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電影《小丑》(張宏偉美訴案)
你好,《小丑》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他的個人表演秀,沒有大場面動作涉及,只有一個從小丑到「小丑」的演化過程。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傑昆菲尼克斯神了,演技超群,不出意外的話,可以說該片中的演技擊敗今年全球任何影院上映電影中的演員。
這是一部特殊的電影,一個里程碑的電影,兩個字就是好看。
「其實在小丑的世界裡,每次他跳舞都是有觀眾的,台下是一群信徒在狂歡,每次只有他自己能看到,觀眾是看不到的,這就是他對心理醫生說的「你不會懂得」的第一層含義,他那些舞蹈都是表演給他的信徒的,這些狂歡只有他一個人懂。
電影《小丑》可以說給華納掙足了面子,絲毫不遜色當年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為華納帶來的至高榮譽,曾經有一度《小丑》已經飆入IMDb前250榜的第九名,如今名次雖有下滑,仍舊位列第17名,緊跟《黑客帝國》之後,與上個世紀的科幻里程碑電影一起載入影史。
Ⅱ 電影《小丑》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社會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社會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社會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Ⅲ 關於<蝙蝠俠:黑暗騎士>里小丑的心理學分析
22日,美國第81屆奧斯卡獎的提名名單公布,令人們大跌眼鏡的是,2008年全球票房冠軍、好萊塢歷史上第二賣座的《蝙蝠俠·暗夜騎士》只拿到了數項無關痛癢的提名。
不過,評委們可以輕視這部影片,但卻不能輕視影片中的反角小丑,飾演小丑的演員希斯·萊傑眾望所歸獲得了最佳配角提名,而分析者們也普遍認為,這一獎項鐵定是希斯·萊傑的,這不是因為曾在《斷臂山》等影片中有上佳表現的希斯·萊傑多麼有影響力,而僅僅是因為小丑在《蝙蝠俠·暗夜騎士》中的表現是無與倫比的,這註定將是電影史上最有名的反角之一。
22日也是希斯·萊傑去世一周年的紀念日。2008年的這一天,年僅29歲的他被發現猝死在紐約曼哈頓租住的公寓中。
在這一特殊的日子,我寫下了對《暗夜騎士》這部影片的心理分析,以此來紀念這位演藝界奇才。 (本版文字 武志紅)
在生活中,我聽到見到無數這樣的故事,兩個相愛的人,一個不斷去突破另一個人的底線。
這個人的潛在的邏輯是,你說你愛我,我不信,所謂愛我只是給你的生活添加光彩罷了,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不顧一切地愛我,你能做到這一點嗎?
這也是電影《蝙蝠俠·暗夜騎士》(也即《蝙蝠俠》系列影片之六)中隱藏的核心邏輯。
這部影片中,在黑幫和毒販橫行的高譚市,蝙蝠俠不斷神出鬼沒地打擊罪犯,而他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規則——不殺人。在蝙蝠俠這位「暗夜騎士」的幫助下,高譚市警長戈登將黑社會老大們一網打盡,而高譚市檢察長、有「光明騎士」之稱的哈維·鄧特試圖將他們全部送上法庭,證據確鑿,看來他們註定要住在監獄了,而高譚市似乎終於可以恢復平靜和光明了。
就在這時,小丑出現了,他陰險狡詐,沒有任何底線,頭腦中也沒有任何教條,他以殺死蝙蝠俠為由而將黑幫團結在自己周圍,並帶領他們和他招募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們隨心所欲地殺人,以此向市民們施加壓力,讓他們迫使蝙蝠俠脫下面具公布身份。
這只是影片一條表面的脈絡,而影片核心的脈絡是,小丑不斷刺激哈維·鄧特和蝙蝠俠這兩個「正義的化身」,甚至希望哈維·鄧特將自己擊斃,蝙蝠俠將自己殺死。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和他一樣了,他們所信奉的正義不過是一個表面上的表演而已,而真正掌握這個世界的,還是小丑的邏輯——「沒有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
每個人都以為,他的邏輯是正確的,這個世界在按照他相信的那一套邏輯運轉,如果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我們就會以為,這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真正的深層邏輯一定是自己掌握的那一套邏輯,要證明這一點,只需要將別人「輕輕推一下」,這些人就會陷入自己的邏輯中。
假若一個美女相信,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男人只是對她的身體感興趣而根本不會愛她。那麼,她會使用她的身體勾引男人,而她會發現,她只需要這樣將男人們「輕輕推一下」,這些男人就會變成色鬼。
假若一個富人相信,每個人都是貪婪的,有錢能使鬼推磨。那麼,他會使用他的金錢將無數人「輕輕推一下」,這些人就會陷入他的掌握中。
小丑則認為,每個人都是邪惡的,沒有信任可以的,他只需要將人們「輕輕推一下」,每個人都會放棄正義,變得很自私和丑惡,於是出賣別人甚至親自殺死戰友。在影片中,小丑「輕輕推一下」的武器是人們心中的恐懼,他認為,每個人愛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親人,只要你去威脅他們的生命,那麼每個人都會放棄原有的底線,而變成惡魔。
小丑的追求:突破所有人底線
Ⅳ 《小丑》電影-亞瑟的人格解析
《小丑》電影 -亞瑟的人格解析
文:李嵐嵐
《小丑》的電影風靡一時,影片主要講述的是 一個邊緣人如何被冷漠的世界打擊,如何經歷痛苦和絕望後一步步墜入深淵的故事,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反社會人格的發展歷程。
是什麼原因使一個生活在邊緣化的被人歧視、卑微的為生活掙扎而又努力的活著人變成一個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殺人不眨眼的殺手?
那麼他的行為是由所處的環境還是由他本身的類型決定的呢?眾說紛紜,現在最普遍接受的回答是情景和個人這兩者共同決定著行為,除了環境還有個體的人格特質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克萊茵強調母親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性影響,而溫尼科特將兒童自我建構提升至社會化層次,乃至文化領域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一個人的人格產生重大的作用。
接下來我將採用邊敘述故事梗概邊對《小丑》電影的主角-亞瑟的人格特質進行剖析的方式展開。
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底,居住的城市因為垃圾堆積和經濟蕭條而淪陷,小丑片中名字為亞瑟,亞瑟在外人看來是一個稀奇古怪的人,用他老闆的語氣講:」他們討厭跟你在一起,說你是他們眼中的怪胎,」這是多麼深的侮辱、蔑視、鄙視,亞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
亞瑟的工作是扮成小丑,在街頭手舉廣告牌幫商家拉攏生意,偶爾去酒吧表演脫口秀,他心地善良,盡管家庭貧困依然努力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他會無微不至的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母親告訴他:」你是為了傳遞微笑而降生在人生的」,而他一直以來堅信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寒冷的黑暗的世界帶來笑聲。
他十分熱愛工作,努力帶給別人快樂,他夢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演員,病症使他註定無法成為一名好的脫口秀表演者。他的強迫狂笑症使他無法自主控制那出其不意的狂笑,往往引人側目鄙視,亞瑟狂笑出現的場合,往往是正遭受著:或尷尬、或憤怒、或傷心、或委屈感受的時候,似乎他在用狂笑宣洩著他內心萬馬奔騰雷鳴般的咆哮、委屈等復雜的各種情緒,像對這個世界不公平的抗爭,看到亞瑟怪異的不可抑制的狂笑,想控制又控制不住的窘迫,心中莫名會有一種心酸無奈,他在用狂笑迴避了帶給他痛苦的那一部分體驗。
在沒有黑化之前,他是那麼的懦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活著,他為實現成為脫口秀演員的夢想,每天堅持寫日記,記錄一些精彩的笑話和日常的觀察想法,而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他的與眾不同和稀奇古怪的行為做派,招來他人的冷眼,並無數次的沖擊著他活著的底線,被毆打、被開除、被惡意詆毀、被鄙視、被拋棄。
他問社工:」只是我這么覺得,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在那個當下,可以體會到他內心深深的無力與掙扎,已經正在服用7種葯物的他,提出了加大葯量被社工直接拒絕了,並被回應:」他們根本不在乎你這種人」,
相信這句話對於亞瑟的傷害是極其大的,遺憾的是他的治療師非但沒有協助到他,還把自己的情緒拋給了亞瑟,這無疑對亞瑟來講是不幸及不公平的,意味著他唯一的社會支持系統也拋棄了他,他在日記本里寫著:」我只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感覺到亞瑟的無能為力及內心無聲的吶喊。
被同事誣陷並被老闆開除的亞瑟在地鐵上目睹了三名精英人士騷擾女乘客,引發了亞瑟的狂笑症,招來三人的侮辱、拳打腳踢,亞瑟扣動了扳機,三人成了亞瑟的槍下鬼。
而接下來亞瑟的演繹堪稱經典,他沒有恐懼和不安,反而是在廁所里跳起舞來,這里可以理解為亞瑟開始向世人的冷眼,社會的冷漠,和他自己悲慘的命運發起反擊,就是破繭成蝶後的翩翩起舞,當他選擇不在壓抑自己放飛自我的時候,在他勁爆的舞姿中感覺到別樣的不同。
他也開始勇敢的對社工說: 」沒有人注意到我,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我腦海里滿是消極的想法,但是你從來沒有關注過, 我這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但是我確定了,現在人們開始注意我了,亞瑟似乎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一種存在的價值。
惡運接踵而來, 他心目中的偶像那個被他幻想成父親的人在電視上公開嘲諷他使得亞瑟墮落到了黑暗的一面,然而真正使他崩潰,就是那個讓他一次次抬起頭微笑面對生活的母親,他曾經以為」親生」的母親是多麼愛著他,但是幻想總有破滅的時候,當得知他的狂笑症與養母和男友在他幼年時對他的虐待造成有很大關系時,他崩潰了,一切都是那麼的諷刺,所有以為的美好,在那個瞬間徹底的坍塌了。
過往痛苦的生命經歷一樁樁,一件件在那個瞬間被喚起,被壓在潛意識深處的過去的記憶,是他一直不承認的,也不願意接納的那部分記憶是那麼的痛不欲生,在幼小的亞瑟心田裡是那麼的不堪回首。
精神分析各學派關於人格形成具有一個普遍的假設,發育受挫越早,對今後的影響就會越大,早期的經歷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基因表達。
而亞瑟在他生命的最初期經受了極其大虐待和忽視的創傷性事件,在嬰幼兒時期就遭遇了被遺棄,後被精神病性的養母所撫養及被養母男友毆打,試想一個沒有辦法穩定自己情緒的精神病患者,如何有能力去照顧一個嬰兒?所以亞瑟的重要撫養客體所帶給亞瑟的無疑是是壞情感互動體驗。
一直以來亞瑟將自尊和幻想維系在高貴的、愛他的,一直是把他稱呼為快樂的」親生」母親身上,盡管外面的日子風雨飄搖,亞瑟心中還有一個需要他呵護的溫暖的家。
當看到這個家是幼小的亞瑟曾經的夢魘,溫暖至始至終都不存在的時候。他的幻想徹底的破滅了,心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攻擊的惡意,如果講地鐵上的三名精英亞瑟是出於自衛拿起的槍,而後面的殺戮是亞瑟有意識開始毀滅的行動。
那是什麼讓亞瑟遺忘了童年時期悲慘事件呢?除了小時候被虐待頭有嚴重的創傷之外,過去的經歷實在太慘烈,太痛苦,為了更好的活下來,採用否認、壓抑的防禦機制能從讓他從意識中逃避痛苦,將過去的痛苦經歷全部封存在潛意識里,所以成人後的亞瑟完全不記得兒童經歷了的痛苦事件。
據研究表明兒童年早期經受的,會是個體的前額頁葉體皮質發育產生影響,這一區域正是倫理的中心 ,亞瑟早期被虐待的痛苦經歷為亞瑟反社會人格特質形成奠定了基礎。
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亞瑟反社會的人格是怎麼樣發展來的,自身的人格特質、環境共同決定了亞瑟的人生發展軌跡。亞瑟的早期客體關系的體驗無疑是糟糕的,為他反社會人格形成奠定了基礎。
至始至終亞瑟生長在一個極度匱乏的環境當中,過程中他有發出求助、呼喊!遺憾的是周圍的環境充斥著對他的不接納、排斥,不論他怎麼努力,資源給予越來越匱乏,越來越糟糕,促使了他往畸形道路上發展。
試想如果針對邊緣性弱勢群體,社會能夠施予幫助,創造可以讓他們生存下來的環境,亞瑟的悲劇就不可能發生,自然而然也不會催生一個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的連環殺手,也為社會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2020年10月13號
Ⅳ 電影《小丑》為何能被奉為經典,講述了哪些現實哲理
很多的影視劇在帶給我們激烈視覺沖突的時候,也帶給了我們人性的思考,社會的啟迪,而小丑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他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色來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在我看來他只要給了我3點啟發。
一、壓力需要得到釋放,尋找正確的途徑。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個人都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可能是來自身邊的人,也可能來自工作當中。有了壓力非常的正常,但是要學會合理的宣洩自己的壓力。當壓力得到宣誓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將這一些壓力積累在內心,然後形成巨大的心理負擔,當有一天他來到了臨界點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場大爆發,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他人,這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
Ⅵ 電影《小丑》一直笑的原因分析
在看電影《小丑》的時候,剛開始不理解主角小丑為什麼一直笑,是有什麼精神疾病嗎?還有他為什麼一直舔嘴巴呢?看完電影就明白了,原來是這個原因。
小丑為什麼一直在笑?小丑一直笑的原因是什麼?
小丑在電影里也是扮演小丑的角色,因為他的母親從小就告訴他要開心多笑,他不管面對誰都是大笑,小丑並非一個具體化的人,他是經濟大蕭條時代的一個精神符號,他是底層邊緣人的代理人,一個敢於反抗標准化規則的人,一個不甘心流水化生活的人,正如小丑所說:「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定義的」。
這正是他對體制的一種嘲諷,是什麼壓垮了小丑最後的精神防線,或許並不是一件事情那麼簡單,而是一連串惡意事件累積在一起,終於累加到了他的臨界值了,所以小丑才將所有負面情緒爆發而出。
小丑的理想是做一名諧星,其實他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快樂的人,卻要將委屈藏於心底,偽裝成強顏歡笑的樣子,迎合別人的需求,設法想法的去逗他人快樂。盡管如此小丑仍舊沒有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反而遭遇惡人的霸凌,他越是寬容那些加害者,那群人就也是變本加厲。
小丑沒黑化以前總共受到過三段欺辱
第一次是廣告牌被混混搶走並毀壞,還將他群毆了一頓,老闆不但不去追究混混的責任,反而去譴責小丑的失職,讓小丑回家歇業,小丑不願意離開,他繼續將清退小丑的真實原因告訴他,原來所有人在小丑身邊都會感到不舒服,覺得小丑是一個異類,這才是小丑遭遇到排擠的真實原因。
第二次是小丑遭同事設計的圈套,藍道故意將槍賣給他,名義上是讓小丑可以保護自己,實則向老闆告密,小丑將槍帶入兒童院了,所以老闆將小丑徹底解僱,這是小丑第二感受到來自世界的惡意。
第三次是地鐵小丑遇到三個流氓調戲婦女,他的神經損傷性發笑病犯了,結果幾個混混將他再次群毆,這次小丑壓抑的內心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化,終於將那些欺凌他們亂槍打死。
仔細觀察小丑的殺人手法十分縝密,他沒有放過一個人,故意在下車後等待最後一個逃跑者,這樣就沒有能查到他是誰,監控看到只是一個偽裝成小丑的歹徒。所以小丑的智力並不比其他人差。
整部電影可以分割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黑化前的小丑,那時的小丑相信世界的美好,順從社會的標准化規則,自己內心無比沮喪,卻要每天練習著微笑,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快樂的人,企圖去逗笑所有人。
黑化後的小丑
第二階段是小丑黑化後樣子,自從他殺死那三個人後,他並沒有感到什麼負罪感,反而覺得為社會清除了垃圾,小丑的身份也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他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沒有存在感的垃圾了,他成為底層人眼裡的英雄,而不是莫瑞眼裡的笑料,此刻小丑才證明了他的存在性。
他總是想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述給心理醫生,但是心理醫生從來沒有認真聽過他的傾訴,總是對他敷衍了事,還主動要求看亞瑟的日記,真實目的是為了能更准確地去應付亞瑟,直到有一天,心理醫生告訴他,上面砍了預算,下星期我們就不能見面了。這些事情都是因為小丑謀殺三個混混,而惹怒上面造成的結果,小丑的心情越來越糟糕。
而後三件事徹底壓垮了小丑最後的精神防線,當他得知自己是韋恩的私生子後,去找韋恩老爺認親,結果不但被對方羞辱,而且被暴打,此時他徹底不懂這個世界,內心思索,只有我是這樣子,還是世界太瘋狂了。
小丑成為一種精神符號
最終他查出母親原來患有妄想症,曾經經常虐待兒時的他,私生子的事也是她一手捏造幻想出來的,小丑徹底意識到了他的人生原來是一出喜劇,讓人哭笑不得,上層人對他的漠視,以及韋恩對他的絕情,都誘發出了小丑內心的陰暗面,他想通過自我的力量去改造社會,
於是他帶上了小丑的面具,將小丑作為一個精神符號,去做那些他以前不敢做的事,親手殺死了總是念叨韋恩老爺的母親,因為他憎恨韋恩那群偽善的人,他們根本不會關系小丑這群底層人的死活,他們掠奪了社會絕大多數財富,榨取窮人的剩餘價值,卻以慈善事業去維護自己骯臟的商業帝國,然後在去競選,最後制定對底層人更加嚴苛的規則。
最後小丑再也無法忍受這群偽善的人,他穿上小丑的皮囊,在莫瑞的個人秀節目,親手殺死了莫瑞,並將社會邊緣人的訴求通過電視台公布於眾。
而街頭上,到處都是帶著小丑面具的人,他們都是社會畸形發展的產物,韋恩夫婦也當街被一個帶著小丑面具的人殺死,面具之下是誰並不重要,他做的事才重要,此時的小丑已經不再是一個具體的人,他可以是任何一個社會底層邊緣人,亞瑟製造出了小丑這個精神符號,而小丑的精神就像瘟疫一樣傳染到大街小巷,每個小丑宣洩著自我的訴求,他們在莫瑞這群人的眼裡就是病人,而這種病的名稱就叫做貧窮。
最終小丑以精神病的名義被關入瘋人院,他再次與他的精神醫生相遇,此刻的他將自己的內心封裝的十分嚴實,因為他不再像把傷口漏出給外人,他把那群人給上面撒鹽,事實上,心理醫生也不會在意小丑的內心世界,因為她太忙了,根本無暇顧及小丑這類人,這正是小丑感受到的無存在感。
Ⅶ 從人格面具角度分析,《小丑》成魔的過程,並非在一念之間
在美國DC漫畫旗下的小丑,他的真實姓名和身世一直是個謎。初期他被設定成一個綠色頭發,白色皮膚,咧著嘴塗著紅色口紅,穿著紫色衣服的怪人。由於其可怕的形象與超高的智商,使得小丑常年穩居美媒票選的TOP100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
2019年版《小丑》,是由華納和DC開發的關於小丑的獨立影片。 在這部影片里,不僅交待了小丑的姓名與身世,還詳細地描述了小丑是如何從普通人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小丑》的上映,在美國斬獲了大量獎項,並且成為電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
小丑這個角色在全球各地都非常受歡迎。《小丑》在美國上映的時候,更是引起了洛杉磯警察局的高度重視。因為8年前《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午夜場時發生嚴重槍擊案件,有人認為裡面小丑的暴力內容煽動了某些人的殺人情緒。
佛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小丑在成魔之前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為生活努力的人,他沒想成佛,但也沒想過成魔。他只想正常地生活,受到他人正常的對待。
下面將從人格面具分析小丑亞瑟如何一步步走上瘋狂的成魔之路。
人格面具是人格的其中一面,通俗地講是一個人在某個時段的心理和行動表現。當一個人經常遭受傷害,沒有反抗的能力,也沒有逃跑的機會,整個人被痛苦所籠罩,只能全面壓抑自己的情緒,稱之為苦命人面具。而苦命人面具有兩個變體:棄嬰面具和受害者面具,小丑亞瑟兩者兼之。
①棄嬰面具
亞瑟從小與母親生活在一起,靠著社會福利組織幫忙,過著低保生活。亞瑟扮演小丑努力地工作只為跟母親過上好生活,母親心裡念念不忘的卻是那個她曾經服侍過的男人——托馬斯·韋恩,希望他能念舊情援助母子倆。
亞瑟無意間在母親的信里發現托馬斯·韋恩就是他父親,憤怒與期待不斷沖擊著他的內心。他找到托馬斯·韋恩希望父子相認,卻被拒絕承認父子關系,最後的結果是托馬斯·韋恩在他臉上打了一拳之後離開了,亞瑟再一次被遺棄。
棄嬰面具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被人遺棄時的心理特徵。每個人都有被遺棄的經歷,但是棄嬰面具發作時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創傷。
那托馬斯韋恩究竟是不是亞瑟的父親?電影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母親的說法是他們倆曾經相愛,生下亞瑟。而托馬斯韋恩的說法是他母親是精神病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她臆想出來的,連亞瑟都是領養回來的,母親男友還有家暴的狀況,有次家暴使得小時候亞瑟頭部受到重創。這似乎能解釋亞瑟為何也有精神病症。但是後來亞瑟發現母親的照片,上面寫著:「愛你的笑容。——托馬斯韋恩」也證實了他們曾經相愛。
無論事實如何,亞瑟從嬰兒時期已遭受遺棄,棄嬰面具由此而成。亞瑟的一生都被遺棄,被父母遺棄,被社會遺棄,對亞瑟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這是亞瑟瘋狂的原因之一。
②受害者面具
而亞瑟的受害者面具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 亞瑟在扮演小丑時,被人侮辱和毆打;在化妝間會被同事嘲笑;以為同事給他槍是對他的保護,卻污衊他讓他失去唯一的工作;無論什麼時候都會被人看作怪胎;就連在公共汽車上逗小孩子笑,都被孩子母親謾罵他騷擾孩子。
為何亞瑟會得不分場合大笑不止的怪病?在我看來,亞瑟的每一次大笑都是他痛苦的表現。他給自己帶上了小丑的面具,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無論遇到什麼事,都用笑容來面對。
這是她母親對他施加的「詛咒」。他母親稱他的小名為「happy」,表面上希望他時時刻刻都開心,實際使得亞瑟內心的痛苦與絕望無處釋放,只能以笑容掩蓋。
而詛咒的一切來源是托馬斯寫在母親照片的背後的話:「愛你的笑容。——托馬斯·韋恩」。這個「笑容」,不僅給了母親無限的希望,更是用笑容限制了亞瑟的一生。 亞瑟盡一生的努力表演喜劇,討得母親與觀眾的歡心與笑容,卻活成了悲劇。亞瑟只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這是亞瑟瘋狂的原因之二。
亞瑟在殺死母親之前跟她說:「你說我控制不住的笑聲是病?完全沒有。這就是真正的我。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一刻快樂過。」這是亞瑟第一次承認自我,也是他世界崩潰的開始。
起初亞瑟一直受到身心上的傷害,卻沒有想過反抗。因為他還有母親,就算工作時受到嘲笑、毆打,他仍然要繼續扮演小丑。 這種受到傷害,毫無逃跑機會和反抗能力的狀況,醫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因為反抗和逃跑依然無法消滅痛苦。
當整個人被痛苦籠罩時,情緒上會非常壓抑。最徹底、最極端的壓抑是死亡。 但是亞瑟對生活依然存在一絲希望,因此他選擇的不是死亡而是討好,希望用討好者面具擺脫自己受害者的命運。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在公共汽車上,坐在亞瑟前排的小孩轉過身來盯著他,亞瑟沒有猶豫就開始扮鬼臉逗小孩子歡笑。小丑是亞瑟的職業,逗人歡笑也是亞瑟的夢想。他的努力卻引來孩子母親的嫌棄:「別再騷擾我的孩子了,行嗎?」
小丑面具本質上是討好者面具,通過讓他人歡笑的方法來緩解自身的痛苦。但是,努力地討好雖是為了擺脫受害的命運,但結果可能招來更嚴重的傷害,因為你的示弱會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因而肆意地欺負你。
盡管亞瑟在醫院表演時掉落的手槍確實是同事送給他的,但是老闆不相信亞瑟的解釋,無論亞瑟如何求饒老闆都堅決炒掉他。 亞瑟的世界只有兩件事:母親和工作。二者失其一,亞瑟的世界都會崩塌。 於是失去工作後的亞瑟在地鐵里被人毆打,他求饒了一次依然避免不了傷害,他選擇反抗,用手槍射殺了毆打他的人。
當討好者面具無法緩解內心的痛苦,必將導致加害者面具的出現。亞瑟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加害者射殺了,卻發現內心沒有痛苦與慚愧,反而有愉悅與解放的感覺(殺人後在公廁里翩翩起舞)。 此時亞瑟的心裡已出現加害者認同,也就是從受害者變成報復者,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亞瑟的世界從此崩潰,戴著加害者面具走上瘋狂的犯罪之路。
但是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引起網友激烈的爭論:究竟亞瑟有沒有殺了他的黑人女朋友?沒有爭議的是,亞瑟與黑人女人的一切甜蜜交往只是亞瑟的幻想,在缺乏友情與親情的情況下,亞瑟渴望著愛情能給生活一點甜。
但是最後亞瑟發現所有的一切只是他自己的幻想,他走到黑人女人的公寓里,盯著黑人女人用手比對著腦袋射了一槍(這個動作是黑人女人第一次見到亞瑟時做出的動作)。電影並沒有殺人的畫面,但亞瑟回到公寓後,附近響起了警車的鳴笛聲。
雖然一切的鋪墊似乎都說明亞瑟已經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殺害一個嘲笑過他的黑人女人非常合理。 但是通過整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亞瑟殺害的僅僅是真正傷害過他的人, 就連他的母親,也是在他兒時對他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傷害(在母親的精神病病歷發現她任由男友家暴小時候的亞瑟,以致亞瑟腦袋受重創)。
我認為亞瑟並沒有失去所有理智,肆意殺害只有一面之緣的黑人女人,他只是過去確認自己的甜蜜過往是否只是幻想。
面具間的關系主要有三種:1.友好,和諧,統一;2.對立,對抗,沖突;3.疏離,分裂,壓抑。
我們以小丑亞瑟為例。在他受到傷害的時候,如果苦命人面具、討好者面具與加害者面具的意見統一時,會作出理智的決策:尋求機構的庇護,對加害者適當的警告與反抗以保護自身的權益,這是一種折中的狀態;如果面具間的意見產生對立狀態時,亞瑟會猶豫不決,不知道是默默忍受傷害,還是對加害者進行反抗,很難作出決策; 然而亞瑟人格面具間的關系是處於第三種狀態——面具壓抑。 前期亞瑟壓抑著加害者面具,以苦命人面具默默忍受傷害,後期被壓抑的加害者面具全面爆發,將苦命人面具徹底壓抑,以加害者面具肆意而瘋狂地殺害傷害過他的人。
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人格的完整與統一。小丑亞瑟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沒有構建出適應社會的人格面具,自身的主導面具之間沒有統一。 前期被傷害時沒有適當地反抗,直至忍無可忍時出現加害者認同,壓抑的加害者面具不再受社會與道德的約束。
針對面具壓抑的治療手段,通常先採用整合的面具技術,然後通過面具重建技術構建出適應社會的人格面具。
①面具整合
面具整合的第一階段是面具之間互相認識。 互相認識的方法有很多種,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咨詢,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盲點並逐漸縮小盲點。當然,親人和朋友之間真實的反饋也能達到認識自己人格面具的效果。
面具整合的第二階段是面具求同和折中。 心理學認為,面具間的意見友好而統一時才是心理健康的標志。只要找到面具之間的共同點,面具間就可以整合起來。以亞瑟為例,無論是苦命人面具、討好者面具或加害者面具的出現,都是不希望自身受到傷害。而折中的過程就是把面具「平均」一下,盡量減少差異,各退一步。在他忍受傷害的時候適當進行反抗,當他有了殺人的沖動時適當壓制,最後尋求不用殺人的反抗方式保護自身權益的處理方法。
②面具新建
有些人不適應周圍環境,在某些場合總是表現不得體,是因為缺少相應的面具,從而使用了不適合的面具,對自己造成不利的局面。 這個時候就需要新建一個面具,新建面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模仿與實踐。
《紅樓夢》對林黛玉初到賈府的用餐儀式進行了簡單的描述:「黛玉見了這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早見人又捧過漱盂來,黛玉也照樣漱了口。盥手畢,又捧上茶來,這方是吃的茶。」
描述雖簡單,卻寫出了林黛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模仿別人的行為與禮儀,避免陷入尷尬與格格不入的境地。 初進職場的新人也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觀察與模仿同事的辦公室禮儀,盡快融入職場生活中。觀察完畢後,能夠理解進入特定的場景需要特定的面具,剩下的就是實踐了。 人生如戲,當假戲真做,逐步形成適應環境的人格面具,能有效遠離痛楚與苦惱。
《小丑》里的亞瑟不再是智商超高的犯罪天才,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我們能夠觸摸到的人。他只是一個想過平凡生活卻被心理障礙困擾的普通人。
不因崇拜犯罪而殺人,只因世界遺棄而成魔。
——END——
Ⅷ 你如何看待《小丑》這部影視人物的內心深處
觀看完了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Joker》,整部電影若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純粹」。
從情節層面探討主角亞瑟唯一的渴求就是「存在感」,電影初期他質問心理咨詢師:「你沒有在聽我,沒有人聽我。」一個社會最底層,也有著自己的夢想,站在舞台上給人帶來歡笑。但是到他一步步去嘗試時,嘗試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以一個能被這個社會接受的方式。亞瑟內心中極度渴求他人的「回應」,哪怕是一絲絲的回應,對他來說都是關懷與愛。
可是,現實的牆壁堅不可摧,他註定是成為被上層無論是在物質又或者是精神上消費的一員,就像他和小布魯斯中間鐵柵欄,冰冷堅硬。影片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他站在托馬斯韋恩面前,用卑微的細聲哭訴到:「父親,是我啊!」你能聽到我嗎?就像用頭激烈去碰面前的這層屏障,去告訴整個社會我在這里啊,即使血肉模糊,也沒有絲毫的回答。
從亞瑟到小丑之間的蛻變第一次是他拿起槍去殺人時,在燈光昏暗的廁所里舞蹈,在那一刻,他體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是不等同於那種脫口秀上披著華麗外衣的粗俗,色情以及嘲諷底層階級的快樂,屬於他的快樂簡單,直接,宣洩。
社會是偽善的,人心是虛偽的。用惡去喚醒善,他極度不喜歡這么做,但別無他法;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小丑這個角色。我們喜歡他,並不是因為推崇他的行為或是能記得他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惡行, 最主要的原因是——小丑惡得很純粹。
Ⅸ 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解讀《Joker》男主亞瑟·弗萊克
電影《Joker》改編自DC漫畫,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擔任男主的一部犯罪劇情片。電影試圖還原20世紀80年代美國那種經濟衰退、人心焦慮的大環境,並將小丑的誕生歸咎於畸形的社會。男主亞瑟·弗蘭克是一位身患怪病的社會底層,他依靠扮演小丑在路上舉廣告牌謀生,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主持人,但是他不分時間地點大笑的疾病卻讓深陷泥淖,被夢想拋棄,被愛情拋棄,被社會拋棄,被生活拋棄,這一切讓亞瑟本身坍塌,他內心潛藏的邪惡小丑慢慢蘇醒。本文將從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的視角下解析電影男主亞瑟是如何變成象徵社會罪惡的小丑。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他曾用冰山來形象的比喻,認為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就是我們的無意識部分,即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有遺傳的本能和性慾構成。無視邏輯、理性和社會的風俗習慣,奉行「快樂原則」。自我在本我的表面,處於前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代表著理性和審慎,可以調節本我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奉行「現實原則」。「超我」也被稱為理想自我,奉行「道德原則」,代表著良心和理想,主要作用是按照個體所屬的社會道德觀念,鑒別善惡,作為個人處世原則。弗洛伊德認為這三個層次相互交織構成一個相對平衡的整體,一旦任何一個層次遭到破壞打破平衡,就會造成人格的分裂,對個體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小丑便是這種人格層次平衡打破後的產物。亞瑟是生活在都市備受壓迫的社會底層人士,他依靠社會救助和自己微薄的薪水養活自己和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他的「自我」渴望得到尊重,但這是難以實現的,因為他那奇怪的大笑病。電影開端亞瑟對著鏡子化小丑妝,整個電影里亞瑟第一個微笑是側面鏡頭,他笑得真誠,眼裡溫和而光亮,隨後切換到正面鏡頭,他把手伸進嘴裡壓迫式的拉扯嘴角做出誇張奇怪的笑容,這里的笑容是他對工作的尊重。隨後他扮成小丑舉著廣告牌穿梭在人群中為了工作歡樂的跳著笑著,但即使是如此渺小的的工作他做得也並不順利,幾個流氓搶走了他的廣告牌並痛打了一頓,與此同時他還需要面對老闆的責罵和同事的挖苦,他所渴望的尊重離他還很遠。他去看心理醫生,要求醫生給他加大劑量,他的「自我」還在掙扎。回程的公交車上他心懷善意取悅孩子的鏡頭是整個影片難道可以稱之為溫馨的片段,但這鏡頭稍縱即逝,隨之孩子的母親投來了鄙夷且防備的目光,彷彿他是什麼見不得人的臟東西,斥責他「請別再騷擾我的小孩」,亞瑟受不了這樣的目光,他辯駁但沒人聽,更加不幸的是他的狂笑症又發作了,但是他仍然不忘記解釋,他把隨身攜帶的小卡片遞過去告訴男孩母親他患有精神疾病,男孩母親可憐的看了他一眼然後道歉最後漠視。亞瑟狼狽的離開,回到家他繼續揚起笑臉陪著母親聊天,照顧母親。同事蘭德爾知道他被搶了廣告牌的事情給了亞瑟一把手槍,亞瑟想過拒絕,隨後他被老闆勒令還回廣告牌還被扣了工資,亞瑟獨自在骯脹狹小堆滿了垃圾的小巷子里發泄,回到家後他用蘭德爾給的手槍朝著屋子開了一槍。亞瑟長期被「自我」的「現實原則」所囚禁,他忍受著眾人對他的嘲笑冷漠,努力堅持工作,照顧母親,甚至是保持微笑,但是現實的鞭打讓他不得不瘋狂,原始的「本我」不斷拍打著「自我」的囚籠,試圖越獄,而這一天越來越近。
著名的脫口秀大師莫里·弗蘭克是亞瑟的心中的救贖,他不快樂的時候總喜歡呆在那逼仄的房間里看著莫里的節目跟著他歡笑,他渴望著成為像莫瑞一樣成功的脫口秀主持人給人們帶去歡笑,他幻想著和默里同台,默里誇獎他並說「如果他擁有這樣的孩子,會為他放棄一切的。」這是亞瑟理想中的自我,也是他的超我,即獲得成功。這種成功不僅是事業的成功也是愛情的成功,可是他都失敗了,事業上他因持槍去醫院所以被解僱,朋友蘭德爾反咬他一口說他主動買槍,愛情更加只是他虛構出來的妄想。地鐵上他因為悲傷狂笑症再次爆發,幾個騷擾女人的流氓因此暴打他一頓,事業的失敗,朋友的背叛以及來自陌生人的凌辱讓他到了臨界點,亞瑟拔槍打死了流氓。這是「本我」的第一次爆發,他反抗了現實,獲得了快樂,小醜人格也正式出場。殺了人的亞瑟逃跑到一個封閉的洗手間,他跳起優雅詭異的舞蹈,從容張開手臂擁抱鏡中的自己,這時的亞瑟意識中的「本我」和「自我」開始共存。
單親媽媽蘇菲是亞瑟「超我」勝利的最後希望,但這希望是虛無的,因為他和蘇菲的愛情都是他的妄想,當這段美好的愛情破滅時,樓下不斷傳來的警笛聲暗示亞瑟殺死了蘇菲,與此同時也殺死了自己。「自我」和「超我」都快要敗下陣來。
影片的後半部分,亞瑟發現自己是母親抱養的孩子,而他尊重敬愛的母親不過是一個患有妄想症的瘋女人,他以為是父親的托馬斯·韋恩不過是她母親杜撰出來的謊言,他童年被母親各種施加的傷害也變得清晰,他殺死了母親,此後蘭德爾和侏儒蓋瑞找上門來,亞瑟遵從「本我」的慾望殺死欺騙了他的蘭德爾,但是他卻親自送走了侏儒蓋瑞,因為那是唯一對他好的人。晚上他如約去了默里的脫口秀節目,他要求工作人員稱呼他小丑,在台上他和心中的信仰默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然後開槍殺死了默里。至此,亞瑟的「本我」完全戰勝了「自我」和「超我」,代表了亞塞的人格隨著他那瘦骨嶙峋的身體逝去,而象徵著「超我」人格的小丑徹底破籠而出,他弒母、殺友、摧毀心中的信仰,他不再與現實妥協,拋棄了所有的理智和道德,最終成了罪惡的小丑。電影的末尾,小丑被警察逮捕的路上發生車禍,無數戴著小丑面具的人在街上遊行,他們把昏迷的小丑抬到車頂放著,小丑搖搖晃晃站在車頂,目光所及全是戴面具的小丑,他們高呼讓他站起來,小丑站在車蓋上跳著曾經他在地鐵站殺人後跳的舞蹈,他把手伸進嘴裡,拉扯嘴角,露出笑容,小丑破開亞瑟的軀殼新生。
弗洛伊德「意識三論」認為人類意識產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來自於理性的思考而是潛在的動力,這種潛在的動力便是潛意識,潛意識和「超我」人格一樣具有非理性和無邏輯的特徵,這種潛意識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便會逐漸生根發芽長大。就如影片中的小丑,八十年代的美國大環境壓抑不已,失業死亡生存的壓力讓整個社會痛苦不堪,無時無刻不在響著的警笛聲,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殘酷,自身的殘缺不堪,現實的痛苦不斷刺激著潛意識支配意識,奉行「快樂原則」的「本我」人格與這個糟糕的社會無比般配,於是小丑作為邪惡的代表在眾人的信仰下誕生,猶如亞瑟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生更有價值」。
亞瑟死了,小丑新生,他再也不需要做那個明明有精神病卻需要竭盡全力假裝正常的人。
Ⅹ 高分電影《小丑》,究竟想要告訴人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電影《小丑》講述的是一個平凡的喜劇人,由於遭到社會的冷漠和傷害,慢慢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小丑》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要關愛弱勢群體,若一直給予他人冷漠,那麼積累太多負面影響就會有爆發的一天,有可能引發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