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有放室外電影的,為什麼現在幾乎沒有了
我也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搬上一個小板凳然後坐在村裡面看電影的那裡,去看那些打仗的戰爭片,現在雖然也還有但是一年不知道夠不夠四五回,現在的科技也是越來越進步了,有些人的家裡面都按上了投影儀,他們在家裡年也能看電影所以就懶得出去了。
那個時候的回憶真的是屬於童年的美好的事情。要是時光能夠過慢一點就好了,要是村裡能夠再拉一場電影,要是村裡的人都還能像當時一樣及時帶著板凳到場就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一樣,都刻在了自己的腦海之中。
② 拍特種兵的電影有那些
2011年01月22日11:57 我來說兩句(2) 復制鏈接 侯勇在《我是特種兵》中扮演特種兵大隊長。 林芳供圖
侯勇在《驚天動地》中再次扮演解放軍軍官。 CFP供圖
侯勇(右一)在《建黨偉業》中扮演唐紹儀。CFP供圖去年,侯勇主演的電視劇《奠基者》作為2010年開年大戲登陸央視一套。 CFP供圖
軍事勵志劇《我是特種兵》正在央視一套熱播,在劇中飾演特種兵大隊長的正是有著「軍旅硬漢」之稱的侯勇。從早期的《沖出亞馬遜》到後來的《DA師》、《國家利益》……侯勇的名字似乎總與主旋律軍事電視劇聯系在一起,不過,現實生活中的他卻十分幽默。接受本報專訪時,他笑稱,自己的瓜子臉和招風耳像極了猴子,而作為軍人,他更願意自己躲在角色的後面。(撰文:本報記者 林芳)時隔10年再演特種兵玩命演出感覺自己老了廣州日報:《我是特種兵》這部劇是你在《沖出亞馬遜》10年後再次出演特種兵,感覺如何?侯勇:感覺自己老了(笑)。《沖出亞馬遜》是10年前拍的,當時我才34歲,現在40多歲了。這次我演的是特種兵的大隊長,這個角色讓我很自豪,但同時這個角色也是最危險的,拍起來真的就是在玩命。剛開始我進入劇組比較興奮,慢慢拍了一個多月後,身體疲勞感就來了。越拍攝強度越大,每天回到房間就倒在床上,連飯都不想吃。而且這次我有很多大段大段的台詞,沒法一下子都記住,真的不能和年輕的時候比啊。廣州日報:劇中最危險的場景還記得嗎?侯勇:我記得有一場從直升機上跳下來的戲,我的腳差點兒被攪進直升機的渦輪里,到現在我還是心有餘悸。我們拍攝的過程要比特種兵真正訓練還要辛苦,一個鏡頭拍若干遍,我們沒用任何替身,完全是靠自己去摸爬滾打。我當了23年的兵,拍了這么多年戲,受傷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但這部戲尤其艱苦,有一位演員被子彈打傷了眼睛,縫了3針,還有一位演員,被毒蛇咬傷了,危在旦夕。廣州日報:《我是特種兵》在央視的收視率節節攀升,據說在同步播放的樂視網點擊率也已超過了兩千萬人次,這個好成績是在你預料之中的嗎?侯勇:我自己對這部戲還是很有信心的。我聽說有的觀眾拿它跟《士兵突擊》(高清在線觀看)比較,其實完全不同,《士兵突擊》比較平實,而《我是特種兵》講述的是觀眾不太了解的一面,比如特種兵的訓練,還有一些很酷的裝備,包括全球衛星定位等等,比《士兵突擊》的視覺效果強多了。享受角色轉換帶來的折磨考慮轉型也未嘗不可廣州日報:你的熒屏形象一直以硬漢為主,這跟你的軍人身份有關嗎?侯勇:可能也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責任感吧。我覺得現在的80後、90後對軍人沒什麼概念,我作為軍人,有責任向大家傳輸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其實你看我的瓜子臉和招風耳多像猴子,不知道為什麼導演都喜歡找我演硬漢,可能我身上有一種軍人的氣質吧。廣州日報:現在你的「軍旅硬漢」印象已經深入人心,有考慮過嘗試其他角色嗎?侯勇:其實我近些年來已經慢慢開始嘗試新的角色類型,去年拍了一部都市情感劇,叫《幸福攻略》,是現在很流行的婚戀家庭題材,我在裡面飾演了一個看似事業有成,回家卻要忍受老婆百般刁難的窩囊男人形象,挺有意思的。我很享受角色轉換帶給我的折磨,接拍《幸福攻略》就是為了突破自我,能否演出人物的真實生活狀態,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戰。如果大家喜歡,考慮轉型也未嘗不可。名氣越大就活得越累不想達到姜文般的知名度廣州日報:你拍戲的產量不低,但在媒體上露面卻不多,為什麼如此低調?侯勇:低調這個詞現在很流行啊(笑),這可能跟我的性格、經歷和做人的准則有關。有綜藝節目找我去做嘉賓,不過我都謝絕了。並不說我不想出名,但我也不想達到王志文、姜文那樣的知名度,因為名氣越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就越大,人就活得越累。我最希望自己能永遠躲在角色後面,觀眾記住我的角色而不是我這個人。廣州日報:為什麼不參演經典翻拍劇?侯勇:現在每年都有很多翻拍劇請我出演,我都婉拒了。我個人感覺經典作品的存在有它一定的道理,你要讓我去演以前老藝術家演過的經典角色,我心裡會有障礙。包括現在有一部翻拍的劇也在跟我接觸,是一部很有名的電影改編的,這部戲跟我接觸3個月了,但我還沒下定決心去演,我不是沒有自信,但讓我挑戰經典真的有心理障礙。(是怕觀眾罵嗎?)也可以這么說,你還可以說我矯情,想演但是又不敢演,這種糾結的感覺也是演員的一大樂趣。成名前烤過麵包賣過肉現在只想踏踏實實拍好戲廣州日報:聽說你在當演員之前,還賣過肉,當過小工,那段經歷對你的影響大嗎?侯勇:我在30歲以前的生活經歷非常復雜,做演員之前,我烤過麵包,在市場賣過肉,在一次肉聯行業的比賽中,我還贏得了「一刀准」的稱號,至今保持著13秒剔掉一條豬後腿的紀錄(笑)。後來進劇團跑了很多年的龍套,還演過雕塑……那些經歷就是一種閱歷,所以我現在演很多角色都不覺得陌生。之前演《陳賡大將》時,有一段陳賡做飯的戲,我就是自己親自上陣,一口氣拍完的。廣州日報:你對自己的未來還有什麼規劃嗎?侯勇:我是30歲之後才演了人生中第一個男主角,之前都是在劇團坐冷板凳或者跑龍套,所以心態已經鍛煉得非常好了。對於男演員來說,40歲可能是黃金期的開始,我倒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劃,只想踏踏實實拍好每部戲。是硬漢也是宅男減少拍戲多陪家人廣州日報:感覺近幾年你拍的電視劇少了,是因為對劇本太過挑剔嗎?侯勇:一部分原因是這個。現在電視劇創作最大的問題就是有什麼題材火了就一窩蜂而上,能選擇的好劇本太少。還有自己年齡大了,體力不行。還有一個原因,演員要學會「藏」,演多了,觀眾會挑刺,你老出來觀眾會煩你。廣州日報:生活中的你,是大男子主義的「硬漢」還是「宅男」?侯勇:那要看什麼標准了,如果說會做飯就是宅男的話,那我就是宅男(笑)。但在其他方面,我覺得自己還挺「硬漢」的,畢竟軍人當了20多年,培養出了時間觀念和效率感,做事比較利索(笑)。廣州日報:之前看過你的專訪,你是家庭觀念很重的人?侯勇:我以前最遺憾的是跟家人相處時間少,現在好了一些,過年過節基本上能跟家人在一起。做演員不只是為了工作,還得生活,如果連生活都沒有了,那我還工作干什麼?我父母七十多歲了,以前連飛機都沒坐過,現在我每年都帶他們出去玩。(廣州日報) 上搜狐微博 與明星對話
③ 你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
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村裡組織了一次看電影,叫《地道戰》,雖然那時候的設還不是很好,畫面也不夠清晰,但這部電影真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講述的是高家莊民兵隊長高傳寶帶領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與日軍展開機智勇敢的斗爭的故事,在高家莊挖通了地道,利用地道戰勝敵人的故事。
④ 求這部電影名字,是蘇德戰爭的,記得蘇聯好像都用上了板凳
這部電影是《決戰要塞》。
以下是《決戰要塞》的相關介紹:
《決戰要塞》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執導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該片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俄羅斯作家謝爾蓋謝爾蓋的小說《布列斯特要塞》,講述二戰歷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戰役。
反映蘇德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冷靜的視角再現了戰爭中幾個小人物的特寫畫面,以此來回顧戰爭之殤,提醒人們珍惜幸福生活、和平年代。 逼真細節戳中觀眾淚點。
在影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中,導演亞歷山大·科特,以幾個小人物輪流作為主角從微觀切入反映真正的慘烈。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決戰要塞》
⑤ 有一部王寶強演的戰爭片 裡面王寶強演的主角名字叫板凳 請問這部戰爭片叫什麼名字
我的父親叫板凳
⑥ 回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露天電影,童年的快樂!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文化 娛樂 生活十分單調,村民們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那時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場露天電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樂趣。放學剛回家,一聽說今晚有電影,心早已插上了翅膀。我屁顛屁顛地粘著媽媽快做飯,不然搶不到好位置了。好不容易端上飯,我不知品味,狼吞虎咽,如圈中小豬吃食,弄得滿臉都是飯粒。媽媽還沒有來得及收拾,我抱起小板凳沖出門外,大聲疾呼:「看電影去了,看電影去了……」接著其他小夥伴一唱一和,「我不去,我不去,小狗喜歡看電影。」嘴上這么說,沒命地抱著板凳疾馳,嘴裡還伴奏:「駕、駕、駕……」真有點小馬奔騰的場面。離很遠就看到有人爬樹掛電影屏幕。放電影的地方有講究,第一需要在寬敞的地方放置放映機,以方便鄉親們觀看。其次,最好前方有兩棵相距合適的大樹,可以掛屏幕。那個時候可沒有廣場這個概念,更別提廣場舞。我們村中央有個大池塘,雖然塘底坑坑窪窪,能裝人。只要電影好看,咱不計較。電影放映員一臉嚴肅,默不作聲地在電影箱子上倒片子。我們這些孩子們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都想伸手摸摸,如果能搖搖就更好了。片子倒好以後就開始放電影了,星空之下,放映機投射的光束播放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至今回憶起來那種美好,都似乎只存在於夢中。在我的記憶中,看過的這些電影印象深刻:80年代,在我童年的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戰斗片,那時還是黑白影片《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大刀記》《雞毛信》《上甘嶺》《地雷戰》等,
其中記憶深刻,刻骨銘心的影片是小時候看過的《雞毛信》劇情內容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作品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倆,父親老趙是民兵中隊長,十二歲的兒子海娃是兒童團團長。一天,父親得到鬼子要進山搶糧的消息,便讓海娃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 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將信藏在了頭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們搶了海娃的羊,還逼迫他帶路去龍門村。 晚上,海娃乘敵人熟睡時,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復得,但海娃卻再次被敵人抓住。機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敵人引入歧途,至此,敵人才知中計,拔槍打傷海娃的手。 千鈞一發的時刻,八路軍趕來搭救,全殲了敵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務後暈倒了,八路軍根據雞毛信里提供的情報,炸毀了敵人的炮樓,並活捉了貓眼司令。看完電影回到家已經十點多了,
媽媽催促著:「快去睡覺,明天還上學呢?」我連忙鑽進被窩,卻怎麼也睡不著,明天又會在哪兒放電影呢,露天電影對於我們這輩人來說,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影像,是一種難以忘懷的往事,露天電影帶給我快樂和慰藉,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嚮往。
露天電影是我童年時代最美好的記憶,更是一種難以忘懷的鄉愁……
「看電影啰!」「今晚在哪個寨子放電影呀?」「今晚的放的是什麼電影」……孩童時期呼朋喚友去看電影的話語聲,至今彷彿還在耳畔響起!
露天電影,是七八十年代小孩大人男人女人最受歡迎的一種 娛樂 方式,哪個寨子有電影都會去看,走路涉水也不讓落下一場;哪個寨子有電影,那寨里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儼然成了歡樂的海洋;電影在本寨子放的話,還要早早的搬個長板凳曬谷場去號位,占據最好佳觀影位置,還熱情主動幫電影師傅拉影幕和搬一些必要物件,心裡想著能快點放影好一睹為快;要是電影是在別的寨子放影,放學回家看到父母做晚飯菜慢了,就草草吃點上頓剩的冷飯菜填飽小肚子,抓緊時間早早的趕去看電影,生怕錯過精彩的片段而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從兒童時期到少年時代看了不少電影。在兒童時期,我記得最先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渡江偵察記》,然後就相繼看了《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地雷戰》《解放石家莊》《南征北戰》《沙家浜》等等,兒童時期所看的電影大部是戰爭類型的。
到了少年時代,多數是看香港的武功武打影片,比《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光大道》這部電影,記得當時在鄉中學放影,從家裡步行到中學要20多分鍾,看完電影返回家途中遇到大雷電暴雨還伴有大風,當時還因太瘦小還被風吹下路邊的小水溝,幸好沒傷到自己,爬起繼續跑,等到家後整個人也就成了落湯雞。即使這樣,也覺得好快樂的,也許是因為享受到「影後之雨」這個小插曲,才令我記憶深刻,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露天電影確實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看電影了,看電影了」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顧不上吃飯,拿好板凳,佔好地方等著放映,天漸漸黑了下來,大人孩子們逐漸在增多,周圍的小夥伴們在跑著跳著,大人們在談論著家長里短。時間到了,放映開始,說話和嬉鬧聲瞬間靜了下來,特別有時新電影片,兩個村莊在同一晚上放映,也就需要跑片,偶爾會晚一點時間,那個等待真是急死人啊!換片時,又急忙跑到放映機跟前觀看,跑到幕布後邊嬉鬧,那時的場景真是人員眾多,議論紛紛,一晚上兩部電影,真是過癮的很。
時間的推移,一日並一日地向前航行著,從電視機的普及,到寬頻網路的入戶,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電影,露天電影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離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了。現在的時代在城鎮和鄉村早已不時興放映露天電影了。
但今晚的電影註定沒有幾個人看,而如今也能難找回當初那種氛圍,回憶是種很奇怪的東西,以前電影里的人物,畫面,已深深印在腦海里,在時間的長河裡也是揮之不去。即使在影院里看,我們也再難找回以前看露天電影時的那種輕松,單純,自由,快樂的感覺了。
一陣夜風吹過,拉回思緒,夜以涼,眼看著幕布越離越遠,心情起伏,但對兒時看電影那種懷念格外清晰。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社會 在不斷的進步, 科技 技術力量在不斷的革新,但自己內心深處對兒時露天電影的情懷越發深刻!
說起露天電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五十年代開始直到21世紀初逐漸消失,應該說露天電影是幾代農村人共有的記憶,曾經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帶有鄉愁般的懷念
在那個 娛樂 項目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農村非常重要的 娛樂 活動,是日常生活里難得的消遣方式。
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電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娛樂 活動
傍晚的時候,一家幾口,成群結隊,每人手裡拿著椅子,夾著小板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大家都想早點趕到,可以坐在前排離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想像和體會的
夏天天長,看露天電影必須得等天色完全暗下來,於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放映場的空地上又成了人們嬉戲打鬧的地方。孩子們在四圍亂竄,大人們互相問候,聊著家長里短,露天電影場地充滿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終於,放映機射出一束強烈的光,一會兒,銀幕上出現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電影開始了。全場頓時安靜下來,伴著放映機輕微的沙沙聲,電影中響亮的人物對白透過空曠的村野飄向遠方。
在那個單調的年代,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來來回回就那幾部,即使看過多遍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覺得這些反反復復播放的片子覺得單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 娛樂 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歌舞廳、酒吧、KTV等地更是成了都市人活躍的新場所。人們對電影的熱情不再有從前看露天電影那種快樂的感覺,也和露天電影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再也難找回。有時候做夢都想回到兒時重溫一下那時的美好時光。
「看電影咯」,隨著一聲吆喝聲,家家戶戶拿著小板凳結伴而行,到達指定的位置,觀看一場露天電影。(不知道你們的露天電影在哪裡放映,我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學校的操場)
電影播放前,絕對是人聲鼎沸,「哭鬧的嬰孩」「瓜子西瓜要嗎?」「因設備新奇觀摩的孩童」......但是一旦電影播放,那些奇奇怪怪走動的身影和莫名其妙嗦嗦的聲音都消失了,大家一同沉浸在了電影的情節中,要不是不約而同的大笑和同仇敵愾的憤恨,都快忘卻了置身人海的環境。
那時的一部電影仿若一桌大餐硬菜,人們懷著「敬畏」之心來欣賞一部電影。那時電影行業的從業者也以「文化倡導者」「精神糧食播種者」的形象約束要求自己,打造了一系列高本質的電影題材,例如《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給幕布前的觀眾留下了茶餘飯後傲人的談資。
播放電影《地道戰》時,給我兒時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人民用智慧,用地道戰來曲線應對敵人的瘋狂,就連劇中的小朋友都那樣的睿智勇敢。敵人的丑態和無知以及種種拙劣的伎倆都被人民用智慧化解。那時常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員,在腦海中與敵人英勇作戰。(我估計自己超強的幻想能力就是那個時候被鍛煉出來的)
如今的電影市場,內容題材豐富,上到宇宙星辰與外星人叫板,下到探秘深海魚怪,左去穿越古代統一天下,右去未來留下燦爛色彩。雖然題材豐富了,但是對電影的『』敬畏感」也慢慢淡去,也造成了良莠不齊的影視市場畸形發展。
現在也有一些老人偶爾坐在街邊,看著商鋪為吸引流量,在LED上播放的電影,沒了兒時的快樂,沒了年代的題材,盯著索然無味的題材。偶爾路過的年輕人還會不時露出鄙夷的目光。
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哪是在看電影,他們是在「憶童年」。
要說看露天電影70後、80後的朋友一定印象最深刻吧?因為那是那個年代人的美好記憶。現在回想起來讓我感慨萬千,因為那種刻骨銘心的往事再也回不去了!
「全體村民注意了,今晚村部放電影:地雷戰、地道戰,吃過晚飯抓緊時間過來觀看」。村部的大喇叭里反復傳來老村長那熟悉的聲音。孩子們聽到今晚村部要放電影都高興的跳了起來,飯都顧不上吃了約上一起玩的小夥伴一起向村部跑去,都想提前去佔好位置和看下放映員是如何布置放影設備。
那時候村裡放露天電影的場地,都選在村小學的操場上,一塊潔白的熒幕布用繩子綁在兩棵樹上,兩個超大號的喇叭也固定在樹上這就完成了。最後一步是放映員開啟放影機,一道刺眼的白光直射到白色的熒幕上,神奇的是這道光很快就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鋪滿整個熒幕布。此時有幾個調皮的小夥伴站直身子擋住投射的白光,銀幕上馬上就出現了他們手舞足蹈的影子!搞得大家嬉笑連連…
這時候天已經開始變暗了,操場上也已經坐了不少來看電影的鄉親們,且路上還有不少鄉親還在陸陸續續趕來。此時操場上已經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了,孩子的叫喊聲哭聲、大人們的交談聲說笑聲、大喇叭播放的音樂聲、場外小商販們的叫賣聲…匯集成露天電影放映前的交響樂!
讓我印象最深的電影名字叫:《地道戰》,「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千萬…」伴隨著這強有力的曲子讓我們好像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時代,聽著這首歌讓我們這些孩子都感覺特別振奮!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這部電影有兩個地方讓我記憶深刻:
1.一群喪盡天良的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頻繁進行大規模的掃盪,狼煙四起。面對鬼子瘋狂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下冀中人民沒有絲毫畏懼,他們利用智慧、勇氣與力量團結一心利用地道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日寇。
2.條條地道,場場戰斗,時而緊張萬分,時而讓人拍手稱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士們用牆上的小眼左打一槍,右放一炮。讓鬼子摸不著頭腦,在村子裡東奔西跑,抱頭鼠竄。神秘的地道埋伏著神出鬼沒的游記隊戰士,他們雖然沒有先進的武器,但有最聰明的土辦法—地道戰,有最強大的後備軍—老百姓。他們之所以贏得勝利,靠的是正義的力量,靠的是智慧的頭腦,靠的是人民堅定的支持!
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是1982年上映的,我看《少林寺》那會兒,應該是90年前後,這樣算下來,這個影片從上映到我看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有10年了,當時應該是夏天的時候,鎮上的 體育 場集中露天放映,鄰居一大幫孩子每天晚上去 體育 場玩,我大概跟著看了3、4場,加上後來CCTV-6和別的頻道看過的,不下10遍。
這是中國影史上的一個神話!據統計,這部影片以0.1-0.3元/張的票價,取得1.4億的票房,觀影達5億人次。很多人會質疑這個數據,覺得太假了。老實說,我也覺得假,因為觀影人次5億這絕對少報了。
《少林寺》這部影片的放映,對當時的群眾來說,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萬人空巷的事情。那時的電影院很少,一部分人去影院看,更多的人是單位在大禮堂集中放映或者乾脆像我小時候那樣集中露天放映,蹭票看的觀眾們不計其數,更別提有的人豈止是一遍兩遍地看,根本是十遍八遍地看!
那會的中國,可能大半的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這放在今天完全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
想起我們小時候,我認為印象最深的電影是《三打白骨精》電影,記得是半夜裡爬起來去看的,因為一部電影機器一個晚上要演幾個村,所以睡醒一覺去看,那時感到無比的幸福,小時候看到打日本鬼子的嚇得心裡砰砰跳,真是迷迷糊糊的童年,每當上學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聽著知聊聲聲叫著夏天,回憶起來多麼遐逸的感覺,可童年只能在記憶里!
村裡露天電影
提到電影,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安靜的坐在電影院觀看,或者是利用電腦、電視機以及其他設備觀看
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讓很多人覺得除非有什麼新電影,引起觀眾或讀者的注意,否則對於看電影這樣的文化消費或者 娛樂 消遣,已經不足為奇。
但是,我在這里所要講的是鄉村露天電影。這種電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那可是個新鮮事。首先,需要找一塊空曠的地面,搭起架子或者借著牆體,布置一塊帆布做銀幕;
其次,各家出力,七拼八湊幾排板凳,就是最簡單的露天電影院。然後,附近幾個村裡的男女老幼坐在一起,像廟會一樣熱鬧,他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聊著家常、嗑瓜子、喝茶。小孩子已經早早到了,坐在最前排,滿滿的擠在一處。
回想這樣的場景,即使在現如今的農村也變得不易見到。 前不久,在這個春光明媚,蛙聲此起彼伏的季節,我回到老家。到了傍晚的時分,就能隱約聽到外面小孩子的歡叫聲,估計他們比較興奮,說是今晚在村前面又要放電影了!小孩子們也都是圖個熱鬧,也算是找到個好機會,聚一聚似的。現如今看電影也不是什麼奢侈的事情,但是,能夠大家有機會聚在一起,這件事足以讓他們變得歡欣鼓舞! 記得我自己小的時候,也看過這樣用帆布做銀幕的電影,頭一次看見便覺得挺新鮮。至於電影的內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凈。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懵懵懂懂的,什麼也都感到好奇。老師說,學校要准備放電影給大家看,於是歡天喜地的去搬桌子和凳子。由於半天功夫不用上課,片刻的偷歡,這內心的快活也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古人說的,「偷得浮生半日閑」。
那時候,鄉村小學的設備還是很簡陋的,看一場電影,
還需要找來布幔將教室的窗戶遮起來,防止陽光進入,從而影響電影的播放效果。於是,我們在高年級的同學指揮下,各自坐在布置好的教室里,等著觀看電影。當時,我們可認真了,不僅要求每個人回家准備2元錢,作為上交學校的電影費,而且還需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這讓我們簡直是如臨大敵。一上午的時光,我們都非常認真的坐在那裡,試圖記住電影里的每一個細節,然後認認真真地寫作文……
現在回想起來,時間過得真快,現在的我們早已都不是當年的小學生,進入學校多多少少都有些陌生感以及似曾相識的親切感!而昔日看電影的熱情,現在也不知從哪裡能找得到!? 在老家的那一場露天電影,本來我是不打算去村前看的,現如今家家都有網路,一般什麼電影都能看到,大晚上走到村前看電影,不免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但是,看到村裡老人小孩的那股興奮勁,我也就湊過去,看個熱鬧了。
一開始,的確很熱鬧!村裡的男女老幼都來了,像是點卯一樣,大家聚在一起。尤其是小孩子最認真,帶著小板凳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不是安安穩穩坐在一起,而偏偏是擠在一起,擠出個一身汗,出點力才高興。大人們自然閑聊的多,具體也不是十分關心電影的內容,聊聊一會兒,許多人也就各自散了。最後只剩下,一些精力旺盛的小孩,還有一些悠閑的老人安安穩穩地坐在那裡。這倒讓我有些擔心,擔心這場電影,還沒有結束,人都各自回家休息了,那麼放電影的人豈不是很尷尬!?
現在回過頭試想那些看電影的老人和小孩,也像今天的鄉村一樣,不復有昔日的熱鬧、繁盛,並隨著這個時代的步伐在走遠、凋零!回首看到那電影的銀幕漸漸破爛,對於看電影的心境也不復當年!
小時候,奶奶住的對面有個空場,那是我們老街的露天電影院。在那個精神文明匱乏的年代,電影對於我們小孩子而言簡直是一場盛宴,我們對它的期盼不亞於對過年的期盼,曾經帶給了我們太多的美好回憶。如果得知要放電影了,我們一天的心都是激動不安的。當夕陽的余輝還掛在後山,我們晚飯也顧不上吃幾口,就端一個小板凳一路小跑來到現場,有蹲著的,坐著的,站著的,還有像猴子一般在場院跑來跑去的,沒有片刻老實。為了佔一個絕佳的看電影角度,調皮的男孩子各顯十八般武藝,有的爬上了樹,有的甚至爬上了房頂。《地道戰》《上甘嶺》《智取華山》《歸心似箭》《渡江偵察記》等等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電影一開場,屏幕上五角星閃閃發光,盡管當時「八一電影製片廠」幾個字我還不認識,但我知道這片是打仗的電影,特興奮。而引以自豪的是,街上所有的長輩都喜歡我的是,在閑暇時,他們會捉弄我,讓我把看過的電影用自己稚嫩的語言演繹出來,講給他們聽,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很認真地,站得筆直,一五一十地、繪聲繪色地講,然後他們笑成一團,不過很好地鍛煉了我的表達能力。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我人生第一首會唱的歌竟不是兒歌,不是童謠,而是露天電影《歸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飛》(當然只是哼哼旋律而已)那時約五六歲吧,從此旋律伴隨一生,是我當時最喜歡的影片。那個年代的人們純情,歌曲也純情,一首首旋律流暢,感情優美,曲調婉轉,特別抒情,很好地表達整個 社會 的人們被喚醒的美感意識的純情朦朧期。每每唱起,男女主角依依不捨的場景,天空秋雁南飛的畫面躍然腦海,歌曲與電影的渾然整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那時早期歌曲與現今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流行歌曲的創作手法和詞曲的相比,其含蓄抒情,語境幽美的詩詞,旋律悠揚,千轉百回的音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在此,代表那個年代所有看過露天電影的小夥伴,向這些經典致敬!
如今的中國電影表面上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但大量的 社會 精英,特別是知識階層已經不進電影院了,這和當年經典電影出來之後萬人空巷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電影喪失了對中年以上觀眾的吸引力,所以現在去電影院,更多的是尋找逝去的情懷。
⑦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⑧ 蘇軍拿板凳沖鋒的電影叫什麼
《決戰要塞》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執導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該片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介紹
1941年6月25日,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布格河東岸:鳥兒在歌唱、軍樂隊演奏著歡快的樂曲,公園里正舉行聯歡的舞會,祥和中,人們談情說愛,追逐嬉戲,各自享受恬靜、幸福的時光……
突然,飛機的俯沖掃射伴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氣浪和飛起來的塵埃瓦礫將驚恐的人們推倒、掩埋……
這就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最初的經典而殘酷的戰役改編成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開場。
布列斯特要塞是連接華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成群的坦克和裝備精良的德軍圍攻中,8000名英勇的蘇維埃紅軍在武器短缺、建制混雜、犧牲巨大的情形下,堅守信念、捍衛祖國,以血肉之軀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達三十天直至全部陣亡。
戰斗中,團長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擊中沉著指揮,鼓舞驚慌中的士兵燃起鬥志,將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戰斗團隊,頑強防禦要塞陣地。
另一側,德軍一隊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進中與紅軍中尉率領的邊防軍遭遇,紅軍戰士們或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或是舞著工兵鍬、鐵棒甚至菜刀與德軍展開白刃肉搏混戰,刀槍不全的蘇軍憑借大無畏精神殺得德軍死傷遍地、落荒而逃。
導演亞力山大,考特以紅軍小學員的視角,向觀眾呈現了這場蘇德戰爭史上交戰時間之長、紅軍戰士之勇敢頑強、戰斗場面之為「慘烈悲壯」的真實場景!
在烘托宏大主題內涵的同時,激戰場面扣人心弦,空襲、爆炸、火炮、坦克重機槍、火焰噴射器,加之大量煙火、音效、特技的運用,戰爭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現,視聽效果空前震撼!
劇情鑒賞
本片其實主要講的是在1941年的夏天,蘇聯人民都還沉醉在安居樂業、歡聲笑語的世界中,大家從來沒有預感到戰爭會降臨,但是突然炮彈光臨到這個寧靜的小鎮中了,原來是德國人偽裝成蘇聯的軍隊對這個地方進行了突襲。歡聲笑語變成了尖叫哭喊,房屋倒塌,磚礫亂飛。戰爭就這么悄悄地降臨了。
由於沒有蘇聯自己的軍隊來支援,因此手無寸鐵的蘇聯布列特斯的戰士只能硬上,他們沒有什麼武器,因此會出現上邊的景象,戰士拿起板凳等各種能戰斗的所謂的「武器」與德國軍隊的坦克槍炮進行對抗。他們就靠著這樣的保衛家園的強烈願望一次又一次的擊退德國侵略者的進攻。
⑨ 你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
1丶小時候膽子小,以前看恐怖片都是幾個小夥伴一起看的,但是依然經不住電影裡面給我的驚嚇,那時候都是邊捂眼睛邊看的,晚上睡覺都會讓我覺得心裡發毛,劇情的恐怖加上音樂的襯托真的是可以讓人後背感覺到一股陰涼……
2丶提及鬼怪這類電影,大多數時候都會涉及到陰陽眼,所謂的陰陽眼就是擁有一雙可以看到鬼魂的眼睛,一般人的眼睛看不到的東西,陰陽眼就可以看到。而片中的阿明就是一個陰陽眼的青年,從起初朋友們的通靈 游戲 中看到楚人美,到朋友死後在其家中看到的怨靈,這些都讓小時候的我背後一陣發寒,再細想陰陽眼是不是真的存在,難免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3丶整部影片中最令我的費解的地方就是楚人美的鬼魂是補聲真的存在,如果是幻象,小明的陰陽眼起初看到的鬼魂又怎麼解釋呢,那時的小明還沒有喝潭水,並沒有被怨靈侵蝕,所以這點上來看,幻象是說不通的,那如果是真實的,又為何在後面用讓人產生幻象的方法取人性命呢?細想之,則恐之。
其實說到底就是小時候膽子小,其實現在在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了,就像小時候看過的《猛鬼食人胎》也一樣的感覺,但是還是這部《山村老屍》最讓我記憶深刻。
少林寺。
那還是讀小學的時候吧,那個年代是屬於溫飽狀態吧,能吃飽飯,鋪天蓋地的滿足。
有少數富裕的家庭已經有了電視機。為了安撫弟弟那顆焦躁,羨慕別人,常常躲在大樹後面,偷窺別人家電視的心。爸爸媽媽,每隔一兩個星期,帶我們去看一次電影。
少林寺在當時是比較轟動的。我最記憶猶新的一個場景,幾個光頭和尚,去捉一隻青蛙,然後幾個大光頭,咣當,碰在一起,青蛙驚慌跳走了的一個場景。
當時笑的非常開心,當然,我記憶最深的是那首牧羊曲和那個動亂年代的凄美,無奈的愛情故事。
那支牧羊曲,現在還偶爾聽聽。歌詞很樸素,但是卻常常把你帶入那個故事的場景,在無限的遐想中,青青的草地一望無垠,白雲般的羊羔,飛奔的馬群……這一輩子恐怕是無法實現了,偶爾夢中,總是有一匹四蹄騰空的駿馬,而我總是躍躍欲試……
應該是《英雄本色1》。在江湖殺戮,風起雲涌的香港80年代,發哥嘴叼牙簽,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誰,真是太彪了!香港當年也真TMD亂,假鈔泛濫,黑惡勢力猖獗,尤其是以宋子豪和小馬哥為首黑幫團伙最為囂張,動不動就在街頭斗毆甚至開槍火拚,還有沒有王法了!重看《英雄本色》不僅感慨萬千,當時如有我800朝陽群眾在,豈能讓宋子豪等流氓團伙如此橫行香港!
不過最後結尾是光明的,警察及時出手,成功剿滅了正在碼頭火拚兩股黑幫團伙,可惜的是小馬哥,真心地把豪哥當成大哥,但豪哥心儀的小弟卻是警察傑哥,哎!為了給不做大哥很多年的豪哥出頭殘丟性命,流氓假仗義真是害死人!
亂雲飛渡,冷看江湖險惡!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謝邀。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十兄弟》。
我們 那個年代,電影一般有三類,抗戰片,武打片,神怪片,這些電影看過很多,但是現在怎麼也想不起來到底演了什麼,只有《十兄弟》現在還記憶猶新。
記得第一次《十兄弟》就被裡面那些小孩各種各樣奇怪的能力吸引住了,吃幾顆珠子馬上就能生小孩?男人也行!老七的腳居然可以長這么長!大嘴一口氣就能把一缸水喝完!老三一個可以打一百個!小胖子老五居然會飛!還有千里眼和順風耳,這些不是神話故事裡的神仙才有得能力嗎? 各種聞所未聞的新奇能力讓我心馳神往,也在心裡紮下了一顆種子。
謝謝在那個年代有一部這么優秀的電影啟迪了我的思想。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電影《我的兄弟姐妹》,第一次看是學校里組織全校一起看的,都圍坐在大操場上看的,一面幕布、一束光、一個放映員、同學們各自搬著自己的小板凳,找不到好位置就去幕布後面看效果一樣一樣的。
這部電影是中國大陸一部家庭、倫理片。由俞鍾導演、崔健、梁詠琪、夏雨、林曉凡主演,講述了原本一個幸福家庭,由於家庭出現變故,一夜之間孩子們成為了孤兒並因生活所迫為了活下去他們相繼失散。
故事中最感人的不是他們最後的的重逢而是家中老大帶著弟弟妹妹四處尋找容身之處的一幕。把每一個人都安頓好了之後自己去四處漂泊。電影中他對人家說 求求你收下我的妹妹吧, 求求你收下我的弟弟吧 ,卻不能夠要求別人收下他,也因為自己太大而沒有人收留他,帶著痛苦 、無助和對弟弟妹妹們的不舍自己走了……我也是兄弟姐妹四個,每看到他們分開的時候忍不住眼淚掉了下來。
故事的最後,在他們都長大後已經成為女指揮家的齊思甜首度回國舉行演奏會,也趁機會找尋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過程雖然有些曲折但最後在父親的音樂中,齊家4兄妹重逢。
整部電影全程催人淚下,幸福不是生活過的有多好,而是是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如果你也看過這部電影或者喜歡這部電影在留言區一起討論吧。
《小兵張嘎》,很適合我們小時候看。不光小時候看,大了也年年看兩遍,因為張嘎子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保定的白洋淀周圍,附近幾個縣的電視台一到寒暑假就播,不斷加深我們的印象。
而且這部電影真的經得住時代的考驗,演員的表演朴實、生動,劇情和服裝完全符合戰爭年代的實際。
電影中的張嘎子完全符合農村嘎小子的形象,淘氣、好逞強、還勇敢,有點虎頭虎腦的,不像後來的電視劇,有些華麗了。
這部電影百看不厭,每次播我都要看完,經典的就是經典。
小時候我生活在重慶的山區,記得嗎?第一次看電影好期待,為什麼好期待?因為那時想看電影可要等很久時間才能看到,而且還是大隊里請人來放的露天電影。 晚上大家都拿著板凳座椅,早早的就在那裡等著,你知道那時有多少人嗎?幾乎全村的人都來了,畢竟農村裡沒有幾人看過電影 ,挺稀奇的呵呵。 我們村第一次觀看的都是李連傑主演的 [少林寺]大家都覺得李連傑好厲害,大家以為電影的東西在現實都存在。感覺好神秘,原來人真的可以飛? 真的可以赤手空拳打死人,真的存在武功秘籍等? 所以說那時候的一場電影 記憶猶新
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故事,分別從盟軍和德軍兩方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的方方面面。
這部電影線索繁多,但鋪排有序,絲毫都不混亂。出場人物有名有姓的至少幾十人,但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刻畫得栩栩如生,鮮活生動。
而且這部電影雲集了眾多大明星,堪稱當時的超級大片,絕對值得一看。
第一次看電影看的還是用VCD看的,還是爸爸借的舅舅的看的,電視還是黑白電視,清楚的記得名字叫旋風小子,當時都驚呆了,怎麼這么 搞笑 ,這個小孩也太好玩了吧,看一遍還看不夠,帶著弟弟妹妹看了好幾次呢,看一次笑一次,包括現在快30歲了還是會把這部電影拿出來看看,只是看的心情不再一樣了,現在看的是回味,是記憶,是懷念那個小時候的我們
那是一個簡單且稍顯浮誇的故事,以香港高中生愛情為引的展開,郝邵文和釋小龍這對有著強烈反差小夥伴所形成的捧腹與幽默,而林志穎和徐若瑄在這部電影中的純美之愛,亦讓人難以忘懷,當然還有那位大智若愚的少林方丈李明煬,本人也成功的成為了林志穎的粉絲,
《媽媽再愛我一次》,應該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記得當時是晚上學校組織我們全校同學在籃球場看的,看完這部電影,學校里好多女同學都哭了,老師也默默的流眼淚,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這部電影。媽媽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人。跟我小時候缺少母愛產生了共鳴。真的!尤其是背景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不怕掉眼淚的,極力推薦大家看一下。
⑩ 誰記得小時候在村頭放電影的事嗎,都有誰搬凳子占過位的
記得小時候的農村,落後又閉塞,日子單調乏味,當時的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文化 娛樂 極其匱乏,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對於農村孩們來說高興萬分。
還記得童年時,村裡有人家辦什麼喜事,晚上就會請人來放電影,當村裡的大喇叭廣播說天黑放電影時,,各家各戶就會早早吃晚飯,我哥哥忙搬起家裡小凳子跑去占個最佳觀影位子,外村沒帶凳子來看電影的人,就找塊磚頭來坐,不一會就擠滿黑壓壓的一大群人,來晚了擠不進去的,被人擋著,急忙踮起腳尖來看,還有小孩子會騎在父親的脖子上,有的孩子會爬上附近樹上和人家牆頭上看,也有的乾脆到電影幕布的反面去看。
那時農村放映的露天電影主要以戰爭片為主,比如說《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嗄》、《渡江戰役》、《雞毛信》、等等……當時,電影題材少,有些片子都是巡迴放映的,這個村子放完,下個村還繼續播放,因此每部片子大家看過幾遍甚至十幾遍,但是人們一點也不覺得看煩了,每次都會從重頭觀看到底,仍然津津有味,樂此不疲。記得小時候看過印象最深的是《少林寺》,這部片子講述是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覺遠為父報仇」的故事,精彩故事與打鬥征服了很多人喜愛,當時掀起了青少年對少林寺功夫狂熱崇拜。可見這部影片當時引起多麼大的反響,
如今的我們,可選擇電視電影節目很多,有時會去影院看3D,4D大片,就是找不回當年濃濃農村電影感覺了,也許童年熱鬧的露天電影永遠是最美好的回憶了!
小的時候有許多地方到了晩上就放露天電影。如,六公司大院,拖廠,礦山廠等等都放露天電影。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裡有露天電影。我和鄰居的小姐妹一起就急急忙忙吃晚飯。連作業也顧不上寫。高高興興一路上嗯著小曲,蹦蹦跳跳去看露天電影。離我住的最近的地方是軸承廠。軸承廠的圍牆很低。我們倆個人,一個人踩在另外一個人身上爬上圍牆,上面那個同伴再把我也拉上圍牆。我們就坐在圍牆上看露天電影。許多人和我們一樣,都是坐在圍牆上看露天電影!
現在條件好了。電影院到處都是。再也不用翻牆頭看電影了。坐在電影院里舒服服的看電影!而且現在家家戶戶都買了電視機,電腦, 娛樂 設施齊全,可以足不出戶的在家,玩電腦,看電視!
我們村後面是縣磚廠,他們也總放映電影。但他們有時候在禮堂放映,賣票,有時候票還不好買。我哪時候十七,八歲,有時候和村裡夥伴們就扒窗戶進去看。
到了六八年農村就有下鄉青年了,這群人總愛打仗。有一次,在後面磚廠看電影。我和我的一個夥伴咱倆一起去的,我個子高,後面有人扒拉我一下。我說,你幹嘛啊,結果這個小子上來就給我一拳。還沒等我伸手呢,我夥伴從旁邊上去就給哪個小子一個大嘴巴。這旁邊的人就都起來了,我一瞅不好,這小子旁邊得有五六個人。我一拉我夥伴咱倆就開跑,後面哪幾個小子就追。磚廠有都是地方躲,咱倆三拐兩拐就貓起來了。
結果第二天聽說,哪幾個小子是我們村河南哪個大隊的青年。哪天晚上真跟人家打起來,我倆非吃虧不可。實際上我不愛打架,可我哪個夥伴愛打架。他比我小一歲,他二姐念小學時跟我一個班的,不過他二姐比我大兩歲。我哪個夥伴在七十年代未,接他父親班了,也走出了農村。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縣建築公司上班。就收了一個小徒弟,他家離我家能有三,四里路遠,在河南,跟我家不是一個大隊的,他父親是大隊的放映員。這就方便多了,有時候,他父親把放映機晚上拿我家去放映。哪年我在農村蓋了三間磚瓦房,屋裡抹的是白灰牆,放映電影不用掛銀幕,直接往白灰牆上放映。現在回想起來在農村看露天電影,另有一種享受。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哪個年代也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沒事的時候回憶起來心裡感覺還是有點留戀的。這是我的回答。
太記得了,我是七九年出生的,屬於七零後啦。那時候最高大上的 娛樂 可能就是看電影了。
我出生在山東膠東的一個小山村,印象里比較貧窮落後,小朋友沒有玩具,沒有零食,天天就是滿街跑,大點的就幫父母干點活。那時候電影是鄉里統一安排播放的,村與村之間輪流放,鄰村有電影的時候大人和大點的孩子都會跑去看,像我這種小屁孩就不要想了,家裡大人不允許,所以就很期盼自己村裡播放電影,那時候沒等天黑和吃完晚飯,放電影的大隊部的院子里就跑滿了小孩子,就開始忙著佔座位,然後小夥伴輪流回家吃飯,在吃飯的時候再從父母那裡軟磨硬泡的要來兩角錢,去商店買上一包五香瓜子,什麼牌子早忘了,撰在手裡不捨得吃,手心都出汗了。
後來村裡的一個老師家裡買了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