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鴉片戰爭女翻譯電影

鴉片戰爭女翻譯電影

發布時間:2022-11-05 18:53:03

⑴ 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⑵ 維多利亞女王 鴉片戰爭時的演講

1860

⑶ 一部國產老電影講的是鴉片戰爭時期外國人把中國人賣到外國,其中有一

海囚 (1981)
導演: 李文化
編劇: 洪永宏 / 高振河 / 李文化
主演: 邵萬林 庄則敬 宋琦 龐萬靈 瓦爾斯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海囚》是李文化導演的國產劇情電影,達奇、張連文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片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殘酷掠奪中國,並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猖獗販賣華工。英國駐廈門領事查理士接到要他運送500名華工到澳洲開掘金礦的密信。為將事情辦成,他勾結廈門盛記洋行買辦潘汝非,利用唐、潘兩族世仇,挑起一場大規模的械鬥,用欺騙、綁架和搶奪的卑劣手段,將一批華工秘密押上「飛鯊號」運往澳洲。

⑷ 鴉片戰爭 電影 簡介

19世紀上半葉,英帝國主義將大批鴉片輸入中國,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州禁煙;反對派頭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將此事告之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

林則徐到廣州後,立刻採取行動,聯合兩廣總督,加強海防,並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同時扣留可疑英國商船,收繳大量鴉片煙土;隨後,林則徐親自督導,將收繳的二萬余箱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道光帝昏庸無能,為討好英國,以林則徐禁煙不力為名將其職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廣州,商量向英國投降。後道光帝又將林則徐發配到新疆,但英帝國主義並不滿足,將侵華的戰火由沿海燒到內地,面對敵人的侵略,廣州三元里人民展開了一場英勇的抗英斗爭。



(4)鴉片戰爭女翻譯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林則徐

欽差大臣。正直剛毅,樂觀豁達,精力充沛,胸襟開闊,平易近人,嫉惡如仇,做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是一位有韜略、有膽識、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深切感到鴉片對國家、民族的危害,所以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以身許國、為民除害。

鄧廷楨

兩廣總督,林則徐的老友,是禁煙抗英斗爭中抵抗派在廣州的核心力量之一。個性深沉,老成持重,深謀遠慮。他做官多年,在宦海浮沉中養成了謹小慎微、瞻前顧後的習性,老是投鼠忌器。

關天培

水師提督,忠心耿耿、勇敢無畏的老將軍,是林則徐禁煙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在琦善不發援兵的情況下,堅決抵抗英國侵略者,最終在虎門以身殉國。


⑸ 鴉片戰爭中有翻譯官嗎

有翻譯官。

⑹ 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基本信息
日期: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點:廣州 珠江口。 結果:英國勝利 。 直接原因:林則徐領導的禁煙活動。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義為了開辟殖民地市場,掠奪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工業原料。 英國勝利以後的要求: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 賠款2100萬銀元。(1西班牙銀元在中國白銀7錢2分和3分之間) 割讓香港島。 鴉片戰爭
英商進出口貨物需繳納的關稅,中方應與英國協商。 影響:使中國從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近代史開始。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
原因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殖民主義強行向中國傾銷走私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帝國主義列強已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 民族英雄林則徐畫像
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
禁煙
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
戰爭爆發原因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也可以說,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決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戰爭的三個階段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過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關天培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廣東虎門威遠炮台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三)戰爭失敗原因的分析 1、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2、具體原因 參見: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結果
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一、《南京條約》(史稱《江寧條約》)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裡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國軍艦「皋華利」號上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共有13款,主要內容有: 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示意圖
1、五口通商 2、割讓香港島 3、勒索賠款 4、協定關稅 5、干涉司法 6、自由貿易 二、《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 1、領事裁判權 所謂「領事裁判權」,指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管轄的非法特權,按照正當的准則和慣例,居留國有權按照本國的法律管理外僑。《虎門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這項正當的權益,規定英人。中華人的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領事辦理。 2、協定海關稅則 收海關稅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種貨物和進口的48種貨物稅率比鴉片戰前降低50%-90%,其他貨物皆定為百值抽五的稅率)。 三、《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 1、片面最惠國待遇 《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後來,中美、中法所訂條約也都有同樣的規定。列強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權益。 2、租界權 3、駐軍權 四、《望廈條約》 1、擴大領事裁判權 2、協定關稅權 3、稅則 4、文化 5、修約 五、《黃埔條約》繼美國之後,1844年冬,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黃埔條約》。這個條約使法國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同時還規定,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六、其他 七、葡萄牙強佔澳門
編輯本段影響
國際關系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並、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產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為帝國主義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簡要評價: 鴉片戰爭前後地主階級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國社會交替時期思想界出現的一大進步。一方面,它針對當時社會的嚴重弊端和民族危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對國計民生具有積極作用,它打破了「萬馬齊喑」的沉悶風氣,初創了「開眼看世界」的全新觀念,邁出了向西方國家探尋真理的步伐,充當了中國近代社會思想啟蒙的先驅,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它主要是服務於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因此依然有著明顯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經世之學提倡學習西方長技,卻不能觸及封建制度,「其不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復者也。」*這種將道勢對立起來的觀念,沒有沖出清初啟蒙思想家的封建思想藩籬,也使其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處在一個膚淺的初級階段。 』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開端的理論概括 1、社會性質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漫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戰前,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主權而不受外國干涉;戰後,中國的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從多方面被侵害,已經喪失完全獨立自主的地位。 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著統治地位;戰後,外國商品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基礎開始受到破壞,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失去經濟上自立的地位。 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戰後,中國的社會矛盾變得復雜化了,又增加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間的一對矛盾,並且這種矛盾地位越來越突出。毛澤東同志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人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正是由於這種矛盾的內容和格局,決定了中國人民從鴉片戰爭就開始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也決定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4、危害:1)白銀大量外流,影響清政府的財政管理,使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 2)腐蝕清朝統治機構 3)減弱軍隊戰鬥力 4)中國東南沿海的門戶被打開,便利了外國勢力的侵入。5)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5、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開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⑺ 關於鴉片戰爭的電影哪個比較好

較新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創業,也刻下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強入侵,山河蹂躪,不但沒有撲滅人們斗爭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燒更旺,虎門硝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三元里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這些閃著光芒的愛國主義動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有志氣,雖然出現了鴉片戰爭,如此血淋林的事實,但這不能表明中華的柔軟,林則徐.關天培不正在我們中間廣為傳頌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祖宗在如此境況下有如此氣概而自豪嗎?

但也是這一頁,帶著軟弱,帶著污點,給中華以奇恥大辱;割地賠款;奴顏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它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2100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英國.法國隨之也接踵而至,先後脅迫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不平等的條約,道光29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船利炮打開,許多彈丸小國排隊而來,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我泱泱大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當我翻開這一頁歷史,心情是沉重的。 但現在,我們的國家再也不會退回到這條路上了,中華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香港.奧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現在,奧運健兒在賽場上拼搏,不正在揚我國威嗎?

2
自強不息,振興中華

----觀《甲午風雲》有感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該片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這是不僅僅一個國家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永遠的傷痛。

但是,一個政府的腐敗,並不能代表整個民族的墜落。民族英雄鄧世昌,他就是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勇於抗爭性格的體現。對外國的侵略,鄧世昌態度堅決,積極抵抗,為民族而犧牲,表現出一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換著是我,未必敢勇敢去撞擊敵船,與船同生死。

一個民族要有骨氣,活著的人一定要有骨氣。對外來侵略我們要想方設法組織抵抗,要明白無條件地一味退讓不能解決問題。像片中的李鴻章命令全軍躲進威海衛港,不許巡海迎敵,導致全軍覆滅,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心血化為烏有,更主要的是那麼多的熱血男兒就這樣輕松的被葬送,讓中國人的顏面丟盡。

100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遇到戰爭就退縮,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個願為國家和人民犧牲自己的人,雖然他有點魯莽,但在人民的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那些日本帝國的人卻不斷侵略中國。讓愛好和平的人民痛恨!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這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英勇的愛國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由過去外國瞧不起的「東亞病夫」到今天的「體育強國」,以及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神七問天」都是我們的英雄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和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民的勤奮和努力換來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

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讓我們無法與世界孤立,只有相互間的合作才是發展的關鍵。但是合作並非是一味的退讓與妥協,只有站在歷史的角度,在認清歷史的基礎上的合作才能久遠,才能真正的為我所用。

3
電影一開始就讓我的心情沉重起來,後來的情節讓我更是觸目驚心,最後從影院走出來的時候我的心

情完全變了,也感覺頭暈惡心異常難受!這是多麼恥辱的事情呀!我不能相信這是一個事實,在我一再問媽

媽後確定這就是一件發生在我國近代史上最悲慘事件!多麼驚人的數字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殺死我們的同胞

三十萬人之多。在整個事件之中,中國人民竟沒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濃烈的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與死亡籠罩著驚慌失措的人們。難民們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聲,驚叫

聲,和那一雙雙失神的眼睛,飽受摧殘的憔悴的面容,更給這城市増添了幾分恐慌。此刻,明朝的牆,清朝

的廟,還有那五千年的繁榮與輝煌,都在這混濁不清的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動,消失。只有那血紅的太陽旗在

污濁的空氣中耀武揚威的飄舞。令人觸目驚心的殺戮在街頭巷尾進行著。我身臨其境般地目睹這場殘無人道

的大屠殺,心幾乎走向崩裂的邊緣,心中熱血沸騰,掀起陣陣的憤怒。那是一場中華民族遭受的浩劫。30萬

呀!!!屍積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陰雲重重籠罩。遭受洗劫的又豈止是一個南京?日本

侵略者的獸蹄踐踏著東北三省,華北平原,甚至大半個中國。這真是中國的恥辱!一個曾經拔萃與世界民族

之林的泱泱大國,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躪!為什麼?原因只有一個:落後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

認為屠殺可以征服一切,但中華民族的血能夠白流嗎?華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華兒

女獻出了無數不屈的靈魂和鋼強的軀體,拯救著這古老的民族。半個世紀彈指一揮間,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

勇的中國人趕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們不可能向日本發動一場報復性的戰爭。我們現在只能做的就是從國

力上超過日本,趕上世界。這樣,才能告慰那殘遭劫難的30萬英靈。

還有很多鏡頭也是非常氣人的,可我寫不完,也是我也不完的,即使是能寫完的東西,中國三十萬同胞

流的血能用哪種方式來測量,可恨的日本兵能用多少代價來償還對中國人民帶來的傷害。如果每個國家都無

視國際公約法,都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另一個國家的利益,這個世界還會和平嗎?人類生存在這

個地球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的更多的是,日本兵輕而易舉地殺害我國那麼多人,在我國行惡那麼多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國高科技尖端武器水平的低下,如果當時中國人民有武器的話也一定會向日本兵舉起反抗地武器的!在心

里我暗暗下了一個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為我國開發更多的高科技產品,讓中國立於世

界強國,不要再受任何國家的侵犯!在這里我也號召全國的人民都行動起來,增強每一個國民的水平,發展每

一個科技領域,加速我國的經濟發展,為我國的全面發展做出每個人最大的貢獻!

⑻ 鴉片戰爭談判發生了哪些翻譯問題

鴉片戰爭的結果使清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條約。可以想像當時清朝官員在簽署這些條約時的心情肯定是無比屈辱的,而且雙方在談判問題上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還是因為翻譯問題。可能這當中有很多細節大家之前也都還不太了解,這次就幫大家把鴉片戰爭談判中的尷尬問題列出來讓網友們看看,當時清政府所陷入的窘境絕不是那麼輕松的事情。

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屈辱的開始。清政府屈辱地挨打、屈辱地抵抗、屈辱地談判、屈辱地簽約、屈辱地賠款。總之,有各種憋屈。還有一種憋屈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那就是讓清政府頭疼的翻譯問題。中英談判交涉,離不開英文翻譯,看似只是一個小小的技術問題,但清政府為此吃了不少虧,嚇得後來再不敢請中國人做翻譯。

虎門銷煙後,英軍方面不斷向清廷施加壓力,甚至率軍艦直逼天津大沽口,道光不得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同時,道光派直隸總督琦善南下廣州,與英軍展開談判。中英雙方的談判,基本以面談、照會兩種形式為主。面談,就是琦善與義律當面會談。照會,就是雙方通過文書來往交換意見。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英文翻譯。兩國談判,事關重大,英文翻譯在中間的作用自然舉足輕重。英軍方面有多個翻譯,而中方這邊只有一個翻譯,大事小事全靠翻譯一個人。這就遭到了清廷的懷疑。

中方翻譯名叫鮑鵬,廣東香山縣人。此人在美國洋行做過買辦,又販賣過鴉片,還曾遭到林則徐的通緝,後逃往山東藏匿。如此背景復雜,還有犯罪前科的一個人居然成了中英雙方的翻譯,林則徐第一個表示反對。

受到查辦的林則徐無法向朝廷上奏,只能向好友兩江總督裕謙抱怨。他說,琦善與英軍往來,秘不示人,惟密任直隸守備白含章及夷目顛地之漢仆鮑鵬往返投報……這里指鮑鵬是「漢仆」,其實就是「漢奸」意思。

裕謙立即向朝廷上奏,彈劾琦善,主要罪狀就是,琦善與英軍談判,將全部廣東各級官員排除在外,還任用一個買辦、逃犯做翻譯,恐有內外勾結之嫌疑。

琦善為何會一意孤行呢?其實,他也有難言之隱。作為欽差大臣隻身赴廣東,除了與英軍談判外,還要調查林則徐。但涉及英文翻譯時,琦善很犯難。如果用了廣東官府推薦的翻譯,琦善擔心自己與英軍談判的內容會泄露,被廣東政敵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再者,廣東本地的翻譯多與洋人有勾結,實在不可信。林則徐的翻譯也不能用,本來要調查林則徐,用了他的翻譯就很難得到真實情況。另外,林則徐的一些翻譯在林被查辦後就辭職了,無論怎樣挽留也不想繼續幹了。所以,琦善用鮑鵬也是沒辦法。那麼,琦善與鮑鵬又是什麼關系呢?

琦善任用鮑鵬為自己的翻譯,其實原因很簡單。琦善在南下時,聽聞英軍北上後,一路烏煙瘴氣,唯獨山東比較平靜。一打聽,據說是一個英文翻譯與英軍有過溝通,打動了英軍。琦善大悅,正愁找不到英文翻譯,立即派人邀請鮑鵬加入。就這樣,鮑鵬就成了鴉片戰爭中方英文翻譯。對於鮑鵬的背景,琦善也多有耳聞,但用人之際,顧不了那麼多。總之,琦善認為,鮑鵬雖不完美,但也是最好的選擇,更是無奈的選擇。

裕謙的奏摺沒有起到反應,直到廣東巡撫怡良再次上奏,引發道光震怒。原來怡良發現香港要割讓給英方,遂緊急向朝廷稟報。道光下令,將琦善與鮑鵬鎖拿進京,交刑部嚴刑訊問。經過審問,發現鮑鵬問題嚴重。一是穆彰阿向琦善推薦了鮑鵬,而穆彰阿已經被認定是賣國賊。二是鮑鵬極有可能是英國的間諜。三是割讓香港是琦善受到了鮑鵬的唆使。

雖然鮑鵬百般辯解,他在供詞中說,「琦中堂……要帶赴廣東,我辭說廣東通曉夷言者多。中堂怕洋商等與夷相好舞弊,定要喚我隨去。」

琦善也說,鮑鵬並不是自己的心腹,自己對鮑鵬還是加強了監督的。比如每次鮑鵬與英國交涉,琦善都派張殿元、白含章等人一同前往。其實這兩個人也不懂英語,只不過去察言觀色而已,看看有無異樣。

但清廷還是發現了重大疑問。一是鮑鵬在談判時居然有決策權,比如在談判賠償鴉片損失時,英方開價兩千萬。鮑鵬開價是三百萬,後又增加至四百萬,最後六百萬談妥。雖然價格壓了下來,但一個翻譯為何有如此大的決策權?這是清廷懷疑的。

在涉及香港島割讓的問題時,琦善與鮑鵬都承認,琦善曾把一封重要文書交給鮑鵬,囑咐鮑鵬「看光景則付,倘有反復,不要給他」。這封重要文書就是一份關於香港島的協議。後來,鮑鵬與英軍交涉時,覺得「夷情不順,即將文書帶回」。但琦善的做法遭到了抨擊,割地的事情怎麼能交與一個翻譯去定奪,而且還要看洋人的臉色,實在是恥辱。

清廷上下感到事態嚴重,在國家與民族危難之際,居然受制於這樣一個小小的翻譯,大清的臉面往哪裡擱?但清廷一直沒有重視外交,對夷務向來比較鄙視,也就沒有政治過硬的官方翻譯,而民間的翻譯又問題多多,實在令人頭疼。

其實這個鮑鵬的個人素質並不咋地,作為廣東籍的買辦,他只會廣東英語,一種摻雜了粵語、葡萄牙語、英語的雜交外語。這種水平如果只是簡單溝通還沒有問題,但涉及到國家之間的談判就明顯勉為其難。我們實在無法想像,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中方翻譯就是這樣一個貨色。

事實上,英軍方面對鮑鵬的評價也很低。有英國人後來記載了一個細節,說鮑鵬去澳門,去見老主顧顛地。以前的同事都拿他的翻譯身份開玩笑。鮑鵬有些生氣,跳腳大罵道:「你們以為我只是一個小人物嗎?還像原來那樣只會買米買雞嗎?不是!我現在是大人物,我的手中抓著戰爭、抓著和平。要是我打開它,那就和平。如果我合上它,一定打仗。」

林則徐的孫子林崇墉堅持認為,鮑鵬就是為義律秘密效勞的漢奸、賣國賊。原因就是,英軍在北上時,曾在山東與鮑鵬有過來往。鮑鵬還專門請求英軍想辦法幫助自己回廣州。

經過半年的審訊,琦善與鮑鵬勾結洋人的事情始終沒有查實。最終,還是將鮑鵬流放以示懲罰。經過一番折騰,清廷也很不爽。不過,鮑鵬一事意義重大。在外交問題上,清廷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原來一向排斥洋翻譯的清廷,從此只認洋翻譯,從此不再僱傭中國翻譯。也就是說,談判時,中方自己不再帶翻譯,全部交給洋人去翻譯。

真有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感覺。

⑼ 謝晉導演的《鴉片戰爭》中,維多利亞女王是誰扮演的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注
林則徐 鮑國安 ----
琦善 林連昆 ----
顛地 鮑伯·派克 ----
義律 西蒙·威廉士 ----
何善之 邵昕 ----
何敬容 郎雄 ----
蓉兒 高遠 ----
奕山 葛香亭 ----
瑪麗 艾瑪.格里菲斯 ----
道光皇帝 蘇民

閱讀全文

與鴉片戰爭女翻譯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愛情音樂電影大全 瀏覽:746
超級計算機戰爭的電影 瀏覽:900
4K碟機電影字幕如何設置 瀏覽:276
城市之光下載電影天堂 瀏覽:75
睡眠醫生電影視頻免費觀看 瀏覽:815
剪輯電影的錄音軟體 瀏覽:572
天國戰爭基督教電影 瀏覽:883
艷史在線電影 瀏覽:16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300
諸神之怒3電影天堂 瀏覽:295
以抗美援朝為戰爭的電影是 瀏覽:121
回到那一天是哪個電影的 瀏覽:849
電影院開場放的音樂 瀏覽:84
哪些是全動畫電影 瀏覽:754
為什麼豆瓣電影圖片不顯示 瀏覽:118
羞羞小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365
北京電影學院丁碩 瀏覽:187
最新電影下載的網站 瀏覽:85
目標人物電影天堂 瀏覽:573
哪個在線電影網站最安全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