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球的電影有多少流派 各流派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
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 「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 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實驗電影 Experimental film
從193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非商業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16厘米膠片拍攝的短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就其藝術實質而言,是有聲電影時代的前衛電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實驗電影的萌芽時期;二次大戰後,實驗電影有了新的發展,雖然中心仍在美國,但是在英、法、義大利和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展開拍攝實驗電影的活動。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貳』 表現主義電影的介紹
表現主義電影通常通過恐怖、災難、犯罪等題材,運用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的素材,採用傾斜、顛倒的影像和常規電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攝角度,以誇張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
『叄』 電影史:簡述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是從1919至1924出現在德國的一個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於影片創作的電影流派。它的藝術目的是力圖通過不自然的形式和極度失真、變形的世界形象來強烈的表達出人物內心的恐懼、焦慮、愛和憎的情緒。布景高度失真變形、攝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陰沉朦朧,表達的共同的主題是謀殺、死亡和暴力,描繪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憤、痛苦和恐懼。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蠟像陳列館》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後續發展出了兩個分支流派:街道電影和室內劇電影。街道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格呂納《街道》、派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梅育爾《後樓梯》、羅布辟克《聖蘇爾維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賤的人》。
『肆』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什麼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
表現主義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確地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極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銀幕上呈現的是高度誇張、變形、主觀化的世界。
表現主義電影特徵:
風格化的平面,對稱、扭曲、誇張;相似形狀的並列,
1、影像
表現主義的導演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傾向認為電影的影像應該成為平面藝術。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個構圖中用相似的形狀並列而形成相當具有表現力的鏡頭。
2、表演
表現主義的表演一般比較誇張,基本放棄了寫實主義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變動、舞蹈般的動作、變形或扭曲的表情。
3、題材和類型
在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恐怖、災難、犯罪題材是最常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
內容荒誕離奇,有時結構散亂,情節變化突兀,故事人物類型化,往往鬼魂與活人同時出現(《吸血鬼》等),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
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關注畸形社會中的心理非常態,關注那些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力圖透視那些狂亂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和原因,用主觀化的影像風格來反證社會事實,作品因此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伍』 表現主義電影的簡介
學藝術如果不知道德國表現主義,是不能原諒的,這個學派時間雖然不長,卻廣泛地影響到電影、戲劇、音樂、美術等諸多藝術領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豐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都曾喜愛並嘗試過表現主義。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電影學派,它再一次把人們對真實的探索引入人的內部,進而通過個人去發現社會的現實。 1. 表現主義派的藝術家們在擴展表現真實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沒。他們認為藝術應該反對對現實的描摹,藝術的品質和力量都來自於對內在的實質的揭露。藝術家家理應穿越日常經驗的表層和外在世界的環境,直接抵達靈魂的處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東西都是暫時的偶然的,並且是不重要的。從這樣的立場出發,表現主義作家們反對印象主義僅僅停留在現象層面的膚淺,同樣也反對自然主義對生活現象的陳舊摹寫。他們的中心在於——穿過具體可感的表象,獲得對抽象的永恆的內質的把握。
2. 表現主義大大拓展了電影的表現手段,造型的風格化以及對於環境、氣氛的渲染手段後來被很多主流電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電影類型中,表現主義手法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1. 源於繪畫:在1901年巴黎舉辦的一場畫展中,法國畫家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的一組作品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組油畫作品的總題名就是《表現主義》。攝影術的出現使繪畫走向抽象主義的道路。而電影作為新興技術形式(當時普遍不認可電影是真正的藝術)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藝術界的認可。
2. 超現實傾向:表現主義受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反對印象主義中殘存的中心透視的傳統空間法則,他們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畫派」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他們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的、裝飾性的美,並以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一種極端的純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傾向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3. 哲學淵源:來自於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和斯特納的神秘主義。
4. 社會背景:表現主義電影折射了當時的德國,同時也超越了當時的德國。他們思考的驅動力來自於戰敗後德國破敗的現實,工業社會的冷漠資本膨脹對人的異化塑造了他們思考的姿態——面向共同的人類精神世界發問。在表現暴力、謀殺和死亡的主題時,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無不傾向於在影片中製造出一種迷幻、扭曲和陰冷的世界。對於這樣一個世界心懷恐懼是全人類的共性,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逃亡出去尋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類的願望。當時的德國中產階級對現實不滿,帶有自由意志論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反叛助長了表現主義的發展。參加表現主義運動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有無政府主義者、虛無主義者,也有社會主義者。因此,表現主義運動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也很少有始終如一的「純粹」的表現主義者。但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即不滿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1. 衰落:1924年以後,隨著德國經濟的暫時好轉和社會的相對穩定,表現主義戲劇逐漸衰落。但是它的探索與創新的成果保留了下來,並繼續被運用。
2. 爭議:表現主義的地位曾經受到爭議,盧卡奇將它看作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頹廢流派,因此予以否定;布萊希特則認為表現主義暴露和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矛盾,雖然不能揭示產生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找出克服這些矛盾的正確途徑,卻也能引起人震驚,啟發人思考;在藝術方面也作了有價值的探索與創新。
3. 作為藝術形式的保留: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深遠。從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遜·威爾斯也受表現主義的影響。直到今天,我們的電影中時常可以看到表現主義的手法,事實上,表現主義已經成為電影藝術常用手法或者風格。
『陸』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電影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計》,《泥人哥連》。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表現主義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遜·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柒』 【高分】表現主義紀錄片
表現主義電影指的是德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將文學,戲劇跟繪畫中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到電影創作中的電影流派。按照電影史學家的分析,表現主義電影之所以誕生並得以發展的原因,是德國電影藝術家一直熱衷於三種頗具日爾曼風格的主題:
1,神秘的傳說。2,在等級地位和集體主義下的個性淪喪。3,帶有瘋狂虐待和精神錯亂的性場面。
羅伯特-維內導演的《諾斯費杜拉》(1921)最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論。它們幾乎集中了表現主義電影的所有特徵:一切真實的事物都通過彎曲的線條或傾斜的角度,不自然的,令人恐懼的展現在布景上,甚至光影也通過奇形怪狀的線條畫在布景上;角度古怪的攝影,陰郁的高反差照明;演員風格化的服裝,化妝與舞台動作。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品還有保羅-維格納的《泥人歌連》(1920),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1921),F-W-茂瑙的《最卑賤的人》(1924)。。。而保羅-萊尼的《蠟人館》(1924)則被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最後一部作品。
『捌』 電影都有哪些流派
一
歐洲先鋒派電影
;
德國表現主義
費拉哈蒂
茂瑙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雷諾阿
讓維果
法國先鋒主義超現實主義
布魯埃爾
前蘇聯蒙太奇流派
艾森斯坦
二
第二次先鋒運動
新現實主義
德
西卡
維斯康蒂
羅西里尼
繼承者現代主義
安東尼奧尼
伯格曼
費里尼
三
第三次電影運動
新浪潮主義
作家電影
阿倫雷諾
作者電影
(左岸派)戈達爾
特呂佛
新浪潮影響下的現代主義電影
法斯賓德
『玖』 表現主義電影的優秀作品賞析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
羅伯特·維內導演。標志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誕生,「卡里加里主義」成為表現主義的代名詞。《卡里加里博士》在敘事上富有創造性的主觀表現,被克拉考爾評價為:「即使在今天,電影敘事也沒有能夠普遍地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屬於首映後不久就被奉為經典的影片,1920年代時就被認為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作。不斷有人對這部電影進行剖析,但是沒有人模仿它去拍攝電影,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它所體現的美學思想殘酷而極端。 Metropolis(1927)
這是弗里茨·朗一生中拍攝的最重要的影片之一,也是德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這部影片帶有表現主義和科幻色彩,通過對一個虛構的大都會的建築的描繪,分析了未來的技術社會,而這個社會將導致人類走向毀滅。影片獨特,風格怪異犀利,無可爭議地使他確立了自己在德國電影史上牢固的地位。
影片以具象的場景設計與空間建構創造出機械化未來世界的虛擬時空,引領觀眾走入一個基於機械美學而創造的冰冷空間,機械文明的過度發展所帶來的可能是人性的泯滅,一如片中邪惡的科學家及其所創造的機械人瑪麗亞。因此,對科學文明的質疑與檢視,成為貫穿《大都會》全劇的主題思想。 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1927)
茂瑙到美國拍攝的第一部作品,本片標志著默片時代最高藝術水準,也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創作巔峰,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兩項金像獎及一項特別獎——藝術質量獎。茂瑙對光影的觸覺非常敏感,在默片時代所營造的畫面構圖,不單為大多數導演仿效,他的作品在80多年後的今天,魅力依然沒法抵擋。堪稱光與影一代宗師的茂瑙,在電影史上多方面創先河,他不斷探索電影新技巧——歌特式古堡、吸血僵屍、幽魅的影子、浮士德和魔鬼遨遊萬里的壯觀場面。茂瑙一生只拍過21部影片,流傳下來的只有12部。 M M (1931) (別名《兇手是M》
弗里茨·朗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電影,講述了一個精神變態的人殘害兒童的故事,他在影片當中出色地運用了聲音和畫面結合的手法,把氣氛渲染得十分成功。《M》的場面調度、懸疑性、光影和聲音的運用、節奏、細節的利用,為日後黑色電影的片種奠定了基礎。這部影片給弗里茨·朗帶來的聲譽,甚至超過了影片《大都會》,此片成為電影研究的範本。 Ministry of Fear(1944)
弗里茨·朗為好萊塢拍攝的一部懸疑片,導演很好地把握了神秘氣氛。從這部影片緊湊的故事情節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脈絡,我們可以看到,表現主義與好萊塢商業電影系統的成功融合。此片的風格和希區柯克電影非常相象。
『拾』 下面哪一項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
德國人善拍帶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戰爭反思片」,對於前者,我看過並不多,但看過的每一部都非常經典。除了以上這兩種,還有一些片子據網友反映也很不錯,比如《羅拉快跑》、《柏林蒼穹下》等等。
〔政治反思片〕
《卡桑德拉大橋》(強烈推薦!!)
(如果犧牲掉數百個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萬人,你會否把他們犧牲掉?哪怕,這些人是無辜的。這部片子是和英國、義大利合拍的,影片對人性作出了深層的拷問,一列火車上的乘員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這列火車引向毀滅的道路——卡桑德拉大橋。)
《竊聽風暴》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德國版的《1984》,對極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提出了質問,但片子拍得很客觀,沒有過多煽情的成分,導演無意把柏林牆的倒塌形容為西方民主的勝利,反而刻畫出了東德人在信仰破滅後的失落感。片中扮演「竊聽者」的光頭演員,在現實中,他是「竊聽風暴」的受害者……)
《再見列寧》
(故事發生在兩德剛統一後,影片非但沒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講述了一個普通婦女,信仰共產主義的那種樸素精神,揭示了信仰與政治始終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會主義信仰強加於民眾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會主義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