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燈光有哪些電影

燈光有哪些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17 07:04:09

Ⅰ 有什麼電影燈光用的很好的推薦下最好說下哪些片段

波蘭及歐洲四國聯合攝制的
二戰題材影片《黑暗彌漫》可以勝任,
此影片問鼎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描述的是 ,
一名普通的烏克蘭下水道工人索漢
帶著一群終日被德國人到處搜捕圍剿而走投無路的猶太人
藏身於一黑暗深埋的城市下水道內,

……
當然!一開始,
索漢只是為了利用這個機會,多從他們身上撈些錢,
甚至是他們的珠寶,,
……..

以檢修下水道作為掩護的他,
把物價日益飛漲的土豆和熏肉買回來,
然後悄悄溜進下水道內帶給那些飢寒交迫,
惶惶不安的猶太人
………

他們當中 ,
有無法繼續忍受苟活而悄悄叛離的男人,
有親手扼殺自己才分娩不久的嬰兒瀕臨於絕望與崩潰邊緣的,
心力憔悴的年輕母親,
有雖已神情恍惚,卻仍心懷信念,不停祈禱的猶太信徒,
有每一天只能站在充滿惡臭,潮濕與陰暗之處唱歌,
日夜與老鼠為伴,身上只有一件
破舊毛衣的小女孩
~………

周而復始間 ,,
索漢每一次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發生時,
心靈的震顫都無法掩飾的從眼神中流露出來 ~

於是,漸漸感同身受的他,
歸還了猶太人的珠寶,
並開始自己默默墊付用來給他們采購的費用,,,
………

「 要不遺餘力的圍剿猶太人 ~
毀掉所有的城市設施,什麼也不留給俄國人 !」

日漸衰敗的納粹軍隊鞏固並執行著
自己在這里日益強硬和嚴酷的法西斯新秩序,
烏克蘭警察隨之庸附 ,,

得到搜捕消息的索漢,
總是先一步將他們迅速的轉移至下水道另一處,
……

就這樣,,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
終於以德國人的敗退和俄國人的到來而宣告結束,
就在索漢將猶太人從下水道裡面依依拉上來時,
已是衣衫襤褸,面色蒼白的他們,拚命用手擋住刺眼的光線,
竟已經都無法適應地面上燦爛明媚的陽光 ,,

因他們不知道,
自己已在里沃夫這黑暗彌漫,
臭氣熏天的下水道內已度過了漫長的整整十四個月,,,
…….

你可想像 那黑暗彌漫的氛圍之中,
人們只有微弱的燭光和手電筒光來照明身邊的一切,
個人感覺此片使用CG特效少之又少,所以要營造出這樣一個環境跟氛圍,
就要完全託付於使用燈光的技術,
你可以親自觀影體會一下
就會明白 ~

Ⅱ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綠色的燈光有什麼寓意

在《了不起的蓋茲比》中,綠光的寓意:就是暗示,那片夜空隔著他年少時的承諾,阻斷了曾經堅定不移的情感,一切好像都化為了夜空中的綠色光芒,徹夜未滅。而那盞綠燈,正是蓋茨比所畢生追求的——那個遺落在他青澀年華里的花季少女,因為那是他心底最深處的那一份悸動。

她為他開的那盞綠燈,只是那一盞在碼頭盡頭小小的綠燈已。他沒有放棄,他拚命的去完成他唯一的使命,而那盞綠燈,以前是那麼的遙遠,現在,他和那盞綠燈似乎只隔著長島那片黑漆漆的夜空與海灣。可是他不知道,他需要東西太多了——上流社會的身份, 大把的金錢。



Ⅲ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叫…的燈光

1、《大洋之間的燈光 》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2015)
2、《天邊的燈光 》The Light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1971)
3、《危險的燈光》 Danger Lights (1930)
4、《點亮燈光 》Keep the Lights On(2012)
5、《燈光之外》 Beyond the Lights (2014)

有沒有你要找的那部電影,就這幾部電影符合你的描述了~
對的話請採納一下答案~吧

Ⅳ 推薦十部光線運用得非常棒的電影!

暮光之城 斯巴達三百勇士 撞車 指環王 變形金剛 地心游記 微光城市 阿童木 阿凡達 藝妓回憶錄謝謝採納 都是用光很好的電影!

Ⅳ 推薦十部光線運用得非常棒的電影!

微光城市``````````````````

Ⅵ 《燈光》主要內容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學好本領,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先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借著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書的插圖,圖上畫著一個孩子在電燈下讀書。

課本上的插圖使郝副營長陷入對未來的憧憬之中,戰鬥打響後,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和突擊隊失去了聯系。郝副營長點燃了那本書,用火光為後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結果暴露了自己。戰斗勝利了,郝副營長卻犧牲了。

拓展資料:

課文主要寫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的憧憬陷入在一本書里的一個在電燈下讀書的孩子,並希望用上電燈造福孩子;戰鬥打響後,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為後續部隊照亮前進的路郝副營長點燃了那本書,暴露了自己,最後犧牲了。

本文已被選入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1課、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八單元第三課。

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先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借著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書的插圖,圖上畫著一個孩子在電燈下讀書。這幅插圖使郝副營長陷入對未來的憧憬之中;戰鬥打響後,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和突擊隊失去了聯系。郝副營長點燃了那本書,用火光為後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結果暴露了自己。戰斗勝利了,郝副營長卻犧牲了。

電燈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卻是戰爭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詞。為了全國解放,為了讓後代過上安寧生活,郝副營長和很多革命志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靜的口吻寫出自己的回憶,卻蘊涵著深沉動人的情感。

與《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樣,本文採用倒敘的手法,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寫起,敘述過去的事情,結尾又回到寫燈光。首尾照應,結構緊湊,文脈相通,含義深刻。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對往事的回憶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調詳寫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而郝副營長在戰斗中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作者卻用白描的手法「略寫」,兩相對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執著的理想。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

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

Ⅶ 《燈光》的資料 啥都行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雲:「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後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後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後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葯),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就這樣,由皇後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沒有一個人敢拉後的!我和娟子是替換著來磕的頭。」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而虔誠。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餘,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後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詠月古詩詞集錦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圓月被視為團圓的象徵,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從歷代詩詞中節選出的與明月、中秋有關的名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淡盪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閱讀全文

與燈光有哪些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賞析電影的聲音 瀏覽:20
電影霍比特人1西瓜影音 瀏覽:937
電影膠片是怎麼拍的 瀏覽:190
口袋宇宙電影上海 瀏覽:27
少年犯電影全集免費的 瀏覽:307
迪士尼相關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07
電影微商違法嗎 瀏覽:119
美國電影狙擊父女完整版 瀏覽:823
x戰警電影完整版觀看 瀏覽:895
破涕為笑俄羅斯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82
趕屍夜譚完整版電影 瀏覽:214
戰爭短視頻電影 瀏覽:504
一群人在一個島上哪裡的人獸雜交的一個電影 瀏覽:969
二戰電影迷失完整版 瀏覽:182
bt電影網站導 瀏覽:349
黃金時代電影全集 瀏覽:550
哪裡能看騰訊視頻vip電影下載 瀏覽:855
天才捕手電筒影哪裡放映 瀏覽:298
一部大山裡講述爺爺的電影 瀏覽:948
韓國電影圖片愛人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