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愛瑪》有幾個版本
電影《愛瑪》有兩個版本,分別為《愛瑪》(格溫妮絲·帕爾特洛版本)、《愛瑪》(凱特·貝金賽爾版本)。
《愛瑪》(格溫妮絲·帕爾特洛版本)1996年6月7日上映於美國,主演為格溫妮絲·帕爾特洛、傑瑞米·諾森、伊萬·麥格雷戈 、艾倫·卡明、托妮·柯利特,道格拉斯·麥克格蘭斯執導。
《愛瑪》(凱特·貝金賽爾版本)1997年2月16日上映於美國,主演為凱特·貝金賽爾、馬克·斯特朗、薩曼莎·莫頓,由Diarmuid Lawrence執導。
(1)愛瑪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愛瑪》電視劇版本:
一、1972年版
電視劇《愛瑪》(1972年版)1972年7月20日開始於英國播放 ,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約翰·葛蘭斯特執導,主演為多倫·戈德溫,約翰·卡森,唐納德·埃克爾斯,康斯坦斯·查普曼,艾倫德萊頓。電視劇共6集,每集40分鍾。
二、2009年版
電視劇《愛瑪》(2009年版)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的一部迷你劇。Jim O'Hanlon執導,主演為蘿瑪拉·嘉瑞、Jonny Lee Miller、 Louise Dylan。這一版電視劇一共4集,每集40分鍾。
⑵ 愛瑪電影簡介
這部電影也是一部有原著的電影。講述的是女主角,原本是不想結婚的,而且也沒有打算要嫁人,在這個過程中她就想要給別人介紹對象。因為她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幫助自己在意的人解決她的問題。但是剛好在這個過程中,女主角就發現自己居然喜歡上了其中的一個人。
所以這個故事到這兒也就有了轉折點,女主角內心的沖突也會體現在這個角色的行動上。這這部電影感興趣的觀眾也是可以去觀看這部電影的,尤其是可以對應原著的劇情去一起觀看,這樣就可以了解到更多角色內心的故事。
女主角的轉變也是這個,故事中想要講述的一部分,當女主角因為心動而開始有了一個選擇的方向的時候,她的行動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故事的轉折點也就發生在這里,而觀眾也會好奇女主角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所以這個部分也會成為觀眾關注的重點。
⑶ 包法利夫人電影講了什麼
包法利夫人》講述了一個叫愛瑪的女人,她雖出身農家,卻自幼受到修道院里大家閨秀式的教育,不僅學過刺綉,還會彈鋼琴,會素描畫,並且對愛情小說有著狂熱的追求。而夏爾·包法利則對愛瑪一見鍾情,他被愛瑪的美貌撩撥到神魂顛倒。
她的神情也是一會高興,就圓睜雙眸,目光純潔無暇,接著就垂下眼簾,神色怏怏,心思游移不定。
從這里可以看出愛瑪的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她長得漂亮可愛,美目盼兮;第二個特點就是比較愛幻想,思想來得快,去得也快。這也充分表現了一個年輕美麗又有點愛幻想和憧憬。愛瑪身上的這種愛幻想和虛無的浪漫主義特質也為她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愛瑪的悲劇在與夏爾結婚後得到了逐漸的顯現,她發現一個讓自己無法接受的現實:她曾以為是愛夏爾的,然而婚後並沒有感到來自愛情的幸福。她想要的那些「幸福、忘情、狂熱」都不曾出現。
從而也可以看出:愛瑪是一個極度自我,重視自己個人感受的人,對於她來說她能感知的世界就是全部。而這在她參加完舞會,對男爵生出好感後,變得更變本加厲。
有時她愛發表些不可思議的見解,別人稱贊的,她偏要橫加指責,別人厭惡的,她偏要表示贊賞。她恨那些見過的女人,腰比她粗,舉止比她俗,可她們是公爵夫人,她渴望燈紅酒綠的生活,渴望假面舞會,渴望不拘形跡的歡樂以及歡樂帶給她帶來不曾經歷過的瘋狂。
而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生性浪漫的愛瑪有三個潛在的利己主義和肆無忌憚的任性:
唱反調。這從她愛發表不同意見可以看出來,但凡別人認同的,她都反對,別人不認可的,她覺得理所當然。從表面上看這種心理似乎是一種逆反,而從深層分析來看是愛瑪對於幻想與現實失衡的一種反抗和抵制。換句話說,如果愛瑪不能從現實上去改變,那麼就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假裝一切都是按自己的想像存在。
攀比心。自打愛瑪參加完上流社會的舞會後,她就產生了嚴重的心理不平衡,論美貌和談吐、氣質,她都優於那些公爵夫人。這令她產生了一種忿忿不平,她那麼美麗、浪漫、純情卻沒有擁有帥氣、風度翩翩的丈夫,也不曾有浪漫、浮華和流光溢彩的生活,這令愛瑪感到痛苦和絕望,這也是愛瑪經常與別人攀比後的虛榮心所導致。
《包法利夫人》---法國 福樓拜 著
小說描寫的是一位小資產階級婦女, 因為不滿意夫妻生活平淡無奇而和別人通姦,最終因此身敗名裂,服毒自殺的故事。這里寫的是一個無論在生活里還是在文學作品中都很常見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筆觸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區域,同時很細膩地描寫了主人公情感演化墮落的過程,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作者努力要從根本上找尋這種事件的社會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