隊」第1裝甲軍(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黨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裝甲師,第12、第227國民擲彈兵師,第3傘兵師)、「黨衛隊」第2裝甲軍(黨衛隊第2「帝國」、黨衛隊第9「霍亨斯道芬」裝甲師)。共有4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1個傘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團軍(司令曼特菲爾上將指揮),轄有第66軍(第18、第62國民擲彈兵師,元首護衛裝甲旅)、第47裝甲軍(第2裝甲師、第26國民擲彈兵師、裝甲教導師、元首擲彈兵裝甲旅)、第58裝甲軍(第116裝甲師、第560民擲彈兵師)。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戰集團軍(司令布蘭登堡),轄有第80軍(第212、276國民擲彈兵師)、第85軍(第352國民擲彈兵師、第5傘兵師),共轄3個步兵師、1個傘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進攻集團計有官兵25萬人,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飛機800架,火炮和追擊炮2617門。德軍為在阿登地域實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達成戰役目的。法西斯德軍指揮部打算在進攻過程中從西線其他地段及德國本土增調部隊到阿登地區。突擊集團所需要的油料僅能保障到達戰役縱深一半的行程。
1-2.jpg
阿登反擊戰中右翼總指揮、「黨衛隊」第6集團軍司令約瑟夫·狄特里希上將
1-3.jpg
突破盟軍防線的德軍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然而美英軍指揮部認為,阿登地域不適於進行大規模的進攻。因此在寬115公里的地段上與法西斯德軍集團對峙的只有第12集團軍群(司令官為O.布萊德雷)的美軍第1集團軍所屬的5個師(83OOO人,242輛坦克,182門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門火炮)。從而導致了戰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麒麟」的作戰計劃。組織了一支由黨衛隊特種部隊及第150裝甲旅兩部分組成的,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隊中校斯科爾茨(即1943年9月率領一小群傘兵,乘滑翔機突襲義大利北部的一座險阻的山頂,救出被義大利政府軟禁的前獨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揮。突擊隊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為搜索這些德國小隊,許多交通線不能通行,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覆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未能實現。
德軍於1944年12月16日拂曉分三路開始突然進攻。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美軍遭到突然襲擊,損失很大,未能組織抵抗就紛紛退卻。在中路,曼特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個鉗形攻勢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並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18日,曼特菲爾第5裝甲集團軍的先鋒第47裝甲軍進抵公路交通樞紐巴斯托克。但第47裝甲軍只留下了第26人民擲彈兵師攻打巴斯托克,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卻饒道前行,錯過了不費力氣佔領巴斯托克的機會;右路進攻的狄特里希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也抵達昂布萊夫河上的一個渡口,挺進約30英里。其先頭縱隊「派佩爾戰斗隊」抵達並佔領了馬斯河渡口。然而,這只縱隊在斯塔佛洛市過夜時,對近在咫尺的存有250萬加侖汽油的美軍的大燃料庫及重要橋梁竟漠然視之,以致美軍增援部隊利用其設置障礙(燃燒汽油、炸毀橋梁),阻住了其前進的道路;左路布蘭登堡第7集團軍所轄的4個師均渡過奧爾河,其中第5傘兵師突至12英里處的維爾茨,在南側為中路部隊建起了一道壁壘,小有進展。至12月20日,德軍的進攻部隊已形成一支寬約100公里、縱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並繼續向前推進。
1-4.jpg
阿登戰役中的著名照片:黨衛隊機槍手
1-5.jpg
被俘的美軍
直到17日早上,盟軍主要司令官們才承認德軍全面進攻已經開始,艾森豪威爾急調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克——聖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加文將軍指揮的美第82空降師被派往聖維特防線,而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美101傘兵師則馳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決定採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具體部署是: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並准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合圍德軍。
12月23日,天氣好轉,適於飛行,盟軍航空兵開始積極行動。
12月22—26日美軍第3集團軍對敵軍進攻集團的南翼實施了反突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克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麥考利夫兩個字回答:「苯蛋!」這個美國俚語含意頗深,從此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當天,德軍向巴斯托克發動進攻,但進展緩慢,直到聖誕節也未能拿下這個重鎮。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依託。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拚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軍重圍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裝甲師的第2戰斗群殺開一條血路,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克的包圍,與美軍空降兵第101師的部隊會合。次日,大部隊沿打通的道路駛入城內,加強了該城的防禦力量。
1-6.jpg
阿登戰役中被俘的德軍
德第5裝甲集團軍之第47裝甲軍所屬的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饒過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軍第1集團軍進攻。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5英里。於是中部戰線形成了一個凸出部(阿登戰役因此又稱為凸出部戰役或凸角之戰)。這時,天氣已經好轉,美軍立即出動大批飛機對德軍裝甲部隊進行猛烈轟炸,使其無法在白天活動,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軍第2裝甲師與美第1集團軍之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陣亡2500人,1050人被俘,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是役美軍第2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稱號。26日,德軍遂開始後退。
至12月25日,德軍集團突破了戰線,並向縱深推進90多公里。其先頭坦克部隊已抵迪南地域,距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軍指揮部為加強阿登地區的軍隊採取了堅決措施,從戰場其他地段向這里調來了若干個師。
至12月底,德軍向馬斯河的進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軍指揮部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1944年12月31日夜,德軍開始在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進攻美軍第7集團軍。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機場進行了突然襲擊,炸毀盟軍飛機260架。法西斯德軍航空兵損失飛機約300架。但盟軍的情況仍很嚴重,德軍地面部隊突破了馬奇諾防線,向阿爾薩斯北部發起了進攻。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托克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阿爾薩斯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斗。雙方血戰了5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城市。
1945年1月6日丘吉爾向斯大林求援。蘇軍當時正在准備新的戰略進攻,尚未就緒。但為履行同盟國義務,蘇軍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於1月12日實施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由於蘇軍的進攻,希特勒指揮部被迫減少西線的積極行動,並把兵力從西線調往東線。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調往蘇德戰場13個戰鬥力最強的師,其中包括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8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以及其他技術兵器。
1月8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迅速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在英美軍的追擊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發陣地。阿登戰役中雙方的損失(包括死、傷及失蹤)為:盟軍約7.7萬人,德軍約8.2萬人。
1-7.jpg
美軍檢查德軍戰俘的屍體
1-8.jpg
阿登戰役中的巴頓將軍
此戰,德軍的作戰計劃是一個非常好的計劃,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如果不是兩線,或許能夠成功,但是他沒有。德國在阿登地域進攻的失敗,意味著希特勒德國領導集團妄想在西歐取得決定性軍事勝利的冒險企圖遭到破產,意味著他們迫使美英政府拒絕同蘇聯就徹底打敗法西斯德國進行軍事政治合作的計謀完全落空。阿登戰役是西線作戰進程的頂點。德軍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調往蘇德戰場,他們在阿登地域遭受損失以及缺少預備隊(從1945年1月起至戰爭結束時止預備隊都調去補充同蘇軍作戰的軍隊)——所有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線的德軍,而促進了美英法軍隊在以後各次實質上是追擊退卻之敵的進攻戰役中獲勝。此次作戰,德軍傷亡81834人,損失戰車324輛、飛機320架。盟軍傷亡76890(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損失戰車733輛、飛機592架。德軍損失雖與盟軍相當,但是盟軍能輕易地補充他們的損失,而德軍不能,而且德軍已投入了他們最後的精銳部隊,此後,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擋盟軍的進攻了。
阿登戰役又命突出部戰役。諾曼第登陸成功後,由美、英、加等國軍隊組成的盟軍迅速向西線防禦的德軍發起了猛攻。經過六 個多月的激戰,戰線移到了德國邊界附近 地區。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為扭轉戰局,挽救其失敗的命運,孤注一擲,集中兵力在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的阿登山 脈地區發起了地場大規模的進攻戰。為此,從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這個計劃被命名為「萊茵河衛兵」。希特勒對阿登戰役寄於了極大希望:「堪稱本戰區甚至可能是 整個戰爭的決定性的轉折點。「他甚至認為,「在西壁防線前面證明不可能的事(指打敗西線盟軍)通過從西壁防線內的進 攻,將成為可能」。最後計劃包括每一個細節甚至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大本營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司令部,將「萊茵河衛兵」的詳細作戰計劃交給倫斯德和莫德爾,上面還有元首的親筆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就是4年半之前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那一個崎嶇不平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北側由霍奇斯負責,南側有巴頓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或許他能成功。但是他沒有。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0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6SS黨衛裝甲集團軍,轄有4個裝甲師、5個步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格賴夫」的作戰計劃。「格賴夫」一詞在德語中指神化中那種鷹頭獅身長有翅膀的怪獸,如果就它在盟軍中造成的巨大而驚人的混亂而言,這個名子取得十分恰當。德軍組織了一支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軍中校斯爾策尼指揮。斯爾策尼善長冒險,曾使用滑翔機從一個山頂監獄搭救出墨索里尼。斯爾策尼的突擊隊扮成美軍,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為搜索這些德國小隊,許多交通線不能通行,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覆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然而,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卻未能實現。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
對於德軍將在四年前(1940年)發動了「閃電戰」,使喚英法這戰線迅速趨於崩潰的阿登地區 實施一場新的攻勢,盟軍高級司令部茫然 無知。蒙哥馬利說,「目前敵軍在所有戰線上都在打防禦戰;他們的處境已不可能使喚他們發動大 規模的進攻戰了。」盟軍司令部非常樂觀 地制訂著下一個萊茵河地區的進攻計劃。
12月16日,德軍在深霧的掩護下發起了進攻。第6裝甲集團軍左翼在洛斯海姆突破了美軍防禦 後,迅速插向斯塔佛洛;其右翼和中部的 進攻受到了美軍的頑強抗擊,久攻不下,16日至17日夜間,德軍為配合正面進攻部隊達到突 破,在第6裝甲集團軍的第1黨衛隊裝甲軍 進攻方向上的里吉山地區空降了一支千人的傘兵隊伍,企圖向東推進與正面攻擊的部隊會合。但美 軍第5軍立即殲滅了這股空降部隊,避免 了正面防禦部隊腹背受敵情況的發生,使喚其能補入堅強防守,遲滯敵裝甲師的進攻。戰斗至12 月18日,德軍第6裝甲集團軍的中部和 右翼的進攻行動基本被阻止住。
第5裝甲集團軍的右翼第66軍突破了美軍第106師和第14騎兵大隊防守的陣地,並在17日 發起的一次鉗形攻勢中,圍殲了美軍第1 06師的兩上團,使喚美軍遭到了1944至1945年歐洲戰場上的最嚴重的損失。德軍第58 裝甲軍和第47裝甲軍在第66軍的南側 進攻。17日,第47裝甲軍的第2裝甲師在克勒伏火車戰突破了克勒夫河,進展較快,美軍被迫 退守巴斯托尼和諾維爾一線。第7集團軍 使用了4個師實施進攻,其右翼戰鬥力較強的第5傘兵師也在17日越過了克勒夫河,但其中部和 左翼進攻的各師,在美軍的頑強阻擊下, 前進緩慢。
20日,第5裝甲集團軍佔領的烏法利茲,諾維爾。而兩側的第6裝甲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的攻勢 行動遠遠落後,整個戰線形成了一個凸角 態勢。希特勒決定把原計劃由第6裝甲集團軍但任的主要進攻任務交給哈。馮,曼陀菲指揮的第5 裝甲集團軍,企圖迅速攻佔馬斯河畔要地。
美軍在阿登防線上只有第8軍的四個師防守。然而在戰鬥打響後的開始兩天里,還並沒有完全意識 到問題的嚴重性。第1集團軍仍意圖以第 5軍加緊對德軍北面戰線上的魯爾水壩地區發動攻勢。直到18日晨,發現德軍第1黨衛隊裝甲師 已穿過斯 洛佛塔,逼迫了集團軍司令 部,第1集團軍才迅速後撤指揮機構,調整部署以加強防禦。同日,盟國遠征司令艾森豪威爾也將 兩個後備師派往前線。具有決定意義的 是,後備的美軍第101空降師19日晨到達了巴斯托尼,並成功地粉碎了德軍德勒爾裝甲師和第 26師的進攻,頑強地扼守著陣地,促使 這個地區以後變成了盟軍發動決定性反攻的跳板。19日,美軍第9集團軍的第7裝甲師隨第30 師南下聖維特進行增援,第3集團軍的第 10裝甲師則北上進入受威脅的地區。到20日,當面防守的美第1集團軍已基本制止了德軍在南 北兩個「肩膀」上的進攻行動,而巴頓將 軍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和美軍的第9集團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上向戰場接近。盟軍戰線垢重新 調整,使自己開始逐漸擺脫了被動不利的 局面。
德軍曼陀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的左翼部隊在20日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第101空降師和 第9裝甲師後,德勒爾裝甲師和第2裝甲 師又繼續向巴斯河沿岸的紀韋與迪囊方向發展進攻。22日,德勒爾裝甲師佔領了聖於貝爾,第2 裝甲師也攻佔了烏特維爾,德軍使用預備 隊第9黨衛隊裝甲師和第15裝甲榴彈師在烏特維爾及以東地域加入戰斗,以加速沖處巴斯河畔。 第66軍和第58裝甲軍在聖維特及其以 南地區發動了新的強大攻勢,迫使南下增援的美軍第7裝甲師和繼續堅持防守的第106師的部隊 後撤。德軍第6裝甲集團左翼第1黨衛隊 裝甲師力圖從南麵包圍列日,陰孤軍突進,到達了斯塔佛洛地區。其先頭縱隊是臭名昭著的「派佩 爾戰斗隊」,它在向前推進中執行希特勒 的所謂掀起一個「恐怖的浪潮」的命令,用機槍屠殺了幾批已經解除武裝的美軍戰俘和比利時平 民。這種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這次戰役 的最黑暗一幕。德軍南面戰線上的第7集團軍只有右翼的第5傘兵師在20日後能繼續向前推進, 並構成了對美軍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圍。
巴頓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從12月22日起進行反攻。其第12軍擊退了當面德軍的進攻,並迫 使德軍第7集團軍的第80軍轉入守勢。 第3軍指揮所屬第26、第80步兵師和第4裝甲師,積極地執行巴頓發出的「迅猛前進」的命 令,全力以赴地解救巴斯托尼之圍。從整個 戰役來看,德軍如果攻佔了巴斯托尼,守住南翼,並及時向突破地區增調能征善戰的部隊,那麼仍 有可能利用第5集團軍各裝甲師所達到的 有態勢繼續發展。一旦德軍到達了馬斯河,就仍有可能使喚落後的德軍第6裝甲集團軍等調頭北 上,重新運動起來,構成戰役的新突破,增 大對盟軍的壓力和威脅。美軍第3軍在雪地里奮力北進,24日開始向包圍巴斯托尼的德軍外圍陣地實 施進攻。巴斯托尼附近地區的地形易守難 攻,德軍第5傘兵師、第26師進行著頑強抵抗,辛奪取每一個村莊,每一片樹林。25日,美軍發 現納夫夏至巴斯托尼公路方向上的德軍抵 抗較弱,於是,集中第4裝甲師在西南至東北軸線方向實施突擊,26日下午,第4裝甲師所剩無 幾的謝爾曼式坦克終於突破了德軍在巴斯 托尼南部的防線,與堅守部隊勝利會合。電影《巴頓將軍》中,巴頓指揮部隊在白雪茫茫的山 陵起伏的道路上前進,並晝夜與敵在叢林 與房屋地區激戰,就是反映的這一史實。
在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的突擊正面上,美軍建立了由第2、第3裝甲師和第75、第84步兵組成 的攻擊集團,由綽號「閃電手」的美軍少 將柯林斯指揮,向進攻的德軍先頭部隊進行反擊。23日,美軍從北面向德軍第2裝甲師發起了攻 擊,使喚其被迫分成兩部分組成防禦,並 阻止了德軍第58裝甲軍和第9裝甲師的進攻。24日,德軍的德勒爾裝甲師在推進到馬斯河畔的 迪囊以東3英里左右的地方,也被迫轉入 防禦。這一天開始,天氣逐漸轉晴,盟軍的飛機大批出動,對敵人運輸道路進行地毯式轟炸,使喚 德軍供應機構幾乎癱瘓。
德軍在巴斯托尼的失敗對於羅什福爾與馬斯河之間的這一作戰地區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使喚突出的 德軍裝甲師腹背受敵,補給困難,陷入無 力發展的被圍境地。25日以後,德軍又重新開始了對巴斯托尼的爭奪戰,許多師陸續被調到這一 地區投入攻城戰,兵力曾一度達到兩個軍 部,9個戰斗師。第6裝甲集團軍也被迫將部分兵力撥給第5裝甲集團軍。至此,德軍的阿登戰役 進攻計劃遭到徹底失敗,巴斯托尼防禦戰 成了盟軍整個防禦計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環節。1945年1月3日,盟軍在整個西線上開始了新 的進攻,摧毀了德軍對斯托尼的攻城行 動,並最終加速了西線戰場上的德軍瓦解。
美第3集團軍和德軍至1月29日的傷亡情況:
第3集團軍 德軍
陣亡 14,879人 擊斃 96,500人
受傷 71,009人 擊傷 296,000人
失蹤 14,054人 俘虜 163,000人
非戰斗性傷亡 73,011人
總計 172,953人 總計 582,500人
阿登戰役-----德軍計劃
集中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在長達125公里的正面上實施進攻。第6黨衛隊 裝甲集團軍擁有9個師(其中個裝甲 師)在右翼、第5裝甲集團軍擁有7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在左翼實施突擊,突破由美軍第1集 團軍的第99、第106、第28師防守 的、從艾弗爾山到蒙紹的縱深不大的防禦陣地,迅速向前推進,在馬斯河畔的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建 立橋頭堡,爾後再通過布魯塞爾攻佔安特 衛普港,切斷美軍第1集團軍和英軍第21集團軍的後方交通線;第7集團軍擁有7個師(其中1 個傘兵師),將進攻盧森堡 地區,抵抗 來自南面和西南面的攻擊,保護兩個擔任突擊的裝甲集團軍翼側;另以6-7個師但任預備隊。整 個戰役企圖完成殲滅盟軍25-30個師 的任務,製造第二個敦記得爾克,穩定西線形勢。盟軍仍然不能使用安特衛普港,他們想迅速突破西壁防線的企圖也告失敗;所以,希特勒現在開始為他夢寐以求的西線攻勢制定詳細計劃 [ 註:據威爾莫特說,10月8日,約德爾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關於11月底阿登地區向阿姆斯特丹發動攻勢的計劃草案。 ] 。首先,他估計對了,盟軍擁有七十個師,不可能在將近五百英里長的戰線上處處都堅守;第二,希特勒指望十一月的天氣能結束敵人享有的絕對空中優勢,或者至少在德軍發動攻勢時能大大削弱這種優勢。因此,希特勒急切地要趕在冬季開始天氣轉晴、敵軍恢復空中優勢之前,發起進攻。他沒有徵求西線部隊司令的意見——事實上也沒有跟他商量,就跟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一起定下了進攻的基本原則。
由於進攻必須在現有部隊很有把握取得突破的地段發起,因此就有必要選擇一個敵軍地面部隊——無論是第一線部隊還是預備隊——比較薄弱的地段。突破後還要繼續擴大戰果,直到整個西線局勢轉而對德國有利。在對西線部隊作了徹底的檢查,並經過周密准備之後,希特勒關於從西壁防線陣地向敵軍防線薄弱地段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計劃已很有眉目,終於選擇了艾弗爾為突破地段,安特衛普港為最後目標。
十一月三日,約德爾代表希特勒,在莫德爾陸軍元帥司令部向西線部隊司令、B集團軍群和第五裝甲集團軍發布指令時解釋說,攻勢必須在現有部隊肯定能夠取得突破的地段發起。他接著告訴他們,蒙紹-埃希特納赫地段(艾弗爾)已被選定為最適合進攻的地段,因為那裡的敵軍已在過去的正面進攻中蒙受了重大損失,力量比較薄弱。而且,該地段的敵預備隊已調至第一線附近,補給情況也朝不保夕。因為這個地段敵軍的防守兵力相對較弱,又加之敵軍不會料到德軍會在這里發起進攻(即使真的料到也會不以為然),所以只要進攻完全出敵不意,天氣又不利於空中行動的話,德軍是可能迅速突破的。突破將使德國裝甲部隊贏得主動權。爾後,這些部隊迅速向前推進,在馬斯河畔的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建立橋頭堡,再通過布魯塞爾向西邊的安特衛普港快速挺進。可想而知,德國裝甲部隊只要一渡過馬斯河,就可切斷那些經由馬斯河流域的美國第一集團軍的後方交通線。德國裝甲部隊一到達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地區,英國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的後方交通線也會受到威脅,要是安特衛普港失守,這些交通線同樣會被切斷。
敵軍還沒有完全整頓好這個效率很高的港口,雖然它對敵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只是個時間問題。到那時,他們僅憑著通過安特衛普港運進來的人員、武器、補給品,就能摧毀德軍防禦 [ 註:梅里安寫的《阿登戰役》(以下簡稱梅里安著作)第208頁:攻勢的開始時間取決於希特勒的憂慮,即:盟軍可能很快恢復阿姆斯特丹港的工作秩序,因而又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在人員、物資上的優勢。正是由於這種憂慮,希特勒才將攻勢的開始時間定在11月中旬。 ] 。要是奪取60年前,
㈧ 請問歐洲有個叫庫爾蘭的地方在哪裡
准確的稱呼應為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是一個曾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小國,在1562年至1791年存在的,隸屬於立陶宛大公國,後隸屬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公國。
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在1791年,它獲得了完全的獨立,但在1795年3月28日,在第三次瓜分波蘭時被俄羅斯帝國吞並。
(8)庫爾蘭二戰電影擴展閱讀:
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波羅的海通往歐洲的橋頭堡。庫爾蘭公國在17世紀曾是一個殖民國家,在非洲、拉美都開辟了自己的殖民地。到18世紀,庫爾蘭公國的統治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公爵是普魯士國王的侄子。
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公國在當時的立陶宛大公國的日耳曼人開始在這里修建要塞,1661年歸英國人所得。後者稱之為詹姆斯島和詹姆斯堡。要塞起初成為英國從事象牙和黃金貿易的據點,後來又成為奴隸貿易的據點。
㈨ 德國投降後普通德軍士兵的下場如何東西陣營誰對待俘虜最狠
青岩來答。
1945年初春,盟軍部隊已分別從東西兩線攻入德國領土,納粹敗亡之日已近在眼前。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與妻子愛娃自殺,1945年5月7日,德軍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宣布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德國宣布投降時剩餘的250萬精銳,下場如何?
B集團軍群
B集團軍群是德軍最早組建的集團軍群之一,曾多次組建。1943年,該集團軍群由帝國元帥隆美爾第三次組建,下轄第7集團軍與第15集團軍駐防義大利北部。1944年6月,B集團軍群曾作為德軍西線主力與盟軍在諾曼底展開激戰。1945年初,該集群主力30餘萬在魯爾戰役中被盟軍圍殲,大部士兵被俘虜。
G集團軍群
G集團軍群於1944年5月12日在法國南部組建,下轄第1集團軍與第19集團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遭受盟軍重創,後撤守齊格菲防線。1945年春,盟軍裝甲集群突破齊格菲防線,該部隨即向盟軍投降。
C集團軍群
C集團軍群曾經歷兩次組建,最後一次為1943年11月在義大利南部重建,隸屬西南德軍總司令部。1945年4月,該集團軍群在波河戰役中被盟軍擊潰,5月2日該部向盟軍投降。
H集團軍群
H集團軍群於1944年9月在北萊茵地區組建,下轄第1傘兵集團軍與第25集團軍,駐防德荷邊境。1945年4月6日,該集團軍改組為德國西北總司令部。5月1日,H集團軍群在荷蘭向盟軍宣布投降。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組建於1945年1月25日,主要承擔西普魯士、波美拉尼亞、柏林西部的防衛任務。該部下轄第2集團軍、第3裝甲軍、第9集團軍、第11集團軍。1945年4月,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率部參加柏林戰役,被朱可夫率領的蘇聯紅軍所擊潰,隨後該部殘余逃向西線,向盟軍投降。
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
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在1945年4月由南方集團軍群改編而成,下轄第8集團軍與黨衛軍第6裝甲軍。1945年5月,該部在德國南部波西米亞被蘇軍包圍,5月7日向蘇軍投降。
東普魯士集團軍群
東普魯士集團軍群組建於1945年4月,下轄第2集團軍、第4集團軍負責防守東普魯士與維斯拉河三角洲。5月14日,該部在馮.紹肯將軍的帶領下向蘇軍投降。
駐挪威第20山地集團軍
德國第20山地集團軍下轄5個軍,分別是第33軍,第36山地軍,第70軍,第71軍,還有納爾維克軍群,總計30萬人。1945年春,蘇軍攻佔挪威北部,位於挪威南部的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宣布向盟軍投降。少部分駐守在北極氣象站的德軍士兵,直到冬季來臨前才被盟軍船隻接回。他們也是德軍最後一批投降的部隊。
中央集團軍群
中央集團軍群作為精銳中的精銳,曾在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戰役中擔當主力。在1944年夏,巴格拉季昂戰役中被蘇軍4個方面軍打的潰不成軍。1945年4月,在柏林戰役中再遭重創。5月,在波西米亞與捷克被蘇聯紅軍包圍,50萬人全部投降。
庫爾蘭集團軍群
1945年1月德軍北方集團軍群一部被蘇軍圍困於波羅的海庫爾蘭半島,後來該部直接改名為庫爾蘭集團軍群。該集群下轄第16集團軍與第18集團軍,指揮官為陸軍上將卡爾·希爾佩特。在整個庫爾蘭戰役中,蘇軍發動了六次猛烈攻勢,在面對著蘇聯紅軍猛烈打擊,損失嚴重的德國軍隊頑固的死守在陣地上。據統計有大約100萬德國軍隊與僑民,在庫爾蘭集團軍群的掩護下逃回德國。1945年5月8日,該集團軍群約19萬人,向蘇軍投降。
E集團軍群
E集團軍群的前身是駐巴爾干第12集團軍,1943年8月,被納入德國東南總司令部管轄。隨著蘇聯紅軍快速向東歐地區突進,E集團軍群隨即撤離巴爾干半島。1944年,E集團軍群曾在波斯尼亞—馬其頓邊境依靠堅固的水泥工事抵禦了蘇軍與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聯手攻擊。1944年,隨著蘇軍將攻擊中心轉向匈牙利戰場,該部得以逃向克羅埃西亞。1944年5月E集團軍群殘部10萬餘人向英軍投降。
截止1945年五月,美,蘇、英三國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525萬人,蘇聯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共俘虜納粹戰俘412.6萬人,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
美軍本土戰俘營簡直就像是度假村
戰爭結束後,西線盟國是怎麼樣對待德國戰俘的?
美國政府對於處理德軍戰俘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即「戰爭俘虜」與「被繳械的敵軍」。
從1941年—1945年初,美軍共俘虜德軍士兵38萬人,這些人被當做「 戰爭俘虜 」被運送至美國本土關押。這批戰俘是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幸福的戰俘。他們的食宿條件與美軍看守別無二致,他們可以得到蔬菜、牛奶、肉類等食品,以及軍床、淋浴等設施。甚至在勞動以外,還可以接觸到報紙、圖書、雜志,附近的大學還為戰俘開設成人教育課程。如果表現良好戰俘營長官還會安排,戰俘與自己的美國親屬們見面。
被繳械的敵軍
住在地洞里的德軍戰俘
這群人哪裡像德軍士兵,完全就是一群叫花子。
而到了1945年4月,30萬魯爾守軍投降後,面對極其龐大的俘虜群,艾森豪威爾下令將德國境內收押的德國軍人當作「 被繳械的敵軍」 對待。首先美軍不再將德軍戰俘送至美國本土,而是改為在萊茵河畔建立戰俘營,安置德軍戰俘。在1945年以後的歲月里,美軍在萊茵河畔18座戰俘營中關押了將近500多萬德軍戰俘。
萊茵大營屬於露天大營,只有很少的人領到了帳篷,強壯的人能夠在地下挖掘洞穴,為自己遮風擋雨。體弱或受傷的戰俘就只能躺在露天地里。每當下大雨時,洞穴上的泥土會因松軟而塌方,倒霉的人會被悶在自己挖的地洞當中。大營當中既沒有醫護人員也沒有消毒設施,瘧疾、傷寒、感冒在戰俘之間肆虐。最為嚴重的是,美軍在供應戰俘食物與飲用水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一名戰俘每天只能得到600卡露里左右的食物。)此外,無論是國際紅十字會還是當地民眾,如果想要往「萊茵大營」運送食品、葯品和生活物資都會被看守大營的美軍士兵拒之門外。據美軍的兩位軍醫回憶:在萊茵河一個戰俘營中,有大約十萬衣衫襤褸的人擠在半尺深的泥漿中,骯臟、憔悴、瘦弱、目光無神。。。
在戰後,國外學術界對於萊茵大營中德軍戰俘死亡人數存在很大爭議。具體的死亡人數現已不可考證,不過可以判斷的是在萊茵大營生活的德軍戰俘得到的待遇是 非常不人道 的。
英國,遣返之前的德軍戰俘。
英國
在整個二戰期間,英聯邦軍隊共受降德軍戰俘250萬人,這些俘虜中的大多數人在德國投降後就被釋放回家。不過英國為了解決本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曾短暫拘役了40萬德軍黨衛軍士兵對英國進行「勞動賠償」。1946年,英國五分之一的農業勞動是由德軍戰俘完成的。到了1948年,英國農業部為了能夠長久留住這些寶貴的勞動力,決定允許德國囚犯作為自由人留在英國。英國政府遣返德軍戰俘的工作從1947年底開始,1948年11前結束,除了有24000人自願成為英國公民外,絕大多數戰俘都被遣送回國。
法國礦山勞動的戰俘
法國
在1945年,法國政府從美國人手中接收了大約75萬德軍戰俘。這些瘦弱的德軍戰俘多數都在法國的農田、工廠、礦山裡進行強制勞動,也有一小部分被安排到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雷區進行危險的排雷工作。據法國當局估計,在1945年每月約有2000名囚犯在事故中致殘或死亡」。
排雷的德軍戰俘都是些孩子
挪威、丹麥
在挪威、丹麥等國都有數量不等的德軍戰俘被強制進行危險的排雷工作,由於年代久遠,具體數目已不可查。不過在2015年上映的丹麥電影《地雷區》曾對這一 歷史 事件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述。
在二戰結束後,大約有2000名德軍戰俘被迫清除了丹麥西海岸150多萬顆地雷,幾乎有一半的人死亡或受傷,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非常年輕的男孩,他們完全沒有排雷經驗,只是經過短暫的模擬訓練就去排除真的地雷,死亡隨時會降臨的他們的身上。
戰爭結束後,東歐陣營是怎樣對待德國戰俘的 ? 蘇聯
在蘇聯國土上,幾百萬納粹戰俘是其國內最大的強迫勞動群體。他們被分散在蘇聯境內的勞動營中進行強迫勞動。據資料顯示在蘇聯境內拘役412.6萬納粹戰俘中,死亡約58萬人,占總人數的14%。遠比人們想像的要低很多。(我在披露一個數據:在納粹戰俘營中關押有455.9萬紅軍戰俘,戰後回家的只有183.6萬人,死亡率高達60%。)據蘇聯解密的資料顯示,德軍俘虜的倖存人員大多在1953年以前獲釋。蘇聯最後一次大規模遣返德軍戰俘發生在1956年。
南斯拉夫游擊隊員抓捕德軍士兵
南斯拉夫
在德國即將戰敗的時刻,南斯拉夫境內親軸心國的諸多勢力(烏斯塔沙民兵團、克羅埃西亞國土保衛軍),帶領著自己的武裝裹挾了大量的民眾企圖逃向奧地利布萊堡向盟軍乞降。不曾料想的是,英軍拒絕了他們的投降。這些反動分子遭到了掌權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政治清算,死亡之人超過10萬。
波蘭勞動營
波蘭
在波蘭境內的德國人處境最為凄慘。在1945年,大約有460萬德國人居住在波蘭境內,其中300萬是德國移民,100萬是擁有波蘭國籍德裔波蘭人。為了報復德國人,波蘭政府宣布德國人口應被強迫勞動,指示每周至少工作60小時,沒有休息的權利。在波蘭境內修建有許多強迫勞動營比如,所羅門·莫雷爾經營的勞動營、雅沃爾斯內普中央勞動營、波圖利切中央勞動營、安比諾維采、茲戈達勞動營等等。
被遷徙的人群
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
在1945年至1950年這段時間里,爆發了歐洲 歷史 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地,對於居住在其境內的德國人進行了驅逐。大約有1200萬到1400萬講德語的平民,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老人和16歲以下的兒童,喪失了國籍與財產,然後被驅逐到一地瓦礫的西德地區。而剩餘的德裔工人則被迫佩戴帶有字母「N」的白色臂章,被安排在勞動營中強迫勞動。
歸心似箭的俘虜爭先恐後的登上回家的列車
以實際情況看,德軍普通士兵如果能夠向英軍投降是最好的選擇,否則無論是向美軍投降還是向蘇軍投降,其結局都是在勞動營中當苦力。
有位哲人說過,宣布投降並不意味著苦難結束,只有放下仇恨才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在戰爭中沒有真正的贏家,也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德軍幾百萬戰俘的苦難遭遇就是對戰爭殘酷性的最好詮釋。
納粹德國戰敗不是普通的戰敗,是國家的滅亡,幾百萬戰俘短時間內就成了俘虜。戰爭的後遺症之一就是仇恨,納粹德國戰俘是一群國破家亡的群體,命運全部交給了受降國。不可否認,這些德國戰俘承擔了人們對納粹的仇恨,這些德國戰俘普遍存在於國際法這個太陽照耀不到的陰影里。
西方陣營對納粹德國戰俘態度如何,我們只能是從西方陣營的消息中尋找答案,畢竟,虐待戰俘是不光彩的事,真像都會被掩蓋,至今有關德國戰俘死亡,失蹤數字只能是大概,具體數字無從考證。
有一部描述德國戰俘的電影《地雷區》,由丹麥和德國合拍,影片中就是對於被俘德軍戰俘的描述,一群年齡不大的孩子兵,用生命去清除德軍在丹麥埋下的一百五十萬枚地雷。影片中這些無辜的孩子承擔了德國發動戰爭的惡果,明顯是受到了敵視,而真實情況也是如此,其傷亡率高達50%,
關於對待戰俘態度,很多人都認為美國講人道,也確實有很多網路媒體上認為蘇聯不好,美國好,其實不然。美國不論是二戰時期,還是韓戰、越戰、伊拉克等等戰爭中,都是很不人道的,只不過是美國宣傳能力強大罷了。二戰時期美國對待德國戰俘非常差,美國把德國戰俘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德國和奧地利以外被俘的德國軍人,他們可以享受日內瓦規定的戰俘待遇,他們基本上都去了美國,約有37萬人左右。有網路媒體上說美國對他們很好,關在農場里有吃有喝伺候著,沒錯,美國媒體上確實是這樣宣傳的,可真實情況卻是,這些德國戰俘是去美國做苦力的,為美國貢獻了巨大的勞動力價值,為美國創造了約2.3億美元的價值,待遇不過是比後來的戰俘好而已。關於這類德國戰俘,資料全部來自美國的宣傳。
第二類是被解除了武裝的敵人,屬於敵人性質,美國不給予「日內瓦待遇」,不允許國際紅十字會探望、調查,這是 歷史 以來,世界唯一的一個官方明確表態不遵守日內瓦公約的案例。為了安置這500萬戰俘,艾森豪威爾建立了「萊茵大營」。這么多人怎麼安置?艾森豪威爾有辦法,用鐵絲網在萊茵河畔圈了18座戰俘營,把500萬戰俘圈進去,採取「飢餓法」,目的是減少美國的負擔,只有6%的人有帳篷,注意,所謂的帳篷也不過是破爛不堪的美軍不用的,然後像喂雞撒米一樣給點吃的,沒水管、廁所、醫生等,戰俘們挖地洞,睡露天地……。慘無人道啊,當地的德國管理部門和居民看著太可憐了,送東西給戰俘,美軍一律槍斃。瑞士紅十字會多次嘗試給「萊茵大營」提供食品、醫葯和生活物資,都被被艾森豪威爾下令運回瑞士。為了防止這么多戰俘鬧事,艾森豪威爾下令,戰俘進來先餓三天,熬過三天的戰俘,才知道了真正苦難的來臨。
「萊茵大營」共計時長約4個多月,美軍給出死亡數字是5000人,而經過調查,不完全統計就超過75萬人。由於後來把這些戰俘分流給法國、英國等,具體數字無法統計,美軍銷毀了所有記錄,於是,萊茵大營死亡人數成為一個迷。而德軍當時都希望向美軍投降,它們畢竟沒有侵略美軍國土,最怕蘇聯,然而,蘇聯的德國戰俘死亡率卻遠遠低於美軍。
英國接收德軍戰俘約250萬人,除了約40萬德國黨衛軍對英國進行「勞動賠償」,也就是給英國幹活,多數回到德國。英國對德國戰俘算是不錯的,有約2.4萬人自願留在了英國。
法國收了大約75萬德軍戰俘。從事農田、工廠、礦山工作,有部分用來清楚地雷,每個月有超過2000戰俘死亡,法國對德國戰俘不好,強制勞動。
總之,只要是接收德國戰俘的西方國家,態度都差不多,英國算是不錯的一個吧,美國最差。
㈩ 關於二戰的「奧克角戰役」,有誰能詳細說說
奧克角位於諾曼底奧馬哈海灘的一角,該處是以高二十米的懸崖,美軍為攻克奧克角傷亡了數百人。
美軍第一師的士兵們在奧馬哈海灘登陸奧馬哈海灘(英文:Omaha Bea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底戰役中,盟軍四個主要登陸地點之一的代號。這片位於法國北部海岸,並且直接面對著英吉利海峽的灘頭全長有8公里,東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結束。此海灘對盟軍有重要的意義,如果盟軍能夠控制這片海灘,那麼海灘東部的英國登陸部隊與海灘西部的美國登陸部隊就能會師,這樣的話可將整個諾曼底前線從零散的灘頭陣地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軍的作戰計劃中,負責進攻此海灘的是美國陸軍,而美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則負責將登陸部隊送上灘頭。
盟軍計劃派遣兩股部隊分別進攻此海灘的東西兩部分:進攻海灘東部的是久經戰爭考驗的美國陸軍第一師,而進攻海灘西部的則是從奧克角調過來的8個連的游騎兵部隊與之前從未上過戰場的美國陸軍第29師。裝甲部隊,步兵與戰斗工程兵會參加最初的幾波攻擊;如果計劃進展順利的話,這幾波攻擊將會大大的削弱德軍在海灘上的防禦力量,這時盟軍的大型登陸艦就可以安全登陸。奧馬哈登陸部隊的主要目標是在貝桑於潘港與維爾河之間建立一座長8公里的陣地,並且與東邊黃金海灘上的英軍及西邊猶他海灘上的美國第七軍團會師。防守奧馬哈海灘的是富有作戰經驗的德軍第352步兵師。德軍的計劃是利用海灘上的大量據點,在盟軍登陸部隊上岸之前就將其擊退。
出乎意料的是,盟軍的作戰計劃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實現。首先,由於導航系統的原因,大部分登陸艦都在錯誤的地方上了岸。其次,防守海灘的德軍比美軍預想之中的要強大的多,登陸部隊因此承受了相當大的損失。在德軍猛烈的炮火之下,美軍戰斗工程兵只能以很慢的速度清理海灘上的地雷,結果後續部隊只能沿著區區幾條通道開上灘頭。由於在上岸之前承受了過多的損失,倖存下來的士兵已沒有能力清除位於內陸一側的德軍據點,美軍因此遇到了更多的麻煩,後續部隊的登陸時間也不得不被推遲。盡管如此,倖存下來的小股登陸部隊還是在當天戰斗結束時建立了兩個互不相連的小陣地。由於內陸的德軍力量相對較弱,因此美軍通過逐漸擴大這兩個陣地,還是達成了原計劃中的目標。
「血戰奧馬哈」地形與守軍
奧馬哈海灘為月牙形,中間較寬,兩頭較窄,且兩端都是懸崖峭壁。此海灘是一個較緩的斜坡,高潮水位與低潮水位之間的水平距離有275米。高潮水位上方是一片2.4米高的扁礫石灘。扁礫石灘西端是一堵1.5米至4米高的大堤。大堤之後是一片小沙堤,而沙堤的後面是一片沙灘。沙灘的兩端非常窄,但其中央卻有180米寬。沙灘之後是高約 30-50米的懸崖,懸崖中有五處山谷可通向內陸。按照由西向東的順序,這五處山谷的盟軍代號分別為D-1,D-3,E-1,E-3和F-1。
從德國守軍進行的戰前准備,及其非常薄弱的內陸防禦力量來看,德軍的計劃是將盟軍登陸部隊消滅在灘頭上。為了達到此一目標,德軍在高潮水面以下構築了四條由障礙物組成的防線。第一條防線位於高潮水位以外250米處,由200個比利時大門式障礙物與地雷構成。這條防線共有兩個缺口:較小的缺口位於Dog White區中央,而較大的缺口則囊括了整個Easy Red區。此防線30米後是第二條防線;組成這條防線的,是埋在沙灘里並指向大海的許多根原木,其中每三根原木中就有一根被安裝了反坦克地雷。第二條防線再往後30米是第三條防線,此防線由450個斜坡組成,它們的斜面都面向內陸而非大海。這些斜坡將會掀翻盟軍的平底登陸艇,斜坡上的地雷將會解決掉那些僥幸沒被掀翻的船隻。最後一條防線位於海岸線150米開外,由捷克刺蝟式障礙物組成。扁礫石灘與懸崖之間的地面上有大量的鐵絲網和地雷,懸崖的斜坡上也散布著一些地雷。
德軍在海灘上部署了5個步兵連,其中大部分都被分配到了名為Widerstandsnester (縮寫WN,意為「抵抗力量據點」)的15個主要據點中。最東端的據點代號為WN-60,而最西端位於濱海維耶維爾附近的據點代號為WN-74。這15個據點之中的大部分都位於5個山谷的谷口外,並得到了鐵絲網和地雷的保護。每個據點內的各個位置之間都有壕溝與隧道相連,以便其內的士兵能夠快速轉移。除此之外,每個據點還配備了步槍,機槍與60多門火炮與迫擊炮。據點中的重炮位於8個封閉炮位與4個露天炮位上,其它輕型炮則分布於35個碉堡之內。這些火炮與另外18門反坦克炮一同組成了德軍海灘守軍的炮火支援力量。各個據點之間零星散布著幾條壕溝,還有一些槍眼和85個機槍工事。海灘上的德軍並沒有火力死角,而德軍分散的防禦工事也使得登陸的盟軍在任何地點都會遭受側翼的襲擊。
盟軍通過情報部門得知,防守海灘的是德軍第716步兵師的一個加強營,約有800-1000人。第716步兵師是一支專門進行防禦作戰的部隊,其中有最多50%的士兵並非德國人,而是俄國志願軍與德裔外國人。盟軍還得知,位於716步兵師後方30公里的聖洛城中,是作戰經驗更加豐富,並且擅長於進攻作戰的德軍第352步兵師。這是盟軍在搶占灘頭之後,最有可能發起反擊的德軍部隊。由於負責此處防禦任務的埃爾溫·隆美爾元帥堅持要將可能登陸的盟軍消滅在灘頭上,因此第352師也在3月被調到了諾曼底灘頭前線並將716師替換了下來。這次部隊調動還將原屬第726擲彈兵團的兩個營與第439蘇聯志願軍營調到了352師麾下。奧馬哈海灘的大部分都位於德軍「海岸防禦第2區」境內,負責防禦這片區域的是德軍第916擲彈兵團與第726擲彈兵團第3營。726團下屬的兩個連負責據守維耶維爾的據點,而916團的兩個連則會據守海灘中部Saint-Laurent-sur-Mer一帶的據點。為這些據點提供炮火支援的是德軍第352炮兵團的第1營與第4營,這兩個營擁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與 4門150毫米榴彈炮。916團剩下的兩個連將會作為預備隊駐扎在前線部隊後方4公里的福爾米尼城中。726團的剩餘部隊負責據守德軍「海岸防禦第3區 」,防守此處海岸的有兩個連,其中一個連負責防守海灘最東部的一連串據點,352炮兵團第3營負責為他們提供炮火支援。作為預備隊的,是德軍第915擲彈兵團的兩個營,這兩個營的駐扎地點是緊鄰奧馬哈海灘的巴約城。
少見的是,盟軍情報部門並未得知德軍的這次調動。甚至在戰斗結束之後,盟軍檔案紀錄的還是調動之前的德軍部署,而第352師則被認為是在戰斗開始前幾天碰巧被調到了奧馬哈海灘來進行一次反登陸演習。
進攻計劃
官方地圖標明了美國陸軍第5軍的作戰目標盟軍將奧馬哈海灘分成了10個區,它們分別是:Able,Baker,Charlie,Dog Green,Dog White,Dog Red,Easy Green,Easy Red,Fox Green和 Fox Red。最初的幾波攻擊將由兩個戰斗團,兩個坦克營與兩個游騎兵營完成。盟軍的每個步兵團都由3個約有1000人的步兵營組成,每個營又包含3個最多有240人的步槍連,與一個最多有190人的支援連。在每個團中,A連至D連屬第一營,E連至H連屬第2營,I連至M連屬第3營,但沒有J連。此外,每個步兵營還會有一個約180人的指揮部警衛連。每個坦克營都擁有A,B,C三個連,每個連有16輛坦克。每個游騎兵營都有A,B,C,D,E,F六個連,每個連約有65人。
第116戰斗團的任務是將兩個營的部隊送上海灘西部的四個區域,並在30分鍾後送上第三個營。第743坦克營負責為116團提供支援,此營中有兩個連使用兩棲坦克進行登陸,剩下一個連的坦克會採用常規方式登陸,即從登陸艦上開上岸。116團左邊是第16戰斗團,16團的任務與116團基本相同,只不過登陸地點換成了海灘東邊的Easy Red和Fox Green兩個區域。負責支援16團的是第741坦克營,它的登陸方式與743營完全相同。在海灘西部5公里處的奧克角城內有一個德軍的炮兵工事,負責佔領此工事的是游騎兵部隊第2營所屬的3個連。與此同時,第2營的C連會在116團右方登陸,並且攻佔Pointe de la Percée的德軍據點。如果奧克角被順利拿下的話,那麼第2營剩下的部隊就會與游騎兵部隊第5營一起參加奧克角處盟軍的後續行動;若盟軍未能攻取奧克角,那麼這些部隊就會在116團之後進入Dog Green區並通過陸路向奧克角發起進攻。
登陸行動於6月6日清晨06:30開始。盟軍首先會對海灘上的守軍進行40分鍾的艦炮炮擊和30分鍾的空中轟炸,此後兩棲坦克會在行動開始前5分鍾登陸。步兵部隊由許多32人小隊組成,每個小隊都有專門的任務目標及相應的武器裝備。第一波攻擊結束以後,美軍戰斗工程兵會立刻上岸為後續部隊開辟出安全通道。此後盟軍的大型登陸艦就能在高潮時分安全靠岸。戰鬥打響90分鍾以後盟軍炮兵部隊會登陸,而再過90分鍾會有大量的盟軍戰斗車輛於海灘上集結。戰斗開始195分鍾以後,隸屬第29步兵師的第115戰斗團和隸屬第1步兵師的第18戰斗團會登陸,同樣歸屬於第1師麾下的第26戰斗團會在接到第5軍軍長的命令後登陸。
戰斗開始2小時之後盟軍會消滅灘頭守軍,之後各個32人步兵小隊將集結成為幾個步兵營並參加後續戰斗。戰斗開始3小時後,盟軍將控制懸崖中的各個谷口,這就能讓後續部隊向內陸推進。在戰斗當天結束時,奧馬哈海灘的盟軍將建立一處縱深8公里的灘頭陣地,與東邊黃金海灘上的英軍第30軍會合,並且為第二天進攻Isigny-sur-Mer的行動做好准備。若Isigny-sur-Mer落入盟軍之手,那麼奧馬哈的盟軍將能夠與猶他海灘上的美國第7軍會合。
盟軍進攻部隊由34000多人與3300輛戰斗車輛組成。負責支援地面部隊的海上力量由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及105艘其它艦只組成。這支海上力量中的大部分艦只都屬於美國海軍,但也有少量艦只屬於英國皇家海軍和自由法國。為了搶占灘頭,第16團在原先的部隊之外又得到了3502名士兵與295輛戰斗車輛,這樣一來它的總力量就增加到了9828名士兵,919輛戰斗車輛和48輛坦克。運輸這樣大的一支部隊需要2艘運輸船,6艘坦克登陸艦,53艘坦克登陸艇,5艘步兵登陸艦,81艘美式步兵登陸艇,18艘英式步兵登陸艇,13艘其它登陸船隻和約64艘DUKW。駕駛這些登陸船隻的人員來自於美國海軍,美國海岸警衛隊和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波攻擊有關第一波攻擊的官方地圖。盟軍為這次登陸行動作了相當大的准備,但戰斗並未能按照計劃順利地進展。10艘登陸艇在靠岸之前就已失蹤。在海面上等待出發的後續部隊士兵也有普遍的暈船現象。16團的登陸艇在駛向海岸的途中經常會遇到落海的士兵與救生筏上的兩棲坦克乘員。海灘上的各個地標都被厚厚的一層煙霧覆蓋著,這使盟軍登陸船隻很難修正自己的航向。更糟的是,這些登陸艇正被一股強勁的海流推向東方。
盟軍登陸船隻在離岸幾百碼遠時就遭到了德軍自動武器與火炮的襲擊;登陸艇離岸邊越近,德軍的火力就越猛烈。直到這時,盟軍才發現先前對海灘進行的炮擊與轟炸根本沒起到多大作用。盟軍轟炸機不僅因為天氣原因而延誤了起飛時間,並且還由於害怕炸傷目標附近的友軍,而在飛入敵後很遠的地方才投下了炸彈,因此海灘上的德軍並未受到太大影響。xtQ超級大本營軍事
裝甲部隊登陸
鑒於海上的惡劣狀況,盟軍命令116團的登陸船隻改變原計劃,轉而直接將其上搭載的兩棲坦克運到海灘上。在德軍重兵把守的維耶維爾谷口據點的火力網之下,743營B連損失了一半的坦克,連里的軍官只有一人倖存了下來。與B連不同的是,在其左邊登陸的其它兩個連的坦克並未遭到任何損失。16團遇到了與 116團一樣多的麻煩:在原計劃自己從水中開上岸的坦克部隊中,只有兩輛坦克成功的開上了岸;原計劃搭乘坦克登陸艦上岸的裝甲部隊中也只有3輛坦克成功登陸。741營剩下的一個連成功地將其轄下16輛坦克中的14輛開上了岸,但其中有三輛在不久之後就被摧毀了。
步兵登陸
我是第一個跳下船的。第七個跳下船的人是第二個成功地跳下船並且沒被子彈擊中的士兵。我和他之間跳下來的所有人都中了彈。其中兩人陣亡,三人受傷。要想活下來你只能像我這么走運。xtQ超級大本營軍事
—Richard Merrill上尉,游騎兵部隊第二營。
在參與第一波進攻的九個步兵連中,只有Dog Green區的116團A連與其右的游騎兵部隊成功於預定地點登陸。原先預定在Easy Green區登陸的116團E連最後卻在16團目的地Easy Red與Fox Green兩區登上了岸。116團G連原定在Dog White區登陸,結果其士兵跳下船時卻發現自己位於Easy Green區。16團I連由於偏離預定地點太遠,而在等了1個半小時後才登陸。
盟軍步兵下船的地點實際上是在沙洲上,而真正的海岸線還在45-90米外。沙洲中的水有時甚至能沒過人的脖子,而盟軍士兵不僅要趟水上岸,而且在上岸以後還要繼續推進180米。由於體能消耗太大,那些成功登上扁礫石灘的士兵也已經無法跑動。此外,大部分登陸部隊還一直遭受著德軍輕武器,迫擊炮,火炮及機槍的襲擊。好消息是,盟軍的艦炮炮擊點燃了Les Moulins據點對面Dog Red區海灘上的雜草,由此產生的煙霧遮住了據點內德軍的視線,使得他們無法有效地攻擊岸上的盟軍。116團G連和F連在上岸前並未遭受太大的損失,但之後F連指揮官的陣亡卻使此部隊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G連在之後向西推進時,在德軍猛烈的火力之下也陷入了混亂。盟軍登陸艦艇也失去了秩序,此一現象在16團前線最為明顯。在此前線,16團E連,F連和116團E連下屬的登陸艇混雜到了一起,使得這些部隊無法集結並發動規模足夠大的進攻來緩和本來就已很嚴重的戰況。Easy Red區隸屬16團的零散部隊承受的傷亡較小,但由於之前在沙洲中需要游過一條很深的溪流,他們已經拋棄了大部分的武器裝備。
海灘兩端的盟軍部隊承受的傷亡最大。在海灘最東部Fox Green區與鄰近的Easy Red區中,盟軍的三個步兵連在到達扁礫石灘時已經失去了一半的部隊,倖存的士兵中有很多人都是從海灘上一直爬了270米才到達相對安全一些的扁礫灘的。 116團A連在於海灘最西端的Dog Green區登陸15分鍾後就被打散,其指揮官與另外約120人都已陣亡或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