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鐵皮鼓》中奧斯卡為什麼「弒父」為什麼又被兒子用石頭擊中頭部有什麼象徵意義
建議看同名的電影,裡面交代的很清楚。其實我覺得蠻殘忍的,弒父與被兒子擊中頭部後再次生長,它們的象徵的意義再清楚不過了,毀滅是通向新生的唯一道路!
⑵ 求鐵皮鼓。
《鐵皮鼓》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lr4V65JBlDALgfonoV5YA
《鐵皮鼓》是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
⑶ 關於一部電影
片 名: Blechtrommel, Die
譯 名: 鐵皮鼓
導 演: ( 沃爾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
主 演: ( Mario Adorf) ( Angela Winkler) (戴維·本南特 David Bennent) ( Katharina Thalbach) ( Daniel Olbrychski) ( Tina Engel)
上 映: 1980年04月11日
劇情介紹:
外祖母安娜還未婚的時候,一個叫約瑟夫年輕人為了逃避追捕鑽進她的大裙子下,而成為了奧斯卡的外祖父。母親阿格內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愛,但由於近親不能結婚,只好嫁給商人阿爾弗萊德。奧斯卡出生了,但誰是他真正的父親也許只有母親阿格內斯知道。 奧斯卡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一個"鐵皮鼓"作禮物,他高興的整天掛著它。他在桌子底下玩,發現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媽媽的私情,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裡充滿著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停留在三歲的高度。一次,爸爸搶他的鼓,他大聲的尖叫,結果發現,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從此沒有敢再搶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後,父親加入了納粹黨。母親還是頻頻和舅舅幽會,母親發現自己懷孕了,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由於過量而死去。母親死後不久,舅舅也被納粹殺害了。外祖母帶了一個女僕瑪利亞回來,奧斯卡和父親都佔有了她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奧斯卡認為孩子是他的,但瑪利亞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孩子成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父親被殺,他埋葬了父親,也埋了伴隨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頭砸了他腦袋,這時候發現,奧斯卡恢復了生長……
影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鐵皮鼓》,導演施隆多夫忠實了原作荒誕、諷刺的基調,通過奧斯卡的視角,看到一個誇張和醜陋的世界。為了達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奧斯卡的視點,片中有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甚至達到了荒誕的程度。
這一切更像一個想像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是怪誕的提線木偶,他們有過分誇張的企圖和言過其實的慾望。片中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這一道具在影片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實它和奧斯卡所具有的的特異功能一樣,蘊含著顛覆醜陋現實的意義。
⑷ 德國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戰爭片
德國拍過很多戰爭片,其中不乏一些經典的值得一看的,我推薦以下幾部戰爭片:
極地重生
大多數德國戰爭片乃至世界的戰爭片都是描寫二戰,而反映一戰的電影則少之又少,而戰馬就是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影片以英軍一名士兵的視角為主,講述了英軍士兵與戰馬在戰場上相依為命出生入死的故事,題材比較小眾,值得觀看。
⑸ 電影鐵皮鼓中的鼓象徵都有什麼
《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是君特·格拉斯1959年寫的小說,為作者驚世之作"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以第一人稱描述,即由主人公奧斯卡自述人生經歷。小說的主要素材則是作者格拉斯本人的經歷與見..
⑹ 鐵皮鼓這部電影表達的是什麼
知識分子的逃脫與落網——《鐵皮鼓》試讀解
新德國電影的主將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鐵皮鼓》中構建了一個龐大而紛繁的象徵體系,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後最大的疑問就是:鐵皮鼓象徵了什麼?奧斯卡這個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麼?
個人認為,作為和奧斯卡幾乎同齡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奧斯卡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國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角色扮演,他們的逃脫與落網;而鐵皮鼓與叫喊聲則分別指涉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話語方式。個人以為,知識分子話語既有別於官方的威權話語,也有別於以生存利益為原則的民間民間話語,它應該是一種始終保持清醒不為利誘不為權傾的獨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就暗示了知識分子的產生方式。奧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趕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於是有了奧斯卡的母親。換言之,知識分子是在威權話語的逼迫下,民間話語以生存及享樂的原則下產生的。民間話語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層裙子的庇護下得以偷生,並最終下落不明。就奧斯卡本人來說,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懷疑,到底誰是他的生父?阿爾法德還是布朗斯基?這樣的設計質疑了知識分子產生的社會道德基礎和其合法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奧斯卡對出生的恐懼。然而,鐵皮鼓作為信仰、良知、道德、正義的代名詞引誘了奧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錫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強烈願望(奧斯卡語)」,如同任何亂世下知識分子的產生總是有一連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於目睹了成人世界的無恥墮落,奧斯卡以一記逼真的假摔而拒絕成長。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奧斯卡將自己與民間話語中享樂原則區別開來,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話語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搶他的鐵皮鼓/道義,他就報之以嘶喊的話語方式,以此來警醒麻木中的人們。在反抗了墮落了的民間話語之後,奧斯卡自然開始反抗起威權話語。學校和醫院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奧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師的眼鏡(同化符號)和醫生的標本瓶(禁錮符號)。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蘊藏於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那是他和幾個孩子們嬉戲的場面,玩伴們殘忍地將青蛙置於沸水中,向其中撒尿,並強迫奧斯卡喝「湯」;一邊的成人熟視無睹地剝著獸皮。看來知識分子受迫害不僅是中國才有的事。
奧斯卡對民間話語的認知也體現在母親安妮與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場戲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樂之時,鏡頭向上搖至一副裝飾畫,畫的內容正是眾美女在林中享樂。在目睹這一切後,奧斯卡沖上鍾樓打起他心愛的鐵皮鼓,發出他動人的嘶喊。
納粹舉行歡慶儀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奧斯卡用他的鼓聲打亂了整個儀式的進行節奏,使之最後成為了一場無聊的狂歡。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達的是只要運用正義的力量,知識分子話語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構官方的威權話語。
奧斯卡在民間和官方的雙重話語壓迫下奔逃著,他也向上帝提出過發問。他將鼓和棒槌交給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發問:「打鼓呀,你為什麼不打鼓啊?」神甫卻無情地終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現在攻打波蘭郵局那場戲,奧斯卡試圖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聲終於壓倒了他的鼓聲,他的鐵皮鼓也被高高的懸置起來,嘗試著想要拿到它的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猶太人的玩具店被毀於一旦後,奧斯卡的脫逃以失敗告終。
侏儒貝布拉是決定奧斯卡其後成長軌跡的一個人,與奧斯卡的鼓聲和嘶喊不同,貝布拉的技藝具有充分的表演性,這使得奧斯卡意識到話語原來也可以用來作秀。他終於成為納粹營前的一個小丑,臣服在威權話語的腳下。這令人想起哲學家海德格爾,與納粹的同流合污成為他生命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
同時,面對瑪利亞和戈莉拉的誘惑,奧斯卡終於也在男歡女愛的享樂中淪落了。在納粹營房屋頂,眾侏儒享樂的場面宣告了知識分子良知的泯滅。在威權話語和民間話語的雙重引誘下,奧斯卡最終落網了。
影片最後,奧斯卡間接地殺死了無能的父親,下葬的那一刻,奧斯卡決定重新開始長高,「兒子」投來的石塊將其擊昏,他跌落在父親的屍體上。施隆多夫對知識分子的未來還是給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過影片表達了對第三帝國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諷的。知識分子的侏儒化不僅僅是二戰中德國的問題,匈牙利導演薩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講述的也是異曲同工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同樣值得大多數沉默的中國人思考。
⑺ 誰願意把《鐵皮鼓》全都打到這兒
鐵皮鼓(錫鼓)
——The Tin Drum
stupidyoyo
德國 1979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ndorff)
主演:馬里奧阿道夫(Mario Adorf)、安吉拉溫克勒(Angela Winkler)、大衛本
奈特(David Bennent)
可看性: ****
影像品質:****
收藏價值:****
精彩瞬間:
小奧斯卡的每一次「驚聲尖叫」,既震碎了脆弱的玻璃製品,又穿透了扭曲醜陋的
現實
外祖母安娜還未婚的時候,一個叫約瑟夫年輕人為了逃避追捕鑽進她的大裙子下,
而成為了我的外祖父。母親阿格內斯和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愛,但由於近親不能結婚,
只好嫁給商人阿爾弗萊德。奧斯卡出生了,但他真正的父親是誰也許只有母親阿格內斯
知道。
奧斯卡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一個"鐵皮鼓"作禮物,他高興的整天掛著它。他在
桌子底下玩,發現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媽媽的私情,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裡充滿著邪惡和虛
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停留在三歲的高度
。一次,爸爸搶他的鼓,他大聲的尖叫,結果發現,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從此沒有
敢再搶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後,父親加入了納粹黨。母親還是頻頻和舅舅幽會,母親發現自己懷孕
了,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由於過量而死去。母親死後不久,舅舅也被納粹殺害了
。外祖母帶了一個女僕瑪利亞回來,奧斯卡和父親都佔有了她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
子。奧斯卡認為孩子是他的,但瑪利亞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孩子成為了自己的"弟弟"
。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父親被殺害,他埋葬了父親,也埋了伴隨20年的鼓。他的
"孩子"不小心用石頭砸了他腦袋,這時候發現,奧斯卡恢復了生長。。。
施隆多夫執導的《鐵皮鼓》忠實了原作荒誕、諷刺的基調,但從「全能」的敘述地
位中引退出來,把敘述職能賦予奧斯卡——一個心理受過嚴重創傷的不願長大的孩子。
讓人通過奧斯卡的視角,看到一個誇張和醜陋的世界。為了達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奧
斯卡的視點,片中有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
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甚至達到了荒誕的程度。這一切更像一個想像的世界,這個世界
的人是怪誕的提線木偶,他們有過分誇張的企圖和言過其實的慾望。
與此間時,施隆多夫通過奧斯卡參加的那個巡迴馬戲團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發生的各種事件進行了評述。 只是,這些評述都經過了小矮子的「曲解」或滑稽的模仿
。
所有這些都讓小奧斯卡目睹了人類的種種醜行,成為一個時代見證人。但這一
切並 不意味著影片要描述一種完美的品性,奧斯卡是個帶有諷刺意味的人物。他會喊叫
,他 的抗議聲能把玻璃震碎,他喜歡搗亂,能把納粹集會中的進行曲變成了圓舞曲,他
是個 藝術家,在前線侏儒演出團中他是個出色的魔術師,他又是個情種,與瑪麗亞通姦
,還和雷吉那同床,他是個叛徒,出賣了母親的情人,最後又害死了父親,他幹了不少
蠢事。 但也很有天才,奧斯卡就像魯迅作品中的阿Q一樣,在無奈的世界中也有著無奈
的天性。 這種怪誕,誇張、變形的間離效果,正是導演施隆多夫所想要的,他引發人們
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所熟識的經歷。
片中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這一道
具在影片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奧斯卡身上形影不離的護身之寶,是奧斯卡阻擋「成人
世界」的利器,就像是中國人身上驅鬼避邪的護身符。其實它和奧斯卡身上的特異功能
一樣,蘊含著顛覆醜陋現實的意義。這類手法在奧斯卡出生時的特技攝影中也有表現:
助產士把他雙腳拎起,一切都顛倒了,他看到了進來的兩個父親,看到了顛倒著的世界
。這一切讓人感受到影片傳達出的寓意和力度。
該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⑻ 鐵皮鼓裡奧斯卡最後長大了嗎~~這電影是什麼意思呀
《鐵皮鼓》是倫勃朗式的田野風景、以及典型的德國街道、人員吵鬧的家庭背景下構建的個人反抗史。
外祖母安娜還未婚的時候,一個叫約瑟夫年輕人為了逃避追捕鑽進她的大裙子下,而成為了奧斯卡的外祖父。母親阿格內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愛,但由於近親不能結婚,出於生計,她只好嫁給商人阿爾弗萊德。奧斯卡從出生就是一個有著不同於常人思想的異常孩子,出生時他並不願意離開娘胎,並且計劃著重反娘胎.然而這時母親給了他一個許諾,等他三歲生日時將給他一個鐵皮鼓,他這才決定來到這個世界上,但誰是他真正的父親也許只有母親阿格內斯知道。
奧斯卡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鐵皮鼓"作為禮物,他高興的整天掛著它。他在桌子底下玩,發現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媽媽的私情,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裡充滿著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故意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停留在三歲的高度。一次,爸爸搶他的鼓,他大聲的尖叫,結果發現,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從此沒有敢再搶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後,父親加入了納粹黨。母親還是頻頻和舅舅幽會,母親發現自己懷孕了,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由於過量而死去。母親死後不久,舅舅也被納粹殺害了。外祖母帶了一個女僕瑪利亞回來,奧斯卡和父親都佔有了她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奧斯卡認為孩子是他的,但瑪利亞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孩子成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父親被殺,他埋葬了父親,也埋了伴隨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頭砸了他腦袋,這時候發現,奧斯卡恢復了生長。
這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電影 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