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有什麼缺失
(一)
影視改編變得模式化,難以獲得持續性的成功
在編影視作品上,過去的投資人總結出了一條公式般的經驗「大 ip +大明星初戈功」,這條規
律在最初確實屢試不爽,因為業內所說的大 ip 一般都就是積累了一左數量的文學作品,再加上明星演員的強勢加盟,在網文粉絲+出演演員粉絲的基礎上已經累計了數量不少的觀眾人群,在加上媒體的造勢,勢必會將作品的討論度推向高潮,普通觀眾也會對此產生興趣。但就是在這樣的一條公式下而,影視改編逐漸變得模式化,難以取得持續的成功,2018年,以「明星+大製作+大投人」的《天盛長歌》創下單日最低收視0、23%與刷新湖南衛視黃金檔平均收視04%的最低記錄,單日平均網播4000萬。《鳳求凰》《莽荒紀》《武動乾坤》等陸續口碑與播放均一跌不起。
(三)技術未到,一地雞毛
在文學作品中,有一類科幻文,玄幻文,它們所描繪的世界非常難再現實生活中去再現,這時如果強求把這類作品影視化,得到的結果肯泄就是不好的,本來書中的世界對於讀者而言就是一種白月光的存在,而改編卻讓它具象化地出現在讀者而前,破壞了讀者心中美好的世
界。
(四)我們看到書中很多合理的誇張表現在影視作品中卻是那樣的矯揉造作丁夏老師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電視劇《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鏡頭當我們看到一個跟我們差不多身高、差不多體重的人一口氣拔出一棵垂楊柳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但是我們在讀原著的時候絲毫沒有這種體會。在小說中允許適當的誇張或者說小說必須有誇張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小說而且這些自然的誇張讓我們讀起來很舒服沒有任何的突兀。其次就是在改編的影視作品中往往會摻雜編劇或者導演個人的感情和體會出現明顯的個人感
2/3頁
情取向還有就是為了拍攝的需要更改一些情節、為了人物渲染的需要改變一些語言和動作、更有甚者為了迎合某個特定時段人們的審美口味改變人物的屬性忠奸難辨好壞不分。
❷ 文學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是否可以大話
沒有什麼比改編作品的作者不忠於原作更受到公眾批評的了。影視作品是否忠實於原作的問題由來已久。夏衍對這一主題的改編,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詩經》中改編而成的「一種風格適應了另一種藝術風格,因此要求無客體的獨創思想和獨創風格在遵循意象運動的原則時,有時會被稀釋,並始終成為主流」。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學者們一致認為,「改編可以根據原作及其作者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移植、截取、刪除、構圖、勾勒、近似、類比。」電影和電視作品體現了導演的審美體驗,部分是對文學作品的重新創造。在這一過程中,「作家們由於對藝術的過分偏執和對文學精神的缺乏參照,失去了提升自己藝術品位的機會」,許多電影和連續劇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根據上述分析,電影和電視製作人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採取行動:(一)劇本改編要綜合考慮原著的敘事功能。影視改編是對文學原作的一種新的詮釋。在改編時,必須考慮到原作的特點,即與原作改編。有些文學作品可以改編成電影,而另一些只能改編成電視劇。小說、電影和電視都是敘事藝術。小說是實現敘事的時空交換,影視則是表現時間的空間活動。這就決定了小說敘事具有操縱時間流動的優勢,而影視敘事具有空間活動的動態優勢。兩者的優勢也有缺點:小說在空間上不活躍,電影和電視在時間上不活躍。這些差異雖然可能構成技術障礙,但都是為了補充敘事的這種共同性,使敘事的時空相互轉化成為可能。《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一部感人的作品,篇幅50萬字。這本深刻的民族故事書,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真實性和厚重的史詩風格,並不是在一部100分鍾的電影中完成的。這也是為什麼電影版的《白鹿原》是天生不足的。(二)事關影視改編核心的要素要取捨得當。劇本在將文學語言符號轉換為電影、電視、聲音和圖像符號時,應強調以下因素:1.主題的確定。主題是戲劇的本質,是情節、時間處理、視覺形式的基礎,在人物、情節、細節和對話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前所述,小說《白鹿原》是一部民族心靈故事,而電影《白鹿原》則是田小娥與幾個男人之間的糾結。小說是一部史詩巨著,厚厚的主題和復雜的故事被電影用了兩個半小時進行演繹,這可以說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導演為了調和大眾口味,對原著的主題文化做了處理[3]。對中國傳統而言,土地是農業文明基礎,生育生活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為了表現「土地」這一主題,電影中出現了大量與土地有關的場景,如麥田等,特別是反復出現的大片麥田隨風起伏,這突出了主題意象的表達。同時,無數的遺跡靜靜地矗立在田野里,祖先的廟宇爆發出戲劇沖突,形成了一種對比關系,試圖展示傳統的父權制制度,這種制度囚禁和殺害人性,但在表達上卻顯得有些空洞和低效,無法表達原文的主題。但這並不是因為導演缺乏技巧,正如巴贊所說:「如果文學與電影巨人發生沖突,那就不可能是另一種方式:電影可以軟化一切。」另一方面,電影的另一個主題,可被視為導演對原作理解和理解的延伸,但也可以被視為他有意識地屈服於古老的「食色性」邏輯的充分證據。為了強調再現的主題,導演將原著中的非主角田小娥變成了電影中唯一的主角,並將再現的主題從陰影轉移到圍繞田小娥與幾個男人的關系的場景中,直接導致電影主題轉移的改編。2.影片風格的定位。風格是藝術作品獨創性的重要標志。電影《白鹿原》對這一點有很好的理解,電影非常陝西,非常真實,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十分符合原著,這是這部電影值得贊賞的地方。3.原著人物的增刪。改編必須根據原作的基本情節和影視作品中要表達的主題重新定義角色,確定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強調、淡化、刪除或添加角色。如果白鹿原的導演在台詞的掌握上犯了一個錯誤,那麼他在角色的選擇上也犯了很多錯誤[4]。白靈和朱先生這兩個與白鹿的天才有著直接關系的人物,代表著對新價值觀的追求,他們對整個小說的史詩觀念非常明確,甚至沒有出現在電影中。從小說的整體表現來看,田小娥的性格是可以被壓縮的。(三)藉助受眾群體的接受度打造影視作品的「時尚元素」。進入新世紀,在全球化語景的多元文化並存中,觀眾的接受視界已經由過去受社會意識影響和左右走向了完全個性化、個人化和多元化。從演員選擇看,《白鹿原》的電影版本值得欣賞。一些著名演員的加入,使這部電影變得非常強大和有吸引力,並為電影的時尚做出了貢獻。
❸ 由中國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1 《安娜*卡列妮娜》
2.《霍華德庄園》
3.《肖申克的救贖》
4.《荊棘鳥》
5.《包法利夫人》
6.《80天環游地球》
7.《蝴蝶夢》
8.《紅字》
9.《理智與情感》《愛瑪》 (簡奧斯丁的書)
10.《戰爭與和平》
1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12.《日瓦戈醫生》
13.《乞立馬扎羅山上的雪》
14.《霧都孤兒》
15.《老人與海》
16.《魂斷藍橋》
17.《紅與黑》
18.《亂世佳人》(改編自《飄》)
19.《悲慘世界》
20.《牛虻》
21.《茜茜公主》
22.《葉塞尼婭》
23.《湯姆叔叔的小屋》
24.《小婦人》(凱瑟琳*赫本)
25.《海底兩萬里》
26.《教父》
27.《王子復仇記》
28.《殺死一隻知更鳥》
29.《卡門》
30.《追憶逝水年華》
31.《坎特伯雷故事集》
32.《亂》(日本導演黑澤明根據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戲劇《李爾王》改編)
33.《魯賓遜漂流記》(美國作家GEORGE MILLER根據英國作家笛福的同名小說改編)
34.《小人國歷險記》英國導演CHARLES STURRIDGE根據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流記》改編)
35.《曼斯菲爾庄園》(英國導演Patricia Rozema根據英國作家奧斯丁的同名小說改編)
36.《雙城記》(英國導演Jack Conway,Robert Z. Leonard根據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37.《名利場》(印度導演奈爾根據英國作家薩克雷的同名小說改編)
38.《小王子》(美國導演Stanley Donen根據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童話改編)
39.《布盧姆》(英國導演SEAN WALSH根據愛爾蘭作家喬依斯的小說《尤利西斯》改編)
40.《唐吉訶德》(美國導演奧遜?威爾斯根據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41.《罪與罰》(美國導演Joseph Sargent根據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
❹ 如何看待名著改編的電影
名著歷來都是電影的一個重要的故事來源,絕大多數的電影都是來源於文學作品,盡管很多文學作品談不上名著的程度。可以說,通過文學作品來改編電影,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電影方面,如果拋開了原著,電影終究是一個再創作,事實上並沒有法律規定電影一定要忠實於原著怎樣怎樣,而作為一種視覺上的藝術,或多或少在拍成電影的時候都會對原著進行一些刪改,畢竟很多大部頭的原著故事情節非常豐富,要想真的濃縮到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當中,也是不現實的。還有很多故事情節真要落實在大銀幕上面,也難以實現。我們看到的,僅僅需要一個合格的電影作品,而已。
還有不可以忽視的一個現象就是,現在電影比名著要火爆。很多名著改編的電影上映之後,帶動了原著的銷量,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對於名著改編的電影來說,僅從推廣名著的方面來看,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❺ 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中,你認為哪些電影的水準超過了原著
首先我想說一下這個問題其實表達的並不標准,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評判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是無法比較到底是電影作品水準高還是文學原著水準高。那在這里我就介紹一個在知名度和影響力方面電影作品超過了文學原著的例子。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1分,2011年一經上映,風靡整個歐洲,原著《第二次呼吸》中並沒有重點講述這段珍貴的友誼,而電影則是著重地講述了兩人之間的單純友誼。兩個身份懸殊的人互相調侃又彼此關心,相互影響改變著,最終成為摯友,我想這種單純不做作的友誼就是影片能夠風靡歐洲,比原著更能打動人的原因。
❻ 英美經典兒童文學的電影改編略論(2)
英美經典兒童文學的電影改編略論
首先,根據兒童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在敘事節奏上更顯緊湊。文學與電影畢竟存在著不同:文學作品可以用洋洋灑灑的幾十萬字來講述故事,但電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激烈的戲劇沖突、明快的敘事節奏來完成敘事,以此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因此,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影片與原著相比會呈現出極大的不同之處,這突出地表現在敘事節奏上。兒童文學以兒童作為閱讀主體,多以平鋪直敘的單線敘事為主,故事情節相對簡單,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並不激烈,這符合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電影在受眾群體的定位上並不局限在某一個群體,這影響著電影的改編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懸念設置是電影改編的主要特徵,呈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根據同名兒童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夏洛的網》在清新自然的鏡頭語言下,講述了小豬威爾伯與蜘蛛夏洛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電影為了使敘事更加緊湊、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於是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動。如刪減了夏日、家庭談話、蟋蟀等章節,增加了老鼠、蜘蛛、烏鴉等動物的戲份。這樣的改編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更加流暢、緊湊,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 其次,從文字到電影的改編效果還體現在敘事主題的繼承與深化上。在英美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中,贊美人性的善良與美好是其主要的敘事內容。如《夏洛的網》中對純真友誼的歌頌、《動物農庄》中對動物反抗精神的贊美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樣,以這些文學作品為藍本改編而成的.電影在主題思想上也體現著明顯的繼承性。但是兒童文學以通俗易懂為主,這必然會影響作品的思想表達深度,給人一種淺顯、簡單的感覺。因此,電影製作者在進行改編的過程中,會通過各種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例。電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節,在二元對立的敘事模式下,講述了主人公愛麗絲的成長歷程。電影延續著小說中愛麗絲對自我身份的尋找與確認這一主題,“我是誰”成為困擾愛麗絲的一個難題。除此之外,影片還深化了電影的主題,將成長的主題融入愛麗絲尋找自我的過程中,這樣的處理使電影更耐人回味。從表面上看,愛麗絲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註定,因為“預言書”中早有記載。但是,影片著重刻畫了愛麗絲在遭遇困難時候的點滴成長軌跡。當她回到現實世界,勇敢地拒絕了豪門公子的求婚時,一個獨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樹立。
三、影像表達
在電影發展史上,涌現的許多經典兒童影片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改編為電影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文學作品也通過改編煥發了新的生機。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主要藉助文字來描繪形象,留給讀者巨大的想像空間;而作為直觀藝術的電影則是通過鏡頭語言來表情達意。改編成為溝通文學與電影之間的橋梁,實現了兩者之間的轉化。從文字到影像,改編電影賦予了原著新的生命。
首先,根據英美經典兒童文學改編的電影直觀地呈現了原著的空間場景。從文學到電影的改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中包括敘事內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環境場景的選擇等。或唯美、或壯觀的場景環境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空間場所,成為刻畫人物心理、渲染氛圍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為電影改編者關注的重點。2010年夢工廠推出的系列影片《馴龍高手》改編自葛蕾熙達・柯維爾的同名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維京少年希卡普成長為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影片開始就是一場激烈的人龍大戰的場面:噴射火焰的兇猛巨龍、四處逃跑的維京居民、英勇奮戰的屠龍勇士……整個博克島陷入一片慌亂之中。電影通過刻畫如此激烈的戰爭場面,凸顯了人類與惡龍之間勢不兩立的生存狀態。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龍是邪惡、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殺勿論”成為每個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條,但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過屠龍行為向父親證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負起保衛家園的重任。但當一條受傷的夜煞擺在他眼前時,他猶豫了,最終他選擇放走夜煞。在接下來與夜煞的相處中,他漸漸發現龍並沒有人們所描述的那麼可怕。影片通過場景的呈現,描繪了一幅人龍和諧相處的感人畫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巨龍巢穴的視覺呈現:在霧氣繚繞的畫面中,成群的龍飛進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將捕獲的食物投到深淵之中。電影以鬼魅的紅色、陰冷的黑色作為主色調來表現空間環境,營造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氛圍。
其次,改編電影的影像表達還體現在影像風格方面。文學作品是電影素材的重要來源之一,為電影的發展注入活力。改編電影主要通過把大量的文學語言轉化為流動、直觀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眼前,進而實現兩種藝術之間的轉換。但是不同的導演因為個人風格的不同,他們拍攝出的電影也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這在英美兒童文學的電影改編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導演蒂姆・伯頓在拍攝電影時就常常將哥特元素融入其中,這在《剪刀手愛德華》《僵屍新娘》等諸多影片中都有體現。在改編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蒂姆・伯頓同樣以他所擅長的哥特手法進行拍攝,展現了導演獨特的藝術創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愛麗絲來到了仙境,跟隨她的腳步觀眾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陰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導演用哥特元素裝飾畫面,營造了一個充滿神秘氣息的童話世界,令人大飽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傑克遜則用氣勢恢宏的場景、如夢如幻的色彩、靈活多變的鏡頭打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爾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爾國,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師甘道夫的到來卻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充滿傳奇色彩的冒險旅程。在路途中,這支探險隊不僅看到了隱藏在森林深處的精靈王國、可怕的荒蠻之地,還遭到了半獸人軍隊的圍攻、惡龍史矛革的攻擊。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主人公巴金斯終於成為一位有擔當的霍比特人。
作為影像時代下的“寵兒”,電影在誕生之初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方面,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為電影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故事素材,成為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源泉。另一方面,電影憑借其強大的視聽優勢將文學語言轉換成直觀的畫面,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馴龍高手》《動物庄園》《納尼亞傳奇》等經典英美兒童文學的成功改編為電影藝術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動力,同時也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泉根.論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2] 呂媛.文學作品改編與電影內容生產[J].當代電影,2011(06).
[3] 任岩.兒童文學歷險型敘事作品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8.
[4] 苗國新.《愛麗絲夢遊仙境》――無法復制的哥特魅影[J].小說評論,2013(S2).
;❼ 如何看待文學作品翻拍成影視劇作
文學著作影視化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文字是沉寂的,影視是鮮活的,沉寂的文字藉由鮮活的影視展現在大眾面前,很受大眾青睞。
二,如今千金難買好劇本,對於影視生產商來說,「炒陳飯」便成了一個捷徑。文學著作本來就是一本極好的影視腳本,既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又有社會影響力,很早就得到了讀者的推崇。改編成影視作品後,很易有好的市場效益,可謂得名又得利。因此,文學著作影視化,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任何劇本的故事大綱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在濃縮一個可能已經被無數人閱讀過的故事時,大綱是關鍵。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是在你試著概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在頁面中發現更多的內容。不過,當完成故事的大綱之後,你就可以輕松的刪減掉那些不那麼重要的故事弧和次要的情節了。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概括故事中最有影響力的部分。
創建節拍表。這將把故事歸結為關鍵的情節動作。
分別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弧線。
把你的大綱分成幾個段落,以反映故事是如何展開的。這將有助於指出故事的結構,從而幫助你確定電影的結構。
❽ 試舉一部華語電影史上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個案,分析其電影化的轉換方法。
《色·戒》:從文學到電影
摘要:《色·戒》是張愛玲獨特的一部小說,也是一部重要的華語影片.從文學到電影改編,顯示了張愛玲對人性的獨到見識.也表現了李安擅長的電影藝術。無論是文字還是影像,《色·戒》中懷舊的情懷和真實的人性、細節和玄機的鋪陳等都吸引了讀者和觀眾。實現了文學傳播與影視傳播的有機結合。
隨著電影《色·戒》席捲全球,張愛玲再次掀起接受熱潮。作家張愛玲加導演李安,不論對讀者還是觀眾,都是一次成功的演繹和一次完美的期待。《色·戒》這部小說深得張愛玲的喜愛,經過30年不斷修改直到1978年才出版。李安從選擇《色·戒》改編,到選演員、拍攝,也傾盡心力。從文學到電影,《色·戒》值得關注與研究。
l獨特的人性剖析與懷舊情感小說《色·戒》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女學生王佳芝扮成少婦,施展美人計想刺殺特務易先生。經兩年精心鋪排,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寶店。但關鍵時佳芝對其動了真情,讓他逃跑。易先生脫離險境後,封鎖珠寶店一帶將之趕盡殺絕。一場周密的計劃,因為一枚戒指前功盡棄。張愛玲作品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對人物情感的探索,通過文字表達個人對婚姻和情感的體悟。在她的小說里復雜微妙的心理刻劃是重點,歷史和時代只作為背景。張愛玲喜歡蒼涼,認為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她筆下的愛情大部分是在人性變態與扭曲中展示的,而且情愛主題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演變,在《色·戒》中「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心理都有某種病態美,佳芝的病態美在於迷戀自己的表演,她甚至願意為這樣的表演犧牲自己的肉體和生命;而易先生的病態美是愛戀為他而死的女人,他陶醉女人為他而生、為他而死,這才是完整的愛,一具女人的屍體更能確保他對愛的佔有與安全感」[1]。張愛玲是決絕的,「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2]l帖。在電影中李安對人物的刻畫無懈可擊,展現人物命運的突轉和感情的百轉千回。相比這下,張愛玲對人物的處理更冷酷無情:「他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鍾統統槍斃了』,[2]1踮。在太太們的麻將聲中,就好像什麽也沒有發生過。而在電影中,我們感受到了簽署處死情人文件顫抖的手和坐在情人生前床上的傷感。李安對人物的處理比張愛玲寬容溫情一些。
李安的電影與張愛玲的小說遙相回望,電影保留了小說的精髓和意境,再現了舊上海的神韻和真
實的人性關系。影片中通過柔和的光線,把觀眾拉回到老上海黑暗的巷子中。上海那種優雅和矜持淋漓盡致,再加上若隱若現的略帶憂傷的音樂,影片的深度一下子突顯,使觀眾回到當時的年代,讓觀眾深臨其境又感慨萬千,不禁與張愛玲產生強烈的共鳴,「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鞏31。那種對舊上海懷舊意境的想像、真實人性和情感的體悟,使得不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影像圖畫,《色·戒》都深得讀者和觀眾的接受與x歡喜
2細節和玄機的精心鋪陳
張愛玲小說的現代性在於把人物的言行舉止和心理變遷放在現代背景下展開,而歷史隱藏在幕後,並在細節的處理中滲透對時間和歷史的思考。「張愛玲小說的細節描寫是構成電影感的一個重要元素,而這些細節又往往是展現人物處境和心理的象徵性道具」H]細節推動人物的命運和情節的設置,小說開始時麻將桌上一隻只光茫四射的鑽戒正是這場愛與死亡的賭局的暗示,小說為交代此次行動的背景而夾雜了佳芝的很多回憶。如:「這些人里好像只有梁閏生一個人有性經驗「既然有犧牲的決心,就不能說不甘心便宜了他」[2]182。幾句話就交待當年梁和王的關系。王佳芝在學生時代就對鄺裕民有好感,只是在她和梁潤生「積累經驗」之後,她對鄺裕民的無動於衷不滿,漸漸走向孤立並滋長了她畸形的愛情,「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郁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眥1]l船小說中的細節鋪墊在電影中力求達到文本再現、藝術追求與商業考慮的平衡。在影片的結構上李安講究技巧,打破了線性的時間線條,電影中間一段回憶將小說中輕描淡寫的埋怨自然顯現。小說中的細節和玄機在電影中通過剪輯、鏡頭多種手法加以表現,如幾個同學演戲成功後一起喝酒,通過鏡頭的切換實現流暢的剪輯,山東師范大學李超在2007年11月15日山東大眾網《<色·戒>拍攝藝術賞析》接受采訪指出,「這部影片剪輯的節奏也遵循了影片的情感表現節奏,在主人公老易和王佳芝緊張的心理對峙以及太太們打麻將的段落中,短鏡頭的特寫,加上小范圍的快速的搖鏡頭都加快了影片的情緒節奏和心理節奏,把人物不動聲色的交鋒表現得形象、可感。而在那些表現整個時代氛圍以及塑造環境的段落中,長時間的全景鏡頭又給了觀眾足夠的時間去體味某種氛圍。」電影中一個個細節顯示著對故事所處時代的想像和對經典風格的傳承。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兩人關系的處理以及其情感線索的鋪陳很容易就打動了觀眾。
3結語
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指出:「電影藝術的誕生不僅創造了新的藝術作品,而且使人類獲得了一種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這種新的藝術」嘲。電影不僅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文化,體現了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結合。張愛玲的小說有懷舊情愫的想像空間,有真實人性的展示,有很濃厚的電影氣質等等,這些使她的作品一直是影視導演的熱衷的題材。導演李安用它擅長的電影語言對原著完成了一次比較成功的改編。《色·戒》從文學到電影,從電影的熱映再到重讀原著,掀起了又一次接受熱潮。《色·戒》不僅豐富了張愛玲研究視野和空間,也為影視文化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示,實現了文學傳播與影視傳播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杜,2003:241.
[2]張愛玲.色·戒·張愛玲典藏全集(第14冊)[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182—195.
[3]張愛玲.惘然記·張愛玲典藏全集(第6冊)[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44.
[4]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再讀張愛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113. .
I5]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M].北京:
❾ 由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那麼你如何看待電影/電視劇原著魔改
改得好也不是不能接受,比如林青霞版的東方不敗。作為在網路上有絕對話語權的年輕人,幾乎都有它的陪伴存在。大家大多數接觸《西遊記》就是從這部電視劇開始,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
❿ 對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的看法
電影注重劇情與市場需求,現在的電影大部分是商業電影。一部文學作品想容易的被改編為電影,這部文學作品最好是一部成功的商業文學,有較大的影響力,具有一定的內涵,但是作品的思想深度也不能過高,令觀眾琢磨不透。 文學作品的內容無疑必須是迎合當前的市場大眾走向,通俗易懂。 一部突然冒出來的文學作品是不會被改編的,只有具有一定的名氣與相當的水準的文學作品,而且這部文學作品能為大部分的電影受眾所接受,而不是純粹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