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百度百科 電影拉片
每切一個鏡頭為一個鏡號
Ⅱ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電影導演分鏡頭方法解析,歡迎閱讀。
什麼是分鏡頭
分鏡是在文字腳本的基礎上,導演按照自己的總體構思,將故事情節內容以鏡頭為基本單位,劃分出不同的景別、角度、聲畫形式、鏡頭關系等,等於是未來影片視覺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後期的拍攝和製作,基本都會以分鏡頭劇本為直接依據,所以也稱為導演劇本或工作台本。
分鏡頭劇本是導演對由文學形象到視覺形象的轉變中的具體化的總體把握和設計,可以體現導演創作的風格特點。
分鏡頭劇本的內容一般包括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指一個鏡頭中的動作、台詞、場面調度、環境造型)、音響、音樂等,按統一表格列出。
可以說它是影片的拍攝計劃和藍圖。
分鏡頭草圖(故事板)的使用可能開始於華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韋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紀30年代早期發明故事板的動畫師。不過即使沒有迪斯尼的影響,故事板最近的血親——漫畫書,已經紮根於3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之中。而電影可以用單一的畫板加以影像化的觀念,成了不可避免的發展結果。
希區柯克也許是最擅長故事板的導演,他使用細致的圖卡來修飾他的視像和控制拍攝流程,以保證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轉化成影片。他手繪的《西北偏北》分鏡圖,如今已經成為眾多電影人觀摩學習的必讀手冊。對美工師出身的希區柯克而言,這也是一種藉以確認他就是影片創作人的途徑。他經常會說他的電影還在沒拍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我們能夠從他在現場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實得到證明,因為現場所拍的僅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則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萊塢,幾乎每部電影都會有專門的故事板製作團隊。從早期的默片到現在的大片,故事板的製作是電影籌備前期的必要一環。分鏡師根據劇本和導演的意見畫出來的故事板,將畫面的基本構圖和運鏡時間等都詳細地准備好後,電影開拍,導演幾乎能按照每個畫面進行調度拍攝。但是在國內,因為資金不夠,這些年才開始慢慢有了分鏡師這個行業。一般也就是大導演的片子才會花錢請分鏡師,一些投資小的片子,導演會畫就導演畫,導演不會畫就讓攝影畫,也有乾脆不畫的。
而國內也有十分重視故事板的導演,徐克就是其一。例如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徐克的手繪故事板就是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手繪圖。 這么多年來,他始終保留手繪鏡頭的習慣,靈感來了就會畫上幾筆,《通天帝國》、《七劍下天山》、《蜀山傳》等電影的手繪鏡頭都是無一例外地華麗漂亮。
分鏡的作用主要有這么幾個目的:
第一,他讓影片創作者得以預先將他的意念顯現出來,並且可以像作家一樣,通過連續的修稿來發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為與整體製作組成員溝通意念的最佳語言。
分鏡的溝通價值會因為製作的復雜程度而增加,但它並不局限於動作場面和高成本的製作,即使是小規模的、戲劇性的影片也能受益於分鏡頭劇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顯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現運動,不只是畫面之內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攝影機的運動。另外還有疊化、淡入淡出等光學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現范疇,景深和焦點的操縱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註明和概要圖,去形容畫不出來的東西。
這個表格的最左邊是場景號和鏡頭號。許多初學者會誤以為一格就是一個鏡頭號,其實並不是這樣,有的連續畫面鏡頭會佔用好幾個格子,是為了詳細的表現鏡頭的運動方式,或鏡頭中角色的行為等。
然後是「畫面」,也就是要把向表現的畫面畫在這些格子里。
「內容」、「台詞」部分則是要寫清楚無法用畫面表達的和需要加強說明的一些內容和拍攝手法,比如攝影機的運動方式、角色的台詞、表情動作等。
「秒」就是秒數,有的視頻製作可以不必特別精確,不過對於動畫創作而言,很多時候是要精確到秒的,所以這里主要是標注鏡頭時間的。
最右邊就是音效和特效的說明。
接下來介紹一些分鏡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
☆分鏡頭劇本(故事板story board)繪制要求
1、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
2、分鏡頭運用必須流暢自然。
3、畫面形象須簡捷易懂。
4、分鏡頭間的連接須明確。(一般不表明分鏡頭的連接,只有分鏡頭序號變化的,其連接都為切換,如需溶入溶出。分鏡頭劇本上都要標識清楚。)
5、對話,音效等標識需明確。(對話和音效必須明確標識,而且應該標識在恰當的分故事板畫面的旁邊。)
關於鏡頭方面的問題
景別:是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電影為了適應人們在觀察某種事物或現象時心理上、視覺上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鏡頭的不同景別,猶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根據當時心理需要或趨身近看,或翹首遠望,或瀏覽整個場面,或凝視事物主體乃至某個局部。這樣,映現於銀幕的畫面形象,就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在鏡頭拍攝上,也就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
在一般的視頻拍攝中,景別的劃分通常有兩個方式,一種就是以被拍攝人物角色在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另一種就是以被拍攝景物在鏡頭畫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來進行劃分。按照造型風格和表現風格來分,景別可分為全景系列和近景系列。其中全景系列包含了大遠景、遠景、大全景、全景,近景系列包含了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
大遠景:一般用來確定當前事件發生的大場景,同時也為後面的鏡頭確定故事的情節關系。大遠景典型的拍攝用法都是用於表現地域的廣闊、大城市的天際線、一片街區或者一片大海等等。一般都是採用靜止鏡頭或在不改變鏡頭畫面結構的情況下緩慢移動拍攝,努力營造一種寧靜、深遠、空曠、廣闊的意境。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一部電影的一段情節開場或結尾經常看到此類鏡頭。
遠景:相對於大遠景來說,遠景中的被攝人物或景物通常占鏡頭畫面的1/2甚至1/3左右。它的目的是展示當前的地點、被攝主體和行為。這也是一般視頻拍攝中最為重要的鏡頭,它包含了一段視頻片段的幾乎所有要素,遠景可以描繪一個足球場、度假中心或者一片海水浴場。此類鏡頭為視頻片段定下了基調,並且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動空間。
全景:字面意義上來說就可以了解,把一個人頭頂畫面頂端,腳踩畫面底端,就算全景景別了(人物的全身都可見)。 不過「頂天立地」的拍攝感覺出來的人很「傻」,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拍攝全景時要在頭頂和腳底留出來一定的距離,除非及特殊的情況下,不建議主體人物緊貼視頻邊框。
中景:中景的鏡頭畫面范圍一般是指從人物的頭頂到膝關節或者腰部的畫面。不過千萬不要把畫面卡在膝蓋和腰部,這是拍攝視頻的大忌。同時也不要截取到手腕、腳腕等部位。中景和全景的區別在於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運動。中景畫面是敘事性的景別,所以在平時的視頻拍攝中占的比例較大。中景在兩人或三人的對話場景中使用最頻繁。臉部的表情和身體語言都能在此景別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鏡頭中還包含了足夠的背景,可以讓觀賞視頻的人獲得更豐富的信息。
近景:近景拍攝主要截取的范圍是在胸部以上。通常此類拍攝主要用於體現主人公的表情和部分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表現手法類似,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細節、動作進行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人物內心活動。
特寫:特寫鏡頭是拍攝人像的面部,或被攝物的局部所採用的鏡頭。特寫鏡頭有很多變種,但是總體上拍攝人物是從肩旁上方截取畫面。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為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單一。表現的對象在整個環境中突顯了出來,造成強調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緒變化,使欣賞者在視覺上和心理上受到感染。
Ⅲ 求《雇傭人生》的文字分鏡!要寫編號、鏡號、景別、拍攝方法、連接方法、內容、時間、音樂、音效、備注!
好吧,雖然我現在的電影知識還不是很成熟,不過我寒假沒事的時候來給你解答
只有登上山頂,才能看到那邊的風光。
Ⅳ 什麼叫畫面,什麼叫鏡號,什麼叫攝法
電影、電視製作術語。在劇本創作、影視拍攝與製作時經常用到。 畫面:指後期觀眾所看到的畫面(也可以理解為屏幕和銀幕)四邊之內的視覺內容,包括人物、風光、動物、字幕等。 鏡號:所有的電視和電影作品都是需要由若干段時間不等的片段組成的(每一個片段都是沒有經過再分割的),這些片段通常稱為「鏡頭」,在拍攝以前,需要把劇本轉寫為按「鏡頭」為單元的「分鏡頭本」,拍攝完後再進行剪接,通常為了便於組織拍攝和後期製作,所有的「鏡頭」都是進行順序編號的,這些編號簡稱鏡號。 攝法:每一個鏡頭的拍攝手段和方法。這些方法常用的標注會顯示兩個要素:從特寫到全景的不同景別;定格、推拍、拉拍、搖拍、跟拍等攝影設備及攝影成像焦點針對拍攝對象的位置變化。在現在技術條件下,很多標注和設計,其實都是在後期製作時實現的,並沒有在拍攝時完成。
Ⅳ 拍電影時為什麼要打板呢
這張圖片里是我自己的板,用了五、六年了,在美國拍片一直用它。這是一塊標準的美製電影場記板,英文叫做 Clapboard,或者 Slate。前者一般指的是那個板子,後者多指」打板「這個行為。不過這兩個詞在美國的片場無論說哪一個大家都明白你的意思。下面我會詳細講解一下場記板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首先是回答問題:為什麼要用場記板?
第一個也是最顯而易見的作用就是場記板可以用來記錄所錄影像的一些元數據。比如這條視頻是哪個場景,哪個鏡頭,有沒有同時錄制聲音等等,這就是場記板上要寫的那些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後期製作是極其重要的。有了這些元數據,拍攝的素材才得以系統得整理起來以減少錯誤和提高效率。
場記板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要解釋這個功能得先從電影拍攝的方式上說起。電影拍攝,聲音的錄制和影像錄制是分開錄制的。這個叫做 Double System,是標准電影錄制的方式。這意味著,電影中影像是攝影機錄制的,但片場收的聲音(即同期聲)並不同時錄進攝影機里,而是錄制到一個專業的錄音機里。
這么做的原因是:
①電影錄音對於聲音採集的要求很高,必須使用專業錄音設備,因為專業設備不僅可以提供最高音質,對於聲音的控制以及錄制多個音軌的支持也很好,這樣的設備整合在攝影機上是不現實的。(其實專業電影攝影機只具備簡單聲音錄制的功能)
②在後期製作中,畫面部分和聲音部分是兩個不同的部門完成的,各自拿到所需素材同時開工這是工業化的製作標准,所以兩個系統是效率的保證。
明白了電影的聲畫是分開錄制後,那麼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了: 怎麼樣保證錄制的聲畫在後期能夠完美的同步在一起呢?
於是,在時碼生成器使用以前(後面會說到),場記板是被證實是最有效的幫助後期聲畫同步的保證。使用方式就是在攝影機和錄音機都是開啟錄制的時候,打一下板,讓攝影機同時記錄板子和上的瞬間以及錄音機里清脆的碰撞聲音,後期把它們對到一起,就可以完美搞定!更簡單的是如果攝影機也有錄制聲音,可以將攝影機錄制的參考聲利用軟體自動識別打板的響聲並對齊到錄音機錄制的聲音。這樣可以將大量復雜的手動工作自動化,節省了很多時間。
說完了場記板是什麼作用, 這里順便科普一下 好萊塢專業的打板流程 是什麼吧:
在好萊塢,專門打板的工種叫做 2nd Assistant Camera,簡稱2nd AC,即第二攝影助理(國內叫攝影二助)。這個工種除了打板之外還要記錄 Camera Report(場記的一種,專門記錄相機數據)以及幫助第一攝影助理移動、安裝、清理和維護攝影機。
以下是一個標準的打板流程:
這個看似簡單的工作實際並不簡單。比如如果鏡頭懟在知名影星的臉前,你就得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而且你決不能使勁的打下板子。因為聲音真的很大,吵到了演員破壞了氣氛,你很可能會丟了工作,所以這時候你要說 」Soft Stick「 然後輕輕打下。說到場景字母的時候,你不能直接說 A B C,而是要用軍用呼號Alpha 、Bravo、Charlie來稱呼ABC,避免如B和D這樣聽著容易混淆的字母。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你沒法一開始在鏡頭前放置場記板,你要記得在拍攝結束後來打板,並且要說」Tail Slate「(即尾部打板)然後將板子顛倒過來表示這是tail Slate。
聽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頭大了,沒錯,打板的規矩有很多,你要在經驗中慢慢學習~
最後你可能會有疑問,平時你在花絮中看到的場記板是這個樣子的:
這又是什麼板子?那個亮著的數字是什麼?
這個是帶有時間碼生成器的板子。這個板子可以生成電影拍攝的專用時間碼,並通過專門的時碼同步配件將攝影機和錄音機賦予同樣的時間碼。這樣一來後期根本就不用對齊,導入了聲畫進入專業軟體,軟體自動就將二者合並在一起,這是標准工業化使用的場記板。但是普通的小團隊其實根本用不上,一來是這么一塊板子要$1200美金,其次需要額外幾千美金來配備時碼的同步配件。最後就是低於5000美金的攝影機基本沒有同步時碼的功能。
拍戲都會有那個"板子"--叫場記板。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電影或電視都是一段段長短不一的片段接起來。但在拍攝過程中,因為要節省時間多會將同一場景同一演員集中拍攝。在日後剪接時再將其片段接回導演想要表達的順序。而場記板就是在拍攝時先錄在要拍攝內容前(有時會因方便起見在之後才補上) ,以標示那個片段的內容和順序
而電影因為是拍攝在底片上,聲音需另錄在專業錄音帶上,兩者在放映時必需同步。場記板的"拍"的聲音點為剪接時同步的一個接點,電視則同錄在磁帶上,所以只要"錄板"標示,而不用"拍"板,但兩者都有"板"的。
簡單的說:「打板」這個動作,實際上是為了後期素材上,聲音與畫面的同步。視覺上,打板時,能看到兩個板因為撞擊,重合在一起。在後期波形(waveform)上,能看到波長最細長的一條音波頻率(紅色標注處),這個就是木板合上時,清楚響聲的顯示,這樣在後期中,只需找到它,就可以同步聲音和畫面的素材
場記板上有很多信息,包括「Roll」,表示拍的哪張卡或哪卷膠片;「Scene」表示場次,「Take」表示鏡次,同時會在下方註明導演(Director)、攝影師(Camera)、片名以及表明是白天還是夜晚的戲份。數字化後都用上了電子場記板,上面的數字代表了場次,鏡號及time code.所謂time code就是這個畫面內容會儲存在帶子的位置,例如:如果顯示23:13,就表示這個畫面在帶子第23分13秒的地方.
打板方法:1.拍攝特寫時,不要把場記板放在演員臉前直接「打」,這樣會非常影響到演員之後的表演;2.一定要確保場記板在畫面當中,這就需要與攝影師配合。
打板的人通常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場記.一個是攝影助理.
這個叫做「場記板」,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
拍電影的時候畫面和聲音是分別記錄在不同介質上的(早期是畫面用膠片,聲音用磁帶),後期剪輯需要把音畫同步起來,如果沒有一個參照,這個工作會非常困難。場記板合上的聲音非常清脆,在音軌上可以看到清晰明顯的波形,同時在畫面上找出場記板剛好合上的一幀也不難。把兩者對應起來,音畫便可以完美同步了。
以前電影膠卷是整卷的。拍攝鏡頭又是分段的。這樣一整卷要記錄很多場景,拍好後還要剪切,這樣為了後期辨識剪切歸檔方便。就先用擋板寫下第幾場第幾幕拍攝日期及第幾次拍攝(同個場景可能要拍攝很多次)至於說聲音什麼的,有聲電影都是後來的事了。而且一般都是後期配音。同期配音又是有聲電影出現後多少年的事了。初期應該不是為配音考慮的。主要是起個驚堂木,發令槍的作用。讓所有人注意力集中場下安靜,是開始拍攝的聲音信號。
因為記錄畫面的設備和記錄聲音的設備不同 啪的那一聲主要是聲畫同步用 俗稱"對板" 場記念的場鏡次號方便剪輯助理對這劇本挑素材順戲並生成按場鏡次分類的素材 如果多機拍攝的話 場記或者攝助打板前還應該念出機號 因為這時不同畫面素材要對應一條聲音素材。
首先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電影,都是依靠聲音與畫面組合而來。而在一部電影製作完成之前,這兩部分其實是分開錄制的。由後期的製作人員將它們剪輯組合,才會有最終的完成品。
此時「打板「便能發揮到其最主要的作用。在每一個鏡頭開始,打板的動作會被紀錄到畫面之中。同樣,打板時發出的咔噠聲,也會被紀錄在音軌開頭。這時,打板就成為了一個同步點,更好的幫助後期人員簡捷准確地將聲音與畫面同步。
場記板,也就是我們俗稱打板中的「板」,通常會標有電影名稱、場次、鏡次、導演、日期等等詳細拍攝信息,這也便是它的另一作用——為素材標序。電影在拍攝過程中往往不是按劇本順序所進行,所以拍攝後的素材排序會非常混亂。場記板上著有的信息,會讓畫面剪輯人員更好的挑選合適段落。並且在拍攝時,打板的場務人員同樣會報板(說出場次、鏡次等信息),也方便了音軌剪輯人員的排序工作。
在某些時候,我們會看到工作人員將場記板頂部朝下,反轉過來打板,這種打板方式叫「尾板」或者「倒板」。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使用,一是當鏡頭的角度、對焦等已經准備完成,沒有空隙在中途打板,此時會在拍攝結束後打倒板。另一種情況是,在拍攝時沒有拍到場記板或者漏拍、漏打等問題出現,同樣會打倒板。
不僅在製作期,拍攝時場記板同樣能能發揮作用。打板能讓片場內工作人員注意力集中、保持片場安靜。同時,打板在電影中已經漸漸衍生到功能之外,某種程度這個動作標志著電影拍攝的開始。
1分鍾咱們說清楚不廢話直奔主題
1、拍電影打板對於後期有這很大幫助,板子上寫著導演、第幾場戲、演員、這些信息對於後期快速找到適合的片子混合剪輯有很大幫助,不需要打開視頻文件就直接看到了板子的信息了
2、音頻對齊,由於電影基本都是後期錄音,打板會在音頻軌道上出現一個峰值(類似股票的K線)這時候攝影機也在錄音,後期只要將單獨錄音的文件與視頻錄音的K線對齊這樣就達到了音頻同步
方便後期剪輯。拍攝電影時候都分場拍攝,而且一場要拍攝多次。完成後,一部2小時左右的電影,將會分成幾百、幾千個小片段。你剪輯時候,就很容易根據前面打版的找出對應的段落進行剪輯了。
最後,經過導演篩選。如 第一場 選第三次,第二場,選第八次,第三場,選第22次....你去剪輯吧。不然的話,你作為後期剪輯,你咋知道怎麼剪輯啊!
行話叫「打板」,首先這個板子上記錄了下面這段影片的內容(按照劇本上XX幕XX場)、拍攝次數(第X次拍攝),導演的工作日誌上面也按照這些內容進行記錄「XX幕XX場第X次拍攝通過」,然後進行後期剪輯的時候就在拍攝出來的影片中找到每個「打板」的鏡頭,看上面的記錄進行選擇、剪接。
這個習慣來自膠片時代,因為使用膠片拍攝電影的時候必須等到將膠片沖洗出來之後才能看到內容,因此需要做好詳細的記錄。而且拍攝出來的黑色的場記板在膠片上面是連續一段的黑色,比較容易從大量的膠片中找出來。
「敲」一下也是有作用的,電影的內容不僅僅是圖像,還有聲音,敲的這一下聲音與影片拍攝時現場的聲音相比比較特別,容易被注意到,也被用來作為「索引」使用,這樣你就可以在觀看片子的時候聽到「咔嗒」的聲音而知道這是另一段戲了。
此外,敲的這一下聲音也可以提醒所有的工作人員認真工作。
現在的電視劇都採用錄像帶甚至數字方式拍攝,可以隨時「倒帶」重拍,因此這種「打板」的方式不是特別需要了,但是一方面很多導演、劇組還有同樣的習慣,另一方面這樣的分段記錄對數字編輯來說也比較方便實用,因此大多數都保留著。
「場記板」,板上標注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聲畫同步,攝像機記錄拍板的動作,錄音記錄拍板的聲音,後期剪輯的時候把聲音和畫面對位上,形成和聲音同步的畫面。
除此之外依然很重要的作用是場記根據場次和鏡次記錄下哪條能用,哪條不能用,方便後期文件歸檔,試想如果沒有這個板,後期剪輯人員一條一條去看哪些能不能用,會嚴重影響後期效率。
使用場記板是為了後期製作更方便,能夠快速找到目標片段進行編輯。「場記板」要配合「場記本」使用,在分鏡頭拍攝時,以場記板作為畫面第一幀鏡頭,上面一目瞭然能夠看到場景、卷號、鏡號以及當前場景拍攝次數,這樣後期編輯的時候,製作人員拿到已經標記好的場記本,一看就知道哪些鏡頭可以用,哪些是廢鏡頭,使用剪輯腳本配合場記本就能夠實現快速粗剪,把需要的鏡頭按照第一幀打板鏡頭排列好,再進入後續精剪流程。另外對於多機位拍攝的同一場景,因為采錄的時間不一樣,每個機位的聲音和畫面多少都有差別,在進行多機位剪輯是,會以場記板「吧嗒」扣下那一瞬間的聲音作為「聲音剪輯點」,這樣,再多的機位也能夠統一時間,實現多機位畫面的邏輯連貫。當然,現在的場記板對齊音頻時間的的功能已經弱化了,隨著電子場記板、時碼對齊設備以及更高級的剪輯軟體出現,現在可以自動識別多軌道音視頻時間碼,然後自動對齊非線性剪輯軌道,再也不用人工對齊了。
便於剪輯
Ⅵ 拍電影時為什麼要打板呢
其實拍電影經常會將聲音及畫面分開錄制,再靠剪輯師將兩部分放在一起。場記板是在電影聲音與畫面分離錄制的情況下,為了輔助後期剪輯進行「聲畫同步」,才被發明出來的。早期的場記板,上邊兒「打響」的那兩個條塊和下邊的「信息板」是分開的,而且由兩個不同的人來負責,後來為了方便單人操作,就被整合在了一起,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在打板時會顯示精確到幀且與攝影機同步的SMPTE標准時碼,從而大大提高了後期聲畫對位的精準性和效率。
Ⅶ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構圖,景別分析怎麼寫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影片,也是呂克貝松進入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既帶有法蘭西的浪漫情結和導演的個人風格,又有符合大眾口味的商業元素,是一部藝術與商業兼具的影片。經過一個學期視聽語言的學習,我對視聽語言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下面就《這個殺手不太冷》這部影片進行分析。
一.鏡頭
鏡號 景別 攝法 內容
1 大特 固定 盛有牛奶的玻璃杯
2 大特 固定 帶著墨鏡的一隻眼睛,墨鏡映出對面的人
3 大特 固定-上移 抽煙的嘴,蒼老的臉龐和眼睛
4 大特 固定(過肩) LEON的面部
5 大特 固定 老闆的臉
6 大特 固定 在煙灰缸中捻沿
7 大特 固定 老闆的嘴
8 特寫 固定 照片,老闆向LEON交代任務
9 大特 固定 LEON的眼部
10 大特 固定 老闆的左眼
11 特寫 固定 照片
12 大特 固定 老闆的臉
13 大特 固定 LEON的眼部,老闆問LEON 是否有空,LEON表示有空
14 大特 固定 拿杯子的手
15 大特 固定 老闆的左眼
16 大特 固定 LEON喝牛奶
17 大特 固定 LEON把空杯子放在桌子上
18 特 固定 LEON拿照片
19 大特 固定(過肩) LEON的面部
這是影片開頭的第一場戲,一共19個鏡頭,每個鏡頭持續時間大約三秒,節奏明快,我想人物的動作也是經過導演精心設計的,抽煙和喝牛奶,都省略了中間的過程,干凈利落,他們簡短的交談交代出LEON的身份,引出接下來的故事,導演並沒有向觀眾交代人物所處的環境,而是用大特寫交代故事的開端,這無疑增加了影片的神秘感,也給主人公LEON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觀眾心中留下懸念,如果用全鏡再切近景再到特寫,就完全沒有這種神秘感了。
鏡號 景別 攝法 內容
鏡號 景別 攝法角度 內容
1 特寫 固定平角 LEON掙扎的爬起來
2 近景 固定仰角 史丹在講對講機
3 小全景 慢推 警察們進屋搜索
4 近景 固定 警察准備手榴彈
5 近景 固定 警察帶著防毒面具
6 近景 橫移 警察扔手榴彈
7 中景 固定 前景是LEON舉起的一隻手,後景是拿著槍的警察虛掉
8 近景 固定仰角 警察拿著手電筒照
9 特寫 固定平角 LEON躺在地上
10 中景 搖 LEON的主觀視角
11 近景 側跟 LEON被警察扶走
12 中景 搖 LEON主觀視角
12 近景 前跟 LEON被警察扶走
13 近景 固定 同上
14 特寫 固定 LEON的臉
15 中景 固定 LEON的主觀視角
16 特寫 固定 與14相同
17 近景 後跟 LEON被人扶下樓
18 近景 固定 同上
19 中景 搖 LEON主觀視角
20 中景 固定 LEON被人扶著走
21 近景 下移 LEON坐下
22 近景 固定 警察匯報情況
23 近景 固定仰角 史丹用對講機斥責下屬
24 中景 固定 小女孩從小門中爬出來
25 近景 固定仰角 醫生詢問LEON的傷勢
26 特寫 固定俯角 LEON拿下面罩
27 近景 固定 醫生檢查LEON的傷
28 特寫 固定 LEON被問話
29 中景 固定平角 史丹進門
30 中景 固定 醫生給LEON包紮
31 近景 固定平角 史丹認出LEON
32 中景 後跟 小女孩逃跑
33 近景 固定仰角 醫生讓LEON等一會
34 近景 固定俯角 LEON請求帶上面罩
35 近景 固定仰角 醫生同意
36 近景 固定俯角 LEON帶上面具
37 近景 固定仰角 警察在LEON面前巡視
38 大全景 固定 召集警察出門
39 中景 後跟 小女孩逃跑
40 近景 固定 小女孩看情況
41 中景 橫移 小女孩主觀視角
42 近景 固定 LEON看外面的情況
43 中景 跟拍俯角 LEON一個人下樓
44 近景 跟拍 小女孩走到地面上
45 近景 側跟 小女孩向前走
46 中景 後跟 LEON走出屋子
47 近景 側跟 同45
48 全景 搖 LEON的主觀視角
49 中景 跟拍俯角 LEON下樓
50 近景 側跟 同45
Ⅷ 電影分鏡頭具體是按什麼分到底是按鏡頭還是場景
表格形式。
分鏡頭劇本大多採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詳有略。一般設有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音響、音樂等欄目。表格中的「攝法」是指鏡頭的角度和運動;
「內容」是指畫面中人物的動作和對話,有時也把動作和對話分開,列為兩項。在每個段落之前,還注有場景,即劇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段落之間,標有鏡頭組接的技巧。有些比較詳細的分鏡頭劇本,還附有畫面設計草圖和藝術處理說明等。
作用:
分鏡頭腳本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前期拍攝的腳本;
二是後期製作的依據;
三是長度和經費預算的參考。
(8)電影片段鏡號分析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分鏡頭腳本是最實用的電視腳本,它是在文學腳本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技巧進行腳本的再創作,即根據拍攝提綱或文學腳本,參照拍攝現場實際情況,分隔場次或段落,並運用形象的對比,呼應,積累,暗示,並列,沖突等手段,來建構屏幕上的總體形象。
依據文字腳本加工成分鏡頭腳本,不是對文字腳本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
Ⅸ 分鏡頭劇本中的鏡號是什麼意思
一般表示第幾號鏡頭,需要填寫對鏡頭的要求,鏡頭所需時間的長短,注意事項等。分鏡頭劇本的寫作方法是從電影分鏡頭劇本的創作中借鑒來的;
一般按鏡頭號,鏡頭運動,景別,時間長度,畫面內容,廣告詞,音樂音響的順序,畫成表格,分項填寫。對有經驗的導演,在寫作時格式上也可靈活掌握,不必拘泥於形式。
分鏡頭腳本的主要內容
電視攝錄使用的電視節目腳本,分為拍攝提綱(多用於紀錄性節目),文學腳本(多用於電視劇)和分鏡頭腳本三種。
分鏡頭腳本是最實用的電視節目腳本,它是在文學腳本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技巧進行腳本的再創作,即根據拍攝提綱或文學腳本,參照拍攝現場實際情況,分隔場次或段落,並運用形象的對比,呼應,積累,暗示,並列,沖突等手段,來建構屏幕上的總體形象。
依據文字腳本加工成分鏡頭腳本,不是對文字腳本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雖然分鏡頭腳本也是用文字書寫的,但它已經接近電視,或者說它是可以在腦海里「放映」出來的電視,已經獲得某種程度上可見的效果。
Ⅹ 場號和鏡號的區別
回答:
1、場號,劇本的場的概念,就是若干小段落組成的一個大段落,可以是劇情分段,影視劇時場景分段,還有時間分段。一段一場,每一段標一個號。
2、鏡號:即鏡頭順序號,按電視教材的鏡頭先後順序,用數字標出。它可作為某一鏡頭的代號。
所有的電視和電影作品都是需要由若干段時間不等的片段組成的(每一個片段都是沒有經過再分割的),這些片段通常稱為「鏡頭」,在拍攝以前,需要把劇本轉寫為按「鏡頭」為單元的「分鏡頭本」。
拍攝完後再進行剪接,通常為了便於組織拍攝和後期製作,所有的「鏡頭」都是進行順序編號的,這些編號簡稱鏡號。
延伸:
電影這個詞有多重意思,現在多用於形容呈現在熒幕之上的根據人的視覺具有瞬間保留印象的原理,用攝影機將人物或其他被攝體的活動影像拍攝成連續性的畫面,通過放映機在銀幕上再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