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立春電影女性主義分析

立春電影女性主義分析

發布時間:2022-11-01 08:05:46

Ⅰ 女性主義該從哪幾方面研究

女性主義理論可以被劃分為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兩大類,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研究。

1、宏觀理論

女性主義宏觀理論包括一些對世界和歷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敘事,如世界體系理論。這一理論原本只是將世界區分為中心地域、半邊緣地域和邊緣地域,分析這些地域之間的權力關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義的因素。

2、微觀理論

交換理論:這一理論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為自私的、相互隔離的、無情感的行為者,而女性主義理論則做出了另一種假設,它假設人是相互連結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義還用交換理論解釋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男性佔有了份額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知識資源。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在國內的兩種譯法。女權主義是跟男女分工等值,婦女權益相聯系的。



Ⅱ 從女性主義角度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 從選擇人物性別方面來說,用女性主義理論分析的女性人物,或者特殊的男性角色(如男同性戀者),更好拿捏,情況也相對簡單。

  2. 因為女權主義的立足點在於女性與性別研究,其中大部分理論涉及對男權中心與父權制度的批判,倡導女性的覺醒與改變。用此理論分析男性人物,很容易落入女權主義與男權中心相沖突的境地,需要較好的辯證思維與駕馭能力。

  3. .從選擇人物范圍方面來說,就立足於女性人物的小說類型而言,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男性作家中涉及經典女性人物的作品。如《巴黎聖母院》、《紅樓夢》、《包法利夫人》等,只要是涉及到形象豐滿而不平面化或刻板化的女性人物,都可以選為研究對象;
    女性作家中涉及經典女性人物的作品。如《蝴蝶夢》、《簡愛》,甚至我們兒時看的《安妮日記》、《小婦人》等;
    女性主義作家的作品,並不是所有女性的作品都是女性主義作品,最耳熟能詳的女性主義作品有伍爾夫的《雅各的房間》、《奧蘭多》等。

  4. 在展開論證錢,需要對人物進行細致的分析,確定她屬於哪一類型的女性。飽滿的人物一般不會只傾向於一面,但在她所有的性格與特質中找到你的興趣點,她或者受制於父權制的束縛,或者有徘徊於內心的掙扎,或者擁有強烈而激進的女性主體意識。

  5. 確立好自己所要使用的理論工具,要在女性主義理論這個龐大的理論體系中摘選自己所需的理論來支撐論證。這需要根據所選擇的文本與人物具體確定。

Ⅲ 女性主義哪些理論啊

激進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等等,建議你去CNKI上面搜一下,一堆一堆關於《紅字》女性主義分析的文章,你可以「紅字」「女性」為關鍵字。
另外,你老師的那句以文學理論分析女性主義,好像有點兒問題,你老師大概的意思是你從理論出發,以一個明確的理論來分析文本。

Ⅳ 女性主義電影定義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思想在電影理論及批評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的女權主義。主要是指本世紀60年代末歐美興起的新女權主義。從廣義上說,女權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思潮運動,其早期斗爭主要局限在政治、經濟和職業三個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1968年法國5月風暴以後,第四要求,即性別平等要求,成為主要的要求。由此劃分了歐美文學批評的兩個階段,即是女性美學階段和性別美學階段。前者對婦女著作採取一種「雙性同體美學」,實即單性/男性美學的觀點,否認女性文學的創造意識和獨創性。後者從對本文中婦女形象的分析發展到對本文中的性別表述的分析,從而進入到質疑語言主體和表述本質的後結構主義分析。到80年代末則主要集中於對性別差異的比較研究。1973年,美國學者勞拉•穆爾維提交維斯康辛大學法學系論文《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論文被認為是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的重要文獻。美國學者安德魯稱贊該文「把精神分析同電影風格學這兩個領域清晰有力地聯系起來」文中她對好萊塢影片中的男性主義美學的實質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1981年,她在美國紐約參加一次電影與心理分析研討會時提交了一篇題為《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反思》的論文。該文的出發點與敘事性電影批評的發展階段大體上是一致的:即對性別差異的關注。文中她除了繼續堅持原來的觀點以外又提出了另外兩條思考路線:女性觀看者的快感的性質問題以及位於敘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對認同作用的影響問題。

Ⅳ 蔣雯麗扮丑,那些敗給現實的文藝青年們,別扯了,你又不是王彩玲

有很多個瞬間,我在身邊的年輕男女苦苦支撐的逐夢路上彷彿看到了一眼便可預知的未來。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用那些令人心灰意冷的例子來澆熄自己蠢蠢欲動的藝術熱情。

後來,我在顧長衛的鏡頭里找到了我試圖去發掘但一直不肯直面的一種人生方式。

看悲歡離合在近兩個小時的電影中紛紛上演,或許每個曾經迷茫掙扎過的靈魂會從中得到勇氣並有所成長。

直到看了《立春》,我才猛然記起,還曾有這么一個理想在我生命中存在過。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容易想到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立春》延續了李檣《孔雀》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一貫主題——小人物的不甘心

兩部片子的編劇都是李檣 ,所以決定了它們氣息上的相似,但風格就完全兩樣了。

許鞍華是 那種 婉約含蓄型,喜歡不溫不火,絲絲入扣;

而顧長衛卻是淋漓盡致,波濤洶涌,不論是痛苦還是嗟嘆,總要發出聲響來。

剛上大學那會兒,我在日記里躊躇滿志地寫下「立志要修煉成文藝青年」

當時覺得這是一高貴無比的稱呼,是從晨昏線解析幾何的泥淖爬出後,可以選擇的一種很不錯的生活態度。

可是幾年後我不無驚恐地發現,文藝青年這詞兒漸漸變味兒了。

到了今天,這幾乎就是一個臭大街的詞彙,馬上就到了「你才文藝青年!你全家都文藝青年!」的地步。

潮水般《立春》的影評里,王彩玲被捆綁上「文藝女青年」的標語。

簡直相當於戴上了牛鬼蛇神的大帽子,表面上看似沒啥也沒說,暗地裡早已是釘氈鋪下,透的是更深的瞧不起與蔑視。

記得當初看《人生》, 高加林骨子裡就很瞧不起黃土鄉地 ,包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

電影讓這個青年在城市裡轉了一圈後,又回到了那塊黃土地上。

那個珍寶一樣深愛過他的女人巧珍也嫁作他人婦,而他自己的理想國也隨黃沙鼓盪,不知跑到 那個 爪哇國去了。

一句話,它把小人物埃到骨子裡的精髓詮釋到了極致。

顧長衛的《立春》自然是沒有這樣的高度,北方某小城的一群准藝術家在哪兒愛情與事業全無收獲地苟活著。

王雨要是看了這部電影,肯定又要高喊「天天都想離開,不知道到哪一天才能換骨投胎。」

說實話,在看電影時,我跟影片中那些哭著喊著要上北京的人還是能有些共鳴的。

我曾經也做過無數次北上廣夢。但我就像討厭自己一樣,對《立春》這樣的電影很難產生好感。

無論是藉助外來環境也比不了順應環境的人來得從容和自然。

《立春》是08年由蔣雯麗,張瑤,李光潔,焦剛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八十年代一個小縣城裡王彩玲等藝術青年在夢想與現實矛盾中痛苦掙扎的過程。

主演蔣雯麗因此片獲得第二屆羅馬國際電影節影後、第27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豆瓣評分8.1,IDMb評分8.6,票房不高但好評如潮。

影像中透露出一種濃郁的人文主義關懷和神聖終將陷落於世俗的敘事走向,給人以帶著刺痛的無奈傷感。

但事實上,這部以「身在嚴寒意向春」的民間節氣為主要隱喻。

那些所謂的「不甘平庸」的 社會 轉型時期的「藝術青年」不過是一些在困守和逃離中分不清自我。

或者說自以為為了實現自我而痛苦抗爭的臆想症患者。

而他們「執著追求之理想」最終幻滅或想像性延續 ,才是最具庸常性和卑微性的魅力所在。

這或許也是顧長衛將《立春》稱之為殘酷現實主義作品的原因之一。

顧長衛說,《立春》是一個關於夢想和勵志的故事。

在我看來,《立春》倒不如說是一個關於夢想破滅的故事。

結果《立春》之於《孔雀》沒有取得成功,本來就是意料之外的事。

我無法接受有些人對《立春》的批評, 他們不相信真實的生活中會出現王彩玲這樣的異類 ,他們說這又是一部刻意展現中國 社會 的陰暗面來討好外國評委的做作「賣肉」影片。

影片對主人公王彩玲極盡醜化之極致,齙牙、粉刺、羅圈腿...

一面是高雅的歌劇,聖潔的心靈,一面卻又自欺欺人,滿是俗態。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美醜對立法則,用在文學中由於不直接訴諸形象,或可產生意外效果,一旦落實為影像,丑就目不忍睹,阻礙認同。

美醜對立不僅指人物外形與內心的對立,甚至在人物的內心裡也是分裂的。

一方面我們感受著王彩玲們追求夢想的崇高,另一方面我們又可憐著他們自欺欺人的幻想。

王彩玲全然沒有《孔雀》中姐姐張靜初外表與內心的完美統一,俗陋與崇高並存,給觀眾的感受因此也就搖擺不定。

《孔雀》中的三姐弟雖然也略有異秉, 但總體還算正常,代表了大多數有夢想的普通人 ,因此很容易獲得大多數觀眾的認可。

主角和思想遠離大眾,於是小眾就成了另類。 一般人都會有夢想,但是對夢想執著成王彩玲這樣的還真不多見。

於是,觀眾看他們,怕同情之外,更多可憐、可嘆之外,或許也有可憎吧。

而這一切,都是以一個叫「王彩玲」的女子引起的。

王彩玲是誰?

是每一個平凡生活中不甘平庸在追夢路上獨行的你我。

她與環境格格不入卻始終像個戰士一樣不肯屈就,她是每一個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的人的縮影。

她與詩人相似,有垂天翅翼,沒有天空,卻始終未放棄對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設。

片頭的一句話似乎蘊含著某種心情,立春到了,溫暖還會遠嗎?

女主角王彩玲就在這個時候扎眼地站了出來。

王彩玲在鶴陽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絕對算得上一個文化人。

她可以正確而完整地解釋「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含義:「絲是弦樂,竹是管樂,她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弦樂不如管樂,管樂不如人聲。」

巧合的是,王彩玲用她的人生(人聲),同樣正確而完整的驗證了這個成語。

如此醜陋的女人卻有著狂妄的理想和可笑的驕傲, 她是那樣地與世俗格格不入 ,她是那個城市裡的異類。

好在她還有歌聲

身為音樂老師的王彩玲有一副好嗓子,能唱非常動聽的歌劇。

「我一貧如洗,又不好看,老天爺就給我一副好嗓子,除了這,我是個廢物」。

王彩玲喜歡唱《暮春》,正如歌詞里所說「生活對我如此殘酷」彷彿是她對命運不公的一種吶喊。

無論白天黑夜,王彩玲的哭泣投射出的是理想破滅的絕望與無奈,而在現實中卻一次次用謊言和欺騙來自欺欺人。

就條件來說, 命比紙薄的她卻心比天高 :想考進中央音樂學院,學成後成為中央歌劇院的首席女高音她唯一的人生目標。

為此她學義大利語、自己一針一線做演出服、苦練舒曼鋼琴曲選,這些其實都是「小意思」。

片中她花三萬多塊錢託人辦北京戶口更能讓人看出她的決心。

王彩玲的遭遇讓我想起蔣韻的小說《隱秘盛開》中的潘紅霞。

一個小城市裡的平凡女人,有不甘平庸的夢想,有自我憧憬的愛情。

壓抑的小城氛圍下, 她的心靈掙扎敵不過生活與命運 ,但是夢想一直存放於她們的心底,從未遺忘。

大家都明白的理,漂亮女人人見人愛,醜女人只能愛自己。

北京的藝術團體機構臃腫,選拔標准第一印象只憑長相,她這樣的根本進不去;

北京戶口辦不下來,她的水平又沒法達到外地分數線,中央音樂學院對她而言也變得遙不可及;

作為外地人的她,甚至連在中央音樂學院做臨時工的資格都沒有。

王彩玲的人生讓我想起余傑的碩士論文《畸人錄》,文論聚焦於類似郁達夫這樣的 社會 另類,實則很可悲。

在一個80年代初的內陸縣城,煉鋼工人黃四寶做著梵高夢,熱衷於畫人體,屢敗屢戰要考中央美院。

師范學校的音樂老師王彩玲則迷戀歌劇,夢想唱到巴黎歌劇院,口口聲聲中央歌劇院要調她,一次次跑北京想把戶口辦到北京。

群藝館的舞蹈老師胡金泉被稱為二胰子(不男不女的人),在這所偏陬小城的街頭演出中竟然跳起芭蕾,引得群眾一片鬨笑。

他們是不合時宜的,是一群生了丫鬟命的小姐身。

然而他們不屈服於命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次次不知疲倦,死不改悔地對命運發起沖擊。

他們其實就像那個古希臘神話中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雖然每次推到山頂,石頭都會落下來,但是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順從,正在於對命運絕望的抗爭。

反抗絕望...

我們在為命運的殘酷無情而感慨的同時, 不能不為這些無望沖擊著的柔弱個體感動

這同樣是魯迅熱衷的主題。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去回顧我們出生的那個八十年代恍如隔世。

容易被忽略的是,如果說九十年代的關鍵詞是「經濟」的話,那麼八十年代的主題就是「文化」。

想想八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們,我想起了王小波在《青銅時代》中的一句話:

也許文化發展的極致便是自由主義的泛濫,這樣的結果在中國可想而知 ,於是就有了電影中的這個多事之秋。

讓王彩玲從她的藝術家之夢中醒來的第一個人是胡金泉。

這個世人眼中的「二胰子」酷愛芭蕾,作為生活在雞群中的鶴,他一直承受著世人對他從事「緊身褲藝術」和一直都是單身身份的雙重指責。

正如胡金泉自己所說,他就是一根魚刺,卡在這個城市人們的喉嚨里。一個雪夜,崩潰邊緣的胡金泉向王彩玲提出假結婚。

「就領一張結婚證,別的什麼都不會發生」

王彩玲不願做「炮灰」,斷然拒絕。

一次光天化日的強奸未遂之後,胡金泉被關進了監獄。

「我這根魚刺終於被拔掉了」,探監時王彩玲聽著胡金泉的話,看著胡金泉穿著囚鞋立腳尖,流下了愧疚的淚水——那個雪夜,如果她不拒絕的話...

胡金泉的坐牢像一記悶棍,把同樣處境的王彩玲打得暈頭轉向。

赴京無望的她,在這個城市裡, 也許就是下一根魚刺 ...

我們不敢說此時的王彩玲已經對她首席女高音的人生目標徹底絕望, 只是從胡金泉入獄之後,王彩玲就再也沒唱過歌劇,一句也沒有

就在王彩玲的歌劇夢逐漸褪色的時候,第二個將王彩玲從夢中叫醒的人「適時」地出現了,她就是王彩玲的女鄰居小張老師。

這位女鄰居是個絕對的美人兒,很自然地嫁給了一個稅務局的公務員。

胃痛難忍的王彩玲到鄰居家借葯,女鄰居和她老公的恩愛讓王彩玲艷羨不已。

再加上過年回家父母對王彩玲早日成家的期盼——王彩玲心中終於不再只有歌劇。

王彩玲開始用土方子自我美容的時候,最後一個也是最有力的喚醒者出現了。

歌唱天賦極佳的光頭貝貝用她的癌症打動了在她看來有著「北京關系」的王彩玲。

王彩玲帶著貝貝和她的侏儒媽媽來到北京, 把自己辦北京戶口剩下的1萬2千元錢全都用到了貝貝參賽身上

最終, 貝貝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就在王彩玲和實現了自己未竟理想的貝貝母女抱頭痛哭的時候,貝貝母女突然跪地不起。

原來貝貝得癌症是一個謊言, 「出名太難了,唱得好的人多了,咱們又是小地方的,沒點兒特殊手段根本出不來。」

一個如此「不純凈」女孩兒,竟然能唱出成績。這徹底擊碎了王彩玲的藝術夢。

打擊還在繼續。緊接著,女鄰居的丈夫捲走家裡所有的存款失蹤。

這讓王彩玲對婚姻也失去了信心。

其實王彩玲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她很明白自己的處境狀況,但又不可抑制的認為自己是塊能出彩的料。

直到被陽光深深的刺痛雙眼,半夜裡低聲啜泣。

在《立春》的最後,王彩玲沒有結婚,而是領養了一名兔唇的孤兒。

也許是在經歷了因為追求理想而帶來的種種境遇,她向命運妥協了,開始過一種平靜恬淡的生活。

靠賣豬肉來撫養這個孩子,還給她做了整形手術。

治好了女兒的病後,她教女兒唱童謠,她帶女兒去北京玩。

一名文藝女青年的理想,到此宣告終結。

影片的 結尾是一個女歌唱家在中國歌劇院唱著普契尼那段著名的《詠嘆調》 ,我竟然看得有些惆悵,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

看到那個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正常的男人而故意犯了流氓猥褻罪而坐牢的胡老師,最後穿著囚服踮起腳尖,安慰難過的王彩玲的場景時。

這個剛開始還被我唾棄的男人,最後看到他時竟然讓我心生敬意。

理想主義者是可敬同時也是可悲的,他們的可敬之處在於對自己理想世界的堅持,而可悲之處在於自己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

於是,理想主義者的結局有兩個,要麼融入到現實中來,要麼一直在自己編造的理想世界裡死去。

王彩玲結交的人當中首先是兩個自稱「藝術青年」黃四寶與周瑜。

自命不凡的黃四寶喜歡畫自己的油畫,一心想考取中央美術學院,卻一次次鎩羽而回;

夢想未滅的周瑜總是哀嘆命運安排,另自己一無是處,白白浪費了一副好嗓子。

兩個同樣另類的人在王彩玲的面前卻是如此地渺小和卑微。

那種虛偽的外衣和標榜的自我敵不過時間的檢驗,敵不過生活的磨礪。

周瑜的出現就是為了證明因藝術而崇高的王彩玲不會屈就自己嫁給一個偽文藝愛好者;

黃四寶的出現就是為了證明王彩玲是一個正常的喜歡趣味相投異性的女性。

另外顧長衛「捎帶」表現文藝青年除了王彩玲和胡金泉所走的另一條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墮落下去。

換句話說,抽掉它們,王彩玲這個悲劇人物的發展軌跡依舊清晰明朗

跳芭蕾舞的胡金全和愛唱歌的高貝貝的出現一度讓王彩玲的生活萌發了某種感動,但這種感動到頭卻變得冰冷。

胡金全無法忍受世俗的眼光,意欲同王彩玲假結婚掩蓋自己的性取向 ,遭到拒絕後絕望萬分,最終只能靠當眾凌辱自己的學生來證明自己,即使代價是冰冷的手銬。

而高貝貝的欺騙顯然是對藝術的一種侮辱和褻瀆,讓她近乎崩潰

在她眼裡,藝術的高尚和純粹容不得半點摻假, 對藝術的褻瀆遠勝於對她本身的褻瀆

住在隔壁的小張老師是一個傾訴者,她年輕,漂亮,有自己的家庭。

她因為有那麼一個醜陋而又單身的鄰居而充滿了優越感, 就連半夜裡叫床也是扯尖了嗓門 ,就怕隔壁鄰居聽不到。

天生的優越讓她資本十足, 她總是一味地說自己的老公多好多好,假裝好意地給王彩玲治癒黑斑的土方,甚至到給她買來一個性具

而當她自己的丈夫提走了所有財產遠走的時候,沒有資本的她才開始知道什麼叫同病相連。

所以,他們,在王彩玲面前都是侏儒。

也許你要問,什麼是藝術?理想又是什麼?

「我一定要唱到巴黎歌劇院去」 ,王彩玲一次次地這么說,但她清楚,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罷了。

開往北京的火車上,她憧憬著藝術,也憧憬著愛情。「如果這是開往巴黎的列車就好了」

兩個人的憧憬開始過了頭,於是當一句拒絕的話語將她打醒,環顧周遭依然是無限殘酷。

趴在站台上醉不成行的黃四寶,和那些散落的畫架、馬扎一起收入眼底的時候, 作為觀眾,我們也哀嘆理想與現實的天壤之別

當高貝貝捧著鮮花和證書在電視上哭泣的時候,我們又哀嘆這個理想的實現是那麼地不光彩甚至暗淡。

當胡金全在牢獄里依然用布鞋立起腳尖旋轉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再哀嘆,因為「理想」太沉重,把靈魂也壓扁了。

所以,《立春》里的「藝術」,倒更像是某種心靈的麻葯。

作為顧長衛的第二部作品,也免不了要和代表作《孔雀》做個比較。

《孔雀》寫文革導致人性扭曲;《立春》顯現一個個飽受壓抑而心理變態的人。

平心而論,《立春》沒有《孔雀》那麼厚重,人物設置沒有《孔雀》合理,給觀眾的震撼也不像《孔雀》那麼強烈。

但《立春》所具有的一大亮點是《孔雀》所不具備的,那就是蔣雯麗的影後級表演。

王彩玲頭一次轉身亮相時,我甚至心頭一緊:那可是國民女神蔣雯麗啊

一旦演員處理的不好 ,造型帶給觀眾的審美期待,只能暴露演員的不足,讓人物假到慘不忍睹。

就細節來看,蔣雯麗深厚的表演功底讓顧長衛敢用長鏡頭。

顧長衛的長鏡頭也讓蔣雯麗得以實現更加完整的表演,王彩玲這個人物在這種最接近紀實的鏡頭語言下也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從王彩玲一開始假裝趾高氣昂,到最後她和養女在一起身上散發出母性光輝。

王彩玲眼中的執著越來越少、平和越來越多,脆弱越來越少、堅強越來越多。

甚至她只用一個從喜悅到悲憤的表情變化,就道出了王彩玲心中的千言萬語

在我看來,這正是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通過細節構建影片的 歷史 真實感上,《立春》也保持了顧長衛前一部的水準。

橋洞上貼著的北京亞運會、黃四寶身上的老式牛仔褲和周瑜身上的「祖宗級」文化衫;

天安門廣場上的80版柵欄,復古的武警警服,響徹歌廳的《粉紅色的回憶》;

王彩玲家的駱駝牌墨水、北京方便麵、貼有灌籃高手貼畫的台燈,電視上中央二台的老台標,養女手裡的娃哈哈AD鈣奶;

甚至還看到了當時很火的《紅高粱》海報和92年的春節晚會。

貫穿全片的 歷史 氛圍和時代感就是從這些事物當中發散出來的

這一暗示理想和現實之永恆差距的句子同時也映射了《立春》 歷史 想像與當下表達的距離問題。

很多人認為那是一種「頭破血流卻我夢猶在」的內在精神,但同樣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依靠虛無夢想逃離無奈現實的病理表現。

但我始終認為, 《立春》所展現的真正魅力並不在於其故事有多曲折 ,有多傷感, 而在於它創造了一個中國電影中很少見的、具有卡夫卡式荒誕情懷的人物形象

同時又以蹊蹺古怪的編排和有關夢想的普遍主題對其進行了掩蓋。

不是因為她對高雅藝術的實踐不被人接受,而在於她在以一種撞牆的方式表達她的身體所不能承載的清高和飛揚。

影片最後在大劇院演唱的想像性滿足或許該是王彩玲,這是觀眾所能得到的最大慰藉了。

Ⅵ 中國當代第1美女是誰

NO.1 張曼玉:明亮而稀有的鉑金
張曼玉很瘦。伶仃手腳,單薄的肩,低頭笑有點蕭索。早年張曼玉濃麗香艷,面如滿月,襯過無數的背景和無數的人;也曾發過騷,難描難畫,金鑲玉是最出彩一筆,大漠里也滿是生氣;而她扭著腰走起來,是青蛇是蘭花指,媚極了。後來,她洗凈鉛華,素凈了也坦然了,因為,她要演《阮玲玉》。在這部最好的華語電影里,生死愛恨,進退得失,蹲下來,回轉身,張曼玉淋漓盡致,精彩萬分。她當之無愧是電影史上最優秀的華人女演員。張曼玉是鉑金,明亮而稀有,她隨著時光的剖析而光潤,蛻變成熟,我們眼見得一個女人的成長,在歲月里尊貴異常,她得到了應有的尊敬和獎賞。《阮玲玉》里她演完去世那場戲,掀開白單起來大笑,問:「演得好不好?」她知道,阮的命運不是她的,她是一個生命力如此頑強堅韌的女子。

NO.2劉嘉玲:侮辱使她蒙上高貴面紗
這個蘇州女子,像評彈一樣,太甜而媚。她的體態任時光流逝,一如既往的完美,她的品味也一貫高貴簡約。人們多年來注目著她的花邊新聞,那些能滿足老百姓對女明星的所有想像:富商,豪宅,影帝男友,昂貴的首飾,並且,一直不結婚。直到一場災難降臨到她身上,人們才讀出她內在的分量。凡人從苦難中受損,偉大的人從苦難中受益。她原本就具備這種豁得出去的決然,氣魄像男人一般,那正是《自梳》裡面流露的。可惜她之後再也沒有這么好的表演。那些不體面的惡毒,反而使她蒙上了受迫害的黑面紗,從容不迫,楚楚可憐。她的光艷有了忍辱負重的調子,而她的平靜則襯托出她的堅強和不易。被侮辱被損害的人,消滅了她一切的敵人。這一刻開始,就如一隻蝴蝶,它的標本比她更美麗。

NO.3王菲:有一種生活叫做王菲
我們漸已無法想像,會有一種生活,叫沒有王菲的生活。在那麼多的著名曲目里,她抒她的懷,我們在她空靈清澈的聲音里被自己感動。王菲是一種理想,虛無縹緲,高不可攀,我行我素,時尚高雅。她被捧為另類,卻是全體人的偶像,真正的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王菲非常成功,她將自己的弱勢變做了優點,將抗拒的姿態變成了反宣傳的宣傳,她的一切都被原諒,被崇拜——這是「菲」一樣的王菲。王菲是一個神話,她的愛情充實了她,每一個男人都在一個領域一時無二,而她,也就一次一次沖在了浪尖上。她很冷漠,就像永遠不笑的嘉寶,大眾需要一個冰凍女王來膜拜,就是要猜測一個零度無表情的表情,以為下面隱藏著一千種含義。後來呢?嘉寶笑了,嘉寶老了。如今王菲也開始親和了。問題是,如果冰峰融化了,上面還有雪蓮花嗎

NO.4劉若英:都市單身女子代言人
劉若英什麼都是小小的。小家碧玉,小女子,甚至她的第一部電影,也叫《少女小漁》。她的身上,有種和現代都市氣息格格不入的古典,溫婉,和不合時宜。她的美有點單薄,有點寥落,哀而不傷。就像她的聲音,像一條玻璃絲線,細細的拉上去的凄清。她那種固執,和冀求完美的性格,造就她「一輩子的孤單」。因此,她儼然變成了「都市單身女子」代言人。她說:「扮演怨女,我不需要培養情緒,因為,我已經調整了三十年了!」但是別忘記,在小小的劉若英裡面,有大的堅強。她有一種面對生命的大豁達和大了悟,就像她在演唱《愛的代價》之前說的:「沒有約會,有什麼大不了?你們要知道,你們現在經歷的愛情,我全都經歷過了!」這正是她的失敗與偉大。

NO.5張艾嘉 生命剛剛開始下半場
張艾嘉溫潤瑩秀,質地清潔,緻密堅實,清聲遠揚。她是一塊玉。玉,石之美者,因此無價。張艾嘉並非那個時代最耀眼的女星,卻是最值得銘記的。她好看但不張揚,有主見但不激進,愛過且最終得到幸福。在演藝圈三十年,她逐漸淡定從容,舉手投足大氣自然,在她的笑容里,你能看見一個女人對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愛,這種樂天知命的心境,使她活得積極而不刻意,進取而不功利,這是大智慧。張艾嘉有大才華,她是亞洲最好的女性主義導演,最好的華人女演員,是香港最好的歌手。她的電影值得回味,她的表演催人淚下,而她的歌,雍容,平和,無限滄桑盡在其中。幾十年如一日投身慈善事業,張艾嘉有大慈悲。年過半百,她卻仍舊是最值得羨慕的女人,因為她一直不斷地往上爬,她證明一個女人可以有自己的事業,但不必是女強人,女超人,女鐵人。別人問她什麼時候停下來,她卻說:「現在才開始下半場呀!」

NO.6章子怡:邊罵邊紅,勢不可擋
她是一個奇跡,她背負的指責在國內明星中大概只有李亞鵬才差堪比擬,但是她仍然紅得勢不可擋;她是第一個像好萊塢名人般被無數次拍到縱情歡樂、親吻、大笑的內地明星;她會對媒體橫眉冷對,驕縱潑辣一如玉嬌龍和她所有角色都貫穿的那一點點狠,也會在一瞬間笑出來,她笑的那一刻,你會覺得前面所有描述都是虛妄。

NO.7 楊紫瓊 寶相庄嚴,俠骨柔腸
楊紫瓊是古銅色的。她總使人覺得她是金屬質地,她銅皮鐵骨,鋼筋錚錚,咬碎牙和血吞。她一點也不嬌媚,不柔弱,從來不撒嬌和發嗲,她不需要賣弄色相,「香港第一打女」打到了世界,拼的是真功夫,是硬本事,是幾十年打過來,行得正,走得直。她寶相庄嚴,大家風范,矯健而果敢,端出來一身俠氣,真元不散。不是誰都能把幾十斤重的金絲旗袍穿得上身,也不是誰都能像楊紫瓊,把那豪華穿成肅靜,毫不傖俗。俠骨也有柔腸,俞秀蓮望住李慕白那一眼,就那一個眼神,就比一首情詩耐看。幾十年情海不定,她走得坎坷也走得瀟灑,追得曲折也追得不舍,她說:「我早就知道我不能做個平凡的幸福女人,對我最重要的,永遠是電影。」她的歸宿是她自己。

NO.8張柏芝: 咄咄逼人的青春,咄咄逼人的美

傾國傾城,這四個字是用來講張柏芝的。她的美有侵略性,如同鑽石一般,光芒四射,挾勢凌厲。她生來學不會收斂和低調,學不會造作和敷衍,她張口都是真話,不管說不說錯。她很倔,說她不會唱歌,她偏要唱,說她是個花瓶,她就是要接連演戲,直到一個金像獎肯定她的演技。她愛憎分明,討厭的實在太多:她討厭假,討厭減肥,討厭復雜,討厭八卦,討厭穿裙子,追時間,慢吞吞,還討厭當玉女……她是史上最勁爆玉女,紋身穿環,抽煙喝酒,飛車受傷,熱辣艷舞,她每一回的戀愛都談得轟轟烈烈,天下大亂。張柏芝是真性情,真勇敢。她敢愛,敢恨,敢怒,敢罵,她活得無畏無懼,盡情盡興。就像羽毛鮮亮的鳳凰鳥,自己要淋濕羽毛,一切都圖個痛快。她為愛受盡謾罵和奚落,但是她說:「談戀愛就如坐過山車,冒傷身又傷心的危險,自討苦吃,但我堅持不肯落車!」

NO.9鄭秀文:平民天後
鄭秀文是捱到紅的。捱到三十多歲,才輪到她這一種美大行其道,或者,她才開竅。在那些票房奇跡的電影里,她總是扮演白領麗人或者低下層出身,略微神經質,縱是白日夢連篇也知道明早要做工供樓,勤勞,肯干,精刮,憨實的女人。她扮演的是香港的理想女性:在市井中見大氣,疏爽仗義,打扮起來絕對驚艷,對愛情可貴得痴迷,然後嫁得有錢人,修成正果。這個傻呵呵大笑而無比有親和力的灰姑娘形象,使她成了票房女王,順便帶著她不太出色的嗓子成了歌壇天後。她太知道自己的不夠,因此,格外注重時尚的外裝,她總是引領潮流,總是砸下血本,號稱百變天後。她那張白凈的面孔,眉眼雖不出眾,但是有留白,讓創意和化妝能有發揮的餘地,這就是可塑性。鄭秀文的難得,在於她有自知之明,並且知道如何揚長避短。

NO.10梁詠琪 標准白領歌手
梁詠琪愛穿白色。白色是永不過時,永恆高貴的顏色,也是沾染不了一絲雜色最嬌貴的顏色。梁詠琪出道就做玉女掌門人,一做十年。她健康,清秀,名牌大學學歷,中產階級家庭,斯文教養,彬彬有禮。她唱歌和演戲都不出色,好在氣質佳,人緣好,又肯努力。她就像個好學生,跟別人微笑說我不用功,背地裡偷偷加油。可是,有誰料到這個好孩子竟會愛上蠱惑仔?拼著被雪藏,拿出一切心計和手段,也要堅持自己的真愛。她說:「愛情像拔河,再累也不能丟,一個人放掉,另一個人也會跌落。」事業跌到谷底,不怕,可以重頭再來。如今梁詠琪還是短發,不再新鮮,她不是膽小鬼,她依然愛白色。當她穿著名貴白色小禮服儀態萬方的時候,她向自己證明,白色並非不能沾染一點灰塵,只要自己相信自己純潔。

Ⅶ 有困境的人生更美麗

人從出生開始就必須面臨種種困境,有些困境可以伴隨著超越完成逆轉,有些困境或許會伴隨一生終將老去。我始終覺得在人生和困境之間有一座看不見的橋,我們來往於此,最終走向另一個彼岸。而在這座橋上,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往返其中的女性,她們隱忍堅強,她們乖巧順從,她們執著地追尋著屬於自己的世界。
作為一個生命的自然主體,女性不僅肩負著社會對其塑造之後的責任,還要完成對自我的一種指認,而這樣的矛盾早已成為了當今女性面臨的一個最根本的困境。從人的自然、社會、精神這三重存在出發,我們不難找出種種例證來指認這樣的困境存在,但是,我更加關注的是,在指認出困境之後,作為「第二性」的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在此,我無意將「文學」這一概念偷換,只是想通過一個更加直觀的文本闡述我對這一問題的感悟。關於《立春》這部電影我看過兩次,第一次是在2008年的時候,電影上映不久,我坐在電影院里帶著一種近似憐憫的心態完成了觀影,那時,我對劇中主人公「王彩玲」完全抱著一種同情和悲憫之情,只顧感嘆一個人,並且是一個沒有太多外形優勢的女人面對生活困境時的艱辛與不易;第二次看是在前不久,時隔兩年多的時間再次欣賞這部影片,我猛然間發現自己的悲憫之情沉宕在另一種釋懷和解脫之中,從王彩玲磨刀霍霍賣豬肉開始,一種面對命運坦然相對的光輝盪漾在身邊。同時,我也發覺,王彩玲不再是那個讓我悲憫同情的實實在在的女人,而早已幻化成了一個面對人生困境依然堅韌前行的生命象徵。生命,因此而更加美麗。
一、 誰的美麗相伴終生(自然存在的困境)
《立春》中的王彩玲是一個具有特例的癥候性人物,她相貌平凡,甚至可以說有些醜陋,而且算是個大齡未婚女性。這樣的一個人物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國某小縣城裡,不成為人們交頭接耳的談資才怪。而與她成為鮮明對比的就是她的鄰居——一個長相嬌美的女人,擁有著看似疼愛她的「老漢」。可是,即便擁有著這樣的美麗資本也沒能留住女人終生渴望的那種歸宿,「美麗」這個詞總是夾雜了太多的依附美,所以當鄰居發現自己被丈夫背棄的時候,我一點也沒有驚訝,因為她的美麗依附了太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總有一天煙消雲散。作為學校音樂老師的王彩玲擁有著一副天生歌劇家的好嗓子,可是這並不能成為她獲得認可的資本,她依然掙扎在被自己不喜歡的人追求,被自己喜歡的人蔑視的困境中。試想如果王彩玲是一個擁有姣好面容的才貌雙全的年輕女人,那麼黃四寶是否還會覺得明明是他在王彩玲家裡的那一夜宿醉是一場早有預謀的被強奸?
在這樣的一場與美麗的博弈中,王彩玲最終走向了妥協。或許關於「美」的探討在影片中並沒有那麼明顯,但是關於「美」的審判卻始終縈繞在影片的始末。這樣的評判總是潛移默化地遊走在王彩玲的每一個命運之時,她凸顯的齙牙,她鄉土怪異的裝扮,她有些滑稽的口音,甚至她的扮演者——蔣雯麗,一個本可以端莊優雅,美麗賢淑的演員是在增肥、刻意裝扮之後的出演。導演首先將王彩玲,或者這樣的女性設定在了一種美麗的評判水準上,先視奪人般地認定了「醜女人沒有幸福」。
影片中,王彩玲的妥協從她的無助開始,由於胃疼難忍不得不求助鄰居,而兩人沒說幾句話,鄰居就以一句「我有一個專治你臉上黃斑的葯方你試試不」而結束,如果說在這之前,王彩玲始終對自己有著某種驕傲的話,那麼這一個小小的被鄰居的試探已經開始動搖了她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之後,王彩玲從老家過年回來,已經開始專治自己臉上的黃斑,這樣的一種更徹底地轉變,也標志著王彩玲對自己從認可到懷疑再到重塑,可是她重塑的不是一個依舊醜陋的自己,而是按照他人的評判標準的自己,而這也是我有些心痛的地方,因為我們的評判,不知不覺,有意無意地遮蔽了一個女人曾經義無反顧地堅持和固守。
王彩玲從她的出生就帶著這樣的自然生存困境,因為父母沒能給她一個好面容,沒能賦予她一個女人常常引以為榮的外在優勢,而這樣的困境是她難以超越的,事實上,她可以超越自己,超越內心,甚至超越世俗,但是所有的這些超越都是由她一個人來完成的,而並非是通過他人共同完成。她沒法改變自己的面容,這也就無法改變在他人看來先入為主的「丑」和「怪」。她的美麗無法因為她的才華而凸顯,而這將伴隨她的一生直至永遠。
在這里,我拋去了伴隨著關於「美」的其他因素,並且將「不美」看成了一種自然存在的人生困境。僅從生命個體出發,我們無法否認客觀存在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同樣是一種人生困境,但是我們也總要知道,有些困境如果真的伴隨終身,它何嘗又不是一種財富。所以當影片結束的時候,我們早已忘記了那個蓬頭垢面的王彩玲,而是平和地坐在廣場上的王彩玲,依舊齙牙,穿著品味不高,可是她的平和竟然模糊了這些,成為了畫面中舒暢心靈的一組圖景。
我不敢說王彩玲的經歷有多麼的勵志,但是我相信她的故事一定有種不言自鳴的感動,在被人評判的美與不美的世界中,她擁有了一份可以相伴終生的美麗,固然依舊伴隨著某種人生困境般的牢籠,可是這個困境早已變成一種財富,成為人們內心裡最後的溫柔地帶。當然,這里「人們」只是一個帶有藝術色彩的能指。
二、 現實世界裡的詠嘆調(社會存在的困境)
在這個問題上,我始終不願把它稱為「困境」,至少在王彩玲
身上,我更願意稱其為「困惑」。而這個困惑恰好又是專屬於那個時代,那一代人的。影片中的諸多細節告訴我們那是中國九十年代初,一個剛剛經歷了變革陣痛的時代,一個剛剛開始變得文明的縣城,但是這個文明程度僅限於人們能夠接受的是廣場秧歌,而不是天鵝湖芭蕾;人們所能認可的也只是具有專業經歷的歌者,而不是某個繪畫愛好者。這就形成了一種生活價值上的矛盾——人們渴望藝術,熱愛藝術,但是卻又不能接受沒有專業訓練或背景的藝術家。那麼,這與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矛盾或者困惑不謀而合——渴望改變,卻依舊保守。而這恰恰使得王彩玲成為了它的犧牲者,或者說與其說是犧牲者,不如說是讓王彩玲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異類,她被自己的這種困惑(實際上也是這個時代困惑)異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似乎每個人的心裡都種下了一個「北京夢」(或者上海夢、深圳夢,這些地方可以不是某個具體的城市,但是它一定代表著大都市、繁華、現代,而這正是九十年代以來人們關於未來生活的一個癥候性期待。而這個夢的擁有者一定是屬於某個生活在偏遠地方的人。)在這個「北京夢」里,王彩玲得到了她所想像的社會地位,實現了她所期待的藝術成就,甚至一切看上去都那麼真實,因為她不止一次地明確地指出「中央歌劇院馬上就要調我了,馬上就要聘請我當他們的教授了。」這樣的社會地位和藝術成就對於現實中的她來說是渴望不可及的,而這樣的帶有自欺性的自我指認只能在她所在的縣城,只能在她所驕傲的男人面前百試不爽。
我並不否認王彩玲有著生不逢時的宿命般的無奈,如果她生活在現在,或許她將成為中國版的蘇珊大媽,或許她真的可以被特招進入中央歌舞團,但是她生活在九十年代初,那個時代的所有人告訴她應該去治療臉上的黃斑,然後找個男人嫁了;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都在嘲笑她的夢想,甚至連什麼是夢想都不曾知道。那個時代的所有人都在窺視著一個大齡未婚女人的歌唱的夢想,他們把王彩玲視為異類,視為一個不能被這個社會,或者再小一點說,不能被這個縣城所接受的女人。
所以王彩玲想跳出去,想到她的「北京夢」中去,她找人辦戶口,她去歌舞團應聘,有人說這正是王彩玲向這個困境妥協的表現,但是我也看到了抗爭,聽到了她在被歌舞團帶有嘲諷般地拒絕之後的憤怒和吶喊。我更看到了人性在這個巨大的社會織網中,有的走向峰頂,有的走向深淵。
當高貝貝這個欺騙性角色出現的時候,王彩玲選擇了善良,她甚至放棄了正在辦理中的北京黑戶,來幫助這個自稱生命危在旦夕的女孩,而當一切水落石出時,王彩玲只選擇了迴避。當個人面對本已經不限擴張的社會困境時,還能用如此善良的心境來幫助他人走出個人困境,誰能說這不是對社會困境最有力的一次回擊,王彩玲的武器是善。我想這也正和前面所將的「美」完美結合。當然,這成為了她美麗終生的又一個論證。
影片中跳芭蕾的胡金泉,用一種自殘的方式向人們證明他是一個正常男人,當他穿著監獄里的衣服和鞋子,在王彩玲面前踮起腳尖跳舞的時候,我想「生不逢時」這四個字已經顯得微不足道,而「鍥而不舍」已經帶著超越任何時代和社會困境的車輪滾滾而來。
開始賣豬肉的王彩玲是否還是會穿起演出服唱起義大利歌劇,影片中沒有再做更多的表述,但是,我們所能知道的是,王彩玲並沒有按照人們所要求的那樣——嫁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治好臉上的黃斑。相反,她用自己的能力開始了一個看似與她的夢想毫不相乾的生活。可是,我們心中有一種冥冥的感應,她依舊唱著,只是不再是簡單的詠嘆調,而是一首叫做堅強生活的歌。
我想在這里,王彩玲經歷了一個自我的超越,也完成了一個社會時代的順應,所以這些困境在王彩玲的生活中已經處理得得心應手,只是關於生活的困惑似乎依舊在延續,而這是我們所有所處這個時代的人都無法掙脫的糾纏。
三、 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精神困境的存在)
當年歌手陳琳憑借這首歌一炮而紅,而這句話似乎也成為了情感困境中的人們自我表達的一個真實語境。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無法找到一個完美的人,我們所能擁有的只是這個總是有所殘缺的歸宿。有太多的讖語說中了事業和愛情的不可兼得,而在這不可兼得中,我們更加急切地遊走在「我喜歡」和「還不錯」之間。
女人們總是感嘆能夠擁有一個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有多麼難,所以才會有黃四寶的出現,使得王彩玲有了放棄一切的動力,可是當歷經世事之後,發現一切不過是水月鏡花。王彩玲在這時表現出來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她要她的愛人能夠和她一樣熱愛藝術,能夠和她有著精神交流,能夠懂得她的一顰一笑……可是現實卻是她所遇到的男人或者是只懂柴米油鹽的普通男人,或者是雖然詩情畫意但是狼心狗肺的文藝青年,又或者是只能是藝術同盟生活戰友的某某型男性。似乎不能有一個男人跳出來拯救王彩玲,以及她那已經搖搖欲墜的生活。而這樣的矛盾與困惑始終圍繞著王彩玲,她始終在與自己做著精神上的掙扎與斗爭,在放棄自己還是放棄夢想中,她無法取捨。
我之所以將這一部分劃做了精神困境的范疇,是因為它不是一個個體的自然存在的糾纏,而是這個個體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需求而與另一個個體所發生的種種聯系,而這已經上升到了精神層面。
我們說王彩玲在愛情境界上保持著知識分子絕對的崇高要求,所以她驕傲地拒絕了周瑜這個大老粗的普通男人,甚至還脫口而出了「寧可咬仙桃一口,也不要爛杏一筐」這樣的誓言。這時的她擁護了夢想,可是卻一個人吃著方便麵,這又是愛情上的一個矛盾——麵包與愛情,而這樣的困惑早就成為了王彩玲式的女性們無法逃脫的困境,她們視死如歸地守護著心中關於愛情的最後的凈土。
黃四寶是讓王彩玲願意放棄夢想的一個人,這對她來說已經是莫大的舍棄。可是在愛情似來非來的時候,我們也常常被各種假象迷住眼睛,於是我們看到當黃四寶在那次宿醉之後跑到學校叫囂著被王彩玲強奸時,王彩玲已經失去了往日那份神氣與驕傲,她任憑黃四寶推送,最後被摔在操場上。一個女人為了愛情可以放棄自己曾經如此珍視的東西,可是這個男人卻不曾珍惜,甚至連一絲憐憫都沒有,我們替王彩玲悲哀,更替愛情悲哀。
胡金泉的出現,在荒誕之中也有著藝術生命的悲慟,在一番痛苦掙扎之後,生活還是要歸於常理而非沖動,但是我們都很清楚這樣的一番掙扎,王彩玲走的太辛苦。
喜歡的人不如人意,不喜歡的人卻偏偏喜歡你,如果將愛情也比作一座城池的話,那麼王彩玲毫不猶豫地突圍在城裡城外,掙扎在夢鄉的悲喜之間。
王彩玲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懂她的男人,如此簡單,但是也如此困難,因為她也需要在胃痛難忍時有人可以遞給她一杯熱水。愛情與麵包,之於魚和熊掌,難於兼得是個事實,但是可兼得這個夢在人們的心中從未醒來過。我想這也正是奔突在城裡城外的人們辛苦的原因所在。
四、 總結
在文學世界的浩瀚煙海中,我只借用了影視這一個特殊的表達方式來表達我對人生的生存困境的理解與感悟。在文學與人生的困境問題上,我想應該有更多的歷練之後才會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體會。只是,在最後,我想說人生困境之於任何人都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所以如果能夠抱有一種滿足感便是對種種困境的一種超越,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成長。
就像《立春》中的王彩玲,整部影片下來,她是一個如此飽滿而豐富的人物,我們慶幸於導演沒有讓主人公困囿在她的人生遭遇之中而成為一個扁平式人物,我們慶幸自己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歷史的滾滾大潮下,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勇氣和豁達。
我說王彩玲是美麗的,因為在遭遇了這些人生困境之後,她的平和與坦然猶如廢墟上生長出來的花朵,如此美麗。

Ⅷ 列舉香港的女性主義電影

關錦鵬---
紅玫瑰白玫瑰
長恨歌
人在紐約
女人心

許鞍華---
女人四十
客途秋恨
今夜星光燦爛

張艾嘉---
20,30,40
莎莎嘉嘉站起來

徐克---
刀馬旦
女人不壞

Ⅸ 女權電影的概念是什麼 女性電影和女權電影有什麼區別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思想在電影理論及批評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的女權主義。主要是指本世紀60年代末歐美興起的新女權主義。從廣義上說,女權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思潮運動,其早期斗爭主要局限在政治、經濟和職業三個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1968年法國5月風暴以後,第四要求,即性別平等要求,成為主要的要求。由此劃分了歐美文學批評的兩個階段,即是女性美學階段和性別美學階段。前者對婦女著作採取一種「雙性同體美學」,實即單性/男性美學的觀點,否認女性文學的創造意識和獨創性。後者從對本文中婦女形象的分析發展到對本文中的性別表述的分析,從而進入到質疑語言主體和表述本質的後結構主義分析。到80年代末則主要集中於對性別差異的比較研究。1973年,美國學者勞拉•穆爾維提交維斯康辛大學法學系論文《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論文被認為是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的重要文獻。美國學者安德魯稱贊該文「把精神分析同電影風格學這兩個領域清晰有力地聯系起來」文中她對好萊塢影片中的男性主義美學的實質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1981年,她在美國紐約參加一次電影與心理分析研討會時提交了一篇題為《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反思》的論文。該文的出發點與敘事性電影批評的發展階段大體上是一致的:即對性別差異的關注。文中她除了繼續堅持原來的觀點以外又提出了另外兩條思考路線:女性觀看者的快感的性質問題以及位於敘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對認同作用的影響問題。

女性主義電影
從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間,美國影壇興起一股女性主義電影風,許多優秀的女演員也在這一段時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凡妮莎以及珍芳達合演的《茱莉亞》(描寫反納粹女傑的生平故事)、莎莉菲爾德的《心田深處》(描寫堅強的農村婦女的故事)、傑西卡蘭芝的《弗朗西斯》(描寫性格女星對抗好萊塢的悲劇故事)等。形成這一股風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開始盛行於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以及女性解放運動,另一方面也多虧了這一批優秀的女演員,她們不願意再以充當銀幕花瓶為滿足,願意向復雜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戰,當然,也讓我們有幸領教到她們苦心經營的豐碩成果。這一股風潮到90年代便被許多肌肉男星的動作片以及計算機動畫的科技奇觀所取代,讓我們更對那一個時代的美好難以忘懷。
女性電影應該是什麼?很難定義,因為現在也還在發展中,如果用狹義的定義就是:女性觀點來詮釋有關女性的議題的電影。而廣義的定義:女性導演所拍攝,不一定是女性議題的電影,或是男導演拍攝,但是探討女性活動、女性題材的電影。一些導演擅長刻畫女性角色、女性情慾,這跟男性所表達情慾上的差別在:探討的是心靈而不只是動作; 情慾流動的描述而不是攝影機對女性身體的描繪; 身份上的尋找、認同,私密性的家醜、告解、誠實的表露,親人和好朋友或許會受到侵犯,所以還包含事前、事後的溝通。其它包還性別、同性、異裝的議題的作品。當然,女性主義電影還是以女性為其主角,描寫這一些女性在父權以及時代的傾軋下奮力求取生存尊嚴的故事,所描寫的女性角色並不是為了對舊時代的賢妻良母歌功頌德,藉以更加鞏固父權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寫的是一些桀傲不馴,甚至不見容於當時的「壞女人」,她們特立獨行的行徑除了勇氣可嘉之外,對於性別刻板的顛覆、以及性別壓迫的解放更是引人深思。

閱讀全文

與立春電影女性主義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頭牛劈兩半是什麼電影 瀏覽:928
韓國理論草民電影天堂網 瀏覽:675
怎麼在微商買電影票 瀏覽:896
電影你好李煥英劇情分析 瀏覽:770
宋小寶最新小品電影 瀏覽:836
五元一部小電影 瀏覽:471
你好李換應電影完整版 瀏覽:427
老電影海霞主題歌 瀏覽:145
電影紅圈在線 瀏覽:742
中國電影音樂聯奏分譜 瀏覽:780
黑太陽731系列電影資源 瀏覽:27
你好你好李煥英電影票房 瀏覽:460
少無所依微電影 瀏覽:270
什麼地方可以看所有電影 瀏覽:35
電影超速行駛主題曲 瀏覽:706
迅雷哥電影手機直播間 瀏覽:978
什麼軟體可以看50度系列電影 瀏覽:432
如何將電影上傳到網盤 瀏覽:355
國產到時間死人電影 瀏覽:379
電影音樂搖滾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