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種族、階層社會之傷—電影《綠皮書》的觀後感是什麼
影片《綠皮書》是第91屆奧斯卡作品,我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很投入,每次都有所收獲。
在這種情況下,雪利實際上是沒有被任何一方認同,而是游離在這兩種文化之外的孤獨體,他的文化身份是具有極其復雜混合性和不確定性,他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掙扎找尋,可實際上是沒有結果的。黑人地位的荒誕性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表面上看,美國是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的,並不斷呼籲社會接納黑人,實現種族平等。唐.雪利是比較高社會階層的一員,可惜他也沒有獲得他所在階層的認可和尊重,上層社會的他也依舊如此,底層的黑人的待遇和經歷也同樣如此,有的甚至更加悲慘。這部影片充分的體現了文化的錯置性,讓人明白種族的差異。
B. 在《綠皮書》這部影片中,哪些場景體現了「精緻的套路」
一部成功影片的背後,都會有不少鮮為人知的秘密。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影片,也會有一些真真假假的場景。更多地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充分地去咀嚼影片的味道。
C. 如何評價《綠皮書》這部影片
如何評價《綠皮書》這部影片?
《綠皮書》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
志同道合的人很容易成為朋友,而截然不同的人要結下不朽的友誼,非要靠一個難得的機緣,讓他們發現彼此身上的閃光點,互相付出和支持。 這部影片的溫暖,就在於它給我們展示了這種極其珍貴的友誼。人這種社會動物,其實無時無刻不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贊許,才能感覺自己存在的意義。 能有一盞溫暖的燈照亮和陪伴人生坎坷不平的路,也就足夠了。
D. 奧斯卡影片《綠皮書》扣人心弦,贏在何處
《綠皮書》這一部電影獲得奧斯卡電影獎,整部的影片的時間是有一些長的。主要講述的也是種族之間的關系。最突出的就是白種人和黑種人兩者之間的關系。也講述了兩個主人公是如何從敵對的狀態到最後成為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而這一部影片成功之處就在於能深刻的打動了很多觀眾的內心。
這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奧斯卡電影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反應了當代社會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雖然說美國也倡導自由,但是也沒有真正意義的做到平等和自由。
E. 《綠皮書》彼得·法拉利運作喜劇片,他的導演風格能否駕馭喜劇
《綠皮書》導演彼得·法拉利毫無疑問是可以駕馭喜劇片的。
彼得·法拉利在指導全球爆火的綠皮書之前,曾經指導過很多部的喜劇片,編劇出身的他,很擅長寫喜劇段子,而綠皮書這部電影也有很多喜劇的段落。
三,彼得·法拉利的電影拍攝手法。
從廣義上講,彼得法拉利早期電影作品具有一定的反情節特徵,但又不同於典型的更注重影像表達的反情節敘事電影。
正如李先傑在《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一書中所說:劇情的強大和劇情的淡化只是相對的。一部偏向於影像建構和詩意表達的電影,絕不意味著沒有劇情。
F. 如何評價電影《綠皮書》
《綠皮書》就像是為奧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奧斯卡的口味和喜好,唐在片中淋著雨,痛苦吶喊出:「如果我既不黑,也不白,我甚至不夠男人,那我究竟是誰?」與其說它是為種族平權發出的呼籲,更像是直搗每個人深處對自我的反思。電影最為詬病的就是這點,它刻意弱化對黑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殘酷處境,黑人鋼琴家甚至能和南方大庄園主親切握手,面對的問題不過是不能進餐廳吃飯,和上廁所去哪裡。事實上,黑人去南方的旅行絕不會像電影中那麼溫情,在1882年到1968年這數十年間,有近3500名黑人未經審判就被執行私刑。一般情況下,黑人不敢出門,他們可能面臨來自警察和3K黨無法想像的暴力。導演是精明的,他用現代的眼光重塑了1960年代,讓激烈和哀傷變得更精緻平坦,易於接受。
G. 電影綠皮書怎麼樣
這是知乎上關於綠皮書的一段評價,我覺得寫的很好,也很好的評價了綠皮書這部電影:
《綠皮書》是部非常「舒服」的電影,導演拍得舒服,演員演得舒服,觀眾看得也舒服。
什麼是「舒服」?「舒服」就是它做對了它應該做對的一切事情。
從敘事到演員,從配樂到剪接,《綠皮書》的每一道環節都做得非常妥帖。它就像是一件無可挑剔的工藝品,精緻而准確。
它經得起反復的琢磨,有太多細節,都妙到巔毫。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被它打動了。
1
影片片名中的「綠皮書」三個字,指的是一部真實存在過的書籍,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黑人平權運動取得成果之前,美國南部多州的種族歧視現象都非常嚴重,以至於黑人出行變得困難重重。於是「綠皮書」應運而生,在「綠皮書」中,詳細記錄了美國南部各城市允許黑人出入的餐廳及酒店,為黑人旅行者規避風險。
所謂「綠皮書」,其實就是一本旅行指南。
而影片《綠皮書》講述的,正是一個發生在旅途上的故事。
一個白人司機載著一位黑人鋼琴家,依照「綠皮書」的指引,從紐約一路南下巡演,在旅途中,兩個在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差異的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老影迷一定會對這樣的故事感到熟悉。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也曾用類似的設定讓無數人感動不已,而1989年的《為黛西小姐開車》則在故事上和本片更為相似。當然,在這兩部片子里,身份較低的一方是黑人,這在《綠皮書》中被對調了過來。
恰恰是這樣的「對調」,讓《綠皮書》變得更加值得玩味。
影片中的白人司機托尼·利普,出身寒微,沒怎麼受過教育,為人粗俗,喜歡用拳頭講道理。
另一位主角黑人鋼琴家唐·謝利與他截然不同。
唐·謝利精通多國語言,混跡於紐約的上流圈子,有身份,有修養,做事有自己「苛刻」的原則。
兩個人因為膚色而產生的社會地位差異,又因為身份差異變得復雜了。
白人和黑人的角色,在這個故事裡都沒有定式化地出現。
換句話說,導演可能想讓我們知道,影片中的兩個主要角色,不是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而是兩個不能被膚色所簡單定義的人。
影片的母題也就不再是「種族歧視」,而變成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托尼和唐之間的情誼,也不只是歧視的消弭,而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最樸素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讓個體高於群體又投射群體,正是《綠皮書》的動人之處。
托尼會在看完唐的演出後告訴妻子,唐是一個天才,他欣賞唐。這種欣賞構成了他對唐理解和尊重的基礎,而這種欣賞無關種族,無關身份,只關乎於人類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嚮往。
唐對於托尼,則更多的是一種信任。托尼雖然粗俗無禮,但他守信,辦事靠譜,也願意和唐交流。
他沒有簡單地將唐看成一個僱主,更沒有因為唐的膚色而產生太多偏見,盡管他其實也頗有些種族歧視的思想。他的直爽和誠懇,在很多時候都能溫暖到孤獨的唐。
「孤獨」是影片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唐復雜的身份屬性,是整部電影的核心話題。
影片中有一場非常有力量的戲,唐站在自己的車邊,看著農田裡耕作的黑人同胞們,他是那樣不同,茫然而無力。
他是黑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鋼琴家,也是一個同性戀。影片中有一場戲,在雨夜裡,他情緒崩潰,他說自己孤身一人待在城堡里,他問托尼:
「我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那我到底是什麼?」
托尼沒有回答,整部電影也沒有回答。
但這樣冷冽的問題,被影片用溫暖的方式給予了回應。
他的身份屬性無法改變,但他可以選擇鼓起勇氣,走出城堡。
唐有一個兄弟,但不常聯系,托尼告訴他:
「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誠然,人與人之間的巴別塔永遠存在,或是因為種族,或是因為信仰,或是因為身份和地位。
但只有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綠皮書》的故事,講的其實就是這樣的「一步」,托尼和唐的友誼,溫暖而美好,簡單卻又足夠打動人心。
《綠皮書》出色就出色在,它講了一個極好的故事,且把故事講得極好。
導演彼得·法雷里是好萊塢成名已久的導演,拍低俗喜劇的好手,著名的公路喜劇《阿獃與阿瓜》就出自他和自己兄弟的手筆。
拍公路片,他是駕輕就熟。
《綠皮書》的敘事沉穩而老道,又不失輕松明快,這多少得歸功於彼得·法雷里。
好的導演,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體現在《綠皮書》中,就是細節的出眾。
影片中有一個關鍵道具,一塊綠色的石頭。
這塊綠色的石頭起初是托尼在一個小攤的地上撿到,恪守原則的唐要他還回小攤,他無奈答應。
但到了影片後面,綠色石頭又出現了,不知道托尼使了什麼把戲,而唐顯然也知道托尼之前並未歸還石頭。這塊被托尼稱為「幸運石」的石頭成了代表兩人友情的符號,在片尾又出現在了唐的手上。
用一塊小小的石頭,就把人物關系交代得明明白白,且讓影片更顯得溫情,實在厲害。
比石頭更有力的是情書。
情書是貫穿全片的重要道具。
最開始,托尼的妻子要求托尼在旅途中給她寫信,托尼不情願,但還是寫了,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他文詞匱乏,寫下的信不但語焉不詳且錯字百出。
唐見到托尼寫信,出於自身的語言潔癖,就乾脆代行其事,幫托尼完成。
於是,一封封辭藻華麗且情真意切的信就被送到了托尼妻子的手裡。
影片最後,托尼妻子一句「謝謝您幫他給我寫信」成為結尾,有力而雋永,溫情滿滿,又自然舒服。
值得一提的,還有影片的配樂。幾處極有時代特徵的配樂,都輔佐了敘事,更展現出了導演想表達的私貨。
對於細節的精妙處理,讓《綠皮書》在平淡中充滿驚喜,靜水流深,卻波瀾涌動。
它沒有展露出任何想要調動觀眾情緒的意圖,卻又在不經意間打動了觀眾,讓觀眾為托尼和唐之間的友誼而感動。
彼得·法雷里的掌控力,著實厲害。
同樣厲害的還有兩位演員的表演。
維果·莫騰森在片中飾演托尼·利普。他舉手投足之間,完全就是一個市井莽漢的做派,真實可感,甚至都不像是在表演。
他登場後的表情,拿煙的姿勢,與人交談時的小動作,都傳神極了。
看《綠皮書》,我很難聯想到《指環王》里的阿拉貢也是他所飾演。
維果·莫騰森提名了今年奧斯卡的最佳男演員,能不能拿獎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表演絕對是影帝級別。
演唐·謝利的馬赫沙拉·阿里是近幾年來在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黑人男演員之一,鋼琴家身上的高傲與脆弱,都被他生動地演繹了出來,那場雨夜中爆發的戲碼,實在精彩。阿里拿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次的表演,很可能要讓他和影爵再續前緣了。(已經拿獎)
奧斯卡最佳影片,我賭《綠皮書》會拿。
當然,如果它無法拿獎,也無妨。
《綠皮書》的出色,不需要奧斯卡來證明。
作者:李霽琛
H. 如何評價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這是一部講述人間大愛的正能量影片,所以獲得奧斯卡獎項也是應該的。很多人沒事乾的時候都喜歡看電影,但是如果你要看綠皮書的話,建議找一個安靜的下午細細品味,這部電影講的不是我們眾所熟知的小人物奮斗,也不是反抗資本的壓榨,而是在講述自我的找尋和心靈的歸屬問題。
如果想在這部電影中看到拯救世界這樣的場面那就要大失所望了,這部電影的結局也是比較感傷的,由於他是黑人,所以被一個餐廳禁止進入,後來只能到另外一家餐廳談鋼琴。每個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感悟都不同,如果有興趣的話,還是要自己好好品味一下。
I. 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劇情上有哪些亮點
托尼說,我很清楚我是誰。我是一輩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區的人,和我母親父親兄弟,現在還有我老婆孩子。就這樣,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才是那個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賺飯錢。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頂部,周遊世界為富人演出音樂會,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寶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車站在雨里說,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個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彈鋼琴,因為這使他們感到有教養,但我一離開那個舞台,我不過又是一個黑鬼,這才是他們的文化所在。我獨自忍受這種煎熬,因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人,那就告訴我,托尼,我是誰。
J. 如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綠皮書》
從⼼理學看《綠⽪書》
接著上篇⽂章,⼩宇讓我⽤所學的⼼理學淺薄知識分析⼀下《綠⽪書》這部電影。對我這樣⼀個沒有⼼理學系統知識的⼈
是⼀⼤挑戰。
我看來,酒店保安是⼀個⾝⼼很健康的⼈,敢愛敢恨,家庭責任感強,了解社會規則,懂得包容,並且⾮常明確⾃⼰的職
責邊界。唯⼀遺憾的是他⽣活在社會底層,⼯作性質⼜有些偏向⿊社會,他想脫離這種狀態,但沒有知識的他只能感到⽆奈。
⽽鋼琴家正好相反,是⼀個知識淵博,⽣活在社會上層的⼈,並且極具修養。就先從鋼琴家說起,⼼理學講:⼈正常的成
長過程是從⾃戀到依戀,我們的⽣活軌跡就是⾃體尋找客體的過程,即我永遠都在尋找你,這⼀過程是通過我向外界發出能
量,並有⼈能接住這⼀能量開展的。當這⼀過程受到阻礙時,我們內⼼就形成了壞,這個壞具體包括兩點:
1)關系中的恨
關系中的恨就是⿊⾊⽣命⼒,由於⾃體虛弱我們不敢接受這個⿊⾊⽣命⼒,因此就會投射出去,即投射到他⼈⾝上。
2)⾃體虛弱
上⼀篇已經講過了,當沒有愛去接住我們投射出去的能量時,我們就不敢⾯對⾃體虛弱。
⽽鋼琴家正是⼀個壞的典型,從⼩就是天才,媽媽帶他全國各地巡迴演出,但⼀個⾼貴的⿊⼈顯然是⽆法被社會接受,因
此鋼琴家存在上述兩個嚴重問題,既由於不被社會接受導致內⼼存在巨⼤的⿊⾊⽣命⼒,和⽤⾼傲去掩飾的⾃體虛弱。
⽽⾝⼼健康的⽩⼈保安幫他化解了這兩個問題。
⽩⼈保安遇到種族歧視時和⿊⼈鋼琴家站在了⼀起,他接受住了⿊⼈鋼
當
琴家關系中的恨,因此導致⿊⼈鋼琴家的⿊⾊⽣命⼒開始轉換成健康的⽣命⼒,可以滋養⾃⼰的⽣命⼒,因此在最後,再遇到
種族歧視,他坦然接受了。
當⽩⼈保安看到如此神聖的鋼琴家⼀絲不掛被警察侮辱時,⽩⼈保安並沒有⼀點嘲弄,⽽是跟⿊⼈鋼琴家說:他知道社會
很復雜。尤其逼迫⿊⼈鋼琴家吃炸雞翅那段,其實這些都是教⽩⼈鋼琴家如何去勇敢⾯對⾃體虛弱。因此結局就是:⿊⼈鋼琴
家決定不再封閉⾃⼰,勇敢去參加⼀個種族歧視嚴重⼤家庭的派對,因為他明⽩,⾃體永遠要尋找客體,他的巡迴演出就是尋
找客體的過程,但很失敗,他⾸先要將⿊⾊⽣命⼒進⾏轉換,勇敢⾯對⾃體虛弱,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客體,才能由⾃戀
轉換到依戀。
⽩⼈保安⼈性相對簡單,因為其本⾝就是⾝⼼健康,當他接觸到藝術後,很快就轉變了,並且快的令⼈瞠⽬結⾆,原因很
簡單,就是因為他⼼⽆雜念,專⼼做⾃⼰認為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