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末代皇帝影評
很多時候說起《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肯定會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化了溥儀。其實與其說是美化,不如說是西方習慣性的「個人視角」而並不注重大背景下的時代敘事,他們對於中國的理解,更容易從人切入,而並不能了解這個國度的復雜性。
《末代皇帝》其實重點切了溥儀一生的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作為切片要來講述溥儀的一生肯定是不夠的,甚至於台詞的描述都很少。
而這部電影高明的地方就在於——這是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是台詞,表演,燈光,服化道,攝影等全方位的綜合敘述。
不是現在常見的台詞合集來呈現內核。也正是因為這關鍵性的一點,仰仗並不算多的台詞,尊龍在這部電影里貢獻了細致精湛的表演。
他比較完整地敘述了溥儀的悲劇,更關鍵的是他也在有限的戲劇空間里夾雜了溥儀的扭曲成分。在高清版本的幫助下,其實能多看到很多細節。
❷ 為什麼說《末代皇帝》是難得的佳片
本片主要通過插敘來不斷反映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悲劇的一生。經歷過中國的不同階段,他所感受的是物是人非和重復離別。而電影通過很多設計來表現和豐富末代皇帝的人物形象。
1)本影片主要講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從三歲起登基做皇帝,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小時候實則聽命於皇後太監老臣們,後來成立偽滿洲國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像個木偶一樣過著工具人的前半生。最後在撫順戰犯管理研究所思想改造,開始學習過普通人的生活。1959年特赦,他再次進故宮的時候,就要買票了,那曾是他的家啊!
4)本人很喜歡一句話:「我們都像魚缸里的魚,想說很多話,卻變成一連串的泡泡.....」,完美地照應了溥儀作為一個「傀儡的前半生。本可以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孩童,卻被告知自己必須坐上皇位;想做一個真正的皇帝,卻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符號象徵;嘗試創立一個國家,又被當作民族罪人。全片不斷出現的「Openthedoor!"流露出了溥儀的憤怒和無力,雖然溥儀有血有肉,但在歷史的長河裡,他已被歸類為傀儡皇帝。
❸ .電影末代皇帝影評
對於溥儀,我想我只能用張愛玲的一段話來表達我的感悟:「他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他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溥儀的老師,陪伴他多年的長者,庄士敦這樣說:「皇帝自從登基那天就成為了自己領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後仍是。但是現在他長大了,他會問為什麼他是所有中國人中唯一的一個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門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男孩了。」
無奈,尷尬,落寞,凄慘,悲涼,諷刺,可憐的難以稱其為壯志難酬的理想,簡單的逃離夢想卻在出了囚籠又進監獄中破滅。我能體會到的所有悲劇性的字眼幾乎一涌而出,一個人生的傳記卻如一隻被囚禁的孤鳥一樣,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劇,鬧劇,黑色幽默劇,悲劇在那個激盪碰撞的年代構制的精雕細琢的巨大樊籠末代皇帝這只囚鳥承受的過程就是這個故事最大的看點,如果說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當人類認為一個競爭對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並逐漸失去了被批判,被輕視的價值,於是我們會同情病人,弱者,貧苦人。把溥儀看成病人,弱者,貧苦人並不帶有輕慢的鄙視而是一種喟嘆。喟嘆中體味這一部如戲般矛盾的人生,稱之為傳奇未嘗不可。
影片開始不久小溥儀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宮中,陰暗的殿中,泥塑的羅漢和泥塑般的臣子,嬪妃,嬤嬤,太監,正中央是瀕死的慈禧,醜陋的褶皺,陰陽怪氣的聲音,妖魅的形象,讓我感覺溥儀來的這地方從一開始便是恐怖的。小溥儀就在這個環境下被授予萬年(Ten Thousand Year)皇帝,旋即慈禧口含黑珍珠結束了淫亂的一生。真龍之身在體載灃也要下跪(夫對子屈膝也只有在中國可見吧),可這時的溥儀只有一句話"我們什麼時候回家……"。
逐漸,他接受了自己已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事實,他被告知能任意做一切事情,但是年幼的溥儀在浴盆中欣喜異常,他歡呼著"I am the son of heaven"。但他得到的伊始也就離失去一切不遠了。他的奶媽給他睡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和一陣風,樹倒了,猴子就都散了。看到這想導演還真是有手段,這不就是中國「樹倒猢猻散」的道理嗎,大樹將傾,倒下的猴子們即使是猴王也是顧不得的,封建王朝即將覆滅,皇帝的處境不言而喻。喊著自己是天之子的他不知道其實自己真正的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帝。
至此他開始了逐漸丟失的人生,成年後的他被迫與感情至深的奶媽分離甚至都沒有道別的機會,誰說他可以為所欲為他知道連自己的奶媽他都無法留住,他哭著說"她不是我的奶媽,是我的蝴蝶"。接下來他又被告知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天子,在紫禁城外已經經歷了風風火火的革命,有更大的竊國大盜與他分享了這至高無上的稱號,他開始恐慌讓手下的太監喝掉墨水,以證明自己的權力威力,可除了這樣他還有什麼權力呢?他被自欺欺人的告知"在紫禁城裡你永遠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外面是個民國,還有個總統"。
在與他的外國教師庄士敦的對話中,庄說道"為什麼措詞重要。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本意,皇上,那你就不會說話算數了。一個紳士應該永遠說話算數"。而溥儀的回答是"朕不是紳士,朕被禁止說心裡話,他們常告訴朕該說些什麼"。聽到這里真是無盡的悲涼與同情。
年後的溥儀圖強改革整頓宮廷卻被賊臣愚弄欺騙,直到後來被軍隊逼迫退位正式離開紫禁城,迎接他的是士兵們的歡呼和炫耀功德旗幟。他帶著墨鏡默默走出宮門。我看不出他的失望與痛苦,感覺溥儀一生的感情都是隱忍的,我會替他失落,我無法不同情他!皇宮外面並不是他想私奔出去的歐洲,到了滿洲日本人的領地他更加失去了權利,他被迫作秀,又被兒戲般撤掉帝號,他先後失去了兩個妃子,文綉是主動提出離婚,婉容想生一個孩子保住溥儀搖搖欲墜的皇位加之婚姻生活的苦悶,她偷偷懷了侍衛的孩子,可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毒死,並被日本人強行帶離了溥儀。
以上的一切都是這只囚鳥求不得的苦痛,於是他不斷地想逃,他養了小白鼠把它放到錦囊里,養了蟋蟀把它放到木盒裡,他孤獨,這些小動物正是他自己!影片中曾多次出現了頗有意味的一句話"open the door"!一句是小時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卻被侍衛攔住,他捧著白鼠向逐漸關閉的大門跑去,門關上的前一刻我以為他會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卻憤怒的將小白鼠摔死在門上,以此來宣洩他對這囚籠的控訴!第二次是文綉離他而去他追出門在冬日的雪地里說出,那時的"open the door"已是軟弱無力了。耳邊想起影片的配樂《where is the arm》,樂聲委婉泣訴。
悲傷的話說了那麼多電影結尾依然精彩意味深長。年邁的溥儀走入了太和殿,傍晚的柔光鍍在金鑾殿上,溥儀的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從前的溫暖的回憶吧,他蹣跚的想跨過圍欄在龍椅上坐上一坐,這時他被一個小紅領巾阻止住。多巧妙地設計,在影片的結尾,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與新社會戴紅領巾的兒童相遇,是一個象徵的死亡與另一個象徵的希望嗎?慈祥的溥儀從龍床後拿出了那個裝蟋蟀的木盒,紅領巾打開木盒發現蟋蟀還在,但轉眼間溥儀已經不見了。這里顯而易見是個象徵性的手法,蟋蟀被放出來而溥儀已經被新的時代所埋葬了。
那個蟈蟈,象徵著一個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張龍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
無論是小時候的他還是長大後的他,其實都一樣。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麼大,他的世界只有那麼大。
本片的編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詮釋了溥儀悲慘又無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鍾內不斷閃回敘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實更多是敘述了中國那61年動盪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似乎顯得更清晰些。要說藝術原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範。
影片主要參考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在資料、工作人員上都是中西結合,最後是以貝托魯奇帶著對溥儀的個人同情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而拍成了此片,在商業、藝術、觀眾群上達到了一定的成就,同時又滿足的導演的個人心理,可為近乎完美了。
此片各方面都可感到導演的獨巨匠心。片頭的設計使人急於想了解我國宮廷的神秘和悠久的帝王文化,讓觀眾的觀看慾望立刻而起。影片一開始的時間點用的十分妙。1950年,綏汾河火車站,是蘇聯收容所向中國政府交接偽滿戰俘的時刻,也正是溥儀本人前後半生的轉折點,這使之後整個影片完整、緊湊、有序而又不亂,影片不緊沒有一個多餘鏡頭,相反每一個鏡頭之間的組接幾乎都有很深的寓意,多個隱喻蒙太奇的使用讓觀眾的內心始終隨著影片波動起伏。此簡單舉三處,便可稱經典——
鏡頭一: 一個天真無暇的孩子已被送進一片千瘡百孔的禁宮中,在目睹慈嬉駕崩全過程後全然不知此時殘酷的現實,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攝政王的阿瑪前,問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瑪無任何言語,卻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時間,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變得何等的尊貴,何等的獨特,何等的不逢時代!一個政治犧牲品就這樣誕生在即將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像,孩子將來的成長過程是多麼扭曲。
鏡頭二: 這是影片前後出現的那隻蟈蟈
1909年,宣統皇帝的登極大典上,3歲的小皇帝早已被這氣勢龐大卻顯得極為冷清的破典禮鬧得心煩不已,惟獨師傅陳寶深腋下的那隻蟈蟈吸引了他,片中所表達的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此後,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它永遠地「隱居」深宮不再出現。直到半個世紀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公民的溥儀買了門票重逢了已是旅遊景點的紫禁城,年過花甲的他在欲走進太和殿寶座時被看守人的孩子攔住,幾句簡單而賦有哲理的交流後,溥儀向孩子交取他的「證明」,拿著那個積滿灰塵的小籠子,孩子很納悶,轉身欲問個明白,而溥儀卻已消失了……此時,一隻變了色的蟈蟈爬上孩子的紅領巾。這是它的第二次出現。一隻在寶座下存活了半個世紀的蟈蟈—— 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如此深層的隱喻,或許在貝托魯奇的眼中,皇帝終究是應該被承認的,罪過不是他生來就有的。當時的歷史背景:1967年,中國文革最瘋狂最動盪的那年,百姓的極度信仰依舊存在,只不過不是皇帝,而是另一個偉人。當時的溥儀已在彌留之跡。所以影片中所表達的一切不言而喻:紅色風暴的社會,連交通也變成了綠燈停紅燈行,改造溥儀的共產黨人同樣被共產黨人「改造」著,一切都逃不過歷史的變遷。此時的故宮已無遊人再入,所以在片中當老年溥儀踏入宮門的那一刻起,觀眾或許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魂了,魂歸故里……
大清朝的歷史在溥儀的身上畫下了句點,處於亂世的背景下,一個小毛孩挑起了國家重任,一直在孤獨與救世中徘徊,一心想要重振大清王朝,最終卻弄個一敗塗地。其實歷史題材的電影是最難拍的,因為往往會被人來回推敲其真實性,而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中所要表現的不單單只是一個末代皇帝的歷史,而是一個無奈於命運安排的人。歷史道不清,說不完,溥儀是一個朝代的終結,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通過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與蒼涼,皇帝是世上最孤獨的人,更可況是溥儀呢。
❹ 《末代皇帝》為什麼能在故宮拍
《末代皇帝》的拍攝也確實是恰逢其時,因為當年4月文化部頒發規定,國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室內禁止一切拍攝,但《末代皇帝》劇組恰好在此之前提交了申請。
故宮是古代王朝生活的地方,人們當然希望在故宮里還原以前的一些場景,但是如今是絕對不允許在故宮裡面進行拍攝影片的。
但是古裝劇還是要拍的,所以我們如今在橫店已經建成了一個基本還原故宮的場景,所以平時在這裡面拍戲的時候也和在故宮裡面基本一樣,拍出來也不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末代皇帝》故事梗概
《末代皇帝》一部描繪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電影。從史實上來講,參考了溥儀的外國教師庄士敦的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以及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創造出一部偏西方視角、但製作認真的傳記電影。
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攝制。中國背景、中國故事、中國人物,混雜了西方人的觀念與技法。
影片以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反映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最為重要的是,在那個還沒有橫店電影城的年代,特效製作技術也不成熟,完全在故宮拍攝。這是一部嚴肅的歷史題材電影。但是又不至於讓觀影著窮極無聊,看不下去。每一幀都是歷史,每一句話都讓人深思。
❺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末代皇帝》有何特別為何受到如此追捧
因為這部《末代皇帝》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一代人,先不說這部影片斬獲了多少個奧斯卡獎項,光是說到中國人的情懷,那麼將其重新修復再次上映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末代皇帝》這部影片,是由三家公司,分別為義大利、英國和中國的電影公司共同製作而成的,而導演是赫赫有名的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由香港著名影星尊龍領銜主演。
二、影片的主題內容關於這個影片的介紹,僅僅只有一句話:
這是一部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影片確實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但是影片獨特的拍攝手法展現出來又不僅僅是這些。它體現出一個巨型王朝在沒落且走向終結之時的垂死掙扎,相當令人震撼。總之,要是有機會,還是要去看看這部影片,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實在是太大了。
❻ 怎樣從美國視角分析《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作為表現中國現代史和近代史的 影片,算是資料很全面的的影視製作了,以美國人的視角來看的話,首先,美國作為新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於在影片中所表現的情況,中國在好想學習美國的政治道路的里程,然而中國的國情和美國的國情決定了資本主義在中國走不同,其次,主權上,美國作為一個有實力的主權國家,而中國確實在許多資本主義各國家瓜分的肉,在美國人的眼睛裡,中國只是殖民地,再次,經濟上,美國是排行第二的經濟大國,依靠新起的科技發展迅速,而中國的經濟倒退,給外國的賠款,天災,人禍,使中國 的經濟基本上崩潰
而從 美國人的眼睛裡來看中國內政的話,只不過是推翻了舊的帝制,只是把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推下台,如此而已,並不能改變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情況的,辛亥革命在美國人的眼睛裡似乎是一場鬧劇一樣,因為辛亥革命後,又有袁世凱復辟張勛復辟等等
就賻儀個人來說,只是個人的災難,家族的 災難而已,在美國人的眼睛裡,影片只是在記錄一個沒落皇帝的悲慘命運而已,其他的我想美國人怕是讀不出什麼來吧
❼ 如何評價《末代皇帝》
個人來說整部劇還是可以的。
從電影意象上來看,牢籠和門的反復出現,其實可能預示著這個片子真正將到的是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溥儀生在一個外在紫禁城,內在皇權的牢籠之內,這是大家為他打造的。他一開始總想要出去看看,獲得自由,大家卻不讓。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離開了這個牢籠,卻發現自己內心在乎的,是這個他童年時代拚命想要掙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當日本人找到他時,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願的走向了偽滿洲國的皇宮,重新被關了起來。但隨著日本戰敗,一切成為了泡影,他作為戰犯被關進監獄,但他仍覺得自己是皇帝,執意要擔負起日軍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長的生活後,當他被放出來時,不管是被迫、被監獄長感召或是自願,他終於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門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蟈蟈放出來,臉上卻充滿了釋懷的微笑。因為此時他已經和蟈蟈一樣,從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來,終於自由。
遺憾的是,他那時候距離生命的結束也不遠了。
❽ 如何評價電影《末代皇帝》
這部《末代皇帝》是第一部獲得中國政府的允許,進入故宮實地拍攝的西方電影,並且,溥儀的弟弟溥傑和幫助溥儀完成自傳的李文達都被聘為本片顧問。這是一次新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門大開,迎接西方藝術家和觀眾的行為,這無疑是文化交流領域的一次巨大的進步,可以說這部電影能夠拍攝出來就是很不容易的。
❾ 怎樣從美國視角分析電影《末代皇帝》
從你的問題來看,美國視角 這本身就很復雜了, 牽涉到文化差異。
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什麼是美國視角」。
美國一向注重自由,平等,私有制受到法律保護,我們可以從這幾點來分析一下。
作為皇帝,權力至高無上,卻無自由而言,悲劇
電影中有一句台詞「is it ture that i can do whatever i want?」
得到的回答是"yes"
但是,他卻不能走出自己的家門。這種自由在美國人來說,甚至是費解的。
他不能自己去選擇妻子,而是被指定的人選。這也是不自由的,
甚至近視了卻不能戴眼鏡(這點後來被老外說服而改變了)
而以上兩點對其他的平民百姓來說都是可以實現的,卻對於一個最高統治者,國家的象徵 來說是絕對無法實現的事情。
美國的權利機關是有 參議院 眾議院
權利機關獨立開的,司法機關,執法機關,立法機關,都是相互制約的。
在看溥儀末代皇帝,分析的點有很多,再看「私有制受到法律保護」
比如,他(溥儀)當時已簽訂退位的法律文書,並且明確可以繼續住在皇宮,可是後來又被從皇宮中趕出來,作為美國的視角,這點絕對不不能容忍的。
因為,在美國,私有制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家就是自己的城堡,任何未經主人同意而闖入者,主人可以動人任何措施來阻止,甚至槍擊闖入者已到達自我保護。
故宮在當時就是他的家,是他祖宗的祖宗的祖宗...不知多少輩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雖然已經退位,但是,他的住所是他私人的領地,也是可以繼續居住的。
太監和宮女在他退位以後,可以看做是僕人。
他和他的僕人無故被人趕出自己的家門,從這一點來看他是受害者。
這和當時的社會狀態,以及中國的思維方式導致的悲劇。
從另外一方面看,皇帝是統治者,是權力和金錢的象徵。
從美國人的視角來看,美國人更看重的是個人的利益,而不是什麼社會集體。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主要是以溥儀這個人的一生為線索,描述了他的悲劇人生。
在美國人看來他應該是受害者。
而他自己確認有勇氣改變現狀的,比如剪辮子。
再說他娶了兩個老婆,也是羨慕死了老外。
這可是在美國人來說一種男女不平等的表現,男尊女卑,這是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後來,他的妃子打破了這個傳統,也是走了一大步。
總之,分析的點還有其他的,也可以從以上這些點做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