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日本戰敗後,天皇是怎麼處置的
沒有處置天皇。
雖然審判天皇的國際呼聲很大,但始終沒有審判天皇,主要是證據不足和美國庇護;因為東條英機那些甲級戰犯把很多罪名都攬到了自己頭上,而且裕仁本身也很少做決策,加之盟軍在日本投降兩個星期後才進駐日本,給了日本政府和軍部大量的時間銷毀罪證,尤其是對天皇不利的證據,所以很難起訴他。 第二是政治上考慮,主要原因是冷戰需要,美國需要扶植日本在遠東抗衡蘇聯,故而放寬了對日本皇室的追究;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駐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因素,他認為日本不能沒有天皇,沒有了天皇的日本會崩潰的,審判天皇將會對日本國民造成非常巨大的心裡動盪,不利於佔領軍的統治,所以頂著巨大的壓力堅決力保天皇(麥克阿瑟的個人威望實在是太高了,麥克阿瑟的意見對美國政府有重要的影響力),所以沒有追究裕仁的責任。
2. 電影最後的武士中日本的天皇是哪位天皇
其實就是明治天皇,是日本內戰中的西南戰爭。
其實從電影里分析,明治早就對老師下死手了。
第一次派遣新兵去試探老師的虛實,樣老師驕兵必敗,之後派遣天皇的禁衛軍,也就是那群高級忍者,其實表面上那群忍者是大村的人,實際上就是天皇的暗影利刃。
最後調遣自己的精銳部隊消滅自己的老師,其實本片中最腹黑的就是天皇。
3. 投降日政變軍官佔領皇宮是什麼電影
《日本最長的一天》
日本 劇情/歷史 135分鍾 2015年
2015年上映,由原田真人執導的電影 更多義項
《日本最長的一天》是原田真人指導, 役所廣司、本木雅弘、松坂桃李、堤真一、山崎努等主演的劇情、歷史、戰爭電影。影片於2015年8月8日在日本上映。[1]
該片講述二戰末期聯合國要求日本投降否則在本土決戰,內閣連日連夜為此議論紛紛,直到廣島長崎發生原爆事態惡化,在讓1億日本國民犧牲的漩渦中,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役所廣司),昭和天皇(本木雅弘),首相鈴木貫太郎(山崎努),書記官迫水久常(堤真一)在進行是否投降的苦惱決定,另一方面反對投降的畑中少佐(松坂桃李)率領年輕軍人進行 叛 變,准備佔領皇居及電台,在終戰的前夜發生的事件。
4. 二戰時日本戰敗,為什麼天皇會平安無事
說天皇平安無事,估計意思是說他沒有被抓起來審判。實際上,他戰後並不平安,事兒也不少。
先說為啥沒有被審判。
以前答過多次類似問題,簡單地說,有3個原因:
1.日本人離不開天皇
天皇是日本和族的始祖天照大神的後裔,不管客觀上是不是,日本人就這樣認為的,所以作為自己的祖宗,天皇無論如何不能被抓捕審判絞死,那樣的話,全體和族人都不同意。
所以,他們說,天皇是沒有錯的,理論是這樣,現實中也必須是這樣。
那麼,如果說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被證明確實是錯的,是不是天皇就必須有錯呢?
也不是,此時,日本人會說,天皇的意思是對的,只不過是大臣們給做錯了。
天皇在日本永遠是對的,記住這一點就行了。
2.日本投降離不開天皇
1945年8月天皇裕仁宣布投降前,日本軍國極端頑固派有相當一部分,是不能接受投降的,最高的神天皇宣布投降前,他們不惜發動武裝政變阻止皇宮發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天皇錄音。
如果沒有天皇硬壓,讓700萬日軍乖乖交槍投降,簡直不可能。對好戰分子來說,投降還不如死亡,死亡是戰爭最高的歸宿。懂日軍的,這點必須理解。
麥克阿瑟說過,如果審判天皇,那麼美國佔領日本,將需要「再投入100萬的軍隊,以及無限期的維持秩序」。
有人會問,前面說日本人對天皇絕對崇拜,後面說可能被日本人趕下台,矛盾不?
這是戰前戰後的不同情境,是日本兩代人對天皇不同的認識,也是不同政治派別的目的不同。
現在天皇成了國體象徵,遠離權力,變得真正平安無事了。
5. 日本有哪些以二戰為背景創作的經典電影
1.《螢火蟲之墓》
一部1965年上映的老電影,講述年輕女孩兼子為生計給老男人當情婦,回鄉後受到村民唾棄。後與清作相識相戀,並不顧村民世俗的眼光,二人結為夫妻。但這是一個被戰爭包圍的年代,國家、榮譽、愛情的矛盾一觸即發,這三者該如何抉擇?這部影片首先應吹爆若尾文子的演技,電影中傳遞出的極端愛情觀也值得我們深思。一部經時光沉澱的佳作,推薦!
6. 看了美國拍的電影《天皇》,好像日本發動對華戰爭,偷襲珍珠港,都是一些中下層的人鼓搗起來的,高層的人
戰術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戰略上,卻是自殺。在深陷中國戰區同時,又樹敵於美國,決策如此無理性,堪稱喪心病狂。
當時的日本政客真是一群瘋子?
堀(音同窟)田江理這本《日本大敗局》通過對「偷襲珍珠港」決策過程的勾勒,展現出理性是如何被吞沒的——每個人都是明白人,可誰也不敢說不,都指望別人出頭、自己附和,最終釀成集體災難。
事實證明,決策失誤不僅是最高決策人的問題,更是決策機制的問題,當高層利益與底層利益分離時,瘋狂蠢行在所難免。
《日本大敗局》
把球踢給東條英機
1941年10月16日,近衛文麿首相宣布辭職,第二天,天皇召見東條英機,命他為首相,這讓東條大感意外。
在近衛內閣中,陸相東條英機令人頭痛,他力主對美強硬,在決策圈中,人人都知道東條在瞎扯,就算和美國打,靠的也是海軍,與陸軍無關,且日本不可能打贏。
據估算,當時美國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鐵20倍,銅9倍,鋁7倍,美國平均工業產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如開戰,日本年均損失戰艦140萬噸,遠超補充能力,到第三年,所有民用船隻都將消失。
近衛文麿出身貴族,做事猶豫,總想討好各方,可陸軍和海軍為了搶資源,都在拚命折磨近衛,東條英機的絕招是:頻頻打出「反美」牌。
在軍國主義氛圍下,「反美」等於「愛國」,有天然的道德合法性,這比邏輯更有號召力。中層軍官多支持東條,他們出身寒微,靠個人奮斗爬上來,在升職的天花板前,他們覺得高層是一批投降派文人,應統統下台,好讓他們放手大幹一場。
明治維新後,陸軍軍人暗殺、政變被塗上悲壯色彩,因此前赴後繼,決策圈人人自危,生怕被憤青誤會,無人敢言反戰,在東條英機咄咄進逼下,近衛文麿只好拖延,可東條拿出了絕招:設置解決問題的最後時間點。
在倒計時聲中,近衛文麿乾脆撂挑子,辭職了。
任命東條英機為首相,其實含有惡意:你也來嘗嘗近衛文麿的滋味,你還真敢和美國人開戰?
撂挑子的近衛文麿
和平的機會就這么錯過
把東條英機放到首相位置,他也犯難,他當然明白,跟美國開戰是找死,但對當年吹過的牛逼,總要有個交代。
麻煩源於「七七事變」,日本陸軍以為幾個月就能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沒想到深陷其中,造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匱乏,連皇宮的鐵欄都被拆掉,送進煉鋼爐。
逃避指責的最好辦法,是主動出擊,陸軍產生了激進想法:進攻東南亞。東南亞有橡膠和錫,可以威脅荷屬東印度提供石油,同時切斷中國物資供給線,逼蔣介石投降。
可那裡是列強的殖民地,美國不可能坐視。果然,日軍剛邁開腳步,美國便下令石油禁運,日本陷入恐慌,儲備用油只夠一年,只能盡快向美屈服。
其實,美國也有意與日媾和,此時羅斯福已決心對德開戰,他不想同時和日本打仗,他願意讓出實利,保留道德制高點。可東條英機更需要面子,以保證他「反美」表演不穿幫,在條約中,他設置了太多復雜措辭,對皮毛問題寸步不讓。
其實,美國提出過大幅度讓步的方案,但日本人沒看懂,在最後日子裡,日本人也提了讓步方案,可美國人也無法看懂。
直到日本軍機起飛瞬間,美日仍有達成和平的可能,如果沒設置倒計時,日本外交官本可以發揮作用,羅斯福甚至對他們說「朋友之間總有商談的餘地」,但負責最
後斡旋的來棲知道,已經沒有時間了。同樣,如果能在面子上妥協一點,日本將盡收實利,可怎麼向愛國派交代呢?又要「里子」又要「面子
無法回頭的東條英機
為什麼沒人踩剎車
在沖向戰爭的進程中,日本有幾方面力量可以踩剎車。
首先是裕仁天皇,他是反戰派,還因此遭遇過暗殺,面對戰爭動議,他的一連串反問讓將軍們目瞪口呆,可明治維新以來,從沒有天皇否決過內閣意見,他最終選擇了退讓。
其次是海軍,山本五十六是堅決的反戰派,可他沒勇氣反對上級,卻主動提出「要打贏就先動手」,在反對錯誤決策方面,遠沒他在備戰方面下的功夫多,在決定開
戰的內閣會議上,海軍竟將預計年損140萬噸戰艦的預測數據壓縮了50%,成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彌補損失。負責人的解釋是:反正天皇會否決。
第三是東條英機,他「反美」是為了拉票,未必發自內心,可大權獨攬時,各方送來的都是利好消息,完美而大膽的「偷襲珍珠港計劃」放在桌面上,他敢否定嗎?那樣他將失去政治基礎,他用口號綁架了日本,可口號也綁架了他。
第四是日本外交官,來棲、野村等在國際社會擁有極佳口碑,他們了解世界,是堅決的反戰派,但他們謹小慎微,寧願大船沉沒,只要不先淹死自己,就絕不主動作為。
」,結果全部丟掉。
堅決反戰的山本五十六也沒有勇氣反對上級
日本自由派成了擺設
當時日本還有自由派,堅決反戰,可他們朝中無人,民間亦應和者寥寥。
在大正(裕仁天皇的父親)年間,自由派一度左右政局,帶來空前的自由氛圍,卻遭遇戾氣劇增的局面。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各階層變動極快,可上層卻相對封閉,這讓人人都覺得自己利益被剝奪了。
有怨氣,又缺乏政治表達空間,仇外成了最好的泄憤渠道,在教育、媒體推波助瀾下,「愛國主義」一家獨大,可透過這面扭曲的鏡子,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日本,面對現實的種種不如意,日本民眾將責任推給了「賣國賊」,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成為眾矢之的。
近衛文麿是自由派大佬西園寺公望一手提拔起來的,但西園寺本人差點在政變中被殺,他後期和近衛觀點差異越來越大,甚至不再往來。
兩人都反戰,但近衛基於實力分析,認為開戰必敗,而西園寺則基於「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的價值觀,反對為本國利益放棄道義准則。
事實證明,西園寺具有先見之明,在「偷襲珍珠港」決策過程中,沒有一個高層人物從道義立場上提出異議,他們都是徹底的功利主義者,而沒有道義高度,靠貪婪很容易結成罪惡同盟。
值得反省的是,西園寺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何在日本沒市場?這確有思想傳統、文化傳統的責任。
為什麼類似的災難在不斷重復
當所有腳都不去踩煞車時,結局可想而知,其實,這樣的悲劇在近代東方絕非個案,而是在反復發生,從這本書中,我們不難得出四層體會:
首先,後發既是優勢也是劣勢:
後發者借鑒別人來減少「試錯成本」,是為「後發優勢」。可進入相持階段,又會出現「後發劣勢」:一方面,未經試錯,社會就缺乏訓練,無法化解高速增長帶來
的集體浮躁心態。另一方面,後發者天然有方向感,只需跟著強者就行,可一旦持平或領先,就會出問題,因為其發展不是內生的,是模仿而來的,是在「與別人
比」中獲得的,比的對象一旦消失,就可能走向盲目。
盲目加浮躁,必然無視普世性,陶醉於自我的特殊性,最足釀成災難。
第二,要警惕民族主義綁架社會:
民族主義是美好的情感,也是值得尊重的價值追求,但政治理想應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社會生活豐富多元,不能用政治標准來衡量。
萬物進化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人類也如此,政治與社會的分離是大勢所趨,也是邁入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執著於不分彼此的混沌狀態,不僅約束整體進步,還會造成歷史退步。
政治標准往往神聖,能給人存在感與激情,從而忘掉現實的平庸與挫折,日本之所以走向戰爭,中層軍官是重要推力,由於制度遮蔽,他們看不到全部真相,特別容
易被神話、激情所欺騙,如果高層以為用製造神話、煽情就能凝聚中層、把握更多的資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生物界經常是牛搖尾巴,但在權力場中,常常
是尾巴搖牛。
第三,有人反對總比沒人剎車要好: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來棲、野村能不顧一切,果斷向美國讓步,結果會不會改變呢?
但,在專制的刺刀下,勇者早已犧牲了,剩下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只有工具價值,人類的尊嚴與情感完全被閹割掉。正如山本五十六反對自殺潛艇,但依然在實戰中使用,表示一下異議,已是有人性的最高證明了,靠這樣的人,怎麼能對抗專制主義?
專制的特色就是不接納反對派,進而變成消滅反對者,然後是消滅反對聲音,最後是消滅不贊同的聲音。一個社會缺乏「忠誠的反對者」,只會增加「不忠誠的贊同者」,逼人天天喊偉大,是在批量培養佞臣,而佞臣哪裡會踩剎車。
第四,警惕從錯誤走向更大的錯誤
日本原本有足夠機會來修復錯誤,既然受侵華戰爭拖累,退兵就是,雖然沒得到想要的,但至少不用再付代價了。
然而,在專制社會中,高層權力缺乏合法性,只能扮演全知全能,才能號令手下,它決不能犯任何錯誤,當大家都看到他犯錯誤時,他只能用更大的錯誤來掩蓋這個錯誤。
從錯誤走向更大的錯誤,因為做決策層不要直接承擔錯誤後果,選擇讓別人去送死,總比選擇讓自己死要容易,說到根上,還是制度問題。
值得商榷的史觀
本書搜求材料甚勤,展現出歷史更豐富的側面,但遺憾的是,作者往往逆推當事人心態,這很難被視為嚴肅的歷史研究。畢竟人的想法在不斷改變,再多材料,也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確實是這么想的,在貌似合理的遮蔽下,其實推銷的是作者的歷史觀和認識水平。
將寫歷史還原為寫人,確實更好看,但這就混淆了歷史與文學的界限。作者試圖證明:錯誤決策出台的根本原因在於決策群整體素質不行,不如明治維新那一代。這
固然是日本社會對「二戰」的主流反省之一,但它忽略了對社會、文化、制度等層面的反省,換言之,如果找對了人,日本就能走出困境,卻忘掉了明治維新也有太
多妥協,在當時,優秀人物彌補住了制度的裂縫,可這個裂縫隨著發展的壓力日益變大,終會發展到誰也補不了的地步。
就算東條英機這一代沒出問題,將來也會出問題的。
多餘的話
記得20年前,曾和友人閑聊「未來最擔心什麼」,我說社會發展後,最大危險是民族主義狂熱,友人不以為然,認為我沒有到「底下」看一看,腐敗、貧窮、無秩序、愚昧比比皆是,哪個不比民族主義更可怕?然而,20年後卻證明,這一切都能轉化為民族主義的資源。
如果說未來20年最擔心什麼,那就是歷史倒退,相信很多人會說,怎麼可能,曾經的時代不可能再回來了,因為大家都已經是明白人了。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即使都是明白人,也依然可能攜手走進災難,依然會集體拋棄理性。
還是說那句最俗的話吧:以史為鑒。
作者:陳無知
7. 這部年度最佳日本片,果然在國內遭到了1星差評!
繼1988年宮崎駿的《龍貓》之後,又一部動畫電影拿下了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的第一名——
《在這世界的角落》
家住 廣島 的 鈴 ,喜歡發呆,
更喜歡畫畫,
她用畫畫的方式給妹妹講故事:
替小學同學畫畫時,把翻滾的浪花畫成跳動的白兔:
戰事加劇,家裡領到的物資減少了。
雖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鈴卻竭盡全力,
在紛亂的戰局中,用一雙巧手,改變生活的苦澀。
她采來野菜,琢磨烹飪方法:
苦中作樂地用拉小提琴的姿勢把野菜下到鍋里,
生活越艱難,她反而越有干勁。
「明天的飯也交給我吧!」她笑著說。
片中這一段,鈴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配樂也很歡快,但我卻被戳到了(奇怪的)淚點。
鈴只是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不懂政治、不懂戰爭,
看到海港停著載員2700人的軍艦,她想到的卻是洗衣做飯的問題。
看到家門口飛來的白鷺,她想到這里空襲頻繁,想讓白鷺逃遠一點,逃到廣島去,卻不知廣島將會有更可怕的災難。
在大時代下,鈴作為一個家庭主婦,既無心也無力改變什麼,她所能做的,只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操持好一家人柴米油鹽的生活。
但這樣的生活總是勞累而艱辛,鈴偶爾用畫畫來排解。
一次,鈴在城裡迷路,遇到了一個為她指路的女孩凜,凜小時候被賣到這里。兩人聊到吃西瓜的話題,凜說自己只在小時候吃過一次紅色的瓤。
於是鈴就為她「畫餅充飢」:
戰況惡化,本來是文職的丈夫周作,現在成了軍人,不知道幾個月後還能不能回來。
晚上,鈴看著睡著的周作,為他畫像,畫下來就不會忘記了啊:
隨著時間推移,戰局更為吃緊,
一次次的空襲,奪走了鈴的親人,
鈴也失去了右手。
她再也無法用畫畫來逃避現實、製造美夢了。
但她依然保持著一副樂觀堅強的樣子,
直到1945年8月,廣島被投下原子彈,
在收音機里聽到天皇宣布戰敗投降的消息,鈴再也忍不住情緒爆發。
怎麼就敗了呢?這不是一開始就該有戰敗的覺悟嗎?現在你說投降就投降了,那我遭受那麼多苦難的意義是什麼?
女主角鈴說的這一段話,惹了不小的爭議,也讓本片在國內的口碑遭遇滑坡:
豆瓣評分從之前的8.8,跌到現在的 8.2 。(可能還會繼續跌)
有超過 5% 的人給它打了1星或2星,這對於一部8分以上的電影來說,實屬罕見。
有人認為,它作為一部反戰片卻對戰爭的反思不夠:
有人甚至說它靠賣慘來洗白戰爭:
但另一方,有人則認為前面這些人是過度解讀:
有人說它是一部堪稱偉大的反戰動畫,鈴的那段話其實是對好戰者最好的拷問:
……
其實, 中國人在看日本的二戰題材電影時,產生類似前者的精神敏感很正常。
像之前高畑勛的《螢火蟲之墓》、宮崎駿的《起風了》,也都受過類似的批評和質疑。
就連日本國內,也有人對此類反戰片表示不滿 ,
著名編劇 荒井晴彥 (代表作《深夜食堂2》)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在這世界的角落》:
《在這世界的角落》還是沒變的「戰爭=被害」的電影,這樣是不對的,平民對戰爭就沒有責任嗎?有田中裕子因為戰爭失去一隻手訴說天皇的戰爭責任的電影,有描寫戰爭時期下日常生活的電影,也有描寫加害別人的電影,難道已經忘了嗎。現在的觀眾太差。
荒井晴彥還真是毒舌,前半段還批評了我很喜歡的《你的名字》
但是, 任何一個正常人,看過《在這世界的角落》後,都不會產生一絲好戰情緒 ,即使它是以受害者視角來控訴戰爭的。
對於那些「反思不夠」的批評質疑,我想不管怎麼說,有反思總比那些死不悔改的右翼強:給這片打1星既換不來和平,也可能會傷了日本反戰派的一片苦心。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中殘破遺址
同時,我也希望,日本的反戰片能有更大的突破。
在廣島和平紀念館里,有這樣一段令人寬慰的文字:
《歷史的教訓》
世界上第一次投下原子彈是在廣島。至今,無法顛覆的痛苦還在繼續,原子彈是一種非人道的武器。
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原子彈是戰爭的產物。當時,伴隨著日本的殖民政策,在世界各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給很多外國人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不僅僅是原子彈,我們無法繞過事實背後的背景來反省歷史,應該反省的是戰爭給無辜帶來的傷害,歷史的教訓讓我們學習到和平的珍貴。
參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小學生
我相信在這樣的反思教育下,「反對戰爭,珍惜和平」的觀念會在更多日本國民心中生根發芽。
8. 一部電影,講述1900年左右,一幫日本人叛亂,反天皇,還有一幫人保護天皇的,這部電影叫什麼,另外,
你看看是不是
《最後的武士》 講的武士階層和新式軍隊的戰爭 湯姆克魯斯主演
德國戰爭電影《帝國的毀滅》《希特勒的少年》還有無恥混蛋
科幻點納粹片《鋼鐵蒼穹》
9. 一部二戰電影,日本人為了活命裝死,最終難逃全軍覆沒
《太平洋的奇跡》
《太平洋的奇跡》改編自唐·瓊斯《大場榮,最後的武士:塞班島1944-1945》實錄小說為藍本,由日本導演平山秀幸執導戰爭片,竹野內豐、井上真央、山田孝之、唐澤壽明、尚恩麥高文等主演。
影片講述1944年6月15日,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激戰地區——塞班島上,只有47人的日軍面對著擁有4萬5000兵力的美軍,有一名被美國大兵稱作「狐狸」日本陸軍大尉大場榮處於絕望狀態下的日本士兵生存到最後一刻的身影。電影於2011年2月11日上映。
該片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遠在南洋的塞班島迎來了最為殘酷的時刻。美國7萬大軍登陸小島,以壓倒性的優勢摧毀了日軍的防守。敗局已定,日本軍官下令全島軍民「玉碎」效忠天皇,美麗的塞班島瞬時成為血流成河的人間地獄。陸軍步兵第18連隊的大尉大場榮(竹野內豊 飾)率領2000名戰士向美軍發起自殺式攻擊,一番肉搏之後兩敗俱傷。大場僥幸逃生,遇到堀內今朝松(唐沢壽明 飾)、木谷敏男(山田孝之 飾)等其他部隊的殘余同志。適值此時,「生存」的信念占據大場的內心,他決定保護倖存的軍民直到戰爭最後 。
日本陸軍步兵第18連隊的大場榮上尉被派往距日本兩千多公里的塞班島。塞班島是日方重要的軍事據點。大場所屬的日本陸軍43師團受命死守這個小島。此時的日本已經難挽敗勢,由於懸殊的裝備和兵力差,美軍輕而易舉地登陸了塞班。守衛部隊的幹部在發出玉碎命令後自殺。接著,眾多害怕被美軍俘虜的平民相繼墜崖自盡。
大場麾下的士兵接踵戰死,他本人也做好了玉碎的准備。然而在被美軍包圍的危急時刻,大場不假思索地躲入屍堆中,此舉讓他突然察覺了內心對生的執著。救了一個父母雙亡的嬰兒後,大場更強烈地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他本來是個地理教師,他很有人望,失去長官的士兵以及不少平民漸漸聚集到他身邊。在黑道出身的一等兵堀內今朝松的協助下,大場帶領殘部潛入塞班島中部的塔波查山,繼續打擊美軍。
美國海軍部隊宣布佔領塞班島,有過日本留學經歷的哈曼·劉易斯上尉卻感到一絲不安。有一些日本人還在不懈頑抗。美軍好不容易才知道捉弄他們、令他們頭疼的殘敵其實只是一支很小的部隊。美方給這支神出鬼沒部隊的指揮官起了一個外號——狐狸。
大場部隊不斷利用地形打游擊,讓美軍「出血」,美方高層終於決定進行大掃盪。然而對「狐狸」心懷敬意的劉易斯卻不希望對方戰死。
1944年11月,距離天皇頒布終戰詔書還有九個月。大場上尉必須以微塵般的四十七人兵力應對美方四萬五千大軍,他將如何在絕望之境中繼續保衛平民,和戰友們一起活下事跡。
10. 總攬統治權的二戰日本天皇,戰犯名單中為什麼劃掉了他呢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給日本戰犯定罪
為了保證這個國體,這些天皇重臣們自然要百般為天皇辯護,把所有戰爭責任都推到軍部身上。經過十天的調查後,菲勒斯給麥克阿瑟的結論是,作為神一般的信仰存在,判處天皇有罪或直接廢除天皇制,將會引發日本國內此起彼伏的起義,美國可能還要付出上百萬軍人的生命,
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這也是符合歷史現實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旦廢除天皇制,美國人眼中的「紅禍」蘇聯,勢必滲入日本,這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在麥克阿瑟與天皇在駐日盟軍總部的會晤後,日本天皇可以說正式從戰犯名單中被劃掉了。
但是無論結局如何,日本在中國的滔天罪行是不可能被掩蓋的, 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牢牢記住這段恥辱的歷史,誓要奮發圖強,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