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雨果電影鏡頭畫面分析

雨果電影鏡頭畫面分析

發布時間:2022-11-26 12:24:29

㈠ 電影雨果簡介

雨果電影講述12歲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窮苦的玩具推銷員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貝爾之後,進入了一個無比奇特的世界,並有幸認識了魔術大師兼科幻電影製作的始祖喬治·梅里愛的有趣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電影雨果簡介,供大家參閱!

電影雨果基本信息

電影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約翰·羅根擔任編劇。阿沙·巴特菲爾德、科洛·莫瑞茲、本·金斯利、裘德·洛、艾米莉·莫迪默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12年5月31日在中國上映。

電影講述12歲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窮苦的玩具推銷員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貝爾之後,進入了一個無比奇特的世界,並有幸認識了魔術大師兼科幻電影製作的始祖喬治·梅里愛的有趣故事。

該片被影評人形容為是馬丁·斯科塞斯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榮獲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11項提名,並最終奪得5個獎項。

電影雨果劇情簡介

電影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的巴黎,在父親死後,12歲的孤兒雨果(阿沙·巴特菲爾德飾)被交給他的叔叔照顧,他的工作是維護火車站的27座時鍾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車站的高牆內,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於大鍾後方,冷眼觀察來往過客,藏著滿腦子秘密。他那死去的父親給他留下的唯一遺產,就是一個壞掉的機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須找到一把心形的鑰匙,他相信這是父親給他留下的信息。

雨果在火車站里偷取零件時,被火車站的玩具店老闆喬治(本·金斯利飾)抓了個正著,因此結識了喬治的教女伊莎貝拉(科洛·莫瑞茲飾)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貝拉剛好有一把心形鑰匙,靠著這把鑰匙,雨果發現了機器人中藏著的秘密,更讓他驚訝的是,原來玩具店老闆就是當時已被人遺忘的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他的電影曾讓雨果和他的父親深深痴迷。

電影雨果幕後花絮

該片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影片。

該片根據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原著曾於2007年曾獲得鵝毛筆大獎,並一度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視作《哈利波特》之後最好的兒童作品。

影片參加了2011年的紐約電影節,當時影片還沒有製作完成,是以半成品的身份來參展的。這是該電影節歷史上的第二部半成品,第一部是1991年的《美女與野獸》。

這是馬丁·斯科塞斯自2004年來第一部不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故事片。

這是馬丁·斯科塞斯自1994年以來拍攝的第一部PG級別電影。

電影雨果幕後製作

創作原著

《雨果》是改編於作家布萊恩·瑟茲尼克的《雨果·卡布里特》。《雨果·卡布里特》是一部以兒童為主角的非兒童讀物,但充滿了玄妙和魔幻色彩。此書曾獲得過2007年的鵝毛筆大獎,之後便成為了熱門讀物。

創作背景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每天晚上都要給自己的11歲女兒說一個睡前故事。在連續幾年的閱讀兒童讀物之後,斯科塞斯漸漸產生了製作一部以兒童為主角的影片的念頭。馬丁·斯科塞斯便從自己閱讀的那些兒童讀物里找了一本最適合改編上銀幕的,這就是《雨果·卡布里特》。這本書給導演斯科塞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書中整個故事具有很強的電影性。最重要的是故事中出現了梅里愛和電影的鼻祖《月球旅行記》,整本書像是童話,但又與現實有很強烈的聯系。

3D製作

為了更好的詮釋影片中老巴黎的調調和質感,以及在影片中展示了其他的多種關聯:兩個小孩之間的關聯,他和父輩之間的關聯、和梅里愛之間的關聯、和電影本身的關聯,機器與發明與人們之間的關聯,使這些在電影中展示出真實感。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覺得3D是一種最好的表達手段。

英倫班底

在主要演員陣容中,除了科洛·莫瑞茲來自美國外,小演員阿沙·巴特菲爾德、克里斯托弗·李、薩莎·拜倫·科恩、雷·溫斯頓、艾米莉·莫迪默和本·金斯利等演員均都來自英倫半島。匯集如此之多的英國傑出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非常出色,給電影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細節與質感。

電影雨果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雨果》的畫面精緻考究,影片的設計師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華麗而溫暖的“雨果世界”。從服裝設計、靜物布置等方面極力向觀眾重現了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精細程度令人震撼,影片的3D特效受到觀眾的好評。(《鄭州日報》評)

整部影片獨特而溫馨,製作嫻熟,它讓我們想起了為何喜歡去影院去看電影 。(《新奧爾良時代花絮報》評)

影片的3D視效相當精緻,人物表演也很優秀 。(《波特蘭俄勒岡人報》評)

作為自己第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斯科塞斯在兼顧古典與現代的同時,更是一掃近年令人不知所雲的兒童題材影片的陰霾,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平凡卻又執著的男孩雨果 。(《綜藝》評)

雖然是次全新嘗試,但斯科塞斯依然保留了其獨特鮮明的風格,作為一部假期電影,影片以其略帶感傷的煽情深深打動了大人和孩子 。(《沙龍》評)

負面評價

《雨果》從題材到內涵上無不透露著明顯的馬丁·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風格。影片故事層面上承載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懷層面。破舊的機器人代表了傳統的電影文化,火車進站映射了人類第一部公映的電影畫面,片中的《月球旅行記》則是第一部在專門搭建攝影棚內完成的電影作品。影片中所暗含的致敬、緬懷性內容叫超過了20條,在沒有足夠的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的前提下,《雨果》無疑變成了一部非常晦澀的魔幻影片。(鳳凰網娛樂評)

《雨果》的主題其實不是講述父子情、忘年友情,也不是講述蒙帕納斯車站里的人情世故,它是在強調電影造夢的力量。片中雨果是主角,也是最大的配角,但這部電影不是為他而拍,而是為導演自己而拍。糟糕的事情是創作者與故事保持安全的距離,將故事講得完整而真實,自身滲透到故事中去且有忍不住旁白的願望。影片過多地向電影大師喬治·梅里埃致敬,影響了整部電影的格局。《雨果》是一部情節簡單的作品,卻顯得人物和戲劇沖突太多,使電影顯得唐突與奇怪。(《京華時報》評)

㈡ 如何評價《雨果》這一部電影

《雨果》這部電影,前一個半小時一直在製造懸念,讓人誤以為是一個小男孩的奇幻歷險記,結果最後半小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馬丁斯科塞斯在向所有電影人致敬。片中最深的秘密不是什麼平行世界、時空穿梭,而是電影人造夢的理念。開場前兩分鍾精緻迷人的巴黎城著實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電影業,一系列舊電影的穿插也明顯深得學院喜愛。

如果你覺得自己微不足道,那麼雨果說,比方世界是一個龐大機器,那麼它的每一個零件是讓它可以良好運作的零件,而你我,都是這必須存在的齒輪。總的來說,還是推薦這部暖心的電影。

㈢ 雨果代表作《悲慘世界》的浪漫主義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

長篇巨著《悲慘世界》發表於1862年,小說從立意到寫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雖然有現實主義成份,但就其藝術基調來看,仍是一部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理想」和「真實」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突出特徵;

2、美醜對照法的運用,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義創作原則;

3、人物的奇特經歷、故事情節發展變化莫測。

我將從這三點出發,結合具體的小說文本回答問題。

一波未平,驚險的波瀾又起,為了長期隱居修道院,必須先逃出修道院。在老人的幫助下躲進棺材出修道院的場面描寫得驚心動魄,別具一格,使讀者拍案叫絕。計劃是到了墳場,老人將埋葬工人灌醉,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順利逃出。

但是,一進墳場,出現在面前的是一個陌生的埋葬工人,老人驚呆了,但他乘其不備智取卡片,迫使工人離開墳場,冉阿讓才得脫險。

這些驚險動人的情節發展曲折有致,又有偶然巧合,富有戲劇性。通過誇張離奇的情節把冉阿讓描寫成一個神通廣大、智慧、膽量都過人的超凡人物。

總之,在這部小說中,雨果把善與惡、美與丑進行了強烈的對比,為了渲染氣氛用了極度誇張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揭示了尖銳復雜的社會沖突,表達了他具有宗教意味的人道主義思想。

回答完畢。

㈣ 誰能分析一下《雨果的秘密》電影中音樂與鏡頭的關系,具體一些選取一下段也可以

所選作品 - 雨果雨果(L8021885年)是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的積極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的卓越歷史資產階級民主作家。縱觀他的一生,並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道主義,反暴力,愛情制「惡」,他的創作期超過60年,作品包括26部詩集,第一卷。 20小說,12卷劇本,21卷的理念在總量高達79,為人類的法國文學和文化寶藏增加了一個非常光榮的傳統。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所有19世紀經歷了在法國的一個主要事件。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年出版了詩劇「克倫威爾」和「序言」(1827年),「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非常重要的雨果的文學著作。 1830年,根據他的第一個浪漫的理論寫成劇本「Hernani的」,這標志著古典浪漫主義的勝利表演的序言。
「巴黎聖母院」(1831)是第一個大規模的浪漫維克多·雨果的小說。這離奇,寫的比較方法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恨後愛,迫害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對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的女孩挽救他的生命。小說揭示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稱贊較低的勞動力,愛,自我犧牲的好人,體現了人道主義思想雨果。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他表現出勞動人民在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優秀的藝術魅力,殘酷的現實強迫賣淫。然而,作者認為,只有道義上的影響力是一個良方社會災難癒合。雖然不乏現實主義小說的因素,但在塑造人物,描寫環境的術語,符號和應用的對比等方面仍然是一個浪漫的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曾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生活事件

雨果雨果,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大師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政論家,被稱為法國的民族詩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崇尚民主自由反對君主制,以促進人道主義精神,刑,「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著名傑作取消。
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東部城市貝桑松(Besancon的)的。
1819年在同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維尼,誰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雜志上發表的第一首詩。
1822年編制的第一本詩集「頌和雜詩」。和埃德娜結婚Shengsubishi大教堂。
1825被授予榮譽勛章,查爾斯X的參議院加冕。
1827年出版了詩劇「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1831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公開表示支持君主立憲制。
1843年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和女兒Lieouboting意外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加入了貴族,叫雨果伯爵。
1848年創辦了「的事件報紙日歷」。
1850在監獄里被逮捕,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
1853年漂洗政治諷刺詩 - 「懲罰集」出版。
1862年發表長篇社會不朽的傑作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雨果埃德娜夫人去世。
1870年第三共和政府成立,十九年的逃亡中結束後,回到巴黎。
1871年,他當選為全國代表大會。
1876年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完成了第三卷的「傳說中的世紀」。
1885年5月22日,在巴黎去世。
6月1日,雨果棺材放在凱旋門,為人民致敬,旋巨星安葬在巴黎的墓地。
主要作品:
1827:「克倫威爾」(克倫威爾)(劇本)
1829:「東方詩集」(東方詩集)(詩)
1830:「歐那尼」(Hernani的)(玩這個)
1831:「鍾樓怪人」(巴黎聖母院)(小說)
1838:「呂布拉」(呂布拉斯)(劇本)
1853年:「懲罰集」( LES Chatiments)(詩)
1856年:「沉思錄」(LES觀照)(詩)
1862年:「悲慘世界」(悲慘世界)(小說)1869年
道:「笑面人」(L'男士魁麗特)(小說)
1859年至1883年:「世紀傳奇」(La Legende酒店DES siecles)(詩)
1874年:「2093」(世嘉-公司Vingt-Treize)(小說)
雨果創作作品特點
旋律:進貢真,善,美,鞭撻黑暗,醜陋,兇殘。
詩:顏色有一個宏偉的,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美妙的音樂,多用文字和巧妙的押韻方法,用來實現一個優雅,美麗,雄偉,很朴實的境界。方面
小說:寫最基礎的社會小說描寫的滄桑,融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情節生動,結構,離奇,情感,氣勢磅礴,敬畏的人,受歡迎的感覺。
劇:希臘悲劇的統一體的破裂,悲喜成立交融的浪漫愛情片。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強烈的情感,無限的勇氣,優美的詩歌,產生了強烈的和矛盾的戲劇性效果。
作品:作品包括著名的插圖,肖像,風景。作品描繪的情節,表現出內心的想法,以及墨西方風景畫。在十九年的逃亡中,「海」成為他的繪畫主題

㈤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的影片評價

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
雖同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火槍手」,但弗朗索瓦·特呂弗不同於讓·呂克·戈達爾。他影片序列所呈現的主題不是對現代西方社會反扳的主題;他的主題也是關乎於「存在」的,但他的主人公卻不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的英雄。特呂弗的人物是那些在荒誕的生存境遇中嫌轉、掙扎,但終於在一種不自甘的隨波逐流中緩緩地毀滅的「小人物」。作為「作者電影」的始作俑者與實踐者,特呂弗所偏愛的情節樣式是三角式「愛情」。不同於通俗情節劇中三角戀愛的濫套,更不是美國歌舞片中兩男一女、翩翩起舞的翻版;在特呂弗那裡,三角戀愛成為呈現生存荒誕的模式之一,成為困窘、無奈的黑色幽致的噱頭;那與其說這是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對經典的關於愛情的話語的顛覆、褻瀆與解構。特呂弗的愛情故事是一種「破壞性重述」,是他作為一個現代主義者特有的消解神聖的方式。如果說作者電影的主旨除了要確立電影導演在電影藝術中的中心地位、倡導編導合一論外,其更重要的在於使電影藝術掙脫好萊塢的流水線,成為一種個人的藝術,確立一種導演的個人風格;那麼,特呂弗的風格標志便是一種荒誕、近於殘忍的喜劇感。那是《朱爾和吉姆》中機械地搗碎化屍爐里尚未化盡的遺骨的時刻,也是《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阿黛爾視點鏡頭中於她十分殘忍的一幕,是在歌劇音樂聲中,平松擁著另一個女人走上樓上卧室,兩只可愛的小叭狗尾隨而上,旋即被一隻殘忍的腳踢滾下樓梯的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一個愛情故事,但這不是一次愛情的證明,而是一次對愛情話語的裂解與反證,「她的故事是人物內心激情的剖析」;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一個三角式的故事,因為阿黛爾始終在從「另一個女人」處奪回平松。但一如影片所表現的是一個虛假的愛情,它所呈現的也是一個虛假的「三角」:除卻在阿黛爾心中,她與平松從不曾在任何意義上締結一對一的愛情關系,她在平松與許多「另一個女人」的關系中也從未構成擁有任何情感「資本」的競爭者或另一角。甚至在阿黛爾那裡,她的「平松之戀」也是虛假的:這不是另一曲《傷心咖啡館之歌》,不是愛者與被愛者之問橫亘著的心中的天河。與其說她是瘋狂絕望地愛著平松本人,不如說她瘋狂絕望地愛上了自己對平松的愛;與其說她勇敢地超越了她的時代(「一個年輕的姑娘,獨自漂洋過海,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和她的愛人結合——這件難以做到的事我將要完成了」),超越了階級、禮俗、性別規定去愛,不如說她所愛的正是她自己的這番超越的壯舉。平松只是為她實現這番壯舉提供了一個恰如其份的對象、甚或是一個借口。於是,特呂弗明確地界定說:「阿黛爾是一個假定有虛假性格的人。」同時,正是阿黛爾的故事為特呂弗提供了一個同樣恰當的對象與借口,使他得以再次重述「特呂弗的故事」:人類心靈的「黑洞」,生存的荒誕,殘忍的喜劇。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阿黛爾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是一代文學宗師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為自己創造了一段異常悲慘而異乎尋常的經歷,她孤獨地以雨果小姐的名字獨自活到八十五歲高齡,她留下了數冊用密碼寫成的日記。然而,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並不是一部俠義的「傳記片」,它也不是對阿黛爾日記的「改編」(盡管毫無疑問,阿黛爾日記是影片重要素材之一),特呂弗藉助這個真實的故事來呈現一個「虛假的性格」,使之成為一份心靈之謎的個例病案。
在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特呂弗將阿黛爾塑造成為一個有著安提戈涅(安提戈涅,又譯為安蒂崗,古希臘傳說中的人物,為俄狄普斯長女,索福克勒斯同名悲劇中的女主人公。悲劇譯本見羅念生編《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選》,北京出版社)式性格的女人。一如美國當代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所說:「《安提戈涅》使人想到,悲劇是由執著於一種特珠的生活方式或者一種本質造成的,安提戈涅的悲劇是,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受到啟發:這也許是悲劇的本質——盡管很簡單。感情用事的人相信事在人為,或者至少應該力爭做到,這種人是不可能理解這一點的。這正是存在的悲劇—普遮性的為難。」這是她為自己的小說《在冰山裡》所作的贅言,但它同樣可以成為對阿黛爾的闡釋。從某種意義上說,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並沒有提供什麼新鮮的主題,這個安提戈涅式的故事無非是托馬斯·哈代的名言:「性格就是命運」的重述。然而,特呂弗的阿黛爾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她的性格卻是「虛假」的性格。和現實主義者哈代不同,作為一個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在特呂弗那裡,性格並不是天性與教養、遺傳與環境所共同形成的一個難於更動的「定數」,而完全可能是一種虛構。與其說是阿黛爾的性格造成了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不如說她為自己製造了一出悲劇以印證並塑造了一種性格;阿黛爾悲劇不在於「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別人」,而在於她認定只有由她自己成就一出悲劇,她才能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不是由他人的名字所給定意義的「別人」。而後者正是阿黛爾的時代女人普遍的、幾乎不可逃脫的命運:她們只能是父親的女兒(尤其是當她有著一著名的父親的時候),丈夫的妻子;其中最幸運的佼佼者,也是那些頂著男人的名性創作的女人:諸知喬治·桑,或喬治·愛略特。阿黛爾的悲劇在於對悲劇命運的執著。這不是宿命或定數,而是阿黛爾自覺的願望:她要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來成就一個偉大的、不朽的、只屬於她自己的故事;而在她看來,只在一出悲劇才能滿足一個偉大的敘事。於是,不是悲劇命運的不可逃離,而是阿黛爾對悲劇契機的刻意營造與捕捉。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她不是由於無法適應社會與現實而罹難,而是由於她拒絕妥協與順應;她不是由於無法分辮真實與想像而瀕於瘋狂,而在於她頑強、固執地生活在她心造的世界之中。因此,「她搏鬥在一個註定要輸掉的戰場上。」這將筆直地將她帶往她所渴念的悲劇之中,而這悲劇將為她命名——使她作為自己而不朽。
逃脫與落網
作為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性格,特呂弗將這個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營造為一個多重逃脫中的落網所構成的怪圈。
阿黛爾的悲劇緣於她有幸生在一個不平凡的家庭,生而為一個偉人的女兒。於是,她的一生註定要隱沒在父親——維克多·雨果的萬丈光焰所投下的陰影里。她將作為雨果小姐而聞名,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締結一個體面的、也許是幸福的婚姻,她的丈夫將在家世與才華上堪為雨果家的東床。當阿黛爾不再是雨果小姐的時候,她仍將有名:她將是XX夫人。阿黛爾沒有、也不大可能會有機會因為她自己而為世界所關注,她的名字將永遠為他人的名字所遮蔽並賦予意義。但阿黛爾不甘於這在她出生時便已然註定的命運,她在尋找機會逃離她的命運,逃離父親近乎無所不在的光芒。只有這樣她才有機會成為她自己,使她自己的名字有意義。阿黛爾必須逃離的還不只於此:她除了有位偉大的父親,她還有一個著名的姐姐:萊波爾黛,她因成就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悲劇而使她的名字為世界所知曉:她以十九歲的韶華之年,在新婚之旅的路上溺水而亡,當她的丈夫確知她已不能復生之時,便投水與她同去。於是,全世界為這段悲劇而唏噓、而贊嘆,她的故事成了雨果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時代的一個至為美麗而凄婉的故事,成了雨果的藝米世界之外的一次活的愛情證明。她的婚紗端掛在雨果的家中,成了一件愛情與悲劇的聖物。她的故事成為對浪漫主義信念和關於愛情話語的印證:「不朽的愛情戰勝死亡」,「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不求同室,但求同穴」。而愛情、痛苦、死亡是一切永恆的悲劇和永恆的愛情故事所必需的三元素。所謂「誰不曾痛苦而無望地愛過,誰就不懂得愛情」。在萊波爾黛的身旁,所有正常的婚姻、哪怕是幸福的婚姻都會顯得平庸而乏味,令人不屑。萊波爾黛頭上的聖潔而浪漫的光環加重了遮沒阿黛爾的陰影。所有一切作為影片的背景並未在影片中顯影,但它卻是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不斷地被轉述,不斷地被印證;事實上,維克多·雨果和萊波爾黛是本片中最為重要的「缺席的在場者」。
當影片開始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阿黛爾已開始了她的逃離之派,她完成了由古老的歐洲到新大陸的危險而艱辛的旅行,一隻小船正將她載往新大陸的登陸點。這是她在這幕悲劇的重要場景中登場的時刻。而在此之前,這幕悲劇已經開始:作為阿黛爾逃離之行中的一程,她拒絕了與她「般配」的追求者,而選擇了平松。正如在影片的展開部分所揭示的,阿黛爾之所以選擇了平松,不僅在於他的優勢:風度翩翩、英俊瀟灑,而且他作為一個情場老手,顯然是少女心中理想的白馬王子;他在阿黛爾處的「入選」,更在於那些顯然為阿黛爾所知的劣勢:家世可疑、嗜賭成性且身無分文;這是一個典型的冒險家,投身軍界,以圖靠他的相貌、靠他在情場輝煌的戰績締結一門「理想」的婚事,以洗盡他身世的可疑;更重要的是,物底解脫他經濟上無可解脫的困境。這樣的一位「騎士」無疑是為維克多·雨果及其階級所不恥的。而這「不恥」卻是阿袋爾的期冀,全力去贏得他,意味著對父親及其階級為她註定的模式的反叛;意味著真正的、不被附加條件所站污的愛情,而且意味著痛苦:她可能為家庭和她的階層所阻繞、乃至放逐。而那將為阿黛爾提供一個她所渴求的舞台,讓她出演一次偉大的、自我犧牲的愛情。她將因此而使自己的名字別具意味。然而,阿黛爾在她逃脫之旅的起點已然落網:此後所呈現的一切將表明,平松之於阿黛爾的全部興趣甚或不在於一個好色之徒對一個少女的覬覦,而在於她是雨果小姐——著名的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並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不夠風騷,她的家世(尤其是在流亡中的雨果)遠不具平松所需的殷實。但征服雨果小姐仍是一件饒有興味的事,而且佔有她將構成對傲慢的雨果先生的報復。他所不曾料想的是,對於他,阿黛爾全然是一座不設防的城。他更不曾設想的是,阿黛爾已把它作為一次偉大愛情或不朽悲劇的起點,不論他是否願意,他將成為阿黛爾劇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開始處,阿黛爾正穿越大洋、穿越夜色、踏上危機四伏的美洲大陸,來追隨他;並藉此登上她悲劇的舞台。她將用全部身心來擁抱這一悲劇。
然而,阿黛爾的逃脫之旅同時也是落網之旅。在她抵達新大陸之後,除委託一位公證人為她尋找平松之外,她所做的第二件奪便是買「一整令紙」……作傳記用」。此後,不論是飢寒交迫、還是絕望心碎,阿黛爾唯一不可或缺的是紙,唯一不能中斷的是記錄、寫作。與其說,她所關注的是「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與她的愛人結合」,不如說是去經歷這一經歷,並且記錄它。此時,阿黛爾已在雙重意義上落網:其一是當她渴望並行動逃離父親的光芒與陰影時,她所能想到的和可能尊崇的是父親的方式——寫作。同時,作為一個她生活時代的離軌者,她卻成為某種時代觀念的俘虜:女人之寫作只能是一種記錄,為她自己生活與經歷所作的傳記。於是,除了絕望地、屈辱地、費盡心機地去追逐平松外,我們看到的阿黛爾所作的另外一件事便是瀕於瘋狂的寫作。淪落到貧民收容所中時,一個女人窺視阿黛爾的衣箱,阿黛爾幾乎瘋狂了,她從床上滾落下去,又從床下的另一端爬過來,伏在箱子上入睡。因為「別碰它!那是我的書!」
而阿黛爾正是以同樣的方式逃離萊波爾黛——她要以一段令萊波爾黛的愛情故事黯然失色的愛來逃脫萊波爾黛傳奇的光環。不過那是更為復雜的心態中的落網。那是嫉妒、認同、恐懼與仿效間的排徊。在阿黛爾不多的行裝中有一隻「聖箱」,其中始終未出現在影片中的兩件最為重要的道具。一件是平松曾寫給她的情書,另一件則是萊波爾袋的婚紗。顯然,這是一種嫉妒驅使下的褻瀆:萊波爾黛是一個聖潔的、不朽的新娘,而阿黛爾則是一個失身的、甚至未得男人的承諾便私奔的女人;但這同時是一種認同:如果她在自己與平松的婚禮土穿上這套婚紗,她便在某種意義上化身為萊波爾黛,不再是她光環之陰影下的無名的妹妹,而是一個同樣著名的新娘。於是,貫穿在整部影片中,阿黛爾不斷地陷入了一個可怖的惡夢:溺水、窒息、絕望地掙扎。最初,畫面中所呈現的只是阿黛爾自己的手扼住了自己的喉嚨,她在沉睡的床上輾轉、掙扎。當影片第二、第三次呈現這一夢魘時,銀幕上出現了阿黛爾的夢境:那是一張泛黃的照片般的溺水的女人,一幅褪色而猙獰的影像。對阿黛爾說來,這是萊波爾黛不散的陰魂;也是阿黛爾一種自居與認同的願望;它同時是一種恐懼,如果她會像萊波爾黛那樣死去,那將是一次孤獨的死。沒有人會去救她,更不會有人為她而去赴死。當她第一次在新大陸上與平松「重逢」,得到的卻只是無望的告白之後,阿黛爾女巫般地扶乩,呼喚萊波爾黛。正面中景鏡頭中,阿黛爾一襲白衣,披著長長的黑發,她的大眼睛空洞而迷亂,平舉的雙手伸在一張小圓桌上,她伴著半懸空的桌腿的碰擊聲低喚著:「你在那裡嗎,萊波爾黛?萊波爾黛,我知道你在這兒。請你幫幫我。」萊波爾黛是阿黛爾的幽靈、魔影,也是阿黛爾的偶象和神靈。當阿黛爾充滿希望地與現實中的絕望掙扎時,她在不列顛銀行對一個小男孩詭密地聲稱自己叫萊波爾黛,一旦她發現她接到的竟是父親為她所脅迫來做出的對她和平松結婚的書面認可時,她轉身快樂而親切地對孩子說:「我編了你。我叫阿黛爾。」這一名字的游戲事實上是阿黛爾的一段獨白:成就她與平松的這段離軌之愛意味著阿黛爾的名字具有意義,意味著對萊波爾黛之名的成功逃離。直到徹底的無望與絕望降臨,她才狂亂地塗下下列句子,這是一次心靈真實的告白:「兩個新婚的人理葬在一起,甚至死亡也不能把他們分開……那死去的年輕新娘的禮服陳列在她父母的家裡……可那也是我的家呀!新娘的長袍對於一切訪問者好象是一件紀念品。可是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
阿黛爾的悲劇正在於這一逃脫中的落網。她試圖以父親的方式(寫作)去戰勝父親,以萊波爾黛的方式(不尋常的愛情)去戰勝萊波爾黛,這意味著她將自己置於一個離軌者的位置上,意味著她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一場註定輸掉的戰斗。從充滿自信的逃脫,到以一種落網的方式試圖完成這次逃脫,阿黛爾從隱藏起自己雨果小姐的身份,到不擇手段地利用這個身份。她迫使父親出具同意她自行結婚的文件,到借住她的名字換取江湖騙子的「幫助」——那是一個有趣的場景:阿黛爾在雜耍場的後台,用她那戴著手套的纖細手指在一面骯臟的、蒙滿灰塵的鏡子上寫出了維克多·雨果的名字,旋即把它擦掉了。直到她意識到雨果小姐—維克多·雨果的女兒的身份,是她全部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尊嚴與價值。她對善良的桑德爾士太太最後的話是:「你錯了,桑德爾太太。我才是拒絕結婚的人。我認為結婚對女人是一種墮落,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女人。我的工作需要獨身,這是我父親的思想。我永遠不會放棄雨果小姐這個稱呼。」在影片中,她僅有的得到人們承認的時刻是當人們認出她的身份的時刻。無論是書店的惠斯勒先生、她的醫生,還是最後救了她的善良的黑人婦女。
阿黛爾終於落網了。她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無名地跨越了一個世紀,默默無聞地死去。她始終未能逃脫——未能給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獨特的意義。但阿黛爾又終於逃脫了。那便是由於她自己所「成就」的悲劇,由於她留下的書信和用密碼寫就的日記。
在她出演了自己的悲劇一百年之後,1968年,美國作家弗蘭西斯·維諾·蓋爾出版了她的傳記。1975年,我們所談論的特呂弗的這部著名影片問世。阿黛爾·雨果不僅是一個別具意味的名字,而且是一個時代,一種性格,一種命運的代名詞。因此特呂弗宣稱:「當代,象阿黛爾式的人物還存在、活動,甚至創造著。」

㈥ 《雨果》觀後感

我們都知道其實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的《雨果》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篇一:《雨果》觀後感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一戰後的巴黎火車站。主人公雨果在父親去世後跟著酒鬼叔叔學鍾樓的維護,在叔叔不知所蹤後,獨自一人每天給鍾上發條,一邊還努力將父親留下的一個機器人修好,想知道父親給他的留言。結果發現這是一個電影家喬治的作品,並幫助他走出了陰影。

影片的色調像是一幅幅舊相片,時不時展現巴黎的全景和街道,很具舊時巴黎的風情,雖然是美國人拍攝的。火車站中的各個小人物都很生動有趣。特別是影片運用3D的效果展現了神奇的鍾表世界和電影世界,像有著巨大齒輪的大鍾,發條傳動的機器人以及舊時電影的歷史和製作。小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自然生動,展現了小朋友的可愛。

同時故事也很吸引人,帶著兒童所喜歡的元素,探險、科學、技術、親情。時而有幽默的對白和好笑的場景出現。也不乏令人感動的畫面,像雨果極力搶回機器人,像喬治在表彰他的晚會上的發言。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堅持和勇敢面對生活,很有教益。

看完後,覺得這是部不可多得的兒童電影。從小孩的純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心靈也會變得輕鬆了。

篇二:《雨果》觀後感

「我爸爸過世後不久,我在這兒站了一會兒,我想像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機器並不會有其他額外的零件,他們的總體量是很精準的。如果世界是一個單一的機器,我就不會是額外家出來的零件,一定有一個理由,我才會在這里。」

雨果和伊莎貝拉站在鍾樓里,腳下是繁華熱鬧的午夜巴黎。雨果說出這番話,鼓勵著伊莎貝拉,也鼓勵著自己。有多少人在這樣嘈雜的城市裡迷失了自我,被看不盡的未來迷惑,自甘墮落。而雨果只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一個可愛孤單擁有自己秘密的孩子,卻深信自己的價值,並努力證明這一點。

這讓多少人汗顏!

從某種意義而言,雨果是一個流浪的孤兒。他執著,勇敢,義無反顧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當他看到一個同樣命運的同齡人將被抓到孤兒院時,卻只能躲在沒人看見的角落裡。他的內心也掙扎著,但那孩子卻還是被送走了。

雨果是一個孤兒,所以他也害怕失去。

現實過於苦難與未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小英雄也只能束手無措。但他那顆熾熱的溫暖的心卻得到了來自自己的深深的譴責。

看到這里,我也無奈。有多少人不曾這樣呢?因為現實,無奈的逃避、離開,最後淪為如此遭遇。

我們到底擁有什麼?我們的身體里到底蘊含了多少力量?也許只有等到流浪的那一天才能知曉……

篇三:《雨果》觀後感

六·一晚上一家人和兒子一起看電影《雨果》,小主人公的一句台詞打動了座位里的我們。

男孩雨果在鍾表匠爸爸去世之後,寄宿在本應由酒鬼叔叔看管的火車站鍾樓里,每當孤苦寂寞來襲時,這個機械小天才就會把整個世界想像成為一部大的機器。而他自己,則是一個零件,他告訴自己:「無論零件怎樣渺小,一定有他的用處,不會是多餘的。

喜愛搗鼓機械的他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而在一次行竊被店主當場抓獲後,原本只想修好機器人的小男孩,卻在堅持與勇氣中,喚醒了一個曾經輝煌的電影老人的夢。

這似乎也是影片導演自己的故事:在好萊塢這個充滿藝術泡沫的圈子裡沉浮近三十年,卻從未因商業目的而拍攝一部「大片」;在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大導演依靠上億美元成本和電腦特技吸引觀眾的時候,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症;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回報的環境下,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願,淡定面對票房慘敗,不懈地探索電影語言。這個與眾不同的導演就是有「電影社會學家」之稱的馬丁·斯科塞斯。

現今70歲的馬丁·斯科塞斯生於紐約一個普通的熨衣工家庭,身高1、63米、從小就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電影,童年的夢伴隨著他的一生,對社會問題始終報以嚴肅的關懷,使成為他罕見的學者型影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也許歷經坎坷和挫折,那美麗的夢就會隨著現實的打磨而逐漸迷失乃至消逝。然而想到自己是一個零件,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就是現在的模樣,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有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篇四:《雨果》觀後感

獲得84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攝影的《Hugo》,在影片開頭隨著鍾表的滴答聲,進入充滿夢幻和夢想的巴黎。隨後將近2分鍾的視覺和音效的體驗,將觀眾帶入本片的發生地——巴黎一個繁忙卻安逸的火車站,繁忙在於人們的.來匆匆,安逸在於在這個繁忙的火車站,依然有一幫每天工作在這里的人們,依然有著愛情。

如果不知道影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這是部根據原著改編的片子。除了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外,冗長,緩慢的情節進度,真的讓人只有不停快進的沖動。一個躲在巴黎火車站「牆」里的,看管鍾表的男孩,透過一個個鍾表窺視著整個火車站,窺視著一個玩具店,偷零件,被抓住……將近12分鍾的「唧唧歪歪」才出現《Hugo》的字樣,實在有點點雲里霧里。這個小男孩的父親死於一場離奇的大火(影片從頭到尾都沒再提真正的原因)。而這個孩子用了整整「2個小時」通過父親生前從博物館撿來的一個機器人(可以說這個機器人是貫穿2小時電影的主線,只是,作用不明顯)來尋找父親留下的訊息,只是…最後所謂的訊息,似乎跟他父親,沒有太大關系吧。而整部片子阻止小男孩的是一個「兇巴巴」的玩具店的老頭和一個怪異的車站巡警(就是這個怪異的巡警最後還在車站尋找到了愛情,讓人唏噓不已)。於是這個小男孩和玩具店的老頭的養孫女開始了一場…所謂的冒險。片中不斷出現早期的電影情景和拍攝過程,說實話有點雷人。

當然,當知道這部片子其實是在向偉大的世界電影第一人——喬治·梅里愛先生致敬的時候,不得不換個角度看這部片子了。片中小男孩的冒險和搜尋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或許可以這么說,本片的主角卻是那個「兇巴巴」的玩具店老闆,也就是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先生。那個被小男孩父親撿到的機器人就是喬治先生的作品,也是他製作自己的電影放映機的零件來源。一個機器人勾起了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對於自己年輕時期電影創作的回憶,有快樂也有憂傷。而影片後半段那個撰寫關於喬治梅里愛的作者,或許也可以看作是電影導員對於這位電影先驅尊敬之情的一個化身。告訴梅里愛先生,人們對於他開辟電影先河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只是,懷念電影先驅的片子,為什麼要用一個小男孩的理由並不充分的找尋之路來鋪墊呢?也許是因為一部小說的改編迫不得已吧。除此之外,加上的視覺特效放在這樣一個目的面前,不免有些讓人混亂。當然,懷舊的主題卻照應了今年,或者說近年來奧斯卡的不成文的主題,畢竟,電影就是電影,不管電影發展到什麼樣的層次,它的根,它的起源永遠都是這個繁華事業至高無尚,不可撼動的根基。《Hugo》是代表人們對於電影事業的鞠躬。

篇五:《雨果》觀後感

電影《雨果》是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為了致敬電影先驅喬治·梅里埃所拍的一部電影。它講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寄宿巴黎火車站鍾樓,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一次行竊,他被店主喬治?梅里埃當場抓獲,因忌憚帶獵狗的巡警只得就範。喬治拿走了雨果父親的遺物——一本機械手冊,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隨至喬治家中,結識了養女伊莎貝拉,他懇求她幫自己保住手冊。而伊莎貝拉則覺得此事蹊蹺,於是兩人結伴探秘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便用踢踏踢踏的齒輪轉動的聲音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一片金燦燦的齒輪當中,繁華的巴黎夜景被幻化出來,令人十分驚喜。接著就是一個色彩絢麗的遠近景替換,將巴黎夜景轉到巴黎火車站裡面的熱鬧場景。場景隨著鏡頭拉近而愈發清晰,車站忙碌而極具生活氣息的景象生動無比地通過畫面傳達出來,營造出宏大的故事背景。而影片中出色的濃烈的油畫般的畫面質感增強了時代復古感覺,在20xx年頒獎季風行復古風的旗幟下,《雨果》毫無疑問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達到極致的標桿。

蒙太奇的運用在這部電影中也十分明顯。主人公雨果在巴黎車站的生活主要有兩條線索:1、維護好車站鍾樓的運作並躲避巡警的圍追堵截;2、盡全力修好父親遺留下來的機器人。片中還有一條隱形線索就是梅里埃大師的救贖。舉一個例:雨果第一次被梅里埃在玩具店門前捉住時,影片開始插敘一段雨果及其爸爸的回憶,拋出一個謎團將機器人和梅里埃一家聯系在了一起。於是影片開始一邊敘述雨果的車站生活,一邊講述他與梅里埃一家的經歷。環環相扣,十分刺激。

由於這部片子使用真人3D技術拍攝的,其表現力比較強,特別是長鏡頭的運用,更加突出了拍攝手法的獨特,強化了視覺沖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長鏡頭是:雨果為撿回機器人冒險到鐵軌上,遠處火車由遠及近地駛進時那個場景。長鏡頭的運用使我能清晰地看到火車頭冒出的滾滾白煙和車頭的顫動,雨果面對危險時的不知所措和鐵道兩旁乘客的驚恐形成了鮮明對比,十分逼真!

導演在本片中致敬了梅里埃等一代導演人,毫無保留地表達他崇高的敬意和他本人對電影技術的熱愛。馬丁斯科塞斯把機器人,梅里埃,時間,火車,巴黎都結合在戰爭之後的這個時代,即是想賦予梅里埃和電影誕生的那個年代一個重要的意義:它誕生在真正的現代性萌芽的年代,是現代化社會和資本主義逐漸趨向成熟、時間這一概念逐漸趨向模糊語境賦予了電影特殊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意義。——換言之,梅里埃的夢是一個現代主義的夢。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是不是3D電影時代的另一個夢呢?它是一個結合了歷史、時間、對現代性思考的夢。

導演也通過影片宣揚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那就是「若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那麼我們生活在其中,也必然會有自己的作用!」

篇六:《雨果》觀後感

昨天,媽媽從公司考回來了一部電影,名叫「雨果」。媽媽告訴我,這部電影她看過了,他覺得又好看又驚險,建議我看。

我和彭彭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了電腦,開始觀看。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場突發的大火中被燒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帶到火車站修理大鍾,而雨果的叔叔,卻神秘失蹤了,從此以後,雨果就一直躲在鍾樓的牆壁里。雨果為了修好父親在世時從博物館里撿來的壞機器人,偷偷地從喬治?梅里埃的店裡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喬治當場抓住了,喬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開,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來,還把雨果爸爸在世時辛辛苦苦畫的小本子收了,聲稱要把它燒毀。雨果認識了喬治的養女,並與她一起冒險……

最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喬治年輕時,是一個很有名的魔術師、導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來,他們都覺得電影很無聊,於是,人們就漸漸的忘了喬治與他的演員,喬治覺得很痛苦,他決心毀了這一切,並忘記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毀了自己精心製作的機器人,於是,便送給了博物館……

雨果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著自己的勇氣與屈強,逃過了車站巡查員的一次次追捕、不顧一切的從火車軌道上撿回機器人等,足以讓我們生起敬佩之心。

這部電影中,我最討厭那個追捕雨果的車站巡查員,他總是不顧青紅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歡幫助雨果度過重重難關的那個女孩……

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篇七:《雨果》觀後感

我要寫的這篇觀後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電影寫的觀後感,也不是學校組織看電影後老師逼我們寫的,而是我在小學生涯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寫的,謹此紀念。

我為大家介紹的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這部影片的大致內容是:一個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車站的鍾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廢棄的博物館閣樓發現了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人,但壞得很嚴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機器人的同時也被大火燒死,於是雨果覺得要把機器人修好,但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我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影的原著《造夢的雨果》

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種堅持不懈、努力追尋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如果換做我的話,可能會認為那堆機器是破銅爛鐵,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好了。當然,我也不可能發現這後面隱藏的秘密。

本部電影將電影創始人喬治。梅里愛真實的生平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試圖忘記過去的他卻被雨果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給找回了自信。

雖然電影中的雨果在車站里扮演著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鍾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卻有他的夢想,有他的追求,這一點也是我最欣賞的。

雖然劇場里只有極少的幾個人,可見許多人都慧眼識不了寶貝。同樣這部電影以它的劇情和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打動了我。

有了夢,生命的銀幕亮了。

篇八:《雨果》觀後感

《雨果》故事始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法國巴黎,影片《雨果》主要從兩條線來說明故事。電影《雨果》的前半部分是以小雨果的悲慘遭遇為開端,他努力從喪父的悲痛中走出陰霾開始尋找自己的樂趣與追求;後半部分通過小雨果的經歷逐漸引出第二條線,就是對梅里埃默片的致敬。當然也是對整個默片時代做出貢獻的影片致敬。

之所以被它所吸引,還有幾方面原因。首先,非常喜歡電影的色調,暖暖的,雖然開始小雨果境遇悲慘,但是在此色調中讓人的心裡又舒服很多。第二,喜歡這個時期歐洲的時代背景以及人們的穿著打扮,正如我們中國三十年代大上海時期,特有的旗袍、歌舞廳,都是洋溢著那個時期的特色。第三,是因為影片中兩個可愛的小正太和小蘿莉。喜歡阿沙·巴特菲爾德那雙藍色的大眼睛,清澈透明,讓人心靜如水,頓時對阿沙產生一種憐愛的感情,喜歡有加;當然,在此部電影中,科洛·莫瑞茲已不再是小蘿莉的年齡,但是,她在《海扁王》里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小蘿莉已經長大,在影片中的表現明顯進步,對小女孩的心理刻畫亦是步步到位,情感表現細膩,不管是悲情戲份還是喜劇場面都能把握准確,令人有一種她亦是伊莎貝爾,伊莎貝爾亦是她之感,讓人不盡驚嘆。

可以說,它是一部孩子的電影,也是一部講述時代的電影。

孩子,天真爛漫,有著簡單的夢想和簡單的快樂,有著探索的喜悅和冒險的快感,還有純潔懵懂的情感。

戰爭,傷害了身體,造就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和老人,扼殺了夢想,摧毀了藝術。

喜歡這部電影,有孩子,有時代烙印。還有就是,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你努力過,堅持過,都會擁有。「夢從哪裡來,就從這里」。

篇九:《雨果》觀後感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新片《雨果》在評比結果中拿到5個技術獎項,影片奪得技術獎項,可謂實至名歸。全部影片發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個老火車站時里。這樣一個狹小的環境被設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場,讓人彷彿置身於30年代的巴黎,簡直有點《清明上河圖》的意思。

《雨果》的敘事可稱精彩。本來是一部致敬片,但導演居然採用一個充滿了冒險、懸疑敘事模式。影片一開始寥寥數筆就簡單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鋪墊在挖掘玩具商喬治教父為什麼對小男孩兒的筆記本感興趣上。直到最後,才最終揭開了迷底。真不是那種一開頭就猜中結局的電影。這種敘事可謂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這不是一般的一部簡單懷舊的電影,它是寫給法國電影大師,默片鼻祖梅里愛與他所創造的燦爛輝煌老電影時光。它不僅僅是一個12歲兒童雨果的歷險記,而是默片梅里愛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寫照。在這部電影中,梅里愛的形象就是那個火車站上開玩具店的嚴肅老頭喬治梅里愛,雨果的同齡朋友伊莎貝爾的養父。

正如同電影中所描述的一樣,喬治梅里愛原本是一位著名的魔術師和木偶藝術家,後因為受到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寫實火車電影短片的啟發,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個攝影棚。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盧米埃爾紀錄片式那種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等在當時相當創新的手法拍攝了《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紀初,他率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將《雨果》以走在時代尖端的電影技術拍攝的美輪美奐,彷彿時光倒流,再現了梅里愛默片時代的場景,故事與往事,融會了真實與奇幻的感覺,彷彿穿梭在時光隧道中一樣,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再次理解曾經的默片大師梅里愛,作為對那個輝煌時代,燦爛人物的一個敬禮。

篇十:《雨果》觀後感

20xx年第xx屆奧斯卡剛剛落下帷幕,電影《雨果》獲得包括最佳音響,最佳視覺,最佳藝術指導在內的五項獎項,談及馬丁的再次與最佳導演失之交臂,奧斯卡與他之間的種種恩恩怨怨早已是老生常談。

《雨果》在本屆奧斯卡上雖說與《藝術家》拿了相同數量的獎項,但獎項分量根本不能與後者相提並論。怎麼說呢?是《藝術家》真的那麼好嗎,我看未必,就如同去年《社交網路》與《國王的演講》的冤案,今年《藝術家》的成功或許在於公關宣傳的給力,《藝術家》的勝利,毫無疑問,只能說哈維韋恩斯坦公司實在太強勢了,最懂奧斯卡的行家,69個奧斯卡,將一部部電影推向奧斯卡寶座,哈維韋恩斯坦本人就已經讓無數電影人即愛又恨。然而,在無人能阻擋《藝術家》走上奧斯卡寶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這部真正最有實力的電影——《雨果》

因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它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加上好口碑以及3D噱頭,影片在北美上映時就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作為馬丁第一部3D電影,這是他18年來第一部PG級影片,再加上11個奧斯卡提名,毫無疑問,這部兒童片還是很成功的。

撇開數字,來談談電影本身。我想,只要有馬丁斯科塞斯這個名字就已經是質量的保證了吧。《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純真年代》《飛行者》《無間行者》…他是這個時代難得的真正的現實主義的電影大師。如今70歲的他卻童心未泯,拿起3D攝像機拍起《雨果》,本片根據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原著於07年曾獲得鵝毛筆大獎,並一度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業內視作《哈利·波特》之後最好的兒童魔幻作品。電影無論從劇情,敘事技巧等不同角度看都是屬於上乘之作。

影片依舊延續了馬丁對故事結構的嫻熟把握,在場景設置和鏡頭運用等方面都顯得爐火純青。20世紀繁華的巴黎,忙碌的火車站頭,故事在這個名叫雨果的男孩身上展開,同樣是孤兒,只是沒有哈利波特那麼幸運的擁有霍格沃茲和魔杖,雨果對機器修理很感興趣,即使每天只能在火車站偷麵包吃,但每個夜晚都會在燭光下給火車站的時鍾一絲不苟地上油、校準,後來他結識車站玩具店的老闆喬治斯、他的孫女伊莎貝拉,兩人開始了一段關於電影的冒險。

整部影片給人一種尤為濃厚的經典名著般的厚重感,影片向一代電影鼻祖梅里愛更甚至整個電影默片時代致敬,巧妙穿插電影歷史情節,趣味生動的電影敘事方式,而不是像《藝術家》一般趣味不足更甚至略顯輕浮。20世紀,電影如同魔術般的越來越受到歡迎,這種全新的敘事媒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這種全新的媒介在打開人類的視野的同時也讓人們在煩雜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精神慰藉。影片以老闆喬治斯的回憶而漸進高潮,並逐步揭開電影開始所設下的種種懸念。

作為一部出色的改編電影,在我們繼續見證馬丁四平八穩的敘事風格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的電影的魅力和神聖,即使如今中國電影甚至好萊塢電影都處於低潮期的時段,電影作為20世紀的藝術,將繼續帶領我們穿梭於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生,領略光影魅力。

㈦ 電影雨果影評3篇

電影雨果影評1

我要寫的這篇觀後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電影寫的觀後感,也不是學校組織看電影後老師逼我們寫的,而是我在小學生涯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寫的,謹此紀念。

我為大家介紹的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這部影片的大致內容是:一個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車站的鍾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廢棄的博物館閣樓發現了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人,但壞得很嚴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機器人的同時也被大火燒死,於是雨果覺得要把機器人修好,但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我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影的原著《造夢的雨果》

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種堅持不懈、努力追尋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如果換做我的話,可能會認為那堆機器是破銅爛鐵,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好了。當然,我也不可能發現這後面隱藏的秘密。

本部電影將電影創始人喬治.梅里愛真實的生平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試圖忘記過去的他卻被雨果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給找回了自信。

雖然電影中的雨果在車站里扮演著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鍾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卻有他的夢想,有他的追求,這一點也是我最欣賞的。

雖然劇場里只有極少的幾個人,可見許多人都慧眼識不了寶貝。同樣這部電影以它的劇情和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打動了我。

有了夢,生命的銀幕亮了。

電影雨果影評2

馬丁•斯科塞斯選擇了兩個孩子干凈的目光,來回顧電影這個藝術形式在產生之初的樣子(對梅里愛致敬,他帶領電影沖破技術玩具的限制,發掘出電影的敘事功能)。同時,《雨果》還討論著被攜帶出的一個永恆的議題,一個個體存在的意義。

據我淺薄的理解與歸納,人類長久以來的諸多藝術形式,無論是文學、繪畫、雕塑抑或電影,透過物質的表層,他們追尋的東西,可以歸結為對形式與內容這兩者間平衡的諸種把握。而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重合的追求,其實是在求得一種不被“遺忘”。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大咖啡館的地下室,盧米埃爾兄弟,《火車進站》——用匠人來稱呼盧米埃爾兄弟並無不妥,他們並沒有確切地意識到電影,或者說視覺影像可以具有的意義。

電影影像,承載了人類千百年來對凝固時空、維系永恆的渴望——從古埃及的木乃伊到後來的肖像繪畫——源於巴贊在《電影影響的本體論》里稱為的“木乃伊情節”,“與時間相抗衡”,他這么說。

電影塑造了一個符合現實但相對獨立的時空,從而得以克服永恆的歲月流逝,想像力成了其間的橋梁,在那個時空,我們可以不再感到寂寞。

電影討論的寂寞,觀眾可見的,是小主角雨果的寂寞,他把整個世界想像為一個運轉著的機器,而自己身為其中的某個零件,必當有用;另一處的寂寞,是《雨果》的基底,是Papa喬治•梅里愛的晚年孤寂。戰爭(這永遠是摧毀一切的主題)、早期美國影片的影響(比如《火車大劫案》)、自身技術的局限(梅里愛曾長久固執於電影的劇場化的拍攝、固定機位等)是片中所見的梅里愛失落的起因。後期,梅里愛選擇改變的時候,卻遭遇了因膠片大批霉變受損(所以片中能弄到一卷梅里愛的電影會那麼令人驚喜)和最後電影論斤出賣的打擊,最後淪為一個玩具商。

《雨果》中,梅里愛在晚年,不斷懷疑並且企圖遺忘和封鎖自己早年對電影的追求。通過其教女伊莎貝拉之口,道出了這種懷疑和悲傷——“我不明白我存在的意義”。

時間在電影的開場就被放在了顯著的位置,斯科塞斯把不可見的“時間流”,通過片中的27座時鍾和諸多鍾表具體化出來。

斯科西斯讓雨果成為一個能夠“調節”時間的人,每天在鍾樓間穿梭,給大鍾上發條,這在隱含層面也賦予他回望電影歷史的命運,凝視渺小的自己在巴黎這個大都會的命運。

《雨果》有戲中戲的影子,梅里愛的片子是一場冒險,而雨果和伊莎貝拉渴望冒險,鑰匙打開了回望過去的“心門”,雨果和伊莎貝拉對秘密的追尋,也是對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堅守。

影片中,《月球旅行記》在多年後被手搖放映機重現,電影“凝固時空、維系永恆”的能力顯現出來。可以說,梅里愛在挖掘出電影敘事功能、讓世界開始真的意識到有一種形式可以將色彩(當時是後期上色)、音樂(後期配音)、動作等種種生命的因素綜合起來,超越當下時空的局限的同時,也讓片中的梅里愛自己,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意識到自己未被“遺忘”。某種兩全。

影像讓我們在某個時空不再感到孤獨,在回望過去的時空時,能夠撞見過往的自己和塑造了今天的自己的一切。

電影雨果影評3

喬治·梅里耶是電影史上被稱為“電影魔術家”的第一人。在電影還是魔幻藝術的年代,魔術家和機械師出身的他建立了最早的電影studio,拍攝了大量科幻題材的電影,並創造了許多開創先河的電影技術,比如著色、軌道和許多今天看來幼稚、但在當時卻是獨一無二的道具和布景。我們今天在教科書里看到的許多電影劇照,如儒那凡爾納的《月球旅行記》,都是他的作品。可惜他的手工作坊式藝術抵不過大工業的滾滾洪流,1913年,他的公司破產,繼而戰爭的爆發讓他一貧如洗。珍貴的電影膠片被賣給了化學公司生產女士的高跟鞋跟,一手創立的電影studio也付之一炬。戰後,他在巴黎火車站開了一個玩具店,當了一個玩具商人,從此退出了電影的歷史舞台。很難想像電影史上的先驅竟然有一個這樣的結局,正如梅里耶先生在電影中所說:“Happy ending only exists in movies.”一句話,令多少人唏噓。

電影的故事就是從巴黎的那個火車站開始的。小男孩Hugo的雙親去世之後,成了棲身火車站大鍾里的孤兒,每天看著形形色色的人群,他偷過,被打過,被抓過,但父親教給他的對機械的熱愛始終不改。在那個父親撿到的世界上最精妙的機械機器人里,他發現了電影的秘密。

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無疑是用致敬的謙虛姿態拍成的電影。我們幾乎可以看到,馬丁就是電影中那個寫教科書的教授,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參觀了梅里耶的studio,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電影。七十年前,人們開始懷念電影,紀念梅里耶,而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電影。電影是每個人的夢,那些會動的圖像,那些書本中成真的鏡頭,曾經以為遙不可及的東西,如今都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這部電影的珍貴之處還在於許多電影史早期的的鏡頭重現。看著一百年前的人們對銀幕上的火車進站鏡頭驚呼,還有幾乎同一時期的工廠女工下班,稍後的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導演把當時披荊斬棘的行業先驅們如何拍電影、如何創新的故事呈現在了觀眾面前。馬丁這次挑選的題材雖然奇特,但仍然是歷史,而馬丁最擅長的就是歷史。大氣的態度和對大場面的駕馭使這部片子有種端正的氣度,這是晚輩對前輩的獻禮。

這部電影讓我唯一覺得沒有必要的地方就是3d的使用,除非馬丁是以告慰祖先的姿態在對梅里耶說,看,我們沒有辜負您的事業。看這部電影預告片的時候我以為是個極地快車似的奇幻片,看到一半才發現這純粹是個歷史片。

㈧ 求問!!!有一部電影有一個鏡頭 中間是個月亮 有人臉的表情的 黑白的 貌似是科幻電影……附圖如下……

這幾個鏡頭出現在去年的一部彩色電影《雨果》中
雖然這部《雨果》電影不是科幻片
而是一片向老電影人致敬的藝術類劇情片
但上面的幾個鏡頭
也是電影中的一位老導演所製作的電影「登上月球」中的
電影中的電影吧

㈨ 雨果《悲慘世界》沒看懂,誰能幫我講解一下

建議看一下《悲慘世界》電影版,風行搜索《新悲慘世界》 這樣就可以知道雨果為什麼寫坑道和地下世界了。這個電影比較按照時間和故事的發展順序來進行的(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比較注重紀實,記錄),看到電影畫面里的當時時代的場景(因為我們畢竟沒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法國經歷過,有些東西不是看文字描述就可以想像到的,電影是法國人拍的),就會對雨果的人物、場景、情感的了解會有所幫助。

㈩ 全景鏡頭詳解:攝影大師如何拍攝全景鏡頭

電影攝影師羅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曾憑借電影《飛行家》,《刺殺肯尼迪》和《雨果》三度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他與導演昆汀·塔倫蒂諾、馬丁·斯科塞斯、奧利弗·斯通有著長期合作。

羅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在拍攝現場

然後,

如何以羅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的方式進行全景拍攝?

首先,

讓我們學習一下全景鏡頭和大全景鏡頭之間的區別。

全景鏡頭:

全景鏡頭是大場景拍攝角度的構圖方法之一。讓我們研究理查森電影中全景鏡頭的各種用途。

全景鏡頭的構成是一個人從頭到腳的畫面。這些鏡頭用於顯示觀眾的背景和空間場景。它們的大小,距離和位置將起重要作用。

上圖是《被解救的姜戈》中廣泛使用的全景鏡頭的一個例子,這個鏡頭使他成為電影中的英雄。注意背景是如何完美地平衡拍攝的。

姜戈站在畫面中央的高位上。在他的後面是一棵大樹。通過在左後方增加三個女人,可以填充死空間並增加鏡頭的縱深感。右邊的人與馬車同樣如此。

同時,請注意,樹上的葉子恰好使您的眼睛關注姜戈,除去兩側的事物,這種拍攝鏡頭真的很棒。

全景拍攝並非全都聚焦於突出人物。它們還可以用於顯示例如《飛行家》里的飛機,突出顯示該飛機在天空中的比例和位置,並仍在鏡頭中顯得有縱深感。

理查森還是剪影大師。他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在電影中顯表示全景鏡頭。在上面的《殺死比爾1》的精彩畫面中,我們為這個驚人的室內戰斗場景瘋狂了88秒。與「殺手比爾2」中訓練中顯示的蒙太奇相比,這絕對都是驚人的。

所有角色都站在明亮的背景前,這將吸引您將所有注意力集中都放在他們的動作上。目標主要是基於武術突出的,通過削弱角色的衣物,您可以專注於動作,展現結果是令人驚嘆的。

理查德森還使用剪影來顯示「秘密」,例如下方的《禁閉島》,並指出了整個場景的不祥感。我們看不到任何角色的面孔,並且他們完全被周圍的圍欄包圍。這是在畫面和觀眾之間產生張力的好方法。這種全景鏡頭會讓您不舒服。

下圖是電影「雨果」的全景畫面。畫面里有喬治·梅里愛(George Merria)在周圍環境中的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但是中央的構圖和舞台燈光吸引了觀眾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身上。

他的腳兩側有四個舞台燈,高處的陽台上的兩個燈緊貼他的肩膀。背景中的兩個雕像都是背光的,然後一大群觀眾觀看他在那兒的表演。圖片顯示了所有細節,但您仍然專注於梅里愛,這是一個厲害的全景鏡頭,具有正確的構圖和照明。

大全景鏡頭:

大型全景鏡頭是在遠距離拍攝的,通常以拍攝風景和大型建築物外觀為特徵。

大型全景鏡頭像全景鏡頭一樣顯示人物的周圍環境,突出了比例,距離和位置。如果人物可見,則它們的大小通常無關緊要。它們不是鏡頭的焦點,但可以起到補充。

上圖來自電影「無恥混蛋」。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房屋的外觀,並交代空曠的建築物和周圍環境。拍攝還使用母牛和洗過的衣服來填充獨立空間中樹木的孤立感,這也有助於平衡左側房屋的構圖。

下圖是《被解救的姜戈》中的場景,我們看了一部具有標准大全景的西方電影。廣袤而開闊的景觀表明他們漫長的旅程,這座山代表了前方的障礙。

介於全景和大全景鏡頭之間:

現在您知道了標准規則,您還應該知道可以打破它們。您可以在標准全景鏡頭和標准大型全景鏡頭之間拍攝。電影攝影的最好部分是利用周圍環境來拍攝最佳畫面。

在電影《雨果》的上方,我們看到一個年輕的雨果站在照片的中央,但他站在隧道盡頭的構圖中。他身後的燈光照亮了他,我們幾乎認不出他的臉。這是全景和大全景之間的完美示例。

閱讀全文

與雨果電影鏡頭畫面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李嘉欣哪個電影比較 瀏覽:746
賈玲拍的最新電影 瀏覽:988
音樂小動物的電影 瀏覽:252
世界著名電影100 瀏覽:428
土撥鼠之日類似的微電影 瀏覽:778
如何看到還沒播出的電影 瀏覽:11
一部電影一家三口超能力 瀏覽:594
二戰士兵看守鬼屋是什麼電影 瀏覽:633
經典微電影香水有毒6 瀏覽:689
合肥吳山廣場電影院 瀏覽:973
最早音樂電影是什麼 瀏覽:858
電視看最新電影軟體 瀏覽:443
情人節電影分析 瀏覽:528
哪個電影燈泡爆炸 瀏覽:564
鋼鐵俠第一部電影 瀏覽:99
美國的超自然恐怖電影有哪些 瀏覽:868
亞洲電影迅雷mp4 瀏覽:759
一部電影有佛 瀏覽:305
廣州電影院時間表 瀏覽:455
少婦與少年倫理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