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毛從軍記》播出29年,長大後才看懂,影片要表達的隱喻和暗諷
提起抗戰題材的電影,人們想到最多的是《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鬼子來了》《舉起手來》《紫日》《金陵十三衩》等。
有一部電影,好於88%的抗戰片,卻很少被人提起。
它就是1992年由張建亞導演的經典影片《三毛從軍記》,電影改編自張樂平「三毛」系列漫畫。 從漫畫來看,《三毛流浪記》是一出舊時期苦難少年的申訴,而《三毛從軍記》則是充滿詼諧調侃的諷刺畫卷。
張建亞用一種誇張而充滿童趣的筆墨,解構了這樣一部經典漫畫作品。
說到張建亞導演,在第五代導演中,他算是比較特別的一位,張建亞的電影作品與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演的主流的宏大敘事背道而馳,講述的都是小市民、小人物的心聲,在當代喜劇電影創作中呈現出多種風格和趨勢。
《三毛從軍記》將張建亞導演的幽默感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創作特點和風格在90 年代獨樹一幟。 這是中國早期電影中少有的以漫畫改編的黑色幽默喜劇電影,可以說是80、90後的時代記憶。
但是這部影片真正的意義,可以說是「鮮為人知」的。因為過去近30年,我們總是把它當成兒童片看,小時候每到六一兒童節,學校都會組織學生一起觀看。
其實,《三毛從軍記》不僅僅是一部兒童片,它是一部值得所有成年人去重新認識的作品。
《三毛從軍記》在當時有兩張海報設計, 第一張是以三毛在敵軍回頭張望的一幕作為海報的主題。
畫面中三毛背朝畫面,手持步槍彎腰前行,轉頭回望神色緊張慌亂,誇張滑稽的五官表情十分吸引觀者,令人捧腹。這張劇照視角偏低,從下往上仰拍,使三毛的身體顯得更加瘦弱,腿長頭小,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
而畫面背景是一排注視著三毛的戰友,黑白色調與畫面中心三毛鮮艷的綠色軍裝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個版本的電影海報 ,選擇與第一幅海報相同的三毛回頭張望的劇照,但是採用的黑白木刻版畫的表現方式,既與漫畫版《三毛從軍記》的藝術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又通過民間藝術形式的木刻版畫表現方式使主體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具有本土民族特色,也更能夠獲得群眾的喜愛。
90年代,電影人物影像與劇中場景相結合,給觀眾帶來了新奇的感官體驗,在視覺上更加容易激發觀影興趣。
《三毛從軍記》講述的是無家可歸的三毛,隨老萬一同參軍,在軍營發生的一系列離奇古怪的事情。
影片以一個經典的漫畫人物形象——三毛為主人公,講述了這個瘦小孤苦的流浪兒在抗戰爆發後參軍打仗的故事,既有可笑之處,更有可悲之處。
三毛身著不合體的特大號軍裝,和各種年齡的軍人甚至是軍痞一起沖鋒陷陣,盡管他很認真地投入到戰斗中去,但還是常常無意間鬧笑話。由於三毛歪打正著的「傑出表現」,甚至在戰後得到了蔣介石的慰問與關照,從一個最底層的小兵蛋子成為了師部的勤務兵。
經歷了師部生活和叢林野戰的三毛,終於等到了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頭頂上的三根黑毛已經成了白發。復原之後的三毛回到滿目瘡痍的城市,發現自己仍舊是一個無家可歸、無處可去的孤兒。
電影《三毛從軍記》中的戲謔調侃所指涉的范圍非常廣泛,首先,一個突出的、也最明顯的層面,是對國民黨「大人物」和所謂「抗戰神聖」的嘲弄。
趕鴨子上架式的新兵訓練,前一秒是新兵訓練,下一秒鏡頭就是趕鴨子。
當影片開頭三毛面對徵兵的國民黨軍官說出「老子叫岳武穆」時,電影便已開始了對「大人物」的調侃,因為大人物冠冕堂皇的口號正是「要以無數的無名岳武穆,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岳武穆。」隨著劇情的展開這種調侃和嘲弄更加深入。
戰爭開始前,勞軍女郎們送上了一場慰問演出,她們火辣的表演,無疑是對「抗戰神聖」的辛辣戲謔和嘲諷。而且軍官們的望遠鏡竟然會自動飛起來,也是頗盡調侃之意。
還有一個片段,一群日本軍官在等待吃蛋糕,蛋糕到了,他們像野獸一樣鯨吞、蠶食,其中一個人吐出來的葡萄籽,下一秒畫面變成炮彈。
小時候看的時候,只是覺得這些人貪吃,直到長大了才真正看明白,這是中國的版圖。一個小小的片段,就把日本侵略中國的急迫與殘忍表現出來了。
還有一段敢死隊喝酒的戲,在悲壯中插進一段鬧劇,令人哭笑不得。這是典型的卓別林風格,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影片通過刻畫小人物的悲劇,來得到觀眾的共情。
影片中還有一段,三毛用計智勝敵軍後,與「大人物」蔣介石合影卻被錦旗擋住了。後來因為抗戰有功,三毛又被調去給牛師長一家人當勤務員,給師長太太洗襪子內褲,伺候師長兒子拉屎擦屁股,忙得人仰馬翻。
這時出現了一段畫外音:「國難當頭,自然一切行動都是抗敵救國,反之就是投敵賣國。此時的三毛干什麼都應該知道,他這是在為抗戰出力。」
這段畫外音可看作是對國民黨「抗戰救國」論調的巧妙調侃,極具戲謔意味。而牛師長一次又次地「再議」,以致貽誤戰機被迫自殺後,居然被稱作是「民族魂」。
還有「大人物」的那句「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更是戳穿了國民黨高層的虛偽面目,將所謂的神聖搗得稀里嘩啦。
影片中還有好幾次畫外音:「要以無數個無名的華盛頓,來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戲仿之中,元語言的調侃和戲謔,使得原本一本正經的文本語言變得更加喜感、有魅力。
電視劇中常常出現的「故事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張建亞的《三毛從軍記》中同樣引用了這句話:本故事毫無虛構,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三毛在影片中是虛構人物毋庸置疑,而當蔣介石這一 歷史 人物在新聞片段落中,呈現為由孫飛虎所扮演的形象之時,觀眾就不得不體驗一次「是」與「不是」的辯證過程。
首先,觀眾既然能認出孫飛虎這名演員,自然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假蔣介石;然而,作為一名特型演員,孫飛虎卻又主要是以蔣介石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換句話說,觀眾所熟悉的孫飛虎所扮演的唯一角色也只是蔣介石;更何況近十年來,在眾多的蔣介石的形象中,孫飛虎所扮演的「蔣介石」更是觀眾所熟悉的蔣介石的唯一形象,因此,至少對於50歲以下的觀眾來說,孫飛虎就又正是蔣介石。
於是,眼睛看到的是蔣介石,腦子里又有很多疑問,到底是真是假?這樣一種錯位,使得觀眾不得不對該新聞段落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當三毛這一虛構人物與蔣介石這一 歷史 人物發生關系時,其為虛構自是確鑿無疑。
而當三毛舉著沒過頭的錦旗和蔣介石合影上報時,時候「小人物」與「大人物」在 歷史 舞台上邂逅,我們又覺得這不是一種虛構,因為片中出現了大量報紙的鏡頭。
「虛實結合」的手法,無疑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
《三毛從軍記》被認為是國內電影界的一次後現代主義的標志性電影實踐文本。
影片不僅從題材上把嚴肅的抗日戰爭題材,化解為一場對 游戲 的描繪,而且從敘事手法、造型、音樂等方面都顯露出戲仿、拼貼等後現代特徵。
影片不僅融合了《地道戰》的立意、京劇《沙家浜》的場面、《白毛女》的造型、黃梅戲的意境,還把「西班牙鬥牛士」、古典音樂、京劇伴奏、電子 游戲 的音樂混合在一起,以一種 游戲 的方式消解戰爭、 歷史 、英雄的崇高感,以及我們以往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
片中以古典音樂、京劇伴奏等作為電影的背景音樂,配上三毛的生存窘境,著實增加了電影的喜劇效果。
例如在送葬這種肅穆的時刻,背景的音樂是「迎親曲」;戰爭打響的時候,動員號變成了「婚禮進行曲」,解構了葬禮的神聖感和婚禮的儀式感,只剩下觀眾們的笑聲和歡呼聲。
水中勞軍的場景中,表演變成了中國國粹——京劇,完全還原了戲曲中的伴奏、服裝、唱腔,塑造了一個三毛版的岳飛,甚至連日本鬼子都畫上了臉譜;樣板戲《沙家浜》中的蘆葦盪中隱藏著新四軍戰士,出現在三毛的夢里,跟樣板戲中的鼓點、動作、念白如出一轍。
《三毛從軍記》中的插曲,接近於說唱的曲風,歌詞:
歌詞配合三毛和軍營生活的格格不入,快節奏的畫面剪接,充滿想像力和趣味。
有些音樂加強氣氛渲染,這些音樂未必能突出漫畫改編電影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但它通過局部的強化,增強了全片的藝術感染力,提升了影片的質量。
影片還把動畫片放到真人的電影中,將人類無法演繹的片段,交給後期動畫,無疑是後現代喜劇的另一出路。
影片中人物被車壓成了紙片人;人物撞在玻璃上留在的輪廓;頭部被榔頭砸碎後腿仍然在動等, 都是借鑒於動畫的表現手法,這樣的喜劇元素,無疑讓張建亞的喜劇電影樹立了自己鮮明的風格。
如《三毛從軍記》中,三毛在村莊和小女孩打倒了日本兵後連續出現了兩段幻覺或夢境,第一段為歸隱田園最終與女孩結婚生子;第二段為繼續參加革命報效祖國。
這表現了三毛內心矛盾復雜的心理,一方面他對女孩還有平靜和諧的生活充滿了美好朦朧的嚮往和幻想,另一方面他又受當時 社會 環境影響希望殺敵報國參加革命。
這兩段心理動作的描寫,體現了三毛在戰爭中的迷茫與矛盾,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嚮往,表現了他的單純和善良。
《三毛從軍記》這部電影是不是巔峰不敢說,但肯定是很難逾越的高峰。
如果以兒童的視角和心靈去觀察它、感受它,本片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較好地吻合了兒童電影的「快樂原則」,適應了兒童觀眾的 游戲 心理,熱鬧、好玩、情趣盎然。它極盡幽默,帶著法式風骨,熱鬧的地方讓人狂笑。
在 游戲 規則中,一切都是荒誕的。影片對道具、場面、情景的 搞笑 做到了極致,從頭到尾都貫穿了這種能適應孩子們的 游戲 心理的場面和細節,自然能夠獲得兒童的認可和喜愛。
但實際上,本片並不僅僅是一部兒童電影,而是一部具有特殊風格的喜劇影片。
這部電影以鮮明的人物形象、荒誕的漫畫風格和誇張的滑稽表演結合在一起,不僅僅是為了營造喜劇氛圍而「 搞笑 」,更在嬉笑之間以一種後現代的方式展現出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它絕對是國產黑色喜劇的巔峰,夾雜了關於戰爭、人性、人生的思辨,畫面語言、劇情節奏、剪輯獨樹一幟。
電影的結尾,也是對漫畫最後一頁的神還原。
影片塑造了「小人物」在現實困境面前所表現出的無力感、絕望感,這樣更接近觀眾的生活,刺激觀眾的心理。通過瘋狂的 游戲 化和黑色幽默相交織的拍攝方法,將小人物的小事件展現得淋漓盡致。
它的黑色諷刺,只點到為止,卻入木三分。
影片結尾一句「完了」,把電影里、銀幕外的所有人拉回現實,戰爭完了,電影完了,小角色也完了。 三毛和老萬得以保全性命,卻說明了一個事實:小把戲只能是小把戲,小人物永遠是小人物,他們構成了 歷史 ,推動了 歷史 ,卻被默默遺忘在 歷史 的深處。
《三毛從軍記》這部電影由許多伏筆和巧合橫空交錯,彼此結合,破天荒地把幽默建立在國家和戰爭之上。
影片的敘事顯示出導演的掌控能力和自信,演繹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段位之高,立意之巨,足以甩開那個年代其他的喜劇片幾百條街,這正是這部影片的引人入勝的根源所在。
所以,請記住這部優秀的電影,《三毛從軍記》。
——END——
❷ 《海報里的英雄》感人肺腑
圖為《海報里的英雄》海報。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特別製作、以連續5集的方式播出大型綜藝節目《海報里的英雄》,在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電影海報曾是城市街頭的一道風景,更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抹亮色。作為一種集束性很強的藝術形式,電影海報是電影作品的符號化表達,是電影形象的突出再現,並蘊含著電影主題的氣勢和力量。長期以來,電影作品依靠海報而極大地增強了 社會 傳播度。一張海報,既濃縮著電影作品的重要元素,也呼應著 社會 大眾的審美期待。在這個藝術生產與傳播發生極速變化的時代,電影海報作為藝術欣賞的一種特殊途徑,能引發公眾的美好回憶和 情感 共鳴,這種「傳統藝術」依然體現出強勁的生命力。《海報里的英雄》就從這一視角出發,引領觀眾進入一個豐富廣博的藝術世界。
當代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表現和反映中國人民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而斗爭的 歷史 ,是一個從未間斷的重要題材領域。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生動反映艱苦卓絕的人民戰爭,塑造了無數出生入死的英雄形象。這些形象作為藝術典型深入人心,而作為這些形象的延展和強化,電影海報為人們深化記憶發揮過十分獨特的作用。《海報里的英雄》通過電影、海報、電視等藝術的融合,立體再現了記憶里的英雄形象。圍繞一部電影,打開一張海報,藉助訪談、回憶、欣賞、評價以及片段再現等方式,觀眾感知抗戰 歷史 ,也感知電影發展史。《海報里的英雄》是電視綜藝節目的新嘗試,在文化內涵上有自覺的提升,在藝術品質上有自覺的追求。它是對革命 歷史 中英雄人物的致敬,對抗戰電影中英雄形象的禮贊。
《海報里的英雄》精選10部有代表性的經典影片,從不同側面展開一段艱苦卓絕的 歷史 ,彰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展現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表達中國人民誠摯的愛國情懷,反映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抒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念。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付出青春、生命的一個個英雄人物,既是在銀幕上生動展示的形象,也是在海報里矗立著的雕像。10部電影,打開抗日戰爭 歷史 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側面,也串接起一部抗日英雄的人物群像。這些人物形象,曾經是一代人的深刻記憶,也歷經了幾代人的傳承,更需要在新時代不斷弘揚。《海報里的英雄》貫穿和堅守著這一鮮明主題,並把這種精神傳承與當代中國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民族革命戰爭中凝聚起的精神力量與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之間的共同追求,愛國主義、理想主義在新時代的新要求,都在節目中得到生動呈現。
對英雄心懷崇敬,濃墨重彩地記錄英雄、塑造英雄,是當代中國文藝創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使命,更是全 社會 應當築牢的信念、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報里的英雄》具有多重而深刻的時代意義和 社會 價值。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0日 20 版)
❸ 你喜歡電影《撼沙》中的哪個角色
電影《撼沙》最近官宣了一張煙霧繚繞的海報,影片定位獻禮片,大家就在腦海中迅速以固定的「公式」去了解這部來者不凡的大作!首先自然是劇情故事,按照以往的慣例,同類型的作品多以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件為故事核心,用真人真事去表達正能量的一些東西,而這部影片的故事也是走的這條路線。
新電影根據「時代楷模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先進群體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跡」進行改編,對於這個真實事跡相信很多網友早有耳聞,如何將真實和藝術完美融合到期一起成為了大家的期待,畢竟很多觀眾是因為「油膩」而不喜歡一些獻禮題材作品,改編的難點還是有的。
電影《撼沙》的主演陣容也挺符合獻禮片的風格的,先不說知名度,演技實力方面的確沒得說!
主演李幼斌,這可是一位妥妥的老戲骨級別的實力派演員,出演的影視劇作品經典程度相當的高,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亮劍》中的「李雲龍」,那可是將「抗日神劇」按在地上摩擦的經典之作啊,將中國軍人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至今依然在收視排行榜上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說是百看不厭。
像李幼斌老師這樣的老戲骨,他們的影響力是由內而外的,所以特別適合這種有著重要意義的作品,既有說服力,也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讓大家更容易接受對於現實的一些「挑戰」。
另一位主演黃渤,他同樣也是一位在觀眾心目中佔有十分重要位置的演員,沒有顏值優勢的他從小人物一路從來,穩扎穩打的演技和「高配」的情商讓很多觀眾喜歡上了這個「青島小哥」,那耀眼的票房成績就是他人氣最好的證明。
雖然黃渤是一位特別有娛樂精神的明星,也飾演過許多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作品,但是他認真起來真的像是換了一個人,所以大家對於黃渤出演獻禮題材作品,這種偏嚴肅風格的作品完全沒有擔憂,反而更期待顛覆心中的那個黃渤形象。
魏晨出現在主演列表中的確讓大家十分的驚喜,從剛剛出道時走偶像路線的他,到現在接連在大片中出現的他,除了資源和形象越來越好之外,他的演技也日漸嫻熟,看來他也早已經參透了只有演技派才能穩穩走下去的道理。
時尚帥哥出演這類題材的作品,一定會有顛覆性的角色帶個大家驚喜,雖然官方還沒有宣布魏晨具體的形象,但是大家早已經有了預感,說不定又是一個刷新你對他印象的人物。
另一位年輕主演黃軒也是一位讓大家興奮的演員,雖然帶著年輕標簽,但是在熒幕上各種角色來者不拒,一次又一次讓大家感受到了他的拼!
擁有帥氣外形的黃軒絲毫沒有讓大家失望
❹ 電影《八佰》為什麼會直接在網路上爆紅
《八佰》票房突破8億元,單日上映破億,評分高達9.2分。除了影片本身確實好看之外,還有什麼因素推動影片成為了爆款呢?
影片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抗日戰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抗日戰爭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具有強烈的感知力。家國情懷使得影片具有全民主流話題的屬性,結合當下,影片精準抓住了目標受眾的痛點,滿足了人們對家國情懷的認同,傳遞了整個中國社會認同的價值觀,觀眾著實被情感消費了一把。
要了解一部電影成功的背後,影片宣傳的歷史當然也要一並了解下。2018年4月《八佰》殺青2019年6月《八佰》定檔後撤檔2020年8月
《八佰》從2018年4月正式殺青,到2019年上海電影節定檔撤檔風波,再到如今,《八佰》上映之路委實曲折,給影片足足的話題熱點,也給了人們滿滿的心理期待。
10年籌備、4年製作、攝制歷時近1年、1∶1實景還原拍攝、3次重啟、40次改稿、18個月搭實景、1500名劇組人員、7個月演員軍事訓練、499天籌備、230天拍攝、國內首部IMAX全程拍攝……這些介紹反復強調著影片的品質,為接下來的口碑做鋪墊。
國內電影市場,口碑對於觀眾觀影決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觀眾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已成為市場剛需,對影片口碑的反應速度也越來越快。
❺ 有蘇聯擊敗關東軍的抗日戰爭片
當然會,蘇聯1945年8月8日才對日宣戰。然後進攻並消滅日本關東軍。那個時候抗日戰爭都快打完了。
❻ 鐵道英雄什麼時候上映
鐵道英雄上映日期是2021-10-01(中國大陸)。
《鐵道英雄》是由楊楓執導,張涵予、范偉、魏晨、周也、俞灝明、森博之主演的抗戰劇情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臨城一支抗日地下組織與敵人鬥智斗勇,殊死捍衛家園的故事。該片於2021年11月1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21年9月20日,由楊楓執導,張涵予、范偉、魏晨、周也、俞灝明主演的電影《鐵道英雄》發布定檔海報和預告,宣布重新定檔11月19日。據悉,該片原計劃於2021年國慶檔上映。電影《鐵道英雄》根據發生在1935年-1945年間,洪振海、王志勝等「魯南鐵道隊」抗戰英雄的真實事跡改編。
製作發行
2021年5月26日,該片發布「准備行動」版預告;9月20日,該片劇組出席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紅毯,導演楊楓,主演張涵予、魏晨、俞灝明共同亮相。宣布影片於11月19日全國上映,同時發布定檔預告和定檔海報。
❼ 一部20年的少數民族抗日的電影,只看過貼在牆上海報,一個女的抱著機槍,好像叫什麼女
《莽女追魂》。
❽ 周冬雨新片《鸚鵡殺》殺青,預計2023年上映,這是一部什麼主題的影片
周冬雨新電影《鸚鵡殺》在6月初殺青了,預計會在2023年上映,這是一部以“殺豬盤”電信詐騙為主題的影片。
期待周冬雨重回大熒幕,給觀眾們帶來好的電影,也非常期待厚積薄發的章宇的表現。期待這部會對世人有一定警示作用的影片上線。
❾ 如果讓你選一部紅色經典拍成電影,你會有哪些辦法與創意呢設計一份海報來表現吧!
1、《閃閃的紅星》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中國兒童紅色電影。該片由李昂、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主演主演。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
2、《劉胡蘭》拍攝於1996年,由山西電影製片廠出品,是沈耀庭執導,池華瓊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女英雄劉胡蘭的英雄事跡。
3、《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軍事影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湯化達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
4、《地雷戰》是由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盪勝利的故事。
5、《紅色娘子軍》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謝晉執導 ,祝希娟、王心剛等主演,1960年7月1日上映 。
我覺得我要是想嗯拍成電影的話,就覺得《智取威虎山》那部電影特別的好,我覺得對於紅色記憶也是一種傳承。
當下影視界興起了新一輪的紅色經典改編熱潮。在此背景下,筆者以《林海雪原》為例,來探討由紅色經典改編的電視劇、電影的若干問題,並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描寫手法進行分析,目的在於研究和探尋紅色經典深受人們青睞的原因。
一、紅色經典產生的時代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要從各方面加強,紅色經典成為當時傳播文化意識形態的主力軍和主流的文化意識形態。紅色經典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經典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至1976年「文革」結束之前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背景、以革命斗爭為題材內容的文藝作品,包括紅色小說、紅色歌曲、紅色電影、紅色戲劇(主要是「樣板戲」)等。廣義的紅色經典則是指凡以革命年代為時代背景、以英雄事跡或英雄人物為表現內容的所有經典文本,除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紅色經典的母本外,還包括1990年以後出現的各種衍生文本,如重拍或新拍的關於紅色經典的影視劇、由當紅歌星翻唱的紅色經典歌曲等。紅色經典本身是一個在「文革」後期產生的詞彙,最初指的是「文革」時期創作的革命樣板戲,後來被懷舊的人們泛化到用以指稱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範性作品。紅色經典作品主要出現於20世紀50至70年代,這些作品都不可不避免地沾染了當時的政治色彩。紅色經典的建構是有意識、有計劃地把文化生產和經典的兩個過程結合起來,比如作品剛剛創作完成就被奉為經典之作,或開始創作時就當成經典來創作,「文革」期間樣板戲的創作堪稱典型。這似乎違背經典創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過程,而這種方式又是一種快速的飛躍的創作方式和理念,它與「文革」時期的革命要求完全相符合。這種創作方式也符合「文革」時期的時代特點,以至於在「文革」結束後受到了一些讀者的詬病。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下社會又興起了新一輪的紅色經典的改編熱潮,這說明雖然這些紅色經典有著濃重的政治文化色彩,但是在創作上都吸取了中國文學創作的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出了一批生動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英雄形象,而這些形象有著巨大的榜樣作用,能夠不斷地教育和鼓舞一代代人。當時創作的紅色經典有很多,而《林海雪原》的發行量在紅色經典中位居前列。同時《林海雪原》被後來的人們改編為不同的影視作品,而在不同時代所產生的改編影視劇也有著不同的含義。
二、《林海雪原》的內容與改編
《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壓向東北。在我軍後方,國民黨又組織了一些偽滿洲國官員、地主、惡霸、流氓、大煙鬼等組建所謂的「中央一號隊伍軍」,不斷進行軍事騷擾,瘋狂地燒殺搶掠,聞所未聞的邪惡。為了清除匪患,少劍波帶領一支36人組成的小分隊,插入到白雪皚皚的森林,與不同類型的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小說問世後受到了熱烈的追捧,其中很多經典的橋段被人們牢記,如楊子榮深入土匪老巢與土匪頭子座山雕的對話:「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莫哈莫哈,正晌午說話,誰也沒有家,臉紅什麼?精神煥發,怎麼又黃啦?防冷塗的蠟。」這些經典的話語表現出了小說主人公的機智與勇敢。此後對於這部小說的改編有很多。不同時期改編的版本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於紅色經典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