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部電影男主角大學畢業然後執著於做動漫,然後在住在出租房裡,喜歡上了隔壁的女生
食夢者
一直以成為一個能夠把自己的作品動畫化的組合——真城最高與高木秋人,憑著年紀輕輕的14,5歲便不斷向自己的夢想進發努力,遇上各種機...
㈡ 紅色經典的好書推建卡
《紅岩》《紅日》《紅旗譜》《創業史》(柳青)《山鄉巨變》(周立波)《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被合稱為「三紅一創,山青保林」)《上海的早晨》(創作於1950年代)《太陽照在桑乾河上》(1949年以前),電影《中華兒女》《鐵道游擊隊》《烈火中永生》《紅色娘子軍》(導演謝晉)《英雄兒女》(創作於文革前)《閃閃的紅星》(文革中)《開國大典》《解放戰爭三部曲——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周恩來》《焦裕祿》(文革後),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保衛黃河》(1949年以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唱支山歌給黨聽》(文革前)《黨啊,親愛的媽媽》《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文革後)。
㈢ 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範文5篇精選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作為「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屏的作品,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自登陸央視一套八點檔以及愛奇藝、優酷、騰訊等全網視頻以來,收視率及熱度、口碑持續攀升。那你知道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 範文 都有那些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範文5篇精選。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範文1
3月16日晚9時,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甘肅省委宣傳部指導支持的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創作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首播,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通過網路、電視、移動客戶端等方式准時收看,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這部劇一經播出,在網友中間也炸開了鍋。網友們表示這部劇切合時代主旋律,能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很不錯,同時也對劇情展開激烈討論,並表示很期待接下來的劇情。有網友留言:「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真是太感人了, 故事 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樣,我們要汲取榜樣的力量,牢記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讓老百姓脫貧致富過好日子。」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貼近生活,以其極強的時代針對性和巨大的現實 教育 意義,讓高台縣廣大幹部群眾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大家一致表示,將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勇擔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積極貢獻力量。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易地搬遷的故事展開,是一部緊貼我國農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的主旋律正能量精品力作。不僅生動反映了西部地區特別是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講述了西部貧困地區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而且同時也展現了張掖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 文化 、獨特的風土人情、濃郁的鄉村氣息。對於宣傳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宣傳西部地區推進精準脫貧的新舉措好辦法,宣傳基層幹部及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生動實踐,鼓舞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範文2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作為「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屏的作品,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自登陸央視一套八點檔以及愛奇藝、優酷、騰訊等全網視頻以來,收視率及熱度、口碑持續攀升。
該劇由白永成執導,曹銳編劇,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楊錚、周笑莉、孫嘉璐、邱林等聯袂主演。講述了我國西部某地的貧困村「焉支村」合並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後,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這樣一部農村奔小康的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由於劇情節奏、矛盾沖突此起彼伏,緊扣時代脈搏,較為符合觀眾的胃口。而且該劇既有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等大家熟知的戲骨演員,又有楊錚、孫嘉璐、邱林等青春養顏的美女帥哥,中青兩代的家長里短、愛恨情仇也成為追劇的 熱點 ,不僅兼顧了主旋律題材,也讓劇情更加生動、真實、接地氣,引發老中青各年齡層觀眾的共鳴。觀眾紛紛留言打CALL:「每晚都陪爸媽看《一個都不能少》,喜歡陳瑾老師演的鳳鳳,溫柔又善解人意,全家都在追劇」、「確實挺高能的,每一集都能整出點事來,劇情很緊湊,我一個90後竟然也追了」、「很貼近生活的電視劇,看完前三集就入坑了」。
《一個都不能少》儼然已成為當下的最「網紅」劇。作為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不僅人民日報、新華社、新京報等主流媒體重點推薦,各界KOL自媒體大號也紛紛安利,連徐崢、王寶強、朱一龍、黃曉明、張一山、張嘉譯、斯琴高娃、朱亞文、佟大為、袁姍姍、聶遠、鄭愷、潘粵明、保劍鋒等近百名明星力薦。毫無意外,《一個都不能少》將成為近期主旋律的爆款大劇。
在昨晚播出的劇情中,焉支村由於山體滑坡全村人連夜緊急轉移,即將與「冤家」丹霞村合並。兩村人合並後,又將發生怎樣更強的矛盾沖突,「拆人祖墳」這樣的宿怨又如何化解,趙百川和夏寶生兩位村書記「相愛相殺」如何搭檔工作,趙百川和寡婦鳳鳳不清不楚的關系會不會更加明朗化,劉東橋、丁香、夏雪年輕人的戀愛糾葛如何處理……接下來的劇情將越來越吸睛。
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範文3
3月16日,由咸陽市申請立項並參與聯合攝制、出品的大型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1套晚九點檔首播,作為2020年「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屏的作品,這部劇一經播出,就收獲了觀眾的好評。
「該劇以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為背景,生動反映了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為我們紀檢監察幹部鼓舞了干勁。」
「感覺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看電視劇的同時也讓我們壓力倍增,如何通過完善監督制度,推動清廉鎮村建設,助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是我們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紀檢監察幹部觀劇後,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據悉,今年以來,縣紀委監委持續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著力糾治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目前已公布4批共30個關於農村項目資金管理不規范等民生領域突出問題,對4起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通報曝光,引導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履職盡責,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這部電視劇通過講述村支書與縣委書記為解決長期不能脫貧的「焉支村」與富裕的「丹霞村」合二為一所產生的激烈矛盾,最後從「貧困村」轉變為「首富村」的故事。生動、鮮活地展現了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農村面貌和農民精神風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反映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第一線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典型 經驗 。
作為一部緊扣時代脈搏的脫貧劇,將鏡頭聚焦於當代年輕人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文化重塑鄉村的嶄新視角,給觀眾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全新的中國新農村,在描繪農村蓬勃發展的同時,還將當下大熱的「生態移民」、「生態旅遊開發」、「大學生回鄉創業」等內容融匯其中,是 傳統文化 與新興文化共同交織起的時代變革的最強音。劇中不乏咸陽元素、西部風情。
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範文4
全程在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播出當晚,肅南縣馬蹄藏族鄉黃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來到村民家中,滿懷期待地與村民們一同觀看這部電視劇,尋找著劇中的「自己」。
黃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阿占斌說:「這部電視劇還沒上映時,我就從網上看到了很多的拍攝花絮和劇本內容,看到劇中的一幕幕也讓我回想起了剛來到黃草溝村的時候,6年前的13戶貧困戶可謂都是一貧如洗,大家的起步都是從駐村幫扶工作隊協調幫扶單位張掖市畜牧局發放的17隻基礎母羊開始,到後來縣扶貧辦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擴大養殖規模,再到「一戶一策」精準施策鞏固提升,才發展到了今天13戶貧困戶多則擁有基礎母羊300隻,少則80隻基礎母羊的養殖規模,全部穩定脫貧鞏固提升的地步」。
畜牧業是黃草溝村的主導產業,也是駐村幫扶工作隊產業扶貧的切入點,近年來,該村探索推行「黨員帶頭示範+帶動周邊農牧戶」生產發展模式,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鼓勵黨員學習周邊養殖大戶養殖經驗,帶頭對養殖方式進行改良。對缺乏發展資金的13戶貧困戶家庭,積極協調縣財政局落實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用於擴大養殖規模,實現了「一戶一策」既定的年度增收工作目標。該村在大力推進畜牧業發展的同時,駐村幫扶工作隊各顯神通,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會同村「兩委」全力抓好村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改造部分老舊自來水管網,維修損毀路段,新建老年人活動室、村級獸醫室,持續完善提高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都得到大幅提升。
黃草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宏斌對記者說:「以前我們村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是兩腳的泥,吃水也都得靠牲口馱,自從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後,通過他們的努力,現在我們村水泥路修上了,自來水通上了,路燈也按上了,還新修了鄉村大舞台、 籃球 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王榮文說:「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我們會進一步提振工作的精氣神,更細更實的做好駐村幫扶各項工作,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扎實基礎。」
據了解,去年年底該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已按期完成了張掖市脫貧攻堅重點任務「沖刺清零」入戶核查工作,對全村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開展了「回頭看」工作,認真做好在非建檔立卡農牧戶中開展邊緣戶摸底排查和對已脫貧戶中不穩定戶摸底監測工作的同時,規范完善脫貧攻堅村戶檔案資料,切實做到固強補弱,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觀看《一個都不能少》後有感心得範文5
36集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登陸CCTV-1黃金檔,開播首日就攬獲好評,「這才是最適合這個時候看的振奮人心的電視劇。」 「終於來了,就等這部了!」網友們紛紛趕來圍觀!
為家鄉打call
張掖老鄉全都來了!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當張掖丹霞以色彩繽紛、五彩斑斕的視覺沖擊亮相熒屏時,引來了觀眾的驚嘆:「滿屏都是福利,每一幀都是明信片啊!」
驚艷觀眾的又豈止張掖的丹霞美景,更讓人感動的還有張掖人民的熱情好客!熱心又淳樸的他們紛紛趕來為自己的家鄉打call,邀請大家前來游覽,字里行間全都是興奮與自豪!
視覺上的極致美感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亮點之一,劇中的每一幀畫面都自帶濃郁的中國西部美學特徵。
劇中,雖然只相隔十幾里路,焉支村的土牆陋屋和丹霞村的智能化新農村小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既是對貧困地區現實變化的刻畫,也是對脫貧攻堅成就的展示。
導演白永成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他將自己對家鄉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一個都不能少》的創作中:「小時候家裡確實條件不好,自己走出來了總想為家鄉做點什麼。除了切實想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民朋友脫貧,更想讓大家了解我的家鄉,我熱愛的這片土地。」
「第一集一開始,色彩斑斕的丹霞地貌就鋪陳在觀眾的眼前,太平鼓隊在山間打鼓的畫面更是令人震撼,展現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和西北漢子的豪邁。」導演白永成說,「希望通過《一個都不能少》將當地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為甘肅的新名片。」
劇情強勢吸睛
觀眾「在線催更」
除了絕美的西部風光,引人入勝的劇情更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在已經播出的劇情中,為了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縣最富裕的丹霞村要與貧困村焉支村結成 對子 村。然而,兩村積怨很深,在豐收節上就摩擦不斷、矛盾升級……
有觀眾評價:「劇情節奏、矛盾沖突此起彼伏,兩位村支書性格不同,兩位老戲骨同台飆戲更是精彩非常。」
短短一集,不僅將人物關系交代得清清楚楚,也展現了激烈的矛盾沖突。有了第一集的鋪墊,觀眾們更加期待後續劇情的發展方向,紛紛留言「在線催更」、「搬好小馬扎,坐等更新!」、 「一集哪兒夠我看的啊,快更新吧。」
相關 文章 :
1.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作文5篇
2. 觀看央視《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選5篇
3. 2020《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精選5篇
4. 關於央視《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5篇
5. 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2019優秀觀後感心得10篇
㈣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有關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範文(精選8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跡材料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有關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凡成,男,漢族,1954年5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隧道公司四川錦屏二級水電站項目經理。
作為一位資深隧道工程施工專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奮戰在施工生產第一線,先後參與16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他帶領的團隊攻克高埋深、高地應力、高壓涌水和高水頭等世界級隧道施工難題,為我國超長隧洞建設和國家水電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2015年6月,孔凡成臨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錦屏電站交通公路氂牛山隧道工程。從簽下「軍令狀」那一刻起,他就冒著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種危險,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頓飯也在隧道里吃,實在太累了就在車上睡會兒。在他的帶動下,項目部奇跡般地創造了月開挖288米的記錄,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業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項目經理」和專家型人才。錦屏二級水電站引水隧洞是水電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應力高,岩爆強,涌水多」等特點。施工現場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滔滔江水,在這樣的環境下採用TBM挖掘機作業被美國專家認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關小組經反復論證,硬是在大山裡開鑿出一個組裝洞,經過149天的安裝調試,TBM挖掘機成功掘進。美國監理豎起大拇指說:「中國人,真了不起!」8年來,孔凡成率領團隊,在錦屏水電站中標工程14項,中標額從最初的1700多萬元增加到30多億元。他屢創紀錄,為企業和個人樹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說:「有他在,多難的隧道都能成。」業主單位領導說:「這里沒有他,我們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強忍淚水對老伴說,他現在還不能趕回來,因為工地上千頭萬緒,他不能摞下攤子不管。2015年,他母親病重的時候,他正組織大會戰,等他忙完工作趕回家時,母親已經離開人世,他連最後一面都沒見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處打工,沒有一人從他那得到過任何好處。
孔凡成榮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天津市廉政勤政優秀黨員幹部」。
孫三華,1979年出生,於2002年嫁到孫村鄉新建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與韋培琦結為夫妻。婆婆老實淳樸、厚道正直,丈夫韋培琦是一名手藝工,勤勞愛家。孫三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親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個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愛幼、和藹可親的女孩。從嫁過來起,婆媳關系一直很融洽。婚後盡管家境一般,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5年丈夫外出做生意,虧了不少錢,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而且在外面還欠了不少錢。丈夫從此變得消沉起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呆在家裡。孫三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生怕丈夫想不開,從此消沉下去。於是苦口勸導,耐心疏導,對他說「我跟了你,並不是看中了什麼東西,而是看中了你這個人,你的不服輸的性格。」在孫三華的鼓勵勸導下,韋培琦慢慢擺脫了陰影,從老本行開始,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軌,債務很快就還清了,而且日子也一天天紅火起來了。但是禍不單行,又一次的災難又降臨到他們的頭上,2008年5月,孫三華的婆婆因病高燒三天不起,家裡人看遍了附近的大小醫院都沒有起色,最後送到了蕪湖弋磯山醫院,高燒是退了,但從此卻落下了後遺症,從此半身不遂,說話口吃、手腳僵硬,吃飯、穿衣、梳頭、起床這些最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於是,她開始擔負起了給婆婆喂飯、喂水,洗臉、穿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
自2008年5月婆婆生病至今已四餘年,孫三華一直待在婆婆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從不言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老人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當初,孫三華既要服侍婆婆,又要把家裡農活也帶上,農忙季節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後出去做會兒事,晚上要收拾家務到很晚才休息,她起早貪黑,任勞任怨,毫無怨言,沒有抱怨,她知道:自己還年輕,只要吃點苦,一切都會有的,日子也會好起來的。她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麼簡單而又現實的要求。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個便桶在牆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備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無一不安排得妥妥當當。看著婆婆表達不準確,生活無法自理,難過又痛苦的樣子,孫三華心疼極了。她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尋醫問葯,只要對婆婆病情有療效的葯,不管多貴,她都省吃儉用買來給婆婆服用。
四年多來,孫三華很少在外過夜,都要趕回家侍奉婆婆,否則心理不踏實。有次內侄結婚,要到娘家幫幾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帶到了娘家。為了讓婆婆過得舒心,她買了一台電視機放在婆婆床頭,替她清寂解悶。這些年,丈夫韋培琦在外麵包工程,因為事情忙有時情緒不好語言上沖撞了老娘,孫三華勸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寶,我們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裡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煩呀!雷鋒同志曾說: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孫三華同志用十年來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為妻為媳之道,印證了她的孝心,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敬老、淳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光輝形象。孝在傳頌中放射光芒,在孫三華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得很開心,雖然生過大病半身不遂,口齒不清,仍然每天精神很好,身上乾乾凈凈。她經常用別人幾乎聽不懂的話說:「兒媳婦好啊,兒媳婦好啊!」
現在整個村的人都知道,都說沒有孫三華的孝敬之心,她婆婆就活不到今天呀!這個家也就不像個家。孫三華的孩子,在她的感染下,勤奮學習,在學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十分尊重孝敬自己的母親。尊老愛幼成了這個家庭的家風,代代相傳,根深蒂固。孫三華孝順婆婆,敬重婆婆的舉動,深受周邊群眾的好評,也深深感染了周邊村民,孫三華的事跡在周邊村隊廣為傳頌,大家在傳頌中受教育,在傳頌中受感動,在傳頌中升華思想,在傳頌中學習榜樣。有力地倡導了尊老愛老,敬老養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為創建和美家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表率,為新建村樹立了榜樣。
而孫三華卻說「我是普通的農民,沒什麼文化,靠的是沒日沒夜的辛勤勞動過日子。我的願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婆婆就是我的親娘,我只是做了一個女兒應該做的。」
牛振西,男,漢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
從自己一個人救人到組隊義務救援,14年來,牛振西帶領水上義務救援隊參與多次重大險情的救援,累計挽救90多條鮮活的生命。見義勇為已成為牛振西個人生活的常態和習慣,他獲得當地民眾交口稱贊。
2016年2月3日上午,河南鄭州滎陽市廣武鎮一個2歲孩子不慎掉入35米深井中。當地多方力量齊上陣,開展緊急救援。10個小時過去,進展很不順利。晚上7點多鍾,牛振西和隊友趕到。當時挖掘機和推土機已挖了17米的深坑,再挖下去可能發生塌方。救援經驗豐富的牛振西運用魚鉤釣魚原理,幾經嘗試,終於在黎明時分將孩子救起。
2017年暑假的一天,一名17歲女孩在黃河邊遊玩時不慎落水。牛振西和隊員接到求助後第一時間下水打撈,卻被漩渦纏住了安全繩,差點吞噬了他們的生命。最後他們艱難地把遺體打撈上來。
牛振西將自己手機號作為水上安全求助報警電話,在市110、119指揮中心備案,與之形成聯動。他的手機每天24小時從不關機,只要指揮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報警電話,都會第一時間通知他。14年來,牛振西帶領水上義務救援隊,成功實施多起高難度救援。這支隊伍也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注冊志願者152人,骨幹隊員80餘人的專業水上救援隊伍。
為了更好地防患於未然,牛振西和隊員們開始側重事前預防。從2012年起,他們在水域周邊學校啟動水上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講座,倡導「見義智為「」救人不舍己」的科學救生理念。7年來,開設講座500多場,受益中小學生、大學生超3萬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發生數量。
牛振西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稱號。
楊永峰,男,漢族,1971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應急救援中心理事長。
大巴墜崖,30多名乘客深夜命懸一線,楊永峰帶人披荊斬棘緊急救援;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鄉村,他冒著生命危險實施救援;「驢友」或群眾登山遇險,他拼盡全力搜救。他是群眾心中的「守護神」。
一次偶然的見義勇為,開啟了楊永峰的救援生涯。2015年3月2日深夜22時55分,楊永峰開車帶著兒子和3名員工行駛至省道五龍鎮小虎山路段時,發現先前一直行駛在前的大巴車突然消失了。他意識到大巴車可能墜崖了,立即掉轉車頭折返。他一面報警,一面帶領大家藉助手電筒,分工展開救援。他讓兒子和一位員工留在路上擔任「警戒」,打開雙閃燈,提醒過往車輛注意,並為下陡坡救援人員指路、做接引。自己和另外兩名員工則下陡坡,藉助手電筒的光,穿過荊棘叢救人。因為他們的及時報警與救援,為後續生命大營救贏得寶貴時間,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傷亡,挽救了13個人的生命。
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結束後,楊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先是將林州市委頒發的「林州市見義勇為積極分子」獎金捐給當地慈善總會,用於救助貧困家庭;隨後帶頭成立以義務搜救、救援為使命的紅旗渠應急救援隊。4年多來,他帶領團隊配合公安、消防、應急管理等部門,先後參與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災難應急處置等各類事件617次,成功挽救521人。
楊永峰和他的團隊將見義勇為的救援行動擴展到林州之外,先後多次到內黃、浚縣、淇縣、長治等相鄰縣市乃至太行山周邊參與救援。僅2018年,救援中心就出隊158次,出車923輛次,出動救援隊員1811人次。楊永峰榮獲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河南省見義勇為英雄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鄧志軍,男,漢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洪門街道誠城社區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
白手起家的鄧志軍,一手創立了企業,憑著誠信經營創造了優秀業績。他嚴把質量關,用多年堅守,打造了一個誠信企業,創建了一個誠信社區。
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鄧志軍信守承諾,不裁員,不減薪,不欠工資。他抵押兩套個人房產,又向朋友借了100萬元,足額發放員工工資、獎金。
2010年,他的企業承建喬謝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對工程嚴把質量關,決不允許偷工減料,所選用的建築材料都高於行業標准和合同規定。工程交付時村民敲鑼打鼓送來「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
30年來,他不欠國家一分錢稅款、不欠員工一分錢薪酬、不欠合作夥伴一分錢賬款、不欠銀行一分錢本息、沒有一條失信違法記錄、沒有一份違約合同。
2013年8月,鄧志軍參與創辦河南省首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新型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他堅持「誠信服務、服務誠信」,在社區開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講堂,推廣誠信文化,成立志願服務隊、「好人」宣講隊,2萬多名社區志願者參與活動。鄧志軍先後為希望小學、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災區群眾等捐資5000餘萬元。2009年,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成立「貧困家庭和農民工救助基金」,及時向有需要的家庭和農民工伸出援手。
鄧志軍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稱號。
郭建華,女,漢族,1953年7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電影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
郭建華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堅守一個信念「為農民放電影」,把為群眾放一部好電影、讓群眾看一場好電影,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
從上世紀70年代當上農村放映員至今,郭建華已從業43年。她從拉板車、抬機器、走村串鄉做起,與鄉親們結下不解之緣。她說:「只要鄉親們喜歡看,俺情願當一輩子鄉村放映員!」在當一線放映員的19年裡,她為農民放電影1.3萬多場。在當站長和公司負責人的24年裡,她帶領工作人員放映14萬多場。
郭建華將服務領域擴展至脫貧攻堅。她帶領放映人員深入7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29個貧困戶較多的非貧困村,三年建立100個農村扶貧電影放映點,放映電影近萬場。她創新性推出的「菜單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作為優秀案例向全國推廣。
郭建華放映過無數影片,讓她刻骨銘心的還是《焦裕祿》。她說自己堅持為群眾放電影的原因,源於電影《焦裕祿》里「焦書記拉著板車在風雪中給老百姓送救命糧」的鏡頭,正是焦裕祿精神激勵著她一直堅守。她說:「今後我要組織放映更多更好的優秀電影,為群眾送去更豐富的精神食糧,讓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代代傳頌。」
郭建華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張玉滾為了讓山裡孩子平等享受教育,紮根深山18年,矢志不渝奮斗在鄉村教育第一線。他潛心鑽研每門課程,苦練教學本領,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資助困難學生300多名,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照亮山區孩子求學之路。
他紮根山村無私奉獻。黑虎廟小學位於伏牛山深處,輻射的13個自然村零星散布在方圓十幾公里的帶狀山坳里。2001年師范畢業後,受老校長感召,張玉滾放棄去南方工作的計劃,來到這里做民辦教師,每月30元補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從家帶米面饅頭,自己生火做飯。他勸說妻子來校給學生們做飯。有一天,妻子在為學生軋面條時,右手四個手指不幸被機器軋折,落下殘疾。
張玉滾總是說:「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夢想就是我最大的夢想。」為了這份初心,他執著堅守,紮根山區,固守清貧,用無限關愛陪伴孩子們成長。學校師資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數學課,他和孩子們一起製作教具。科學課,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缺少體育設施,他就和孩子們玩抵羊斗雞。為教好孩子們英語,他自己掏錢去鎮上參加英語輔導班。一次騎摩托車到鎮上學習途中,剎車失靈,他頭撞大石,摔暈過去。醫院沒住幾天,他就在妻子攙扶下重回講台。他的執著堅守,為學生鋪就成長成才之路,先後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
張玉滾愛生如子,為學校建設傾注血汗。全校40多名住宿生,1/3是留守兒童。誰家爺爺奶奶年紀大,誰上學需接送,他都記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點,暴雨傾盆,他連忙起床,直奔留守兒童張明明家。到達時,眼看雨水就要淹沒床頭,他連忙抱起明明,背起腿腳不便的爺爺,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學校住宿生多,他學縫衣做飯幫孩子解決困難。2006年前,學校到山外不通車,5年間,他靠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學校蓋新房,恰趕農忙,農民工都回家搶收搶種,搬磚運料就落在他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沙,運水泥、平地基,新校舍蓋好時,他瘦得脫了相。
張玉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韋德華,女,漢族,1973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產科主任。
從公公被確診肝硬化,到後來發展成肝癌,10年間,韋德華無微不至地照料,用自己的言行演繹了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
婚後,為了方便照顧公公婆婆,韋德華和愛人多年堅持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並不擅長做飯的她專門買來菜譜,一樣一樣練習,學做二老愛吃的飯菜。1998年9月,她發現公公胃口不如以前,就帶他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老人得了肝硬化,需馬上住院治療。那時,她仍在讀研,和愛人月工資加起來不到2000元,而公公每天治病輸的白蛋白一支就要200多元,當時還不在醫保報銷范圍。公公每年至少要住兩到三次醫院,每次花費近2萬元,巨大的開銷讓她和愛人生活捉襟見肘。她節衣縮食,盡量讓公公吃得好一些。她親自上手,為公公扎針輸液。還自學中醫經絡按摩,每天為公公揉捏按摩。幾年來,她沒睡過一個踏實覺,沒為自己買過一件新衣。
2006年2月,公公被診斷為肝癌。韋德華陪公公到上海求醫。專家會診後建議做肝移植手術,至少需准備五六十萬元。為救公公,她決定賣掉和愛人唯一的住房。婆婆勸她把房子留給孩子上學用。她卻說,「只要公公還有一點機會,我們就要竭力爭取,錢沒了以後再掙!」她最終說服家人賣掉房子,籌得26.7萬元,又向娘家姊妹借來30萬元,終於湊齊近60萬元救命錢。為了讓公公盡快痊癒,她盡心盡力,照顧得更是無微不至。
公公去世後,婆婆心情不好,有時會對韋德華發脾氣。盡管感到委屈,她卻將淚水咽進肚裡,用忍讓和寬容化解矛盾。韋德華常說:「只要看著親人健康,我就很開心,受再大的委屈也值得。」
韋德華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㈤ 麻長順扮演者
麻長順
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中角色
麻長順,2021年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中登場的人物,由毛孩飾演。
基本信息
麻長順
飾演者
毛孩
性別
男
角色介紹
懶漢。
角色出處
江山如此多嬌《江山如此多嬌》是一部由安建執導,王成剛擔任編劇,羅晉、袁姍姍主演的電視劇,於2021年1月10日在湖南衛視播出。
電視劇講述了「扶貧二代」濮泉生(羅晉飾)與都市女記者沙鷗(袁姍姍飾)在澧水市庸城縣碗米溪村參與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揮灑青春熱血,克服重重困難,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演員介紹
毛孩(1977年4月1日-),中國男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話劇團演員,出生河南省平頂山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1992年,首演電影《一個姑娘三個兵》。2001年,憑借《兵哥》獲得第14屆全軍電視劇「金星獎」。2002年,憑借《炊事班的故事》中小毛一角被人們所熟識。2021年1月10日,參演的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定檔在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在劇中飾演麻長順(麻迷糊)。
㈥ 可以專升本的本科大學有哪些
可以專升本的本科大學有:衡水學院、河北傳媒、滁洲學院、黃石理工、湖北第二師范等。
衡水學院(Hengshui University)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據2021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84.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8.97萬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總值7.8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64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34.6萬冊。
院系專業
據2021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14個二級學院,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個公共教學部。
有60個本科專業,分屬文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農學等9個學科門類。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衡水學院
㈦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00字精選5篇
3月16日晚9時,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甘肅省委宣傳部指導支持的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創作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首播,下面給大家分享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800字精選.歡迎閱讀!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當前,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日期越來越近,脫貧攻堅的任務也就顯得日益緊迫。中央的決心很大,各級政府的投入也很大,戶脫貧、村出列等工作正緊張有序地展開。
然而脫貧攻堅道路上並非一帆風順,一路上難免會有很多坎坷、淚水、痛苦。痛苦之後往往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委靡不振;二是更加強大。我們的黨員幹部要想變得更加強大收獲成功,就必須有良好的心態。
一是戒躁。遇事急躁,缺乏耐心,沉不住氣,這是一種不良的情緒。「急躁」常使人不能冷靜地審視客觀條件而任意行事,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因此,我們要注重修身養性,抑制自己急躁的脾氣,千萬不要動怒,養成遇事沉著冷靜,凡事深思熟慮,依法依規行事,將黨性修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二是多一點「完美主義」。這里的「完美主義」不是指的吹毛求疵,而是立足實際嚴謹的工作態度,是嚴以律己的工作追求,是提高黨性修養的政治覺悟。做工作不難,難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就像發射一枚火箭前,要檢查幾萬個螺絲釘,每個螺絲釘都要保證松緊程度恰到好處,才能盡可能減少失敗的幾率。工作如果不「較真」,不以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那麼最後不僅會費時費力,工作也難以符合要求。因此,從「知」和「行」上多一點「完美主義」,精益求精,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能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三是勇於擔當。黨的十九大立足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繪制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這個藍圖的實現,需要大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匯聚磅礴力量為之奮斗。黨員幹部要應時代的要求和國家的需要,抓住歷史機遇,不斷提高自己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 文化 素養,不斷促進自己全面發展,把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和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統一起來,體現自己的時代責任和使命情懷。搞清楚群眾真正需要我們做哪些事、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順利完成黨對脫貧的莊重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中國夢,是近14億中國人共同的夢想;步入全面小康社會,是2020年完成的目標任務。然而在大山深處還有百姓掙扎在溫飽線上、在城市街頭還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濟,這樣的夢就缺了一個口子,這樣的任務不算完成。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黨員、幹部要緊緊的拉著貧困戶的手,帶領著他們,走出困境。
用心扶貧
對貧困的群眾,我們心裡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層幹部也是從貧困中走過來,和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更加增強我們抓好扶貧攻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這是用心扶貧的必要條件。在一家一戶的走訪過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絕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裡人,這些更加的驅使我們用心去幫扶他們。
扶貧攻堅對各村都有任務、有指標,還要納入最終的年終考核。如果僅僅把扶貧當作任務,為駐村而駐村,敷衍了事的填寫扶貧手冊;為入戶而入戶,表示我來過、我見過,然後紙上談兵,這些被動的扶貧、被動的工作,沒有一絲的責任感,如何能夠用心。在奮斗在一線上的黨員幹部,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里的關愛、對困難群眾的同情,堅持行善向善的信念,變任務為責任,變壓力為動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扶貧攻堅戰中。
用新扶貧
扶貧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實施項目之初要尊重群眾,積極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黨員幹部要有扶危救濟的擔當和准確的自我定位,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不是自我標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斷的反駁群眾的意見。
在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把貧困群眾當作親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設身處地的謀劃、實事求是的規劃,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保護他們的脫貧願望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以白塔畈鎮項沖村為例,鎮村兩級幹部白天走訪入戶,在田間地頭、山場茶園等處與貧困戶交流,結合實際,與幫扶結對的萬盛集團制定養鵝計劃、發展光伏扶貧、通過村裡種養殖大戶帶動群眾、與石料廠簽訂協議僱傭具有勞動能的貧困戶等切實可行地 措施 幫扶貧困群眾,同時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計劃等方式幫助生病的群眾和學生渡過難關,讓貧困戶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正能量去面對現在的問題,加大智與志的幫扶力度,永久脫貧、直奔小康才不會是一句空話,不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用沒用心和新,群眾是有感覺的;被動扶貧和主動幫扶,群眾是心知肚明;有沒有將工作落在實處,群眾是看在眼裡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幫扶,扶貧工作才會取得實效,而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群眾路線 教育 的成果會更加鞏固,在攻堅戰役中會取得絕對的勝利,更加會體現出基層幹部的自我價值。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日前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扶貧攻堅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這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後,黨中央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既有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也有零散分布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這就需要改變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義傾向,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於精準。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准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一些地方在識貧工作中 總結 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實踐中管用的好 方法 。各地要通過建檔立卡,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確化、規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數、一目瞭然。
精準扶貧意味著精準施策。各地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症下葯、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對那些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通過移民搬遷實現脫貧;對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通過低保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那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通過醫療救助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需要看到,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產生大批農村留守 兒童 和留守老人。精準扶貧,需要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各地要通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大病 保險 和新農合等政策,確保留守兒童和老人不成為被遺忘的群體。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更加精準的管理和服務,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老年人的關懷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但願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實現這一承諾,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貧困不是一兩天產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和發展相結合。各地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相關要求,下定打攻堅戰的決心,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讓真正需要幫扶的群眾享受到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脫貧攻堅越是深入,就越要攻克堅中之堅、解決難中之難,補齊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相比物質上的貧困,一些地方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精神短板」問題也不能忽視。比如,一些地方存在「幹部干,群眾看」現象,認為「扶貧是幹部的事」;一些人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有的存在畏難情緒,出門嫌遠、打工怕累、搬遷怕生、發展怕賠。
「精神短板」的存在,既有群眾的原因,也有幹部的原因,既有思想認識的因素,也有工作方法的因素。一些地方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理解不透徹、執行不到位,工作還是老辦法老路子,只知道給錢給物給牛羊,忽視了對群眾的思想發動、宣傳教育、感情溝通;有的大包大攬、大水漫灌,沒有對接群眾需要,在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激活內生動力上做得不夠。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根本要靠辛勤勞動來實現。「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起奮斗之志,補齊「精神短板」,需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多採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讓貧困群眾在參與中增強能力、樹立信心;需要把「幫眼前」與「扶長遠」結合起來,積極幫助群眾謀思路、找門路、挖窮根,讓貧困群眾看到出路、看到希望;需要強化黨員幹部示範效應,發揮勤勞致富能手的榜樣帶動作用,讓貧困群眾見賢思齊、迸發熱情;需要加強價值觀引導,移風易俗、成風化人,弘揚勞動光榮、奮斗光榮的時代新風,讓貧困群眾轉變觀念、鼓足干勁。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提振精氣神,展現新作為,全力打贏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我們就一定能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目標,不斷創造人民群眾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採取超常規的舉措,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為了做好綜合性保障扶貧工作,《指導意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包括加強養老保障、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保障住房安全、推進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保障義務教育。
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強化脫貧光榮導向,要更加註重培養貧困群眾依靠雙手實現脫貧致富的意識,真正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也就是要培育他們的內生動力。在具體措施上:一是加強教育引導,開展扶貧扶智行動,治貧要先治愚、治貧必須治懶,要引導貧困群眾增強脫貧主體意識,這方面有的地方創辦了農民夜校、講習所,通過這些平台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各地可以大力推廣。二是要改進扶貧方式,扶貧項目要讓貧困群眾多參與,動員貧困群眾更多的投工投勞、多勞多得,不能提倡不勞而獲。對絕大多數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不能通過發錢發物的方式幫扶。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必須通過保障兜底,但對大多數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應該鼓勵通過勞動實現脫貧致富。三要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還是要讓他們有技能,可以通過發展產業,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要把不履行贍養老人義務、虛報冒領扶貧資金、嚴重違反公序良俗的人列入失信名單,加大懲戒力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旗幟鮮明地抓落實,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綉花功夫,壓實攻堅責任,加強作風建設,打造過硬的脫貧攻堅工作隊伍,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獲得感,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的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旗幟鮮明地抓落實,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綉花功夫,壓實攻堅責任,加強作風建設,打造過硬的脫貧攻堅工作隊伍,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獲得感,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的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相關 文章 :
1.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作文5篇
2.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300字4篇
3.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心得作文5篇
4. 《一個都不能少》電視劇觀後感最新大全5篇
5. 2020《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