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描寫明朝抗倭援朝的影片
《戚家軍》
出品單位:浙江大河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聯合攝制:浙江省對外傳播中心
中共義烏市委宣傳部
浙江大河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主要演員:陳 豪 飾 戚繼光
賈麗莉 飾 鴛 鴦
梁小龍 飾 陳九公
劉家輝 飾 汪 直
謝 苗 飾 六師弟樓大佑
朱 顯 飾 武田信秀
毛婷婷 飾 玉 環
張寶雯 飾 美智子
史紅波 飾 樓 楠
成 紅 飾 馮子明
《戚家軍》劇情簡介:
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名將張經為奸臣所害,倭寇在漢人王直和日本人小泉的率領下,乘機大肆入侵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朝官兵一再潰敗。戚繼光受命到浙江義烏招募壯士,成立戚家軍,以對抗倭寇。
馮子明將軍為義烏籍人氏,與戚繼光同行,他也是戚繼光此行募兵的向導。
為策安全,兩人扮成普通生意人,向義烏而來。兩人途經一個剛剛被倭寇洗劫過的村莊,村民均遭屠殺,唯一的活口是村口樹上被釘著的一個男子。這是倭寇慣用的伎倆,讓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男子告訴戚繼光,是王直親自率領倭寇來屠村的。男子不願等死,哀求戚繼光殺了他,給他個痛快。戚繼光雖然不忍,但最終還是殺了那男子。
戚繼光和馮子明為被害村民進行了火葬。看見熊熊火焰將屍體吞沒,煙霧彌漫半空,戚繼光再也控制不住心頭的憤怒,不顧馮子明的勸阻,隻身匹馬追擊王直而去。
追至一處,戚繼光勒住馬,查看路上的馬蹄印,他判斷出王直就在前方不遠處。於是,他抄近路,打馬向山上奔去。戚繼光憑借精湛的騎術,穿行於山中的樹木和灌木叢,如履平地。戚繼光立馬山頂,居高臨下,俯瞰嶺下。眼底的山峽里,有一條狹窄的小路,一群倭寇正悠閑地打馬而行。其中一人,一身華麗的紅袍,在一行人中十分醒目。
戚繼光張弓搭箭,高呼王直的名字。
紅袍人即是王直。他抬頭,循聲望去。戚繼光箭去如流星,正中王直左眼。王直應聲倒地。戚繼光搭箭再射,一個倭寇以身護住王直,中箭倒地。其他的倭寇紛紛找障礙躲藏。戚繼光射出一根箭,再搭上一根箭。箭無虛發。直到射完一壺箭。殺傷十數倭寇。倭寇不明敵情,護著王直,策馬狂逃,逃逸不見。戚繼光這才引馬而回。
倭寇護衛王直回到倭寇大本營。倭寇的大本營建立在隱秘的半山腰,崗哨重重,關隘道道。聞訊而出的倭寇早已聚集在廣場,茫然地看著倉皇逃回的同伴。王直的戰馬受驚,人立而起,把王直重重摔了下來。
戚繼光和馮子明來到了義烏城,但見一派繁榮安寧的景象,人們的表情也都平靜而祥和。倭寇的鐵蹄尚未曾踏入過這片土地。戚繼光從被戰火摧殘的戰場而來,眼前所見的景象,對他簡直就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好。馮子明闊別十三年後,重歸故里,神情也十分激動。兩個人經過一家吉祥客棧。看見客棧門口聚集了一群看熱鬧的閑人。一個白衣飄飄的女子,手執拂塵,穩穩地站在一根樹在地面的細竹竿的頂端,正拂拭著牌匾上的灰塵。女子名叫玉環,是吉祥客棧的當家人。她感受到觀眾的熱情,回首嫣然一笑。但她的面容和她的背影形成強烈的反差。她長的並不好看,但在客棧對面一間肉攤的老闆王如龍的眼中,她卻是美如西施。王如龍刀法精熟,一刀斬去,豬肉分量絲毫不差。
玉環在人群中發現了戚繼光,眼前一亮,她故意從竹竿上摔下來,看摔的方向,明顯是沖著戚繼光來的。她希望戚繼光能接住她。王如龍卻早已騰空而起,高高躍在半空,將玉環攬在懷中。看得出來,王如龍和玉環是一對歡喜冤家。王如龍追求玉環,玉環卻一直不置可否。
戚繼光和馮子明兩人牽著馬,朝縣衙而去。玉環卻因為戚繼光沒接住她而有些生氣,故意為難戚繼光。好在馮子明和王如龍是老相識,兩人多年未見,終於認出了對方。兩人當年同拜一師,是師兄弟關系。刁蠻的玉環這才沒有繼續無理取鬧。
戚繼光和馮子明來到縣衙門前,看見招募官兵的紅榜已經貼出。兩人見到義烏縣令趙大河,問起募兵進展,卻被告知連一個報名參軍的人也沒有。戚繼光心中一涼,照這樣看來,一個月內要招滿三千官兵,絕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趙大河卻告訴他,只要能找到一個人,請他出面,登高一呼,別說三千,五千官兵也招得到。這個人就是陳九爺,義烏最大的楊氏家族的族長。在義烏這塊地方,陳九爺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義烏銀礦的礦工奉其侄兒陳大成唯首是瞻,陳九爺當年乃是皇上的御醫,號稱醫術天下第一。十八年前,陳九爺的妻子不幸難產而死。陳九爺因為不能救活自己的妻子,發誓從此不再行醫,隱居起來,不問世事。也不知道他是否還健在人間。不過,陳九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玉環,小女兒鴛鴦,現在就打理著吉祥客棧。要打聽陳九爺的下落,只有從她們兩姐妹身上著手。
戚繼光和馮子明重回吉祥客棧,扮作住店的客人。鴛鴦坐在櫃台後面,正在綉花。她美麗的容貌,正好和她的姐姐形成鮮明的對比。戚繼光和鴛鴦四目相投,互生好感。
王直自挨了戚繼光一箭,病情危急。而在倭寇內部,也存在權利斗爭。小泉仗著是日本大將軍的兒子,早就垂涎王直手中的軍權。他聽說王直受了重傷,危在旦夕,便前來探個究竟,准備乘機發亂,搶奪軍權。數名武士跪守在王直卧室門前,不許任何人進入。武士中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她名叫千智子,是一個忍者。小泉帶著兩個護衛,打算硬闖王直卧室,遭到武士阻攔。小泉拔刀,一刀砍翻其中一個武士。然而,千智子和其餘武士一臉冷漠,毫不讓步。小泉無奈,也只好到倭寇的議事廳去等候王直。
在王直的卧室里,王直手中拿著從他眼睛上剪下來的箭,看著箭尾上刻的一個「戚」字,知道是戚繼光傷了自己。大夫告訴王直,箭頭還留在他的眼睛裡面。不取箭頭,還能活半個月。取出箭頭,恐怕馬上就得死。王直大怒,要殺大夫。大夫為保命,便向王直推薦自己的師父——義烏的陳九爺。只有他,才能治好王直的傷。王直派千智子前去義烏,務必找到陳九爺。卧室里只剩下王直和角落裡的神秘人。神秘人來到王直床前,摘下斗笠。他的長相和王直一模一樣,名叫大冢,是千智子的哥哥,也是王直的影子武士。(影子武士的概念,可參見黑澤明的影武者。)王直命令大冢代替他出現,代替他發號施令,要讓所有的人都看到,王直沒有受傷,王直活得好好的,以穩定倭寇軍心。
小泉看見大冢,他以為大冢便是王直,又見他並沒有受傷,大吃一驚。小泉遠在日本的父王五十大壽在即,為准備賀壽之禮,小泉建議大冢搶劫義烏銀礦。大冢同意了小泉的計謀,但要求小泉和自己同行。
馮子明邀請他的五個師兄弟加入抗倭隊伍。他先找到王如龍。王如龍推辭說自己只是個殺豬的。馮子明說,殺豬和殺倭寇有區別嗎?王如龍加入。馮子明再去找二師兄葉大正。葉大正已出家為僧,他和當年的魯智深很象,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留。馮子明和王如龍來找他時,他正在煮一鍋雞湯。他試圖藏起雞湯,反而害得自己被燙傷。葉大正推辭說自己是出家人,慈悲為懷,不能殺生。馮子明勸道,為救生而殺生,佛祖一定不會怪罪你的。葉大正加入。馮子明和王如龍又說服了大師兄毛子高、六師弟樓楠加入。最後找到三師兄吳惟忠。吳惟忠是開馬車行的,治有不菲的產業,他也最終被馮子明說服。
馮子明找的這五個師兄弟各有絕技。大師兄毛子高是雞毛換糖的小販,玄鐵扁擔,舉重若輕,天下利器。二師兄葉大正,霹靂羅漢棍,一棍掃出,力重千鈞。三師兄吳惟忠的鬼影子輕功,飄忽不定,快如閃電。四師兄王如龍就不用說了。六師弟樓楠,是教書先生,玉骨摺扇,點人穴道,百發百中。
鴛鴦來到大佛寺,為她死去的父母許願。戚繼光同行。在大佛寺方丈的勸說下,戚繼光也在佛前許下心願:「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縱然戚繼光戰死沙場,也死而無憾。」 鴛鴦聽了戚繼光的許願,知道他是個憂國憂民的有為將領。
千智子女扮男裝,帶著兩個忍者,來到吉祥客棧,打聽陳九爺的下落。玉環告訴他陳九爺已經過世多年。千智子不相信,在店裡住下,准備伺機調查。
一隊前往義烏銀礦提銀的官兵,遭遇大冢、小泉和十幾個倭寇的伏擊。官兵被趕盡殺絕,不留活口。調銀令符落入了倭寇手中。大冢、小泉和倭寇換上官兵的衣服,裝扮成官兵。大冢一行找到三師兄吳惟忠,要租他的馬車一用。吳惟忠視破他們的身份,佯裝應承,暗地裡卻召集師兄弟商量對策。
大冢一行又來到吉祥客棧飲酒吃飯。戚繼光和鴛鴦上完香回來。小泉看見鴛鴦,上前調戲。戚繼光以為他們是真的官兵,便以大明參將的身份,將小泉一頓訓斥。大冢不想被揭穿身份,便要小泉賠禮道歉。小泉只得照辦。大冢不敢久留,匆匆率眾離去。戚繼光看見大冢十分面熟,卻又想不起究竟在哪裡見過。
當天晚上,在客棧後院,鴛鴦提著一個竹籃,籃子里有酒有菜,向角落裡的一個房間里走去。鴛鴦走入房間,房門立即被關上。千智子和兩個忍者皆是夜行打扮,在暗處窺伺。千智子大喜,認為陳九爺一定就藏在那屋子裡頭。等鴛鴦離開後,千智子潛入房間,卻發現只是一座靈堂。供著鴛鴦父母的靈位。千智子見陳九爺已死,則王直也必死無疑。她於是潛入戚繼光房間,要為王直報仇。
戚繼光剛從縣衙門回來,正好碰見鴛鴦。鴛鴦告訴戚繼光,她父親陳九爺還活著,隱居在一個秘密的地方,謊稱死去是為了防世人打擾。鴛鴦答應戚繼光,明天早上就帶他去見她父親。千智子潛伏在房間的橫梁之上,當她聽到陳九爺還活著的消息,便暫時打消了殺戚繼光的念頭。這時,馮子明、樓楠、王如龍、葉大正、吳惟忠、毛子高進入房間,鴛鴦告辭而去。六個師兄弟覺察出房間里還有別人。六人圍攻千智子。千智子抵敵不住,受傷而逃。樓楠、王如龍、葉大正、吳惟忠、毛子高各挑一方向,追將出去。樓楠追蹤到樹林,終於追到千智子。樓楠惑於千智子的美貌,下不了殺手,放千智子而去。
次日。
鴛鴦和戚繼光駕著一葉小舟,踏上了陳九爺的旅程。他們誰也沒有察覺,千智子就緊貼在船底,跟蹤著他們。一條蛇游動在千智子身上,千智子一動不動,體現出忍者的殘忍和頑強。鴛鴦和戚繼光棄舟上岸,來到陳九爺的隱居之處。此處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一處孤墳,旁邊結有一個簡陋的茅房。陳九爺隱居在此,陪伴著他死去的愛妻。
千智子和兩個忍者追蹤而至。千智子綁架了陳九爺,戚繼光雖然奮力殺死了兩個忍者,但還是讓千智子挾持著陳九爺逃去。打鬥中,鴛鴦被忍者用刀刺傷,而刀上淬有巨毒。戚繼光將鴛鴦帶回客棧,刀傷易治,巨毒卻難解。
再說大冢一行,他們作明朝官兵打扮,帶著從吳惟忠那裡租來的六輛馬車,前往義烏銀礦提銀。六輛馬車的馬車夫分別是馮子明、樓楠、王如龍、葉大正、吳惟忠、毛子高。倭寇尚蒙在鼓裡。銀礦的礦官見來的官兵沒有一個熟面孔,然而調銀令符卻是如假包換,也只好將銀庫打開。大冢成功提到銀子,揚長而去。在三岔路口,馬車忽然向不同的道路駛去。倭寇這才知道受騙。急忙追趕。馮子明、樓楠、王如龍、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六人各展絕技,大敗倭寇。大冢被殺,小泉僥幸逃脫。吳惟忠提議六人把銀子分了。反正也沒人知道。然而大家都反對他的提議。吳惟忠被大家說服。銀子完好無損地送回銀礦。
趙大河見到大冢人頭,以為是王直本人,大喜,向朝廷上奏摺報捷。嚴嵩接到趙大河的奏摺,派其子嚴世蕃前往浙江,欲帶大冢人頭回京。
陳九爺被千智子帶回倭寇大本營。陳九爺拒絕為王直醫治,寧願同死。但當他得知鴛鴦中了我們日本忍者的獨門毒葯,只有他才能救時,他猶豫了。十八年前,他沒能救活他的妻子,現在,他不能再任由女兒死去。但當他治好王直之後,王直卻食言,不肯放他回去。
王直和小泉謀劃再搶義烏銀礦。千智子綁架了嚴世蕃,作為活的調銀令符。小泉率領著倭寇,押著嚴世蕃,來到銀礦,礦官無奈,只得任由倭寇把銀子提走。礦工們皆是滿臉憤怒。倭寇則是洋洋得意。倭寇返回途中,遭遇到戚繼光和馮子明六師兄弟。
戚繼光先救回嚴世蕃,護送回縣衙。戚繼光請嚴世蕃留在義烏督戰,嚴世蕃一刻也不敢再在浙江逗留,立即逃回京城。馮子明六師兄弟留下和倭寇展開混戰。倭寇被打敗。六人故意放小泉逃走,一路跟蹤,以找出倭寇大本營所在。在跟蹤小泉的一路之上,六人看見倭寇對沿海地方的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皆是極度憤怒。樓楠拿出紙和筆,以繪畫的方式,將倭寇的暴行記錄了下來,以讓更多的人知道。
鴛鴦的身體日漸虛弱,她自知來日無多,日夜趕綉送給戚繼光的一面戰旗,希望能給戚繼光一個驚喜。玉環又愛又憐,也幫著鴛鴦一起綉。
小泉孤身一人逃回倭寇大本營,王直大為光火。馮子明六師兄弟分成兩路,趁夜襲擊倭寇大本營,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為一路,去救陳九爺;馮子明、樓楠、王如龍為一路,刺殺王直。
陳九爺被關入監獄之中,大夫懷愧在心,偷偷釋放陳九爺,卻被倭寇發現,大夫被倭寇殺死,陳九爺則被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三人及時救出。馮子明、樓楠、王如龍刺殺王直,陷入包圍。樓楠發現千智子的真實身份,驚異之下,被千智子乘機暗算。臨死前,樓楠從懷中掏出他一路畫的畫,交給馮子明。馮子明和王如龍殺開一條血路,突圍而出,到山下和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陳九爺會合。
王直派遣千智子刺殺戚繼光。鴛鴦為救戚繼光,犧牲了自己,替戚繼光擋了一箭。一番惡戰之後,千智子伏誅。鴛鴦被安葬在她母親的墳旁。在鴛鴦的墓前,玉環送上鴛鴦綉完的大旗。
在陳九爺的動員下,招募官兵的事情進行得十分順利。樓楠的畫張貼在縣衙門前,畫上描繪的全是樓楠沿途親見的倭寇的暴行:倭寇殺人;倭寇放火;倭寇姦淫;倭寇虐待;倭寇挖掘墳墓;倭寇把嬰兒綁在竹竿上,用開水澆,看著嬰兒啼哭,倭寇拍手笑樂。畫前聚集百姓,觀者皆義憤填膺。
在義烏城內各處,陳九爺、馮子明、葉大正等人發表演說,呼籲民眾加入官兵,共抗倭寇。縣府大院里人頭攢動,滿是前來報名的人。
新招募的官兵校場列隊。戚家軍正式成立,准備一路追擊倭寇,務必全殲。戚繼光登台,舉刀訓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眾將士拔刀。齊聲高呼:「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校場內刀光閃耀,戚家軍的大旗在風中飄揚。
⑵ 萬曆援朝戰爭
那時李如松已經陣亡了。見下文: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犧牲於後來打擊土著人的戰爭中,中國民族英雄。少年時從父熟悉軍事,由武進士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再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
萬曆十一年(1583),升山西總兵官,因給書中黃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數言李如松父子不當並居重鎮,被召僉書右府提督京城撫。
萬曆十五年(1587)復總兵職,鎮守宣府,再召僉書中府。
萬曆二十年(1592)韃靼人(東蒙古族人)哮拜反寧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的推薦下,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六月抵達寧夏,先用土壘戰術,後用水攻戰術,組建敢死隊攻克了寧夏城,哮拜投降,於是斬賊立功,滅哮拜九族,進都督,世蔭錦衣指揮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並妄圖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及印度。由於朝鮮國王李忪腐敗無能,使得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很快攻佔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鮮首爾)、平壤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剛剛結束寧夏戰斗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魯諸軍,剋期東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總兵職,同軍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松的帶領下,誓師東渡參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師回國,論功,加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升為遼東總兵。次年四月,士著人進攻遼東,李如松率輕騎進行追擊搗巢,途中埋伏,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萬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謚忠烈,並以其弟李如梅代總兵官。
⑶ 萬曆抗倭援朝題材的電影,比較精彩的電影
電影的話,中國這邊拍得很少。可能是題材比較敏感吧。包括日本也比較避諱這段歷史。韓國拍得電影比較好的有《鳴梁》(國內又叫《鳴梁海戰》),可惜沒有明軍的鏡頭。另外電視劇還有一部《懲戒錄》,但是也是挺貶低明軍這邊的,一味地誇大朝鮮軍隊的作用,也是看著來氣。
除了影視作品,小說倒是有幾本寫得不錯的。我正好也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凡是寫這段歷史的國內小說基本都看過,簡單談談個人看法。
1,高拙音的《龍戰三千里》,字數30來萬。寫得比較簡略,也就是把明史裡面的內容稍為復述了一遍。感覺不夠深入。
2,馬伯庸、汗青的《帝國最後的榮耀》,字數40來萬字。比高拙音寫得稍為帶點兒情節,但是依據也基本都是明史這邊單方面的資料。有些矯枉過正、反而過於誇大明軍的威力。還算有意思,但是40來萬字感覺份量還是不夠足,讀過一遍,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人物和情節。基本是對著明史照本宣科。但卻絲毫沒發覺明史裡面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疑點重重的地方。
3,妄語臣的《獵明》,字數200多萬。強烈推薦。這個說起來,是我今年偶然才發現的小說,在寫這段歷史的小說裡面,感覺是寫得最細、三方(中日朝)人物刻畫最深入、也最為客觀寫實的一本。看得出作者八成是詳細查了中國、日本、朝鮮等各方的資料,其中還有不少的邏輯推敲、隱含其中(比如沈惟敬這個人物的動機分析、大明朝廷內部的國本之爭、朝鮮內部光海君的奪嫡之爭、露梁海戰其中貓膩的影射諷刺等等),雖然這個作者名氣不大,但感覺這本不僅情節精彩、而且也最寫實,遠比前兩本比著中國單方史料、絲毫不做邏輯推敲、照本宣科、一看就是趕時間轉稿費的要深刻得多。200多萬字,洋洋灑灑,也把整個戰爭全貌、包括中間議和的曲折,包括中、日兩個視角的全方位展示,寫得都很到位。看完之後對中日雙方好幾個人物都覺得十分立體,感情復雜。
4,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字數大約不到20萬。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裡面,也著重寫過這段歷史。寫得確實比較有意思,老早看時覺得就挺好的。不過,在後來看過不少資料、尤其是上面妄語臣的那本《獵明》後,覺得當年明月寫得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是未免過於淺了些。很多隱藏在其中的東西都沒有深入發掘出來。(舉個例子,比如沈惟敬明史裡面寫是一個嘉興的小混混,卻會說日語。在那個年代,而且是對日本海禁幾十年的時代,怎麼可能有個普通小混混會說日語呢?放在信息發達的現代,估計嘉興市的小混混裡面也沒幾個會說日語,能和日本人談買賣的吧。而且普通小混混又怎麼這么容易被舉薦到朝廷、委以重任?這么大的疑點,當年明月也就是一提,絲毫沒有分析以下歷史隱藏的真相)
總之,看電影推薦韓國的《鳴梁海戰》,電視劇就《懲戒錄》。
小說裡面,沒時間就《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圖個樂呵就行。《帝國最後的榮耀》也還可以。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的話,建議還是看妄語臣的《獵明》。越往後看越覺得作者其實挖掘得很深刻。
望採納。
⑷ 戰鬥力曾經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何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呢
在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身後事里,爆發於其去世八年後(萬曆二十三年),針對其一生心血戚家軍的“薊鎮兵變”,是明末歷史上一幕血腥且恥辱的悲劇。
如果單看《明史》的記載的話,有關“薊鎮兵變”的記錄,簡直少之又少。在《明史.神宗本紀》羅列的萬曆年間的“兵變”里,“薊鎮兵變”更是連提都沒提,只是在其他相關人物的傳記里,才捎帶提了幾句。乍一看去,這事兒似乎只是個“小事”。但是,倘若綜合《明史》《明實錄》《朝鮮實錄》等史料,釐清這場兵變的來龍去脈,就可知這樁“記載極少”的事兒,幹得太不要臉。
萬曆二十三年(1593)十月二十日,剛剛打完“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的明朝“薊三協南兵營”(戚家軍)回到駐地,可朝廷先前答應的錢糧與賞賜,卻是遲遲沒兌現。憤怒的將士們當然要討說法,新任的薊鎮總兵王保卻耍了花招,把他們騙到演武場列隊,接著就把臉一翻“擊之”,向這些手無寸鐵的軍人亮起了屠刀。以《朝鮮實錄》和《明實錄》記載,三千三百多人被殺,倖存者也或“軍法從事”或“發回原籍”,景象慘不忍睹。
這樣臨時抱佛腳的軍隊,又能打得了什麼仗?短視如萬曆君臣這樣的統治者,製造“屠戮戚家軍”的悲劇,簡直一點也不奇怪。明王朝接下來的滅亡,當然也更不奇怪——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王朝,自然沒有任何前途可言。
⑸ 大明曾經在哪次戰爭中幫朝鮮抗擊侵略者,保了三百年太平
2020年10月25日,中國舉行了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憑借著高超的戰爭技巧和極其頑強的戰斗意識,打贏了這場戰爭。
而歷史上,也有過一次中國出兵朝鮮抗擊侵略者的戰爭,這就是明朝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明朝軍隊也同樣獲得了勝利。和志願軍抗美援朝一樣的是,這場戰爭不止進行了一次,才把侵略者打敗。這場戰爭就是發生於1592年到1598年的萬曆朝鮮戰爭。
影視劇中的李舜臣形象
從此日本徹底敗出朝鮮。
這場前前後後持續了七年的戰爭結束。涉及的中、日、朝三方,在這一場戰爭中,均受傷不輕。
朝鮮半島在這七年中徹底淪為人間煉獄,生靈塗炭。雖是成功收復全部領土,但是元氣大傷。朝鮮人民對日本人的抵抗情緒和戒備之心,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作為已經走到末期的明朝,這一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錢,讓本就虛弱的明王朝更加脆弱。
日本的豐臣秀吉沒有通過這一戰實現他的勃勃野心,反而抑鬱而終。隨後豐臣秀吉的剩餘勢力被德川家康擊敗,開啟了新的幕府時代。
⑹ 抗倭援朝戰爭:從1592年6月2日開始,到1598年12月16日結束嗎!總兵分別是誰,有幾任呢!
李如松 任防海御倭總兵官 麻貴為備倭總兵官 明抗倭援朝戰爭 - 戰役簡介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二十六年(1598年)十二月,明軍應邀兩次大規模入朝,援助朝鮮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又稱「東征」。與明朝官軍征播州楊應龍(參見明平楊應龍叛亂)、征寧夏哱拜(參見明平哱拜叛亂),並稱為「萬曆三大征」。 16世紀末,日本關自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為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的擴張慾望,把侵略矛頭指向國防鬆弛的朝鮮。萬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日軍先遣軍小西行長部1.8萬餘人,乘船700餘只,由對馬海峽渡海,佔領釜山(今屬韓國)。繼而加滕清正等部相繼在釜山登陸,分道北進,突破朝鮮軍臨津江防線,相繼佔領國都王京(今韓國漢城)、開城(今屬朝鮮)、平壤(今屬朝鮮)等地,朝鮮國土大部淪喪。國王李嗆北逃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向明朝求援。明廷以朝鮮為屬國,唇齒相依,且「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決定立即派兵援朝。六月二日,明廷令遼東發兵兩支為先遣隊,後續大軍隨後跟進。七月十七日,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軍5000至平壤,因不諳地形,輕敵冒進,在攻平壤時遭重創,全軍傷亡大半。八月十八日,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加緊入朝戰備。十月十六日,以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率師援朝。十二月二十五日,援朝明軍4萬人(一說7萬人)設左、中、右三軍,由副將李如柏、張世爵、楊元分統,東渡鴨綠江向平壤挺進。二十一年正月八日,中朝聯軍以5萬對2.4萬的優勢兵力,一舉收復平壤(參見平壤之戰)。日將小西行長率余部逃往開城。明軍乘勝向南推進,開城日軍棄城他去。十九日,明軍佔領開城。小西行長再退漢城。沿朝鮮東海岸北上深入的加滕清正聞平壤、開城失守,從咸鏡道南撤,亦向漢城退卻。平壤會戰,中朝聯軍共殲滅日軍1.2萬人,收復平壤、開城等朝鮮北部大片領土,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正月二十六日,明軍南渡臨津江,兵鋒直指王京。二十七日,李如松聽信誤傳,督軍疾進,在王京北30里碧蹄館之大石橋,陷入日軍重圍,精銳損失大半。遂退回開城布防:李寧駐開城,楊元駐平壤,扼守大同江,掩護明軍餉道;李如柏扎寶山(今地不詳)等地為聲援;查大受駐臨津,李如松率精兵來往策應。二月,李如松督奇兵突襲日軍龍山(今地不詳)一帶糧倉,焚毀糧食數十萬石。四月十九日,日軍因平壤之敗及軍糧不繼,被迫放棄王京,退守釜山。同月,宋應昌遣使與日軍議和,以圖早日結束戰爭。日軍為遲緩明軍進攻,重新集結力量反攻,遂進行議和。七月一日,明廷令援朝明軍撤歸。宋應昌因日軍仍留釜山,請留劉綖川兵5000,吳惟忠、駱尚志南兵2600合薊、遼兵共1.6萬人,協助朝鮮軍駐守全羅、慶尚(今均屬韓國)等地。明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以轉運糧餉困難為借口,只留劉蜒駐守大丘(今屬韓國)。二十四年九月,談判破裂。朝鮮再次遣使請求援軍。 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明廷命麻貴為備倭總兵官,楊鎬為經理朝鮮軍務,兵部侍郎邢玠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五月,麻貴統兵1.7萬人先渡鴨綠江,邢玠征調四川、浙江、薊州、遼東、宣化、大同、山西、陝西及福建、吳淞水兵繼進。楊元部迅速進屯南原,吳惟忠部進屯忠州(今均屬韓國)。六月,日軍戰船數干艘渡海增援,七月,攻奪梁山(當今釜山北)、三浪(釜山西北)、慶州、恭山島(疑今珍島)、閑山要塞。邢玠急令明軍嚴守漢江、大同江,以阻日軍北上。八月十九日,加滕清正圍攻南原,守將楊元敗退,損兵2700人,馬3400餘匹。全州陳愚衷部聞南原失守,棄城北逃。麻貴急令游擊牛伯英赴援,與陳愚衷合兵屯公州(今屬韓國)。日軍由東、西兩路北上,來勢兇猛。明軍遂收縮兵力,據漢江天險,退守王京。九月,日軍進至漢江,旋即退回東南沿海。十一月,明軍畢集,分兵三協,由李如梅、高策、李芳春分統,擬集中兵力攻擊盤踞蔚山(今屬韓國)的加滕清正部。二十三日,明軍攻克蔚山,擊斃日軍400餘名。二十四日,明軍進攻島山,連破3寨,斃敵661名。在島山日軍防線即將被突破之時,明軍收兵,致失戰機。二十五日,李如梅督師再攻,傷亡慘重,遂改變策略,圍困日軍達10晝夜。二十六年正月二日,楊鎬誤以小西行長東上增援,策馬先逃。明軍大潰,遭加滕清正追擊,死亡2萬餘人,被迫退守王京。楊鎬以戰敗免職。二月,陳璘、劉綖、鄧子龍率江南水兵相繼開赴朝鮮。九月初,援朝明軍增至9萬人(一說7萬)。二十日,明軍發兵四路,向屯據東南各地的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東南會戰。二十日至十月三日,明軍4路皆敗,傷亡慘重,被迫撤軍;日軍也遭重創,無力反攻,只困守釜山、順天、南海等據點。十一月初,豐臣秀吉死訊傳到朝鮮,日軍全線退卻。十七日夜,加滕清正棄蔚山退回日本。明軍聞訊,迅速發動露梁海戰,截擊撤退中的日軍,重創西上增援小西行長的石曼子部。石曼子僅以50餘只戰船逃脫。明將陳璘乘勝揮師西進,與陸路劉綖夾攻順天,焚毀日軍船隻百餘。小西行長困守順天孤城,求援不得,乘混戰之際,率親信逃脫。未及逃走之餘部逃匿乙山。十二月初,陳璘率隊圍剿乙山,遍搜崖洞叢林,殲滅日軍干余名。至十二月中旬,日軍余部全部肅清,朝鮮戰爭至此結束。
⑺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萬曆皇帝之所以要派兵入朝抗倭,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正確的戰略決策,不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這對確保大明王朝都有著深遠而重大意義的。
軍事上,豐臣秀吉的野心並不滿足於侵吞朝鮮,他的實際目標是大明王朝,對明朝來說,御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最佳選擇
面對朝鮮的求援,從政治上來說,明朝也別無選擇,必須出兵幫助,這就好比是電影電視里的黑社會打架,明朝就好比是幫派老大,朝鮮就是這個幫派的一個分堂口,現在分堂口被外人欺負了,向老大求助,此時,作為老大的明朝,如果再不出兵幫助,連自己的小弟都保護不好,以後誰還跟你混?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對於朝鮮來說,還不如自己脫離出去,另謀出路算了!
當時的明朝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出兵幫助的話,政治影響實在太壞,因此,明朝方面也別無選擇。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維護大明東北邊境安全的軍事角度還是從收服屬國人心的政治角度考慮,面對日本在朝鮮國土的胡作非為,明朝方面都無法坐視不理,出兵朝鮮、抗倭援朝也就勢在必行。
⑻ 1894年平壤保衛戰的詳細經過
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恥辱的戰爭,戰爭歷時九個月,清朝損失兵力高達六萬人,被俘3000多人,丟失了朝鮮這個重要的戰略盟友,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使得倭寇勢力滲透入遼東一帶。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後日本制定了以佔領中國為目的的戰爭國策,並做了長期的准備,終於發動了1937——1945年長達八年的侵華戰爭。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中日兩國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關系,並導致了兩國從此兵連禍結,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但是,今天關於甲午戰爭的主要評論,把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歸結到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敗和與日本裝備上的差距,似乎在開戰以前清軍的失敗就已經成為了必然。然而,先於此戰300年前發生的明朝抗倭援朝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兩次戰爭發生在同一個地點,面對的是同一個對手日本,戰爭性質同樣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然而比較滿清甲午中日戰爭的完敗,明朝卻成功的將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使日本之後200年中乖乖的蜷縮在自己的國土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清朝的失敗並不是必然的,清朝完全有能力贏得那場戰爭。是清朝統治者和官員的失誤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使清軍最終輸掉了戰爭。 1、從敵人(日本)方面比較 1592年日本侵朝軍隊的軍力與1893年日本軍隊的軍力相比,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然而其軍事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卻是大相徑庭的。1592年時期的日本剛剛完成了國內的統一。豐臣秀吉一直很注重軍國主義教育,從執掌大權開始,就將滅亡明朝定為國策,並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三年之內滅亡朝鮮,第二步,五年之內滅亡明朝,遷都北京,第三步,進軍安南等國,滅亡印度芝那,稱霸世界。今天很多學者都嘲笑此計劃的瘋狂弱智。但從當時的日本軍力看,他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有一定理由的。國家完成統一,其政權蒸蒸日上,日本軍隊其軍隊總數有三十萬人,且長年參加日本內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戰鬥力空前強大,可謂是虎狼之師;從陸軍看,日本陸軍裝備齊全,特別是出於贏得內戰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視火器發展,長年從葡萄牙等殖民者處購買火器,其火器的先進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過了明朝(據日本史料記載,侵朝戰爭前日本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六萬人,占軍隊總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豐臣秀吉軍國主義思想的鼓動下,士氣空前高昂;同時,日本的騎兵部隊也相當強大,部隊裝備重甲,防禦能力強大,其軍官也都是日本內戰的餘生,作戰經驗相當豐富;從海軍上看,日本擁有各種類型的戰船多達一千艘,其炮艦仿製葡萄牙戰船,載炮多,火力強大,沖擊力迅速。從當時的世界看,日本這樣的軍事實力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當時的歐洲還是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雖然可以在東南亞地區耀武揚威,但其舉國兵力也不過四五萬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雄踞中東,可其全國軍力也就20萬人左右,君士坦丁堡戰役土耳其五十萬大軍多數是各國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到了16世紀土耳其勢力衰落,其軍力也大為削減,遠難與同時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時期英國與西班牙進行的「無敵艦隊」與「英帝國艦隊」的大海戰,兩國動用船隻的總數還不及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時動用的船隻數量多。阻止土耳其西進的由***國家聯合艦隊與土耳其皇家艦隊進行的勒頒多海戰,規模和火力也遠小於中日露粱海戰。因此,說當時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何況,明朝參戰前,日本已佔領了朝鮮北部大多數戰略要地,地利優勢明顯。明朝若要進攻日本,就必須要進行慘烈的攻堅戰,而這一點,恰恰是日本優勢火器的長處。日本侵朝戰爭開始前,明朝軍隊的最高統帥兵部尚書石星卻力主議和,其擔憂的正是日本軍隊強大的戰鬥力。 而甲午戰爭中的日本卻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軍事實力已大大增強,但與同時代的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日本首相伊騰博文給天皇的報告看,甲午戰爭前日本可動用的軍力海陸相加不過八萬多人。日本海軍雖然經過長年苦心經營,並向歐美購買軍艦,但是其艦隊實力遠不及英美,甚至與北洋水師相比也不佔優勢,甲午戰爭前,日本集中全國之力組建日本聯合艦隊,其船隻總數也只有25艘,與北洋水師的船隻數量勉強持平。而日本聯合艦隊軍艦多為中小型軍艦,只有吉野等四艘戰艦可以在噸位上與北洋水師主力艦噸位持平,卻遠低於北洋水師定遠,濟遠兩大重型鐵甲艦。遠洋作戰,在沒有導彈的情形下,艦隊噸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要素。何況,清朝當時除北洋艦隊外,尚有南洋,廣東等艦隊,若舉全國海軍之力投入甲午戰爭,那在艦隊數量和噸位上都可對日本形成絕對優勢。在陸軍方面,清朝僅淮軍在遼東山東一帶就有七萬多人。加上朝鮮當時是站在清朝一方,尚有數萬兵力可用。而日本當時雖然經過軍備整頓,但其陸軍的基本裝備與清朝是相差不多的。何況日本國內20年沒有戰爭,日軍的實戰經驗也比較匱乏。而駐守朝鮮的清軍將領,多是經過中法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的錘煉,實戰經驗相當豐富。朝鮮北部山川林立,地形險要,在軍隊數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清朝佔有著絕對的優勢。50年代朝鮮戰爭時,幾十萬裝備占絕對優勢的美軍都在北朝鮮的險要山川中碰的頭破血流,何況裝備與清朝相差不多的日本。開戰時,日軍陸海軍兩線作戰,海軍直撲北洋水師,陸軍進逼朝鮮,更有利於清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因此,開戰時,日本雖然氣勢逼人,但其薄弱環節也暴露無疑。這一切無疑都是對清朝有利的。 2、從己方力量(明朝和清朝) 當時的明朝正處於萬曆皇帝統治時期,雖然依舊是天下承平的景象,但其政權已經走向腐敗和衰落,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已經清楚的揭示了這一點。從軍隊方面看,明朝雖然有200萬軍隊,堪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但軍隊缺編情況嚴重。明朝初年定下的屯田政策因為土地兼並嚴重而遭到破壞,大量軍隊土地被官員侵佔,士兵淪為流民。明朝中期對倭寇和蒙古的節節失敗已體現了明朝軍隊軟弱的戰鬥力。張居正當政時,曾用明軍與蒙古軍「100:1」來形容明朝軍隊的戰鬥力。後來雖戚繼光主持軍事改革,但改革的對象也只是遼東和北京周邊的明軍,後來戚繼光遭到罷免,他的許多軍事主張也就被廢除了。 隆慶時代,由於韃靼的歸附,長城沿線已無戰事,大批士兵解甲歸田,留下的士兵也因為長年和平而缺乏戰爭經驗,訓練更是鬆弛。明朝重文輕武,武官的地位不高,更用文官擔任總指揮並有太監監軍,因此嚴重的限制了部隊的指揮能力和戰鬥力。明朝政權內部自張居正死後一直派系林立,朋黨之爭不斷,朝廷內部的爭斗波及到軍方,更使得明軍將領里各自為政,指揮不暢,內部矛盾嚴重。從裝備上看,盡管明軍沿襲永樂皇帝定下的「二分習火器,三分習刀矛,五分習弓箭」的比例,火器部隊的配備高達1/10。但明朝對火器的控制十分嚴格,訓練時也缺乏操練,大批精良火器封存在倉庫中早已生銹。而且由於明朝北方長年面對蒙古軍,與蒙古軍相比明朝火器優勢明顯,因此明朝對火器裝備不思改進,大批裝備早已經落伍。雖然這之間也曾向葡萄牙購買火器,但裝備的也只是少量部隊。明軍中最精銳的當屬戚繼光留下的蘚門軍和李成梁的遼東軍。對日作戰也基本以這兩支軍隊為主。事實上也只有這兩支軍隊可與日本一戰。但兩支軍隊總數不過二三十萬,與日軍數量基本持平,且兩軍中多數精銳還要留下拱衛京城,不可能盡數投入朝鮮。在海軍方面,明朝的情況更為慘淡,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已是曇花一現,當時的造船圖紙後盡數被焚毀。明朝對海軍的建設一直不太重視,甚至對倭寇的海盜船也無可奈何,只能靠戚繼光的陸軍殲滅之,後來戚繼光提出御敵於海上的防禦政策。但隨著倭患的平息,對海軍的建設也就終止了。廣東福建一帶為防衛葡萄牙入侵,對海軍建設格外重視,並仿造西方戰船組建水師,但其離朝鮮比較遠,由於明朝是倉促開戰,因此遠水難救近火,事實上開戰前一階段日本也一直掌握著制海權,直到明朝舉全國之力派水師增援,才改善局面。因此,當時的明朝,雖然在海陸軍數量上要多於日本,但能戰之兵極其匱乏,戰鬥力與作戰經驗與日本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火器裝備與日本雖然基本持平,但明朝參戰時,日本已佔領朝鮮大部分地區,地理優勢明顯,大批明朝軍隊暴露在日本精良火器下,明軍作戰環境之險惡可想而知。而且,明朝戰前並不想把事態擴大,只是派小規模部隊陸續入朝,有利於機動性強的日軍分割包圍,這一點更是犯了兵家大忌。 而當時的清朝雖然已經處於末期,但從其軍事實力看,依然是相當強大,至少是不弱於日本的。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更新了部隊的裝備。使陸軍部隊與歐美國家的裝備差距大為縮短。左宗堂平定新疆戰役,清軍所顯示的強大戰鬥力,使沙皇俄羅斯都大為震驚,最終不得不改訂伊梨條約。與明朝相比,清軍內部同樣腐敗嚴重,派系林立,明軍中存在的剋扣軍餉,貪污腐敗等問題,清軍中也有,但腐敗程度是差不多的。絕對沒有到不能戰的地步。中法戰爭和收復新疆都體現了這一點。事實上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所體現的殊死奮戰的精神還是令人感佩的。何況,清朝參加甲午戰爭的軍隊主要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主,淮軍相當於李鴻章的私家軍,與明軍內部的派系林立相比,淮軍的內部還算是團結的。而且,清朝沒有太監監軍的弱智制度,有利於前線將領發揮自己的指揮能力,在這一點上也是高於明軍的。清軍自太平天國戰爭後,雖然二十年未曾遇到大戰,但與法國的戰爭還是有效的錘煉了部隊的戰鬥力,並積累了近代戰爭的經驗。而在這方面,日本則是一片空白。清朝士兵也多為將領私家屬下,對將領分外忠誠,打仗也不怕死。從指揮官上看,日軍的指揮官多為留洋歸來的留學生,理論經驗豐富但並無實戰經驗。清軍將領要麼是百戰餘生,要麼是留洋歸來的學生,既對近代戰爭有所了解,又有豐富的實戰積累,這也是日軍所不能比的。與清軍相比,日軍基本是沒打過什麼仗的「和平兵」。 在軍隊人數上,清朝舉國擁有數百萬,單單洋務大臣們所組建的新軍也有數十萬,且裝備精良,至少不比日本差,人數也遠遠比日本多。若盡數投入朝鮮,對日本將是絕對優勢。在海軍方面,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從裝備上看也的確如此。北洋水師定遠艦所擁有的兩門巨型榴彈炮,當時歐洲也不過是十多門,日本更是沒有。擊中日本一發即可對敵艦造成重傷。黃海大戰中日本主力艦吉野幾乎被此炮打的失去戰鬥力,旗艦松島也險些被打沉。何況,清朝還擁有兩支與北洋水師同等規模的艦隊,若與日本一樣合並一處組成聯合艦隊,那將是對日本海軍形成的絕對優勢。開戰時,清軍尚且佔領著平壤等大城市以及朝鮮北方戰略要地,地理優勢明顯,且有大部隊陸續增援。雖然後來日本掌握著制海權,清軍依然擁有遼東大後方。從這些方面看,日軍基本是沒有什麼勝算的。 3、戰斗過程和結果比較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本發動豐島海戰,襲擊中國運兵船,對清朝政府不宣而戰,甲午戰爭爆發,在歷時九個月的鏖戰里,日本先取平壤,再下開城。幾乎聚殲駐朝清軍,以閃電般的速度向鴨綠江突進。清朝甚至來不及組建第二道防線。同時,日本聯合艦隊於9月發動黃海大戰,重創北洋水師,以不失一艦的代價擊毀北洋水師主力艦六艘,徹底掌握制海權。使北洋水師自此蜷縮劉公島,無力進行遠洋作戰。之後,日本於1894年冬突破鴨綠江防線,佔領大連旅順,其第一集團軍在海軍的掩護下,在山東登陸,佔領威海炮台,包圍北洋水師,終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三月,日本頂住清朝最後反動的海城反擊戰,並乘勢攻克營口,清朝6萬大軍潰敗。自此,甲午戰爭以日本完勝而告結束。中國損失軍力六萬人,敵我雙方損失比例高達10:1。最精銳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丟失整個朝鮮和大連,旅順,營口,海城等重要戰略城市,清朝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償白銀一億五千萬兩。並割讓台灣。日本將清朝的賠款全部用於軍事工業發展中,軍事力量迅速膨脹,一躍成為世界軍事強國。 而明朝抗倭援朝戰爭則歷時七年,其中主和主戰大臣反復爭斗,以至拖累前線,使原本形勢大好的戰爭幾經曲折,方獲全勝。然而就是在內政腐敗的情況下,明朝還是最終贏得了戰爭。1592年四月,日本對朝鮮不宣而戰,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佔領朝鮮全境。(不宣而戰似乎是日本的管用伎倆) 經過明朝內部的幾番爭論,朝鮮淪陷三個月後,明軍才姍姍入朝,卻只是祖承訓的一支5000人的小部隊,結果被日軍殺得全軍覆沒。為維護顏面,明朝才下決心一戰。此戰事先並無明確方針,也無精確作戰計劃,只是隨時局變動而增兵,可謂是一大敗筆。但是,認真起來的明朝很快打出了國威。四萬遼東軍入朝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日本咽喉,在軍隊總人數處於劣勢(當時日軍侵朝軍隊近20萬),集中局部優勢兵力發動了平壤會戰,在日本增援部隊趕到前一舉攻克平壤,消滅日軍一萬五千人。史稱平壤大捷。之後,明軍經過浴血奮戰,將戰線穩定在釜山一線。而同時明朝發動的龍山會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糧食基地。使日本侵朝的幾十萬大軍陷入了危急之中,並使得日本遣使求和。然而此時,京城的主和大臣石星卻力主議和。從而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之後明軍撤離朝鮮,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談判。 在歷時四年的談判中,日本以拖延手段,贏得了重新准備戰爭的時間,並重新裝備了十五萬軍隊和精銳水師。明朝卻對此毫無准備,甚至萬曆皇帝已經起草好了招撫詔書。然而,在經過充分准備後,日本於1596年九月閃擊朝鮮,再次對朝鮮不宣而戰。毫無准備的朝鮮被殺得大敗。明軍也因倉促迎戰節節敗退,朝鮮大半國土再次淪陷。遼東軍只剩萬余兵力苦守王京待援。後來明朝派遣6萬中央軍入朝,明軍發動反擊,贏得漢江保衛戰勝利,隨後轉守為攻,雖遭蔚山攻擊戰失敗,卻也重創日軍主力,其後三路攻擊,相繼收復朝鮮南部主要城市,將日軍壓迫在沿海幾大堡壘中分割包圍。至此日本敗局以定。豐臣秀吉在內外交困中去世。日軍聞訊集結水師倉皇撤退,被明朝水師在露梁海域伏擊。展開了16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海戰。經過一天的喋血廝殺,中國水師以損失戰船一百多艘的代價,贏得了擊沉日本戰船四百五十艘的輝煌勝利。至此,日本侵略軍已全軍覆沒,抗倭援朝戰爭以中國的完勝而告終。 兩次戰爭的過程,有一些共同點: (1)倭寇都是不宣而戰,並且在戰役的前期徹底掌握了主動權。明朝抗倭援朝戰爭時,日本水師第一戰就徹底摧毀朝鮮水師,掌握制海權,並僅用一個月時間就佔領朝鮮大部分戰略要地。甲午戰爭時日本在豐島打擊中國運兵船,並迅速登陸朝鮮本土。在兩次戰爭的開始階段,中國都是處於不利局面中。尤其是明朝援朝戰爭,開戰時大部分戰略要地都是被日本控制,相形於甲午戰爭開戰時清軍與日本的犬牙交錯,形勢更為險惡。 (2)兩次戰爭開始前,在是戰是和的問題上,中國方面都是搖擺不定。明朝兵部尚書石星始終反對對日開戰,甲午戰爭時西太後和李鴻章也曾嚴令「釁不可自我開。」拱手將戰爭主動權交與日本。兩次戰爭中國都是倉促參戰,在各方面的准備上尚未就緒。武器裝備嚴重不足。 (3)戰爭中,無論明軍還是清軍,其作戰都是勇猛甚至可歌可泣的。甲午戰爭的平壤保衛戰,打的日本屍橫遍野,日本雖佔領平壤,卻付出了慘重代價。黃海大戰鄧世昌壯烈殉國,後來兵困劉公島,水師提督丁汝昌一直戰到彈盡糧絕,最終服毒自盡,至死未投降。而聶士城陸軍的鴨綠江阻擊戰和海城反擊戰。更是打的悲壯慘烈,屍山血河。旅順戰役寸土必爭,倭寇惱羞成怒以屠城泄憤。相比之下,明軍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平壤一戰,遼東軍前仆後繼,以人海戰術拿下平壤,龍山戰役中三百敢死隊員迂迴穿插,在日軍背後發起進攻,戰役勝利結束後敢死隊僅剩四人。開城保衛戰面對三倍於己的日軍,李如柏拚死守衛,城牆幾經易手,始終未能讓日本佔領開城。最後的露梁大海戰,明朝水師副都督鄧子龍以身殉國。盡管兩次戰爭的成敗不同,但是前線的將士都是應該得到尊重的,他們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國威軍威。作為為國犧牲的英雄,他們將永遠被我們緬懷紀念。 (4)戰爭中日本都是傾國之力,精銳盡出。大有決死一戰的氣概,將日本的國運賭在戰爭上。作戰也基本是亡命徒式的打法。這樣的一個鄰居,永遠值得我們警惕。 4、不同結果的原因以及反思 同樣是與日本作戰,同樣是在國力和軍力強於對手的情況,同樣擁有廣闊的中國大後方和優勢的補給,同樣是三軍奮戰將士用命。同樣是面對日本亡命徒式的打法。為什麼明朝可以勝利,然而清朝卻會失敗?要知道兩個朝代都已經到了統治階段的末期,表面的繁榮下已經隱藏了深深的內部危機。世人都把清朝的失敗歸結到政治的腐敗和日本軍事實力的強大的,但這種看法未免膚淺,就讓我們整個戰爭過程里明清雙方形成鮮明對照的幾個情況來看一下吧! a) 朝鮮戰爭打響後,明朝內部雖然戰和之爭不斷,兵部尚書石星甚至一直堅持頑固議和立場。但一向昏庸的萬曆皇帝這次的抗戰決心異常堅定。雖然祖承訓全軍覆沒,但萬曆皇帝勇敢的承擔責任,並未責罰相關將領,更未向日本退讓半步,而是堅決的派遣遼東軍主力入朝參戰。很快扭轉了被動局面。反觀清軍,在是戰是和問題上,雖然光緒皇帝壯志滿懷,但是掌握實權的慈喜太後卻始終左右搖擺,首先在日本進兵朝鮮的情況下並未作出決策,坐失戰機,接著在戰爭爆發後也沒有宣布明確作戰目的,這使前線將領幾乎不知所措。兵力部署和調度情況更加混亂。導致清軍迅速崩潰,把虛弱的鴨綠江防線暴露在日軍的眼皮底下。 b) 明軍參戰後指揮相當統一,水陸配合極其默契,協同作戰戰果輝煌。面對倭寇的瘋狂攻擊,明軍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迅速與敵人主力展開決戰,以攻為守,最大程度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迅速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將日軍壓迫在朝鮮沿海的幾大堡壘中。迫使其從海路逃跑,並最終於露梁海域聚而殲滅之。而清軍雖然奮勇殺敵,卻是各自為戰,相互間幾乎沒有協調和配合。特別是平壤保衛戰,明明在人數上不弱於日軍,可偏偏落得左寶貴孤軍作戰的結局。北洋海戰中,更是放棄了優勢的地理優勢和海陸防禦配合,禁止北洋水師援救威海炮台,使北洋水師眼睜睜看著陸地防禦被佔領,最終使得自己被團團包圍,困死劉公島。在整個甲午戰爭里,清朝的軍事指揮系統幾乎失效,整個戰爭中都在被動防禦,處處挨打。 c) 戰爭開始後,明朝迅速著手搶奪制海權,加緊趕制新式戰船,調集幾乎傾國之力的水師部隊雲集朝鮮。很快形成了對日本艦隊的絕對優勢。並在露梁一戰中成功摧毀了日軍的海軍。而清朝卻猶豫不定,對水師的調度更是保守,先是豐島海戰,以兩艘軍艦面對日本艦隊,鬧出了掛白旗的國際笑話。後來黃海大戰後更是畏敵如虎,只想如何保全北洋水師,卻不想如何殲滅日本艦隊。其實,當時以清朝海軍的勢力,若集中南北洋艦隊,定可在遠洋置日本於死地。可惜,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清朝輸掉了最後的家底。 兩次戰爭中,日本的戰術都是一樣的,即先搶奪制海權和朝鮮戰略要地,再直插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迫使中國投降,達到戰略目的。其實這種戰術帶有極大的賭博性。倘若在一處遭到對手的牽制,就將滿盤皆輸。因為日本國土狹小,補給有限,不可能與中國拼消耗。明朝與清朝戰爭初期都有戰敗,但明朝是阻擊戰,以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和延緩其攻擊步伐為結果的;清朝則是潰敗。事實上,戰爭的結果從開戰時的態勢就已經註定了。究一下戰爭的結果,可以粗略總結出以下觀點: 1、中日大戰,中國擁有著先天的優勢,即豐厚的人力和資源,以及廣闊的大後方和漫長的補給線。中日開戰,即使日本可以以優勢兵力和裝備暫時取得優勢。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如戰事進展緩慢,其國力也必然被拖垮。明朝抗倭援朝戰爭持續七年,日本幾乎被打到崩潰邊緣,戰爭結束不久即爆發內亂,國內長年內戰,國力一撅不振達200年。甚至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青年時僅憑幾條海盜船就橫行日本。所以除唐朝外,歷來對日作戰的方針都必須作好持久戰的准備,抗日戰爭的勝利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是滿清卻不明白,西太後原本期望速勝,在自己60大壽前贏得戰爭,結果卻是迅速崩潰。而後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戰爭潛力,急忙結束了戰爭,以至喪權辱國。 2、中日交戰,朝鮮為重要戰略爭奪地。失朝鮮則失中國。失去了朝鮮,日本的優勢陸軍就有了廣闊的空間。朝鮮豐厚的資源和巨大的生產能力也能為其支持戰爭,抗戰八年我們一再敗退,與這一點不無關系。而清朝丟失朝鮮後,既而丟失遼東大部分地區。明朝守住朝鮮,最終贏得了戰爭。 3、對日作戰,絕對不是一場局部戰爭,更不是一場可以迅速結束的戰爭,因為日本每次對華作戰,其戰爭機器都是瘋狂開動。中國必須要做出打全面戰爭的准備,才可贏得最後的勝利。事實上,以中國的國力和基礎,若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其效率必定十倍於日本。明朝水師原本弱於日本,但一經運轉便威力無比,而清朝政府一味小心翼翼,僅靠淮軍和北洋水師抵抗,其他軍隊則處於觀望狀態,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4、作為統治者,必須要有戰斗到底的決心,戰爭決策一旦作出,必須厲行,不可再有搖擺。中國軍隊雖然派系嚴重,但只要思想統一,調度得當,依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核心力。清軍的全線潰敗,與清朝內部始終沒有統一思想有很大的關系,作為統治者則更加搖擺不定。使得指揮系統嚴重混亂,幾乎使軍隊成了瞎子。 5、日本軍隊攻擊迅速,沖擊力量強,但也有其明顯的弱點,即持續戰爭能力差,一旦遭受激烈抵抗,必定使戰局扭轉。對付日本這種敵人切不可有消極防禦的戰略思想,那就如同與影子作戰。對日本必須制定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在開戰時就打亂其進攻陣型,切不可消極保守,否則,就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下場 .
⑼ 明朝抗倭戰爭如何開始的如何結束的
兩次抗倭援朝戰爭,最終以明朝勝利而告終。兩次戰爭,自萬曆二十年起,綿延七年,至萬曆二十七年終結,戰爭雙方前後共調動數十萬兵力投於朝鮮半島,水軍、陸軍全面參戰。用兵期間,明朝在面對寧夏叛亂、播州叛亂、女真擾邊等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仍從遼東、南直隸、廣東、浙江、福建、四川等多省區抽調大量兵力,不遠千里赴朝作戰,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數萬明軍將士長眠在異國土地上,費銀八百萬兩,國庫進一步空虛。但戰爭勝利的意義卻不可低估,日本受此打擊,在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的二百年裡都不敢再輕易挑釁,不僅是朝鮮半島,我國東南沿海各省份也換來了長期的穩定和安寧。 中、日、朝三國在對待萬曆年間兩次朝鮮戰爭的態度上也是各執一辭。日本史書把萬曆朝鮮之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作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中國清史、近現代史對抗倭援朝多持肯定態度,認為不援助朝鮮,戰火必然燒到自己身上,而且其害更甚。出於民族大義、維護和平的立場理應出兵。反思的聲音也不少,如認為抗倭援朝對人力物力的消耗太大,分散了明王朝的精力,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垮台。日方的大部分史籍則採取緘默立場,既不粉飾也不坦白自己在兩次侵朝戰爭中的失敗。多強調客觀理由,而不從自身出發發掘戰爭背後深層次的內容,作為一個戰爭發動者,未免有些不負責任。朝鮮半島特別是韓國的歷史書多誇大自身在抗倭斗爭中的作用,對明軍將士功績則一筆帶過。特別是一部分韓國人過分拔高民族主義情節,對明朝的抗倭援朝戰爭採用極端態度。筆者曾結識一位韓國留學生,她來中國留學前學習導游專業,她的韓國導游手冊頭幾頁赫然用中文寫著:「我們的國家(指韓國)在十六世紀末期屢遭中國、日本等國家的侵略,人民流離失所……」如此面對歷史,不禁讓人發出無限感慨!萬曆年間明軍若不出兵奮力抵抗倭寇,朝鮮半島真的是難逃亡國滅種之難! 青史昭然,忠魂不滅,抗倭援朝,功垂千古!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義武奮揚,跳梁必戮!
⑽ 萬曆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非常有名,究竟有多慘烈
在明朝歷史上,戰爭多於繁星,一如捕魚兒海之戰,土木堡之變,戚繼光的抗倭之戰,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等不勝枚舉,但有一場戰爭一直被遺忘在歷史深處,而拂去歷史的塵埃,如今我們再去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將會看到一位英姿瀟灑的將軍,在那異國他鄉的戰場上,替異國人民,替天子將懷著豺狼之心的敵人打退,保衛了身後的祖國,這場戰爭就是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歷史上唯一一次單憑自己的實力徹底戰勝日本的大型戰爭。而這位將軍便是明朝名將李如松。
在這場抵禦外敵的戰場之中,明朝軍隊將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幫助了朝鮮幫助了明朝,打破了日本的痴狂之心,同樣在異國他鄉也埋葬了很多當年的為這一切付出生命的屍骨。萬人出征千人回,英靈屍骨留他鄉,是也。雖然現在在韓日兩國的歷史中對於這場戰爭記錄少之又少,但是我們依然要銘記在抵禦外敵的征途上,他們都是我們整個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