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戰馬》:斯皮爾伯格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讓人性的美散發光芒,你怎麼看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好萊塢電影大師。他的電影不僅票房高,而且在電影史上也有成功的足跡。
不僅獲得多項奧斯卡獎,還獲得粉絲的追捧,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
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流行文化的內容,而不是人們無法理解的神秘文藝。
親人之間,敵人之間,戰友之間,陌生人之間,歡樂是體現不同場合、不同環境下溫情的主線。
為了幫助喬伊走向自由,英國士兵和德國士兵甚至可以握手成為朋友。
對喬伊和他的主人的認可也反映了斯皮爾伯格敘事結構的戲劇性特徵。在這一幕中,斯皮爾伯格還對比批判了工業時代人性的冷漠。軍醫為了救治傷員,可以對喬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先不做預診,再草草下令射擊,因為他認為喬伊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但在喬伊和艾伯特相互認可後,醫生終於意識到喬伊是艾伯特的朋友,也是人類的朋友,從而實現了人性的升華。
鏡頭4
戰爭結束了。
根據規定,喬伊將被拍賣,他的同志們湊錢希望艾伯特能把喬伊買回來。
拍攝的那一刻,做果醬的德國老紳士花了100英鎊高價給孫女買下了喬伊,但爺爺看到喬伊和艾伯特之間深厚的感情後,還是把喬伊還給艾伯特。
艾伯特和喬伊回到家鄉,在黃昏時分擁抱了他們的母親,這部電影就這樣結束了。
艾伯特;養大它的農場男孩;尼科爾斯;,北薩默塞特志願騎兵隊隊長,騎到前線;照顧好它的鞏特爾和邁克爾兄弟;艾米莉;,一個撿起來想教它跨欄的法國女孩;切斷鐵絲網的英國和德國士兵共同拯救了它...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活了下來,各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和戰爭一樣多。
畢竟歷經千辛萬苦,重逢是可喜的。
只要和親人在一起,生活就可以繼續。
就像明亮的夕陽和漆黑的夜晚,總會有黎明。
在好萊塢電影的結局中,正義戰勝邪惡是必然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品質好,天下必有慶,惡勢力終有敗,充滿正能量。氣氛總是很愉快。
斯皮爾伯格吸收了經典好萊塢的經驗,知道如何把握觀眾的心理,所以不斷讓這個結局出現在他的電影中。在這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還運用了他一直擅長的象徵手法,讓影片中的主角喬伊能夠突破重重障礙,甚至讓角色看起來像一個普通但勇敢的戰士,做著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這種經歷和結局卻是觀眾在銀幕上所認為和期待看到的。
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對人類的危害,也反映了導演對人性的思考。通過戰爭中的各種畫面,人性之美熠熠生輝。
斯皮爾伯格反思世界,反思人類的存在,反思文明的悲哀,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和一貫的電影創作風格創作了這部電影。
在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戰馬》輸給了《藝術家》,錯失了最佳影片,但它仍然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活的輝煌巨作。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寫的又一部戰爭史詩,旋律動人,情感細膩。
B.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決斗>>是什麼意思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第一部影視作品《決斗 DUEL》。
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大叔開著紅色轎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遭遇一輛重型卡車。起先重型卡車似乎在和他玩游戲,時快時慢,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後。但是沒過多久,產生了殺氣,重型卡車幾度試圖撞擊小轎車,甚至差一點把小車撞飛。主人公覺得很奇怪,他試圖告訴路人或者報警,但是不是人們不信他,就是電話亭被大卡車摧毀,總之一直就沒有人能幫到他。怪誕離奇的事情不斷發生。大叔歷盡千辛萬苦,史盡一切辦法,非但沒能甩掉大車,反而令危險一次次襲向他。最後..................
追擊——對於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來說,這似乎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表現形式,從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在1971年僅用10天時間就導演完成的第一部電視電影《決斗》開始,追擊的主題就升華為善與惡、好與壞之間相互關聯的紐帶。這部成本僅為30來萬美元的公路追擊片將斯皮爾伯格在電視導演時代的鋒芒盡展無遺,該片張力十足,扣人心弦,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本片規模雖小卻吸引力超長,通過描述兩輛車之間的追擊和逃命,最後直到懸崖邊才獲救的故事,展現了一場長達90分鍾的汽車追逐和人物心理戰。一大一小的兩輛汽車,就如同拳擊賽場上的兩個重量級別差異甚大的對手,他們的對決讓觀眾心懸不安。而在那個時候,年輕的斯皮爾伯格就知道如何使緊張刺激的劇情在一動一靜間層次分明,內容在奇特之外還要別有內涵,直將氣氛壓逼至最後的大決斗高潮。該片被影評人士譽為歷來最傑出的美國電視片之一
1969年,他為ABC拍攝了電影《決斗》,,成本僅30萬美元,斯皮爾伯格也只花了十天時間就完成了拍攝,在16天的時間里,賺得了500萬美元的全球收入。並且被以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美國電視節目之一。《決斗》在歐洲播出之後,為環球公司賺得幾百萬,取得了評論和商業雙方面的成功,斯皮爾伯格的名氣開始確立。
C. 斯皮爾伯格的十大經典青春勵志電影
斯皮爾伯格的十大經典青春勵志電影
斯皮爾伯格曾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有三部電影,《大白鯊》 (1975) 、《E.T.外星人》 (1982) 與《侏羅紀公園》,打破票房紀錄,成為當時最賣座的電影。下面是我精心收集的勵志電影,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追殺》/《決斗》
斯皮爾伯格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就是用精確的電影語言講述精彩的電影故事。在他所有的作品中,1971年拍攝的影片《追殺》就是一個精確使用電影語言的典範。
《追殺》的主人公戴維.曼是一個很典型的老實人,他開車上路是為了去收一筆對他來說很重要的賬。在高速公路上,他超過了一輛冒著黑煙氣味難聞的卡車,誰知這下可捅了大漏子,卡車司機從此開始一路對他進行瘋狂的追殺。
在90分鍾的電影里,這輛瘋狂卡車的駕駛員始終沒有露面,他為何非要將戴維.曼置於死地也一直沒有交待,這使得整部影片籠罩在一種莫名的恐怖之中,隨著劇情地發展,駕駛員是誰已經不再重要。影片的最後兩輛車一同滾下了山坡。戴維在最後關頭跳下了汽車,他終於依靠智慧和勇氣成為這場死亡游戲的勝利者。
這部電影為年輕的斯皮爾伯格帶來了很高的聲譽,從此他開始在好萊塢嶄露頭角。這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故事,斯皮爾伯格卻將故事講述的驚心動魄。用 90分鍾的時間來講述一場沒來由汽車追逐,無論如何都是件富有挑戰性的嘗試,但是年輕的斯皮爾伯格在拍攝《追殺》時所表現出的成熟卻令人嘆為觀止,在全片中,我們幾乎無法找到電影語言上出現的任何錯誤。一切都是那麼的精確。而這也成為他以後的所有影片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上榜理由:斯皮爾伯格上路前的宣言,他一生的影象追殺開始入境。
2.《拯救大兵瑞恩》
本片是斯皮爾伯格首部名符其實的戰爭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在這一天的進攻中,盟軍總部發放陣亡通知單的工作人員發現: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陣亡了。而她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歐洲大陸戰斗,還不知生死。盟軍司令馬歇爾將軍得知此情況,立刻下令派一隻小分隊去救他。最後,這只小分隊經過欲血奮戰,終於找到了瑞恩,並守住了一座連接巴黎和柏林兩地的大撟。
天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初試戰爭片就為他帶來了無盡的美輿: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堪稱經典。
斯皮爾伯格無意宣揚暴力,他憎惡任何使暴力看上去有趣或者把暴力描繪成游戲的主觀性的渲染,他所展現的一切就是要客觀地反映戰爭中的暴力,以及在暴力強奸下的有關和平和家園的不屈抗爭。無數人還記得瑞恩的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詞:“我的兄弟沒有死,他們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線並肩作戰,戰爭勝利後我會跟他們一起回家。”於是,戰爭雖然仍在繼續,但不是永遠,而真正永恆的,應是斯皮爾伯格內心深處眷戀著的寧靜。而人們在記住斯皮爾伯格的關於靈魂的救贖之後,還為他的導演技巧所深深嘆服。在這段被奉為經典的片斷中,斯皮爾伯格採用的手持攝影的方法和誇大時空關系的剪輯,同影片表現的內容結合的天衣無縫。
上榜理由:在斯皮爾伯格的人性詞典里,錄影戰爭和擁抱和平源自同一個靈魂軌道。
經典指數:★★★★☆
3.《大白鯊》
斯皮爾伯格1975年拍攝的電影《大白鯊》改編自彼得.本利奇的同名暢銷小說。在這部電影中,一隻巨大無比、兇殘成性的鯊魚多次襲擊新英格蘭海岸的一個海濱小鎮。數名居民和遊客命喪鯊魚之口。一時間小鎮上人心惶惶。警官布羅迪身負為小鎮鏟除禍害的重任,他請來了海洋生物學家胡伯和漁夫昆特,三人乘坐一隻小艇起航了,他們的目的就是殺死這只從未見過的無比兇殘的吃人惡魔,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呢?
這部影片的情節緊張驚險,懸念環環相扣,尤其是片中那隻巨大的鯊魚,被好萊塢的特技師們製作的惟妙惟肖,這一切使得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始終被濃重的恐怖氣氛所籠罩。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怪獸往往扮演著恐怖殺手的角色,而影片中,人類主角需要經過刺刀見紅的頑強搏鬥,才能最終戰勝怪獸,保住性命。
影片《大白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像是斯皮爾伯格童年時代的一場惡夢。斯皮爾伯格在回憶他童年時代時,曾經提及過一部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著名動畫影片《白雪公主》,斯皮爾伯格回憶說,他8歲看這部動畫片時,片中巫婆的出現使他徹底墮入不可抑止的神經質般的恐懼之中。斯皮爾伯格這種膽小鬼似的表現恰恰說明,他從幼年時期就開始顯示出對於周圍世界的極端敏感。而這種對生活的敏感一旦轉化成在藝術創作中的敏感,就必然會在作品中顯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和感染力,比如讓世人又愛又怕的《大白鯊》。
上榜理由:影片讓美國人多年不敢親近海岸,美國旅遊業因此損失慘重。
4.《侏羅紀公園》
在拍攝《大白鯊》18年之後,斯皮爾伯格推出了另一部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怪物”電影——《侏羅紀公園》。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將早已滅絕的恐龍塑造的栩栩如生。驚險的情節設計、完美、逼真的數字特效使得這部影片形成了空前的視聽刺激,當時許多媒體直接以“恐龍復活”為題目報道該片的上映。這種效果的達成需要的不僅僅是電影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還是斯皮爾伯格從小懷有的對“怪物”極其敏感的恐懼心理。
同斯皮爾伯格影象世界中善良的外星生命不同,斯皮爾伯格電影中兇殘的.怪獸往往是地球上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的生命。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的電影中的怪獸不僅僅是一場孩子般惡夢,同時還隱含著斯皮爾伯格對於人類面臨的危險處境的憂慮和反思。這部電影不但取得了天文票房,還在全世界掀起了恐龍熱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這部電影成功的原因不僅僅是開創性的數字技術奇觀,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科學如果不加以控制,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後果的宏大主題。這樣的思想性、藝術性具佳的作品,獲得成功也是理所當然。《侏羅紀公園》,上映時間1993年,票房收入35000萬美元。
同另一位好萊塢技術大師希區柯克一樣,斯皮爾伯格清楚的知道,技術永遠是要為人所控制,而不是反過來控制人的。所以他的影片中高科技永遠是要為影片主題服務的,對高科技的准確應用也成為他的影片致勝的法寶之一。
上榜理由:所有的童年噩夢中都有過“怪物”的影子,就如斯皮爾伯格噩夢中的“恐龍”。
經典指數:★★★★
5.《ET》
斯皮爾伯格於1982年拍攝的這部《ET》被認為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他自己也承認,《ET》中的艾里奧特其實就是自己童年的翻版。斯皮爾伯格的童年是孤獨的,這也同時讓他擁有了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因為他發現作白日夢是排解孤獨最好的手段。他的影片中反復出現的“孤獨小男孩”的形象往往都對於天空、宇宙和未來有著美好而純真的幻想。所有這一切,影片《ET》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
孤獨中的凄涼終歸在所難免,但是斯皮爾伯格一直試圖給這種孤獨穿上一層溫情的外衣,於是《ET》中外表柔弱的艾里奧特在最後獲得人生成長的同時也都重新獲得了來自家庭的關愛與溫暖。而《ET》中的外星人則更具人性化色彩,在他奇怪的外表後面,我們不難發現他不過是斯皮爾伯格心目中一個迷路的孩子。他同所有地球上的孩子一樣,有著對於家庭和父母的依賴,有著對陌生世界的恐懼。
顯然,在斯皮爾伯格看來,愛不但是地球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幻想中的外星生命最寶貴的精神依靠。
上榜理由:童年的夢幻,成年的玩笑,一樣的娛樂,一樣的斯皮爾伯格。
經典指數:★★★★
6.《印第安納瓊斯》/《奪寶奇兵》
D. 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幸福終點站》,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幸福終點站》,於2004年在美國上映,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維克多是斯洛維尼亞人,他決定移民美國,帶著簡單的行李,買了一張去美國的機票。當他在紐約肯尼迪機場下飛機時,他被攔了下來。原來,他的祖國發生了政變,成為了美國的敵對國家。維克多的護照和身份證件,以及移民證件都沒用了,他被扣留在機場。頃刻之間,維克多成了一個孤立無援的人,沒有國家,沒有家園,他成了國際政治變革的受害者。
然而,維克多的邋遢晦氣,卻招來了機場負責人弗蘭克的不滿,恐怕更令弗蘭克氣憤妒忌的是,美麗的空姐艾米利亞,竟然慢慢地愛上了細膩誠實的維克多,她很同情維克多的經歷,幫他介紹了一些小工作,和機場交涉,維克多也在慢慢觀察著機場里來來往往都的人們,他生活在這里,並樂在其中。
E.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
寫好萊塢導演不可能繞得開斯皮爾伯格,正如談中國導演就必然要談張藝謀。雖然很多文化界的精英一定對以上邏輯嗤之以鼻,但我想說的是斯皮爾伯格和張藝謀之所以擁有這樣的"江湖地位",其根本原因與他們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沒有必然聯系。若評選二十世紀最優秀的電影藝術家,相信他二人要殺進前十名都困難,但如果要說利用電影藝術這樣一種載體最大限度的進行文化的傳播,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取得的成就是很多電影大師都難望項背的,而這也就順理成章的賦予了他二人一種文化符號的內涵。
從丹.布朗的熱門小說《達·芬奇密碼》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符號。但我們未必真正讀懂了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因為我們太熟悉它們了,熟悉到都懶得去思考、去分析了。就電影導演而言,斯皮爾伯格在好萊塢的地位相似於喬丹在NBA的地位,都是一覽眾山小的頂尖人物。我們被斯皮爾伯格作品的魅力所折服,並醉心於探究這些作品藝術的成敗得失,但我們往往疏忽了斯氏作品背後蘊含的符號力量。我個人認為,斯皮爾伯格之所以區別於同年代的其他導演,就是因為他擁有了這種力量。
其實,寫斯皮爾伯格可以很容易,隨便上google搜索一下,相關資訊極為豐富。從他出生到進入電影界,再到他一步步成為好萊塢呼風喚雨的人物,其間每一個時間段都可以查找到翔實的資料。而關於他作品的分析、評論就更是浩如煙海了,有相當嚴肅的專業著作,也有民間評論界精彩紛呈的隨筆。可以說,如果我想以人物背景介紹外加代表作點評的方式來寫這篇文章,只需用復制、粘貼和一點點編輯的工作,半個小時就能完稿。但我覺得做這樣"錦上添花"的事挺無聊的,如果我的文章只是資料的拼湊和成熟理論的嫁接,那我還不如就將相關資訊的鏈接地址列出來算了。
激發我寫這篇文章的靈感源自央視6頻道近期播出的斯皮爾伯格和張藝謀的訪談節目。當我看到兩個身份極為特殊的導演面對面交流電影心得時,內心所關注的焦點其實早已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這兩個分別代表不同文化的"符號"如何在碰撞中產生思維的火花。在我看來,張藝謀和斯皮爾伯格的文化價值要大於他們拍攝作品的藝術價值。讓他們在交流中自發地探尋各自身為文化符號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絕對要比談對於藝術的理解和電影的技巧過癮的多。只可惜我並沒有看到這方面的內容,實在有些意猶未盡。象他們這樣級別的文化符號相互交流的機會其實是不多的,正是帶著這份遺憾,我將這篇文章原來的命名《一個時代的電影"寵兒"》撤換為《符號的力量》。一來我覺得原來的名字顯得有些矯情,二來我也想藉此深入闡述一下自己對於文化符號的理解。
要談電影界的文化符號,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小龍。這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橫空出世的武學奇才一生留下的作品不過寥寥幾部,但對後世的影響卻是無窮的。正是這些作品為西方電影觀眾洞開了一扇了解東方文化的窗口。但我們必須要承認一個事實,單論藝術成就,李小龍作品與同時期華語電影相比並不具優勢,而他本人的演技也算不得出類拔萃。但是,他卻完成了其他華語電影人所無法完成的任務。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同於一般的電影明星,他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這讓他的作品可以鑿穿文化間的隔閡,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深遠的影響。幾十年後的今天,華語影壇出現了另一位同樣具有文化符號特質的明星,她就是章子怡。今天的媒體要比三十多年前苛刻的多,當我們對於章子怡演技平平卻蜚聲海外感到忿忿不平時,我們恰恰是誤解了章子怡的身份。一個文化符號未必是本民族當中最優秀的代表,一個電影界的文化符號同樣也未必是傲視群倫的藝術精英。要知道,最優秀的精英多數不具有文化親和力,能理解他們、認同他們成就的人寥寥無幾,如何能承載文化符號之職呢?
所以,當我看到西方電影界的某位大師對斯皮爾伯格口誅筆伐時,我一點也不覺得驚訝。與此類同,當國內某些文化界的精英開批判大會聲討張藝謀時,我也權作笑話。在對待文化符號的態度上,全世界的態度都有些苛責。這是正常的,你贏得了那麼大的市場,產生了那麼高的影響力,賺了那麼多的錢,拿了那麼多的獎,苛責你一下算什麼,沒滅了你算是客氣了。如果我們硬要得出文化符號等於文化精英的邏輯,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世界上沒有一個文化符號是稱職的。就電影界而言,我們可以隨便羅列一串比斯皮爾伯格藝術成就更高的導演,但若論傳播電影文化理念,革新電影拍攝技巧,激發觀眾的觀影熱情等領域的成就而言,只將目光鎖定在表達自我的藝術大師們遠不如斯皮爾伯格。電影界當然需要費里尼、大衛·林奇等藝術家,同樣也需要斯皮爾伯格這樣的文化符號。
斯皮爾伯格和張藝謀的談話節目有兩處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對於第一次觀看自己拍攝完畢的作品時的態度,二是對待電影敘事性這一要素的看法。兩位導演因為彼此之間的尊重和良好的外交風度,在多數問題上都保持了相似答案的"默契",卻在以上兩個問題上透露出些許"天機",或許這微妙的不同可以為我們解答出不同類型的藝術家之所以成為文化符號的內在原因。張藝謀在首次觀看自己拍攝完畢的作品時感覺非常愜意,而斯皮爾伯格卻誠惶誠恐。(原話是害怕面對,這里僅是比喻)這屬於典型的新媳婦心態,是拍攝以市場為主導,觀眾好惡為標准影片的這類導演共同的心理特徵。斯皮爾伯格擅長拍攝娛樂片是盡人皆知的,雖然你可以用[辛德勒名單]這樣的文藝片來作為反證,但總體來看,斯氏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強大的娛樂性。
因該說,好萊塢多一半的導演都屬此類,為什麼斯皮爾伯格可以脫穎而出呢?這個問題非常復雜,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斯氏作品不僅完美的遵守了好萊塢娛樂片的各項法則,更為這套法則創立了新的標准。如果單論一部作品對於好萊塢乃至整個電影工業的影響,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卡梅倫的[終結者]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等影片都不會輸給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但如果要以一個導演所有作品的平均影響力而言,很難再找出一個和斯皮爾伯格比肩的電影人了。從[大白鯊]開始,一直到最近的[慕尼黑慘案],斯氏作品幾十年裡不間斷的給電影市場注入強大的活力,不僅開辟出很多風格獨特的電影類型,留下十餘部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更為重要的時,這一系列作品引發了范圍極廣,時間較長,影響深遠的文化現象,這才是導致斯皮爾伯格最終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斯皮爾伯格屬於典型的以市場為目標的導演,但他並不是票房的奴隸,他善於迎合同時更善於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也嘗試過導演型作品的拍攝,遭到過敗績,這些經歷讓他明白了導演自身的個性一定要服從於整部影片的風格,更要服從於整個觀眾群的欣賞品味。所以,當他在電視上和張藝謀交流時極力強調一部影片故事的重要性,而我們反過來審視他這幾十年的作品,感覺此言不虛。斯皮爾伯格似乎無意拍攝純意識流的藝術片,即便是最為嚴肅的[辛德勒名單]、[人工智慧]、[大兵瑞恩]等作品,影片的敘事性仍然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看起來一點也不會悶,在這點上和他所拍攝的所有娛樂片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張藝謀對斯皮爾伯格"敘事第一"的觀點表示了贊同,但我覺得這多半是出於禮貌。因為張藝謀作品最大的特點恰恰不是它的故事性有多麼強,而是表現這個故事時所採用的強烈的個性化藝術形式。斯皮爾伯格盛贊[英雄],說這是一部開創了用色彩來講故事的經典之作。色彩對於一部影片而言,當然是屬於典型的形式范疇。斯皮爾伯格是那類深諳娛樂之道的導演,不僅對觀眾的心理有著洞若觀火的掌控,同時更善於將自己的藝術品味和價值觀不著痕跡的融入到影片當中,他從來不自戀,同時,也不會做毫無原則的妥協。如今的斯氏作品正如導演自己所言,變得越來越"自私"了,因為斯皮爾伯格感覺為觀眾拍了大半輩子的電影,也該為自己拍兩部了,所以,現在的斯氏作品逐漸有了點導演型作品的個性鋒芒。張藝謀走過的道路恰恰與之相反,早期的張藝謀專注於導演型作品的拍攝,雖然獲獎無數,但市場價值遠低於藝術價值。現而今他也開始嘗試市場型作品的拍攝,票房屢創佳績,但來自觀眾的責難之聲不絕於耳。可以看出,這兩個著名導演成為文化符號的道路是截然相反的。一個是從市場的輝煌中回歸到個性,另一個則是突破個性,投向了市場。
文化符號的產生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必須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兼容性。斯皮爾伯格用純熟練達的娛樂片技巧感動了世界,而張藝謀卻用濃烈耀眼的文藝片形式征服了世界。當兩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相互碰撞時,彼此了解的最初印象往往不是深邃的思想,而是那些通俗而又具體的符號。符號可以不必是最優秀的代表,但必須具有文化的共通性;符號所代表的產物可以不必得到精英群體的認同,但必須被普羅大眾輕易消化。只有當你了解到這一點後,才會明白章子怡紅遍西方世界的內在原因,並坦然接受這個事實。
其實,擁有一個文化符號絕對是一件幸事。因為它降低了不同文化間理解與溝通的難度系數,繞開了艱澀難懂的理論,規避了陽春白雪的爭鳴,將一個文化的斷面形象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而這一點,恰恰是大師、專家們最不擅長完成的任務
F. 如何評價斯皮爾伯格的《戰馬》
斯皮爾伯格拍了這部電影,體現出了戰爭的殘酷,但是卻又能在這種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體現出的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部電影的視覺沖擊感很強,場面很震撼,像他以前的那些電影一樣,對於細節的處理非常到位。但是在劇情的把握上還不夠連貫,對於故事的主線表述的不算突出在大多數影迷,觀眾的心理沒能產生十分突出的,強烈的反響。
G.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鯊》系列,到底恐怖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大白鯊》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過1億美圓的電影。以「大白鯊」為主題的系列影片總以強大的特效演繹震撼所有的觀影觀眾。鯊魚這一海洋生物以猙獰的面孔、鋒利的牙齒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一系列影評震撼效果難以言表,被定性為恐怖片,初代《大白鯊》也掀起了美國災難片的「第三次狂潮」。
人鯊大戰不僅僅是撕咬身體、深海惡戰,更凸顯出人與自然的矛盾,又以極強的畫面感染力,血腥的場面令人恐懼,可以說此片是一場視覺盛宴!
H. 斯皮爾伯格的十大經典勵志電影
斯皮爾伯格的十大經典勵志電影
斯皮爾伯格曾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有三部電影,《大白鯊》 (1975) 、《E.T.外星人》 (1982) 與《侏羅紀公園》,打破票房紀錄,成為當時最賣座的電影。盤點斯皮爾伯格十大經典影片:
1.《辛德勒名單》
如果說斯皮爾伯格在以往影象世界裡表現出的是斑斕的匠心,而《辛德勒名單》的出世則映耀出了斯皮爾伯格崇高的悲憫底色,正是這種讓全世界都舉頭瞻仰的靈魂告白,宣告了一代叱詫風雲銀幕大師的誕生。
斯皮爾伯格經常稱自己是一個美國東海岸郊區的產物,但在文化上,他則是典型的猶太教徒。所以當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遇到《辛德勒名單》時,一部偉大的電影其實已經成功了一半。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無比虔誠地洗盡鉛華,他要徹底地將自己的靈魂燃燒。
《辛德勒名單》在拍攝之初就確定了採用商業影片中極少見到的黑白膠片,斯皮爾伯格認為這些黑白的畫面就像真相的血漿一樣觸目驚心。原本已經爛俗的溫情,被黑白畫面中一個紅色的小女孩提升到嶄新的高度。這遠遠超越了對觀眾情緒刻意的煽動,因為900萬猶太人被屠殺的悲慘歷史本身就足夠沉重。
《辛德勒名單》於1993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在美國上映,引起強烈反響。次年,《辛德勒名單》在奧斯卡評獎中獲得了十三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七個獎項。斯皮爾伯格終於以次躋身世界電影藝術大師之林。
上榜理由:以耶酥的名義,他是《辛德勒名單》的起草者。
經典指數:★★★★★
2.《拯救大兵瑞恩》
本片是斯皮爾伯格首部名符其實的戰爭片,描述的是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在這一天的進攻中,盟軍總部發放陣亡通知單的工作人員發現: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陣亡了。而她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歐洲大陸戰斗,還不知生死。盟軍司令馬歇爾將軍得知此情況,立刻下令派一隻小分隊去救他。最後,這只小分隊經過欲血奮戰,終於找到了瑞恩,並守住了一座連接巴黎和柏林兩地的大撟。
天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初試戰爭片就為他帶來了無盡的美輿: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堪稱經典。
斯皮爾伯格無意宣揚暴力,他憎惡任何使暴力看上去有趣或者把暴力描繪成游戲的主觀性的渲染,他所展現的一切就是要客觀地反映戰爭中的暴力,以及在暴力強奸下的有關和平和家園的不屈抗爭。無數人還記得瑞恩的那句震撼人心的台詞:“我的兄弟沒有死,他們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線並肩作戰,戰爭勝利後我會跟他們一起回家。”於是,戰爭雖然仍在繼續,但不是永遠,而真正永恆的,應是斯皮爾伯格內心深處眷戀著的寧靜。而人們在記住斯皮爾伯格的關於靈魂的救贖之後,還為他的導演技巧所深深嘆服。在這段被奉為經典的片斷中,斯皮爾伯格採用的手持攝影的方法和誇大時空關系的剪輯,同影片表現的內容結合的天衣無縫。
上榜理由:在斯皮爾伯格的人性詞典里,錄影戰爭和擁抱和平源自同一個靈魂軌道。
經典指數:★★★★☆
3.《大白鯊》
斯皮爾伯格1975年拍攝的電影《大白鯊》改編自彼得.本利奇的同名暢銷小說。在這部電影中,一隻巨大無比、兇殘成性的鯊魚多次襲擊新英格蘭海岸的一個海濱小鎮。數名居民和遊客命喪鯊魚之口。一時間小鎮上人心惶惶。警官布羅迪身負為小鎮鏟除禍害的重任,他請來了海洋生物學家胡伯和漁夫昆特,三人乘坐一隻小艇起航了,他們的目的就是殺死這只從未見過的無比兇殘的吃人惡魔,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呢?
這部影片的情節緊張驚險,懸念環環相扣,尤其是片中那隻巨大的鯊魚,被好萊塢的特技師們製作的惟妙惟肖,這一切使得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始終被濃重的恐怖氣氛所籠罩。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怪獸往往扮演著恐怖殺手的角色,而影片中,人類主角需要經過刺刀見紅的頑強搏鬥,才能最終戰勝怪獸,保住性命。
影片《大白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像是斯皮爾伯格童年時代的一場惡夢。斯皮爾伯格在回憶他童年時代時,曾經提及過一部由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著名動畫影片《白雪公主》,斯皮爾伯格回憶說,他8歲看這部動畫片時,片中巫婆的出現使他徹底墮入不可抑止的神經質般的恐懼之中。斯皮爾伯格這種膽小鬼似的表現恰恰說明,他從幼年時期就開始顯示出對於周圍世界的極端敏感。而這種對生活的敏感一旦轉化成在藝術創作中的敏感,就必然會在作品中顯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和感染力,比如讓世人又愛又怕的《大白鯊》。
上榜理由:影片讓美國人多年不敢親近海岸,美國旅遊業因此損失慘重。
4.《侏羅紀公園》
在拍攝《大白鯊》18年之後,斯皮爾伯格推出了另一部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怪物”電影——《侏羅紀公園》。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將早已滅絕的恐龍塑造的栩栩如生。驚險的情節設計、完美、逼真的數字特效使得這部影片形成了空前的視聽刺激,當時許多媒體直接以“恐龍復活”為題目報道該片的上映。這種效果的達成需要的不僅僅是電影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還是斯皮爾伯格從小懷有的對“怪物”極其敏感的恐懼心理。
同斯皮爾伯格影象世界中善良的外星生命不同,斯皮爾伯格電影中兇殘的怪獸往往是地球上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的生命。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的電影中的怪獸不僅僅是一場孩子般惡夢,同時還隱含著斯皮爾伯格對於人類面臨的危險處境的憂慮和反思。這部電影不但取得了天文票房,還在全世界掀起了恐龍熱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這部電影成功的原因不僅僅是開創性的數字技術奇觀,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科學如果不加以控制,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後果的宏大主題。這樣的思想性、藝術性具佳的作品,獲得成功也是理所當然。《侏羅紀公園》,上映時間1993年,票房收入35000萬美元。
同另一位好萊塢技術大師希區柯克一樣,斯皮爾伯格清楚的知道,技術永遠是要為人所控制,而不是反過來控制人的。所以他的影片中高科技永遠是要為影片主題服務的,對高科技的准確應用也成為他的影片致勝的法寶之一。
上榜理由:所有的童年噩夢中都有過“怪物”的影子,就如斯皮爾伯格噩夢中的“恐龍”。
經典指數:★★★★
5.《ET》
斯皮爾伯格於1982年拍攝的這部《ET》被認為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他自己也承認,《ET》中的艾里奧特其實就是自己童年的翻版。斯皮爾伯格的童年是孤獨的,這也同時讓他擁有了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因為他發現作白日夢是排解孤獨最好的`手段。他的影片中反復出現的“孤獨小男孩”的形象往往都對於天空、宇宙和未來有著美好而純真的幻想。所有這一切,影片《ET》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
孤獨中的凄涼終歸在所難免,但是斯皮爾伯格一直試圖給這種孤獨穿上一層溫情的外衣,於是《ET》中外表柔弱的艾里奧特在最後獲得人生成長的同時也都重新獲得了來自家庭的關愛與溫暖。而《ET》中的外星人則更具人性化色彩,在他奇怪的外表後面,我們不難發現他不過是斯皮爾伯格心目中一個迷路的孩子。他同所有地球上的孩子一樣,有著對於家庭和父母的依賴,有著對陌生世界的恐懼。
顯然,在斯皮爾伯格看來,愛不但是地球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幻想中的外星生命最寶貴的精神依靠。
上榜理由:童年的夢幻,成年的玩笑,一樣的娛樂,一樣的斯皮爾伯格。
經典指數:★★★★
6.《印第安納瓊斯》/《奪寶奇兵》
從1981年到1989年間,斯皮爾伯格同喬治.盧卡斯合作拍攝三部《印第安納瓊斯》系列電影,這三部電影也被認為是斯皮爾伯格商業片色彩最濃的電影。神秘的寶物、驚心動魄的歷險和濃郁的異國風情使得《印第安納瓊斯系列》成為了天方夜談似的童話,在那些或玄妙、或瑰麗、或陰毒、或神秘的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的歷險片中同樣蘊含著孩子般的奇妙幻想。
少年斯皮爾伯格關於探險的幻想,很多時候是來自於那些精靈鬼怪層出不窮的念頭,這些念頭又往往帶有惡作劇的性質。一次他哄騙自己的三個妹妹去看他藏在儲藏室里的一個頭骨,這個頭骨被他設計成不僅瞪著的眼珠可以轉動,裡面還閃著陰森的光亮。後來,所有這些恐怖鬧劇都成了《印第安納瓊斯系列》中的情節。在拍攝《奪寶奇兵》中的古墓蛇穴這場戲時,為了影片效果,他讓人將上千條的活蛇送到拍攝現場,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膽戰心驚,只有斯皮爾伯格還在興致勃勃的給蛇說戲。
孩子般的游戲心態使得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這個系列電影在讓人激動不已的同時又能捧腹大笑,它的所有元素集結在一起恰恰構成了娛樂片最基本的架構,而斯皮爾伯格源自童年時代的豐富幻想又使得這個架構渾然天成,無可挑剔。
上榜理由:影片讓全世界的少年都夢想成為印第安納瓊斯。
經典指數:★★★☆
7.《第三類接觸》
在斯皮爾伯格1977年推出的科幻影片《第三類接觸》中,法國導演特呂弗扮演的拉孔布率領一隻多國科學家小組來到墨西哥的索諾拉沙漠。他們來這里的目的是研究一個神秘現象,因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已經失蹤的一個美國飛行中隊,在這片荒涼的沙漠里又神秘的出現了。科學家們發現,所有這些飛機都完好無損,馬達可以輕易開動,甚至飛行員的家人照片還插在儀表盤上。可是那些機組人員呢?他們依然蹤影皆無。而這所有的謎底都語與外星人息息相關。
第三類接觸的片名來自美國宇航局的一個專業術語,它指的是同外星生命進行的實際接觸和交流。盡管影片是虛構的,但是其中大部分內容卻並非空穴來風。實際上,美國軍方和美國宇航局就因為第三類接觸中涉及到一些國家機密而反對這部影片的拍攝。
斯皮爾伯格再次在影片中展現出他對外星人善意的慣性,盡管外星人的飛碟在地球上橫沖直撞,許多人類也被他們劫持到飛船上。但在影片的最後,他們將劫持的人類全部完好無損的送回了地球。在此之前發生的一切迷題也豁然解開。當這些外星人友好地向人類告別時,我們明白,這些惡作劇的背後不過是好奇而善意的接觸。
上榜理由:影片代表人類的良善第一次給外星人下了品德定義。
經典指數:★★★☆
8.《人工智慧》
在拍攝於2001年科幻影片《人工智慧》中,斯皮爾伯格似乎嘗試著改變他一貫的溫情,但事實證明,他的這種嘗試有些力不從心。《人工智慧》講述的是,小機器人戴維在被收養他的人類父母拋棄後,想盡一切辦法試圖變成一個真正的小孩,以期重新獲得父母之愛的心酸故事。
在這部電影中,除了對於人性進行全新角度的的探討以外,還體現出了對於人類未來的深切憂慮。斯皮爾伯格在一系列的電影中對他幼年時代的孤獨感進行著詮釋。相比較而言,《人工智慧》中小機器人戴維面臨的孤獨處境顯得更加殘酷。但是影片的結尾,斯皮爾伯格卻仍然帶領著觀眾回到了他一貫的溫情當中:兩千年過去了,地球上的生命已經滅絕。小機器人戴維在外星人的幫助下,使死去的養母重新復活,斷裂了兩千多年的親情被重新彌補。這個結尾中戴維過去的家被表現的極盡溫馨,他和母親之間情感的彌合又重新經過了細致的鋪墊。但即便如此,這個冗長的結尾還是顯得和整部影片的格調很不統一。當然,這很可能又是斯皮爾伯格同好萊塢商業機制妥協的產物,因為在大製片商看來,一個悲劇性的或者超出一般觀眾理解能力的結尾都是不被接受的。
上榜理由:在人類與機器人身上,他把溫情的一票投給了後者。
經典指數:★★★
9.《紫色》
從《大白鯊》開始,就有人不斷指責斯皮爾伯格影片充滿著商業的粗俗和血腥,斯皮爾伯格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為了證明自己不僅僅只會拍商業電影,他於1985年開始籌備拍攝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電影《紫色》。
《紫色》的故事不再象以往斯皮爾伯格電影中那樣,有一個強烈的貫穿始終的戲劇沖突,而更多的是意識流式的生活展現。影片中的所有內容都是烏比.格德堡扮演的黑人婦女眼中的世界。在場景的處理上,斯皮爾伯格盡可能的使黑人婦女生活的空間與現實生活靠近,同時又充滿炙熱的情感。在那像被塗了油漆一般的喬治亞州的大地上,每匹馬都閃著光澤,每頭牛都膘肥體壯,每朵花都在盛開,生長於其間的黑人姐妹,象土地一樣淳樸,她們的歡樂與悲辛充滿了西部生活的質感。
然而斯皮爾伯格在《紫色》中嘗試的藝術電影手法,顯然沒有其在商業影片中展現的電影手法更令人尊敬。更為糟糕的是,斯皮爾伯格對於黑人給予的極大同情使得這部影片失去了起碼的冷靜。《紫色》之後,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斯皮爾伯格又開始拍攝了一系列商業片,但這些影片都沒有實現這位導演追求的目標,那就是拍攝一部具備個人風格的有創建的藝術片。
上榜理由:失敗因大師的標簽而凸顯另類,《紫色》因斯皮爾伯格而鑄成經典。
經典指數:★★★
10.《追殺》/《決斗》
斯皮爾伯格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就是用精確的電影語言講述精彩的電影故事。在他所有的作品中,1971年拍攝的影片《追殺》就是一個精確使用電影語言的典範。
《追殺》的主人公戴維.曼是一個很典型的老實人,他開車上路是為了去收一筆對他來說很重要的賬。在高速公路上,他超過了一輛冒著黑煙氣味難聞的卡車,誰知這下可捅了大漏子,卡車司機從此開始一路對他進行瘋狂的追殺。
在 90分鍾的電影里,這輛瘋狂卡車的駕駛員始終沒有露面,他為何非要將戴維.曼置於死地也一直沒有交待,這使得整部影片籠罩在一種莫名的恐怖之中,隨著劇情地發展,駕駛員是誰已經不再重要。影片的最後兩輛車一同滾下了山坡。戴維在最後關頭跳下了汽車,他終於依靠智慧和勇氣成為這場死亡游戲的勝利者。
這部電影為年輕的斯皮爾伯格帶來了很高的聲譽,從此他開始在好萊塢嶄露頭角。這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故事,斯皮爾伯格卻將故事講述的驚心動魄。用 90分鍾的時間來講述一場沒來由汽車追逐,無論如何都是件富有挑戰性的嘗試,但是年輕的斯皮爾伯格在拍攝《追殺》時所表現出的成熟卻令人嘆為觀止,在全片中,我們幾乎無法找到電影語言上出現的任何錯誤。一切都是那麼的精確。而這也成為他以後的所有影片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上榜理由:斯皮爾伯格上路前的宣言,他一生的影象追殺開始入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