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外電影藝術比較的異同在哪
中外電影藝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文化上
通過一些中西影片的比較,可以看出:
1、中國人常以道德為標准,西方人常以科學為標准;
2、中國人重主觀感性,西方人重客觀理性;
3、中國人家庭倫理觀念重,提倡尊老愛幼、共享天倫,而西方人往往家庭結構簡單,提倡獨立自主、人人平等;
4、中國文化主張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西方文化主張創新精神與個性自由,等等。
5、在中國電影中,個體價值往往在群體價值之下,西方則相反。
6、中國電影比較嚴肅沉悶,細膩深沉,充滿人倫說教意識;西方電影更輕松愉快、粗獷開放。中西電影在審美風格、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傾向。
⑵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演員
1)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2)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⑶ 看電影的藝術——影片的總體分析(2)
對電影分析,評價或談論的其他方法是什麼?
從作為展示自我的舞台來分析
於演員,大熒幕是演員展示才華的舞台,從領銜主演的個人魅力或演技優勢來評價,就要從演員的表演風格,偶像特質,形象定位以及人格特質等方面來觀察。可以提出幾個問題:演員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該角色是為其量身定製還是服從於角色?該演員對角色的表現力如何?與其他參演的影片相比有何改變或突破,相似或不同有哪些?對於角色的塑造成功或是失敗?
於導演,每部電影都帶有製作者鮮明的個性,特色,風格,人生觀念或哲學。電影不是一件客觀的藝術性作品,而是製作人主觀意識的體現。所有影片中都有導演深深的個性烙印,可以從以下幾個問題來分析:觀看其他的影片,與這部影片比較,找出該導演的風格,影片最能體現導演風格的場景是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什麼?導演在這部影片中是否有創新或突破?
從作為藝術作品來評價
把影片作為對道德觀念或思想哲學的表達,影片中反映的主題思想或社會現實是什麼?對於觀眾主觀的影響或價值是什麼?這種思想具有哪些社會普遍性?影片所具有的要素是怎樣表現其主題的?
把影片作為情感,視覺,感觀的體驗,優秀的影片能夠喚起觀眾發自內心的共鳴,他們或對刺激,冒險的動作片情有獨鍾,或對純粹的感情文藝片無可救葯。如果以這些標准來分析一部電影,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影片對觀眾的情感影響有多強烈?電影各要素在製造強烈的視覺效果時發揮了什麼作用?讓觀眾融入其中的場景是什麼?影片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哪些?
把電影作為性別,種族或政治的聲明,評價任何影片都要避免帶著某種濾色鏡來看待問題,像《阿廿正傳》就有利用殘障人士的嫌疑而飽受指責。而對於女權主義則是對影片中的女性要求與男性同等的數量或地位。因此,對於影片的如果從性別來看要考慮的問題有:片中的主要人物是女性還是男性?所體現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有無性別歧視?他們的形象是積極或是消極的?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待影片
從弗洛伊德精神法來分析影片,他們認為電影是製作者精神自我的一種體現,他們通過各種圖像,數字,符號或意向將電影的事實隱藏,需要人們去挖掘或解密。用這種方法來分析,需要考慮以下問題:影片中的哪些屬性讓你覺得主題隱藏在畫面之後?片中所具有的象徵或隱喻帶有哪些弗洛伊德精神法的概念,如俄狄浦斯情節(戀母情結),沖動,自我,放縱?
從榮格派批評法來分析,榮格派批評家的目標就是通過感知影片中的人物,場景或故事中找出隱含,象徵或暗示的原型。榮格認為所有的神話或故事都來自於一個中心神話即元神話之中,它支撐著所有的原型形象以及與原型之間的關系。以元神話來分析可以考慮以下問題:影片中的人物,情節與探索的元神話之間的聯系?人物形象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或是超出刻板印象?角色是否代表了大多數?是否揭示了那些原型人物的陰暗面?劇中的人物是否為自我,自由,擺脫某種束縛而斗爭?
為了防止對影片的評價有失公允,可以採用種折中的方法,從人文主義角度來分析。可以考慮以下問題:影片反映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拍攝技巧的運用如何?演員的表演或感染力如何?導演的風格或思想是什麼?這或許是適合大多數人表達對觀影感悟的最佳方法吧。
以布拉德.皮特的兩部電影為例,從演員的角度來簡略分析一下。
在《第六感生死緣》中扮演的喬.布萊克,剛出場時的他是個陽光帥氣的青年,滿面春風,眼神溫柔,透漏出的是一種積極向上,柔和謙遜的狀態。而被死神附體後的喬依然英俊,卻多了一份神秘,冷絕,或嚴肅,或另類,總感覺少了一份骨子裡的情愫。演員將人間的柔情男子與死神的詭異莫測或是不可違逆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本傑明.巴頓奇事》中本傑明剛一出生就是個滿身皺紋的小老頭形象,慘遭父母拋棄,被好心人收養後得以健康長大。面對逆生長的本傑明,演員要在外貌老態龍鍾時表現出他心理上的青春活力,在他外貌年輕洋溢時表現出他垂垂老矣的心態。在觀看影片時就會有一種時空錯位的感覺,或許是演員的精彩演繹讓這個人物形象在何時都會覺得可愛,積極,充滿正能量。
⑷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說明中西方電影的不同特點和藝術風格
電影風格組成的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對於風格的不同追求。我認為風格更適合去描述導演個人的指導風格和習慣,當然也可以去描述整個類型的電影。而對於整個世界范圍來說,多樣化的風格才會使電影更具色彩。
中國電影從來就是東方傳統文化和東方近代社會文化的影象呈現。就像法國電影對於藝術的追求性或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經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總體而言,中國電影的東方文化獨特風格偏於情感意味的靜態韻味,無論是注重內涵、偏向意義表達、還是欣賞柔靜的藝術美感等,都凝聚在鏡像的陰柔婉轉的東方色彩中,非常講求意境。如《林家鋪子》的片頭開始的一個精心選擇的船行場面,江南水鄉的特點如真如實。但那每一櫓每一道漣漪都是意味深長的,樸直的風貌與風情背景的真實化,傳達出的是歷史風雲的深長意味。同時傳統電影中咀嚼苦難、哀而不傷,沉靜中的隱忍爆發的特點最後歸結於樸直純真的表現形態和簡約的線性延展。新興的中國電影對傳統電影有一定的襲承,不過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電影對於國外電影不同的形式風格的學習並與傳統的融合還在期待中。
而國外電影,西方,好萊塢,日韓等,有諸如經典好萊塢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電影,蘇聯的蒙太奇運動,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新浪潮主義電影,新好萊塢獨立製片,先鋒派實驗電影等諸多的發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認好萊塢還是主導當今的電影市場,不過時間的推移伴隨各種電影形式與風格的交匯於碰撞融合。中西方電影彼此之間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對於電影文化的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⑸ 藝術電影的影片分析
正如雅克奧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個別對象應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學科理論。也無意也無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論使得這個概念變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過接下來的例子引導大家對藝術電影欣賞有進一步的認識。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無疑是藝術電影氣質的絕佳代言人。其故事之鬆散,情節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於五十年後的今天同樣可以稱之為先鋒。「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寫不出,什麼也說不了。正是因為無能為力,才有了這部電影。」作為編劇的杜拉斯這番話可以說為電影奠定了基調。她與雷乃都帶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質,因而這部電影充滿著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和意念。欣賞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電影的整體欣賞,更需將其分解至場,甚至分解至幀,尋找雷乃意識流般的劇情推進方式和如詩般抽象無邏輯的對白中蘊藏的含義,分析精美的構圖及繁復的剪輯所要傳達的訊息,解構電影中的現實、過去、幻想、夢境所代表的象徵意味。這部電影的藝術性正是在於多重解讀性,所有的意義都隱藏在精心構架的結構和符碼中,所有的解釋都需要思索和挖掘。電影可以是存在主義的,可以使反戰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於觀眾自己的價值觀和所運用的理論。而我們對這部電影的欣賞總是需要我們將電影片段抽離,解讀,再代入電影整體之中,才有可能理解。如開場夢囈般的旁白,如果機械地聽過,則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達,必須要看完電影之後重新品味,認真思索之後才具有價值。換句話說,藝術性幾乎從來都不是直觀的,各種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復觀看的必要都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
⑹ 跪求;中西方電影的差異可以從哪些方面分析 2個問題
1文化差異(如語言藝術
說話風格
人物內涵)
2經濟結構(投資數額)
3劇情、導演等等的專業水準
4國內外電影市場和社會環境(如對暴力、恐怖、血腥的理解。)
主要就是這些吧,總之中國電影市場有些保守,有些電影無法流入國內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