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1)在孔子電影中增加哪些情節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㈡ 電影《孔子》哪些情節體現了儒家的思想文化
1. 仁義禮智信
廢除殉葬 仁者 情節虛構已經廢除殉葬
恢復周禮 比較明顯 拜拜
恢復王權 明顯墮三都嘛
2. 意識理想現實實現艱難性始寄希望於
3. 道同相謀(清白)
所欲勿施於(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備 戰亂代仁要用武力保護、支持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經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響儒家思想關於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擺設唯獨孔關於政治觀點發揚光儒家思想比較積極儒家代表物荀主張定勝
:主要哲思想能說消極能說更淡泊些主張順勢 順應自其實種思想反更智慧
㈢ 電影孔子詳細劇情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不過,總覺得有那麼點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頭上冒出的問號越來越多:作為三桓之首的季孫氏,為何讓孔丘當代相國?孔丘推行墮三都的時候,季孫氏又讓旁邊的人推動此舉,任由孔丘拆他的城牆?這此似乎都是他的計謀,但看不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了對他有什麼好處,電影對此沒有交待清楚。接下來與公山狃一戰,也挺振奮人心的,不過其中的萬剪齊發,而孔子「無懈可擊」,然後又出現「諸葛連弩」,真的有點說不過去。 中段的「子見南子」也讓人印象深刻,美色與權勢擺於前,孔夫子還是選擇了仁義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聖人也! 不過那一幕想要表現南子的美艷,我卻感覺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畫皮里的小唯真是差遠了。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裡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總的來說,「就這樣吧」!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的進諫正是體現出了清代李毓秀在《弟子規》當中所總結道的「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用勢力來征服他人,能征服得了面卻征服不了心,並有可能會為今後埋下「揭竿而起」的隱患,但是如果能夠以理服人,那被征服者就無話可說了。在這條主線上從頭到尾又反映出了孔子的「教化」主張:「君子不會苛求他人毫無過錯,但是卻會用各種辦法努力去幫人改過
㈣ 孔子經典電影的觀後感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孔子經典電影的觀後感,我們來看看。
在魯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時期完成了自己許多的政治設想,設計幫助魯國收回了被齊國侵佔的三城,維護了魯國的尊嚴,提出墮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為如此導致三都對此大為不滿,在季桓子的設計下,孔子開始流亡,周遊於列國,直至晚年才回到魯國。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著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片中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周遊列國的顛沛之路——他們走過四季輪回,在傳道授業的同時遭受百姓非議、經歷飢寒和戰亂、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膚之痛等場景,氣壯悲歌,令人敬畏。
電影中孔子在沒有季桓子*的幫助之下,巧用計謀奪回被齊國侵佔的三城這一情節很令我震驚。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聖人,這似乎就給了我們其實孔子只是個書生的感覺,卻不知其實孔子也是很善於用兵作戰的,他的射藝其實也是頗為高超的,這可以從孔子與季桓子比試那一情節中看出來。通過電影孔子,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觀眾們展示了一個大愛大仁,擁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為一個陪葬的小奴隸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魯國權勢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魯國拋棄的情況下依舊讓弟子回去解救魯國於危難中,可以在被困飢寒交迫之時依舊彈琴、講授······這樣看,稱孔子為聖人當真不為過,他的言行舉止貌似已超脫於「人」這個概念了。
然而,我想說,孔子的確當真是個聖人,但也絕對是個普通人。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根據學校的推薦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電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里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著。
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 1
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著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想要就單單用一個簡單的「禮」字來改變當時的社會狀況結束那紛亂的社會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在魯國碰壁後,被迫離開親人離開故鄉,開始他長達十四年之久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他率領著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在期間,他們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但是不管怎麼樣,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想要被世人接受這些思想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最終孔子於晚年返回魯國,仍然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聖先師」。 從這部電影我們了解到孔子淵博的學識的同時,更讓我們了解到孔子真實的為人,他的家庭,他的教學,他的胸懷??盡管電影中有可能有捏造的地方,但是這還是讓我們了解到一個我們所沒有了解過的孔子,這樣呈現出來的這樣的一個孔子更令人佩服!
在電影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孔子為救回從季式葬禮上本要陪葬的一個小男孩,也為了反對那種沒有人性令人憤慨的陪葬制度,而在殿堂上那激揚憤慨的演說,在那朝堂之上,孔子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整個場景就像現在的英國會議,讓人忍俊不禁!而對待像公山狃那種小人,孔子的方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句「給個話啊」完全把孔子的從容與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充分地把孔子幽默的一面展現了出來!
另外,提到孔子當然不能不提他那些弟子們。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顏回、子路、冉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這三個雖性格各異,但是他們都非常尊敬他們的老師,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可以說真的是完完全全把孔子的思想收入心底呀!最後,子路選擇了幫助衛國,冉求則是回到了魯國效命!然而,最牽動人心的則是顏回,而顏回也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他外表雖然文文弱弱的但卻也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但是,最終卻也是英年早逝呀!而他死的那一幕,也真的令人震撼不已呀,為了挽救掉入水中孔夫子的竹簡,而放棄自己生命!當看到孔子抱著顏回屍體大哭的那一幕,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掉了下來!當時我在想,孔子是有多大的魅力多大的才華才能贏得弟子如此的尊重呀!這也充分說明了孔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的禮儀他的儒雅他的胸懷他的大志都是讓人非常佩服的,我想著也是孔子能被世世代代人銘記學習,他的思想能夠流傳百世影響世代人的原因吧!
當初,在那紛亂的社會里,孔子的志向沒能夠得到實現!但是,如今孔子和他的思想影響著無數人,我想孔子當初的志向也算是實現了吧!我從電影《孔子》中也深切感受到,作為年輕的新一代,我們更應該學下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還有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正直、有學問、光明磊落之人!
㈤ 電影《孔子》中都有哪些事件,當時孔子是什麼官職
大致講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夾谷盟會、墮三都失敗、問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衛國、會見南子、陳蔡絕糧、齊魯決戰、歸國等故事。其中,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弟子會有相關「戲份」,有的「弟子」是集合了多人的個性與經歷的。
《孔子》是由中影集團和大地娛樂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一部史詩電影。由胡玫導演,大致講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夾谷盟會、墮三都失敗、問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衛國、會見南子、陳蔡絕糧、齊魯決戰、歸國等故事。2010年1月14日在北京首映。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卷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㈥ 電影孔子里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情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傳記歷史片,由胡玫執導,周潤發、陳建斌、周迅、陸毅、姚櫓、任泉等主演,於2010年1月22日全國上映[1] 。電影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歿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聖先師"。
㈦ 看孔子電影的觀後感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看孔子電影的觀後感有哪些?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一個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嚮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因為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聖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系,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跡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盪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託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通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回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改變如今民不民、政府不政府的局面。
孔子最後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一定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因為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系的,只是輕重之別。
同時,教育也是要政府決定,政府對孩子的愛是否足以不把他們排斥在體制之外,是否要讓他們自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不從他們手裡奪走他們推陳出新、開創我們從未預見過的事業的機會,並提前為他們重建一個共同世界的任務做准備。也許中國畸形的教育與西方教育方式的區別就在於此吧。
㈧ 孔子電影哪些情節體現以禮治國
電影開頭就表現了 孔子的重禮思想。 作為中都宰的他去拜見魯君, 先是在殿外叩拜。領路的侍從告知他無需如此, 他仍是認真行禮。 可見其對禮制的尊崇。 面見魯君, 提出以周禮治國,「一年小成, 三年大成」, 基於此, 魯君任命其為大司寇, 讓他用禮制改變「君不君,臣不臣」 的現狀。 孔子應允。 正是禮崩樂壞的社會動亂局面, 更讓孔子感受到「以禮治國」的重要性, 孔子也在用一生踐行這個思想主張, 其對禮制的推崇貫徹在他一生之中。
㈨ 電影孔子內容簡介
《孔子》內容簡介: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飾)受到魯定公(姚魯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
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飾)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
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飾),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
(9)在孔子電影中增加哪些情節擴展閱讀
《孔子》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顏回
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又稱顏淵、顏子。生活簞食瓢飲,貧居陋巷。13 歲拜孔子為師,終身追隨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只有他最得孔子「仁」的真傳。
㈩ 電影 《孔子》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劇情簡介 · · · · · ·
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 飾)受到魯定公(姚魯 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 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 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 飾)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 飾)、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
本片主題曲《幽蘭操》為歌後王菲息聲多年後復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