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雷諾阿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貢獻
30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這個被人們認為:是介乎於詩和自然之間的一種概念的現實的詩意和詩意的現實的電影美學流派,隨著戰爭的到來而逐漸走向消失。
詩意現實主義的主要貢獻:
一、更新「現實」觀念
讓·米特里曾對待意現實主義的「現實」觀念,作出了極為准確的評價,他在《電影史》中指出:「實際上,這一風格中,電影家並非重復或復制現實,那伯僅從形式的表層上看,他們在模仿生活創造的活動,它的情感進發、它的內在運動,依據此點進行創作,僅僅只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對真實的把握僅在於表達『本質意義的』真理」。
二、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
堅持獨立製片的雷諾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景深鏡頭,並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電影語法。他的創作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提供了實證,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電影銀幕的創作。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三、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
電影編劇使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影片在銀幕上大放光彩,它再一次顯示了生活自身的活力和電影文學的功力,在電影創作中的重要位置。這一時期的著名導演:克萊爾、費戴爾、貝蓋爾都是自己所導演的影片的編劇,雷諾阿、杜威維爾也均參與自己影片的編劇工作。以新聞記者生涯起步的卡爾內的成功,一方面來自他自己的藝術觀察力、鑒賞力與導演的功力,而另一方面則主要得力於來自超現實主義小組的詩人普萊衛文學力量的優勢。普萊衛在拉丁區「雙煙頭」咖啡館超現實主義的氛圍中,培育了他那詩人的氣質和才華,形成了他的創作靈魂,並成為支撐他全部作品的脊樑。
這一靈魂遠不是「悲觀」二宇所能完全概括的。皮埃爾·馬優曾中肯地指出:「這種從《蘭基先生的犯罪》到《夜之門》的黑色和絕望,並不足以體現他的某種獨特性,甚至統一性。普萊衛的創作是從悲觀主義的印證『之後』開始的。既然惡戰勝了一切,腐化了一切,那麼如果不返歸本源,回到童年,人們又能到哪裡尋到解救呢?從深層意義上講,普萊衛的主題是一個: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種種磨難之外,在與兒童目光的相接中獲得。這目光就是詩,就是語言的魔力。但他使用的是生活的和慣用的語言,即最通俗的語言」。
在詩意現實主義的創作中,突出的誤識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這表現在一些影片中,由於過於強調對白和編劇的作用,強調文學的作用,卻往往忽視了電影首先是一門視覺性和聽覺性的藝術,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這樣的誤識在帕涅爾的影片中極為突出。
其二,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由於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劇本通常出自於普萊衛、斯派克和讓松等幾位大編劇之手,因此,作品往往顯現出某種近似性。他們都是依據同樣的戲劇模式而構築的,即一種搬到當代平民社會現實中的悲劇的模式。普萊衛、帕涅爾的門徒們一擁而起,這些平庸的模仿者匠氣十足,抹平了電影藝術創作的獨特性與個性。這一狀況一直持續了多年,直到「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才宣告結束。
讓·雷諾阿是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象徵。巴贊曾稱他為詩意現實主義的真正首領,並在《法國電影十五年》中指出:「在戰前有聲片的決定性的年代裡,雷內·克萊爾不在法國,而讓·雷諾阿的作品以其構思的獨特性和豐富的美學價值,無可置疑地佔據了『黑色現實主義』之行列,但是它們是電影的先鋒,從諸多方面預示著後來電影風格在形式和內容上的演進」。
這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曾做過電影編劇、導演和演員。他投身於電影事業,是從一個業余愛好者的興趣,而逐漸走向電影專業製作者的行列中來的。雷諾阿最初的創作並不成功。然而,他卻從中吸取了經驗,培養了自己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並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游戲性」的影片風格。
1928年,雷諾阿導演的反映失業邊緣人物的《古城比武記》尚是一部默片。自從有電影開始,他導演了使他獲得偶然成功、並成為他電影生涯轉折點的《墜胎》(1931年)和《猖婦》(又名《母狗》,1931年)。其中《母狗》一片的創作,使雷諾阿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即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道路的開始。《母狗》表現的是一個年愈半百的誠實職員由於愛上了一個娟妓,而那娟妓既和他相好,又與城市裡的流氓保持著關系,最終使者職員身敗名裂的故事。這是根據一部平庸的小說改編而成的。然而,雷諾阿卻是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超越了小說的表現。影片以巴黎街頭和男女主人公的家庭為主要場景,敘事空間影調黑暗、氣氛濃重。這種對於故事地點、環境所進行的描寫,以及與流氓、歹徒雜處的巴黎小市民米歇爾·西蒙的傑出表演,均使影片納入了詩意現實主義的興趣和范疇之中。1932年,雷諾阿的傑作《布杜落水遇救記》(又名《被救出水的布杜》)問世,這是一部描寫巴黎流浪漢,多少帶有無政府主義思想的作品。影片在表現環境時開始多次地使用景深鏡頭。1934年,雷諾阿導演了「對義大利電影有過重大影響並預示了新現實主義」的《托尼》。這部影片他與愛因斯坦合作編劇。「從1934年(《托尼》)起,雷諾阿便系統地運用了使整個電影文法得到革新的『景深鏡頭」,。而美國電影只是到了1941年《公民凱恩》的問世後,才開始突破了傳統電影剪輯的方式。正是在此意義上,羅貝托·羅西里尼、德。西卡尊他為先驅。《托尼》一片同時標志著雷諾阿獨立製片的開始。他為經濟和具有美學價值的電影開辟了道路,實現了電影生產制度所不允許的,然而,卻是觀眾所期待的影片。
1935年,雷諾阿在《朗基先生的犯罪》(由普萊衛編劇)中,刻畫了惡毒的企業家,以及小人物團結組織「合作社」的故事,這是一部充滿勝利和樂觀的影片。「影片表現出來的溫情、魅力、親切感和豐富的幽默感彌補了它在技術方面的某種不足」。1936年,他又改編了莫伯桑的原作《鄉村郊遊》。這部同樣由普萊衛改編的「辛酸而短暫的田園情史」下集卻沒有拍成,已拍成的素材,後由雷諾阿的學生完成剪輯。影片拖到1945年才開始放映,片中因採用了印象派的表現方法,在展現自然風光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雷諾阿的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兩部影片:《大幻滅》(1938年)和《游戲規則》(1939年)。《大幻滅》是一部充滿和平主義精神的偉大作品,是對於世紀初歐洲歷史所進行的微觀的研究。盡管戰爭使「國與國之間存在著沖突,但同階級的人是會互相諒解的」。麥斯特在他的《電影簡史》中談到:影片的「表面動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名法國士兵終於從戰俘營里逃出來的故事。它的真正的動作是一個隱喻:歐洲貴族的舊的統治階級的滅亡,以及工人和資產階級新統治階級的成長。戰俘是雷諾阿對歐洲社會的一張縮圖。戰俘中有法國人、俄國人和英國人,有教授、演員、技師和銀行家,有貴族、資本家和勞工」。
《大幻滅》在情節結構上的特徵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影片的情節吸引佳人們的注意力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主題的含義。而雷諾阿卻是通過以主題戲劇化的方式最終淡化或推翻了影片的情節。他以一種反常規的方法,把我們投入到影片對話的具體內容的形式中,造成了淡化情節的作用。這種作法在影片中多處可見,比如:雷諾阿為了削弱越獄的情節,他表現了戰俘們更多地關心的不是想如何跑掉,而是希望能夠飽餐一頓和渴望女人。但他們所能夠實現的卻只是男扮女裝。再如:逃跑的計劃則是偶然地促成的,這個場面本身對情節並不重要,但對現代歷史的評價是極其重要的。沙皇給俄國戰俘們的禮物是一批書籍,引起了戰俘們的不滿,他們燒書為的是反抗貴族的昏庸和傲慢,他們准備越獄是為了擺脫貴族的沉重壓迫。在雷諾阿看來,社會性和紀實性,比情節更為重要,另一段談化情節的處理,則是圍繞著用於越獄的那根繩子的那場戲:
德國人要來房間搜查繩子,大家忙把繩藏起來。而當德國人進入房間之後,按照情節的發展接下來應該是搜查繩子,然而,卻展開了一場關於貴族榮譽的議論,德國貴族軍官要法國貴族軍官以貴族的榮譽向他保證「在這個房間中沒有企圖越獄的行為」。從而似乎讓觀眾去品味著一個貴族出身的人的教養,雷諾阿在影片中談化情節的處理,使他的作品趨於紀錄,形成了寫實主義的風格。
《大幻滅》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影片中聲音的處理。首先在語言的運用上,這一點影片是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德、法、英、俄的四種語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豐富了電影聲音的表現,同時,語言本身的沖突又造成了敘事的戲劇性和復雜性。在一次突然的調防中,法國戰俘離開了他們那即將挖好的越獄通道,而當他們與俄國戰俘擦肩而過時,他們設法告訴俄國人,但卻因為語言的障礙而相互未能溝通便離開。二是,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人物的不同身份和階層,說明著人的隔閡狀態。不過,影片中的很多語言也應該說是帶有很強的人工雕琢的痕跡的。其次是音樂的處理,它幾乎起到主導影片動機的作用。那個用笛子吹出的小調,在影片中曾若干次地出現:在策劃越獄時,笛聲曾第一次出現;在越獄時,法國貴族軍官用笛聲吸引佐了德國軍官的注意力,結果造成了他的死亡;在越獄後,笛聲又使兩個相互爭吵的人重歸於好,等等。在影片的重要時刻音樂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起到了主導敘事的作用。雷諾阿對於聲音的運用的確是獨具匠心的。
麥斯特在分析《大幻滅》時談到:「在這部充滿著災難性的政治幻滅的影片中,很難決定哪一個是『大的』。是戰爭可以解決政治爭端嗎?是國界存在還是國界不存在?是階級差別不存在嗎?是民族的區別強於階級的差別?還是階級的差別強於民族的差別?不論這些有意搞得自相矛盾的幻覺之中哪一個更大些,《大幻滅》鮮明地譴責了那個造成這場大戰,並將被這場大戰所消滅的統治階級的墮落和多餘的人物。歐洲的貴族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做了姿態優雅的自殺。把生命變成冷酷無情的謀殺的游戲,並附有一套人造的規則,最終就是把生命變成死亡」。在這部影片中,雷諾阿所做出的以上種種暗示,在他的下一部影片《游戲規則》中,則以一個專門的主題進行了表現。
在《游戲規則》中,雷諾阿「描繪的是一個死亡社會的死亡的價值——實際上是兩個死亡的社會——富有的主人的社會和那個模仿他們主人的假紳士派的寄生的僕人的社會。主人和僕人都是重儀表輕真誠和人情的坦率表露,其必然結果就是死亡」。而在走向死亡中,影片揭示了說謊就是上流社會的准則,誰違背誰就遭殃的邏輯。這部影片在敘事上按照小說的特點,以強調平行的事件、平行的結構、平行的人物、平行的反應、平行的細節等,精心結構而成。麥斯特稱:「這些在視覺上平行和理智上平行賦予雷諾阿的影片以小說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但是影片的文學結構得到了雷諾阿的敏銳的視覺感的支持,自然、面孔和社會群體的鏡頭,在視覺上產生了影片的含義,以及對作品情調的控制」。然而這種作品也同時給人以一種大幕拉開的感覺,是真實與虛構的結合。當然,雷諾阿的布景是以現實真實為基礎的,並創造著適合製作者主觀選擇的視覺空間的表現。而這又恰恰符合了他那貴族化的主題的需要。
《游戲規則》中有兩段重場戲:一是打獵,這里表現的是小動物的死亡,槍聲響起之後,小動物在翻滾和墜落中死去,這是一種死亡的舞蹈,是一種令人厭惡的美。在這段落的表現中,雷諾阿幾乎完全是用紀錄片的方法拍攝下來的。二是晚會,這里又是一種死亡,是關於游戲人生的死亡。台上骷髏跳舞,台下真槍實彈的射擊,最終導致了飛行員像小動物一樣死去,這又是一種令人恐怖的美。
這兩段重場戲構成了影片的含義和情調的核心。「影片中所有的痛苦和悲哀都是作為人生快樂的副產品」。同時,也都是由那個上流社會的中庸的處世哲學所造成的。比如:讓偷獵的人到別墅中來;留下丈夫的情人;把飛行員帶到妹妹家,等等。都可以說是一種中庸的錯誤。影片本身就是一場大的游戲,大家在游戲中遵守著各自的規則。「游戲中仍有意外,而那隻不過是個意外,誰也不會把它認真地對待,那不過是游戲的一部分」。影片從某種意義上體現雷諾阿本人的深深地悲哀,他從他父親那裡繼承了對人生的真摯的愛,但另一方面又忍受著參加到「游戲」中去。影片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本身並沒有指責什麼,劇中人物都是溫存的,他們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性和社會的制約真誠地行事。這里更深的悲哀是人生的悲哀。影片中同時也體現了雷諾阿自身的中庸的意識,在《游戲規則》中,他通過具體的人物和情節體現出這一中庸態度。然而,在〈大幻滅》中,中庸卻造成了另一種結果,由於雷諾阿在影片中,對於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戰俘營里的關於政治、國界、民族、階級和友誼等問題,所作出的模稜兩可的、曖昧的處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戈倍爾曾讓人把這部影片剪輯成了一部為德國人服務的、美化德國人的影片。這件事據說雷諾阿極為惱怒,然而,卻是他的作品本身的「中庸」思想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
《游戲規則》和雷諾阿所拍攝的其它影片一樣,在攝影風格的處理上都是由他自己來決定的。他在這部影片中,繼續了他從《母狗》時向著景深鏡頭努力風格,他十分重視動作在畫面內部的場面調度的重要性。他在大量地使用移動攝影的過程中,將復雜而又富於戲劇性的人物關系一一揭示出來。從而突出了法國人特有的風趣和幽默感,以及那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的藝術態度。人們對於這部影片攝影機的運動,以及遠近皆清的深焦距鏡頭的使用贊不絕口。因為,這在當時是很少有的一種攝影方法。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為什麼時常被排列榜首,被推崇為最優秀影片的重要原因。巴贊在《法國電影十五年》中也曾指出:「如此看來,《游戲規則》是一部導演風格達到了高超水準的影片,至今仍能從其技術方面汲取教益」。他還說到:「特別是《朗基先生的犯罪》或《游戲規則》一類的影片表明劇作的成熟,構思的復雜,感情表現和人物刻畫的細膩。可以說,從雷諾阿開始,電影已經是能夠與小說相匹敵的成熟的藝術了」。
雷諾阿在創作中從不重復自己,他不僅能夠拍攝具有探索性的影片,同時也能夠拍攝政府訂貨的影片;他能夠拍攝現實題材的影片,也能夠拍攝古裝片;他能夠在法國拍片,—也能夠在美國拍片。
這並不說明雷諾阿的不嚴肅,而事實上,他的影片往往卻具有他的沉思,有著他那極強的社會內容。
幫你找的。。。滿意 請好評,, 謝謝合作。。
② 我用三天假期追了10部電影,藝術談資回來了
國慶假期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看著新聞里人氣爆棚的各大景點、商場,我頓時覺得頭暈眼花,四肢無力,不禁感嘆:還是繼續做條咸魚默默在家躺著吧!!!然而,即便是做條咸魚,也要做條人類高質量咸魚 在此,我整理了十部藝術類影片,讓你避開國慶高峰期,即便足不出戶也能感受濃厚的藝術氣息 !
01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Loving Vincent
· 電影海報,導演:多洛塔·科別拉、休·韋爾什曼,
片長:95分鍾
影片講述了畫家梵高去世一年後,老郵差約瑟夫·魯蘭從梵高的前房東手中得到了一封梵高生前想要寄給弟弟提奧的信。由於收件地址無法投遞,老郵差便委託兒子阿爾芒完成這個任務,把梵高這「最後」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提奧那裡。
但是,此時的提奧由於無法接受哥哥的死訊也已自殺離世,為了尋找提奧遺孀的地址,阿爾芒來到了梵高最後生活的奧維爾小鎮。他和與梵高接觸過的居民們聊天,大家對梵高的死因眾說紛紜,這讓阿爾芒對梵高自殺一事也充滿好奇,並決定尋找他死亡的真相。在這一調查中, 原本反感梵高的阿爾芒似乎漸漸理解了文森特·梵高——這個瘋狂而痛苦的天才。
雖然說梵高的繪畫作品在平常並不少見,但看完這部電影,我還是被強烈的梵高風油畫震撼住了! 影片一共動用了125位畫師,根據梵高的120幅原作再加上演員拍攝的853個鏡頭,創作了1000多幅手繪油畫。 如果你想知道它們動起來的模樣,如此誠意滿滿的作品你一定不能錯過!
02
《畢加索的秘密》
The Mystery of Picasso
影片 以懸疑片的手法記錄了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一次作畫過程 。1956年盛夏,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的一間畫室里,面對難耐的酷熱及聚光燈的強烈輻射,畢加索興致昂然地揮筆作畫:生動的線條在畫紙上迅速遊走和變形,一朵花先是變成一條魚,接著變成一個美人,然後變成一隻公雞,最後變成了牧神。
電影以獨特的方式記錄了畢加索創作20餘幅畫作的詳細過程,觀看本片成為近距離接觸這位繪畫大師的最有效途徑。本片拍完後, 畢加索將拍片過程中所畫的20餘幅畫悉數毀棄 。
看完這部電影,你可以驕傲的和大家說:「我可是看過畢加索畫畫的人!」但與此同時,我還想感嘆一句:你永遠不知道畢加索下一秒想畫什麼!!!
03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影片改編自作家崔西·雪佛蘭的同名小說,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為 歷史 背景,虛構了一段發生在17世紀的愛情故事。
少女葛利葉由於家境貧寒,於是便來到畫家維米爾家中做女傭。維米爾和妻子、岳母一起生活,她們常常擺出頤指氣使的神情,妻子對正當青春的葛利葉更是戒心重重。在非常苛刻和壓抑的氛圍下,葛利葉在維米爾家過得卑躬屈膝。
維米爾的畫帶給了葛利葉一點生活的樂趣。她收拾主人畫室的時候,流露出了對藝術的天分。她跟維米爾談論對畫的理解,二人的交心讓彼此的情意慢慢滋長。葛利葉知道不可能與維米爾修得正果,但她願意做模特奉獻給維米爾作畫,於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便因此誕生了。
在整部電影中,最經典且唯美的片段就是畫家維米爾給葛利葉打耳洞的那一場戲,雖然台詞寥寥無幾,但卻可以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二人內心世界的 情感 波動。但在真實的 歷史 事件上來看,這幅畫背後的故事誰也不知道,所以請各位看客「身陷其中」的時候,不要當真哦!
04
《席勒:死神與少女》
Schiele:Death and the Maiden
影片講述的是藝術家席勒的故事。在二十世紀初,席勒是維也納最受爭議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生活與作品常受美麗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將末路的時代所驅動。 其中兩個女人對他產生持續影響——他的妹妹葛爾蒂是他的首位繆斯,而十七歲的瓦莉也逐漸成為其真愛, 並在代表作《死神與少女》中留下永恆身影。席勒的極端繪畫成為維也納的丑聞,但諸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大膽的藝術家和藝術商卻領略到其中的不尋常之處。然而,席勒也准備好翻越自己的痛苦,為藝術犧牲愛情與生命。
正如片中席勒所說:「只有心胸狹隘的人才會攻擊藝術的自由!」影片中,你會看到席勒的單純與瘋狂,和對自由的嚮往。為了藝術他可以犧牲愛情可以辜負一切。
05 《雷諾阿》
Renoir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15年的法國,著名的印象派藝術家雷諾阿已經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妻子的去世、身體上的病痛再加上兒子尚·雷諾阿在戰爭中身負重傷,這一連串的打擊讓年邁的雷諾阿日漸消沉,一蹶不振。就在此時,一位名為安蝶爾的模特出現在了雷諾阿的生命之中,安蝶爾的年輕和活力讓雷諾阿的生命再度輪轉到了春天。
然而就在這時,兒子尚·雷諾阿回家養傷,他震驚於安蝶爾的美貌,對其一見鍾情,可是,讓尚·雷諾阿沒有想到的是,他炙熱而強烈的感情卻令父親再度墜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年邁的雷諾阿將這份痛苦轉化成為了創作的動力,一幅幅美輪美奐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從他顫抖的手下誕生了。
看完電影,你就會感受到為什麼在雷諾阿的生活里明明充滿了痛苦、絕望、死亡,但在他的畫中我們卻能看到滿滿的幸福、希望和祥和。
06
《雪莉:現實的願景》
Shirley:Visions of Reality
影片用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的 13 幅絕世名畫構成了美國 社會 歷史 的現實風景 ,而 歷史 正是由無數的個人故事所書寫的——雪莉,一個美國女性的縮影,她走進霍普的畫作,走過美國 20 世紀的重大 歷史 時刻,見證政治、 社會 和文化等各層面的劇變:從珍珠港事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麥卡錫時代和冷戰到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和越戰爆發、從股市崩盤到經濟蕭條、從貓王埃爾維斯•普利斯萊和搖滾樂到馬龍•白蘭度和瑪麗蓮•夢露……
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我就已經被畫面中的霍普風美學迷住了!這是一部電影藝術與繪畫藝術高度結合的影視,一部霍普粉絲必看的作品!
宏大的議題倚托幾近靜止的精美畫面,借用雪莉段落式的內心獨白,以女性視角解讀美國 歷史 , 書寫出一 篇新世紀美國女性的獨立宣言 。
07 《弗里達》
Frida
影片以弗里達的自畫像為線索,講述了這位墨西哥著名女畫家短暫卻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18歲之前的弗里達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少女,享受著愛情的甜蜜。然而 18歲時發生的車禍讓她遭遇重創 ,死裡逃生的她從此跟病痛伴隨一生,原來的小情人也離她而去。
躺在病床18個月的她整日與畫為伴,她的畫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活力與激情。那時候她也真正開始考慮賣畫養活自己,她前去請求畫家裡維拉指導自己的畫。對方激賞她的天分,他們也從師生轉變成一生的伴侶。
影片中弗里達的扮演者,還原度實在是太高了!電影畫面中濃烈的色彩元素、拼貼手法,想像力十足,更能讓人對弗里達苦難短暫而又熾熱的一生感同身受。
08 《夜巡》
Nightwatching
影片講述了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職業生涯,並 著重講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創作過程 。倫勃朗一直是上流 社會 的肖像畫家,他擁有接踵而至的訂單,美滿甜蜜的愛情。
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為他生下小兒子不久去世,生活開始大轉折。隨之而來的是因為為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畫家創作的集體肖像《夜巡》又被顧主告上法庭,使倫勃朗蒙受了事業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後他的事業開始衰落,他開始陷於債務之中,此後半生滄桑……
看完這部電影,你能看到畫家倫勃朗眼中的光影世界,走進倫勃朗的內心世界,感受人情冷暖、人世滄桑。電影中舞台感濃烈的畫面與倫勃朗的畫作也如出一轍。
09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
Chagall-Malevich
影片改編自夏加爾在1917-1918年住在Vitebsk commissariat的真實事件,那段時間他懷著對光明美好未來的希冀與感望,創立了現代學院派繪畫。故事以十月革命為時代背景,從夏加爾從巴黎返回故鄉開始說起,主要講述了夏加爾與貝拉矢志不渝的愛情,以及夏加爾與馬列維奇在藝術理念的分歧而導致夏加爾出走異國的故事。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電影片段
· 夏加爾《小鎮之上》
影片中無數飛天的場景,無處不體現夏加爾心中的天馬行空。電影以民謠和神話的風格來重現馬克·夏加爾之謎,試圖通過傳說和故事並以銀屏來呈現他變化莫測的創造力。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電影劇照
·《夏加爾與馬列維奇》電影片段
10 《我與塞尚》
Cezanne and I
影片刻畫了 法國文學巨匠埃米爾·左拉和印象派繪畫大師塞尚之間著名的決裂 。在普羅旺斯如詩如畫的鄉間,年輕的左拉和塞尚彼此欣賞和啟發,共同探討藝術的真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隨著二人在各自的藝術領域里不斷接近自己的理想,現實主義的左拉和浪漫主義的塞尚最終無法繼續彼此理解。他們的友誼也走到了盡頭。
看完影片,我不禁為兩位大師之間的友誼感到惋惜,他們曾是最好的知己,相互鼓勵,惺惺相惜。但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沖下,一切又顯得那麼無可奈何。他們的決裂甚至沒有一句言語,而事情最後就這么發生了。
編輯 ZAO
圖片、資料 網路
往期精選
·
·
達芬好奇Pub
·
·
③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我認為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為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裡。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於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里菲斯的默片,更為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范,為藝術而忠於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於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製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於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啟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為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為歷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慾望斗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為最佳演出。費立茲·朗於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慾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為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為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為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為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兇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製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為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僕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為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製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④ 游戲規則的影片評價
法國著名導演讓·雷諾Jean Renoir1939年作品,英國《Sight & Sound》雜志評選世界十大佳片(注1)2002年度影評人選擇第3位,導演選擇第9位。讓雷諾本人也在該次評選里位居十大導演之列。讓雷諾在1937年的《戰爭幻想曲Grand Illusion》(標准版DVD編號#1)和1938年《The Human Beast》獲得成功和認可後,成立了自己的製作室來拍攝這部電影,可惜的是影片在1939年首次發行時無論在評論界還是票房都是慘敗。隨後該影片的原始膠片在二戰中被嚴重損毀。1959年,這部電影進行全面修復和編輯後重新上映,得到觀眾和評論家一致好評,被認為是難得的永恆經典,得到了它在電影史上應有的地位。
以下文字資料摘自喬治.杜薩爾《世界電影史》
雷諾阿沒有忘記對形式的注意,但他總把這種注意置於服從主題的地位。為了更好地反映人物在他們環境中所處的地位,他把人物和自然結合在一起,這種自然背景從影片《包法利夫人》到《游戲規則》,都常用長焦距鏡頭來拍攝,使近景和遠景都同樣清楚。……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最傑出的一部作品,同時也是戰前法國電影中最好的一部作品。這部影片是雷諾阿發展的頂點,但由於商業上的失敗,它也是雷諾阿在法國電影生涯的一個結束。
讓·雷諾阿在慕尼黑事件發生後不久開始攝制這部影片,當時他也曾這樣宣稱:「我們將要攝制一部『愉快的』戲劇;這是我畢生的一個願望。」這部影片把繆塞的喜劇《瑪麗安娜的幻想》搬到了現代資產階級上層社會的背景里來。雷諾阿在這部影片里既是編劇,又是對白作家,導演,製片人甚至兼任演員。
影片描寫一個女人討厭她的丈夫,然而又沒有決心離開他,同時更沒有決心在幾個男人中間作一選擇……《游戲規則》所表示的乃是:說謊就是「上流社會」的法則,誰要違反這一法則誰就要遭殃。同時他又表示社會各階級不得混同。影片的喜劇和悲劇就是由於那些閑著無事到處遊玩的大資產階級中出現了一個流浪漢奧克泰夫(由雷諾阿本人飾演)、一個違法的打獵者(由卡勒特飾演)和一個所謂「超階級的」飛行家(羅朗·杜坦飾演)而產生的。為了使一切恢復到正常秩序,在故事結束時這些人就統統被清除了。
《游戲規則》還表示爭風吃醋是所有的男人共有的東西。例如,那個丈夫和他的情敵在互相毆斗之後,一面整理他的禮服,一面說:「當我在報紙上讀到一個西班牙的石匠因為爭風吃醋而把一個波蘭的礦工打死時,我曾認為在我們的社會里決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可是沒想到竟會有這樣的事情,真會有這樣的事情……」這種作法顯然來自影片《托尼》,盡管在這兩部影片里,爭風吃醋的故事情節所佔的地位不及社會描寫那樣的重要。然而這一點並沒有妨礙《游戲規則》成為一部組織得很好的喜劇片,一部象追逐片的影片。但在它華麗的辭藻下面貫穿著一種諷刺:我們從影片序幕上引用博馬舍①的話,可以看出這部影片作者的抱負。在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前夕,他想重拍一部新的《費加羅的婚禮》,在這部戲劇中,廚房要佔有和客廳同等重要的地位,傭人要教育他的主人,忠告他的主人,甚至最後由於疏忽還殺死了他的主人。
導演一部「愉快的戲劇」很不容易。雷諾阿在《游戲規則》里沒有做到這點。片中某些喜劇性的段落是按追逐片的節奏來處理的;另一方面,在索羅紐打獵的情景則好像為紀錄片提供了一個殘酷悲慘的主題。這位導演雖能把這兩種因素結合起來,但在故事結尾中卻未能使劇情從戲謔轉到悲劇。
這部不同尋常的作品在角色分配和演出方面頗不均勻,它的無連貫性也許含有深意。例如在表現節日娛樂那場戲中,那些大資本家穿著提羅爾人的服裝,唱著麵包師的歌曲,管弦樂隊樂師利蒙納製作的那些傀儡隨著一場槍戰作出有節奏的動作,以及那個令人看了很不安的群魔舞蹈,就是含有深意在內的。
①博馬舍(1732—1799):法國戲劇作家,《費加羅的婚禮》的作者。——譯者。
在奇怪的和平時期,《游戲規則》預示了以後「奇怪的戰爭」①的可笑而悲慘結局。影片在上映時受到了一些人的攻擊,因此不久就停止公開放映。幾個星期以後,戰爭終於爆發了,軍事檢查機關下令禁止上映這部影片,理由是:這部影片會「使士氣趨於渙散」。
①指英法在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間對德宣而不戰的「戰爭」。——譯者。
⑤ 雷諾阿的簡介和代表作品
雷諾阿 (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法國印象畫派的著名畫家、雕刻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在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出生在利摩日的一個窮裁縫的家庭。5歲時全家遷居巴黎,在13歲時已學會畫瓷器畫的手藝。70年代雷諾阿和莫奈經常共同外出寫生作畫,切磋畫藝,共同探索畫中的光與色的描繪。
1874年雷諾阿以《包廂》一畫參加首次印象派畫展,這標志著雷諾阿風格的成熟。後來,1876年,他又在《紅磨坊街的露天舞會》一畫中,用這種方法表現規模宏大的場面,透過樹叢的星星點點的陽光,灑落在人們的身上、臉上、桌上和草地上,真正實踐了「光是繪畫的主人」這一句印象主義者的口號。是印象主義繪畫在風俗方面的重要代表作。表面上看三描寫巴黎一著名的露天咖啡館兼舞場熱鬧和歡快的氣氛,實際上真正的主題是透過樹葉間隙照射下來的陽光。這陽光照射在人們的身上,引起了豐富的光色變化,充分表現了印象主義畫家對現實生活的光與色變化的高度敏感。
1876年以後,他的風格臻於成熟。作為這種風格的代表的《遊艇上的午餐》、 《愛爾·潘蒂埃夫人和孩子們的肖像》,都以明朗、艷麗、令人眩目的光彩,受到評論界和官方沙龍的贊美。隨著繪畫上的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於是決定走出法國去東方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他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取道英國,1881年又赴義大利游歷藝術名勝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等地,當他在羅馬看了拉斐爾的畫時感嘆道:「真是妙極了,我早該看到它們。」這時他的藝術追求倒退到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說:「在油畫方面我更喜歡安格爾。」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危機。但就在這危機時代,他的印象主義精神仍始終保存在他的風景畫中。
陽光、空氣、大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就是雷諾阿一生用豐富華美的色彩所彈奏的主題。雷諾阿一生都很貧困,但畫面卻很甜美、明麗。他所畫的女性豐滿嬌麗、嫵媚動人,目光中常常流露著一種淡淡的憂郁;所畫兒童,天真純潔。他是位 紅磨坊街舞會卓越的人物畫大師,晚年得了類風濕病,手腳都變形,十分痛苦,仍堅持作畫。
雷諾阿少年時在一家瓷器廠負責為瓷器上描繪花朵,開始對藝術產生濃厚興趣,到了二十一歲便立志做一名專業畫家。他與莫奈在同一畫室學畫而成為摯友。(18世紀)70年代中期,雷諾阿已發展出個人獨特的風格,畫中經常出現的優雅女士,像粉紅玫瑰般惹人憐愛。這時候的人物造型避免清晰輪廓或粗線條,而以自然寫實的筆調烘托出畫面那份夢似感,有點午後陽光下的慵懶,光影斑駁,有種溫馨的熱鬧。到了1881年,他開始回歸古典,同年他往義大利取經,回來後作品有了極大改變。不久後他又覺得自己的風格太嚴肅,於是再度採用粗獷自然的筆觸卻不失物體原有的外形。奠定了這種畫風後,他用色更大膽,技法更奔放,他的主題總是女性桃紅晶瑩的肌膚、豐滿光滑的胴體,予人健康活潑的印象。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 「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雷諾阿在印象派繪畫集團中是屬於較年輕的一個,比莫奈也小一歲。這位藝術家一生的作品大多以明快響亮的暖色調子描繪青年婦女,尤其是她們的裸體形象。他以特殊的傳統手法,含情脈脈地描摹青年女性那柔潤而又富有彈性的皮膚和豐滿的身軀。他雖也畫了不少外光風景畫和天真無邪的兒童形象,然而裸體與婦女形象占據他一生作品的主流。他的人體油畫不同於以前學派畫家所追求的那樣虛偽和做作。雷諾阿的女人體,洋溢著一種歡樂與青春的活力,一個個都象是伊甸樂園里從未嘗過禁果的夏娃,她們悠然自得,魅力惑人。
雷諾阿一生都堅持戶外寫生與創作,共留了6000多幅充滿光與影的嬉戲的戶外作品。
法國電影導演雷諾阿奧古斯特·雷諾阿(Auguste Renoir,1841-1919)
1841年生於利摩日,父親是個裁縫。
1846年全家遷居巴黎。
1854年13歲的雷諾阿已經學會一門手藝:畫瓷器畫。而後又開始學畫屏風。
1862-1864年在美術學校學習,同時又在格萊爾畫室學習,在那裡他認識了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巴齊依和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
1864年雷諾阿以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的主人公為題材的風俗畫《愛斯密拉爾達》(這幅畫後被他毀掉了)為沙龍接納。這是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等人畢生也未能獲得的榮譽,而他當時年僅23歲。
1867年雷諾阿畫了一幅《麗莎》。同年9月,雷諾阿和莫奈同時畫了《青蛙塘》。
1868年《麗莎》一畫在沙龍展出並取得了成功。
1869年普法戰爭期間,雷諾阿參加法國騎兵隊,戰爭結束後重新拿起畫筆。
1870年29歲的雷諾阿,事業上還未露頭角,經濟上又處於拮據狀態,不時要光顧當鋪,不得不多次地從一個閣樓搬到另一個閣樓。就在此時期,他去阿讓特依,跟隨莫奈去戶外寫生,去理解和感受大自然中的光色效應。
1874年他參加了第一次「沙龍落選展」,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首次印象派畫展,隨後以印象派所倡導的藝術技法創作出大量的富於個性的作品,從此,他成了印象派畫家群體中的活躍分子。當年,在納塔爾照相館舉行的宣告印象派誕生的著名畫展,展出《包廂》一畫的雷諾阿是當時受到最尖刻評論的畫家。
1875年3月24日雷諾阿與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西斯萊、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等人在德魯旅館舉行作品拍賣會,他送去了15幅作品,結果遭到慘敗,拍賣的收入甚至抵不上成本。同年他創作了《鞦韆》、《通往草地的路》等。
1876年雷諾阿拋棄了他創作中的一切來自外部的影響以及動搖與奢望。在一些以人物形象為主的畫面上,創造了他自成一格的印象主義,創造了完全符合他的創作想像力的豪壯風格。《浴女》、《紅磨坊街的舞會》可以說是這一年最驚人的作品。
1878年他又創作了《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
1879年在巴黎沙龍中,雷諾阿的《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這幅畫獲得了好評。他獲因此得到了1000法郎的酬金,這對貧困的雷諾阿來說,似乎是天降甘露,從此有了生活轉機。
1880年在沙龍獲得成功後,就開始外出旅行。第一個目的地是諾曼底海濱。同年夏季,他又到了安羅瓦西,在那裡他經常去弗爾納茲大娘在沙東附近的住所。
1881年春雷諾阿去了阿爾及爾。
1882年夏再赴諾曼底,秋季即登程赴義大利,義大利之行促使他畫風的轉變,在那裡走訪了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龐貝等地。
1883年他在法國一家舊書店買到一本屬於14世紀後期義大利畫家欽尼諾·欽尼尼撰寫的《繪畫論》,此書使他入了迷。他後來在與畫商伏拉爾談起他的藝術傾向轉變的原因時說:「1883年左右,我隨印象派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我終於不得不承認,不論油畫還是素描皆已技盡。總之,對於我來說,印象主義是一條死胡同」。
1881-1888年雷諾阿的繪畫風格大有轉變。《遊艇上的的午餐》是極鮮明地體現和綜合其年輕時思想的最後作品.
1894年雷諾阿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此後幾年每況愈下。
1903年雷諾阿由於關節炎不得不遷居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卡紐去療養。
1910年雷諾阿下肢癱瘓,只得終身與輪椅作伴。
1912年全身癱瘓雷諾阿,經過治療病情略有好轉,上身已恢復了生理機能。
1919年8月他的《夏潘蒂耶夫人畫像》被盧浮宮收藏,法國藝術界為此隆重地邀請雷諾阿出席首展儀式。
1919年12月雷諾阿死於肺炎,享年78歲。
1990年 雷諾阿 《紅磨坊的舞會》,以7810萬美元成交。
⑥ 讓·雷諾阿的人物評價
讓·雷諾阿作為20世紀傑出的電影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名字屢屢出現在許多國家的電影機構評選的電影史上十大傑出導演的名單中。而評選傑出大師的依據是傑出作品,雷諾阿的傑作當為《游戲規則》和《大幻滅》。其中《游戲規則》更是多次入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之列,以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的評選結果最具權威性。該雜志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組織一次評選活動,邀請世界上最著名的影評家和電影導演投票評選電影有史以來的十大傑作,50年來《游戲規則》一直沒有落榜。
作為雷諾阿生平創作的最完美的影片,《游戲規則》雷諾阿說這是一個關於識破騙局、認識真相的故事。它雖然是一部古老的故事,但是所流露出的沉重的悲劇意識,是對人、對社會的一種失望的情緒。
雷諾阿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追逐片式的喜劇情節和看似荒誕的藝術手法,富有嘲諷意味地揭示了戰前法國資產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態度:生活如同「游戲」,說謊和爾虞我詐是這種游戲的不可違拗的「規則」;同時,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爭風吃醋的男男女女的群象表明,情慾是人類的共性,而在風流場上的追逐和搏鬥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是不得相互混同的,此外影片還運用隱喻手法,預示了「奇怪戰爭」的悲慘結局,最後則把這群百無聊賴的男女的東逃西竄作為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的手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歐洲社會復雜的階級斗爭和以法西斯主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勢力的猖獗,這些使雷諾阿由痛苦、憤怒而淪為悲哀。《游戲規則》是他這種宿命、無望情緒達到極點時發出的絕望的呼喊。
雷諾阿曾說:「非常奇怪,我的影片要等到25年之後才能被人理解。」想到《游戲規則》當初的不幸遭遇和後來的諸多榮譽,事實的確如此。此片完成於二戰爆發前夕,上映不久便被禁止。電影審查機構認為它「傷風敗俗」,軍事檢查機關認為它「渙散士氣」,很多觀眾認為它是對他們的「人身侮辱」。這樣的結果與雷諾阿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原想把這部影片拍得討人喜歡,但卻惹惱了大多數觀眾,我為之驚奇不已。」雷諾阿把觀眾的敵意歸咎於自己的「直率」,這部影片表面描寫的是和藹可親的人,實際表現的是正在解體的社會,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而「自殺的人是不喜歡讓人看見的。」拍攝《游戲規則》的人自己沒有遵守「游戲規則」,結局自然可想而知。雷諾阿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游戲規則》問世時遭到的失敗太讓我喪氣了,以至於我決定,要麼不再拍電影,要麼離開法國。」
雷諾阿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大幻滅》,據其編劇查爾·斯巴克的解釋,影片主要是表現「戰爭是愚蠢和醜陋的。戰爭破壞了人的生活,人不是為互相殘殺而生存的,只有職業軍官喜歡身著軍裝」。因此,熱愛和平的雷諾阿在影片中表達的反戰傾向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他還告戒人們:「不論勝利與失敗,任何民族都難以倖免戰爭造成的墮落。戰爭在幾個月內就足以摧毀緩慢發展的文明用幾個世紀才得以建立起來的東西。」
雷諾阿通過紀錄片式的樸素風格和真實准確的細節,以及生動的性格刻劃和豐富的視覺形象,既表現了戰爭期間不同國籍的軍人們對和平時期保持友愛感情的嚮往,又反映了他們在國家、種族、宗教、社會、階級等界限之間的復雜關系。有時階級關系超越國家界限,有時種族關系超越社會階層,有時友愛之情超過一切,有時愛國主義占據上風。比如,當了俘虜的法國侯爵德瓦爾迪厄與德國貴族馮·羅芬斯坦之間的階級關系,遠遠超過他與平民出身的馬雷夏爾的同胞關系;馬雷夏爾對言語隔閡的德國農婦的好感,大大超過他與猶太資本家羅森塔爾的友情。
當然,也有人認為雷諾阿身為一個左翼電影工作者,在本片中對法國貴族傳統和軍事等級日落西山表示哀嘆令很多人困惑甚至憤怒,而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卻說:「對大多數法國人所經歷的時代的回憶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激動,是由於我們在這些囚徒的痛苦和希望之中發現了某些東西,在今天原子彈毀滅的磨難、恐怖和恐懼面前,那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反倒像是失去的天堂。」也許讓·雷諾阿富於前瞻性的詩意現實表現也正於此吧。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讓·雷諾阿,1894年9月15日出生在法國巴黎(1979年2月12日逝世),出生在大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家中。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早期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先驅者,這使童年時期的讓·雷諾阿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對於其日後在電影色彩、構圖方面的優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讓·雷諾阿並沒有子承父業,在學業尚未完成的情況之下便毅然踏上了軍旅之路。一戰期間,他以准尉的軍銜奔赴前線作戰,數月後因右腿負傷回到巴黎養傷,開始迷上了卓別林的電影。也就是在此期間,他開始對電影產生興趣。雷諾阿在這次戰役中落下了瘸腿的終身殘疾,傷養好後他又返回軍隊學習飛機駕駛,做了短時期的偵察兵。他退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來到法國南部的卡紐和郊外的瑪洛特從事陶器製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受到電影《愛的火花》的感染,他決心投身於電影事業。起初,他只是為別人寫作了一部電影劇本,接著才在1924年獲得了拍攝《水上姑娘》的機會。影片以愛情為主線,講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親死去後遭遇了許多不幸,最後得到一位地主少爺的救護和愛情的故事。讓·雷諾阿運用了印象派電影手法,所表現的如姑娘做夢時的場景,深獲好評。自此,他開始了自己真正的電影生涯。
1926年,雷諾阿拍攝了根據左拉小說改編的《娜娜》,這是一部耗資巨大、長達120分鍾的影片,雖然沒有取得應得的經濟效益,但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影片將文學上的自然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主義有機結合在了一起,用優美的筆法展現了妓女娜娜悲慘放盪的一生。這部影片是雷諾阿默片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後,他拍攝了一系列默片:《查爾斯頓》(1926年)、《瑪爾基塔》(1927年)、《賣火柴的小女孩》(1928年)、《懶兵》(1928年)、《城中比武》(1929年)、《窮鄉僻壤》(1929年)。這些影片已經顯示出雷諾阿在題材和風格方面的某些特點,如探討物質生活的意義、將現實主義與夢幻般的想像相結合。為最終形成「雷諾阿風格」的先驅作品。
從三十年代開始,雷諾阿進入了自己多產而又風光的全盛期,在此期間,他不僅形成了雷諾阿式的電影風格,而且拍攝出了享譽一生並被後輩著力推崇的影片《大幻滅》和《游戲規則》,確立了在世界影壇的重要地位。就像世界電影有了歷史性的飛躍一樣(進入有聲期),雷諾阿也開始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敘事方式。後來所拍攝的《湯尼》是一部極端寫實主義影片,片中幾乎沒有內景,也沒有用大明星,純粹依據真實事件拍成,被評論家們認為是與維斯康蒂的《對頭冤家》(1942年)一樣沒有時代局限的傑作。他描寫了從義大利和西班牙來到法國南部的打工者們的愛情和經歷,最後因頹喪、妒嫉而導致的一場悲劇。一般評論家認為《湯尼》是電影史上的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驅。
雷諾阿的寫實主義手法雖然得到好評,但他慢工出細活兒的拍片速度卻常讓一般電影老闆不滿意。找他拍電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長拍攝社會題材並欣賞他寫實風格的製片人。1935年,讓·雷諾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廠面臨破產,老闆逃跑了,工人們卻團結起來組織了一個合作社繼續進行生產,終於扭轉局面取得勝利。這是一部表現工人要求權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據名著《下層社會》改編的影片《社會底層》,則刻畫了一群社會落伍者的眾生相。這些影片都顯示著他廣博和深遠的認識,並且永遠能忠實反映人間世態、表現人的本質。雷諾阿自幼喜愛藝術,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這使他一從影就很快躋身於名導演之列。他與法國影壇老將讓·維果以及雷內·克萊爾、約克·費戴爾、馬賽爾·卡爾內等人共同奮斗,譜寫了法國二戰前電影史上的不朽篇章。
《湯尼》和《朗吉先生的罪行》被稱為是「法國電影的轉折」,「標志著法國電影的復興」。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傾向具有鮮明的左派思想,影片接受了蘇聯的現實主義精神,被認為是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聲。
雷諾阿在此期間拍攝的最重要的兩部作品《大幻滅》(1937年)和《游戲規則》(1939年),成功運用了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的敘事手法,為電影語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大幻滅》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藝術電影獎。雷諾阿喜歡用長焦距鏡頭來拍攝,使近景和遠景同樣清晰,他對這種攝影方法的實踐和系統發展,對奧遜·維爾斯日後拍攝《公民凱恩》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9年,雷諾阿緊接著完成了詩意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游戲規則》。
這是一個關於上流社會道德腐敗的陳舊故事。和《大幻滅》不一樣,《大幻滅》洋溢著自信向上,而這部影片則是一股昏暗不堪的調調。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游戲規則》在時隔25年之後才受到世人重視,就好像人們獲得了重生,因為此片在當時受到禁止放映的條令,來自各方的壓力使雷諾阿不得不離開了自己摯愛的國土。
總體來說,雷諾阿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平,使他成為戰前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
從1940年到1950年,雷諾阿在好萊塢期間共拍攝了6部影片:《大澤之水》(1941年)、《吾土吾民》(1943年)、《向法國致敬》(1944年)、《南方人》(1945年)、《女僕日記》(1946年)和《海濱浴場的女人》(1946年)。1950年拍攝的《大河》是雷諾阿途經印度回國途中所拍攝的,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片。他回國後的18年間僅拍過5部影片,其中《法蘭西康康舞》(1954年)較為著名。這些影片雖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成功,也不乏完美的鏡頭,但都沒能超越他在1930年在法國拍攝的優秀作品。終其一生,他拍攝了默片、有聲片(包括黑白和彩色)共計40餘部,後期雷諾阿的藝術活動轉向舞台劇和電視,同時撰寫有關電影的論著,導演舞台劇,創作小說和電影劇本,寫作有關自己和父親的回憶錄。
雷諾阿繼承和發揚了馮·斯特勞亨所信奉的拍攝電影的原則和傳統,形成詩意寫實主義風格,成為法國電影史上的豐碑。他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是秉承了父親為藝術如痴如醉的風范,他為電影藝術耗費了畢生的精力,他致力於實驗新電影文法的精神永遠活在同樣摯愛電影的人們心中。 歷史上父子齊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馬與小仲馬,大施特勞斯與小施特勞斯以及中國的曹氏父子、蘇氏父子等,而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與其子讓·雷諾阿也是同樣舉世聞名的。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藝術門類不同,一位是畫家,一位是優秀的電影導演。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法國藝術界的地位,而讓·雷諾阿最初的藝術靈感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來自他的父親。奧古斯特·雷諾阿是法國畫家,最初與印象畫派運動聯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記錄真實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滿了奪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印象派運動中分裂出來,轉向人像畫及肖像畫,特別是婦女肖像畫中去發揮自己更加嚴謹和正規的繪畫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裡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1874年雷諾阿以《包廂》一畫參加首次印象派畫展,這標志著雷諾阿風格的成熟。但是自由的藝術創造給家庭經濟帶來危機,所以他總想找到一種既能滿足繪畫愛好者趣味,又能不失自己的藝術良心的方式。隨著《遊艇上的午餐》成功,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於是決定走出法國去東方尋找新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他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取道英國,1881年又赴義大利游歷藝術名勝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等地,當他在羅馬看了拉斐爾的畫時感嘆道:「真是妙極了,我早該看到它們,這些畫顯示了真正的藝術技巧和智慧。」這時他的藝術追求倒退到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說:「在油畫方面我更喜歡安格爾。」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危機。但就在這危機時代,他的印象主義精神仍始終保存在他的風景畫中。
雷諾阿藝術的主體旋律———畢生所竭誠表現的是女性肉體的魅力。他所描繪的女性著意在外表美而忽略其性格深度,但就其自然魅力而言是高貴雅緻的。他兼收了羅可可和巴洛克兩者的嬌媚和雄健之風,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創造了獨有的雷諾阿風格。陽光、空氣、大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就是雷諾阿一生用豐富華美的色彩所彈奏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