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最重要的媒介是什麼
電影最重要的媒介是電視和網路 其次是雜志
電影最重要的載體應該就是電影院!
❷ 電影媒介的變化對電影的影響,一個是電影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另一個是 A電影製作流程的變化 B電
電影敘事方式,節奏的變化
電影媒介的變化對電影的影響,一個是電影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另一個是電影敘事方式,節奏的變化,這個選項C是正確答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媒體的興起,現代人的生存意義空間已經從傳統的現實世界擴展到了更廣闊的虛擬世界。互聯網所構築的虛擬世界和虛擬空間直接促進了一大批新媒介的生成。
(2)電影搜索媒介分析擴展閱讀:
如果將所有能夠連接上網路的媒體都當作新媒體的話,那麼至少個人電腦、網路電視等固定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等都可以作為新媒體。
這種新媒體的崛起與媒介話語權的讓渡直接導致了影視劇在傳統媒介和新媒介上跨文化傳播效果的不平衡。新媒介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傳統媒介在傳播上的固定地位和優勢。
技術發展帶來的媒介革新讓媒介的及時性極大程度上得到了增強。一些在境外播出的電影或者電視劇通過字幕組的翻譯與發布,通常只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差,就能到達他國觀眾的視野中。
❸ 電影的媒介特點
(1)電子媒介的特徵:動畫影像,音響,艷麗色彩;
(2)可視性特徵:受眾不受限制,大眾性強;
(3)受眾范圍特徵:電影覆蓋面,節目收視率;
(4)訴求力特徵:廣告的表現力;
❹ 電影廣告的分析
電影媒介負載的信息,通過口口相傳,不斷強化升級,不斷延伸擴展,形成一種籠罩在受眾周圍的文化,長久地發生作用。
消費者對某種產品和服務購買意願的產生是一種心理活動,電影作用於消費者的心理促使購買意願潛移默化地產生。
其中在電影片中以情節道具形式出現的廣告,更是一種體驗營銷,讓消費者產生身在其中並且難以忘懷的體驗。劇情將劇中人物及其使用的物品和服務的某種情趣與體驗賦予消費者,產生心理互動,對該商品或服務產生熟悉感、親切感、認同感、消費慾望。因而電影廣告的最大價值體現在該媒介對受眾的影響力的深遠上。
❺ 以電影《愛樂之城》為例,分析媒介營銷成功的策略有哪些
017-02-28 15:11
一.差異化營銷:不迴避不強化歌舞元素,主打愛情牌
國內推廣的策略——主打「愛情片」。
在北美,《愛樂之城》側重定位為歌舞愛情電影,以一輪輪擴大影響的發行方式來進行的。既然歌舞屬性已經被外媒宣傳得很充分,國內的話不會去迴避但也沒必要強化。
首先,影片定檔情人節,檔期的選擇也強調了這部影片的愛情屬性。同時它給觀眾傳達的一個信息是,歌舞只是加分項,影片打段的歌舞只有幾處而已,更多的還是像一個正常的愛情故事。
為了使其中的歌舞元素更加接地氣、本土化,避免給普通觀眾造成曲高和寡的印象,片方還舉辦了全國范圍內的主題曲翻唱大賽,為其再添一把火。
❻ 為什麼電影《搜索》在豆瓣的評分那麼低
《搜索》是陳凱歌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改編自唯一一部網路作品入選 「魯迅文學獎」的小說《請你原諒我》,由高圓圓、姚晨、趙又廷、王珞丹、王學圻、張譯等主演。
該片展示了年齡、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五個女人在面對逆境時如何「二次成長」。高圓圓扮演的公司白領因為一次公車不讓座的小事,蝴蝶效應般的引發了大規模的網路暴力,姚晨扮演的電視台記者力求在工作中做到客觀公正,沒想到卻被自己的新聞理想引火上身,陳紅扮演的富豪之妻人到中年卻遭遇家庭暴力,王珞丹扮演的職場新鮮人遭遇排擠,陳燃扮演的老闆秘書則在一段「職場宮心計」後上位成功[1] 。
影片於2012年7月6日正式上映。[2]
中文名
搜索
外文名
Caught in the Web
出品公司
新麗傳媒、21世紀盛凱影業
發行公司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日期
2011年10月
導 演
陳凱歌
編 劇
陳凱歌;唐大年
製片人
陳紅;曹華益;宋偉;王子文
類 型
劇情
主 演
高圓圓,姚晨,趙又廷,王珞丹,王學圻,陳紅,陳燃,張譯
片 長
121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7月6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2013年第29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獲獎)
2013年第13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觀眾票選最受矚目男演員(提名)
這個影片相對來說比較散,不是特別的集中,比如說我們看彼得威爾的《楚門的世界》,講的就很清晰,從頭到尾講的就是這個人怎麼面對媒介,如何走出這個攝影棚的控制。但是《搜索》是雙線,一個是感情線,一個是媒體事件,是並駕齊驅的。以陳凱歌一直以來的出發點來看,他肯定是想講人和媒介之間的關系,拍著拍著就拍成了男女之間的感情戲,這個感情戲又「照應」著趙又廷和高圓圓的戲外感情,被再一次放大,可能是有點喧賓奪主了
❼ 怎麼查看一部電影的媒介、編碼、解析度等
你說的是電影文件的編碼信息之類的吧?
用PotPlayer(免費的),打開電影後按Ctrl+F1,信息很詳細,包括視頻編碼、碼率、解析度,音頻軌數、編碼、速率、語言,字幕文件數、語言、編碼、格式等等。
語言那個需要源文件封裝的人填寫正確,其它的都是根據文件自身分析的。
❽ 為什麼以及如何加強電影與媒介的聯系.急,懸賞20分
電影從一出生就是和傳播連在一起的。可以說,沒有傳播,電影無法走進大眾的視野,無法進入工業的時代,更無法邁進所謂的好萊塢(hollywood)。現在我們在表述好萊塢時代的電影,實際上是電影時代的飛躍,是技術上的不斷革新和發展,是電影工業化生產和商業化生存的必然途徑。
當電影奠定了他在藝術中的地位的時候,當電影進入了工業時代的時候,電影已經不完全是電影了,電影已經脫離了電影的本性成就了其行業的,工業的,產業的屬性。電影已經告別了傳播時代的傳播模式進入了工業時代的營銷模式。電影名副其實的成為了一種商品買賣和等價交換。
尚偌我們仔細分析這一電影傳播模式的話,我們更可以在傳播學的角度上的予以闡釋。不管是製片人也好還是投資方也罷,乃至電影生產機構,他們的電影都必須通過市場的模式進入受眾的期待視野。不管是一個故事,還是一種理念,抑或是一種精神(如中國的主旋律電影)他們都必須進入放映機構,因為如果沒有健康的放映機構,電影的最終結局或許就不得不從地面轉向地下(中國的很多獲獎影片都是如此)
無論是什麼樣的電影,它總是要講述一個故事和訴說一種理念和情感,然後藉助與媒介的傳播機構——銀幕,完成它的傳播行為,造成它的傳播效果。和經典傳播學一樣,它也需要反饋機制,沒有反饋機制的電影相當於中國在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沒有針對行的檔期放映,很難引起巨大的票房收入,沒有有效的策劃機制和促銷手段,很難取得有效的傳播效果。
事實上當我們在驚嘆《英雄》的票房收入達到2 億人民幣的時候,我們應該反思的是我們如何做好我們的「後電影時代」的開發工程。當我們驚嘆於《泰坦尼克》橫掃世界各地票房的時候,我們應該嘆為觀止的是泰坦尼克沉沒後留下的「巨大浪花」,當我們的民族電影被改編為迪斯尼美國版的《花木蘭》,而美國的迪斯尼樂園至今長期繁榮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我們民族的電影產業是如何的步履艱難.在現在的這樣的傳播時代,民族電影如果還是在按部就班的按照傳統的傳播模式而不進行相當的改革的話,民族電影的危機或許很快就要到來了。
005是中國電影的百年華旦。在這個充滿痛苦一百年裡,中國電影一步一步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蒙昧走向理性,從模糊走向清晰,百年的中國電影史紀錄了百年的中國社會文明歷史的發展和興衰。就本文所論述的電影的傳播模式而言,電影傳播中的反饋機制正在不斷的被加強,電影評獎意識,電影策劃意識,電影營銷意識,電影包裝意識正在不斷的走進電影製作者的心理。反饋一旦加強,電影的傳播效果才可能有機鏈接。《天下無賊》的成功不光在電影的藝術語言上作出了宗教般朝聖的色彩,在敘事的造型上體現了「善」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在電影的包裝上創出了一條適宜於現今民營影視製作公司的投資之路。在這樣的反饋語境中,在這樣一個由民間投資,民間操作, 民間包裝並具有民間特色的類型電影中,中國本土的「賀歲片」站穩了腳跟,「笑」成了最富有民族意味的聲音,馮小剛成了民間電影渴望突破,並且一直在突破的民間電影代表.賀歲片成了這個時代最富有喜劇精神的類型.從民間到主流,從邊緣到中心,從宣傳到傳播,從接納到反饋,中國最富有特色,最具有可能性的電影精神在慢慢的復甦.
❾ 新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一、改變電影理論和形態的新媒體電影
新媒體電影首先必須滿足「電影」的基本條件:作品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觀眾角度都被認為是電影。這條標准將互聯網之上無數隨機的和零碎的小視頻排除開來,但是電影和非電影之間的區分沒有那麼簡單。關於什麼是電影,電影理論史上主要有自然實用主義(巴贊、克拉考爾)和藝術純粹主義(愛因漢姆、愛森斯坦)兩種傾向:前一種主張電影是人類通過膠片完成對自然再現的沖動,後一種認為電影具有獨立於其他藝術門類的純粹藝術性①,後續還包括麥茨的以鏡頭為單位的無代碼語言,斯坦利·卡維爾的「連續自動的世界影像」說等②。以上這兩種主要的電影理論都試圖解釋什麼是電影或者說電影與其他藝術的差異性。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些從本體上對電影進行的形而上思考無論多麼哲學化,「什麼是電影」的理論根基依然是電影藝術本身所寓居的媒介。當電影擺脫銀幕、膠片的束縛,進入數字化和網路化之後,關於「什麼是電影」的思考必然會發生變化。所以,媒介刺激下生成的新媒體電影(比如優酷出品的「11度青春電影行動」《老男孩》等),必然具有與傳統電影不同的內涵和氣質。因而,新媒體電影不一定必須符合傳統電影理論之中的「電影」概念才能被視為電影藝術。比如早期翻拍、篡改型的新媒體電影《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網路驚魂》等,完全是以對傳統電影的解構為基礎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的內涵正在被新媒體電影實踐拓寬。
與此同時,新媒體電影與傳統電影,從生產到傳播、到批評和理論建構展現出巨大的差異。第一,互動性是新媒體電影的首要特徵。網路本身所具有的互動機制,使得新媒體電影從構思到籌備,再到劇本、演員,最後到剪輯等環節都可以吸取大量受眾的意見。人的天性之中就具有對對象的一種控制欲,因而互動性將電影的可控感上升到電影歷史的新高度。比如,國際高端家電品牌卡薩帝(Casarte)的新媒體電影《獨家》,其結構不是線性的,而是開放式的。其最為典型的互動性就是觀眾可以左右整部電影的劇情,最後呈現出開放式的主題和五種不同的結局選擇。同時,整個新媒體電影演進過程之中會有暗藏的二維碼以供觀眾掃描,從而體驗更多精彩的互動。第二,新媒體電影寄寓的媒介是互聯網。首先,互聯網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特質使得新媒體電影界呈現出眾聲喧嘩的草根性。自媒體、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人們對電影的追求不再受限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體制,普通人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拍攝新媒體電影。這帶來一個疑問:人人都可以拍電影的話,如此的新媒體電影還是電影或者好電影嗎?我們承認人人參與之後,電影作品之中肯定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但是網路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優秀的作品是不會被網路遺忘的,相反會成為新媒體電影的一根一根標桿,激勵後來者繼續創新。其次,互聯網觀影不可能具有大場景、大製作、IMAX影院、逼真特效等等優勢,但是影院型電影由於過於關注電影技術給人帶來的那種沖擊性、刺激感和亦真亦幻的效果,反而對電影題材選擇、故事情節演進和電影本身深度缺乏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電影尋求不同於大場景、大投資電影的路線,將重心放在怎樣講好故事上。網路居民不可能有耐心將時間花在一部情節毫無吸引力的新媒體電影上而忽略網路上海量的電影資源。這使得新媒體電影在講好故事和故事創新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再次,新媒體電影潛在觀眾大。新媒體電影通過網路進行視頻傳播,其受眾是廣大網民。根據2014年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止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18億,網路視頻用戶規模達4.28億,較上年底增加5637萬人,增長率為15.2%。網路視頻使用率為69.3%,與上年底相比增長3.4個百分點③。作為網路視頻之中優質視頻的新媒體電影,它必然會隨著視頻用戶激增的速度和規模而顯示出與傳統電影分庭抗禮的力量。
從上面新媒體電影呈現出來的幾個特徵(去中心化、受眾巨大、互動性強)之中,我們可以發現新媒體電影已經徹底打破了傳統以導演為主導的電影製作模式。傳統電影製作過程中,從劇情發展、拍攝進度、場景選取、演員選用、鏡頭取捨、段落安排,後期的剪輯、配音、效果等環節,一切都由導演決定。新媒體電影選擇以網路為平台,集合廣大網民的力量及意願,比如「選拔網路自薦的新銳導演;審核通過網路徵集的電影劇本並進行專業篩選、加工製作;對投資拍攝的劇組進行統籌監控,盡量避免資金浪費;對遍布全國的新媒體電影生產基地進行管理,以確保新媒體電影的生產量」④。因此,在新媒體電影之中,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呈現合一的趨勢,即作者與讀者逐漸混融的狀態。這種特徵我們稱之為新媒體電影元素的網路混融階段。這一混融趨勢在大數據時代更是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二、大數據時代對於新媒體電影意味著混融狀態
大數據作為網路理論和實踐的新範式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之後迅速在管理、傳播、政治、商業和金融等領域興盛。大數據的含義就是通過各種新媒體對使用媒體的用戶所產生的信息進行數據最大化收集、整理、分析,從而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它具有四個特點:巨大的數據量和數據完整性,能在看似毫不相關的數據之間找到內在關聯,即時滿足需求和尋找出數據背後的價值。最典型的是2013年風靡全球的美劇《紙牌屋》充分實現了大數據在藝術實踐之中的巨大價值。它完全繞開了廣播電視網和有線電視網所構成的傳統電視生態系統,選擇在Netflix視頻網站播放,用戶只需要通過個人電腦或者移動終端登錄即可播放。Netflix採用了真正的大數據分析——3000萬用戶的收視選擇、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同時,所有通過Netflix觀看《紙牌屋》的觀眾會在觀看過程之中產生無數的連觀眾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數據(包括觀看連續劇時暫停、回放、快進、停止等動作都會被一一記錄下來,每天用戶在Netflix上將產生高達3000多萬個行為)。這些數據通過網站後台被迅速分析,從而讓電視劇製作商做出相應的對策。該劇在拍攝過程之中,真正實踐了大數據精神,無論是劇情設置還是選擇演員、導演陣容,都以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和使用數據做支撐。「Netflix尚且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巨量用戶的需求,不僅是誰喜歡看什麼節目,更精確到用戶行為:什麼人喜歡在星期天晚上用平板設備看恐怖片;哪些人會打開視頻就直接跳過片頭;看到哪個演員出場會快進;看到什麼劇情會重放,《紙牌屋》的商業奇跡正是通過雲計算精確整理重點關聯數據而造就的」⑤。從《紙牌屋》的運作可以看出,在大數據分析時代,藝術作品的作者和受眾形成了巨大而緊密的關聯性。在這種關聯性之中「作者—受眾」的關系分為兩層:一層是新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帶來的受眾對作者的即時反饋信息,使得作者可以即時調整創作的路線;另一層是作為消費者的信息生產,也即阿爾文·托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之中提到的「生產者即消費者」⑥。閱讀時,受眾在電腦或閱讀器上產生的大數據通過網路被收集匯總到存儲器,通過大數據分析,提煉出多少受眾觀看到哪個地方放棄了觀影,哪些觀眾對哪些人物角色感興趣,觀看時嵌入哪些相關圖片或者視頻更有助於電影的接受等。
大數據時代造就的新媒體電影的「作者—受眾」混融具有與網路時代新媒體電影中創作者和觀眾混融不一樣的內涵。新媒體藝術家阿斯科特認為,網路造就了空前規模的集體智能,一種集體認知的全球網路,從而產生了「超思想」、」超精神作用」、「智力網路」等。在這一過程中,個人的神經網路融合於全球網路以創造意識的新空間⑦。就好比大海之中的小魚和合而成的魚陣一樣,並沒有任何一隻凌駕在所有魚之上的領袖指揮它們,它們只是自發組合排列形成比海里最大的魚還大的巨型「大魚」。這條「大魚」具有整體生命,無數個體小魚已經成為大魚的組成細胞。新媒體電影也一樣,參與電影活動的無數創作者、觀眾、中間人圍繞著一部電影,他們通過大數據參與到整個電影的創作當中。相對於電影,這些參與者,全都成為了像「大魚」一樣的「作者」。
大數據的「大」體現在「全數據」模式之上,即我們分析的不是樣本數據,而是所有數據⑧。人類步入信息時代,人類的網路行為所產生的所有數據都可以被存儲、交換和分析使用,並且這些數據量之大,令人不可思議。2013年中國產生的數據總量超過0.8ZB(相當於8億TB),兩倍於2012年的數據量,相當於2009年全球的數據總量。預計到2020年,中國產生的數據總量將是2013年的10倍,超過8.5ZB⑨。那麼,這樣大規模的數據對於生根於互聯網的新媒體電影又意味著什麼呢?
新媒體電影是以個人電腦和移動終端及連接它們的網路設備作為承載的。新媒體背後有大量資料庫隨時更新電影生產和消費的各種數據,包括新媒體電影的宣傳數據,電影觀眾觀看的時間,觀眾的性別、族裔、年齡、群體、受教育程度,新媒體電影的交易量,電影播放到哪裡丟失的讀者最多,哪些電影部分會被反復觀看等等。數據來源可以多樣化,不同渠道的數據甚至可以互相參照。「第一是搜索平台,如網路、谷歌、搜狗;第二是社交平台,如微博、人人網、豆瓣、時光網;第三是電商平台,如網票網、美團網、淘寶網等;第四是視頻網站,如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網等。像網路指數、新浪微指數、淘數據、優酷指數等,都是由上述平台提供數據服務的。此外,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擁有全國的影院票房數據,並通過《中國電影報》等平台向社會公布」⑩。與此同時,數據平台也需要龐大的數據作為支撐。由於新媒體電影的開放性和資源共享性,使得新媒體電影創作和觀看數量巨大,從而產生的數據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數據的關鍵作用還在於對未來進行預測。全數據對於大數據分析來說就是「正在發生的未來」。通過對電影本身、觀看和批評、媒體、電影宣傳等相關數據的搜集,尋找觀眾興趣點,預測哪種審美趣味的電影會在什麼樣的人群中受歡迎,人群的性別、消費力、居住區域、階層、年齡段分布等等。利用數據作為分析受眾的依據之後,創作者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為什麼自己的電影不受歡迎,只需要通過網站瀏覽記錄數據分析觀眾最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就可以了。在大數據挖掘過程之中,單個數據可以作為垃圾被忽略,因為數據精準度是樣本化統計時代所追求的目標——一個信息缺乏的時代,「收集信息的有限意味著細微的錯誤會被放大,甚至有可能影響整個結果的准確性」(11)。隨著數據的大幅增加,為了了解大致發展趨勢而放棄精確性,可以接受適量錯誤。就像醫用燈,從一個角度打的光,不管亮度多高,仍然有暗區。而大數據的多維度屬性就像無影燈,從各個角度照射,就算其中一盞燈亮度不強,也不影響總體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大數據更加追求數據完整性和混雜性。
❿ 從傳播學中的媒介制度與傳播控制分析電影大事件
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也就是擬態環境,由於這種從《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傳者是主動的,相對於處於主導地位,受者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