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分析美國電影發展各階段的特點是

分析美國電影發展各階段的特點是

發布時間:2022-11-14 01:30:57

㈠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㈡ 試分析美國電影各發展階段的特點

一、起源

有記錄的第二張捕捉並再現運動的照片記錄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拍攝的一組奔馬照片。在拍攝時,他將一組靜止的照相機擺於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發明家開始嘗試製作類似功能的裝置,以捕捉此類運動。

在美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就是最早開始製作這類裝置的人之一,他製成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但由於該裝置的專利實施很嚴格,致使早期的電影製作人只能尋找替代品。

在美國,最初只是在輕歌劇的間歇為許多觀眾放映電影。企業家的各種電影展示活動,促使了戲劇性電影製作的首次世界范圍性的嘗試。

在美國電影業發展的早期,紐約是電影製作的中心。位於皇後區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亞製片廠(Kaufman Astoria Studios)創建於無聲電影時期,那時馬克思兄弟和費爾茲(W. C. Fields)在那裡工作。

此外,曼哈頓的切爾西也是電影製片的主要場所。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瑪麗·畢克馥的很多早期電影也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氣候,好萊塢成為電影拍攝的更佳選擇。

二、好萊塢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他的演員團隊到西海岸去拍攝電影,演員包括巴蘭徹·斯威特(Blanche Sweet)、呂倫居殊、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等。

他們在洛杉磯市中心喬治亞街附近的一個空曠外景地開始了拍攝。當時,公司又決定開發新地區。於是他們又向北前進了幾英里,到達好萊塢。當時還是小村莊的好萊塢,非常願意讓電影公司在那裡拍電影。

之後,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傳記式情節劇,描述18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當時還隸屬於墨西哥。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的人員在好萊塢呆了數月,又繼續拍攝了幾部電影,才返回紐約。

當時是1913年,在聽說了該公司在好萊塢取得的成功後,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向西挺進,以避免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影製作工藝的專利費。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電影公司和好萊塢同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電影僅能在幾個美國的城市完成。

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電影製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因為那裡氣候溫和、陽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戶外拍攝,那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布景。雖然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的起始點眾說紛紜,但是格里菲斯於1915年拍攝的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電影詞彙,至今仍在膠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早期,當媒體還是新事物的時候,很多猶太移民在美國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臨街的五分錢劇院(Nickelodeon)中放映電影短片(劇院取此名是因為當時的門票價格為五分錢)。

一些年後,其中有抱負的電影人,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威廉·福克斯、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爾(Adolph Zukor)、路易斯·B·邁爾(Louis B. Mayer)和華納兄弟(即哈利、亞伯特和傑克)紛紛轉到電影製作上,很快就成為了新型企業,即電影公司的巨頭。

(當時還有一位身兼女導演、也是製作人和電影公司巨頭的人物愛麗絲·蓋·布蘭琪(Alice Guy-Blaché))他們為電影業的國際化奠定基礎;不過美國電影業常被指責為以美國為中心的偏狹觀念。

一戰後,一些歐洲導演恩斯特·劉別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朗、讓·雷諾阿,以及演員魯道夫·范倫鐵諾、瑪蓮娜·迪特里茜、羅納德·考爾曼和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等電影人紛紛來到美國。

他們加入了一個演員的自我發掘時代——在有聲電影誕生後,紐約城劇院的演員紛紛加盟了這個20世紀最受矚目的發展行業。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行業達到高峰期——美國影院每年上映約400部電影,每周有近9000萬美國民眾前去影院觀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國電影業」,出自美國漫畫家賽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升起。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使用維他風唱片機,同年5月,西方電氣公司旗下分部電器研究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ERPI)在電影配音方面獲得壟斷權。

有聲電影一方面的影響就是許多無聲電影演員接不到工作,因為他們多數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記不住台詞。1922年,美國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離開政壇,組建了前身為電影製作室組織的美國電影製片發行商協會(MPDAA),該協會在其退休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

有聲電影的發展早期,美國的電影製片廠發現他們的有聲作品不為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語國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時的同步配音技術仍相當不成熟。解決辦法之一是製作與之對應的外文版好萊塢電影。

1930年左右,美國公司在法國橋連城建立了一家電影製片廠。多個不同的電影攝制組在那裡分時工作,他們使用相同場地,穿著相同服裝,甚至絕大部分的場景也是相同的。國外的失業演員、劇作家、選秀比賽中的優勝者經過篩選後被派往好萊塢去拍攝好萊塢英語電影對應的非英語版電影。

這些版本的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高,由二流的只會講英語的美國導演執導,通常在晚上拍攝。西班牙語攝制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爾,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維爾·庫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內維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萊塢電影絕對可以和它們的原聲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驚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外文配音就變得很尋常了。

三、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是指從1920年代末,即無聲電影時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成千上萬部電影在此期間產生。其開始標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僅結束了無聲電影時代,同時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鬧劇、音樂劇、動畫片還是傳記片,好萊塢影片幾乎都遵循一個模式——每個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自己特定製片團隊。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於米高梅電影公司,艾佛瑞·紐曼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工作了20年,賽西爾·德米爾的電影大多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而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電影則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時,人們根據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該部電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聲稱「旗下的電影明星比天堂里的還要多」。每個電影公司的電影題材和獨特風格也使得人們猜到每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這一現象在今已不復存在。但是每部電影都與其他電影有著些許區別。

不像汽車製造者,拍攝電影的人都是一些藝術家。譬如,1944年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男一號的扮演者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爾考,而且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出自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海明威和該劇本改編者威廉·福克納。

在整個1930年代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米高梅主宰著電影市場,並擁有大量好萊塢超級明星。同時,米高梅也因創造了好萊塢明星制而備受好評。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珍·哈露、諾瑪·舒利亞、葛麗泰·嘉寶、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賓塞·屈賽、朱迪·加蘭以及金·凱利。

在這一時期美國電影業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製作了當時最成功的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創作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亂世佳人》,盡管在大蕭條時期,這部電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電影歷史學家對這一電影高產時期創作出的許多偉大電影作品都做出了評價。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製作了這么多部電影,並不是每一部都必須成為熱門。

電影廠可以在一部有著優秀劇本與相對不是那麼出名的演員的中等預算故事片身上冒險:而由奧森·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另一些情況下,像霍華·霍克斯、希區柯克及法蘭克·卡普拉等堅定的導演們為了達到他們的藝術理念,而與片廠進行「斗爭」。

1939年是片廠制度的鼎盛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在這一年發行,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驛馬車》、《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嘯山莊》、《天使之翼》、《異國鴛鴦》與《午夜》等。

黃金時代以來的電影中,現在被譽為經典的有:《卡薩布蘭卡》、《風雲人物》、《一夜風流》、原版《金剛》、《叛艦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紅河》與《大禮帽》等。

四、片廠制度的沒落

「小三」(環球影城,美國藝術家和哥倫比亞影業)沒有自己的劇院,拒絕分享同意裁判書。許多獨立製片人也對折衷和形成一個眾所周知的獨立運作電影製片人的體系,控告派拉蒙壟斷底特律劇院不滿意-因為派拉蒙通過控制演員,像鮑勃霍普,波萊特戈達德,維朗妮卡湖,貝蒂赫頓;

經紀人透露賓克羅斯比,艾倫拉德和長期為加里庫珀工作室工作的長期演員-自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五大電影公司沒有達到同意裁判書的要求,沒有發生重大後果。但是二戰結束後,在好萊塢反壟斷案中,他們作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主要製片廠電影院的所有權和影片發行是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結果,工作室開始釋放演員和技術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合同。好萊塢主要的工作室改變了電影的模式,因為每個工作室都挺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演員陣容和創新團隊。

這導致了逐漸失去特色,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倫比亞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電影公司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某些電影人,例如塞西爾B德米爾公司同演員的合同也是到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後或者電影使用相同的創意團隊,以至於德米勒電影無論是1932年製造還是1956年製造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模式。並且每年電影製作的數量隨著平均預算猛增而下降,在行業策略上標志一個重大變化。

現在工作室目的在於生產娛樂,而這種娛樂是電視無法提供的: 壯觀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還開始出售部分電影膠片庫給其他公司去銷售電視。到1949年,所有大型電影製片廠放棄了他們劇院的所有權。

電視也有助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下降,因為它打破了電影業在美國娛樂界的霸權地位。盡管電影業在19世紀50年代隨著長期政府檢查制度淡化,在未來電影中能夠獲得一些影響力。在派拉蒙反壟斷案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不再擁有電影院,因此致使美國影片能夠在美國電影院不需要審查制度。

這補充了1952年奇跡在斯泰因公司同約瑟夫威爾遜事件的決定。 美國最高法院改變了其早期的立場。從1915年的相互電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業委員會的案件中,陳述了電影是藝術的形式,有權保護第一修正案;美國法律不再審查電影。

到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脅檢查後,其現在極大侵犯了美國電影協會,證明准則的起源已經同電影分級制度一起結束了。

五、新好萊塢和後經典電影

後經典電影這詞用來形容新好萊塢變化的故事敘述方式。人們認為新的劇本與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觀眾在經典時期培養起的期望:打亂的年份,以結局出人意料為特色的故事情節,主角與反派間模糊的台詞。

後經典故事敘述的本質展現在黑色電影中,如1955年《無因的反抗》,以及希區柯克情節支離破碎的《驚魂記》。

「新好萊塢」一詞用來描述新一代電影學院培養的導演的崛起。他們掌握了六十年代歐洲發展起來的技巧。1967年電影《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電影重振的開端,也意味著此後新一代電影,在票房上能夠取得成功。

好萊塢一直堅守製片人中心制的原則,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開創了導演和製片人融合的趨勢,形成導演資本制。

同時擔任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盧卡斯、布萊恩·德·帕爾瑪、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萊德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向電影歷史致敬的影片,並發展了現有的電影體裁與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們的電影不僅受到好評,還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萊塢電影,例如邦尼與克萊德,逍遙騎士是成本較低的影片,沒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各自憑借《教父》,《大白鯊》以及《星際大戰》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有助於現代大片的產生,也吸引製片廠更加關注製作更多大片。

這些年輕導演的更多投入並沒有帶來好處。通常,他們把時間表排的太滿,預算超支,因此導致自己或攝影棚破產。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科波拉的《舊愛新歡》,最典型的是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單是這部影片就使美國聯藝電影公司破產。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2)分析美國電影發展各階段的特點是擴展閱讀:

今日好萊塢

一、運作特色

好萊塢電影常會有透過片廠(電影發行商)與製作人簽約合作的方式,分別讓片商負責販售的通路,而製作人則專注於電影本身,出產行銷全球的大型製作影片。

二、敘事美學

在好萊塢影片的劇情鋪陳,少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其主題多是可跨文化傳播的高概念電影,這樣的作品因為主題符合主流市場,故全球都容易推銷。因此現在好萊塢也成為世界許多地方電影的代名詞。

雖然此類電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評論者批判若獨尊高概念電影,會造成電影敘事風格如出一轍,了無新意,「是一種商業化和專斷化,最終將導致多樣化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全球霸權,負責任的電影人和批評家應該讓眼光超越好萊塢,建設多元的電影模式」。

三、產業規模

美國因為電影相關的文化產業,造就了許多的工作機會與龐大的商機。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電影業造就的就業總數超過220萬人,其中約有70萬名為直接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另外150萬名為間接受雇支援電影製作工作的各種人員,2012年美國電影業收入為107億美元。

㈢ 電影發展史的五個階段是什麼

電影的發展經歷了五個時期:

1〉電影技術發明期(1832—1895)。

2〉無聲電影時期(1895—1927)。

3〉成熟期(1927—1945)。

4〉發展期(1945—80年代末)。

5〉電影新時期(90年代—)。

全球電影市場穩定增長

2010-2018年,全球電影票房收入雖然總體保持增長趨勢,但增速呈波動變化。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數據,2017年,在中國電影市場回暖等因素的影響下,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為405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了4.4%,增速較2015年有明顯提升;但2018年,盡管全球電影票房收入再創新高,但增速再次下滑至1.5%。

㈣ 電影發展史的五個階段是什麼

電影發展史的五個階段是:

1、電影技術發明期(1832—1895)。

2、無聲電影時期(1895—1927)。

3、成熟期(1927—1945)。

4、發展期(1945—80年代末)。

5、電影新時期(90年代—)。

基本介紹: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㈤ 美國電影的發展史概述 簡短一點 700字左右

188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其後又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並於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攝影棚。1894年4月,愛迪生用他的電影放映設備——"電影視鏡"開始了商業性放映活動,這是美國電影史的開端。
默片時代,電影在美國得到迅速的發展。1906年,全美已有1000家"鎳幣影院"(因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而得名)。1909年,鎳幣影院已達到1萬家。為美國早期電影奠定藝術基礎的藝術家主要有:鮑特、格里菲斯和卓別林。
在早期美國電影的發展中,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以紐約為基地一度壟斷了電影業的經營。到1915年左右,這一壟斷終於被打破,美國電影的生產基地移向今天已經聞名世界的好萊塢。在這里,美國電影史上聞名遐邇的八大公司逐漸發展起來,並建立起以"明星制""大製片廠制"和"類型片"為核心的好萊塢 製片體制,它們也被稱為好萊塢的"三大法寶。"
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王》,電影進入有聲時代。從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一直處於黃金時代。影片產量穩步上升,美國其他地方以至世界各地的許多電影藝術家紛紛來到好萊塢謀求發展。 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除了早期的喜劇片、西部片、鬧劇片外,歌舞片、強盜片、偵探片、恐怖片等各種類型片也迅速發展起來。類型電影是美國電影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以公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和環境長期吸引著觀眾。如出現最早的西部片,它以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為背景,在西部獨特的環境中描繪代表"野蠻"的印第安人、強盜、歹徒和代表文明的西部開發者、邊疆居民、騎警之間的斗爭,並一再塑造槍匹馬、獨往獨來的牛仔形象,一直受到美國觀眾的歡迎。
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由於電視業的迅速興起和政府的反托拉斯法案的實施等因素,美國電影業經受著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直到60年代末,"美國新電影"的出現和其後"新好萊塢"的興起,才使美國電影重整旗鼓。從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國電影逐漸重新稱霸世界影壇,並利用雄厚的資金,將高科技帶入電影製片,為已有百年歷史的電影帶來了一種新的語言。

㈥ 美國好萊塢災難片的發展歷程大致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什麼特點(即劃分階段有什麼依據) 答案優秀可追加

第一階段,通常直接來一段大場面

第二階段,軍方等專家分析災難原因

第三階段,拯救災難的救星開始出場

第四階段,國家發現並啟用救星們

第五階段,救星進行一系列訓練之類的

第六階段,開始拯救地球並經歷諸多驚險事件同時地球繼續部分被毀但不管怎麼樣主角絕不死

第七階段,危機解除或者影片最後在危機之後在故意留下一個隱患以便拍攝續集

㈦ 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史,一定要是科幻電影 最好分為幾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點以及代表作

自從191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開始了科幻電影的拍攝,歷代的導演、演員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過一半的科幻影片均為美國生產。

但是美國科幻電影發展和壯大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並且一直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的。縱觀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可以把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繁榮期、平衡期等幾個時期。

美國科幻影片萌芽時期特點:

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興起讓美國電影出品人感覺到了科幻電影中巨大商業利潤,便開始了科幻電影製作和發行。1910年美國導演塞爾·道利(Searle Dawley)拍攝了根據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無聲影片《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雖然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鍾的時長,卻是美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對以後美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好萊塢先後生產了由斯圖爾特·帕頓導演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導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盧西恩·哈伯德導演的《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故事情節簡單、人物塑造單一。有大部分影片為無聲影片,科幻鏡頭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還充滿了恐怖色彩。



㈧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8)分析美國電影發展各階段的特點是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㈨ 美國類型電影有什麼特徵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好萊塢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當時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好萊塢的類型片主要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 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勞埃德,H.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

第二個時期是一戰之後好萊塢電影中的特殊現象——真正意義上的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禮帽》(1935)、《風月無邊》(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1931)、《疤面人》(1932)和《嚇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蘭肯斯坦》(1931)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好萊塢的類型片大多是故事片和紀錄片,如有柯蒂斯的《勝利之歌》(1942)、《卡薩布蘭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顧柯的《費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約克軍曹》(1941);希區柯克的《破壞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馬爾他之鷹》(1941);H.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美國佬》(1941);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1943)和《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劉別謙的《生死問題》(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麥卡里的《與我同行》(1944);邁爾斯東的《鼠與人》(1940)、《北極星》(1943);I.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1943);普雷明格,O.的《勞拉》(1944)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好萊塢類型片則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施萊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馬里克的《荒原》(1973)等。

七八十年代好萊塢類型片電影中,家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比如艾倫,W.的《安妮•霍爾》(1977)和《漢納姐妹》(1986);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1980);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J.L.布魯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1978);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羅斯的《轉折點》(1977);齊納曼的《朱莉亞》(1977)等。

九十年代後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於是乎才出現了所謂的「美國大片」。

㈩ 美國電影的特點

美國電視電影的特點
閱讀次數:480
電視電影與普通系列劇在形式方面的另一個重大不同是,它沒有技術結構方面的嚴格要求。雖然時長是固定的,不論什麼樣的故事都必需正好放進一個90分鍾的框架里,但在其內部卻不必像系列劇那樣一定要分成每段十來分鍾的若干幕。在播出時,一部電視電影會被打斷八到十次來插播廣告,但劇作家和導演不必像拍系列劇時那樣,要事先考慮好在適當的時候被打斷,並且要為能夠在廣告後繼續抓住觀眾而設置懸念。這就意味著,電視電影的作者比電視系列劇的作者有著更大的自由,他們可以按照自己認為需要的節奏,而不是插播商業廣告的節奏來安排故事的進程。傑克•紐曼在談到《藍騎士》(Blue Knight )的寫作時為此興奮不已,他說:「我寫的全部東西從『淡入』起到『淡出』止,四個小時一氣呵成,他們願意從哪裡打斷都行。……這意味著已經發生了一些事情,另一些事情將要發生,或是你嚇得要死,或是你被吸引了,你笑了,或是其他什麼情況,但總之你是一直在看。我不用費一點心思去考慮在哪裡打斷插播廣告。」(註:(美)湯姆•斯坦普爾《向全國講故事的人們——美國電視寫作史》,紐約康提紐姆出版公司1992年英文版,第126頁。)當然, 無論如何這些節目在播出時總要被商業廣告打得七零八落。
電視電影同一般影院故事片在形式方面的不同,則表現在它更具有的電視特點上。首先在製作成本上就有極大區別。好萊塢商業影片動輒幾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的製作費用是商業電視網很難承受的,一部電視電影的投資規模大約為500萬至800萬美元,以每小時節目的平均成本計算,要高出一般的情境喜劇和普通系列劇一倍以上,但比好萊塢商業片卻低得多。低成本製作以及電視不太清晰的小屏幕播放的限制,使得電視電影很少追求宏大的場面和壯觀的視覺效果,也很少使用耗資巨大的高科技特技,而是更注重敘事本身的趣味和台詞語言的魅力。
此外,雖然電視電影的製作方式與普通影片沒有什麼區別,但為了更適合電視小屏幕播出的特點,這種影片樣式還是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形式規范。最明顯的是鏡頭景別的運用。電視電影更驅向於使用近景、特寫等近距離的景別,而較少使用場面遼闊的大全景。這一方面是由於在清晰度不高的小屏幕上難於分辨特別細微的事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特寫甚至大特寫在電視中表現出來並沒有影院銀幕上那樣強烈的沖擊力,多用無妨。當然還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就是美國的電視電影從來不採用寬銀幕的方式,而總是規規矩矩地用標准四比三畫面拍攝,這似乎與我國目前大多是用磁帶錄制的遮幅式電視電影恰好相反。
在剪接節奏上,電視電影在總體上偏慢,在同樣時長的情況下鏡頭數量一般明顯少於普通影片。這既是為了適應電視觀眾在日常環境中觀賞的心理節奏,同時也是因為在小屏幕上看片所感受到的速度與大銀幕有所不同。(阿里洪在其《電影語言的語法》一書中曾經談到:「當你以正常速度拍攝一場戲,然後在一幅小銀幕上放映時,銀幕上再現的速度是同拍攝這場戲時的速度相符的。但同樣是這部片子,放映在供大量觀眾觀看的大銀幕上時,那場戲的速度就慢下來了。」(註:(烏拉圭)丹尼艾爾•阿里洪《電影語言語法》, 陳國鐸等譯, 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頁。)說的正是這樣的情況。)
在敘事方面,電視電影不但更為明暢易解,更依重於語言本身的敘事功能,而且對於各種視覺的敘事因素也很注意提高其清晰度。例如對於一份起著敘事重要作用的報紙新聞標題的特寫鏡頭,電視電影可能會比普通影片多給一兩秒鍾,以便電視機前的觀眾也能看清它的內容。在夜景場面中,電視電影通常會採用比普通影片強得多的照明,用較強的輪廓光勾出主體內容的清晰形象,以適應電視收看環境光線較亮的需要。以上這些特點綜合在一起,讓人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些是影院故事片,哪些是電視電影。
如果說在外部形式上電視電影的電視特點還不算十分突出的話,那麼在題材內容方面,美國的電視電影的電視特點就更為鮮明了。與肥皂劇、情境喜劇和普通系列劇絕大多數是原創作品不同,現在的電視電影極少是劇作家原創的,它們大都由流行的傳記、小說、歷史著作、報告文學或新聞報道改編而來。電視電影的製作者大概很少想到要拍出成為經典的傳世之作,但大多數這類作品卻希望能同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電視是一種即時傳真的現代媒介,即使是娛樂性節目也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即時傳真這一媒介特徵的制約。一部電視電影在商業上是否成功主要取決於它在電視網中第一次播出時的收視率,而在觀眾對其藝術狀況一點都不了解的情況下,能吸引觀眾收看的因素,主要就是其內容與公眾熱點的吻合。
所以,每一個熱門話題差不多都能夠引發出一部甚至幾部有關題材的電視電影。本文開頭所說古巴男孩的故事被拍成電視電影,就反映了這種狀況。由於這種影片製作周期很短,它又總能趕在熱點還沒有冷卻的時刻播放出來。例如黛安娜公主結婚、婚變和不幸逝世等幾次大事件,都引出了好幾部質量不很高,但播出非常及時的電視電影。1995 年1月末,著名前橄欖球星兼影視明星辛普森的謀殺案即將開庭,福克斯電視網就及時推出了《辛普森的故事》(The O.J.Simpson Story), 講述辛普森從童年直到成為犯罪嫌疑人的全部過程,包括他在取保候審期間乘車出走,在高速公路上被警方和各電視網進行追擊而這場大追擊在幾個月前才被各大電視網進行了實況轉播,美國公眾都記憶猶新。。同年4月,為了配合拳王泰森強奸案引起的社會熱點,HBO有線電視網也推出過一部泰森的傳記片《泰森》(Tyson)。
而另一些電視電影,則配合著熱門暢銷書的上市,對某些一度引人注目的事件舊話重提。1992年,美國陸軍醫院護士長瑪格蕾茲•坎默梅耶上校同軍方的一場官司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廣泛注意。這是一位在越南戰場上得到過銅星勛章的老資格護士在美軍中地位頗高,可望被提升為將軍並成為陸軍總護士長。但她卻是一個同性戀者(雖然有過4 個子女),離婚後與一位女藝術家同居。軍方本來默認這個事實,但在一次例行的填表中瑪格蕾茲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使得軍方最後作出決定讓她退役。她為此同美軍對簿公堂,要求保護自己的權利,並且在一場馬拉松式的審判中最後獲勝。到1995年 2月,這個事件雖然早已煙消雲散,但瑪格蕾茲新出的一部自述書籍,卻顯眼地出現在所有書店的新書陳列中,再度引起公眾的關注。就在新書公開發行的同時,全國廣播公司的紀實性電視電影《瑪格蕾茲•坎默梅耶的故事》(Serving inSilence:The Margarethe Cammermeyer Story)應時播出,再次把同性戀者權利這個美國社會的熱門話題,形象地演示了一番。
看一看最熱衷於電視電影這一節目類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近期的節目單,可以對電視電影的題材特點得出一個總體印象。
在2000年2月的最後3周中,哥倫比亞電視網總共安排了3 部電視電影,共播出時數是10小時。2月13日(星期日)和2月16日(星期三)先後分兩集播出《薩莉•海明絲:一個美國丑聞》(SallyHemings: AnAmerican Scandal ), 講述美國前總統傑佛遜同他家的女奴薩莉之間38年的戀情關系。之所以播出這樣一部影片,是因為近來美國報刊上沸沸揚揚,正在炒作一個新聞:最新的基因技術證明,薩莉的後裔同傑佛遜總統有著無可置疑的血緣關系。這是歷史事件與現實熱點密切配合的一個典型範例。
2 月20 日(星期日)播出《給奧傑隆的花》(FlowersforAlgernon)。這是一個虛構故事,講述一個既是天才又是傻瓜的麵包師的心路歷程,而這個故事的藍本則是一部現代經典小說,丹尼爾•柯耶斯的同名作品。
2月27日(星期日)和3月1 日(星期三)先後分兩集播出《完美的謀殺,完美的小鎮》(Perfect Murder,Perfect Town), 講述的也是一個真實故事,是1996年聖誕夜發生的一起謀殺案,至今仍未結案。同時這部影片又是根據新近著名作家勞倫斯•謝勒的一本暢銷書改編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瑪格蕾茲的故事一樣,把幾年前的熱點新聞和一本新暢銷書結合起來正是商業電視電影的通常作法。
實際上在電視電影中,即使是一些完全虛構的純娛樂性故事,也常常會盡可能地同公眾熱點聯系起來,突出電視特有的即時性。在辛普森案件審判正在烏煙瘴氣,控方和辯方爭吵不休的時候,全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叫做《亨特歸來》(The Return of Hunter,)的影片。亨特是80年代一部流行的動作型警察系列劇中的主角,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亨特的扮演者弗雷德•德里耶卻與辛普森一樣,是由橄欖球明星轉入影視圈的,兩個人的年齡、出道時間和知名度都差不多。而在這部影片中,德里耶出演的亨特與辛普森一樣,被捲入一場謀殺案中,被害者正是他的未婚妻(在辛普森的案子中,被殺的是他的前妻)。因此,盡管這只是一部非常普通的驚險犯罪片,但它對現實事件的影射卻顯而易見。有了這樣一個噱頭,這部本來稀鬆平常的影片也就很容易引起注意,成為應時之作。
從數量上來看,電視電影中講述浪漫故事、怪異故事,特別是驚險犯罪故事的純虛構作品並不少(大都由暢銷小說改編),但給人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卻是那些反映真實事件的「紀錄劇」。這個特點正是電視與電影這兩種現代大眾媒介相結合而產生的。
總起來講,由紐約的商業電視網和好萊塢的製片商聯手創造出來的電視電影這種節目樣式,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中不論藝術質量還是思想內涵相對都要算是比較出色的。它既吸收了電影傳統中用精緻的聲畫語言、進行敘事的各種技巧,又適應了電視媒介的特點,在形式,特別是題材方面自成一格,至今對美國電視受眾產生著重大影響。美國是最大的電影生產國,也是電視電影的誕生地,了解美國電視電影的生產流程、播出方式和內在特徵,對發展我國的電視電影事業應該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閱讀全文

與分析美國電影發展各階段的特點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會吃人的沙子電影圖片 瀏覽:181
西班牙語電影資源庫 瀏覽:676
李麗英女演員有哪些電影 瀏覽:363
打擊侵略者電影下載迅雷 瀏覽:511
上海戲劇學院考研電影 瀏覽:982
電影我的姐姐說了什麼 瀏覽:211
微電影香水有毒完整版 瀏覽:405
動作系列電影大全圖片 瀏覽:912
皮皮龜龜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98
樓下電影院太吵怎麼辦 瀏覽:244
青春不留白電影尹大為資源 瀏覽:793
我的世界玩家最近都在拍的電影 瀏覽:146
追光微電影總結 瀏覽:885
電影票房賀圖 瀏覽:662
關於狗的最新電影 瀏覽:603
農村製作傳統美食微電影劇本 瀏覽:785
斑馬影視下載的電影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884
歐美戰電影mp4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6
電影布老虎全集 瀏覽:824
蝙蝠俠暗黑騎士崛起電影天堂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