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分析電影叫什麼原因

分析電影叫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2022-11-26 11:48:03

A. 什麼樣的影片分析是好的影片分析

進入電影的方式
《電影的讀解》是一門關於電影的課程。但它並不是一門嚴密的、系統的關於電影藝術的概論,更不是一門電影美學課程,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門電影藝術的入門課程。稱它為入門,一方面是作為主講者的我還談不上對電影藝術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為聽課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觸。這門課將主要通過對電影的一些基本藝術問題的介紹,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價,來達到提高電影藝術欣賞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這方面給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啟發,使有興趣者可以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去發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認識電影

進入當代社會以來,看電影已經成了一般人,特別是文科大學生的普通經驗了。不管是什麼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歡看電影,而且都會看電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電影有一般文學與藝術樣式所沒有的直觀性與生活實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曾說過,電影從靜止到運動,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它所發展出來的正是還原生活的能力,與生活真實的距離正在縮小仍至消失。特別是電腦時代,甚至可以復制出無法再現的一些景觀,如過去與未來的世界。而進入跨國資本主義時期——後現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經濟的融合之後不可阻擋的前景。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種藝術形式,詹姆遜就把電影看作是後現代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是由於電視與電腦的出現,從人類文化的發展來看,圖像的時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時代,而電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眾性,大眾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號》也才有可能風靡全球。

但是電影的魅力除了直觀性之外,一般人卻不大注意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儀式對觀眾的潛在影響。 足以為證的是: 去電影院里看一部電影,和在家裡從電視上去看同一部電影其審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於,除了故事的層面之外,在電影院里看電影還是一種文化的參與, 一種儀式的參與。 這就意味著, 作為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院,對於電影成為一種藝術而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過去在南京,現在在香港,看電影的儀式感是很強的。 隱性的燈光, 隱蔽的銀幕、 典雅的裝飾, 都在提醒人們已經進入一種非生活化的狀態。接著燈光漸暗,紗幕徐徐拉開,而音樂則悠然響起,觀眾是慢慢地, 不知不覺地被引入的, 電影院所做進入儀式為觀眾提供了心理的准備。這不像我們的電影院,人還沒坐定,燈光突然滅了,到處吵吵嚷嚷。 而封閉性的空間,場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銀幕上光影與聲音的引導,觀眾心理的放大效應,所有這一切,都在強化著一種進入儀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觀眾的主體意識暫時消失,而身心兩個方面都不由地交給了銀幕。所以看電影都會有一種失去自己的感覺。特別是當代電影的視聽強剌激,用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就叫著「感覺剝奪」。而美國學者賓克萊曾使用過一個概念叫「委身」,來形容藝術欣賞的這種狀態。這是一種有如宗教儀式的藝術儀式。人們只注意到電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沒有注意到進入電影院參與藝術儀式對一個觀眾心理的潛在影響。

B. 專家分析今年春節檔電影火爆原因是什麼

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火爆,熱門影片熱門場次一票難求,除了跟這7部影片整體口碑不錯有關,也一定程度上受益於「就地過年」的影響。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分析認為,春節檔火爆,一則親戚朋友同學假期娛樂消費的剛需;二則旅遊流動減少,使剛需更剛;三則影片類型比較豐富;四是票價大幅度提高

據燈塔實時數據,截至2月16日上午9時30分,中國電影市場2021年度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00億元,總觀影人次達2.29億,總場次1638.74萬。另外,截至15日20時,2021年春節檔電影總票房已突破60億元,超過2019年的58億元,創下中國影史檔期新紀錄。

(2)分析電影叫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你好,李煥英》豆瓣評分高達8.3分:

2021年春節檔共有《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煥英》《刺殺小說家》《侍神令》《人潮洶涌》《新神榜:哪吒重生》《熊出沒·狂野大陸》等7部各具賣點的新片同時上映。

目前陳思誠執導的《唐人街探案3》以超31億元暫列春節檔總票房第一,賈玲導演處女作《你好,李煥英》超過18億元排在第二,第三名《刺殺小說家》達4.1億元。

口碑方面,《你好,李煥英》憑借高密集笑點與動人親情表達得到最多觀眾的認可,豆瓣評分高達8.3分,票房上也順利完成逆襲,從大年初三開始便登頂單日冠軍,並將繼續保持這一優勢。

C. 分析電影《泰囧》大火的原因

從硬體方面,其優勢有:1劇本與演員的專業,2延續了《人在囧途》的喜劇題材,3黃渤范冰冰等明星本身就是票房保障,4選擇在賀歲檔上映,觀影人群集中(同年也幾乎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影片)軟實力有:1觀影人群對近年層出不窮的各種大片,爛片,劇情片審美疲勞,普遍樂於接受不說教的,帶來歡樂的喜劇片,2觀影人群正經歷一個「變小」的階段,(從《小時代》的火爆可以看出),年輕人有了資本來消費電影,又有更多對喜劇片的熱情,提供龐大的受眾群體。3《人在囧途》非常成功,讓所有人都在關注度它的續集,這是極為有力的宣傳。

D. 用弗洛伊德的學說分析一部電影,隨便什麼都行

這個包含了夢境與現實復雜關系的故事,可以很精確的嵌套在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理論中。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釋夢》第四章「夢的化妝」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摹仿作用(identification)」。在《釋夢》提供的病例中,弗洛伊德一個女子在自己的夢中將自己的形象與一位女友「等同起來」,夢就獲得了一種全新而合理的解釋。在這名女子的夢境中,既出現了自己的主觀意志,同時也整合了部分自己女友的主觀意志。她夢到想去商店買一些熏鮭魚舉行晚宴,卻恰好趕上商店關門。打電話叫外賣又碰到了電話故障。這既體現了做夢者作為自己主觀的願望,即不想讓女友有勾引自己丈夫的機會,同時女友「想變得豐滿些」這個慾望未得到滿足內化為做夢者自己的慾望。「它不過是用自己代替了女友的位置,或者我們可以說,她把自己與她的女友『等同起來』。」弗洛伊德的觀點通俗的來講,即在夢中,作為做夢者意識主體的並不一定是做夢者本身,而是潛意識里對多種意向整合的結果。夢中之自我並非真的自我,而是潛意識里為了滿足慾望而構築的虛擬人格。

晦澀的理論總是難於理解,讓我們回到《穆赫蘭道》的劇情中。我們看到,影片開頭(4』)處的車禍,和128』的Diane 赴宴的橋段一模一樣。Diane 和 Rita 的台詞皆為」 What are you doing? We don』t stop here.」 兩次發生在Mulholland Drive 上的相同段落,是本片最明顯的暗示。Diane (即前面的Betty)與Camilla (Rita)的角色進行了某種程度的互換。115』之後的情節來自於現實,而之前的一切部分都是Diane 所作的一個夢。

當然就此妄下結論未免過於牽強,需要相關的鏡頭以佐證。2』處有一段怪異的鏡頭——來回晃盪的搖鏡,粗重的女子喘息,最後鏡頭栽在了枕頭上——這正是已經得知Camilla 死訊後的Diane 睡著時的情境。而後面的截止115』前的一切故事,都是這一夜Diane 所做的夢。另一個例子來自道具的使用。即Diane 所居住的房間就是夢境中Betty 和Rita 找到腐屍的房間。Diane 知道Camilla 之死是自己一手導致,因此在夢中虛構了這樣的情節。推敲細節並不是本文的目的,因此其他的證據不再詳述,你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慢慢尋找。

「摹仿作用」 即identification 是揭開這個夢境的藍鑰匙。Diane 的夢境中混雜了各種復雜的因素——愛、恨、自卑、沖動、後悔、理想主義、嫉妒、內疚等。這些因素混合而成了夢境中的各個人物形象。

首先,愛以及由愛生恨。這是Diane 殺死Camllia 的原因。Camilla 與她是同性戀夥伴,也是一起在好萊塢闖盪的朋友。但是Camilla 迅速走向了成功,並與導演Adam Kesher 定婚。Diane 希望保持關系但遭到拒絕(122』)。Diane 威脅她,但是Camilla 不以為意。Diane 終於僱用殺手殺死了Camilla。在夢中,Diane 希望Camilla 永遠和自己在一起,於是安排了夢中的Camilla 在穆赫蘭道的車禍中失去了記憶。很明顯的是,115』之前的部分,Rita 一直是依賴著Betty 的,Betty 處於強勢地位,Rita 則處處需要她的幫助、保護與安慰。這就是摹仿作用最明顯的體現——Betty 是Diane 的理想化自我,整合了Camilla 的一部分特質——優秀(從她出色的演技可以看出)、自信、從容不迫等等。Diane 在與Camilla 的關系中沿襲了一貫的自卑感,這讓她在夢中把自己和強大的Camilla 整合以求得滿足。值得一提的是,夢中的Camilla 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Rita,來自於好萊塢著名影星Rita Hayworth。而這個影星飾演最多的角色皆為蛇蠍美人類型。由此可見Diane 對於Camilla 給予她的巨大傷害耿耿於懷。

其次,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影片開頭的剪影舞蹈是Diane 曾經脫穎而出的表演(後面我們知道這是一種叫jitterbug 的舞蹈,是加拿大以及美國北部的舞蹈)。這樣的成就使Diane 對自己的演藝生涯充滿了理想。但是來到好萊塢後,一次次落選與失敗讓她漸漸瀕於崩潰,又陷入了與Camilla 的同性戀情中不能自拔。所以夢中的Betty 具有了Diane 不具備的優秀條件——有一個生活在好萊塢的姨母留給她房產,並擁有出色的演技(很可能Diane 的演技也不錯,但是殘酷的挑選和一系列暗示中提到的暗箱操作讓她永無出頭之日)。Diane 深知自己犯了錯,於是將真正的親戚,也就是撫養自己長大的姨父姨母在夢中變成了同行的陌生人,這樣他們就不會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傷心。影片最後,Diane 開槍自殺前的幻想,就是面目猙獰的姨父母。Diane 無法面對社會和親情的壓力,最終自己走向了死亡。在這里,摹仿作用的體現在於姨父母的角色轉換。

另外,沖動與悔恨。Diane 一時的感情沖動,僱用了殺手殺死了Camilla。夢中她當然希望這一切都沒發生過。於是自己僱用的殺手變成一個極笨的笨蛋,毛手毛腳地連殺三人才得以脫身。而殺手的同夥,那個雲奇餐廳後牆的面目猙獰的乞丐,則是Diane 夢中最為恐怖的東西。是他告訴了Diane Camilla 的死訊,很可能還給了她一些證據(殘骸或者死屍的照片?),裝在藍色的盒子里。Diane 將這名乞丐想成了一個魔鬼一樣的存在,並將那天一個路邊的男人嚇暈。可惜Diane 的願望沒能實現——殺手干凈利索的殺了Camilla。而藍色盒子,則是一個類似薛定諤的貓的假設性存在——它在打開之前,裡面有什麼都不會確定。而當它打開時,一切的幻想和可能性都轉變(量子物理則稱之為「坍縮」)為唯一現實。這也是為什麼藍色盒子打開,夢境就結束的原因。Diane 意識到了Camilla 的死已是事實,她的所有希望都已破滅,最終在臆想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95』到115』中間的部分在一個歌劇院中進行。主持人不斷高喊No hay banda!(沒有樂隊)It is an illusion. 彷彿帶有中世紀宗教色彩的表演。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A Nation under God」,即大部分人為信教者。而基督教的教義則是眾多人基礎價值觀的重要部分。在Diane 夢中出現的宗教場面,可以理解為她心中宗教道德底線對於自己所犯罪孽的審判。在弗洛伊德的意識理論中,此場景可解釋為「檢查作用」。無意識的慾望在夢境中逃過檢查作用,讓我們看到了前面Diane 的幻想與夢。而在夢的結尾,也就是Diane 逐漸清醒的時候,檢查作用開始了對潛意識的壓抑,不斷告訴意識本身「這是一個幻覺,一切都是幻覺」。

與精神分析理論無關的一點,對於「造夢」的諷刺是《穆赫蘭道》最大的主題。影片暗示性的描寫了許多電影圈的黑暗——資方的惡意操控、霸道的權錢交易、不公平的甄選機制等等。這類的問題在Diane 的夢境中亦有體現。演員處於整個運作機制的最下層,在商業上也處於被動地位。成功要依附於人,又會傷害於人。同時在演戲的過程中,人格的分裂也是痛苦的。Diane 的扮演者Naomi在一次訪問中透露她在拍這部片子時一度想放棄,心情沮喪,甚至一度萌發開車到穆赫蘭道自殺的念頭。她曾幾次提到導演David Lynch在"exploring my dark side"。

對於電影的分析到此為止。這些蒼白的文字是絕對無法概括這部偉大電影的內涵,只是一種利用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對於這個故事一次簡單而粗淺的探索。領略它更深刻的意義,請你打開DVD機,和David Lynch 一起在穆赫蘭道上重溫Diane 的噩夢。雖然這肯定不是一次愉快的過程,但你必定會有所收獲。

參考資料:
《釋夢》,弗洛伊德著,孫名之譯,商務印書館。
《論攝影》,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一些網路上的評論。

E. 《三峽好人》影片分析

這部電影的題材並不新鮮,「尋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賈樟柯聰明的是,選擇了 「三峽」拆遷這樣一個大背景,來講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峽拍攝,比如換成在賈的故鄉,變成「汾陽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會少很多。不可否認,「三峽」工程不僅在表現巨變中的中國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所提供的豐富視覺與社會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賈氏電影特有的動人細節、狀態描繪,鑲嵌於三峽搬遷的社會變動圖景中,虛構與真實紀錄的融會,令電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選擇「尋找」的故事題材對於表達賈樟柯一貫的「變化」主題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峽好人》中,各種各樣的敘事要素圍繞著變化而展開,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鄰里、親朋的關系也在變異,伴隨這個變化的主題或不確定性的主題的,就是對於不變或確定性的追尋。但到頭來,尋找到的東西也在變質,「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說,「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於是,沈紅找到了丈夫,卻決定了結這段愛情和婚姻。而韓三明的非法婚姻卻因為尋找獲得了破鏡重圓的可能。

主題及意義:我們為什麼喜歡賈樟柯?

好些人提到賈樟柯的電影意義時,常說他發現了「縣城」。把這作為他的一種創舉。而我覺著賈樟柯影像更大的價值,在於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於社會邊緣,城市邊緣的人們。在中國,對底層、邊緣人物的書寫並不是從賈樟柯這開始的,但沒有誰用了他這么集中的目光。我們的電影里對底層人物的書寫,也往往要提煉,要升華其英雄性。如果他們有幸成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斷然不會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現的。而更多時候他們僅僅以配角的面目出現,在鏡頭前一晃而過,帶著統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對他們的世界,我們全無了解,盡管那個世界就在都市繁華腳下,在盛世華章的背面,但許多人選擇了看不見,而看見的人,將接受來自內心的疼痛。捏著火炭,一言不發。誰也不說,說出來的人,我們不能不向他致敬。於是,我們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賈樟柯的鏡頭里也獲得了尊嚴。像尹瑞娟、崔明亮這些最普通不過的,甚至稱得上失敗的年輕人的愛恨都得以在銀幕上呈現。

不僅於此,賈樟柯是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著他們的真實生活和狀態。這種詩意並非不真實的方式,而是指他發現了底層的、邊緣的人們那種被遺漏的打動人的細節。底層人物的生活被審美化了。在《三峽好人》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細節。比如一群赤裸著上身的砸牆工人討論著人民幣上的景色,以最樸素的語言,述說著我們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錢的詩意化,或許只有在窮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裡,錢不過是資本。再比如韓三明與他的前妻分吃一顆大白兔奶糖的鏡頭,賈樟柯濃墨重彩地書寫著這種物質匱乏狀態下的浪漫,令那些對著大魚大肉食之無味,閑著沒事干就整天吵架鬧離婚的所謂主流之人汗顏。賈樟柯鏡頭里的底層人、邊緣人,再不是那種臉譜化、程式化的呈現。他還原了他們本身的豐富性,狡黠、幽默、溫情、暴戾、堅忍、怯弱……對這樣的邊緣人群,賈樟柯給予了詩意的關懷和尊重。

曾經有篇對賈樟柯的訪談叫「黃金時代的尷尬好人」。指他絕然地讓《三峽好人》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動向「大片霸權」示。這使我想到,我們之所以喜歡賈樟柯,或許更在於他的堅持讓我們體驗了另一種電影可能性。

優缺點評價:

(一):更從容的賈樟柯

從「故鄉三部曲」到《世界》、《三峽好人》,我們在賈樟柯電影中所看到的,幾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感受。也正是對基本生存感的強調,使得賈樟柯的地方書寫獲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審美可能。這也正是他的電影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多國際共鳴的原因。

這種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和感受在賈樟柯的電影並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積起來的,有其內在的邏輯,那就是時代的變遷。如何用影像來表達個人在時代變遷中的體驗,什麼樣的節奏?什麼樣的角度?賈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經歷了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我想從《站台》與《三峽好人》的對照中來說明這一問題。

在《站台》中,飽含著賈樟柯的個人體驗,影片沒有太多的情節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細節的堆積,一些狀態,一些聲響,一些視覺上的景觀,是屬於80年代的回憶。關於人的生存狀態和感受的描述當然有其打動人的力量在,但我們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節奏是混亂的,那些代表性極強的歌曲、聲音、政治語言,以一種和畫面極不相稱的跳躍,通過極高的密度給人灌輸「時代」的概念,但是這些素材除了製造特定氛圍,沒有更深的進入情節,我們並不能看到社會變化和人物之間的互動聯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時間的具體變遷。對於60、70年代生人來說,他們或許可以通過自身經歷來補充其中的線索。但對於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人,簡單呈現的符號恰恰導致疏離感。或許因為賈樟柯對這十年(同樣是他的成長歲月)有太多的感觸,我們從《站台》看到了了一個經歷了諸多沿途風景的人,他要訴說,有點急速,有點慌不擇言。但說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靜,才能打動別人。

而在《三峽好人》中,我們感受到的正是這種平靜的控制力。賈樟柯變得從容起來。比如在鏡頭運用上,他不再執著於長鏡頭,同樣用了很多短切鏡頭。他的電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現實的元素。這部電影里同樣有很多時代符號,但並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與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潮濕的心》、《酒剛倘賣無》等等,是跟劇中人物的心情聯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應的關系,參與了影片的敘事。以《潮濕的心》略作分析,三峽彩虹橋邊的舞池裡,人們在《潮濕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峽的天氣是潮濕的,沈紅的心也是潮濕的,即將破裂的婚姻像潮濕又悶熱的天氣,讓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總是拿著一個礦泉水瓶,不斷地喝水,不斷地擦汗,不斷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從。而在《站台》中,各種各樣的音樂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單純的環境音在使用。

(二)更積極的主人公

為什麼《三峽好人》比「故鄉三部曲」,《世界》更打動我呢,是因為這些影片的書寫對象同樣是社會的底層、邊緣人物。但前面的電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脫離了人類社會種種塑造性關系的茫然動物,他們永遠處在被動,等待的狀態,我們看不到他們更想要什麼,更渴望什麼。似乎他們沒有這些。

而在《三峽好人》中,這種情況有了變化。主人公不再是無助無力無望的消極典型,兩人面對生活的苦難或尷尬,皆堅強地選擇了尊嚴。韓三明在故事的結尾決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掙3萬塊錢為16年前買來的妻子贖身,而趙濤扮演的沈紅則在一支舞後告訴丈夫,自己有了別人。她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結束戀情,沒有哭泣,也沒有譴責。內心或許難過,但外表顯現的卻是平靜的決斷。用賈樟柯自己的話來說,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動力的人,他們懷著希望之心,他們都要尋找他們的幸福。相對於那種「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的狀態,這或許是更值得我們提倡的人生態度。

(三)一點或許是苛求的批評

賈樟柯的非比尋常,在於他對底層或邊緣人物生存處境的細節把握之藝術敏銳外,不斷迂迴著一種宏大時代背景的舒緩呈現。它是難言的,卻是有力的。我們看到在好萊塢大片中,在中國的大多電影中,時代背景往往被抽離,被虛化。它們不是為觀照現實而拍的,它們只負責提供夢幻與麻醉。而在賈樟柯的影像中,是時代的變遷形塑著主人公們的生存狀態。這種時代不是抽象的,而是進行時的,是我們已經經歷過並且正在經歷的。

但或許正是因為形塑關系表達的復雜性,在賈的作品中,我們並不能清晰地感覺到人性與社會政治、道德、倫理的交鋒和形塑關系。時代的變遷作為背景被很好地呈現出來了,但這還不夠。我們不僅僅需要被煽動得熱淚盈眶,我們更需要感動之後的沉靜與反思。在《三峽好人》中,對於時代尖銳的與人相沖突的地方,賈樟柯隱隱約約地提及了,但隨即話鋒一轉。比如三峽移民,鏡頭很多次停留在他們身上,但並沒有深入他們內心的嘗試。就像一個法國影評人所說的: 「《三峽好人》一直是以曖昧和模糊的手法,觀察這個著名的遷徙……」

同樣是「小人物大時代」的模式,相較之下,我更喜歡《霸王別姬》那樣的表達,用個體遭遇來投影出時代,蘊含著對歷史的反思。而賈樟柯專注於表現時代影響在個體身上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在賈導以後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運是沉浮於時代之中,而不是游離其外。

(四)細節上的一些問題

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現實的元素,寫實的電影里引入一些超現實的鏡頭,有時候的確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後出現的怪魚,《毒太陽》里幾次出現的火球,都為影片、為主題加了分數。而賈樟柯在此片中的運用,手法比較毛糙,略顯做作。如在影片的66分鍾處,趙濤晾完衣服出畫之後,三峽移民紀念館突然像火箭一般飛升而去,我認為此處可以處理地更好,演員出畫後大樓突然飛升實在突兀,如果能處理成角色的幻覺就比較容易讓觀眾接受了,跟人物及情節的聯系就可以更緊密些了。再如在影片的82分鍾處,鏡頭跟隨韓三明的視線轉到三個穿戲服打游戲的人身上,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覺得表現的重心錯了,如果鏡頭能再回到韓三明身上就好了。如果不回到韓三明身上,那麼鏡頭應該在三個唱戲的人身上停留的時間再長一點,最好能發生點什麼事,否則讓觀眾覺得是為拍而拍,而不是敘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為准備時間過於倉促的原因。影片的一些對白我認為存在一些瑕疵。如第90分鍾,韓三明問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這種文藝腔似乎不太符合一個農婦的身份。再如第46分鍾沈紅被一個路邊的孩子攔下,孩子問:「姐姐,你們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經整16歲了。」沈紅回答:「噢,才16歲啊。」轉而岔開話題說「天陰了。」便離開了。這有點不符合對話的邏輯。那怕再增加一句「你還太小了。」也會自然得多。當然如果從沈紅當時心亂如麻的狀態考慮,這種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

一個成功的導演在選擇演員方面是有天分的,換言之,一部好電影離不開恰當的演員,就像李安選擇了湯唯,成全了《色戒》。而賈樟柯選擇了自己的表弟韓三明,也保證了《三峽好人》的真實質地。

韓三明常常是一言不發,矮小的他在廢墟中緩緩走著,一副木訥,無辜的表情,這種真實感並不是表演出來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礦工,就是一個勞苦大眾,在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顯得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股子執拗在里頭。這也正是底層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馬哥的表演,活靈活現地呈現了一個街頭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對周潤發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學《英雄本色》里的周潤發用紙點煙,用《上海灘》的插曲作為自己的手機鈴聲,學周潤發的話「現在的社會不適合我們了,因為我們太懷舊了」。這是《三峽好人》中唯一帶有喜劇性的人物,賈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豐富性。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絲幽默的顏色。

從《站台》開始,趙濤就成了賈樟柯電影的御用女主角。經過《站台》的尹瑞娟、《任逍遙》中的巧巧、《世界》中的趙小桃的歷練,趙濤已經稱得上非專業出身的專業演員了。在《三峽好人》中,趙濤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種痛苦之下的堅忍,被她陰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現的恰到好處。但因為角色的限制,《三峽好人》中的趙濤也未能有爆發性的展現空間,不像韓三明和小馬哥那樣出彩。

敘事結構與敘事技巧分析

敘事結構上,《三峽好人》採用的是板塊式結構,和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類似。趙濤的故事插在韓三明的故事中間,兩者在影片里幾乎沒有交集,但在主題上是共同的,他們都在「尋找」。一個尋找16年不見的妻子和女兒,在奉節舊城穿梭,一個尋找兩年沒回家關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節新城行走,能夠保留感情的是一個非法的婚姻,而那個開始於自由戀愛的婚姻反而什麼也留不下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意義。

敘事視點上,賈導選擇了以兩個外來者的身份來講述這個故事,而不是從一個生長於此的人的視角展開,對他來說是個新的突破,兩個外來人眼中的三峽庫區,也是觀眾(他者)眼中三峽庫區的景象,觀眾不再只是劇中人故事的觀望者,而與劇中人一起成了中國變遷社會的觀望者,有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視聽語言分析

鏡頭方面,《三峽好人》跟賈導以前的作品一樣,用了很多的長鏡頭,但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長鏡頭也運動起來了,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少了,拿《站台》的開頭與《三峽好人》的開頭進行對照就能明顯看出這種變化。《站台》的第一個鏡頭是站台一堵破牆下,一大群人站著,只能聽見他們嘈雜的聲音,看不清他們臉上的表情。而《三峽好人》開片,鏡頭緩緩移過一艘長江客輪上的乘客們,他們各異的表情、動作、聲音,盡收觀眾眼底。三分鍾後鏡頭才落到坐在船尾的主人公韓三明身上。

《三峽好人》中也有很多的遠景,空鏡頭,應當是天氣的緣故,一拍遠景,便是灰濛蒙的一片,看不真切。這朦朧的山水之間,給人蒼茫的感覺。山蒼蒼,水茫茫,宏闊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畫面上很渺小,往往置於邊緣。而且背後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長江水面。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免發出有限對無限的唏噓吧。鏡頭把人幾乎逼進長江和消失的城鎮之中,人卻沒有任何選擇的「空間」。 這同樣也加深了觀眾的在場感。

在鏡頭的轉接上,顯得粗糙而生猛,沒有什麼設計,這使得《三峽好人》雖然講述了故事,但故事性並不強,因為觀眾時刻會被打斷,在沒有過場的鏡頭間游離出來。這種突兀的剪接方法,是一貫的賈氏風格,或許就像賈樟柯自己所解釋的:「因為現實里沒有平滑的過場啊!」

對聲音的重視也是賈導一貫的風格,《三峽好人》中聲音的運用是很巧妙的,並不是同期錄音,但影片中的環境音卻很具體,很有表現力,錄音師錄制了大量的現實的聲音,把音效采樣回來以後,像作曲一樣,重新編排,有5、6個段落都像是用音效來作曲,包括砸牆的聲音、波浪的聲音、風的聲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氣聲,像音樂一樣組合了起來。

對流行音樂的運用已經在優缺點里分析過了,就不啰嗦了。

段落、場面和細節分析

之一:開片鏡頭分析:

《三峽好人》開片是一個長達3分多鍾的長鏡頭,最開始只聽到行船經過的浪聲,而後船上面目模糊的人出現,鏡頭逐漸由虛轉實,緩緩移過船上的乘客,打牌的,談笑風生的,抽煙的,喝酒的……形形色色的面孔,生動而真實。以近景鏡頭描摹了幾十個人之後,鏡頭才緩緩落到坐在船尾的韓三明身上,他手裡摟著一個軍綠色旅行包,面色凝重。但和別的乘客並無多大差別。隨後他擦了擦臉上的汗,脫下了外套,轉過頭,目光移向前方,鏡頭里出現一座高架橋,橫跨兩岸崇山。故事便由此開始了。

解讀:這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常用的手法,他們的故事常常從大街上的人群開始,鏡頭靜默地注視著來往、喧鬧的人流,描摹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數分鍾過後,鏡頭才緩緩地似乎是不經意地落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員,隨時會淹沒在人群里。這正是導演們想特別強調的,主人公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人群中的任何人身上降臨。

之二:結尾段落分析:

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三明告訴工友他明天就要回去好好掙錢了,工友們舉杯送行。老鬼問三明能不能幫忙找活路,三明說可以下黑煤窯,工友們聽說一天可以掙200元,比起拆房子一天四五十元高多了,都願意跟著三明走。三明說下煤窯很危險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每年要死十幾個人,早上下午不知道下午還上不上得來。」大家沉默了,默默的吸煙,吃菜、碰杯喝酒。次日清晨,三明和工友們帶著行李出發了。韓三明轉過頭發現,一邊是工人掄著大錘繼續敲打著樓磚,一邊是一個拿著平衡桿的人在兩座廢墟間的高空走鋼絲。隨即《林沖夜奔》的唱曲響起。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鏡頭之外。劇終。

解讀:

在中國所有導演中,用鏡頭表現平靜下面的潛流暗涌,賈樟柯絕對稱得上是最牛的一個。太多的壓迫,太多的天災人禍,太多的生存壓力已使底層人民看似麻木了。賈樟柯的鏡頭,從來都是如此平靜而安詳。當小武被銬在大街上的電線柱上時,當彬彬拿著乙肝通知單面對從軍夢破滅時,當《站台》中的三明面對煤窯的生死契約時,當《世界》中的三明來處理二姑娘的喪事時,當沈紅決定與丈夫離婚時,當工友們聽說下煤窯其實就是提著腦袋幹活時,所有人毫不例外選擇了平靜和沉默。但隱忍的外表之下,內心的波瀾壯闊或許一點也不遜於呼天搶地歇斯底里。正如過去的長江三峽,它的險峻之美就在於看起來風平浪靜,江面下卻是暗涌滔滔。賈樟柯鏡頭下人物平靜的心湖下同樣是波濤洶涌的,這需要我們用一顆悲憫之心去感同身受。正是這種克制這種反差造成了對我們心靈的沖擊力,也造就了影片的感染力。

拆房的工人和回山西挖煤的三明,就像走鋼絲的人一樣,同樣的前途未卜。人物的命運和不確定的未來都凝聚在那個場面中了。背景音樂是川劇《林沖夜奔》里的唱詞:「望家鄉山遙水遙/但則見白雲飄渺/老萱堂恐喪了/哎呀呀劬勞/嬌妻兒無依靠/哎呀呀悲嚎!/嘆英雄/嘆英雄氣恨怎消?」天意從來高難問,轉身回首已經沒有了家鄉。沒有英雄的時代,英雄末路的時代,普通的人們,仍然在夜奔。誰知道他們會奔向哪裡,前方有沒有一個企盼。蒼茫的歌聲中,一股悲壯之情充溢其中。我們身處其中,我們百感交集。

之三:煙酒茶糖的細節分析。

「煙酒糖茶」分別作為字幕卡出現在銀幕的右下方,是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標示情節段落的標志。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往往被忽略了。就像人民幣背面的景色一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東西,我們反而常常忽視它們的存在。而在《三峽好人》中,鏡頭多次定格在這些東西上面,呈現出了深層次的啟發含義。

「煙」,最先出現在影片中,是韓三明用來與麻幺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在與小馬哥交談時,他掏出來的寫著麻幺妹地址的紙,是一張芒果煙盒,他說,那是16年前的好煙。影片中重復出現的掏煙,點煙,吸煙的動作,也無不折射出他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個木納沉默的山西男人,那吐出的變幻上升的煙圈正是他無聲的語言。

「酒」,韓三明用來再次與麻幺妹家人套近乎。之後也是在喝酒中韓三明與小馬哥結下了兄弟情誼,在喝酒中大夥做出無奈的抉擇——以生命為賭注,與韓三明去山西挖煤。

煙和酒,似乎讓人更親近,也讓人更添豪氣更有勇氣。而糖與茶的功能又與煙酒不同。

「糖」,是生活幸福感的象徵,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更是如此。這個最讓人想到幸福的東西,在影片中卻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殘酷。第一個與糖有關的情景是是三明去上工,遇上小馬哥提著一袋大白兔奶糖,他一邊遞給三明一顆糖,一邊告訴他「兄弟,我們今天去雲陽擺平一個人,老闆每個人給50塊吶。」帶著誇張的語氣,彷彿50塊是一筆巨款。然後他挨個給那些兄弟發糖。爾後,他們便嚼著糖去擺平人了。而正是這50塊直接使得小馬哥喪失了他的生命,糖在這起到了反襯的作用。第二個與糖有關的情景是韓三明與麻幺妹一顆糖兩個人分著吃,而且是蹲著吃的,這種物質匱乏狀態下的浪漫,讓人心酸,也令人汗顏。一方面,這顆糖透露著麻幺妹對韓三明的依賴感和關愛,也包含了韓三明對麻幺妹的許諾和責任感。為了一家團圓,他決定回山西繼續下黑煤礦以給她贖身。16年後,他們已不再年輕,也明了了生活的沉重,明白了自己當初的決定或許是錯誤的。於是選擇重續16年前的那份孽緣。、這里頭有一種窮人的悲哀,但這同樣有一股子底層人的韌性和智慧。雖然貧窮沒有留給他們的生活多少選擇的餘地,但他們都在毅然地面對和承受。

「茶」是在沈紅尋夫的段落里出現的,沈紅在丈夫舊日物件里發現了一袋巫山雲霧茶,包裝新亮如初。而後,在船上,當沈紅喝盡了瓶中最後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飄渺如雲霧的茶,如同虛幻的愛情一樣。她將茶葉倒入了杯中,最後卻沒有沖水去喝。兩年了,茶可能已經變質,而人不也一樣么?在這里,茶和前三者的作用又是不一樣的,它是感情的象徵物。而且它更多的是針對中產階級而言的,像郭斌、沈紅這樣有固定收入的人。對於底層百姓來說,可能並沒有品茶的需求,一杯白開水便已足夠。對於麻幺妹來說,生活只留給了她活下去的空間,而對沈紅來說,生活留給她的選擇空間大的多,她的渴求也多得多,愛情不在了, 她可以選擇結束婚姻。麻幺妹沒能獲得這種權利,她被買來賣去。但我們並不能說沈紅的痛苦要比麻幺妹少,會比她幸福。賈樟柯曾說:「我覺得,中國的變化已經結束,最大的變化已經結束,剩下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現實,做一個決定。」每個人面對的現實不一樣,每個人要做的決定也不一樣,他們內心的波瀾起伏並不能給以度量。但一樣的是我們都同樣需要面對的勇氣與決心,在劫難逃。

F. 電影行業中,『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是什麼意思,分析原因,有什麼解決辦法

內容提要電影是高成本投入的大眾化藝術。任何一部影片問世後,都會從「叫好又叫座」、「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不叫座又不叫好」這四種結局中找到歸宿,「叫好」與「叫座」構成電影評價系統的兩大基準。但影片傳播過程中,並不存在統一的評價標尺,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製片生產、法規審查、發行宣傳、放映營運、評論評獎等范疇,是一個多元的、互動的、充滿張力的評價系統,包含意識形態、市場運作、媒體導向、受眾趣味、藝術審美等錯綜復雜的合力因素。目前,我國電影評價主體分為領導部門、新聞媒體、專業影評人士和網上自發評論四大類。其中前三類主體手中掌握著話語權,通過輿論導向、觀影消費導向、學術性導向去影響受眾,構成不同意義的「叫好」或「不叫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影片是否「叫座」。此中變數取決於受眾的逆反心理,觀眾不全然是被動的,最終以是否進影院消費的實際行動及訴諸文字或口碑的褒貶意見反饋給電影業。在入世的嚴峻挑戰面前,期待各方為國產電影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讓優秀國產片理直氣壯地進入市場參與全球化競爭。

G. 《飛屋環游記》分析此片成功的原因。

您好,飛屋環游記這部影片我已經看過了3遍,可能您給的要求從4個角度來分析這部一你敢的話我可能還沒有那麼專業,在這方面我只能是簡單的說下我自己對這部影片的看法。首先呢,我覺得,在全片剛開始的幾個階段的方面,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它詮釋了愛情的真諦,從兒時一步步到老年的過渡,兩人所經歷的任何事情,生活上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在影片的短短的幾分鍾之內演繹的非常完美.其次,在影片的中部,老年的佛雷德森先生看到了i自己兒時的偶像,但是僅僅在很短的時間內讓他明白了自己的偶像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完美,那麼英雄,也寓意這告知我們不要盲目的去追求自己的偶像,真實的偶像也許並不是我們平常看到時的那樣完美。影片的過程中明顯的體現了人情化的觀念,從一個守舊的老人到與羅索的攜手並進抵抗敵人的過程中,人情體現的淋淋盡職。最後老人明白了過去的事情畢竟已成永遠成為過去,人不能總是活在自己的回憶之中,抬起頭看看前方的。路還很遙遠,不能活在過去,一切要向前看。這些只是我從電影中的表面中感覺到的,也許我的認為並不是很深刻,呵呵。

H. 影視分析怎麼寫什麼是影視評論分析

影片分析講義(完整)


——
聽、意象、內心情感


——
視、表現手段、技巧

一、

影片分析考察分析重點:

形成一套與自己專業相適合的分析電影的方法。

1


認識與運用分析視聽技巧,分析具體影片創作的問題。

2


結合電影化的呈現,把握具體的電影的詩情品格或美學定位的能力。(給影片檔次打個分,但要
電影化)

3


具體運用所學視聽和文學敘事知識的能力。(電影具有文學性,詩是文學的最高形態)

二、

考卷以往出現的問題:

1


僅僅對影片進行文學評價。(主題好不好不是首要,關鍵是怎樣體現出來的?看到、聽到的來反
映主題,反映什麼樣的主題?即要說出主題如何被看得見、聽得到的)

2


僅僅對影片進行泛泛的視聽評價。(為什麼這樣用視聽語言?要上升到藝術本質、詩的層面,不
能單說視聽語言,視聽語言是手段)

3


把電影當作一種媒體文化來評析。(符號、後現代都不是首要需要的,視聽特點、詩情的轉化及
兩者關系,對影片基本創作形態
——
視聽形態的認識)

片例:《活著》醫院生產一段

側重的幾個方面:結構特色(電影化)、主要指敘事特色(戲劇體和非戲劇體的);分析蒙太奇表現特色
——
核心、目的、線索;整體視聽創作的風格;針對自己專業的特點,選擇一個層面(詩與畫,時空的結
合的范疇)

影片分析的高度: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結合。

時間:文學、音樂(是意會的)

空間:繪畫、舞蹈、建築、雕塑

戲劇的時空統一表現在人物行動上,單視角、場面性;

電影的時空統一也表現在人物的行動上。

《活著》醫院一段即是可能夠完美結合。時間上,敘事有行動,結合特定歷史環境中;空間上,生命在空
間上的來回奔跑,並通過音響,段落展開。

主幹的行動合成時空,脫離開狹長的走廊,就是文學的,而非電影的。

切到外景,有目的,買饅頭不是害人,請大夫的確是押過來的,倒水的特寫,缸子的大小;

不能用紀實的眼光來看電影。

行動
——
指電影的行動,與戲劇行動有交叉,傳統戲劇是動作,電影更多的是心理的動作或是作者的主觀
行動。所有方面都是為了呈現行動。

I. 《誤殺》李維傑自首的原因分析

電影《誤殺》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看過點映的小夥伴都知道,中國版《誤殺》最後的結局是肖央飾演的男主李維傑去警察局自首了,不光是他,後來阿玉和平平也分別去自首,男主為什麼要這么做呢?因為他想做個好父親。

誤殺李維傑為什麼去自首了?誤殺李維傑自首的原因是什麼?

《誤殺》原版是一部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講述的是一個父親為了成為兇手的母親和女兒,和檢察官和警察局鬥智斗勇後順利脫罪的懸疑電影。因為被殺害的檢查局的兒子涉及到當時印度的一些教育和制度問題,一經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頗有美劇《逍遙法外》的既視感。印度版的結局最後男主是成功騙過眾人,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在中國版中,肖央飾演的父親卻在最後關頭自首了,這是為什麼呢?

李維傑選擇去自首,後來阿玉和平平也分別去自首,借鑒了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

李維傑自首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他們一家的遭遇導致了鎮上的騷亂,還有朋友受傷,令他很是內疚;

二是安安用塗改液把試卷改成了100分,為的是得到爸爸承諾的禮物。經歷了一家人瞞天過海之後,小女兒安安學會了撒謊,也令李維傑下定決心要給女兒做個誠實的榜樣。

從道德層面上來說,可能是男主內疚了,畢竟殺了人,自己還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去自首了,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畢竟電影是在國內上映的,在中國最後不自首根本不能過審。

電影《誤殺》圍繞一起意外「反殺」案件而展開,李維傑(肖央飾演)與妻子阿玉(譚卓飾演)打拚多年,膝下育有兩女。大女兒平平在一次夏令營被當地警察局長拉韞(陳沖飾演)的兒子素察(邊天揚飾演)強暴,被拍下視頻。素察威脅平平,要再一次發生關系,雙方約定好時間。

當平平去了之後,平平的母親阿玉也一同前往,最終平平失手將素察殺死。李維傑作為父親為保全家人,不顧一切地決定瞞天過海......他利用自己所看的電影,製造了一系列的不在場證明,並且利用周圍的人和輿論,成功的逃脫了警方的懷疑。

由於沒有證據,警察只得放人。逃脫了法律制裁的李維傑,最終並沒有平淡生活,而是主動投案自首。這個電影結局,未免讓人太意外,既然可以逍遙法外,為何又要自首呢?

1、最樸素的善惡觀

電影中,似乎用很多鏡頭來回答了這個問題。李維傑沒有什麼本事,生活平淡,來到泰國也信佛。平時也會去寺院,不求大福大貴,但求內心平靜,家人平安,似乎是李維傑的人生哲學。電影中,兩次遇到僧人,他都主動布施,並且非常虔誠。在與周圍人的聊天中,遇到不公正的事,他總是想辦法告訴別人,正確的處理方式是什麼,看不上欺壓百姓的警察。這些,都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善良的人。當警察局長失去了工作、財富和地位之後,懇求李維傑告訴他們,自己的孩子還在不在了的時候,李維傑深深的鞠躬表示道歉,而不是一個作為父親的憤怒,這似乎讓觀眾體會到了,他內心的柔軟和良知。同樣身為人父,他有共情,他明白失去自己的孩子,對於一個父母來說意味著多大的打擊。盡管這個孩子傷害過自己女兒,但他們的父母是無辜的,可能出於這,李維傑決定用自己去彌補。

2、為了家人不受傷害

其實,這場事件,是妻子阿玉將人誤殺。但正如李維傑片中所說:「我是一個男人,我沒什麼本事,只能擋在你們前面」。 為了不讓老婆坐牢或者被處決,更為了不讓女兒的再次受到傷害。李維傑這個男人,用平生所看的電影,製造出了完美的不在場證明。「當你看過一千部電影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事就不足為奇了」。李維傑對電影的研究非常深刻,對於電影的鏡頭剪輯,蒙太奇手法等等技巧也熟知於心。參考了電影拍攝蒙太奇的表現手法,把現實也剪輯成了蒙太奇,藉以脫罪。導演也用了拳擊比賽與主角現實生活的蒙太奇,這些比賽沒有平局,只有輸贏。為了不露餡,他一次又一次的對家人進行了模擬審訓的訓練。正是通過這些一次又一次的訓練,他們成功的擺脫了警察的問訓。毫無疑問,李維傑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他是聰明的。他知道警察的偵察思路是什麼,順著這個思路,他已經想好了,應對方案,從而保護了自己的家人。事實上,結局李維傑去自首,有一點也是希望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心中要有正義,而不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生活,一旦孩子們有了這種聰明才智,卻失去了底線,這才是可怕的。

3、社會需要正義

電影中,李維傑聰明,利用競選來擺脫自己的處境。最終,這種聰明也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很快,民眾自發形成了一種無意識行為,引發騷亂。被逼無奈的惡是否是真的惡?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准繩。道德或許可以原諒,但社會的底線終究不能踩踏。影片最後,記者在街頭采訪民眾對李維傑事件的看法,有人說「李維傑應該無罪釋放」,有人說「要是別人欺負我女兒,我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還有人說「暴亂中他們砸壞了我的東西,不知道該找誰賠償」……或許,這一切都是由他而起,他應該承擔這種社會責任。所以,他站出來選擇自首。

J. 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萬能鑰匙這部電影,謝啦

最近閑暇之餘,看了一部據說比較適合高智商的人看的電影《萬能鑰匙》,拋開這部電影驚悚的場景和背後映射的宗教色彩不談,電影的結局註定了這是一個悲劇,一個邪惡最終戰勝善良,好人最後沒有得到好報的悲劇。電影的最後,20多歲美麗善良姑娘的靈魂,被困在一個垂垂老矣的身體里,痛苦而無助地等待死亡,還有比這更加絕望的事情嗎?

電影的開頭,可是看出來她原本是生活得活色生香的,泡泡夜店,談談戀愛,生活本來可以一直這么美好的繼續下去的,直到她選擇了一份新的工作,於是也便為自己規劃了一條不歸路。下面開始分析電影:

首先,女主人公是一位被愧疚困擾的人,因為和她的父親疏於溝通,根本沒有照顧過生病的父親,父親就離世了。於是她心存愧疚,耿耿於懷,選擇了臨終關懷的工作----照顧那些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通過這種方式減輕自己的愧疚,期望可以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她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得要到一個破舊詭異的舊房子裡面去照顧一個垂危的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原因。不是因為她真的有多麼高尚,而是她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自我的救贖。

在她意識到有危險的時候,本來打算一走了之的時候,有一個鏡頭,她轉過頭,看見了花園里孤獨而無奈的老人,她然後又看了看自己和父親的照片,彼時必然是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於是在准備離開的時候又選擇了留下。

看見了吧,愧疚是一種多麼可怕而強大的力量,堅強,頑固,幾乎可以讓人失去最基本的防禦和思考能力。

其次,女主人公太過善良。善良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分的善良就未必了。當她的室友勸她離開時,告訴她,那個人不是她的父親,但是她單純的善良使她產生了拯救他的勇氣和慾望。

後來,當凱羅蘭成功逃脫出來之後,她本來已經安全了,可是她卻選擇了要回去救那位素昧平生的老人(當然,實際上是另外一個年輕的靈魂,困在這個身體里)。她的自以為是的善良泛濫到了自不量力的地步,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危險,這份自以為是的善良最後沒有幫到她,反而害了她。

這里不得不提一句,她對路克毫無保留的信任,讓她最後無路可逃。明明意識到危險之後,她居然將信任生死攸關的事情託付給一個剛剛認識的並不了解的朋友,這也是她單純的所在。這就告訴我們,輕易地去相信別人是很危險滴。

在影片的結尾,凱羅蘭的摯友,那位年輕漂亮的黑人姑娘出現時,不知道有沒有注意這兩個巫師的眼神,(因為他們是黑人,所以有著黑人獨有的審美觀),那眼神讓我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下一個受害人會是誰?極有可能會是凱羅蘭身邊最親近的人。

看見了吧?過分的善良,很多時候並非是一種慈悲,因為我們都不是救世主,過分的善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最後傷害的往往可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個電影的結局是一個邪惡的靈魂占據了凱羅蘭年輕充滿活力的身體,而女主自己的靈魂被困在那個醜陋而衰老的身體裡面,孤獨而絕望地等待死亡,當兩個同樣被困的靈魂,目光碰觸的一瞬間,我分明感覺到了徹骨的悲涼和絕望。

最後,其實她原本可以逃脫的,但是她為什麼最終沒有逃脫呢?因為她相信了。電影裡面有句台詞: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不會傷害你。兩個巫師最後對著凱羅琳說了一句話:「我們已經等你很久了」也就說他們之前失敗過很多次,但是最後還是成功了。

拋開這裡面的宗教色彩不談,這可以說一種信仰問題,如果你相信了,那麼它就真的存在了;如同中國的鬼神之說,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當驚恐萬分的姑娘最後試圖用巫術的方式獲得庇護時,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她完全相信了,於是也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雖然最後她對著鏡子大喊:「I don』t blieve」,但是明顯是那麼的虛弱,自欺欺人。

所以,有很多時候,你親耳聽到的,別人親口說出來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的,比如有人說「我一點也不難過,我一點也不傷心、我過得很好之類的,」不過是藉助語言微博的力量給自己一點自欺欺人的慰藉和安慰罷了。

(二)
看完電影,我想起一位相熟的朋友,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是非常相似的,最起碼我這么認為。一樣的心存愧疚,一樣的過分善良,一樣的對某種冥冥之中的東西產生了莫名的相信。

我的這位朋友因著對前一段失敗情感的愧疚,一直單身至今,對周圍如花似玉的美女視而不見,絕非是作秀,是真的毫不動心。那種愧疚,像長在他身體裡面的一顆腫瘤,或者說藏在他身體裡面的一個魔鬼,時不時就會發作,折磨得他體無完膚,痛苦不堪。他採取的是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來獲得短暫的解脫和安寧,不肯交女朋友,不肯結婚生子,甚至於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是過著一種簡單到近乎自虐的方式。令不了解他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許他們獲得自我救贖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因為愧疚產生了異於常人的生活方式。

看看,愧疚是多麼可怕的而一種力量,在解開這個心結之前,會伴隨生命一起,隨影隨行,無法擺脫。

倘若愧疚再加上泛濫而過分的善良的話,那就無葯可救了,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樣,難以醫治。只不過他沒有想到和看到的是,他自以為是的善良,偏執的愧疚,最後傷害的其實往往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和真正愛他的人。有很多時候過分的善良,自以為是的善良,比不善良更加殘忍,因著這份善良,他傷害的是身邊最親近的人還不自知,更因著這份善良,被傷害的人越發不忍苛責。

而且,善良的人在自以為可以幫助和拯救別人的時候,因為被需要,所以是可以獲得一種滿足感的。所以當下次有個特別善良的男人想要幫助你時,不要想當然認為他對你有意思,其實這不過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不幫助你,一樣會幫助別人,當有人有求於他時,他不會也不懂得拒絕,這是優點,更是缺點。

其實,這也是我一個致命的弱點,老是擔心會傷害到別人,結果最後為難和傷害了自己,因此對著自己這種自以為是的善良,有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厭棄。

最後說說信仰,倘若有一天我聯系不到他了,別人告訴我說:他遁入空門了,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他必然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極限,於是選擇了這么一種方式獲得永久的安寧和徹底的解脫;因著這種情緒的折磨和困擾,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已經開始相信因果報應和輪回了,開始相信自己和佛有緣了,所以有一天他真的繞不過去了,選擇這種方式來獲得解脫也未可知,盡管我認為這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更像一種逃避。

他曾經對我說過:他覺得冥冥之中有一隻推手推著他走進佛的世界,其實也許他不知道的是,背後的那個人,不是任何的其他人,而恰恰是他自己。倘若他自己無法戰勝自己,那麼將永遠無法獲得解脫,即便有一天真的四大皆空了,也不過是一種逃避的方式罷了。中國著名的佛學大師趙朴書,人家還娶了兩任妻子呢,沒有真的四大皆空,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著名的一代宗師。

我始終認為,佛學推崇的並不是所謂的四大皆空,倘若真的四大皆空,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分別。我覺得,佛學的精髓是佛學所傳承的精神,告誡我們要寬容、豁達、感恩,不抱怨,不偏執,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雖然我自己並做不到。

希望我的這位朋友能早日走出陰霾,擺脫出來,否則我估計要真的要去寺廟里去拜訪他了。

最後補充一下電影的細節,當時凱羅琳把路克叫進她的房間,向他展示那條寫有help me的床單時,薇兒麗進來時的表情很詭異,很像一個女人在吃醋,而那個男人對這個女人說了一句話: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可惜凱羅琳沒有注意。如果當時她就注意到兩人關系的不尋常,只怕最後也不會去求助他而把自己送上不歸路了。

哈,寫到最後我明白了,原來這部電影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又是驚悚,又是宗教,又是信仰的,無非是告訴我們這個在中國早就耳熟能詳的道理,就是那兩句爛熟於心的話: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啊。。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de78fb01015mkr.html

閱讀全文

與分析電影叫什麼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汨羅友誼國際影城有哪些電影 瀏覽:632
李嘉欣哪個電影比較 瀏覽:746
賈玲拍的最新電影 瀏覽:988
音樂小動物的電影 瀏覽:252
世界著名電影100 瀏覽:428
土撥鼠之日類似的微電影 瀏覽:778
如何看到還沒播出的電影 瀏覽:11
一部電影一家三口超能力 瀏覽:594
二戰士兵看守鬼屋是什麼電影 瀏覽:633
經典微電影香水有毒6 瀏覽:689
合肥吳山廣場電影院 瀏覽:973
最早音樂電影是什麼 瀏覽:858
電視看最新電影軟體 瀏覽:443
情人節電影分析 瀏覽:528
哪個電影燈泡爆炸 瀏覽:564
鋼鐵俠第一部電影 瀏覽:99
美國的超自然恐怖電影有哪些 瀏覽:868
亞洲電影迅雷mp4 瀏覽:759
一部電影有佛 瀏覽:305
廣州電影院時間表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