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幾段關於電影<英雄>和<孔雀>攝影的評析!
顧長衛作品《孔雀》之意義,至今還沒有人指出。在柏林的時候,這位外表木訥的攝影師,謙遜地向德國人表示自己碰到了好劇本。其實他超出了曾與之合作過的任何"大師"。他自己正走向大師。而在他之前,中國大陸根本沒有出現過大師。我的個人觀點:華語電影的大師一直在台灣。有首歌謠也許聽過,被傳誦在《孔雀》描寫的那個年代:報告司令官,我老婆在台灣,沒有褲子穿,撿了一塊布,縫了個三角褲。就是這樣一個台灣,八十年代初開始了電影新浪潮運動,出現了楊德昌和候孝賢兩位影像文化大師。當時台灣流行著功夫片、瓊瑤愛情片和軍教宣傳片。他們的出現,使一種電影成為台灣幾十年間歷史及社會變遷的一個註解、一份見證。 "個人成長的故事裡隱喻著集體成長記憶的主題。" 顧長衛的《孔雀》似乎開始了這樣的隱喻。如果看過楊德昌的《一一》的人,甚至會覺得《孔雀》背景音樂的風格和出入方式,以及某些場面的剪輯,與《一一》頗為相似。這不是貶低《孔雀》,把它與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相提並論,並不丟份。陸川這個電影圈的後生小子去拿金馬獎的時候,想的是去台灣與楊德昌謀一面,可見這位台灣導演對電影科班生的影響力。 原本我們大陸的觀影者也該從影像里經歷一些變化。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給無數個體帶來頻繁震盪,震盪之下形成紛亂的人生細流。"第五代"的電影工作者理應與台灣同行一樣,呈現人生細流表現人性江河——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但一切被忽略和遮蔽了。從1988年著名的《紅高梁》起,便開始走向了虛幻的浪漫主義。那時我們還以為發生了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實僅僅是場面和情節上的低層次鼓噪。這種風格如今仍存活、殘喘、延續在"電影奇才"張藝謀的影片里。依舊是誇張的情感、雜耍的情節、媒俗的場面,今天的《十面埋伏》只不過是技術上稍加精良的十多年前的《紅高梁》。 戲劇性的事情是:當年《紅高粱》的攝影師——可能將被後人稱作"後第五代"的顧長衛——許多年以後才拍攝了中國大陸首部大師級電影作品——印有電影事業管理局公映許可證的《孔雀》——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一下子晚了十七年。 看電影時第一遍的感受最重要,也最直接,猶如與美好戀人的頭一次見面。把《孔雀》介紹給周圍的人看,自己一旁再看,不知不覺看了四遍,這是在解讀電影了,與初戀的情人已混得相當熟,起初愉悅的感覺快要消失殆盡了。然後去天涯的獨立電影、去西祠的後窗、去網易的電影版區,拜讀高手與俗手的讀解,無疑這是在糟蹋這部電影了,與戀人上了床,已經是滿眼不堪三月暮。 在河南安陽街頭的菜攤子跟前,在一堆紅艷艷的西紅柿的陪襯之下,她的情感在壓抑中釋放,在宣洩中哀傷。我也情不自禁悲從中來。看到衛紅"姐"與"初戀情人"街頭偶然相遇——對面相逢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個段落,以及緊接下來的孔雀開屏,才覺得顧長衛終於找到了想要述說的事情,影片的高潮到來了也就結束了。 回首青春只有萬般無奈,往昔的熱情連點余溫都沒有留下。青春與世俗總歸是格格不入。青春過後,上面的灰塵一定會很厚。 同學畢業前語重心長之語猶在耳畔:電影終歸是電影,不要太迷戀呵。是啊,正如青春終歸是青春,不要執著太久。 "手風琴"和"降落傘"都是"夢想"的象徵物和代名詞,沸騰的"開水壺"才是世俗生活。年輕的"姐姐"看一眼"開水壺"而不加理睬,是個錯誤,不實際必將失敗。她想當傘兵是少女的羅曼蒂克在起作用。兩個女配角中單純的"胖姑娘"當上傘兵,是"胖姑娘"那個詭計多端的姐姐在起作用,是利益的主動出擊,是河南人的市儈主義。衛紅"姐"善意的心計再多,也敵不過世俗的力量。她只能導致乾爸"摸電門",雖然乾爸在她的感召之下,曾經翩翩起舞。盡管那是一段相當不錯的熱情的朝鮮舞,盡管那是一段久違了的青春之舞,然而青春就是狐狸精。熱情就是害人精。乾爸的自我覺醒、神采飛揚,也只在一瞬間迸發,通常我們把這叫:找到感覺了。他的家人不會理解,在他們眼裡,這是"勾引"惹得禍,理應代表世俗的力量去痛毆高衛紅。衛紅的媽媽不理解女兒,時常抬起緊綳的下巴,用疑惑和冰冷的眼神打量"姐":你以為你是誰?啥都看不上眼?這樣的眼神,我們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遭遇過,大人們搞不懂小孩到底在想什麼。我們都曾經與俗塵格格不入。 顧長衛這部憂郁潮悶的影片,還是給了青春一些亮色。夏日的午後,陽光照射在樓頂之上,樹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傘兵好象和雲朵一起從天而降,飛機的轟鳴聲漸漸遠離。手風琴和鋼琴配合畫面情緒來回地交替,一會兒拉長一會兒跳躍,時而夢幻般舒緩時而愛情般明朗。高衛紅自製降落傘,並系在自行車上飛翔的那個片段,近乎瘋狂,可以看做是青春的禮贊。有人說換斯皮爾伯格來導演,一定會讓她的自行車飛起來,就象《E.T外星人》那個著名鏡頭。其實顧長衛已經很出格了,已經夠浪漫了。早有聰明的看客質問了:在物質匱乏的年頭哪能縫制這么漂亮奢侈的降落傘?那得多少布票啊?由此知道,中國的電影觀眾從來不容許揮霍意念,這就想拽顧長衛一把,讓他跌個重重的跟頭,就象導演讓衛紅媽媽奮不顧身地把衛紅拽下來一樣。 那個全家打蜂窩的細節,是個高度凝練的詩意化場景,也只有電影才能夠做到。換用文學手法無法表達,只能是一個句子:高家一家人在打蜂窩煤的時候,一場急雨把一切都淋濕了。電影中的場面卻讓我們產生無限聯想。《孔雀》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而且每場戲幾乎都是一鏡到底。這個場面我計算了一下,共2分38秒。聰明的看客說自己的老爸打蜂窩前都知道預料天氣的,有失手的時候,但也不會象片中那樣狼狽。面對此情此景,要從生活真實性上挑毛病,只能誤解電影藝術。從藝術手段看到思想的表達,從場面之中和情節之外領悟詩的層次,唯有大師才留給觀眾這樣的思考空間,因為大師信任觀眾。毛主席的畢生精力是讓我們吃飽,江主席是讓我們吃好,胡主席將要讓我們思考。可是有些匠人"藝術家"畢生精力是鏡頭拍得好讓觀眾跟著情節跑,走馬官花打打殺殺嚴禁隨便思考。這恐怕違背"三個代表"。 其實影片中的這個場景是司空見慣的,成年人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最大的戲劇性也不過如此。我們都觀察過螞蟻窩,這個場景就好象一雙眼睛在觀察螞蟻窩。倒不是表現手忙腳亂,而是生活如此地真實和如此地平庸,確實叫人感到手足無措。"姐姐"想要走出這個畫面,卻四腳朝天滑到了,美麗的女孩象徵著理想和青春,卻這樣地弱不禁風。 一相情願的追求不光發生在充滿靈氣的姐姐身上,連"腦子有點笨"的哥哥高衛國也有追求。他的理想是"交朋友"。 "我的工作換了五、六個了,連個朋友都交不住" 他竟然還想交女朋友。那個場景著實迷人:哥哥站在木房子一旁,面帶憨笑目光迷離,街上散發著夕陽的余輝,一群下班的女工漸漸占滿鏡頭,身後的情侶騎著自行車魚貫而過。受到了感染,他情竇初開,眼光不錯,一下子相中了紡織廠的一枝花——陶美玲。這必將是充滿人性關懷的美麗一幕,愛情面前人人平等。看客們當年是否追求過班花?追求過校花?就沒有犯過傻?恐怕還不不及"哥哥"的色膽大呢。你是孔雀,也開屏給大家看看? 哥哥的戲份與姐姐旗鼓相當。很多人持"三段論"的觀點,認為結構簡單明了,通過姐、哥、弟的各自故事來組織全片。我認為全片是統一在一個主題意念之下的完整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姐姐毫無例外是根主線,哥哥和弟弟由她來貫穿。姐姐與招兵的"初戀情人"街頭相遇作為故事結尾,正好前後呼應。 尤其欣賞哥哥"送傘"一段。傻哥哥冒著小雨,邁進校園的月亮門,踱著小碎步,與朗讀《荷塘月色》的畫外音——"零星點綴著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地打著盹"——構成絕佳的聲畫關系。從教室出來,又被優雅的歌喉所吸引,駐足女廁所門旁仔細傾聽。我沒聽錯的話,廁所的姑娘哼唱的是電影《小街》的插曲。《小街》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轟動一時的影片。郭凱敏飾演文革時的右派子弟,他到劇團給女友(張喻飾)偷假發被一群人追趕,打成了瞎子,這個悲劇片段的背景音樂是《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傻哥哥聽傻了,聽入迷了,不知道一次純正的暴力毆打將要蒞臨到自己頭上。八十年代的傷痕電影中的插曲,預示下面發生的事情,倒是有點幽默的成分。不過弟弟將傘尖扎向自己的哥哥的時候,氣氛才變得格外沉重。 弟弟的性格在哥哥的故事裡就得以表現了。如果說姐姐是孤傲的,哥哥是平和的,那麼弟弟則是古怪的。如果說姐姐回歸於世俗中的平淡,哥哥回歸於世俗中幸福,那麼弟弟可用"墮落"於世俗來形容。原本都與俗塵格格不入。但理想是傘,世俗是大地,終有一天人們會降落。和陶美玲一樣:昔日人人環繞,如今黃花堆積,借酒澆愁;和徵兵帥哥一樣:昔日光環四射英姿颯爽,如今落魄街邊,嚼著韭菜包子,即使還是一口純正的北京話。 河南安陽的街頭,姐姐衛紅笑著看著自己的夢中情人。然後轉過身,似乎一切都已經釋然。她對弟弟說那是"一個愛著我的人"。鏡頭跟隨弟弟的視線,我們發現帥哥身後一個女人提著一捆衛生紙從商店走出來。仔細一看:她竟然是"胖妹妹"的姐姐!"胖妹妹"的姐姐竟然成了招兵帥哥的妻子! 俗塵中人生竟然是這樣!美好的願望往往成空!人生是被選擇的! 公園孔雀開屏這個場面長達4分20秒。孔雀在前景,後景中三家人分別走過。這個場面一鏡到底是有難度的。他們說完話離開,然後孔雀開屏,倘若在一個時間段、用一個鏡頭拍下來,就絕對經典了。這不好安排,只能靠巧合,所以有個很明顯的疊化。倒不如把結尾"弟弟"的畫外音敘述提到孔雀開屏前面來,鏡頭再回到公園,最後看到孔雀開屏這個景象。這樣既掩飾了那個很拙的疊化,又能延長情緒的長度。放在結尾的話,我猜想顧長衛可能擔心這個時候電影院的觀眾已經探頭探腦地紛紛離開座位了——呵呵,這是中國觀眾的通病——不能體會他的深遠意境了。
希望採納
⑵ 急求!!張藝謀《英雄》影評
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徑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例如我一個畫畫的美國朋友認為此片是他看過最好的非英語電影,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贊譽它。
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
這樣的口碑差異是值得研究的。張藝謀曾在一次訪談里說,從《英雄》開始,他的大部分電影都不叫觀眾滿意,而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張藝謀。用他自己的原話就是,「這電影擱在別人那兒,都是好電影」。
這句話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觀眾對於大導演的藝術期待,你是張藝謀,你就應該水平比別人高;同時,也反映出觀眾對於導演「人藝合一」的期待,超生風波,包括接手奧運會開幕式,都讓張藝謀的影迷對於一個藝術導演的純粹性打了折扣。
但話說回來,就《英雄》這部電影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國人批判的那麼差勁嗎?
首先,我認為有幾點是可以作為客觀評價這部電影的基礎。
第一,「武俠」的概念是主觀的。沒有一個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過在一個「武俠」的世界裡的,也有沒有一個字典或一本教課書來給出「武俠」這一含義的標准解釋。所以,人們對於武俠的理解都是基於文學、美術、影視等人為創造的、間接建構的信息,那麼,這個「武俠」的概念和觀點就是絕對主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江湖」。張藝謀拍的是一個自己臆想里的「武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評,是很正常的。
第二,「武俠」不是張藝謀成長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裡的精神。張藝謀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導演,他的成長環境、審美品位、藝術理念,都是很傳統的,中國式的大紅大綠,透露著人多、地大、黃土高坡的壯美和豪情。所以,類似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傳統文化的、鄉土環境的、內陸氣息的、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才是張藝謀根子里的東西。他深有體會,包含情懷,所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他拿捏得當,立意深刻,飽受好評。較徐克這樣的導演而言,《英雄》想表達的武俠世界絕對不是張藝謀的主場,也不是他的專長,所以電影拍得不進油鹽滋味,可以理解。
第三,《英雄》是張藝謀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認的,張藝謀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龍》的影響,他也想拍一個叫西方人大開眼界的視覺奇觀,並進軍好萊塢,最好能拿個奧斯卡。新千年後的張藝謀,已經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包括《我的父親母親》在國內獲得了無數的聲譽,已經是國內一線大導演,於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國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這種國內大導演想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心態在後來的馮小剛身上體現的更明顯。作為一個賣座但不得獎的導演,馮小剛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進軍國外、企圖得獎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龍》、《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譚盾的電影音樂(這三部電影音樂完成了譚盾自己的「武俠三部曲」)。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確,張藝謀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給外國人看的。他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擅長走的題材道路,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視覺藝術控制力,至於結果怎麼樣,我們細細來看。
從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內地有一整個時代的電影觀眾都是在張藝謀那寫意又寫實的電影里成長的。例如我爹,是絕對的張藝謀腦殘粉,視鞏俐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等電影,敘事風格充滿了中原文化的豪氣,講究的色彩和構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語言。張藝謀的電影注重寓意、象徵意味豐富,這個陝西漢子用朴實的獨白和激情的畫面講述了一些我們文化「根」里的東西,剖析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命運。所以,當2002年,這個黃土地導演用巨星雲集的商業大片描述一個虛幻的「武俠」故事時,人們都驚訝了。無論是題材,還是製作,《英雄》都一反張藝謀電影的常規,打破了人們的預期。
這部電影斥資3000萬美元,成為了當年投資最高的中國電影。在演員陣容上,此片匯集了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甄子丹這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當紅影星,就連電影主題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後王菲。這種製作陣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觀的。最終,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高達2.5億人民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影片,創下了無數個歷史奇跡。兩年之後,電影於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區上映,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達到1.77億美元,這種華語電影在好萊塢地區的驕傲成績至今也非常可觀。
所以,就中國電影進程來看,《英雄》毫無疑問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後,中國電影拉開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帷幕。砸投資,拼明星,狂宣傳,這開始成為一種商業操作的模式。
於是,電影觀眾在大量的「大投資」、「大明星」、「大爛片」的惡性循環里感到失望,也開始埋怨起這種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張藝謀的《英雄》。
我個人就十分懷念八十年代末中國電影的誠摯時期。有張照片我記得清楚,畫面里有三個光著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別是莫言、姜文,還有一個帶著一身黃土、笑眯了眼睛的導演張藝謀。
但話又說回來,撇開導演的個人野心和商業大片的操作,《英雄》作為一部電影又如何呢?
《英雄》的故事情節簡單得幾乎可以不用復述,張藝謀版的「荊軻刺秦王」,在電影語言里描寫了一個「講故事」的故事:刺客無名背負著刺秦的使命來到秦王面前,為了完成自己十年練就的「十步一殺」的絕技,他需要長空、飛雪、殘劍三位刺客的犧牲而接近秦王。電影的整個架構就在無名與秦王二人的對話中產生,回憶和現實不斷交織,真實和謊言相互交錯。幾位刺客的形象在風格化的色彩敘述分支中不斷豐滿成型,秦王的回憶和猜想也推進了故事的進展。最後,無名受到殘劍「天下」概念的啟發,在與秦王面對面的交涉之後,決定為了天下的大一統而放棄刺秦的任務,犧牲自己,最終完成了故事對於歷史上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對接。
這種電影構成和敘事模式展現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的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展現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畫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經歷和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敘事模式給予了觀眾多元化體驗的可能,完整了單一敘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時,在哲學思想上,也表達了藝術家對於「真實」和「體驗」的辯證關系、復雜結構的反思,試圖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體驗去拼貼一個集體事件的「真實」外衣,從現象學的角度去考量個體和群體的聯系。
所以,《英雄》的電影模式雖談不上新奇,但卻是中國電影在傳統敘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現了中國導演在西方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產生的藝術實驗。
這種多線多角度的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節矛盾,到底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謊言成為了無名和秦王鬥智斗勇的交鋒,它們的互補和互斥也成為了觀眾思考的主題。
西方導演在使用分段敘事、多角度回憶的電影創作時,多習慣於用文字標題來提醒觀眾,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導演昆丁·塔侖蒂諾的《低俗小說》。這部電影由「文森特和瑪莎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加上序幕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風格化的字體和標題的運用把這五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分隔開來。這種由標題統領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成為了電影史中的經典,其中標題的運用也影響了好萊塢的類型化影片的發展。這種文字標題的使用既體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更體現出了美國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後的「波普藝術」的影響,文字和語言在視覺藝術里的直接參與表達了以廣告為主的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對於流行文化的入侵。
而張藝謀作為中國導演,在進行風格化的分段敘事時,沒有採用「文字標題」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這一元素對不同主體的故事進行分割。這既符合中國文化里內斂寫意的氣質,點到為止而不必點破,也符合導演個人的審美喜好和一貫創作風格。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極致:色彩不僅僅成為了渲染電影情緒、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為了電影情節推動和故事邏輯構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敘事成為了《英雄》的巨大視覺標識,讓人們記住了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色樹林里決斗時的紅衣飄飄,也讓人們記住了李連傑和梁朝偉在碧水山巒上對戰時的俠氣青衣。
電影的色彩分段敘事主要分為四大色塊:
第一塊是黑色主題,主要為無名和秦王在現實主線中的色調,這個黑色的主線貫穿電影始終,從二人的衣服發飾,到秦宮大殿內的擺設,到衛兵大臣們的一眾黑色,都象徵了那個鐵器時代的風貌,秦國的威嚴和歷史的殘酷;
第二塊是無名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以飛雪、殘劍在趙國書館的紅色基調為主,紅色映照著這個故事中對於愛欲的描寫,體現著愛、恨、佔有、嫉妒等激烈的人類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隨著秦軍大部隊的箭雨腥風,紅色象徵著歷史興衰滅亡的血液,而與硃砂這一書寫材料的顏色相呼應,又在情感上體現了導演對於文化血脈這一重要情懷的暗指;
第三塊敘事主要由秦王的回憶和想像講出,以三位刺客的藍綠色調為主,刻畫了一個仙氣十足的境界,水藍色既表現出秦王內心世界的縝密心思、鎮靜強大,又在氣質上體現了殘劍飛雪這一對俠義眷侶的超脫世俗的氣質,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動與飄逸,也包含了秦王對於俠情義膽的崇敬,對於胸懷坦盪的劍客精神的尊重;
而最後一個色塊是表現真實世界的白色敘述,白色在本意上體現出真實,本質,干凈,統一,既是最簡單的存在,也是最難得的純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風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構成了這個復雜世界的基本元素,導演在賦予真實以「白色」的外衣之時,也在對這個意義復雜的存在基本付諸個人化的思考。
這種極其風格化的敘事方法給張藝謀帶來了兩極式的評價。熱愛這種極度寫意化、舞台化表現手法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贊美滔滔不絕,稱《英雄》成就了電影視覺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運用媲美黑澤明的電影經典《亂》。而習慣於張導早期電影的觀眾則失望於美麗的視覺世界裡缺少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對於這種虛無武俠世界的淺層詮釋也讓他們無法在所謂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轉變的合理解釋。
而這種「所見」與「所感」之間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這部電影飽受爭議的原因。
西方觀眾因為缺少對於秦國大一統歷史的了解,抱著對於武俠世界的無盡想像,驚嘆於這個詩意暴力美學里的世界。面對這個他們並不了解、少有熟悉的東方環境和俠義精神,他們選擇完全的相信,賦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說,西方觀眾多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觀看這部影片,選擇沉浸和融化在那個美麗而遙遠的精神世界裡。
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人們本著對於「荊軻刺秦」的個人歷史觀,對於「武俠」精神的自我理解,對於張藝謀電影的心理期待,都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還是那句話,西方世界裡,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國觀眾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武俠」,一千個秦始皇,一千個無名,一千個「英雄」的定義,一千個「天下」的價值觀。這種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情理常識讓中國觀眾很難在張藝謀給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讓自己信服的解釋。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曾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阿波羅式的藝術,指的是理智的、規則的、文雅的藝術;第二類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所指的是混亂的、無序的、瘋狂的藝術。
而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知識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源自於人類的心理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都是宙斯的兒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無法分割。
尼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含有這兩種基本的表現性質。而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視覺表現上,它們突出地呈現了鮮艷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緒,創作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性。所以,廣義的講,表現主義是指任何錶現內心情感的藝術。而從這點看來,張藝謀的《英雄》確實用他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表現主義的內涵。
電影的濃烈而分明色彩風格化敘事尤其體現了此片的表現主義手法,而這幾段小故事都源自於單一人物的回憶或是想像,這又符合了表現主義的感性特徵,反映了一個私人化的潛意識視角。
所以,從某一層面上說,基於這種私人化敘事的語言要求,邏輯思維和現實反思並不是電影鏡頭要表達的中心,在這種寫意抒情的語言環境下,苛求表現主義電影的現實反思功能是有些多餘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現主義電影那樣,張藝謀在《英雄》的故事裡強調的是觀眾的直覺感受和他藝術的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不對現實理性做出評價,崇尚的是一種類似原始藝術的非實在性的、裝飾性的美,並求在濃烈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中創造出一種極端純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的藝術風格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這種基於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作本身就是會遭受到社會質疑的。
這種只表現私人內心、體現情感宣洩的作品從一定程度上講體現了虛無主義精神的本質,在影像世界裡只關注異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現實世界的矛盾。雖然人類的共性是企圖在現實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沖突,但這種類似精神鴉片般的藝術手法無法揭示生活的真諦,無法給我們的真實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覺得《英雄》這一電影,只有華麗奪目的外表,但無深刻的精神內核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種源自於表現主義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為電影的藝術價值。相反,《英雄》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正是源於此片對於表現主義影像的較好詮釋。在這種創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內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東西文化的差異,感染了處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中的生命個體。
通常說,表現主義電影的導演都在創作中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和視覺安排,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這一點在《英雄》中體現的極其明顯。
總的來說,四大色彩板塊的安排就體現了四條人物主線的情緒和意義,這種通過顏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讓中西方的觀眾在情緒和心理上都能讀懂人物的發展和情節的走向。電影的移動影像被設計平面藝術一般地精心對待,對於居中、對稱、平鋪等畫面結構的安排也展現了視覺語言的力量。
例如秦王大殿內的完全對稱象徵了秦王的嚴謹和畫面情緒的緊張,秦王在鏡頭里的居中體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凝聚了劇情的張力。
而表現主義電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現。在許多打戲中,導演刻意放緩了電影的鏡頭速度,用慢鏡頭去特寫人物表情,中國功夫在如夢如幻的服飾幫助下成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顰一笑更是讓人記憶深刻,這種放大式的表演增強了影片的風格化和戲劇性。
而對於環境的渲染則可以看做是對於人物行為和人物內心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和社會原因。這一點從導演對於「沙漠」、「山水」、「樹林」等幾個重要場景的安排就可讀出。在大漠中出現的那幾次交鋒,包括最後殘劍飛雪的殉情,都展現了人物個體在大環境里的渺小和悲劇意味,體現了中原歷史的殘酷,人物心境的蒼涼之態。
而在那場無名和殘劍在意念中進行的湖中大戰里,九寨溝的迷人景色更是把這種意念之態推向了極致。在這種如夢如幻的畫面中進行的打鬥更多的是一種禮儀,一種對話,一種對於逝者的尊敬,和一種對於武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現出永恆的寧靜之態,超脫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情仇,展現了自然之超越人類的廣闊和純粹,這是對武俠意境和中國山水寫意的重要體現。
在這些導演藝術化處理的主觀鏡頭里,客觀的寫實已經不是電影敘述的主要目的,情節和邏輯的分析讓位於情緒和意識的描繪。《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討「講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觀性,而電影鏡頭展現的也正是這種藝術處理後的「主觀的現實」。
這種主觀的現實讓西方觀眾簡單易懂地看到了中國山水詩意的美,武俠世界的瀟灑和無奈,中國文化的博大和深遠。在劇情的推進中,還順帶介紹了武功與琴韻的相通,讓西方看到了「大音希聲之境界」;揭示了書法和劍法的相似,傳達了「靠手腕之力與胸中之氣」的統一;同時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秦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最後統一天下的文化結果,等等這些內容都讓西方觀眾在看得著迷的同時看到了點中華文化的皮毛。
所以說《英雄》作為一部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我認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
形式的壯美附帶著中華文明的情韻被西方人欣然接受,這個結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讓所有中國觀眾也能在這個表現主義的主觀世界裡讀出點現實主義批判的深刻含義,那麼《英雄》也許真的可以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
⑶ 電影分析,懂行的進
試從影視角度分析《孔雀》與《英雄》的異同(構圖、用光、色彩、鏡頭運用、電影風格、情節設定)
1從影視角度分析、構圖
《孔雀》和《英雄》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電影,《孔雀》是一部紀實風格的電影,用寫實的鏡頭表達的是主觀的一種思想,而《英雄》是用強烈的色彩變化與鏡頭運動所創作的傳奇電影。
《孔雀》多用自然光,《英雄》巧妙運用了人工打光,打造出很唯美的視覺效果,例如逆光的巧妙運用等等(展開論述)。
《孔雀》多為長鏡頭,節奏舒緩;《英雄》相比《孔雀》來說剪輯節奏更快一些。
《孔雀》固定鏡頭比較多,《英雄》運動鏡頭比較多。
從構圖的角度來說,《孔雀》的整體景別大多數時候大於《英雄》,《孔雀》的特寫鏡頭不多。
2英雄中運用那些顏色,每種顏色與情節關系
《英雄》由五大顏色構成:白、藍、紅、綠、黑,以黑色作基調。白色象徵最美麗的死亡,藍色象徵最崇高的較量,紅色象徵最熾熱的生命,綠色象徵最寧靜的回憶,黑色象徵最博大的胸懷。通常,用不同的色彩表達不同的內容,很容易給人矯揉造作的感覺,但《英雄》結合得非常融洽,多種色彩絲毫沒有影響故事、情節的整體感,達到了相得益彰的意境。同時編劇李馮和張藝謀用紅,蘭,白,黃四段視覺的變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講述。另外,繽紛的色彩創意還涵蓋了多重意義:首先,用顏色來講述了三個不同的故事;其次,由於有了色彩上的時代分隔,使觀眾在理解故事情節上減輕了壓力,並且觀眾對不同顏色的理解也激發了不同個體潛意識里的聯想,以顏色的象徵意義帶領觀眾輕松走進了劇情。
3為什麼以《英雄》為題,誰是英雄?
沒有真正的英雄與諾夫之分,無非都是那個年代的人物的故事被鏡頭放大而已。
前面說的是一個很有集體主義觀念的英雄,後面說的是一個偉大的個人主義英雄——秦王。一方面是對當局的諂媚,一方面又把自己的理想化英雄藏匿在故事最後的文字中。
「英雄」只不過是一個理想化的代稱。
⑷ 哪位幫我評價一下張藝謀的《英雄》謝
《英雄》,成功商業炒作下的一部主流類型電影,綜合傳統的武俠片和動作片的精髓於一身!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展現一段英雄史詩般的巨片。色彩艷麗,或剛勁有力,或溫柔深情,時刻都散發著迷人的詩一樣的光彩,觀後令人耳目一新,意猶未盡,實乃不可多得的曠世佳作。
2`+q cmc'G.|0英雄!無疑是在探討什麼是英雄,探討英雄的精神,探討英雄的意義。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觀念才能稱為英雄!平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關英雄的議論,或者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件事情,人們都冠以英雄的稱號,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本片大可以到天下,小可以到一滴水,酣暢淋漓地講述了英雄的概念!
8d)Be1A(j#|!M0揮劍撒血,氣貫長虹,金戈鐵馬,仗劍天涯,風嘯天地間!論天下誰是英雄!劍——有兩種作用,一是殺人,二是止殺!悟劍道之精華處,即領英雄之真諦。英雄的概念無非就是氣度的表現。為情殺,為親殺,為痛殺,為欲殺,劍術再高也不為人敬,為人敬者是止殺。所以秦王是英雄,孤傲的英雄;無名是英雄,悟道的英雄;殘劍是英雄,得道的英雄。為天下,為黎民蒼生,摒棄個人恩怨,人世情愁,甚至付出自己的至愛,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才是英雄,用強暴的殺戮來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的,這才是英雄。這才是英雄的概念,英雄的精神,英雄的意義。星檔案——藝人博客4i,qLcg"[7DM
英雄在故事結構上,打破了傳統的手法,用三個大的段落講述了整個殺戮的故事。第一斷,無名陳述整個故事經過。第二段,秦王根據自己對殘劍,飛雪的認知,對無名的故事產生懷疑,自己猜測中講述的故事。第三段,無名見無法隱瞞,將實情講了出來。首先從結構上就打破了傳統的功夫片或者武俠片的模式,是偉大的嘗試,勇敢的突破。
'M;_2qkXG3fl0英雄在色彩上,也有他獨特藝術性和創造性。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區分。第一大斷,成熟穩重,熱情深沉的紅色;第二大斷,雅緻清鮮的藍色;第三大斷,干凈儒雅的白色。不同的人物,都有著不同色系的服飾,劇中的秦軍,文武百官,秦王都是霸氣十足,神秘威武的黑色,襯托秦王朝的無比威猛的力量。同一個畫面顏色的對比也是十分鮮明的,在對比中又有著和諧融洽,妙筆天成,在漫天飛舞黃色樹葉的胡楊林中,飛雪和如月為了「情」,而拔刀相向,兩個紅色衣服的女子在黃色樹葉的包圍下上下翻飛,迎風而舞,紅色和黃色對比鮮明,又和諧融洽,給人如詩如夢般的視覺感受。同一個人物在不同的年齡斷也有著不同的顏色劃分,青年時期的殘劍和飛雪在瀑布前面揮劍相向時,身著翠綠的服飾,成功的劃分了時空。相同的色系,在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物身上也有著不同的區分,譬如在胡楊林中,兩個女演員的衣服就有著新舊的區分,飛雪的紅色,給人感覺是深沉,成熟,穩重的。而如月的紅色相比之下,就顯得有一些單純,躁動,易怒。再加上演員爐火純青的表演,將兩個人物的年齡和性格的不同清晰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實乃妙筆天成。正如張藝謀所講的那樣,再過幾年,也許觀眾會忘記故事的內容,但是觀眾不會忘記的是影片中的色彩。他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願望。
Q3X-G|1H-k0如詩如夢的畫面奠定了整個影片的故事風格,本片的全景鏡頭,每一幅都是精美的國畫,攝影師成功的將山,水,風,沙,雄偉的丘陵全部納入畫面,充分展示中國國畫的魅力和精彩。氣氛的營造充分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棋館中,整齊對稱的中國特點的亭榭樓閣中,淅瀝的雨滴遍布整個畫面,古琴聲縈繞中,兩個武林高手揮劍拔槍,俊灑的身姿,盡情演繹中華武術的華彩樂章,每一個元素都運用的恰如其分。中國西部的敦煌,當今山的沙漠,人跡罕至,浩瀚荒涼,但是景色奇偉,四季不斷的風沙中,殘劍和飛雪揮劍相向,只為了在深厚情感中的一個「信」字,為了展現對情感的忠貞,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荒涼凄美的沙漠中演繹忠貞不渝的愛。令每一位觀眾都為之動容。無名進秦王宮拜見秦王的一場戲中,大部分的鏡頭都是對稱處理,加上秦王宮本身具有的黑色,形成凝重厚實的調子,突出了秦王宮的威嚴,也成功的在構圖上和後面的幾場戲有著質的區分,成功的劃分了段落。
$c \)Yuph0音樂,含著綿綿的情,深深的戀,縈繞在銀幕周圍。譚盾,伊法克·波爾曼,日本的鼓童,精心打造下,本片的音樂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講述一個史詩般的故事一樣,音樂成了有著靈魂的精靈,合著詩般的畫面,彷彿在閃著五顏六色的光環,悠揚動人。星檔案——藝人博客8{({e3P#qjIz0gY
本片的動效也有著求新求異的藝術魅力。武打場面中,摒棄以往的實際打鬥中的配音,陪以戲曲中武生打鬥時的唱腔,給人以亦真亦幻的藝術享受。星檔案——藝人博客D~E9j]/E&u
本片細致入微的拍攝,成功的運用戲劇的種種元素,成功製造影片的氣氛。開場戲中,降格拍攝的快速流動的雲影,立刻把觀眾拉回到遙遠的,動盪混亂的兩千年前。飛奔的馬蹄濺起的黃沙,由於快速奔跑而流汗興奮的馬頭,迎風飛起的「秦」旗幟,等等立刻讓觀眾走入一個緊張的戰亂時期。接無名進秦王宮的軍隊,走入的三重城門,都有著不同開啟的方法,然後又走進幾層門,才停了下來,可以想見,當年秦王宮之大,之秘,防範之嚴。星檔案——藝人博客G;n+a:s#~0u G,Fkj
本片在藝術手法上充分展現中國古典美學觀點——大象無形,大音惜聲。棋館一戰中,高手比武,應該是驚天動地的,那麼如何表現這種驚天動地呢?武功琴韻雖不相同但是原理相通,都有形愈大則無形,音愈劇則無音的境界,兩位高手面對面,足有半個時辰,但是都沒有出過一招半式,僅在意念中完成了整個比武過程,達到無音無形的境界。同時這種處理方法又 成功的打破了中國以往的功夫片或者武俠片的傳統拍攝手法,實現了求新求異的目的。
^)B*]DEJK,E g&V0本片成功運用了目前世界上最新的電腦特技,奠定了影片氣勢磅礴的風格,同時又有力的展現了無名的劍之快之准確,彌補了普通拍攝中不能完成的遺憾。棋館之戰中,半個時辰的意念之戰後,無名奮起,揮劍直向長空,為了體現無名的劍之快,用特技將長空的銀槍甩動下帶出的水滴凝固在畫面中,在水滴未曾落下時,無名已經揮劍刺出,速度竟超過了水滴在空氣中的滑動,「快」由此可見一斑。在藏書閣一場戲中,為了表現無名的劍之准確,百隻黑毛筆中一隻白毛筆破空落下,無名一劍刺出,竟由白毛筆的尾端刺入,准確破竹,直至筆頭,白色的筆豪「嗡」地一聲,揮然散開,飄然落下,可見劍之准確。棋館之戰中,長空急忙挺槍後撤,無名揮劍相逼,特技拍攝下,兩個衣袂飄飛的高手颯爽的英姿在空中飄動,即有了武術的魅力,又有了舞蹈的飄逸,同時又增加了詩的韻味。秦軍的箭是秦王最有力的殺手鐧,每逢攻城必先放箭試探。為了體現箭的威猛,殺傷力和穿透力,用了大量的特技,但見如螞蝗一般密密麻麻的箭飛向趙國,只只利箭穿牆破壁,威力無比。同時又體現了飛雪和無名的武功非比尋常之處,衣袖飄飛間,揮劍橫掃處竟將利箭擋在咫尺之外,而不傷毫發,武功由是了得。
2V.c`.?#k o0道具的使用成功的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秦王宮里,秦王面前的六十盞長明燈,充分展現秦王內心對刺客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刺客防範的嚴密。服裝的設計和合理使用也突出人物的性格。秦王十年來難解甲胄,在眾兵把守下的秦王宮里,竟也是鐵甲在身,可見秦王雖然可以名霸天下,但是內心還是虛弱和膽怯的性格特點。星檔案——藝人博客T6Q,^ i;_ G4LS
演員的表演可謂是情真意切,絲絲入扣。著名實力派影星張曼玉和粱朝偉,演繹一對情人,每一個眼神,每一次交流,都充滿了真誠與深切。殘劍為了向飛雪表白自己純潔的愛情,竟用生命來作為代價,飛雪低聲抽泣著:「你為什麼不擋劍?」殘劍寬慰的笑著:「這樣你就信了!」飛雪抽噎著說不出話來,痛苦地仰天一聲長吼,內心若乾的痛苦,郁悶,委屈,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實力派影星陳道明,扮演秦王,充滿了雄踞天下的霸氣,內心又壓抑著無人理解的痛苦,對死亡懼怕到了極致。當得知殘劍是為了天下黎民的安寧而停止刺殺時,知遇知己的感動讓他潸然淚下,可見他內心是多麼的孤獨,多麼需要別人的理解。最後無名揮劍相向,一劍刺中後腰時,不可一視的秦王竟露出了市民小人才會有的恐懼表情,可見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陳道明充分利用每一個鏡頭圓滿的完成了對秦王這個矛盾人物的演繹,是驚世之作。星檔案——藝人博客8S+F;r1E-biMG
總的來講,英雄是一部氣勢磅礴的,如詩如畫,大膽創新的影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是一部難得的藝術佳作。
⑸ 電影《英雄》的構圖與造型是靜態對稱的廣闊遠景。 是 否
是
⑹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英雄》
《英雄》評價:
《英雄》是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其風格、色彩、意境的東方風格,美輪美奐的視聽奇觀,華語大明星的組合,杜可風、程小東、和田惠美、譚盾等跨國跨地區製作團隊的建構,為後來中國的商業大片提供了可以復制的模式。
劇情簡介
戰國後期,戰火紛擾、群雄並起。先後盛極一時的七雄中,唯有秦國雄霸一方。秦王為一統天下,發動了對趙國等諸侯六國的討伐戰爭。秦王野心,激起了各諸侯國俠士的強烈不滿,紛紛伺機刺殺秦王。 趙國刺客長空、情侶刺客殘劍、飛雪三人最為秦王忌憚。
秦王下令:凡能緝拿刺客長空者,可近秦王20步,擊殺殘劍、飛雪者,可近秦王10步,封官加帛。 3年前,情侶刺客殘劍、飛雪雙雙闖入秦宮,刺殺秦王,但在最後時刻,殘劍放棄了親手血刃秦王的機會;殘劍此舉,飛雪甚為不解。從此,兩人生怨。
3年後,秦國俠士無名,實為趙國人,為報「國仇家恨」,也加入到刺秦行列。他潛入秦國,花了10年的功夫,練就了一身最為上乘的功夫「十步一殺」,即在10步之內,可擊殺任何目標。
無名前來與長空、殘劍和飛雪商議刺秦事宜。同門師兄長空為能讓無名接近秦王,在漏頂棋館,佯敗在無名劍下。無名求助殘劍、飛雪,遭到殘劍的斷然拒絕。殘劍的態度更引來了飛雪的不滿。殘劍力勸無名放棄刺秦,這使無名大為不解。
在無名赴秦的路上,殘劍以兩字相贈無名:天下。並解釋說,這是他多年悟出來的道理,秦王不可殺。積怨已深的飛雪再也不能理解殘劍的勸阻行為。殘劍為證明對飛雪的感情以及對社稷蒼生的期待,幽怨地死在飛雪的劍下。飛雪深為愧疚,最後雙雙戕身戈壁大漠。
剩下痴心的女僕如月(章子怡飾)獨自垂淚。秦王召見無名。無名講述刺殺三刺客的經過,取得了十步於秦王的最高規格。無名抓住機會,飛身刺向秦王。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無名最終放棄了。無名以社稷蒼生為由,要求秦王一統中國,結束經年戰爭和歷史恩怨。
(6)英雄電影構圖分析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無名演員: 李連傑
本為孤兒,性孤冷,精神內斂,胸藏血氣,為了替全家報仇,為了拯救趙國於危難,潛心練劍,,他練的只有一式:十步一殺,十年後,,修成絕世劍法。後帶著從長空3人那裡「借」來的憑證,帶著3人不同的殷切希望,無名走進了秦宮大殿。
2、殘劍演員 :梁朝偉
與飛雪為情侶,原亦為刺秦之人,3年前與飛雪雙雙闖入秦宮,刺殺秦王,但在最後時刻,殘劍放棄了親手血刃秦王的機會。因此二人生怨。無名前來求助時,力勸無名放棄刺秦,以兩字相贈無名:天下。
⑺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英雄》
《英雄》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IX2l1rceFs1qaydQ3Z8zA
2002年張藝謀的第一部商業大片《英雄》上映,超出預期的演出陣容,濃墨重彩的影像風格,創造神話的票房奇跡,引來的卻是國內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熱議。
《英雄》是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由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於2002年12月14日上映。電影主要講述戰國末期,七雄並起,惟秦國最為強大,急欲吞並六國,一統天下。為對抗秦國的吞並,六國各地俠客欲刺殺秦王的故事。該片中國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是2002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
⑻ 張藝謀的電影《英雄》大家看完之後覺得這部劇怎麼樣
十幾年前的時候,中國電影市場遠不如現在這么火爆,別說票房動輒二三十億了,就是票房過億,那也算是相當厲害的電影了。而在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這部《英雄》,不僅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更是可以稱之為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
最重要的是,《英雄》本片雖然全程圍繞著打鬥和刺殺,但是最終李連傑飾演的無名放了暴虐無道的秦王,因為殺了秦王對天下蒼生並沒有好處,反而留著秦王才能夠促進歷史進程的發展。暴虐之下,展現的是終極和平,而適逢911事件發生不足一年,國外是非常喜歡這種論調的
⑼ 求《陽光燦爛的日子》 《英雄》《花樣年華》《畢業生》影評 3000字以上
樓主,您好:
以下是我組織摘抄的一些影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有什麼問題可以聯系我!祝好!
《陽光燦爛的日子》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
《英雄》
張藝謀對這部影片的主題——" 天下刺秦,又 天下放棄了刺秦".那 何放棄呢,因 那刺客聽到了自己要刺殺的暴君,宣稱自己要建立偉大的國家,於是被人家的夢想打動了. 我印象裏的秦始皇,是 手瘟疫,揮袖雷霆,只施行統治,只藉助暴力,從不弘揚夢想的人.他不提自己要把祖國以及祖國之外的新疆土,建設成什 樣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跟個普通的黑道老大沒什 區別.
《英雄》裏的秦始皇,可就不一樣,是新的人物,開口就談天國將要近了,天國是什 樣子.在一統江山閣裏,他看著滿噙亡國之淚的韓國畫工父子,可以從容談起自己 什 要統一天下, 什 要讓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連在一起,成 一個偉大的國家,最後讓父子二人眼中重生希冀——這就不是一般人物了. 我們這些後人,自然知道這位非一般人物,接下來乾的就是焚書坑儒役使天下,所以聽他這一刻還這 誠摯深情地談天下大同,脊樑溝裏不可能不冒涼氣.
我覺得這片是過份贊頌公認的暴君秦始皇.秦王明顯是一位暴君,由秦始皇焚書坑儒,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可知.影片的主題說穿了無非就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翻版,只不過在張的文本那裏,國家的利益被置換成「天下」罷了.如是這樣,被秦始皇殺害的人遺下的孤兒寡母也當像無名劍客那樣理解秦王的一番苦心才對.因為他們今天個人的苦難恰恰是為了明天更多人的和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很多人會死,而大王會活著」.只是「死去的人請大王記住」.我實在不認同這奴才邏輯 而這片中的英雄也不算是真英雄,影片中俠士們之所以被宣揚成悲劇英雄,無非在於他們甘願為天下人免於戰亂之苦而放棄個人的恩怨和家國之恨.所謂通過對個人一己之私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大公的道德灌輸,從而把對個體精神和利益的剝奪上升為一種天然的正義.在這樣的「正義」下,當然就是誰自覺地捨生取義,以「小我」獻身於「大我」,誰就是英雄.然而這里的問題偏偏在於,「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血肉生命所組成的「天下」.如果為了「天下」而可以是人人都應當為之犧牲自己的理由,那麼這樣的「天下」又將如何具體落實到天下人的身上 這不正是一種自相矛盾 真正的英雄應像岳飛,文天祥一樣.還有岳飛的"滿江紅",岳母刺字,岳飛大敗金兵,秦檜夫婦永跪岳飛墓前供人啐吐;文天祥的詞"正氣歌"和"過零丁洋"都是世代流傳的. 張藝謀對影像的調度太單一了.每一個武戲的高潮都是高速攝影和特技做成的效果,像一部部廣告片堆砌的風光長片. 我覺得統一並不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為真正的英雄無疑應當是正義和美德的使者.當英雄的人他應悲天憫人,以仁愛為懷,不是去奪取天下人的權利集於一身而是真心實意地解放天下,造福人民.照這個標准秦王至多隻能算個奸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個殺人犯.殺人犯不管他曾有多大的歷史成就,在法律面前都不會因此就不再是殺人犯,而反成了歷史英雄.這太不公平了,也對死在秦王手下的人侮辱.
在片尾出現了荒唐得讓人合不攏嘴巴的一幕:歷盡千難萬險才走到距離秦王僅有十步之遙的位置的大劍客無名,在刺殺行動成功在實時,居然被這位「胸懷天下」,而又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倡導永久「和平」的濟世豪情所感動,受到啟發後幡然悔悟,主動放棄了行刺計劃,結果轉身離去,落了個萬箭穿心尚面帶欣慰之色的「圓滿」結局.這結局也太不合理了,以無名的武功應可以全身而退的.這裏也說了一些主題.張藝謀在《英雄》中生硬表態支持秦始皇,糟踏掉一個本來可以拍成一部宏大詩史的難得題材。
《花樣年華》
花樣的年華,無言的結局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搖曳的旗袍,昏黃的路燈,梳的一絲不苟的愛司頭,一切欲說還羞的情感,如一張泛黃的老唱盤,在歲月的留聲機中靜靜旋轉。沒有喧鬧的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哀婉卻唯美地唱著一首老歌:花樣年華。一部不俗的電影也隨之沓來,一樣的溫情脈脈。
這是香港9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導演王家衛的一部影片。故事情節再簡單不過--講述兩個已婚男女的婚外戀。還有一部類似的題材電影是美國的《廊橋遺夢》。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後者是西方人的愛情觀,而《花樣年華》折射出的愛情理念,則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淡淡的憂傷」的東方情懷。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談談王家衛,這個經常以一副墨鏡示人的性格導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著強烈個人色彩彌漫的影片。《阿飛正傳》里的「無腳鳥」、「一分鍾理論」,阿飛的桀驁不遜彷彿是他的縮影;《重慶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獨行的生活理念,「鳳梨罐頭」和愛情保鮮論也已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東邪西毒》中歐陽鋒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氣鏡頭,也已經成為眾多導演甚至是張藝謀導演都拿來借鑒的典範;連《春光乍瀉》這一部頗受爭議的同志電影,王導都依然能把它拍攝的細膩動人,片中長鏡頭的嫻熟運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貼上王家衛風格的標簽。可是,2000年的這部《花樣年華》中,王導的前衛美學並沒有體現。相反地,這部影片充滿了含蓄美和隱蓄的鏡頭語言。影片的主題也關注的是關於中國人慣有的情感處理方式,從頭至尾都向觀眾傳遞著東方特有的韻美和思想。可以說,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衛的風格,卻深得他鍾愛的影片。
梁朝偉和張曼玉在片中分別詮釋了周慕雲和蘇麗珍這兩個具有傳統觀念的舊香港60年代中產資產階級的已婚男女。他們原本都各自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庭,一種緣分使他們都搬進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種緣分讓他們兩家的間隔只是一面牆壁。在逐漸的交往中,大家熟絡起來。可當他們在狹窄的樓道里單獨相遇時,卻還是只一句「這么巧啊?」便匆匆而過,繼續走他們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這樣過,倒也安然自在。可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各自的伴侶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實。周與蘇不知是因為一種同病相憐的感情,還是基於報復的心態,抑或都不是,他們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訴說心事的知己。總之,他們成了朋友。一起吃過西餐,一起在旅館那間著名的2046號房間里寫過武俠小說,一起演繹過各自愛人的出軌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間里清早吃著糯米雞......他們都說過「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可後來,一句「原來有些事情,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生。」證明了一段苦戀的開始。周慕雲在掙扎,蘇麗珍也在掙扎,掙扎在情感與道德理智的邊緣,也彷徨在愛與不愛的邊緣。可惜,最後他們誰也沒有越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各分東西。懷著心中對對方的掛念,蘇麗珍選擇了坐在他已經空盪盪的房裡無聲地哭泣,任眼淚肆意地流過臉頰;周慕雲選擇了將心中的秘密訴說在吳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讓它永遠是個秘密。花樣的年華,卻是個無言的結局。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後會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觀看它只是因為那絢麗的旗袍。的確,那26套婉約幽雅的旗袍緊緊包裹出張曼玉玲瓏曼妙的曲線時,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為了欣賞服裝美而觀看此片的話,那未免有點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沒什麼滋味,可細嘗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不知不覺地飄溢在你的五臟六腑間。《花樣年華》就是這樣一部片子。無論是鏡頭中精緻的特寫,還是絲絲小雨中由昏黃路燈投下的柔和光線,或是整個畫面色彩的鮮明層次,色調搭配技巧的奪人眼目,都是導演王家衛和攝影杜可風深厚功力的體現。還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聲音藝術,就算是雨滴落地的聲效都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就更別提片中那伴隨著男女主人公在樓道里多次相遇時恰如其分地響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帶有絲許壓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這些硬體設施做的完美無瑕,更可貴的是影片的靈魂--內容情節,王家衛一樣描寫的匠心獨運。
像是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周慕雲一個人在面攤落寞地吃著雲吞面,此時的鏡頭長時間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滿苦悶和孤獨--為了總不歸家的妻子。這時蘇麗珍提著精緻的保溫壺出現在潮濕的石板路上。鏡頭由她纖細的手拍起,逐漸上移到她的胸前,卻始終看不到她的臉。這種開放性的構圖可以引起觀眾無數的想像力。她來到面攤前,同樣一份雲吞面,臉上帶著一種沉思的憂郁的神情--為了不歸的丈夫。另一對在享受愛情,而這一對只是在各吃各的雲吞面。不得不說,此刻導演用一種明暗線交織的手法既含蓄又內斂地表現了兩種愛情的理念。而這種意境,只有在反復細細地品味後才能理解,可謂是該片的一個經典的情節。
還有一處讓人記憶深刻的片段出現在該片的中下段。周慕雲終於鼓起勇氣向蘇麗珍表達了心中壓抑已久的感情。可蘇卻用無語沉默來迴避。周看出了兩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結局。於是,他請蘇麗珍幫他做件事--拒絕他,讓他練習承受住那份痛苦,蘇答應了。可當周說完「以後你自己好好保重」隨即放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走開時,蘇卻開始心潮洶涌。此時運用了一段長鏡頭,特寫出了蘇的手在被松開瞬間的抽搐,跟著緊緊抓住另一隻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現,一種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現於手部。接著鏡頭移到她的臉:不忍、難過、沖動、壓抑......種種表情交匯在一處。緊接著,蘇伏在周肩頭痛哭的場面出現,周的手不斷輕輕地拍打著她的肩,安慰地說「好了好了,只是演戲,只是演戲.......」一種壓抑已久的情感的驟然爆發,導演卻沒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嫻熟的鏡頭語言來婉約地表達,卻得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成功效果。只這一點,就可以讓許多動輒讓演員虛情假意地喊出「我愛你!」的導演好好學習。
片尾,周慕雲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之後,蘇麗珍來到他的房間,點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裡任它的煙霧繚繞、盤旋、四散。一種她曾經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淚開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後連成一片。此時,電影中的背景聲全部消失,一陣寂寥後,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響在蘇的心裡,也回盪在觀眾的耳畔--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無言......
也許一切都應了該片的英文譯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緒中的戀愛」,在那個消逝了的花樣年華......
《畢業生》
提到畢業,就不能不提到這部電影。達斯汀·霍夫曼對未知世界的彷徨和嚮往,以及那個洋溢著激情和沖動的結尾,都一絲不差地契合了畢業生的心情。當然,還有那首廣為傳唱的插曲,它會適時地盪起你心中淡淡的離愁.雖然現在只是大二 但有時也會有一種對未來的迷茫就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樣,彷徨,無所事事.就是那樣發呆,死死的發呆...... 從影片的開始本的臉上就是一臉麻木的表情,正是所有畢業生所共有的.而影片的音樂更是增添了一種憂郁的色彩,悠悠的,清清的,讓人不知不覺的進入了自己內心的世界去思考些什麼.什麼呢?本是一個優秀的畢業生,而且他的家人早就為他准備好了一切就等著他的歸來,而他對這些似乎還上不在意.他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疑問.或許他也曾憧憬過很多美好的未來,但在現實生活中他要面對的東西遠遠超過了學校的書本,他要面對各種誘惑,還要承受高潮過後的寂寞,這就是人生.或許他還沒有作好准備,或許他開始暴露他人性中的缺點. 當羅賓遜太太邀請他到她家的時候,或者是在她開始誘惑他的時候,他的良知開始淪陷,我們不能說他的內心沒有掙扎,但最後他還是選擇的墮落.而羅賓遜太太就是這個社會的象徵,她牢牢掌控著本.她曾經也是一個像本一樣憧憬美好的畢業生,但經過世事的經歷,她一點一點的被這個社會同化.現在成了一個追求肉慾享樂,精神空虛的半老徐娘.在自身受到威脅時是那麼的狡詐惡毒.或許到最後我們都會像她那樣吧.而這時的本也暴露了他的弱點,他懦弱,這一點從開始在羅賓遜太太家裡面對她的調情是本的不知所措就可以看出.面對這個社會本是一張空白的紙,他要經歷的東西還有很多,他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現在的本精神也如羅賓遜太太一樣空虛,但他多了懦弱. 但在與羅賓遜太太偷情的這段時間里他也感覺到了無聊一天他的父親嚴厲的問到"你對自己的未來到底有什麼打算" 時, 他被刺眼的陽光弄得睜不開眼,現實的問題對他來說是那麼棘手,而他只能在不停的游泳和偷情中去逃避."你問住我了"本的回答無力而迷茫,但這也喚起了他對自身的思考. 而就在這時他的天使一連出現了.一連可以說是片中唯一的完美形象了但可惜也是三個人中最單純的一個.本從她身上發現了自己已經和逐漸失去的東西,終於鼓起勇氣向一連告白,但事情當然不會那麼簡單,羅賓遜太太瘋了似的阻撓他們.但兩顆相愛的心走到了一起,終於在一個大雨之日本向一連坦白了他的行為,但當一連知道那個女人就是自己的母親時.她無法忍受毅然的離開了本. 一連的離開讓本開始思考,他發現自己不能沒有一連,她帶給他太多的東西,讓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他決定追回一連. 在破壞婚禮的這場戲里,鏡頭對混亂的表現很到位,在看到窗外哀號的本時,鏡頭分別給羅賓遜太太和羅賓遜先生一個特寫,夾雜在混亂的全景中,級好的表現了他們那種虛偽面孔下的窮凶級惡的扭曲,而本終於得到了一連. 最後兩個人奔跑著踏上象徵自由的公車奔向解放.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眼中有希望有欣喜有決心但也有些許的迷茫.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不知道兩個人即將面對的會是什麼?
影片一開始,就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影片在主人公本做飛機回家的一系列鏡頭剪輯中開場,雖然這只是一組交待性質的鏡頭,但卻直刺我心底的那一絲不安和痛楚。片中本帶著一臉茫然的表情,對身邊的一切不聞不問,機械的在回家的路途上前進著,我深切的感受到本對畢業和回到離開多時的家並不感到高興,相反,似乎有些不情不願。為什麼一個在他人看來即將步入社會,應該充滿活力和沖勁,前途光明的畢業生,卻顯得那麼死氣沉沉呢?在這點上,同樣作為大學生的我當然明白個中緣由,因為我也正處在彷徨的時期。大學生活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一半的時間,驀然回首這過去的兩年光陰,竟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時間都耗費在了一些無聊的事情上,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兩年的時間又將一晃而過,那時畢業後走出校門的我,是不是會和本一樣對前途毫無打算,一片迷茫?突然又想到了家中父母親人們的殷切期望……我不敢再想下去。
之後,本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一個錯誤的地點接受了一個錯誤的女人的誘惑。「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ce me. Aren't you?」影片並沒有清楚的交待羅賓遜太太勾引本的具體原因,是羅賓遜先生那方面有問題?是羅賓遜太太生性風流?還是羅賓遜太太就是喜歡本這種類型的小男生?……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個大的時代背景是顯而易見的,影片拍攝於1967年,那時的美國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黑人民主運動正在大張旗鼓的進行著,披頭式樂隊引領的反叛精神正風靡全國,無數青年為之瘋狂……總之,那是一個躁動、叛逆的年代。所以,影片的整體畫面氛圍很鮮艷很明亮,有時甚至有點刺眼,有意給觀眾製造了一種躁動不安的感覺。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羅賓遜太太為什麼會勾引一個年齡和自己的女兒差不多,並且是自己看著他長大的小男生,而本竟然會抵不住誘惑,和一個看著自己從小長大的長輩上床。他們之間有愛嗎?至少本在遇到多年不見的羅賓遜太太的女兒——尼恩之前,還是相信他們之間有愛的,這從他極力安撫羅賓遜太太,並多次保證不和尼恩交往的情節中可以看出。但自從他對尼恩一見鍾情之後,他就明白了自己對尼恩的感情才叫做愛,才是真愛。加之羅賓遜太太極力反對他和尼恩交往,並用公開兩人關系來威脅,本和羅賓遜太太徹底決裂,兩人走向了對立面,這段有性無愛的關系走到了近頭。
回頭再說尼恩,她是單純的,在她與本的交往過程中,影片多次響起了《Scarborough fair》這首曲子,這首歌給人的感覺很美,這也切合了本對尼恩的追求,是完全出於真心的,完全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年輕人的相愛過程。影片中安排的本追求尼恩的幾場戲很有看頭,使觀眾暫時忘卻了之前的沉重心情,姑且先看看這個傻小子是怎樣挽回姑娘芳心的。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本前往尼恩的學校,在噴池邊坐著,臉上有柔和的期待痕跡,本追著尼恩的公車,在車上與她搭訕,使他第一次看起來像個二十一歲的男孩子,有點賴皮,一種很討觀眾喜歡的賴皮,最後,尼恩與男友約會雙雙離去,《Scarborough fair》再度響起,本嘗到一種失去的滋味。這種心情,只有真正有過此中經歷的人才能完全體會個中滋味。「明天嫁給我好嗎?」 「不知道」 「後天呢」,本的這句求婚台詞堪稱經典,這也充分體現了主人公當時的心境,也只有這樣一個對未來毫無打算的21歲男子,才會說出這樣的求婚詞。
然而,正是由於尼恩的單純,使她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一個和自己的母親有染的男性,盡管她深愛著那個男孩子。所以,尼恩還是選擇了和一個自己並不愛的男生結婚,可以說,此時的尼恩內心還是受壓抑的,盡管她內心深處想和本在一起,但她擺脫不了社會傳統倫理的約束,直到最後本那驚天動地的搶婚行動,就像一把鑰匙將尼恩的心靈枷鎖徹底打開,什麼社會倫理,什麼道德觀念……統統拋之腦後,率性而為,干自己最想做的事才是真理,所以,她毫不憂郁的和本一起沖破了眾人的阻撓,坐上了自認為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那趟公交車。
再說一遍那場經典的搶婚行動,首先是本駕車到處尋找被送去結婚的尼恩,配合著車速,《Mis Robinson》響起,這首歌曲調輕快詼諧,帶著對以羅賓遜夫人為代表的成人世界的辛辣諷刺,體現了年輕一代的反叛精神。最後,本用教堂的十字架來抵擋想要阻止他把尼恩帶走的那些人,在西方社會基督教有著約定俗成的權威,可班卻偏偏要用有著象徵意味的十字架作為武器,來追求自己的幸福,諷刺意味和反叛精神體現的一覽無余。當本和尼恩沖破重重阻撓,勝利的踏上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後,《Scarborough fair》再度想起,影片到此結束,卻把思考留給了作為觀眾的我們。
這是一場青春的沖動,一場青春的勝利,然而,激情過後,就不需要面對現實了?本和尼恩的母親確實發生了關系,這種錯誤是無法用一句「我錯了,我很後悔,我以後改正」來彌補的。可以斷定在兩人以後的生活中,這件事會像夢魘一樣糾纏著他們,他們將始終無法面對各自的父母。另外,本之前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打算,追求尼恩並向她求婚只是率性而為,並沒有什麼完整的計劃,在搶婚成功之後將會不可避免的面對「要愛情還是要麵包」這樣一個古老而又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忽然想到了在搶婚過程中,某個時刻本趴在教堂的玻璃上向尼恩大聲疾呼,當時的那個造型和表情像極了受難的耶穌,我們不禁思考,他在為誰受難,是為自己還是所有和自己一樣叛逆的年輕一代……
《畢業生》是一曲美國那個時代的青春之歌,而作為目前中國年輕一代的一員,我似乎遇到了和主人公本一樣的境遇,所以,看完影片後不禁感慨萬千,覺得不吐不快,以致發了這么多牢騷,希望能夠引起和我一樣處在彷徨中的年輕人的一點思考。
⑽ 電影英雄的構圖與造型隱喻的是(判斷題)
背景英雄的構圖與造型隱喻的就是這樣,英雄的一個人物為他所寫的一個影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