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究竟需不需要尊重歷史
在現在的電視劇中,許多的歷史都被篡改,為了電視劇的精彩竟然將我們的歷史所改寫,這樣的做法是不尊重歷史的行為,就拿我們所熟悉的抗日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來說,一些電視劇中的抗日劇情真的已經出神入化,竟然能夠一個人打死十個人自己毫發無損,這種劇情真的是最多的,這看似已經有些誇張了,其實還有更嚴重的,在電視劇中手撕鬼子都成為了事實,這些電視劇的劇情有些將日本太醜化了,而且對於電影的結尾有時竟然會出現一些統計數據,也都是不準確的。
我們只有正確的面對事實,才能不被我們現在的社會所淘汰,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面對我們的未來,讓我們能夠在未來也能創造出一片新天地,現在我們的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❷ 電影《草船借箭》和歷史不符合的地方
三國時期,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受到後人的傳頌,近年來,關於草船借箭的題材電影和電視劇也層出不窮。然而真實的情況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草船借箭的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羅貫中根據曹操伐吳的事跡加以加工而成,這次,孫權才是主角。
公元211年到公元219年,建業成為東吳的行政中心有9年,因為孫權還沒有稱帝,所以「六朝古都」並不是從這年算起。但對建業的影響是深遠 的,孫權在楚國金陵邑的故址石頭山上築城,名叫石頭城,作為軍事要塞,也就是現在清涼山一帶。南京的政治、經濟中心以前一直在秣陵,此後漸漸移到了現在市 區位置。這9年相當於正式成為都城前的試用期,時間不算短,建業的表現又怎麼樣呢?
孫權在這里完成的大事件,概括起來講就是:與曹操如談戀愛,關系時好時壞;與劉備如離婚,漸行漸遠,直至徹底交惡。當然其中有交錯,與曹操翻臉的時候必定與劉備笑容迎臉,與曹操消停一會必定和劉備大打出手。就像「鬥地主」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與曹操的摩擦斷斷續續,說兩次比較大的戰役。這在《三國演義》中有相似的情節,只是主角都換人了。《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諸葛亮,但這是作者羅貫中虛構的,故事的原型其實是孫權。
公元213年,曹操為了復仇,經過幾年的休整,進軍濡須口(今安徽含山縣內)。這在長江以西,孫權為了防守曹軍建立的軍事據點。曹操以張遼、臧 霸為先鋒,號稱有40萬人。但他們有心理陰影,上次赤壁之戰吃的苦頭大了,害怕悲劇再次上演。張遼越走腿越軟,到了半途還想撤兵回去。臧霸心裡也抖豁,壯 著膽子給張遼打氣:曹公會安排好一切的,怎麼會扔下我們不管呢?千萬不要怕。第一戰,曹軍得勝,還攻破了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了都督公孫陽。孫權得到消息 後,迅速帶了7萬人抵抗,派甘寧成功地夜襲了曹操大營。
此後曹操大軍不知道中了什麼邪染上了恐懼症,如同驚弓之鳥。孫權連連挑戰,曹軍像是為逃避挨打躲到床下的小孩,死活不出來。孫權大搖大擺地坐著 大船觀看曹操的水軍,曹軍不敢出擊,只能遠遠地亂箭齊發。孫權的船因為一面全被射中,船身傾斜,孫權命令手下很從容地把船轉個方向,曹軍也很配合地再次發 箭,直到另一面也射滿了箭,船身得以平衡,孫權才坐著船不緊不慢地離去。史書上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孫權坐著小船看曹軍,曹操沒有派人放箭。孫權為了顯擺 示威,一路敲著喧天的鑼鼓經過,曹軍眼睜睜地看著他揚長而去。不管哪種說法,都說明孫權不僅不懼怕曹操,還佔了一定的主動權。
雙方相持了一個多月,曹操看到孫權的舟船器仗軍伍整肅,長嘆了一口氣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死去的荊州刺史劉表)兒子,豚犬耳!」豚 是豬的意思。當時正是綿綿春雨,孫權知道曹操的北方軍隊不適合作戰,寫了一封信給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諷的口氣,還夾了一張紙條,另寫了 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帶著輕蔑和詛咒。 但曹操看了卻很高興,因為他一直想退軍,就是找不到借口,這次終於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對部下說:「孫權不欺孤。」隨後看著無邊的江水,帶著無奈 和嘆息撤兵北返,留下一個傷感的背影。這一戰,長江以西有10多萬戶看到東吳勢強,搬遷到長江以東。此後曹操不服氣,又發瘋似地組織了幾次進攻,但都無功 而返。孫權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長江以北的局勢。
❸ (高一課本)看與課本有關的歷史題材電影或電視劇,就其中不合時代特點的史實加以論證 500字
高一課本是中國近代現代史吧!這跟電影或電視劇聯系起來很難類!
不過我知道一點。
那就是,多半滴電影或電視劇放滴都是--中國把小日本打得如何如何狼狽!
史實正好相反。
在戰爭的前,中期中國勝少敗多。
曾被小日本佔領了超過一半滴國土。
只到後期才因為世界形式滴急劇變化{高2世界史里有}
和中國人民團結頑強滴反撲,小日本滴野心才宣告失敗!
❹ 如何看待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的藝術性和歷史真實性的取捨
歷史劇是指取材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電視劇。顧名思義,歷史劇所敘述的主要事件、描寫的主要人物要求歷史上有其人其事。這就意味著歷史劇不等同於古裝戲,歷史劇是古裝戲之一種,與一般古裝戲不同的是它的講述不可任意為之。而應以歷史為取材來源。同時歷史劇又是以劇為本體,這決定了歷史劇不是嚴謹的教科書。而是一種藝術形式,是基於某種視角的對於歷史某一片段的審視、渲染、發揮,應該凸顯它的戲劇本色。
時下的歷史劇研究大致可歸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研究著筆墨於歷史劇分類的精細化上:不論是將歷史劇兩分的歷史紀實劇、歷史故事劇:還是將其三分的歷史正說劇、歷史亞正說劇、歷史戲說劇,或是正說劇、改編劇、戲說劇:此類研究往往是將已有劇目進行歸類,分別列舉其區別於其他種類的特點之所在。種種類別劃分自有其可取之處,但由於止步於類別劃分與特點羅列,此類研究對於歷史劇的再創作並無多大的指導意義。
第二種研究致力於析解歷史劇與歷史記載之間的差異,以歷史記載為准繩指摘歷史劇的失誤,探討歷史劇的真實性問題。這種做法仍有欠妥之處。
首先,探討歷史真實問題以歷史記載為准繩難以立足。歷史真實問題即歷史劇對於人物事件的敘述是否與事實相符,而歷史記載不等於歷史事實。歷史記載是主觀化之後的產物,因此,以史書為准則證明歷史劇的內容不符合歷史真實就等於以一個帶有主觀色彩的事物為標尺度量另一種思想產物的主觀化程度,這本身就是難以立足的。當然,歷史記載的主觀色彩並不能成為否定史書文獻在研究歷史方面所具備的價值的依據,更不能成為某些荒唐的戲說劇以「歷史不可追尋」為理由進行自我辯解的擋箭牌。確定的一點是。糾纏於歷史劇與史書記載之間的偏差、要求歷史劇「為史學買單」,這種做法有失允當。
第二,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分屬於不同的層面,二者之間並無必然的依存關系。歷史真實是實有層面的,發生過的、存在過的就是真實的,反之就是虛假的、偽造的:藝術真實則是在假定性情境中展現的內蘊的真實。是抽象層面的,具備歷史的可能性、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就是真實的。歷史真實固然重要,但藝術真實才是歷史劇的關鍵之所在。倘若拘泥於歷史真實的嚴正,失去了趣味性與豐富的想像力,歷史劇只能淪為生硬刻板的教科書。
第三,事實判斷不能代替歷史判斷。即使歷史劇如實展示了真實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也僅僅是提供了作出事實判斷的前提,事實判斷回答「是什麼」的問題,提供給人們有關歷史的知識,而歷史劇的目標在於作出歷史判斷,即在於傳遞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歷史判斷包含著探討「為什麼」的成因判斷以及回答「應該怎麼辦」的價值判斷。與歷史研究相似的是,歷史劇創作者同樣應該「總是帶著要解決某個問題的目的、動機去研究歷史,也就是說,研究者要通過歷史的考察尋求某種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
因此,上述兩種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同樣疏於對目前歷史劇創作整體性問題的析解和把握。歷史劇創作目前的困擾不是劇種比例的失調,即不在於說正劇太少而戲說劇泛濫,戲說歷史、正說歷史都是可取的形式,關鍵在於如何戲說如何正說,即歷史劇該怎麼說。在於整體創作理念把握得是否精準。
歷史劇創作的主旨是什麼?僅僅告訴人們往昔發生了什麼?充當聲畫並茂的教科書?在有限的篇幅里,它所能給予的歷史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更何況人們收看歷史劇的動機不在於單純地獲取歷史知識。當然,與其他種類的電視劇一樣,歷史劇作為大眾文化時代的精神消費品之一種,提供消遣和娛樂是它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歷史劇更重要的使命在於在提供娛樂消遣的同時,挖掘深藏於歷史之中的能夠啟迪當下、昭示來者的內蘊,吸取前輩的教訓:揭示往昔的智慧:將歷史書寫成為對當代社會具備啟發性的潛文本,以史為鑒,從而賦予歷史以鮮活的面孔、嶄新的生命。
❺ 歷史題材的電影中的都有哪些錯誤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個錯誤的地方,就是蜀漢的旗子,上面標注的是蜀,但其實真正的就是蜀漢的旗子標注的是漢,而不是蜀,這就是電影中出現的比較大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