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於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期的電影嗎
有一部電影《十字軍》,不過比較老,五六十年代的
2000後的電影《日耳曼英雄》則講述日耳曼兄弟反抗羅馬帝國的侵略的
《職業武器》又譯作《武器的懺悔》,關於神聖羅馬帝國里一個小國將領面對火槍技術的沖擊
普法戰爭題材的電影有《heart
of
a
nation》、《mademoiselle
fifi》、《champ
d'honneur》在國內都很難見到
《1809
andreas
hofer
-
die
freiheit
des
adlers》是關於拿破崙戰爭時期普魯士人民起來反抗法國的電影,國內同樣幾乎沒有
B. 法國與普魯士的戰爭持續了多少年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都想爭霸歐洲,關系惡化。英國、俄國則不願法國過分強大,國際環境有利於普魯士王國。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西班牙臨時政府建議德意志霍亨索倫王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國提出異議,普魯士國王讓步。1870年7月13日法國要求普魯士國王作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普魯士國王同意,並電告普魯士王國首相O.von俾斯麥。而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篡改了國王電文並公諸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西班牙王位問題成為戰爭導火線。
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軍屢敗。9月1日色當決戰,2日拿破崙三世和M.-E.-P.-M.de麥克-馬洪元帥率軍8.3萬人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成立以L.J.特羅胥為首的國防政府。普魯士軍隊佔領法國東北部,燒殺搶掠,矛頭指向巴黎。但特羅胥國防政府未作積極抵抗。19日普軍包圍巴黎。巴黎人民開始組織國民自衛軍。10月27日,A.-F.巴贊元帥率軍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規定法國投降,解除正規軍武裝,召開國民議會批准條約草案等。但巴黎國民自衛軍繼續保持武裝,要求抗擊德軍。3月1日法國議會批准條約草案。3月18日巴黎發生無產階級革命,在巴黎被圍時,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國民自衛軍,領導了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的革命,3月28日宣布成立巴黎公社。凡爾賽政府調集軍隊與德軍配合封鎖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戰爭結束,條約條件苛刻:割讓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給德國;法國賠償50億法郎,在賠款付清之前,德軍留駐巴黎及法國北部諸省,佔領軍費由法國負擔。
普法戰爭改變了歐洲政治軍事格局。法國受到削弱,國際地位下降。普魯士支配全德意志,成為強國,開始在歐洲擁有優勢。
回答者:孫之望 - 進士出身 八級 3-21 21:43
--------------------------------------------------------------------------------
普法戰爭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並擴張領土而與企圖保持歐洲霸權地位的法國進行的戰爭。
戰爭起因 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王國為實現德意志統一,積極推行O.von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於1867年成立以其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隨後便把矛頭轉向宿敵法國,企圖削弱法國勢力並佔領礦產豐富的戰略要地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為保持其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竭力阻止德意志統一,並企圖佔領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雙方矛盾激化,戰爭一觸即發。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繼承西王位。法國因擔心普西聯合反法而極力反對。俾斯麥為挑起戰爭,巧妙地製造有辱於法國的「埃姆斯電報」事件,誘使法國於7月19日首先向普魯士宣戰。
雙方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 在為時兩周的動員階 段,由於組織計劃不周和後勤保障混亂,法國軍隊集結遲緩,至7月底僅在邊境地區集結8個軍約22萬人,8月初編成洛林和阿爾薩斯兩個軍團,分別由A.-F.巴贊元帥和麥克馬洪伯爵指揮。法軍總司令由法皇拿破崙三世擔任,總參謀長為E.勒布夫元帥。普軍因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預先制定有周密的動員計劃,充分發揮鐵路運輸的機動能力,故迅速在邊境地區集結47萬人,編成三個軍團。第1、第2軍團由弗里德里希·卡爾親王統一指揮,部署在薩爾布呂肯以北地區;第3軍團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儲指揮,集結在巴伐利亞地區。普軍總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總參謀長為H.K.B.von毛奇。普軍的作戰計劃是:兵分兩路向法國發動鉗形攻勢,在法國邊境消滅法軍主力,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爾後進攻巴黎。法軍的作戰計劃是:集中兵力先機出擊,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爾後聯合奧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終擊敗普魯士。
戰爭經過 8月2日,法國洛林軍團一部率先越境向薩爾布呂肯發起進攻,一度攻佔該城西部高地,但遭普軍有力抗擊,進展甚微。4日凌晨,普軍左翼第3軍團開始反攻,在維桑堡地區攻入法境,擊潰法國阿爾薩斯軍團先遣師,6日在沃爾特重創阿爾薩斯軍團,迫使麥克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擊退越境法軍,並攻入洛林地區,在斯比克倫附近擊敗法國第2軍。法軍連遭挫敗,設在梅斯的法軍指揮部為之震驚。12日,拿破崙三世撤換總參謀長並將洛林軍團改編為萊茵軍團,授權巴贊全權指揮,本人則隨麥克馬洪退至沙隆。普軍總參謀長毛奇為阻止法國萊茵軍團與退至沙隆的阿爾薩斯軍團會合,命令普軍迅速追擊,以便各個擊破。14日,巴贊率萊茵軍團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截擊。經馬斯拉圖爾之戰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之戰,萊茵軍團西撤的道路被切斷,被迫退回梅斯,從而陷入普軍第1、第2軍團的包圍。麥克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圍。為避免與向西推進的普軍遭遇,麥克馬洪於22日率12萬人的新編沙隆軍團從沙隆出發,向西北經蘭斯迂迴前進。拿破崙三世隨軍督戰。毛奇獲悉後,命令普軍第3軍團和新編第4軍團北進迎擊。31日,法國沙隆軍團被普軍第3、第4軍團圍困在色當。在9月1日的色當之戰中,法軍幾次突圍,均被擊退。次日,拿破崙三世率軍8.3萬餘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第三共和國,組成以L.J.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普魯士實現德意志統一的主要障礙已經消除,但普軍第3、第4軍團仍向巴黎推進,戰爭進入新階段。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法國人民奮起抗敵,各地廣泛開展游擊戰,襲擊普軍後勤供應線。而法國政府一面策劃投降談判,一面被迫成立國民自衛軍,組建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繼續在法國北部、東部和南部抗擊普軍。義大利將軍G.加里波第率志願部隊支援法國抗戰。正當普軍主力被牽制在各要塞之際,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國守軍投降,10月27日巴贊率法軍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國處境更加危急。巴贊投降的消息傳到巴黎,憤怒的巴黎人民於31日舉行武裝起義,遭鎮壓。此時,攻佔梅斯地區的普軍第1、第2軍團立即分兵攔擊法國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圍。12月5日,奧爾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軍開始對巴黎連續炮擊。駐守巴黎的法軍數次突圍均未奏效。
戰爭結局與影響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28日,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簽訂預備和約,5月10日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條約規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區。在此期間,巴黎人民於3月18日再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但72天後即遭鎮壓(見巴黎公社起義)。通過戰爭,德意志基本實現了統一,成為歐洲主要強國;法國則喪失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德、法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新的更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埋下了隱患。戰爭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軍隊動員和做好戰備具有重大意義,鐵路運輸提高了部隊機動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戰中顯示了威力,總參謀部對戰爭指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sieh1972 - 舉人 五級 3-21 21:43
--------------------------------------------------------------------------------
普法戰爭
第三次王朝戰爭也稱普法戰爭。普奧戰爭後,位於德國西南部地區的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4個邦國仍然獨立,德意志的統一還未完成。與此同時,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既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在其東邊虎視耽耽,又要轉移因國內政局不穩而怨聲四起的百姓的注意力。於是,無論是俾斯麥還是拿破崙三世都在積極准備用兵。
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法國不利。法國於1859年動工開鑿的蘇伊士運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國認為這是對它統治下的中東地區和印度的一種潛在威脅,因而把普魯士作為抗衡法國的力量。沙皇俄國自克里米亞戰爭遭到慘敗後,同英、法關系較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態度,實際上支持普魯士對法國作戰以便坐收漁人之利。另一個大國奧匈帝國,雖想支持法國對普魯士進行報復,但力不從心。
普法戰爭的導火線是所謂「埃姆斯電報」,它是稗斯麥施展權術的一個傑作。1870年7月初,霍亨索倫家族的一位親王被選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拿破崙三世以法國不能容忍東西兩翼均受到威脅為借口,命令法國駐普魯士大使提出抗議。當時,威廉一世在埃姆斯溫泉療養院休養,他向法國大使表示,霍亨索倫家族可以考慮放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但拿破崙三世仍不罷休,又命令法國大使找威廉一世作出書面保證。威廉一世答應回柏林再談判此事,同時給俾斯麥發回一份電報。俾斯麥接到電報後,刪改了電報的一些內容,使之成為威廉一世拒絕同法國大使談判,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拿破崙三世以受到侮辱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正式宣戰。戰爭以法國軍隊的進攻為開始,但在普魯士軍隊的反擊下,戰場很快就轉移到法國境內。8月6日,法國巴贊軍團在韋爾特和福爾巴特戰敗,退守麥茨後又為普魯士軍隊所包圍。拿破崙三世調派麥克馬洪軍團前往救援,本人也御駕親征。由於受到普魯士軍隊的阻擊,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軍團被迫撤退到色當。9月1日,雙方在色當進行大會戰,法國軍隊再次慘敗。次日,拿破崙三世率領10萬法軍投降。9月4日,巴黎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拿破崙三世的統治。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而宣告結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個邦國即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加入「北德意志聯邦」,德意志終於實現統一。
回答者:常青§樹 - 舉人 五級 3-21 21:47
--------------------------------------------------------------------------------
普法戰爭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並擴張領土而與企圖保持歐洲霸權地位的法國進行的戰爭。
戰爭起因
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王國為實現德意志統一,積極推行O.von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於1867年成立以其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隨後便把矛頭轉向宿敵法國,企圖削弱法國勢力並佔領礦產豐富的戰略要地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為保持其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竭力阻止德意志統一,並企圖佔領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雙方矛盾激化,戰爭一觸即發。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繼承西王位。法國因擔心普西聯合反法而極力反對。俾斯麥為挑起戰爭,巧妙地製造有辱於法國的「埃姆斯電報」事件,誘使法國於7月19日首先向普魯士宣戰。
雙方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
在為時兩周的動員階 段,由於組織計劃不周和後勤保障混亂,法國軍隊集結遲緩,至7月底僅在邊境地區集結8個軍約22萬人,8月初編成洛林和阿爾薩斯兩個軍團,分別由A.-F.巴贊元帥和麥克馬洪伯爵指揮。法軍總司令由法皇拿破崙三世擔任,總參謀長為E.勒布夫元帥。普軍因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預先制定有周密的動員計劃,充分發揮鐵路運輸的機動能力,故迅速在邊境地區集結47萬人,編成三個軍團。第1、第2軍團由弗里德里希·卡爾親王統一指揮,部署在薩爾布呂肯以北地區;第3軍團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儲指揮,集結在巴伐利亞地區。普軍總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總參謀長為H.K.B.von毛奇。普軍的作戰計劃是:兵分兩路向法國發動鉗形攻勢,在法國邊境消滅法軍主力,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爾後進攻巴黎。法軍的作戰計劃是:集中兵力先機出擊,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爾後聯合奧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終擊敗普魯士。
戰爭經過
8月2日,法國洛林軍團一部率先越境向薩爾布呂肯發起進攻,一度攻佔該城西部高地,但遭普軍有力抗擊,進展甚微。4日凌晨,普軍左翼第3軍團開始反攻,在維桑堡地區攻入法境,擊潰法國阿爾薩斯軍團先遣師,6日在沃爾特重創阿爾薩斯軍團,迫使麥克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擊退越境法軍,並攻入洛林地區,在斯比克倫附近擊敗法國第2軍。法軍連遭挫敗,設在梅斯的法軍指揮部為之震驚。12日,拿破崙三世撤換總參謀長並將洛林軍團改編為萊茵軍團,授權巴贊全權指揮,本人則隨麥克馬洪退至沙隆。普軍總參謀長毛奇為阻止法國萊茵軍團與退至沙隆的阿爾薩斯軍團會合,命令普軍迅速追擊,以便各個擊破。14日,巴贊率萊茵軍團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截擊。經馬斯拉圖爾之戰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之戰,萊茵軍團西撤的道路被切斷,被迫退回梅斯,從而陷入普軍第1、第2軍團的包圍。麥克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圍。為避免與向西推進的普軍遭遇,麥克馬洪於22日率12萬人的新編沙隆軍團從沙隆出發,向西北經蘭斯迂迴前進。拿破崙三世隨軍督戰。毛奇獲悉後,命令普軍第3軍團和新編第4軍團北進迎擊。31日,法國沙隆軍團被普軍第3、第4軍團圍困在色當。在9月1日的色當之戰中,法軍幾次突圍,均被擊退。次日,拿破崙三世率軍8.3萬餘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第三共和國,組成以L.J.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普魯士實現德意志統一的主要障礙已經消除,但普軍第3、第4軍團仍向巴黎推進,戰爭進入新階段。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法國人民奮起抗敵,各地廣泛開展游擊戰,襲擊普軍後勤供應線。而法國政府一面策劃投降談判,一面被迫成立國民自衛軍,組建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繼續在法國北部、東部和南部抗擊普軍。義大利將軍G.加里波第率志願部隊支援法國抗戰。正當普軍主力被牽制在各要塞之際,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國守軍投降,10月27日巴贊率法軍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國處境更加危急。巴贊投降的消息傳到巴黎,憤怒的巴黎人民於31日舉行武裝起義,遭鎮壓。此時,攻佔梅斯地區的普軍第1、第2軍團立即分兵攔擊法國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圍。12月5日,奧爾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軍開始對巴黎連續炮擊。駐守巴黎的法軍數次突圍均未奏效。
戰爭結局與影響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28日,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簽訂預備和約,5月10日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條約規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區。在此期間,巴黎人民於3月18日再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但72天後即遭鎮壓(見巴黎公社起義)。通過戰爭,德意志基本實現了統一,成為歐洲主要強國;法國則喪失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德、法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新的更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埋下了隱患。戰爭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軍隊動員和做好戰備具有重大意義,鐵路運輸提高了部隊機動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戰中顯示了威力,總參謀部對戰爭指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zhangnuo2004 - 舉人 五級 3-21 21:48
--------------------------------------------------------------------------------
普法戰爭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並擴張領土而與企圖保持歐洲霸權地位的法國進行的戰爭。
戰爭起因
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王國為實現德意志統一,積極推行O.von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於1867年成立以其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隨後便把矛頭轉向宿敵法國,企圖削弱法國勢力並佔領礦產豐富的戰略要地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為保持其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竭力阻止德意志統一,並企圖佔領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雙方矛盾激化,戰爭一觸即發。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繼承西王位。法國因擔心普西聯合反法而極力反對。俾斯麥為挑起戰爭,巧妙地製造有辱於法國的「埃姆斯電報」事件,誘使法國於7月19日首先向普魯士宣戰。
雙方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
在為時兩周的動員階 段,由於組織計劃不周和後勤保障混亂,法國軍隊集結遲緩,至7月底僅在邊境地區集結8個軍約22萬人,8月初編成洛林和阿爾薩斯兩個軍團,分別由A.-F.巴贊元帥和麥克馬洪伯爵指揮。法軍總司令由法皇拿破崙三世擔任,總參謀長為E.勒布夫元帥。普軍因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預先制定有周密的動員計劃,充分發揮鐵路運輸的機動能力,故迅速在邊境地區集結47萬人,編成三個軍團。第1、第2軍團由弗里德里希·卡爾親王統一指揮,部署在薩爾布呂肯以北地區;第3軍團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儲指揮,集結在巴伐利亞地區。普軍總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總參謀長為H.K.B.von毛奇。普軍的作戰計劃是:兵分兩路向法國發動鉗形攻勢,在法國邊境消滅法軍主力,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爾後進攻巴黎。法軍的作戰計劃是:集中兵力先機出擊,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爾後聯合奧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終擊敗普魯士。
戰爭經過
8月2日,法國洛林軍團一部率先越境向薩爾布呂肯發起進攻,一度攻佔該城西部高地,但遭普軍有力抗擊,進展甚微。4日凌晨,普軍左翼第3軍團開始反攻,在維桑堡地區攻入法境,擊潰法國阿爾薩斯軍團先遣師,6日在沃爾特重創阿爾薩斯軍團,迫使麥克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擊退越境法軍,並攻入洛林地區,在斯比克倫附近擊敗法國第2軍。法軍連遭挫敗,設在梅斯的法軍指揮部為之震驚。12日,拿破崙三世撤換總參謀長並將洛林軍團改編為萊茵軍團,授權巴贊全權指揮,本人則隨麥克馬洪退至沙隆。普軍總參謀長毛奇為阻止法國萊茵軍團與退至沙隆的阿爾薩斯軍團會合,命令普軍迅速追擊,以便各個擊破。14日,巴贊率萊茵軍團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軍右翼第1、第2軍團截擊。經馬斯拉圖爾之戰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之戰,萊茵軍團西撤的道路被切斷,被迫退回梅斯,從而陷入普軍第1、第2軍團的包圍。麥克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圍。為避免與向西推進的普軍遭遇,麥克馬洪於22日率12萬人的新編沙隆軍團從沙隆出發,向西北經蘭斯迂迴前進。拿破崙三世隨軍督戰。毛奇獲悉後,命令普軍第3軍團和新編第4軍團北進迎擊。31日,法國沙隆軍團被普軍第3、第4軍團圍困在色當。在9月1日的色當之戰中,法軍幾次突圍,均被擊退。次日,拿破崙三世率軍8.3萬餘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第三共和國,組成以L.J.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普魯士實現德意志統一的主要障礙已經消除,但普軍第3、第4軍團仍向巴黎推進,戰爭進入新階段。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法國人民奮起抗敵,各地廣泛開展游擊戰,襲擊普軍後勤供應線。而法國政府一面策劃投降談判,一面被迫成立國民自衛軍,組建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繼續在法國北部、東部和南部抗擊普軍。義大利將軍G.加里波第率志願部隊支援法國抗戰。正當普軍主力被牽制在各要塞之際,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國守軍投降,10月27日巴贊率法軍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國處境更加危急。巴贊投降的消息傳到巴黎,憤怒的巴黎人民於31日舉行武裝起義,遭鎮壓。此時,攻佔梅斯地區的普軍第1、第2軍團立即分兵攔擊法國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圍。12月5日,奧爾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軍開始對巴黎連續炮擊。駐守巴黎的法軍數次突圍均未奏效。
戰爭結局與影響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28日,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簽訂預備和約,5月10日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條約規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區。在此期間,巴黎人民於3月18日再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但72天後即遭鎮壓(見巴黎公社起義)。通過戰爭,德意志基本實現了統一,成為歐洲主要強國;法國則喪失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德、法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新的更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埋下了隱患。戰爭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軍隊動員和做好戰備具有重大意義,鐵路運輸提高了部隊機動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戰中顯示了威力,總參謀部對戰爭指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C. 求德國古代戰爭電影,二戰之前的,最好是普魯士時期的,或者俾斯麥統一德國的,一戰的也行,紅男爵看過了
有一部電影《十字軍》,不過比較老,五六十年代的
2000後的電影《日耳曼英雄》則講述日耳曼兄弟反抗羅馬帝國的侵略的
《職業武器》又譯作《武器的懺悔》,關於神聖羅馬帝國里一個小國將領面對火槍技術的沖擊
普法戰爭題材的電影有《Heart of a Nation》、《Mademoiselle Fifi》、《Champ d'honneur》在國內都很難見到
《1809 Andreas Hofer - Die Freiheit des Adlers》是關於拿破崙戰爭時期普魯士人民起來反抗法國的電影,國內同樣幾乎沒有
D. 有關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一戰時)與作家都德的資料
普法戰爭
第三次王朝戰爭也稱普法戰爭。普奧戰爭後,位於德國西南部地區的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4個邦國仍然獨立,德意志的統一還未完成。與此同時,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既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在其東邊虎視耽耽,又要轉移因國內政局不穩而怨聲四起的百姓的注意力。於是,無論是俾斯麥還是拿破崙三世都在積極准備用兵。
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法國不利。法國於1859年動工開鑿的蘇伊士運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國認為這是對它統治下的中東地區和印度的一種潛在威脅,因而把普魯士作為抗衡法國的力量。沙皇俄國自克里米亞戰爭遭到慘敗後,同英、法關系較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態度,實際上支持普魯士對法國作戰以便坐收漁人之利。另一個大國奧匈帝國,雖想支持法國對普魯士進行報復,但力不從心。
普法戰爭的導火線是所謂「埃姆斯電報」,它是稗斯麥施展權術的一個傑作。1870年7月初,霍亨索倫家族的一位親王被選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拿破崙三世以法國不能容忍東西兩翼均受到威脅為借口,命令法國駐普魯士大使提出抗議。當時,威廉一世在埃姆斯溫泉療養院休養,他向法國大使表示,霍亨索倫家族可以考慮放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但拿破崙三世仍不罷休,又命令法國大使找威廉一世作出書面保證。威廉一世答應回柏林再談判此事,同時給俾斯麥發回一份電報。俾斯麥接到電報後,刪改了電報的一些內容,使之成為威廉一世拒絕同法國大使談判,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拿破崙三世以受到侮辱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正式宣戰。戰爭以法國軍隊的進攻為開始,但在普魯士軍隊的反擊下,戰場很快就轉移到法國境內。8月6日,法國巴贊軍團在韋爾特和福爾巴特戰敗,退守麥茨後又為普魯士軍隊所包圍。拿破崙三世調派麥克馬洪軍團前往救援,本人也御駕親征。由於受到普魯士軍隊的阻擊,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軍團被迫撤退到色當。9月1日,雙方在色當進行大會戰,法國軍隊再次慘敗。次日,拿破崙三世率領10萬法軍投降。9月4日,巴黎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拿破崙三世的統治。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而宣告結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個邦國即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加入「北德意志聯邦」,德意志終於實現統一。
都德(1840—1897)是法國作家。他生於一破落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度過,熟悉法國外省的風俗習慣與民間傳說。他的許多作品都取材於這些地方。1857年,都德因父親破產被迫輟學。後來到巴黎,開始文學創作。
1866年,都德發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 作品用詩意的筆調抒發了濃郁的鄉土之情。兩年後,長篇小說《小東西》出版。這是一部半自傳性的作品,書中充滿了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
生活為他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1873)提供了素材。這個集子中的大多數作品反映了 普法戰爭中法國人民的愛國情緒。《最後一課》、《柏林之圍》即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柏林之 圍》敘述了普法戰爭期間發生在巴黎的一個故事。
雖然作者只是具體描寫了儒弗上校臨終之前的幾次波折,但是人物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突出了愛國主題。戰後,都德又創作了長篇小說《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1872—1890)等作品,主題 多反映法國第二和第三共和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活。
都德是一位多產作家,除大量的小說外,晚年他還寫有《一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的三十年》兩部回憶錄。
E.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戰爭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3次戰爭,具體如下:
1.普法戰爭,普法國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德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德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國屬於同盟國一方,法國屬於協約國一方,戰爭中德法的一部分以德國入侵為開端,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隊,但卻很難移動戰線,成為純粹的消耗戰.最終德國戰爭資源消耗殆盡,基爾港的海軍官兵不願出海送死而發動政變,並迅速蔓延至德國全境,導致德國一方的同盟國失敗.德國因戰敗喪失了13%的領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瓦解,軍隊被嚴重削減。這一切也逐漸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
3,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希特勒上台後充分調動了德國人復仇的心理,使德國機戰車迅速開動,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
F. 這是一部關於英法七年戰爭的電影,主角是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大帝,請問有人知道這部電影的原名嗎謝謝~
前三幅和最後一幅出自影片《亂世兒女》。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威廉·薩克雷
主演:瑞安·奧尼爾/馬里莎·貝倫森/帕特里克·馬基/哈迪·克魯格/史蒂文·伯克夫/更多...
類型:劇情/愛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英國
語言:英語 / 德語 / 法語
上映日期:1975-12-18
片長:184 分鍾
又名: 巴里林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