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曾經同時讓世界上三個最強大的國家感到恐懼的民族是哪個
自古以來在蒙古高原,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帶就是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大舞台。從現存資料看,最早登上這個歷史舞台的民族無疑是匈奴,其族群的歷史至少可以推到3600年前,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黃帝北逐葷粥”的記載,“葷粥”又名“山戎”、“儼狁”等,春秋末期,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各個游牧部落逐漸聚集,形成了一個較大的部落聯盟。自此“匈奴”一詞開始出現在戰國時代(《逸周書·王會》《山海經·海內南經》以及《戰國策·燕策三》中均有記載)。
匈奴的起源至今仍倍受爭議,有人認為他們也是炎黃子孫,是自唐舜至殷商就被驅趕的一部分華夏民族的後裔。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匈奴人屬於白種的突厥人種;還有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匈奴人屬於蒙古人種。
拋開匈奴人的種族屬性不論,“匈奴”的出現,使得之前曾經不斷出現的戎狄之名逐漸消失,這至少從側面證明戎狄被華夏族勢力擠壓至北方後融入了蒙古高原的土著游牧民族當中,從而成為了匈奴人的一部分。他們生活的這片地方就是現今被稱為蒙古草原的廣袤大草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勒泰山脈。
匈奴人的宗教信仰也充斥著軍事風俗的影子。匈奴人的祭祀活動除了對天、地和一般的鬼神之外,還對一個特殊的神進行祭祀。這個神便是“徑路”,徑路其實是一種刀,也許是作為戰神的象徵物。另一種觀點認為,蒙古語中有一個詞便是“徑路”的音訛,意為鬼魂或者中陰(來世今生之間、生死之間的意思)。
徑路神大概就是閻羅一樣的神,徑路刀大概就是鬼魂刀,是可以直通生死的物件。將直通生死的物件定位刀劍,也許正是因為刀劍在軍事上關乎勝敗存亡的重要作用。此外,匈奴人在作戰時間的選擇上也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影響,例如,匈奴人在作戰前要觀月的圓缺,如果是滿月,則會出兵;而如果是殘月,則會收兵。這與他們的日月崇拜有著密切的聯系。
強大的匈奴戰爭機器,曾經震撼了從長安到羅馬的廣闊地區,匈奴人也成為唯一一個同時讓漢帝國、波斯薩珊帝國和羅馬帝國這三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感到惶恐的民族。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們剽悍的游牧民族軍事風俗,那正是匈奴人生命力的象徵。當四散的末代匈奴人逐漸放棄游牧生活、軍事風俗和祖先的追求,漸漸定居在匈牙利、巴克特利亞和華北的農耕區時,他們在歷史舞台上的表演,也黯然落幕了。
⑵ 大漠之戰電影里講的是真的嗎
衛青出身低微,他的父親在平陽侯曹壽家裡當差。衛青長大以後,在平陽侯家當了一名騎奴。後來,因為衛青的姐姐衛子夫進宮,受到漢武帝的寵幸,衛青的地位才漸漸顯貴起來。
就在李廣在戰斗中被匈奴兵俘虜後又逃回的那年,漢軍四路人馬,三路都失敗了,只有衛青打了個勝仗,他因此被封為關內侯;以後,又接二連三地打敗匈奴兵,立了戰功。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領騎兵三萬,追到長城外。匈奴右賢王以為漢軍還離著很遠,一點也沒防備,在兵營里喝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衛青在夜色的掩護下,急行軍六七百里,包圍了右賢王。漢兵從四面八方沖進匈奴營地,打得匈奴部隊四面逃竄,亂成一團。右賢王剛剛從醉意中驚醒,要抵抗已來不及了,只好帶著他的幾百個親信脫身逃走。
這一仗,衛青的人馬一共俘獲了一萬五千多個俘虜,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匈奴的左右賢王,只比單於低一級。這次戰爭,右賢王全軍覆沒,對匈奴單於是一個很大打擊。
漢武帝得到捷報,立刻派使者拿著大將軍印,送到軍營,宣布衛青為大將軍,連他的三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也封為侯。衛青推辭說:「我幾次打勝仗,都是部下將士的功勞。我那三個孩子還都是娃娃,什麼事都沒干過。要是皇上封他們為侯,怎麼能夠勉勵戰士立功呢!」漢武帝經他一提醒,就封了衛青部下的七名將軍為侯。
第二年,匈奴又來進攻。漢武帝又派衛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大隊人馬去對付匈奴。衛青有一個外甥,叫霍去病,那時候才十八歲,非常勇敢,又會騎馬射箭,這次也跟著衛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聽到漢軍大批人馬來進攻,立即往後逃走。衛青派四路人馬分頭去追趕匈奴部隊,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敗。衛青自己坐鎮大營,等候消息。到了晚上,四路兵馬都回來了,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殺了幾百個做兵,有的連一個敵人也沒有找到,空著手回來了。
霍去病還是第一次出來打仗的小夥子,才做了個校尉。他帶領了八百名壯士,組成一個小隊,去找匈奴部隊。他們向北跑了一陣,一路上沒瞧見匈奴兵士,一直趕了幾百里路,才遠遠望見匈奴兵的營帳。他們偷偷地繞著抄過去,瞅准一個最大的帳逢,猛然沖了進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貴族。他手下的壯士又活捉了兩個。匈奴兵沒有了頭兒,四處奔逃,八百個壯士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趕回大營。
衛青在大營正等得著急,只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後面的兵士還押了兩個俘虜。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於的叔叔,一個是單於的相國,那個被霍去病殺了的還是單於爺爺一輩的王。
十八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作戰,就逮住了匈奴的兩個將官,功勞不小,戰斗一結束,就被封為冠軍侯。
⑶ 求戰雪戀
1,晁錯把他歸為抗匈名將也許有些過分,因為他畢竟是個文官。況且晁錯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忍辱負重,忍受匈奴欺壓的時代。但是談到漢匈戰爭,這個人一定要首先提出來的,因為正是他力派眾議所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改革,才最終使漢軍在戰鬥力和裝備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最終完成了反擊匈奴的壯舉。晁錯對漢朝軍隊建設的貢獻有兩點,第一是軍事制度上,第二則是在騎兵建設上。在軍事制度上,晁錯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第一人,與堅持黃老學說,苟安和平的眾多守舊大臣不同,晁錯體現了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他在天下承平的文帝時代就上書皇帝,坦言漢匈必有一戰。整頓軍備為當務之急,並力薦名將周亞夫。此外,在軍隊改革上,他提出了許多建設性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漢朝中央軍由義務兵改為職業兵。他深知,以中原農民為主組成的漢軍,若要與以馬為家的匈奴騎兵抗衡,非職業兵無法提高戰鬥力。在他的力主下,漢朝建立了完備的職業兵制度,精選邊地農家子弟為兵,以20年為服役期,世襲服役。並賜予優厚待遇。這樣就在國內建立許多了許多以農民家庭為主的世家服役兵家族。這些被挑選為世家兵的家族,他們長年生活在邊境地區,對匈奴騎兵的戰術風格非常熟悉,而且多數家庭與匈奴有血海深仇,求戰意識極強!而根據世家兵的條例,其家中孩子自小就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並以反擊匈奴為終生信條。以殺敵立功為榮譽。而且每年各世家兵都要舉行大比武,成績差者被淘汰,成績好者則受到賞賜。這就使漢朝建立了一支全新的擁有超強戰鬥力的常備軍。我們可以看到,漢朝軍隊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備國家軍隊性質的部隊,無論誰帶兵都可以保持超強的戰鬥力。這與後來宋朝的岳家軍和明朝的戚家軍等帶私家軍性質的武裝形成了本質區別。即使是西漢後期朝政腐敗,軍隊依然保持了超強的戰鬥力,這一切,都是漢朝軍事制度的保證。晁錯的另一個貢獻是在騎兵建設上,草原決戰,騎兵是主要決勝手段,漢朝騎兵弱於匈奴,主要原因有三,即馬匹少,戰鬥力低,戰術觀念落後。職業兵制度可以解決戰鬥力問題,但馬匹與戰術觀念問題卻要有新的政策來解決。在晁錯的主張下,漢文帝下詔實行馬政,鼓勵民間養馬,使漢軍擁有了充足的馬匹資源。但是,漢朝馬種與匈奴的差異卻嚴重製約了漢朝騎兵的發展,為此,晁錯提出建議,漢朝政府每年用大量的金錢招募匈奴牧民南遷長城屯墾,漢朝政府賜予大量的土地和金錢,條件是他們為漢朝訓練騎兵。同時運用種種渠道從匈奴購買戰馬。不要小看這一方略,這一方略對於一直自稱天朝的大漢政府來講,要接受下來需要多大的勇氣。但這一方略的實施可以說給了漢軍以天翻地覆的變化,漢軍從此在戰略觀念以及作戰方式上都有了一次洗腦式的更新,其戰鬥力則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後來晁錯雖然蒙冤被害,但他的這套思維卻被繼承下來,從而為漢軍的壯大奠定了基礎。也正是在以晁錯為首的一批漢朝戰略家的努力下,漢朝建立了可以與匈奴抗衡的強大騎兵部隊,從而為漢朝反擊匈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李廣若要問匈奴最懼怕的漢朝將軍是誰,不是為漢朝贏得抗擊匈奴第一場勝利的衛青,也不是殺敵十多萬的少年英雄霍去病,而是飛將軍李廣。李廣可以說是漢朝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和悲劇命運的將領,他的才華和遭遇,至今還讓人唏噓不已。李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文帝時代信任老臣,李廣正值少年郎,景帝時代重文輕武,李廣卻是武中將,武帝時代偏愛青年將領,李廣卻已經白發蒼蒼。由於官職卑微,李廣一直戍守在抗擊匈奴最前線上。文帝景帝時代,他屢次與匈奴發生小規模的軍事沖突,他的作戰經驗也為漢朝提供了寶貴的財富。而他的威名也為匈奴膽寒。後來漢匈開戰,匈奴幾乎都是把精銳部隊投入到李廣所在部隊,這也是李廣對匈奴戰績不佳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是,在西漢前期,正是由於以李廣為代表的一代軍人的奮勇作戰,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們不敢過分南下侵擾,為漢朝反擊匈奴的准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與漢朝其他將領不同,李廣可以說是一個匈奴化了的漢朝將領,他的帶兵特色和作戰方略都有很強的匈奴特色,比如軍令寬延,逐水草而居。作戰勇猛,精於騎射,但缺少了漢朝軍隊所特有的紀律性和整體性特色。而漢軍對匈奴的優勢,正在於嚴格的紀律性和協同作戰能力。這正是李廣之所以無法在對匈奴作戰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別人長處的同時,卻屏棄了自我的優點,這顯然是不可取的。李廣戰史中最精彩的戰例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擊戰,一次是兩年後的河西會戰,第一次,他率一萬大軍被匈奴單於三萬主力合圍,幾乎全軍覆沒,卻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樣的殺傷,並使得衛青可以穿越匈奴兩路主力的空隙,直導匈奴後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鋒隊被右賢王四萬主力包圍,鏖戰六天,全軍只剩四百人,卻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擊渾邪王。從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李廣的特點,作戰勇猛,沖擊力迅速,戰鬥力強大,卻多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戰術的變通,且貪功戀戰,易於本隊脫離,造成被敵人包圍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則聰明的多,在匈奴改變部署的情況下毅然改變行軍路線,直導其薄弱環節,終取得完勝。平心而論,李廣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但他是一個將才,而不是一個帥才。其單兵作戰能力勇猛,卻缺少通觀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先鋒,好的將軍,卻作不成一個好的元帥。後來漠北決戰,衛青令他從側翼出擊,從軍事角度講,並非是看輕李廣的才華,而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李廣作戰沖擊力強,運動迅速的特點,可惜天不助李廣,一場沙暴毀滅了李廣最後的機會,也使他遭受了橫刀自刎的悲慘結局。但是,作為一個將軍,他將永遠得到我們的尊重。3,衛青衛青並不是殲滅匈奴最多的將領,但是他確實漢匈戰爭里貢獻最大的將領。漢朝反擊匈奴的第一個勝仗就是衛青打的,龍城戰役雖然只消滅敵人七百人,但卻粉碎了許多漢朝主和大臣卻宣揚的「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漢朝將士樹立了必勝匈奴的堅定信念。把衛青這樣出身的人提拔成將軍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盡管其有外戚的身份,但也必然會遭到巨大的阻力。但是漢武帝卻體現了一個英明君主的膽略和氣魄。衛青也不辜負他的希望,以一次次勝利回報了朝廷。事實上,漢軍之所以強大,與漢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方式有很大的關系,除衛青外,漢軍還有一批出身低微的將領,甚至還有趙破奴這樣的匈奴人,他們都為漢朝作出了卓越貢獻。此外,在統兵上給將領以極大的信任和自主權,這也是之後的朝代特別是宋朝所不能比的。衛青帶兵的最大特色就是將漢朝軍隊協同作戰能力發揮到極點。漠北之戰就是戰車與騎兵相互協作的典範,此特點有效的發揮了漢軍裝備上的優勢,揚長避短,有效的打擊了單一兵種作戰的匈奴。此外,衛青作戰極為謹慎,每戰都作到部署周密,盡量減少自己軍隊的傷亡,有效打擊敵人。在攻打白羊地和收復河套的戰斗中,他幾次推遲攻擊時間,以極大的耐心等匈奴陷入合圍,漢軍形成絕對優勢時才聚殲敵人,真正做到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然而,也正是由於他的謹慎,使他的殲敵人數量始終不如霍去病。可以說,衛青是一位人品與才華具佳的將領,他性格謙和,禮賢下士,從不居功自傲,體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擁戴。這樣的將領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稀少。也許這與他自小貧苦的出身有很大的關系。他去世後,漢武帝為他修築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許正象徵了他謙謙君子的品格。衛青最被人熟悉的戰例是漠北大決戰,可以說這是一場把他的智慧與勇氣發揮到極至的戰斗,他在戰斗中體現了他謹慎小心的作風,和關鍵時刻超乎尋常的果敢。當時的一切作戰條件都於他不利。漢軍遠征作戰,鞍馬勞頓,匈奴以逸待勞,且背水一戰,士氣高昂。並集中了所有精銳部隊。為出奇制勝,衛青令李廣從側翼出擊,誰想李廣部兵馬又迷失方向,失去聯絡。這等於是漢軍大戰未開先自損三千鐵騎。面對種種不利條件,衛青制定了固守的戰略,以堅固的戰車防禦抵擋匈奴騎兵的沖擊。在苦苦支撐一天一夜後,急噪的單於終於拿出了其所有精銳。而當黃沙突起的時候,衛青卻展現了他少有的果斷一面,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命令主力部隊迅速進攻,在匈奴陣腳已亂的情況下發動突襲,終使得匈奴完敗。單於只帶三百衛隊逃逸。漠北決戰殲滅匈奴軍三萬多人,俘獲匈奴數萬,堪稱是漢匈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從此,漢朝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主動權,匈奴則退縮在大沙漠以北,再也無力發動南侵。盡管這一戰績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戰役戰果輝煌。但它對漢朝匈奴的戰爭卻是決定性的。4,霍去病霍去病將軍可以說是當代許多青年人崇拜的偶像,他少年得志,平步青雲,22歲就指揮了決定漢匈戰爭命運的狼居山戰役,將匈奴左賢王部隊幾乎趕盡殺絕。18歲從軍,與匈奴共經六次大戰,殲滅俘虜敵人累計達十五萬,幾乎是他的舅舅衛青的一倍,而他的英年早逝,又使得多少人扼腕長嘆。電視劇《大漢天子》里,漢武帝一聲長嘯「還我冠軍侯」,聞者多少人仰天長嘆,淚如雨下。霍去病可以說的是幸運的,他外戚的身份使他得以在十八歲就被委以重任,而他的作戰風格更是以游牧為生的匈奴人的剋星。實際上,以霍去病的作戰特點,倘若是在中原作戰,面對縱橫交錯的堡壘,一般是不起多大作用的。但是面對逐水草而生的匈奴,卻正是一把架在匈奴人脖子上的鋼刀!霍去病作戰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進攻,以猛虎下山的氣魄沖垮敵人,以最快的速度聚殲敵人。與李廣不同的是,霍去病的作戰頭腦極其清醒,他可以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下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抓住敵人最薄弱的環節給以痛擊。使匈奴在最短的時間里遭受最慘重的損失。更值得稱道的是,霍去病作戰並不以奪取敵人的地盤為目的,更多的則是以打擊敵人的自信心和最大程度殺傷敵人為作戰目標,並徹底摧毀敵人的生產能力和經濟能力。這種以打擊敵人精神力為目的的作戰手段,直到以進入現代化戰爭的今天依然被人沿用。漢軍與匈奴軍相比最大的弱點就是在機動性上,漢軍遠程奔襲能力差,且過度依賴後方的補給,自身也攜帶大批輜重,這就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漢軍的機動作戰能力,使漢軍長年難以深入大漠追擊。而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兩次河西會戰,其所部兵馬放棄輜重物資,輕裝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穩的機會迅速發動主力決戰。一舉將其徹底殲滅,斬斷匈奴右臂。所謂的就地取食,就是對匈奴後方進行搶掠,以補充軍需物資。這一方略不但解決的自身的補給問題,而且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使匈奴的經濟遭到極大摧毀,從而使漢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史書上對霍去病的作戰過程記錄的十分簡略,但是僅僅從這只語片言里,我們也足以想像戰斗的艱苦和霍去病用兵的巧妙,第一次河西戰役,南路軍張騫行動緩慢,李廣隻身被圍,霍去病毅然改變原有作戰計劃,冒險從渾邪王的地區直插過去。當時霍去病只有一萬兵馬,而渾邪王與休屠王兵馬合計不下六萬人。霍去病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搶在敵人主力部隊集結以前迅速突進,各個擊破。使得匈奴人雖然不斷調兵遣將,其兵馬卻只能象羊羔入虎口一樣被漢軍一隻一隻吃掉。更為重要的是,此戰從精神上徹底摧毀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其畏懼漢軍如虎,後來第二次河西戰役,匈奴軍幾乎失去抵抗,被霍去病一路追殲屠殺,損失高達三萬兩千人,是第一次河西戰役的整整四倍。後來渾邪王歸漢,所部四萬兵馬中有親匈勢力發動叛亂,霍去病僅用一萬兵馬就將其收服,斬首叛亂者八千人,使渾邪王徹底歸降。此事件在漢匈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此後,匈奴投降漢朝者日益增多,大批匈奴牧民也南遷長城請求內附,匈奴勢力日益土崩瓦解。後來漠北會戰,霍去病一路急行軍,在深夜時分鑽到左賢王眼皮底下,拂曉發動攻擊,一日之內消滅匈奴七萬人,將匈奴左賢王部隊幾乎滅族。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只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於懸孤漠北。勢力江河日下。今天人們對霍去病還有眾多的詬病,如指責他對士兵疾苦置若罔聞,指責他性情狂傲,奢侈腐化,冷血無情,事實上,很多的評價都是過分的。說到對士兵的體恤和為人,假如霍去病真的不通情理,那他的部下又怎會誓死為他效力,酒泉慶功的一幕,他將御賜美酒分與全軍痛飲,其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令人感佩。而所謂的奢侈腐化,則是生活上的小節和習慣,又何必強求呢!重要的是,他是漢匈戰爭里殲滅敵人數量最多的將領,只此一項,他就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5,趙充國霍去病和衛青去世了,匈奴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在漢朝方面,由於漢武帝的好大喜功,奢侈淫逸,使漢朝財力大為虛耗,加上漢武帝晚年昏庸,朝政日益腐敗,使得漢朝對匈奴的幾次戰爭都是勞而無功,還搭上了將才李陵。事實上,這段時間漢朝對匈奴戰績較差,不是由於匈奴已經恢復實力,而是漢朝自身的問題,比如漢武帝用人不當,長年大興土木建設消耗財力,以及政治制度日益腐化,朝廷內部派系林立等原因。這些問題並不是由於打匈奴的政策造成的,更多的是因為其內政失策的原因。今天有人以漢武帝晚期對匈奴戰爭的幾次失敗為借口,說什麼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是造成漢朝衰落的原因,這是極端錯誤的看法。事實上,漢武帝晚年幾次對匈奴戰爭的失敗,除了最後一次李廣利被俘全軍覆沒外,其他的兩次漢軍損失都不大,可以說是與匈奴戰成平手。最後一次還是在漢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漢武帝抄了李廣利的家,才導致軍心浮動,兵敗如山倒。這一時期由於朝政腐敗,馬政廢除,稅收減少。使漢軍在騎兵數量和裝備上都無法和衛青時代相比。但即使這樣,匈奴依然無法恢復其在漠南的勢力,只是疲於奔逃苟延殘喘而已。這一時期,漢軍有一位在才能上不亞於衛青霍去病的將軍,他就是趙充國。事實上趙充國是不幸的,他比霍去病年輕四歲,卻與霍去病戰斗在同一時代,這使得他的才華長時間被埋沒。後來李廣利二征匈奴戰役,他率三千騎兵從側翼出擊,保證了大部隊成功突圍,而自己所部兵馬卻僅余百人,此戰他一舉成名,從此青雲直上。在漢武帝的時代,由於李廣利的存在,趙充國一直沒有機會展示他的帥才,直到漢武帝去世,他才被委以重任,此時他卻已經白發蒼蒼。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他並不過分。然而,趙充國卻以其謹慎的用兵態度和高超的謀略,拱衛了大漢朝的疆土。昭帝時代,匈奴勢力衰弱,漢朝的主要敵人已逐漸由漠北的匈奴人轉為河西的羌人。羌族野心勃勃,企圖取匈奴而代之,可惜,他們遇見了趙充國。三次討伐羌族的戰役,漢軍大獲全勝,成功的摧毀了羌族勢力,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域與中華連成一體。與衛青霍去病相比,趙充國體現了他獨特的作戰特點,即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在作戰方略制定上極其謹慎,反復斟酌,「百聞不如一見」正是他的名言。這種謹慎的態度也使他的部隊很少遭到重大傷亡。此外,與霍去病以破壞為目的的打法不同,趙充國則主要以「攻心」為上,他的部隊紀律嚴明,所過之處極少擾民,收買人心,使敵人成心歸附。作戰中善於從敵人內部進行分化瓦解,作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分化匈奴,將其分裂南北兩派的方略就是他提出的,並最終得以實現。二攻羌族之戰,面對羌族與匈奴聯合的不利局面,他使用手段挑撥二者關系,迫使匈奴坐視羌族被圍困而不救,從而各個擊破,在大軍形成合圍後,集中力量消滅羌族,對匈奴援軍則是只圍不打,先消滅羌族,再收復匈奴,終使匈奴八千騎兵歸降。匈奴人提到霍去病,是聞風喪膽,而提到趙充國,則是又敬又怕,也正是由於他的懷柔措施,漢朝鞏固了在河西地區的統治,贏得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民心。如果說衛青霍去病是開疆劈土的將領的話,趙充國則是一位真正懂得建設疆土的軍人。在戰略眼光上,他在某些地方比衛青霍去病們更高一籌。%D%A
⑷ 中世紀戰爭電影
天國王朝 —講述的是十字軍東征戰和薩拉丁聖戰.絕對史詩.
游牧戰神 —哈薩克史詩古裝戰爭電影,講述的是中世紀哈薩克衛拉特戰爭,有攻城戰,主人公是哈薩克汗國的汗阿布萊, 這部電影為中亞去掉了《電影沙漠》的稱號.超級推測.
特洛伊 —又稱《木馬賭城》講述的是古希臘特洛伊城十年才被木馬計拿下的故事,很感人,經典.
男人的心 —講述的是蘇格蘭英雄為自由而戰的故事。
阿提拉 —這是匈奴帝王阿提拉的傳奇.
斯巴達三百勇士—這個有點假。不過演員不錯.
⑸ 關於中國古代戰爭的動畫片抗匈奴
你好,古代戰爭中動畫片抗擊匈奴的,還比較多,如《花木蘭》、中華美德之《 霍去病衛國忘家》、 歷史典故之《驃騎將軍霍去病》、《抗匈名將霍去病》,歷史典故之《飛將軍李廣》、《李廣射虎》等等。
⑹ 有一部戰爭片,內容是匈奴騎兵大戰羅馬軍團。是什麼片
《匈奴王阿提拉》是迪克·勞瑞執導,傑拉德·巴特勒、鮑沃斯·布斯、艾麗斯·克萊格等主演的劇情類迷你劇。
⑺ 蒙恬和匈奴的戰役及經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斗,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贊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白登之戰
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匈奴冒頓單於以優勢騎兵包圍劉邦軍於白登山(今山西陽高東南大白登鎮。一說在今大同市東北)的作戰。
六年秋,漢將韓王信以馬邑(今山西朔縣)降匈奴,匈奴乘勝南下。七年十月,劉邦親率大軍北上,破韓王信於銅醒(今山西沁縣南),擊敗匈奴和韓王信軍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營村)等地,轉入追擊。劉邦聞知匈奴冒頓單於居代谷(今山西代縣北雁門山北),便派使者前往偵察。為誘漢軍北進,冒頓單於在漢使者到來時,將精銳士兵和肥壯牛馬都隱藏起來,以老弱示於外。漢使先後l0批皆言匈奴可擊。劉邦低估匈奴實力,親率大軍32萬越過句注山(今山西代縣北之雁門山)北上。恰出使匈奴之郎中劉敬返回,認為匈奴是「伏奇兵以爭利」(《漢書·劉敬傳》),勸劉邦罷兵。劉邦不聽勸阻,親率部分兵力冒進至白登山,為匈奴40萬精騎包圍。漢軍被圍七天七夜,糧草將斷,危在旦夕。劉邦用陳平秘計,厚賂冒頓單於閼氏(匈奴單於妻之稱號)。由於閼氏的勸說和相約配合作戰的西漢降將王黃、趙利未如期至,單於疑其與漢有謀,故解圍一角。當時天下大霧,劉邦令強弩加兩矢對外掩護,率軍由解圍角逃出白登山,至平城,始與主力會師。劉邦令樊噲守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引軍南歸。匈奴亦撤軍去。
馬邑之戰
漢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武帝劉徹在馬邑(今山西朔縣)設伏擊匈奴未遂的軍事行動。
元光二年,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城南)馬邑富豪聶翁壹通過王恢向漢武帝提出誘單於至馬邑,予以伏擊殲滅的建議。武帝召集群臣討論,主張不一。武帝認為,經幾十年休養生息和戰爭准備,時國力充實,軍力強盛,反擊匈奴的條件已經成熟,遂決定放棄和親和戰略防禦,轉入反擊。令聶翁壹會見匈奴軍臣單於,詭稱可殺馬邑縣令,請匈奴前往取其子女、財物。返回後,斬一死刑囚犯懸其頭干城上,假說為縣令首級。軍臣單於信以為真,遂親率10萬騎兵進塞。武帝發兵30萬。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率軍埋伏在馬邑附近山谷中,准備消滅匈奴主力;以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3萬人伏於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准備截擊匈奴輜重。軍臣單子進至距馬邑百餘里處,見牛羊遍野,無人看管,頓生懷疑,派兵奪諏漢亭塞。從俘獲的漢雁門尉史口中得知漢重兵埋伏於馬邑四周山中,遂急引兵退走。伏於代郡之王恢部,見匈奴兵多,未敢出擊。
馬邑伏擊雖未成功,但卻揭開了西漢反擊匈奴作戰的序幕。
河西之戰
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對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匈奴進行的兩次縱深突襲作戰。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後,先後取得了河南、漠南之戰的勝利(參見河南之戰、漠南之戰)。匈奴單於和右賢王遠遁大漠以北,河西僅存休屠王、渾邪王等部,勢孤力單。漢武帝抓住有利時機,發起河西之戰。此役分為春、夏兩次作戰。二年春,漢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由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發,涉狐奴水(今甘肅石羊河),歷五國,轉戰六天,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之大黃山),向西北挺進千餘里。大敗休屠王、渾邪王部,殺折蘭王、盧胡王,俘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斬獲8900餘人,漢軍損失十分之七。同年夏,為進一步殲滅匈奴有生力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漢武帝令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率精騎數萬,由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出發,分兩路進攻河西匈奴。霍去病率部渡黃河,經沙漠南緣,迂迴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西過小月氏(今甘肅敦煌市南湖鎮陽關遺址西南),轉向東南,攻至祁連山(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北),大敗酋塗王。降俘6500人。斬首3萬余。漢軍亦傷亡十分之三。另路公孫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為策應霍去病作戰,郎中令李廣、衛尉張騫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北)出發,進擊左賢王。李廣率4000騎北進數百里,因張騫部未能按時出發,被左賢王4萬騎包圍,軍士皆恐慌,李廣命其子李敢率數十騎沖擊匈奴騎兵隊伍,以鼓舞士氣;並將騎兵列成圓陣御敵,匈奴進攻,則弓弩齊發。激戰終日,漢軍箭矢將盡,李廣手持強弩「大黃」,連續射殺匈奴裨將數人,緩解了匈奴的進攻。戰至次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也傷亡很大。時張騫率萬騎趕到,左賢王解圍北撤,完成了牽制左賢王部的任務。戰後,伊樨斜單於怒渾邪王、休屠王慘敗,欲召至單於庭誅之。二王恐,乃向漢求降。休屠王悔,渾邪王遂殺休屠王,並其眾,共4萬餘人降漢。西漢將降眾分置隴西、北地、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魚河堡)、朔方(郡治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北),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五郡塞外,稱五屬國。此後,隴西、北地和河西地區少有匈奴攻掠,遂減戍卒之半。
此戰,西漢採取大騎兵集團大縱深迂迴,遠程奔襲、連續突擊等戰法,使匈奴措手不及,受到殲滅性打擊。
漠北之戰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雙方主力在大漠以北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後,先後取得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的勝利,匈奴單於和右賢王遠遁漠北,大大減輕了西漢西北邊境的邊患。但匈奴並未放棄對漢邊郡之襲掠。三年秋,匈奴騎兵數萬攻入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殺掠吏民數千。武帝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決心利用匈奴認為漢軍無力越過大漠作戰之錯誤判斷,於四年春,集中騎兵10萬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分別統率進擊漠北,尋求匈奴主力作戰。為保證大騎兵集團軍需品的運輸和補給,組織了運輸行李之私人馬匹4萬(一說14萬)和轉運輜重之步兵數十萬隨軍行動。漢軍原計劃全部由定襄出發北進,以霍去病攻單於主力。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在東部的錯誤消息,即改變原部署,衛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則東出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伊樨斜單於得知漢軍進擊漠北的消息,採納趙信的建議,將人畜輜重轉移至後方,率精兵於漠北以待。衛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共5萬騎出定襄後,從俘虜口中得知單子居處,令李廣、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策應,自率精騎北進千餘里,越過大漠,見單於已列陣而待,即令以武剛車環繞為營,而縱5000騎出戰。戰至日落,衛青以左右翼包圍單於。單於不敵,遂率壯騎數百突圍逃去。漢軍追至闐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一支)趙信城而還,前後共捕斬1.9萬餘人。李廣、趙食其一路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達。霍去病率部出塞,穿過大漠,北進2000餘里,與左賢王部遭遇。經激戰,左賢王戰敗潰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羅斯之貝加爾湖)而還。共俘斬7萬餘人。
河南之戰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車騎將軍衛青率軍奪取河南(今黃河河套南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地區的遠程迂迴作戰。
元朔元年,匈奴騎兵先後襲掠遼西(郡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城南)等地。二年春,又襲掠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漁陽,殺擄吏民干餘人。
在匈奴連續襲掠西漢東部邊郡的情況下,漢武帝劉徹採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避實就虛之作戰方針。令衛青收復河南地和秦長城,以保衛邊郡和京師長安的安全。衛青率精騎出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過西河(今山西、陝西、內蒙古之間黃河)向西迂迴,再度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直插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又轉軍向南,對游牧於河南地區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部實施包圍和突襲。白羊王、樓煩王北逃。漢軍共斬首2300餘級,俘虜3000餘人,獲牛羊百餘萬頭。遂取河南地。又渡北河,破匈奴蒲泥、符離二部,盡取河北漠南地。
戰後,西漢在河南建朔方郡,令蘇建發10萬人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並修繕了秦蒙恬所築長城及障塞。還從內地移民10萬至朔方,充實邊防。
點評:河南之戰,漢軍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勝,首先得自漢武帝積極主動的戰略部署。當匈奴軍逞威於西漢東北邊境時,他不為局部的失利所牽制,毅然採取避實就虛的戰略,奇襲防禦空虛的河南地,從而牢牢把握廠戰爭的主動權。其次,此次取勝,還得益於遠程奔襲和大迂迴戰術使用的成功。衛青、李息率領精銳騎兵,敢於孤軍深入,大膽地從匈奴白羊、樓煩二王與有賢王轄區中間的縫隙中穿過,行軍千餘里,切斷了白羊、樓煩與匈奴腹地的聯系,然後迂迴包抄,直達隴西,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此外,漢軍的勝利,還與白羊、樓煩二王所部人馬不多、戰鬥力較弱有關。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規模亦不為大,但它在漢匈戰爭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西漢收復了戰略要地河南及秦蒙恬所築長城,使得漢朝的北部邊防線更往北推移辛黃河沿岸,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
漠南之戰
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衛青率軍反擊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賢王部和單於主力的作戰。
元朔二年,河南(今黃河河套南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之戰(參見河南之戰)後,匈奴不甘心失敗,先後襲掠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城南)、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魚河堡)等地。右賢王率騎數攻漢邊郡,並入河南,襲擾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北),殺擄民眾。
漢武帝劉徹遂決定對右賢王和匈奴單於發起反擊。五年春,武帝以10餘萬騎兵反擊右賢王。以車騎將軍衛青率3萬騎出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並指揮游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等六將軍俱出朔方,遠程奔襲右賢王庭;同時,以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率部出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北),牽制左賢王部。
衛青軍出塞六、七百里,乘夜包圍襲擊右賢王。右賢王毫無防備,率數百騎逃走。衛青俘獲其部眾1.5萬余,牲畜近100萬頭。六年春,武帝命大將軍衛青率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後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等六將軍共10餘萬騎出定襄擊匈奴。重創匈奴單於主力,斬首數千而還,休整於定襄、雲中、雁門。同年夏,衛青率六將軍10餘萬騎又一次出定襄擊匈奴,斬殺和俘虜1.9萬人。
點評:漠南之戰,就戰略決策而言,漢軍在擊破匈奴右賢王之後,利用匈奴單於庭右翼暴露的弱點,選擇單於本部為打擊目標,顯然是比較恰當的。但是,由於這個戰役是繼河南之戰的第二次大規模戰略反擊戰,漢軍的進攻已失去了隱蔽性和突然性,匈奴軍隊吸取前次失敗的教訓,加強偵察,在戰前即已設下埋伏,嚴陣以待,漢軍因而未能達到預期目的。經過激烈戰斗,漢軍之所以還能取勝,在很大程度上是憑借著兵力上的優勢和衛青、霍去病的英勇戰斗精神和出色的指揮才能。戰役結束後,漢武帝雖然對霍去病褒獎有加,但卻末給衛育益封行賞,說明他對這個戰役的結果並不滿意。不過,經過此役的打擊,匈奴單右賢王和單於的主力畢竟受到沉重打擊,他也由此正視了漢軍的兵威,開始考慮如何避開漢兵鋒銳的問題,被迫退至大漠以北苦寒地區,鞏固了河南地區,切斷了匈奴東部和西部的聯系,為爾後出擊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之匈奴和打通河西走廊創造了有利條件。
西漢對匈奴之河西、漠北之戰
河西之戰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對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匈奴進行的兩次縱深突襲作戰。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後,先後取得了河南、漠南之戰的勝利(參見河南之戰、漠南之戰)。匈奴單於和右賢王遠遁大漠以北,河西僅存休屠王、渾邪王等部,勢孤力單。漢武帝抓住有利時機,發起河西之戰。此役分為春、夏兩次作戰。
二年春,漢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由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發,涉狐奴水(今甘肅石羊河),歷五國,轉戰六天,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之大黃山),向西北挺進千餘里。大敗休屠王、渾邪王部,殺折蘭王、盧胡王,俘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斬獲8900餘人,漢軍損失十分之七(參見第一次河西之戰)。
同年夏,為進一步殲滅匈奴有生力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漢武帝令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率精騎數萬,由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出發,分兩路進攻河西匈奴。霍去病率部渡黃河,經沙漠南緣,迂迴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西過小月氏(今甘肅敦煌市南湖鎮陽關遺址西南),轉向東南,攻至祁連山(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北),大敗酋塗王。降俘6500人。斬首3萬余。漢軍亦傷亡十分之三。另路公孫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參見第二次河西之戰)。
為策應霍去病作戰,郎中令李廣、衛尉張騫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北)出發,進擊左賢王。李廣率4000騎北進數百里,因張騫部未能按時出發,被左賢王4萬騎包圍,軍士皆恐慌,李廣命其子李敢率數十騎沖擊匈奴騎兵隊伍,以鼓舞士氣;並將騎兵列成圓陣御敵,匈奴進攻,則弓弩齊發。激戰終日,漢軍箭矢將盡,李廣手持強弩「大黃」,連續射殺匈奴裨將數人,緩解了匈奴的進攻。戰至次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也傷亡很大。時張騫率萬騎趕到,左賢王解圍北撤,完成了牽制左賢王部的任務(參見李廣、張騫擊匈奴左賢王之戰)。
戰後,伊樨斜單於怒渾邪王、休屠王慘敗,欲召至單於庭誅之。二王恐,乃向漢求降。休屠王悔,渾邪王遂殺休屠王,並其眾,共4萬餘人降漢(參見霍去病迎渾邪王降漢之役)。西漢將降眾分置隴西、北地、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魚河堡)、朔方(郡治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北),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五郡塞外,稱五屬國。此後,隴西、北地和河西地區少有匈奴攻掠,遂減戍卒之半。
點評:此戰,西漢採取大騎兵集團大縱深迂迴,遠程奔襲、連續突擊等戰法,使匈奴措手不及,受到殲滅性打擊。霍去病之所以在數月之間連敗河西匈奴軍,除了歸功於漢武帝用兵河西戰略決策的英明之外,還得益於下述約諸多因素。首先,四軍的作戰時機選擇恰當,戰術運用巧妙。匈奴歷來多在秋高馬肥之時用兵作戰,而漢軍由於馬匹有糧草飼養,故騎兵的作戰並不完全受到季節的影響,春、夏兩季皆可出擊。此次,漢軍在春季作戰之後稍事休整,隨即發起第二次進攻,這種連續作戰的方式突破了匈奴騎兵的作戰常規,完全出乎匈奴的意料之外,因而能取得出敵不意、攻其不備的良好效果。其次,漢軍統帥英勇、將士能戰,具有強大的戰鬥力。霍去病於漠南戰役中脫穎而出,此次出戰河西,是他第一次獨立領兵作戰。這位年輕的主帥,一向具有剽悍勇猛的戰斗作風,不畏艱險,不怕強敵,作戰時「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這不能不極大地鼓舞漢軍的士氣,激勵他們英勇奮戰。漢軍廣大將士的英雄主義行動和高昂的斗爭精神,為奪取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第三,漢軍注意區分主要敵人和脅從分子,分化瓦解敵對勢力。河西歷來是多民族的聚居區,在匈奴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之下,民族矛盾一直比較尖銳。霍去病在兩次河西之城中,都注意利用匈奴內部的矛盾,堅持「舍服知成而止」山的政策,只要敵軍表示歸眼便赦而不問,而把汀擊的目標集中在拒不歸服、堅持反抗的一小部分頑敵身上。第一次進軍河西時過遫濮部落而不戰,皋蘭山下的廢戰也只抹殺「銳悍者」而不殘無辜等,都是「舍服知成而止」政策的具體表現。這不僅對分化瓦解敵軍、奪取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而且還對河西各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使渾邪王的數萬部眾在後來歸降了漢廷。河西之戰使漢匈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此役使匈奴繼失河南地後又喪失河西,其統治西部地區的根基便被徹底拔除了。此後,匈奴不僅在與漢朝爭奪西域的斗爭中長期陷於被動的地位,同時也在經濟上遭受重大的損失。
漠北之戰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雙方主力在大漠以北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後,先後取得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的勝利,匈奴單於和右賢王遠遁漠北,大大減輕了西漢西北邊境的邊患。但匈奴並未放棄對漢邊郡之襲掠。三年秋,匈奴騎兵數萬攻入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殺掠吏民數千。
武帝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決心利用匈奴認為漢軍無力越過大漠作戰之錯誤判斷,於四年春,集中騎兵10萬由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分別統率進擊漠北,尋求匈奴主力作戰。為保證大騎兵集團軍需品的運輸和補給,組織了運輸行李之私人馬匹4萬(一說14萬)和轉運輜重之步兵數十萬隨軍行動。
漢軍原計劃全部由定襄出發北進,以霍去病攻單於主力。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在東部的錯誤消息,即改變原部署,衛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則東出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伊樨斜單於得知漢軍進擊漠北的消息,採納趙信的建議,將人畜輜重轉移至後方,率精兵於漠北以待。
衛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共5萬騎出定襄後,從俘虜口中得知單子居處,令李廣、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策應,自率精騎北進千餘里,越過大漠,見單於已列陣而待,即令以武剛車環繞為營,而縱5000騎出戰。戰至日落,衛青以左右翼包圍單於。單於不敵,遂率壯騎數百突圍逃去。漢軍追至闐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面一支)趙信城而還,前後共捕斬1.9萬餘人。李廣、趙食其一路因迷失道路,未能如期到達。
霍去病率部出塞,穿過大漠,北進2000餘里,與左賢王部遭遇。經激戰,左賢王戰敗潰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羅斯之貝加爾湖)而還。共俘斬7萬餘人。
此戰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余匹。此後,雙方暫時休戰。
點評:漠北之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漢軍作戰指導明確,准備充分,漢武帝在取得河南、漠南、河西三大戰役的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經過實戰的鍛煉積累的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迴包抄的作戰經驗,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制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他又細心進行戰前的准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斗外,還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輻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大騎兵集團快速、機動與沖擊力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秒,特別是衛青,在遭遇單於主力後,機智地運用了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先藉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迴包妙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單於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面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給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擊。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漠北之戰實是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的最高峰。 .
⑻ 為什麼我搜不到有關漢與匈奴戰爭的電影
這種題材是引發民族主義的利器,相當於一針雞血。在目前國勢上升,凝聚力還不錯的情況下,沒有必要提前打。以後如果形勢需要,比如面臨全民動員級別的大戰,那個時候打一針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我們不是棒子,不需要靠虛構的文化產品來尋找自我存在感,即使那是我們貨真價實,名正言順的歷史,毫無意淫的成分。我們中國的歷史寶庫里還有很多這樣類似的題材,隨便拿一個出來都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但如果文化包裝力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做出來也是糟蹋東西。
⑼ 馬邑之圍,一場不會打贏的戰爭,但是一場必須要打的戰爭
馬邑之圍,謀劃一年之久,集結三十萬大軍,這是漢武帝即位第七年,西漢歷經文景之治七十餘年休 養生 息後,終於下定決心對匈奴展開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戰爭雖然未真正打起來,但卻正式宣布了西漢政權與匈奴的決裂,揭開了西漢與匈奴戰爭的序幕。
匈奴是活躍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特點是善於騎射,而且非常強悍,自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經常騷擾中原地區,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防止匈奴的不斷騷擾,於是修建了萬里長城,可見漢匈戰爭由來已久,而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的原因,又遠離中原萬里之遙,經常是來無蹤、去無影,所以即使是英明於秦始皇,解決匈奴問題也主要是靠防禦。
公元前201年,叛將韓王信與匈奴聯手,准備攻打剛剛建立的西漢政權,劉邦親率32萬大軍討伐叛將韓王信和匈奴,沒想到的是卻被匈奴單於40萬大軍圍困於白登山,後來依靠陳平計謀,通過賄賂匈奴單於的妻子才最終得以解圍。
劉邦吃了敗仗後,鑒於西漢初政權不穩,經濟、軍事實力也較弱,不得不委曲求全,通過和親、納貢、賞賜的方式換取邊境的安寧。
劉邦去世後,呂後掌權,匈奴更是囂張的進行公然挑釁,寫信道:「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後出於大局考慮還是選擇了隱忍,回復道:「單於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於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史稱「謾書之辱」。
雖在氣勢上略輸了一成,但也保證了當時的太平,同時也側面反映出當時西漢和匈奴之間實力上的差距。
後來西漢在黃老之術無為思想的指導下,民生得到恢復,歷經「文景之治」幾十年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政治、軍事、經濟實力有了明顯增強,人口達到了四千餘萬人,漢武帝也逐步明確了以軍事對抗作為解決與匈奴邊境問題的指導思想。
軍事對抗的目標明確後,漢武帝任命韓安國為主帥帶著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四位將軍,率領30萬大軍對匈奴用兵。同時採用了馬邑富商聶壹的建議,制定了馬邑之圍戰略部署。
首先由聶壹誘騙匈奴單於,說手下有幾百人,可以斬殺馬邑縣令,舉城來降,所有財務牲畜均歸匈奴,但要匈奴大軍進行接應,以防漢軍。軍臣單於貪圖財務親率十萬大軍前往,但是當大軍走到離馬邑只有幾十里的地方時,匈奴單於發現沿途牲畜很多,但是卻看不到放牧的人,頓生疑慮,於是攻下附近一處邊塞,活捉尉史後,嚴刑拷打下得知漢軍計謀,單於知道後大驚,趕緊下令撤軍。
而王恢率領的3萬大軍本是伏擊所用,看到匈奴十萬大軍剛過了埋伏圈,又轉頭回來了,不知原因也不敢貿然出擊,於是把匈奴十萬大軍就這樣放走了。
馬邑之圍失敗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為尉史泄密,其實還是沒有做好戰爭的准備。馬邑之圍幾乎是效仿趙國時期大將李牧破殺匈奴十萬騎兵的誘敵之戰!李牧在當時之所以能夠大破匈奴主要是因為捨得下本!
相比於李牧的大破殺,漢武帝的馬邑之圍就顯得那麼不自然了。
戰前沒有深入研究戰術,沒有學深學透,學的不像自然容易出現紕漏,引起匈奴的懷疑。即使當時尉史不泄密,匈奴也已經產生了疑心,絕不會貿然深入的,不會按著漢軍的計謀一步一步陷入包圍圈的,更何況匈奴也是吃過這樣一次虧的。
馬邑之圍雖無果而終,但它宣告了西漢同匈奴關系的徹底破裂,自此漢朝將以前的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進攻,拉開了漢朝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此後,漢武帝開始重用年輕將領,主動攻打匈奴,以此來解決北部邊境問題,成為 歷史 上對戰匈奴最成功的皇帝,也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和一代霸業,名列千古一帝。
結語: 馬邑之圍最終是以王恢自殺而落幕,有的人說王恢該殺,畢竟是主戰派,但自己卻畏手畏腳,不殺難以樹軍威。有的說王恢不該殺,畢竟保全了漢軍主力,他的死無非是當了漢武帝的替罪羊。更有陰謀論者說王恢的死是漢武帝不想受母親的牽制,怕出現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深究事件的經過,王恢無非就是一個投機分子,他看出了漢武帝想打匈奴的想法,所以在朝堂上積極建言攻打匈奴,但一到真要打的時候又怕擔責任。漢武帝是真真正正的看透了王恢,作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漢武帝,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留在身邊的,所以王恢的死也是必然的,同時也表明了漢武帝的態度,這也為漢朝同匈奴後期的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⑽ 請推薦幾部關於羅馬軍團或者聖殿騎士團的戰爭電影。
《失落的第九軍團》 ,《鐵衣甲》,
《Attila》《匈奴大帝》,《角鬥士》 ,《賓虛》, 《60版斯巴達克斯》,《斯巴達300勇士》,《羅賓漢》
還有前幾位說的《亞瑟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