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中國第一戰爭電影解說詞

中國第一戰爭電影解說詞

發布時間:2022-11-27 21:40:19

⑴ 電影《開國大典》片頭那段解說詞

《開國大典》片頭解說詞:
「在古老的中國,公元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歲月。5000年的日月星辰,黃河曾多少次盪擊滄桑大地,可沒有哪一次的改朝換代可以和毛澤東及其戰友們領導的這次壯舉比美。這是一場關繫到民族興亡,關繫到兩種命運的最後決戰。集合在共產黨大旗下的人民正在沖決反動派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迅跑!聽,那是炮聲,那是吶喊聲,那是進軍的鼓聲,那是億萬人民邁向新生的腳步聲。歷史終於為新中國拉開了帷幕,那些駕馭風雲的人物,正在築起輝煌的大廈!」

⑵ 電影《長津湖》,從四個維度讓我徹底明白了,為什麼要打這一仗

從知道電影《長津湖》開拍的那一刻,就有太多疑問縈繞在我的心中,甚至對於這部電影即期待又害怕!期待,它是一部講好那段 歷史 的電影;害怕,它沒能做到。

而這些疑問和復雜的情緒都結束在了《長津湖》放映後,影廳響起觀眾自發的掌聲和片尾字幕滾動許久卻依舊沒人捨得離場的事實中。

我想這是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最大的認可和尊重吧,因為電影幾乎完美地解答了一個很多人的疑惑,我們為什麼要去抗美援朝?畢竟有戰爭就會有犧牲。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還能經得起一場與當時世界最強軍隊的較量嗎?

關於為什麼要打這一仗,電影從四個維度給出了答案:

第一,國的維度

1950年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韓國仁川登陸並迅速逼近三八線。「三八線」即當時韓國與朝鮮兩個同一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政權的臨時分界線。越過三八線就構成侵略朝鮮的事實,如果朝鮮被佔領將會直接威脅到我國,正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毛主席(唐國強 飾)用最精煉的語言解釋了不得已而參戰的意義:「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其實,這也是毛主席用最樸素的語言為廣大人民和官兵詮釋了老祖宗所留下的深邃智慧,春秋時期兵書《司馬法》中對待國家與戰爭的關系早就總結過: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這句話不僅辯證地分析了戰爭與國家興衰的關系,也恰好准確地反映了這場戰爭雙方的區別所在: 誰是正義的,誰是非正義的?

我認為,前者用來形容美軍再合適不過,自恃國力強大而頻頻發動戰爭,終究會自食苦果;後者充分說明了我國出兵的緣由,苟且偷安,懈怠戰備會導致喪師失地(失去軍隊和國土),甚至國破家亡的下場。

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強調了,既不能「好戰」也不能「忘戰」,回到這場戰爭上也就是說,我們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慎戰」但絕不可「畏戰」!

因為事實就擺在面前,美國飛機已經轟炸了中國安東(今遼寧丹東),在我國的領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情形下,逃避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誠然,新中國剛剛誕生,中國人民已經承受了太多戰爭之苦,我們當然渴望和平厭惡戰爭。但我們「厭惡戰爭」絕不等於「畏懼戰爭」。而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你要戰那便戰,勿謂言之不預也。(意為「以後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

具體到這場戰爭便是在我方一再向美國表示如跨過三八線就會出兵的警告無效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參戰。

第二,家的維度

剛剛結束了解放戰爭,七連連長伍千里(吳京 飾)帶著兄長伍百里烈士的骨灰回到家鄉,得知政府給一輩子住在船上的父母分了地,他吃著家裡的飯菜,終於盼到了和平安穩的日子,暢想著給家裡蓋房,再給弟弟伍萬里(易烊千璽 飾)娶個媳婦,而就在這時又被緊急召回了部隊,准備赴朝。

在動員會上,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張涵予 飾)對廣大戰士又講了一個大白話,也是大實話。更是從每個人的小家出發,解釋了不得已而參戰的意義: 「這地給了咱,不能再讓人給搶回去。」

這是每一個中國老百姓都懂的道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經歷了百年的疾苦和戰爭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剛剛過上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日子,這時有人來搶,我們只能誓死捍衛。人民子弟兵不正是老百姓的孩子嗎?

正像電影中毛岸英(黃軒 飾)請求彭總(周小斌 飾)讓自己上前線時說的:老百姓家的孩子一句話就上了戰場,我為什麼不行?

在電影《長津湖》里,不僅有伍千里,伍萬里的小家,更有剛成立的國家;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全盤考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誓死守護。電影通過幾個小情節用不同的視角也清晰地告訴了大家,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 歷史 的抉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意義我們必須明白和牢記。

第三,未來的維度

弟弟伍萬里也要跟著哥哥伍千里去前線,伍千里說: 「老大(伍百里)說了,我們倆把該打的仗都打了,不讓你打!」

一句話讓我瞬間破防,眼睛濕潤。因為這句台詞把這個人物寫得太生動了:一是讓人感動於當哥哥的對弟弟的保護與疼愛;二是從戰士的自身,以另一個維度解釋了打這場仗的初衷——守護每個人心中都期盼的美好未來!

原本已經復員的七連指導員梅生(朱亞文 飾)知道這戰爭無可避免後放棄復員,帶著女兒的照片緊急歸隊。連長伍千里問他為啥?他說:

「我希望我的女兒可以活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年代」

一句話,再次破防!

他們那一代人所付出的巨大犧牲,為的就是在他們手裡打出一個朗朗乾坤,讓子孫後代不再遭受戰爭的威脅。

我至今還深深地記得老爺子淡淡地說: 輪到你了,你就得上。

其實無論是從國,從家,還是從未來這三個維度去看,最終都總結為那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真正是打得一仗開,免得百仗來,為新中國打出了71年的和平發展,如今71年過去了,但我中華兒女的膽氣絕不能隨風飄去!只有我們做好了輪到了就上的准備,才有可能永遠不會輪上的。

第四,電影的維度

說電影《長津湖》拍好了這場戰爭,不如說《長津湖》帶領著觀眾們走進了這場戰爭!首先從故事的講述上《長津湖》彷彿是有生命的,因為敘事的節奏自始至終保持著張弛有度的呼吸感。

故事以連長伍千里帶領的七連入朝參戰為視角展開,志願軍戰士們自登上入朝的火車,就不停地遇上生死難題,然後又迅速而慘烈地解決難題。

火車遇到敵人飛機轟炸,志願軍戰士們只得丟棄大部分口糧迅速轉移進入山林隱蔽。還沒來得及放鬆,下一個升級了難度的生死難題又拋在眼前,在護送電台途中七連偶遇兄弟部隊被美軍圍困,分兵救援,打贏一場驚險的遭遇戰。

戰斗間隙,觀眾們又能夠跟著戰士們稍作休整,獲得短暫又珍貴的歡快時光,進一步感受到戰士們的可愛,可熱乎飯剛進嘴又接到命令進入零下40度的深山老林作戰,棉衣還沒拿齊敵人又來轟炸......

緊張,擔心,又充滿戰勝困難的決心,觀眾們就這樣跟隨著七連一起跌跌撞撞地前行。又因逐漸對他們的了解而更加擔心下一次戰斗所要面臨的危險,這種節奏無疑將觀眾們自然而然地帶進一種最真實的戰斗狀態和緊張心理,既擔心時間太快任務難以完成,又擔心時間太慢戰士們能否脫離危險,在這種極為矛盾的情緒中,三個小時一晃而過,意猶未盡,甚至無法完全走出來,想要繼續跟隨七連進入下一場戰斗。

這也是文章開頭所形容的片尾字幕滾動許久卻依舊沒人捨得離場的一個原因,電影雖然已謝幕,但給觀眾們的感覺是抗美援朝戰爭還遠未結束,七連戰士們的安危依然牽動著觀眾的心,可以說影片帶來了一種罕見的延展性,後勁兒太大了。

那是一種讓所有人與七連,與所有志願軍戰士同呼吸共命運的後勁兒。因為在上世紀50年代,他們也不過是一群正值青春年華的普通年輕人。

電影《長津湖》從電影本身的維度讓我們如今的年輕人牢記: 是那個時代的那群年輕人冒著埋骨異國他鄉的風險,守護住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這群年輕人的自由幸福。

電影中有一個畫面,特別特別美,美到攝人心魄,美到無人不落淚的程度。

這群年輕的志願軍戰士乘坐火車前往前線的途中,火車門被伍萬里打開,突然來到他們和觀眾眼前的是一片祖國的壯美河山和萬里長城。

這群望向祖國山河大地的志願軍戰士,便是守護這片大好河山,不容他人侵略一寸一毫,最可愛的人。

是幾個人分吃一個凍得邦邦硬的土豆的他們才有了我們今天為三餐選擇吃什麼發愁的機會,是在天寒地凍中只穿著單衣與敵人英勇作戰,被凍犧牲時還保持戰斗姿態的他們才有了我們今天是買這個牌子還是那個牌子棉服的機會。

他們中的很多人再也沒機會看見他們守護的這片錦綉山河如今有多麼的美麗壯闊,他們看不見了是為了我們能看見,而無論是在71年後,還是在多麼遙遠的未來,我們都必須能看見他們。國慶走進電影院,看《長津湖》,致敬先烈們!

⑶ 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並非《上甘嶺》

1956年1月,距離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已有兩年半時間,長影廠首次對外公布了籌備拍攝《上甘嶺》的消息。劇本最初起名為《24天》,由導演林杉、沙蒙以及時任志願軍文化部文藝科長的曹欣和十六軍文工團長崔家駿(筆名肖矛)共同創作,講述了志願軍某部八連忍飢挨餓、頑強堅守上甘嶺24天,終於迎來大反攻的最後勝利。

該片原定於當年的10月1日上映,但由於拍攝工程浩大,直到1957年春節才與觀眾見面。從元月27日至2月28日的一個月里,《上甘嶺》僅在北京一地就連續上映了876場,觀眾達679675人次,平均上座率超過了92%,打破了首都上映任何一部影片觀眾人數的最高紀錄,可謂盛況空前。

准確地說,《上甘嶺》是新中國第一部正面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片,而抗美援朝是一個宏大的題材,早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之際,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故事片亦已誕生。

1950年10月26日,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打響了入朝參戰第一仗的第二天,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宣告成立並向全國發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實際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個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個愛國行動。」

作為解放前受美帝國主義侵略最深重的城市,上海人民的反美愛國熱潮無比高漲,昔日的「電影皇帝」金焰身為電影界為數不多的朝鮮族演員,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現身說法,控訴帝國主義的罪行,表達了「願為祖國灑盡最後一滴血」的決心。

1951年,上海私營的長江影業公司率先推出了國內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故事片《控訴》,該片是根據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上戲前身)師生創作的獨幕話劇《美帝暴行圖》改編,由電影演員蔣銳、高博、錢千里、王人美、韓濤等與劇專學生共同演出。

影片由「戰爭販子」、「偽君子」、「原子筆大王」、「景明大樓」和「如此紀律」等5個段落組成,由楊村彬擔任總導演,朱端鈞、胡導、何兆璋、許秉鐸和謝晉等5位導演各負責一個段落,當時謝晉年僅27歲,這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

《控訴》一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當時民眾中普遍存在恐美、親美和對自身力量認識不足的問題,一來擔心「中國打不過美國,因為美國有原子彈」,二來擔心「前方戰爭會影響後方物價」,甚至有人還有「解放後的生活不如解放前好」的錯誤觀念。《控訴》全面揭露了美蔣反動派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種種暴行以及美帝國主義紙老虎的本質,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1952年,長江影業與其他7家私營電影企業聯合組建為國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次年又與已有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上影。正是在這個合並過程中,上影派出了一支由范正剛帶隊、馮喆、孫道臨、金乃華、潘文展、穆宏、史原、凌之浩、鐵牛、仲星火、孫永平、王琪和葉小珠13人組成的演員隊伍赴朝慰問演出並體驗生活。他們冒著炮火為前線的志願軍戰士進行演出,迎著烽煙進行采訪,搜集素材。

在一次轉移陣地的途中,之前曾在上影第一部影片《農家樂》中扮演陳七斤、在《勝利重逢》中扮演耿老爹的范正剛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

1953年5月,就在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之際,上影接到了拍攝反特片《斬斷魔爪》的任務。該片原名《罪惡的黑手》,劇本出自時任公安部宣傳室副主任趙明之手。抗美援朝之初,趙明曾陪同蘇聯專家前往東北,了解到美蔣特務試圖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我國境內、陰謀策劃破壞和顛覆活動的敵情,聯繫到1952年6月23日美國侵朝空軍曾大規模轟炸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水電廠,他決定以電影的形式動員廣大幹部群眾提高警惕,自覺地與國內外敵人作斗爭,保衛新生的共和國。

這個劇本得到了公安部長羅瑞卿的肯定,電影局原本希望由東影(長影的前身)拍攝此片,由干學偉執導,但干學偉和曾拍攝過新中國第一部反特片《無形的戰線》的伊明均認為該劇本問題多多,遠不夠拍攝水平。

經過修改,劇本最終輾轉到上影,接手此片的是解放前拍出過《萬家燈火》和《希望在人間》等現實主義力作的著名導演沈浮。由於開拍時,朝鮮停戰協定已在板門店簽字,影片僅保留了總工程師周昌民為防範美軍飛機轟炸研製先進的防空武器這個引子,更多注重表現的是新 社會 的面貌、新時代的精神,將更多的筆墨用在了人物塑造和人物心理的描寫上。

盡管如此,該片依然被視為一部側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影片匯集了陶金、張伐、韓非、高正、高博、陳述、凌之浩、李緯等一批影星,並在青島和哈爾濱兩地拍攝外景。反特片是抗美援朝電影的一個主要分支,其代表作當屬1960年長影拍攝的《鐵道衛士》,而《斬斷魔爪》則比《鐵道衛士》早了6年,當然,也比《上甘嶺》提前問世。

⑷ 我國第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

我國第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上甘嶺》,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電影改編於電影文學作品《二十四天》,敘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旅八連在營長張忠發的帶領下接受某陣營後,在糧食危機停水的情形下堅守礦坑。

擺脫難以想像的艱難,擊退了對手數十次攻擊,以令人吃驚的恆心堅守24天,最後邁入大軍隊攻打獲勝的故事。

上甘嶺戰役是全部抗美援朝中更為慘重的戰爭之一,志願軍戰士職業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促使上甘嶺變成勇敢堅強不屈的代稱,也此後變成了我黨我軍甚至中華文化始終的精神高地。

為搜集素材內容,感受真實戰爭自然環境,編導專業工作人員赴中國朝鮮戰地與隊友們一起親自體會,大半年時間訪談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原材料。

在這個基礎上,編導專業對戰爭過程、戰爭故事開展了細致的裁剪和主要表現,對這一場氣貫長虹的戰爭開展了相對高度歸納。

⑸ 中國第一部戰爭片是幾幾年上映的叫什麼名字

1951年春中央電影指導委員會中央電影局以及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一部戰爭片,作為八一建軍節獻禮,程英和湯曉丹被點將擔任該片導演。被點將時,程英35歲,他曾經跟隨部隊參加過一些戰役,他的成名作他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時拍攝的電影鋼鐵戰士。湯曉丹當時42歲,後來因為又導演了渡江,偵察日記,南昌起義等多部經典戰爭影片,被稱為中國戰爭片之父,讓程英和湯曉丹聯手導演,可見中央電影局對這部片子的重視。領命後,他倆很快組建起了一支創作班子,當時有一部名為戰線的話劇非常受歡迎,它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進行戰略大撤退,廣大居民從不能理解到想通的思想轉變過程。這個故事與中央電影局要求反映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思路比較吻合,導演組最後決定在話劇戰線的劇本基礎上改編,很快由戰線劇本的主創沈西蒙牽頭的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小組成立了。

葛岩的音樂創作很善於把握畫面和背景,是音樂與畫面渾然天成,能營造出一種出。真入畫的意境,為影片增添了時代和生活氣息。南征北戰中的音樂在1957年獲得了文化部一等獎,其中攻佔鳳凰嶺一段音樂,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激烈戰斗場面,堪稱中國電影音樂作品中,音樂與畫面同步的經典段落。除了音樂,這部電影裡面的台詞也成為深入人心的經典,南征北戰非常耐看,放映了無數遍,人們對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滾瓜爛熟,以至於片中很多台詞都被當成了生活用語,能夠脫口而出。與同時期的其他戰爭題材的影片相比,南征北戰在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表現,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方面,那都是空前的,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第一部史詩級的戰爭片。影片上映後萬人空巷引發觀看熱潮,一時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必談經典,甚至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為很多人津津樂道,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傳奇的力量。

⑹ 求大型史詩電影《圓明園》解說詞

……在對待科學方面,乾隆的態度比雍正更為落後。

他不僅漠視科學,而且認為科學等於玩物喪志,只會對大清帝國帶來損害。這個狂妄自大的皇帝統治大清60年,也註定了帝國不可逆轉的衰落。

圓明園中的皇帝不知道,世界已經變了。從秦始皇到乾隆,中國整整走過了2000年的歷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蠶食著這個龐大的帝國。劇烈的變革在西方已經發生,東方的大清帝國依舊在按照2000年的的模式運轉。

當乾隆在圓明園大興土木的時候,英國的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當乾隆陶醉於自己的豐功偉績之時,以科學為先驅的西方文明卻蒸蒸日上。1755年,美國獨立;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暴發;而大英帝國正在全球開拓殖民地。

……西方的使者沒有被大清帝國的表面繁華所迷醉。在離開中國之際,這個被圓明園的輝煌所感染的英國貴族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大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華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1799年,89歲的乾隆在夢中離開。

1840年,在乾隆死後僅僅41年,英國就用武力敲開了中國的大門,開始堂而皇之地向大清銷售鴉片。這就是所謂的鴉片戰爭。當談判無法解決的時候,英國人選擇了武力;當無法找到恰當的物品的時候,英國人選擇了鴉片!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戰爭暴發。

英軍裝備著最先進的來復槍和連發槍,清軍的武器是腰刀和弓箭,他們手中的抬槍和鳥槍太古老了!兩個世紀前,當他們的祖先攻佔北京的時候,使用的就是這種最原始的火器。

這是一場兩個時代的戰爭!

軍糧城之戰,清軍戰亡3000人,軍官大多殺身成仁。

英軍隨軍牧師麥吉在日記中寫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戰爭竟然如此順利。整整一天時間,我們只打死中國士兵,自己卻幾乎絲毫無損……這場戰役以夢一般的感覺。法軍司令蒙托邦將軍被清軍戰士自殺式的攻擊深深震撼了。他說,假如清軍有狠好的武器,而且學會如何作戰的話,我不知道他們會干出什麼樣的事來……」

這是幾個世紀前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最後的輓歌,也是大清帝國最後的一道防線。騎兵的時代已經過去,帝國的戰士們在用生命和時間抗衡。第二天,圓明園中的咸豐皇帝跪拜祖先之後,逃往200多公里之外的避暑山莊。

皇帝逃跑之後,大清帝國事實上已經放棄了抵抗,英法聯軍控制了北京的郊區。10月6日黃昏,法國軍隊佔領了圓明園。

帝國的軍隊已經毫無蹤影,奮起抵抗的只是二十多個守圓的太監。

麥吉在面對圓明園的時候,在日記中寫道:

「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場景,是一種夢幻,就是狂想也想像不出我們眼前確實存在的現實。必須有一位詩人、畫家、鑒賞家、歷史學家和中國學者集於一身的人,才能解釋和形容……」

圓明園被洗劫之後,咸豐下令答應聯軍的所有要求!

貌似只能找到這點了

⑺ 南征北戰電影簡介

《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2年的新中國第一部軍事影片。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南征北戰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南征北戰電影劇情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

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反動派軍隊以為我軍是在敗退,便集中了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我軍合圍,企圖與我軍展開決戰。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戰斗持續了六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經被我軍包圍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阻擊前來增授的敵軍張軍長的部隊。 鳳凰山戰斗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前鋒,敵軍退守大沙河南岸負隅頑抗,高營長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後敵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洪水阻止我軍過河。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線,保全了水壩,也保住了下遊人民的生命財產,使敵人的狠毒陰謀未能得逞。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頑敵,敵方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束手就擒。

南征北戰電影幕後花絮

影片

在人物塑造、語言的提煉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嘗試用對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對解放軍指戰員和敵軍將領在決戰中的心理活動加以表現和對照。

影片拍攝時曾和人民解放軍組成一個有四、五千人的攝制組,前後歷時一年。它在把握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和表現戰略決策及軍事思想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導演把一個龐大繁雜的戰爭題材表現得明快流暢。顯示了處理大題材、大場面的藝術才能,同時也為今後駕馭重大題材積累了經驗。

穿幫台詞

電影描述的歷史事件發生於1947年初,電影里稱呼蔣介石為“總統”,事實上蔣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總統,當時蔣介石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委員長”,或者國民政府“蔣主席”。

經典台詞

“我們已經到達摩天嶺,請你們向我們靠攏!”

“有人竟不顧大局,有意保存自己實力!這種常識在軍事上也許是沒有的!”

“請你們堅持最後5分鍾!請你們堅持最後5分鍾!”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南征北戰電影幕後製作

拍攝散記

第一部軍事故事片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氣勢,眾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廣大電影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子,親切地把它和《地道戰》、《地雷戰》一起稱為“老三戰”,《南征北戰》則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負責的“電影指導委員會”、中央電影局及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一部反映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戰爭片,作為次年八一建軍節的獻禮影片。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也參與了該片的指導。成蔭由於在此之前成功拍攝了《鋼鐵戰士》而被點名擔任該片導演。當時正值全國文藝整風運動,各電影廠原先准備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廠要拍攝的這部戰爭片也因此成為當年唯一的准拍片,這使廠領導和導演在感到無上光榮的同時,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成蔭領命後很快組建了一支創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三位部隊作家負責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為保證影片的真實性,電影廠還專門組成了以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教員組組長王曉為團長的軍事顧問團。根據上級指示:《南征北戰》要“以華東戰場上一次大殲滅戰為背景,著力表現毛澤東運動戰思想在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一命題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戰》准史詩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從宏觀角度,全景鳥瞰式地把握與展現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場面宏偉壯觀,又能使劇中人物在觀眾中“立”起來,這對《南征北戰》劇組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尋常的考驗。為了寫好適合拍攝的劇本,沈西蒙率創作組深入當年參戰部隊進行采訪,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經反復打磨,終於寫出了劇本第一稿。導演成蔭對劇本很是滿意,本以為上級審查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不曾想,劇本交到電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後很不滿意,認為劇本里高營長和區長的愛情描寫,損壞了人物形象,必須要刪去。盡管劇中愛情描寫的分量並不多,但它卻涉及全劇結構,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成蔭和沈西蒙改來改去,卻總是難以圓滿,一時間急得團團轉。

《南征北戰》開拍之時,正值毛澤東親自發動批判《武訓傳》,劇組因此也顯得格外小心謹慎,沒有保險的劇本,誰也不敢貿然開機。如此折騰來折騰去,一晃半年時間過去了,上影廠領導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情急之下,他們找到曾拍攝過軍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導演湯曉丹來“救火”。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攝制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現象。這兩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蔭重點拍解放軍方面的戲,湯曉丹重點拍國民黨方面的戲。

《南征北戰》的拍攝也引起了曾指揮過華東戰場的粟裕將軍的關注,他將成蔭和湯曉丹召到北京,親自為他們詳細講解了當年華東戰場上的軍政態勢及戰斗情形。這樣,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等很快就在原來劇本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的改寫和加工。新劇本得到了林彪、陳毅等軍隊上層領導的認可。林彪還對其中陳戈師長念的一大段台詞進行了修改,陳毅也改過劇本中的幾段對話。

背景介紹

《南征北戰》描寫了敵我雙方一批高級將領,人物多達十幾個,而且戲份也都相當。由於當時全國影片拍攝都停頓下來,這倒反而為南征北戰“遣將調兵”提供了極好的便利。演員陣營很快就排定了,陳戈飾我軍師長,馮喆飾演高營長,劉沛然演我軍連長,張瑞芳飾演女游擊隊長。項堃演敵軍張軍長,白穆演敵參謀長,楊華演敵李軍長,穆宏演敵軍總司令。《南征北戰》真可謂“大腕雲集”。盡管劇組來了這么多名演員,但電影指導委員會及電影局對演員把起關來還是很嚴格的,就連演員試鏡頭的戲也必須送審。

《南征北戰》拍攝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各方面經濟還比較吃緊,粟裕要求劇組節約每一分錢,要愛護部隊和群眾,盡量減少參拍部隊和群眾數量,以免影響生產和部隊正常工作。他還建議將劇本中我方炸彌河橋改成炸彌河大壩,這樣既能保證質量又可減少投資。劇組遂根據粟裕的建議對劇本場景作了修改。為節省開支,劇組大量採用實地拍攝,並將殘破的青州火車站作為重點場景。對於拍攝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盡量自己做。為了拍攝戰場全景,攝制組還製作了一架左右能搖擺,上下能升降的木製升降機。戰爭場面自然少不了煙火,成蔭為此專門購置器材,組織了一支特技煙火隊,這支煙火隊對於創造藝術氣氛和保證拍攝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拍攝現場

1952年春節剛過,成蔭和湯曉丹便率攝制組來到了第一個實地拍攝現場——山東青州,參加電影拍攝的步兵、騎兵、裝甲兵、汽車兵、工兵、炮兵紛紛在小城安營紮寨,好不熱鬧。攝制組和軍隊的到來也吸引了許多前來看熱鬧的人。大概是剛解放不久,看到這些和從前沒什麼兩樣的軍隊,大家感到非常親切,都鼓掌歡迎起來。然而,當一隊戴著鋼盔,背著卡賓槍,穿著美式皮靴的“國軍”從大家面前走過時,許多人禁不住失聲驚叫:“怎麼國民黨軍也來了?”一位拄著棍子的老太太,踮著小腳氣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個戴鋼盔的“小鬼”頭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裡還不住地罵著:“怎麼回事?這些兔崽子們怎麼又回來了……”還有人朝這些“國軍”扔起了石頭。軍事組一位參謀見狀忙叫道:“這不是真的,這是拍電影!”大家聽了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發出陣陣笑聲。

看熱鬧的人興奮不已,但導演們卻急得直冒火。當時參加拍片的一個團是剛從朝鮮戰場拉回來的,他們負責演“國軍”。可個個哭喪著臉、垂著頭,任憑當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齊。一了解才知道,原來是戰士們都不願演“國軍”,正鬧情緒呢。一位姓王的營長見狀立即將全營一百多位戰士集合起來,大聲說:“(演國軍)這是政治任務,有咱們的份,咱們不幹誰干?就算是讓國民黨又抓了一次壯丁。咱們今天來拍電影揭露控訴他。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舉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麼樣就怎麼演。導演在這兒,你給我們掌著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職!演得好了說不定還當電影明星呢!”演“國軍”的解放軍戰士們聽了這位營長的話,頓時來了精神,導演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過《南征北戰》的人對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場面一定會記憶猶新。當初在拍這些戲時,導演還真是捏著一把汗呢。因為劇中的這些群眾演員都是從分散的各村邀請來的,他們能准時到達現場么?然而,開拍那天時間還沒到,鄉間小道上便長龍似的涌動著一隊隊人馬,有推著小車的,有抬著擔架的,有挑著鋪蓋的,還有扛著門板的,青年人扶著老人,領著孩子,背著病號……他們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戰爭年代裡的衣物和用具,個個臉上凝重而嚴肅……攝制組被老區人民那動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動了。用不著說戲,攝制組便立即投入了拍攝,幾台機器整天轉個不停,到頭也沒有一個老鄉“開小差”。

青州戲剛收鏡,另一個外景地的地方幹部又急沖沖地趕來找到成蔭說:“俺們那兒好幾年沒見隊伍啦!大夥兒都想啊,您們就快去吧!”地方幹部著急,攝制組又何嘗不著急呢。由於場面大,拍起來也較費力,夏天快到了,許多冬天的戲還沒拍。眼瞅著綠油油的田野、花團錦簇的果樹,導演急得直跳腳。想到山區夏天可能到來得晚一些,成蔭於是連忙召集大隊人馬向大山奔去。可到現場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區的夏天雖不及平原來得早,但此時也是桑樹吐綠,楊樹枝頭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蟲似的毛絮,哪裡還有一點冬天的影子呢?可是大部隊都開來了,再換外景地不僅費力費時,拍攝進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響。“這該如何是好?”成蔭和湯曉丹兩位大導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籌莫展。一位姓董的團長見狀對成蔭說:“成導演,你能不能用那傢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帶出多少樹,能帶上的就把樹葉全捋了!”成蔭聽了猶豫不決:“這樣行么,這些樹可是老鄉的經濟林,他們靠這生活呢。”話音還沒落,一位拎著水罐的老大爺便過來說:“這些樹都是俺們家的。為了拍電影我們捐出來了,哪棵樹礙事就除哪棵,您們不用犯難!”

看著老大爺那誠懇的目光,成蔭和在場的人們都被深深地感動了。董團長隨後便將各連幹部招來下達捋樹葉的命令:“一個班一棵樹,電影帶著的就捋干凈,帶不著的一個葉也不準動,這是群眾紀律!”董團長一聲令下,戰士們便捋起袖子紛紛摘起了樹葉。

“冬景”問題解決了,戰士們很快投入了緊張的拍攝之中。時間過得飛快,拍著拍著,真正的夏天便來到了。夏天拍冬天戲,其艱苦可想而知。原本不願演“國軍”的戰士此時倒顯得比“解放軍”輕松許多。因為在影片中敵軍服裝是夾衣,或是套著棉襖的單衣,而我軍卻仍舊穿著大棉褲、大棉襖,而且還要頂著驕陽,跑步攻山頭,一場戲下來,大家都是汗流浹背的。直到現在,當年在片中承擔一個小角色的演員仲星火每每想起當時拍攝情景還是感慨不已:“我們每天天一亮就掛幾個水壺,找著道具,穿著棉軍裝,戴著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樹都沒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煙又是火,機槍爆炸,一天就吃這么幾壺水,拍一個鏡頭就把衣服脫下來,裡面已濕透。一天都沒有小便,所有的水都變成汗跑光了。”

環境艱苦

《南征北戰》不僅拍得艱苦,而且險情叢生。因為當時拍片用的炸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葯重達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個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銅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事。拍攝時為防意外,相關人員都要在埋炸葯的地方畫上保險圈。盡管如此,董團長還是作了最壞的打算,他對大家說:“往死里干!!死一兩個沒關系,真干!”結果拍攝時,戰士們毫發無損,倒是當過多年兵,並且從未負傷的導演成蔭掛了彩,腿上被彈出的雷管並列地崩了兩個小窟窿。雖然受了傷,但成蔭還是輕傷不下火線,越拍越有勁。只是拍攝過程中發生的兩次事故使他和攝制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攝過程中當一輛坦克開過時,路邊圍觀人群中有個十四歲小孩突然竄上前去想看個仔細,不幸被坦克履帶卷了進去!另外一次運輸道具的大卡車在途中爆胎,車輛失去重心,翻到溝里,幾個年輕押運員受傷,好在這次沒有人員死亡。《南征北戰》人物演得到位,戰爭場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將軍廟爭奪戰這兩場戲,不僅戰爭氣氛營造得真實與濃烈,而且戰爭規模之大,在當時戰爭片中也是空前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場戲在當時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空間縱深鏡頭運用得相當成功。在拍攝中,導演不僅成功地運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動地體現了雙方從兩側分頭搶占摩天嶺的緊張場面,而且在解放軍搶先一步登上制高點後,採用了一個跟移拍攝的長鏡頭,將鏡頭不斷地移到將沖上來的國民黨軍隊那裡,完整地表現了兩軍短兵相接、爭分奪秒的緊張場面;在表現將軍廟車站爭奪戰的大場面戰斗時,除了採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運用了移動鏡頭,真實完整地再現了整個戰斗的激烈情景。

此外,在電影音樂方面,《南征北戰》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創作中很善於把握畫面背景,使音樂與畫面渾然天成,營造出一種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佔鳳凰嶺一段音樂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激烈戰斗場面,堪稱中國電影音樂作品中音樂與畫面同步的經典段落。

⑻ 難得的好製作,一部用心拍出的戰爭片《南征北戰》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還記得這句經典的台詞嗎,老電影《南征北戰》中,國民黨的李軍長由於被我解放軍圍困,突圍無望急切懇求同僚張軍長趕緊向自己靠攏的情形。這部電影是新中國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片,深受人們的喜愛, 觀眾把《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一起稱為「老三戰」,《南征北戰》則排在第一位。

近幾年來,由於一些抗日神劇的出現,人們對軍事題材的電影紛紛吐槽,什麼手撕鬼子,褲子裡面藏手榴彈,影片里各種違反軍事常識的畫面,也實時出現,軍人留著酷酷的發型,衣服永遠那麼干凈筆挺,女兵戰場上穿著裙子等等數不勝數,讓觀眾十分的失望。

可是同樣是軍事題材影片的《南征北戰》,卻為什麼很少讓人吐槽呢?

第一,影片真實, 該片取材於解放戰爭在華東戰場發生的一個真實的一個戰例,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以後,為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向鳳凰山轉移,最後在鳳凰山圍殲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以及增援的張軍長的部隊。·當時的創作組深入當年參戰部隊進行深入采訪,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最後形成了劇本。

第二,影片創作團隊強大,在軍事題材的影片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當時《南征北戰》是作為八一建軍節獻禮的唯一影片,導演成蔭領命後很快組建了一支創作班子,《南征北戰》最早的底本兒來自一部話劇,該話劇由沈西蒙創作,描寫了萊蕪戰役前後的故事,以這部話劇為底本,顧寶璋,沈默君,沈西蒙三位部隊作家通力合作,最後形成了電影《南征北戰》的劇本,為了加大影片的真實性,影片還專門請來了軍事學院的戰役戰術教授。

在寫劇本的過程中曾指揮過華東戰場的開國大將粟裕,親自為導演的講解了當年戰場上的各種情形和變化。林彪和陳毅元帥也對劇本其中的一些台詞進行了修改。可以說南征北戰的創造團隊有二位元帥和一位大將當顧問。是後來的影片所沒有的待遇。


第三,為了顯示影片效果用的真炸葯 ,為了早日完成拍攝和增加影片效果,上級有關部門給《南征北戰》劇組調來了剛剛從抗美援朝前線撤下來的一個團的解放軍,他們同時帶來貨真價實的各種武器,從機槍,到裝甲車,從坦克到軍用吉普車等。更真實的再現了戰爭的真實場面。

《南征北戰》炸葯用的是貨真價實的TNT炸葯,由於炸葯威力極大,拍攝時劇組也是小心翼翼,結果戰士們沒有什麼事毫發無損,倒是當兵多年且從未負傷的導演成蔭,腿上崩了兩個小窟窿。

第四注重細節 ,《南征北戰》影片裡面的軍人不但真實參加過戰爭,就連道具都是真的,裡面戰士們扛槍的姿勢,打槍的手勢,走路及說話的語氣很有軍人的氣勢,都是相當標準的,不像現在的影片很是做作。而且機槍手的旁邊都配備有副射手。這是很多影視劇忽略的一個場景。

第五,演員認真體驗生活, 體驗生活這個傳統是一個優秀演員扮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霸王別姬》里的張國榮為了飾演好程蝶衣這個角色,提前半年來到北京拜戲劇大師張曼玲為師,不僅學,還去劇院看其他演員表演,最後把程蝶衣演得惟妙惟肖,雖然最後自己以一票之差與戛納影帝失之交臂,但是影片最後拿了戛納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與張國榮的出色表演還是分不開的。

《南征北戰》的導演也是讓演員深入體驗生活,扮演男一號高營長的馮喆,由於長得比較英俊瀟灑,他就主動要求去軍營,每天他都跟普通戰士一樣,摸爬滾打出操訓練,把自己打磨得像一個戰爭年代的軍人。其他幾位扮演首長的陳戈,王力,湯化達也同樣在軍營體驗著生活。

飾演反派張軍長的項堃,他體驗生活的地方有些特殊,為了突出角色的狂妄,尋找關於原型張靈甫及其他類似的國民黨將領的相關材料,他打掃出一間小土房,利用拍攝間隙深仔細推敲人物,對每一個內心動作和外部動作都用心揣摩。他人瘦了許多,銀幕上的形象卻豐滿了。

第六,群眾甘願奉獻 ,《南征北戰》是在山東沂蒙拍攝的,這里是革命老區。由於當時是夏天要拍一些冬天的戲,可是到處都是綠油油的田野,果樹,哪有冬天的景色啊,再換外景地既費時又費力還會影響影片拍攝進度,就在導演為難的時候,這一位老農民過來說:「這些樹是俺們家的。為了拍電影我捐出來了,哪棵樹礙事就除哪棵,不用犯難!」老大爺的誠懇把導演成蔭和人們深深感動了,於是一個班一棵樹,凡是電影鏡頭帶著的就用手捋干凈,帶不著的一個樹葉也不準動,戰士們便開始了特殊的任務摘起了樹葉。

影片拍攝時也有許多花絮,一些解放軍戰士不願出演該片,因為很多戰士一聽說自己要演國民黨士兵,立刻產生了對抗情緒,好在一位營長做工作,戰士們最後高高興興的投入到拍攝中。在山東青州拍外景,當地群眾們看到一隊戴著鋼盔、穿著美式皮靴的「國軍」走來時,許多人氣憤地朝這些「國軍」扔起石頭。

影片還流傳了很多經典的話語,例如參謀長感嘆「 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李軍長喊話求救「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趕快伸出手,拉兄弟一把吧 !」李軍長向張軍長求援,張軍長安慰他喊道,「 請你們堅持最後5分鍾!最後5分鍾! 」等等。

結束語,由於影片的經典,在1974年由導演成蔭率領一批人員拍攝了一部彩色的《南征北戰》,經典的東西總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回憶。

⑼ 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的主要內容

採納吧,別猶豫了!!!
《橋》是中國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反映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故事片。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攝影:包傑;美工:劉學虎;主要演員:王家乙、江浩、陳強、呂班。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47年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配合人民解放軍全面進攻,某鐵路工廠接受了修復松花江鐵橋的任務。在缺乏鋼鐵、煉鋼爐損壞等嚴重困難下,廠長發動共產黨員、積極分子,組織廣大工人日以繼夜地修復了煉鋼爐,制出橋座和鉚釘,在松花江解凍前修復了大橋,支援了解放戰爭。影片通過老梁和老侯頭兩個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現了工人階級擁護共產黨、戰勝困難支援解放戰爭的熱忱,歌頌了他們嶄新的勞動態度和巨大的創造力。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為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梁。

閱讀全文

與中國第一戰爭電影解說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電影明星有哪些人物 瀏覽:910
原始部落經典電影全集 瀏覽:888
奧特曼電影游戲免費下載 瀏覽:756
戰狼電影完整版 瀏覽:456
華爾街女狼電影完整版 瀏覽:699
白狐電影西瓜網免費觀看 瀏覽:565
大女王電影網站 瀏覽:357
經典的電影怎麼評價 瀏覽:818
夜幕獵人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49
關於日本學生的電影有哪些方面 瀏覽:43
最新網路小說電影 瀏覽:111
電影最危險游戲在線播放 瀏覽:450
哪個網站可以免費下載看電影 瀏覽:424
國產色a情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17
哪些愛情電影值得一看 瀏覽:740
如何創業拍電影 瀏覽:959
世界盃電影票中國 瀏覽:155
電影資源有需要的嗎 瀏覽:178
最新出的電影2017 瀏覽:429
吞噬星空動漫資源電影天堂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