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視音樂賞析論文
影視音樂是音樂和影視的結合,當音樂一旦融入影視之後,就成為影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並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新的音樂體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影視音樂賞析論文,供大家參考。
影視畫面與影視音樂相結合,不僅可以使影視作品的畫面更加有活力,而且還能將視覺的東西聽覺化,讓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更為深刻。比如,我們會在燈光閃耀或者是星光燦爛的時候用鋼片琴表達,也可以用雙簧管或者是長笛來描述生機勃勃的清晨,還可以在微風吹拂的時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顫弓效果使這種感覺更形象化……這樣的情景交融可以讓觀眾在視覺享受的同時感受聽覺上的美,視覺和聽覺相結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實例來說,鋼琴所抒發的感情是非常優越的,因此,在紀錄片《冬獵》中,當冰雪覆蓋自然的景象出現時,就會響起一陣透徹且明亮的鋼琴聲,為了突出樹掛的特色,鋼琴快遞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將枝頭掛著冰凌的景象表現出來,通過音樂使整個畫面更有激情,刻畫的景象更深刻。音樂既能展現畫面真實的感覺,同時還能將所要展示給觀眾的意境傳達出來,在形似的同時做到了神似,使畫面極富感染力。
畫面往往只能表現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內心是無法形象地表現的,這時,影視音樂就能很恰當地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通過烘托背景氛圍來側面揭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1.烘托環境的氛圍。影視作品的環境氛圍是不能通過視覺觀察出來的,而影視音樂則可以通過旋律和樂器的變換來烘托背景氛圍。例如,電視劇《紅樓夢》,這部作品主要是通過展示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悲情愛情故事,來展現一個封建社會大家族的興盛和衰敗,以此來表達封建社會註定會終結的主題。根據這一作品,作曲家創作出了一系列以悲為美的音樂作品。使整個作品從頭至尾都貫穿著悲涼的氣氛,細膩地表現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些音樂作品不管是歌詞、旋律還是和音響,都將這種悲情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整個作品的背景都展現出一種悲傷的氛圍,讓劇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運都在悲傷的氛圍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時代的氛圍。影視作品還能通過影視音樂來烘托時代的氛圍。比如,電影《祖國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曾經紅遍大江南北,被許多的青少年所傳唱。因為這部電影是一部有關兒童的電影,所以,這首插曲就能讓人感受到濃厚的童真童趣。歌詞和旋律刻畫了一副孩子們在課余時間在美麗的北海公園劃船遊玩的景象。展現出孩子們在最純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將北海公園的美和孩子的歡樂描繪得出神入化,讓我們每當看到這部電影或者聽到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個美好的時代。這正是影視音樂對時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襯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僅從影視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視音樂也可以將其襯托得很完美。例如,電影《黑駿馬》,這部影片攬盡了草原遼闊坦盪的風光,同時捕捉到了草原上豁達強韌的生命力,向觀眾呈現出一種寬闊的胸襟,而由騰格爾作曲的主題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將草原的美通過音樂展現出來,每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就能讓人想到遼闊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點。音樂常常可以將一個民族的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張藝謀導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這部電影的插曲《十面埋伏》運用中國的傳統樂器琵琶,將十面埋伏的那種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深化了電影的主題,同時也將我們的民族特點得以突出。
音樂對觀眾的影響往往是經過潛移默化的,它會帶著觀眾走進影視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使觀眾可以在聽到影視音樂的時候自然而然聯繫到影視劇中的橋段,以此來將影視作品與影視音樂聯系起來。例如,曾經紅遍中國的香港電影《甜蜜蜜》,其中由鄧麗君演唱的主題曲《甜蜜蜜》堪稱經典。影片中的兩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時,既浪漫又心動,這首歌曲用甜美的聲音唱出了主人公內心的甜蜜和幸福。隨著故事的發展,由於現實的壓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終在異鄉無意間聽到《甜蜜蜜》時四目相對,好像經歷了好幾個世紀,讓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現,因此,這首歌曲貫穿整部作品,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描繪得生動、形象、具體。
自1893年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電影”就轟轟烈烈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的提高,電影製片商發現單純的影視作品再也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於是影視音樂登場,它在擴展電影內涵、豐富電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當時音樂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發展,結合影視劇情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電視”也應運而生,它使音樂和影視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音樂更加富有內涵,而影視也更加傳神。
(一)連接影視劇情
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太過繁復的劇情有時因為時間關系並不能細細講述;而多個主線同時發生的時間也不能同時描繪。所以經常會出現多個片段連續剪輯的鏡頭,這時,單純的畫面已不能圓滿地表達清楚細節,就需要利用音樂來銜接劇情,讓觀眾更深刻地領會電影內涵。比如在《無間道2》中,隨著劇情的發展,倪家為了鞏固自己黑幫的地位,而決定殺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於倪永孝心思縝密,計劃周全,鞍山行動幾乎在同時進行,所以導演用了大量剪切鏡頭分段描述刺殺四位頭目的過程,這時背景音樂開始演奏,從行動開始就彌漫著一曲凄涼的口琴演奏,舒緩、哀傷、壓抑。使觀眾沉浸其中,大量鏡頭的切換也顯得自然、流暢,更讓觀眾深刻地體會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領悟到黑社會的殘酷。設計非常巧妙,背景音樂在此時承擔了非常重要的銜接的作用。
(二)總結影視內容
在電影劇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各種因果塵埃落定之時,再多的鏡頭畫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達內涵的時候,音樂的另一個作用就體現了出來,那就是總結、評價電影,給觀眾靈魂上以更深刻的沖擊,而且如果使用得當既不會使音樂顯得突兀,也不會讓畫面太過尷尬。比如:在電影《花木蘭》中,戰爭開始,泥土血水漫天,戰馬旌旗飄揚的戰場上,披堅執銳策馬奔騰的花木蘭出現。此時《木蘭情》這首音樂開始演奏,詞曲融入大量中國風,能使人產生較強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遼闊而大氣,以馬頭琴為主、古箏為輔的演奏工具更鮮明地表現出戰爭場面的震撼,與影片整體以及場景非常符合,結合強勢的背景音樂讓觀眾看著在血流漂櫓的戰場上廝殺的花木蘭,都會不禁心生感慨,為花木蘭的命運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時也為花木蘭的堅強而自豪。這時的背景音樂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個點題的作用,無需再多的畫面描述,花木蘭那種在命運面前不輕易低頭、勇於直面困境的頑強心態得以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而且以音樂的形式烘托出來更讓觀眾有種只可意會的快感,更加強化了電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視主題
一般來說成功電影的內涵並不容易讓人輕易領會,但台詞和音樂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導演的真實想法,這就需要觀眾去結合音樂細細品味,比如:在《大話西遊》中,初次看這部電影,大多數人都會以為這只是單純的一部喜劇片,但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這么簡單,在影片最後,孫悟空踏著七彩祥雲出現,與紫霞仙子在空中糾纏時,背景音樂《天地孤影任我行》開始演奏,最後紫霞仙子為孫悟空擋住了牛魔王的一擊之後說“我猜中了前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音樂也達到了高潮,那種凄美的愛情結合蒼涼雄厚、豪氣悲壯的音樂頓時讓人淚流滿面,這時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觀眾才突然醒悟,這根本不是一部喜劇片,而是講述凄美愛情的黑色幽默劇,劇情的轉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嚴的音樂才讓觀眾有了醍醐灌頂的覺悟。不得不說影視作品中音樂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視的主題。
根據本文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背景音樂是影視藝術中一項重要的表現手法。音樂這種特定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種將人的情感超脫出畫面,外化成為一種動感意向的形式,以虛幻又充滿張力的聲音運動幫助觀眾進行審美思維的塑造,最終成就了影視音樂獨特的魅力。
一、影視音樂節奏與其他影視聲音形成的復合的聲聲節奏
影視音樂作為聲音要素在影視作品中與之伴隨的還有人聲和自然聲,由於同屬於聲音物質,影視音樂的節奏一定會受到這兩種聲音要素的直接影響。在某些學者的觀念里,整個影視聲音就像是具體音樂,也就是其他聲音就是音樂的組成部分,從而可以把整個影視聲音作為特殊的音樂來認識。這里我們雖然不能完全同意這樣的觀點,但音樂與其他聲1342013年第4期音之間的緊密關系我們不能忽略。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影視聲音設計中,由於其他聲音要素的客觀性和確定性較強,而影視音樂卻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機性。作為一個獨立的聲音要素,它在創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術性和主觀能動性,而其中重要的一個技術性原則就是節奏。下面,我們分別來分析音樂與人聲、自然聲形成的復合的聲聲節奏的形態特徵。
(一)音樂與人聲的復合節奏
在有對白的情節中,人聲與音樂的的結合主要是縱向結合,它們結合形成的節奏形態可以分成主要三個類型:對應、對比和互補。在這里,我們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像多聲部音樂一樣去量化分析兩個聲音層的節奏,但我們可以用它們表現出來的節奏特徵進行分析。在某些節奏點上,有時甚至可以用主觀與客觀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從多聲部音樂的節奏特徵來看,對應性節奏基本上不改變原來的節奏特徵,但可以起到豐富和加強的作用。這在影視音樂與人聲的結合中是一樣的,比如快速的人聲對白與快速節奏的音樂的結合。在影視作品中,音樂會加強對白的節奏,同時還會加強語言的情感性。節奏的對比就是一個節奏層為快速,另一個節奏層為慢速。從理論上來說,快慢速節奏的結合就是互相綜合。如慢速的人聲對白與快速的音樂結合時,人聲的速度感增強,同時情感性增強。而快速的人聲與慢速的音樂結合時,人聲的速度感減弱。這種節奏形態帶來的另一種情況就是節奏對比打破了視聽聯覺的習慣,音樂節奏成為前景,視聽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強。音樂與人聲的互補就是兩者的節奏在橫向上都是變化的,但在縱向上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復合的規律性節奏。在這里,由於音樂與人聲形成的音色節奏的加入使節奏的動力性更強,如人聲的節奏在橫向上是快慢快的進行,同時音樂的節奏在橫向上是慢快慢的節奏進行,那麼人聲與音樂就會在縱向上形成快慢結合,但在橫向上卻會保持相對穩定的聲音的復合節奏。音樂與人聲形成的復合節奏的節奏形態對於我們在給影片進行聲音設計時,特別是為一個有對白的情節配樂時,應該特別關注其他聲音在音樂節奏中的參與。比如有時為了聲音節奏的表現,我們會重新設計音樂的節奏。又如音樂可以參與復合節奏,但要考慮人聲的內容的表現。明顯的音樂節奏會影響語言內容的表達,所以特別在語言內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們的聲音設計應該是,要麼音樂在聲場中置於背景,而語言為前景;要麼把音樂的節奏動力弱化。
(二)音樂與自然聲的復合節奏
自然聲與人聲一樣,許多時候會受到情節內容與畫面的影響,所以它的節奏非常具有客觀性和確定性。由於規律性節奏對於非規律性節奏的控製作用,當它與音樂結合時,人們會不自覺的讓它參與到音樂的節奏中。我們拋開自然聲的寫實以及表情的功能,從節奏的角度來分析它與音樂結合的復合節奏的形態以及特徵。自然聲與音樂的復合節奏同樣存在對應、對比和互補三種形態。如快步的腳步聲與快速的節奏的音樂的結合就是節奏的對應;密集的槍聲的快節奏與長音旋律的慢節奏的結合就是對比;格鬥中偶爾一記重拳與緊跟的音樂重音形成的一個以自然音為重音開始的音響片段就是節奏的互相補充。這里有一點特別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人聲的表意性大於它的節奏性特徵,所以它參與音樂的節奏的傾向性較弱,而自然聲的節奏特徵卻比較明顯,所以在與音樂的結合時與人聲不一樣的是它參與音樂節奏的傾向性大大增強。此時如果自然聲與音樂在縱向復合節奏上不能體現節奏的一致性的話,就會形成不協和節奏,如果不協和節奏不是我們此時的表現需要的話,一般在聲場上採用音樂成為背景,而讓自然聲成為前景的聲音設計,或者讓音樂的節奏動力弱化,突出自然聲的節奏和自然聲的寫實和表情功能。
二、影視音樂節奏與畫面節奏形成的復合的聲畫節奏
(一)影視畫面節奏的理論
從文章前面的論述我們知道:在音樂的節奏理論中,發音點、時值與停頓是節奏構成的三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這可以認為是音符的一次運動或一個節奏點,而多次運動或多個節奏點就會產生節奏感。這種神經反射的時間間隔存在於聽覺神經系統對聲音的反應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覺系統中,如視覺對對象活動的反應所具有的時間間隔形成會構成視覺的節奏體驗。用音樂的節奏觀念,我們就可以來理解影視畫面要素中剪輯、鏡頭、畫內信息的節奏。在剪輯節奏的構成要素中,一個鏡頭的第一幀可以認為是發音點,持續時間可以認為是時值,最後一幀可以認為是停頓;鏡頭的節奏要素可以理解為鏡頭運動的開始,持續和結束,也就是從鏡頭的起幅到落幅的過程。而畫內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運動,節奏也就是人和物的運動的開始,持續和結束。
(二)聲畫節奏觀念
影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態,它不僅受其它聲音要素的影響,而且也會受到畫面節奏的影響。也就是說,影視音樂可以與畫面結合形成影視聲畫節奏。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被認為是電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娛樂性和滿足人們的視聽習慣。當然後來人們努力使音樂與電影協調一致,例如在情感和節奏上,但許多時候音樂與畫面在節奏上基本沒有什麼聯系。在有聲電影時期,音樂成為畫面的附屬,畫面的運動和節奏許多時候會配上相應節奏的音樂,這種方式被稱為按動作配樂,也叫米老鼠式編曲。當今時代,影視音樂成為影視藝術視聽要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不是單純的附屬要素,而是有機的成分,音樂積極的參與敘事,表情以及運動。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節奏成為重要的載體。電影中聲音與畫面結合所形成的聲畫節奏的形態特徵的發展變化是一個從單一要素結合到多種要素復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偶然、隨機到主觀、互動的的過程。影視作品中畫面的節奏主要由剪輯、鏡頭運動和畫內信息運動構成。在實際作品中,它們有時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畫面節奏主要是由剪輯節奏構成,而有的畫面節奏主要由鏡頭運動節奏構成。一般情況下誰的節奏速度快,誰就是主要節奏層次或者說是前景節奏。如剪輯節奏的速度超過鏡頭運動和畫內信息運動時,剪輯節奏就是主要節奏層次和前景節奏。
(三)影視音樂與畫面的聲畫復合節奏形態
與音樂、人聲和自然聲的節奏關系一樣,影視音樂與畫面的復合節奏主要有三種形態:對應、對比和互補。三種聲畫節奏形態體現不同的聲畫節奏表現特徵。聲畫節奏對應就是音樂與相同節奏速度的畫面剪輯、運動、信息節奏的結合而形成的聲畫復合節奏。當影視畫面的節奏較快而此時音樂的節奏也屬於快速的話,它們就屬於對應性節奏。節奏對應時,聲畫節奏又可能出現兩種狀態,如以畫面節奏為前景的聲畫節奏和以音樂節奏為前景的聲畫節奏。以畫面節奏為前景時,畫面內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內部節奏成為主要節奏層;音樂節奏為前景時,視聽感受被突出,外部節奏成為主要節奏層。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它們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關系而是音樂的節奏點與畫面的節奏點形成節奏重音。由於節奏要素的增加和節奏的一致性特點,節奏重音的動力性會大大增強。對比性節奏就是音樂的節奏速度與畫面節奏的速度形成對比,也就是一個節奏層次的速度快而另一個節奏層次的速度慢。它們之間會形成節奏動力互相影響的情況。如快節奏的畫面節奏與慢節奏的音樂節奏結合時,由於對比節奏的出現,外部畫面節奏減弱,內部心理情感節奏感增強。由於視聽節奏的不一致而使人們會去主動感受外部畫面節奏之外的內部情節節奏。而當畫面節奏為慢速節奏而音樂為快速節奏時,由於對比節奏的出現,外部視聽節奏感增強。互補性節奏實際上就是畫面節奏與音樂節奏兩者的節奏點互相補充。如剪輯節奏為慢速時縱向上音樂節奏為快速,橫向上當音樂節奏變為快速時此時縱向上剪輯節奏則變為慢速。互補節奏只是節奏的要素發生變化而節奏的特徵保持不變。互補節奏有兩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如由於要素的增加,它的聲畫節奏動力被加強;還有就是在情節中聲音和畫面互相加強而互不幹擾。如在音樂與人聲的互補節奏中,音樂與人聲的相繼出現可以使人聲表達的信息內容不受到其他聲音要素的干擾。
三、影視音樂與其他聲音和畫面形成的復合節奏
㈡ 從專業角度分析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聲音都包括哪些
電影中的聲音包括什麼
早期影視製作者對於聲音抱有忠厚老實的態度,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對話,以至於一部電影看到最後讓耳朵疲憊不堪。後來人們發現另一種能夠使電影敘事更加靈活的手段——不可見的聲音。不可見的聲音突破了物理空間的局限,讓人們能夠展開豐富的聯想,同時也暗含了中國意境的做法,無聲勝有聲。電影中的聲音按照生源特點可以分為:人聲、自然音響和音樂;按照聲音的錄制方式分為同期聲、對白配音、解說和畫外音、音效、音樂。
對白
對白也就是畫面中人物開口說話的語言,一般來說對話意味著信息,在一個相對靜態的畫面里,只要其中人物開口說話,觀眾的注意力就會立即被對話吸引,就不回去注意畫面中其他元素。這個角度說,對話會妨礙其他視聽元素的表現,對話過多和過於冗長,信息量小、沖突不夠都會造成場面沉悶。
例如《御賜小仵作》中,在辦案場景中經常會出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對案件的分析,這些獨白體現出人物觀察事物的能力。旁白是敘述人物跳出故事情景對故事的評價,以敘述情節和交代故事信息為主要功能。旁白分為兩種:角色旁白和非角色旁白。所謂角色旁白是故事中的人物對過往事件的回憶講述,例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旁白是劇中的瑞德,通過他富有情感的講話賦予整部影片濃厚的回憶色彩。非角色旁白是敘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只是向觀眾講述一段自己知道的故事,情感上更加超脫。例如電視劇《人世間》裡面的旁白,通過李道明深沉、磁性的嗓音給電視劇帶來獨有的年代感。解說詞多用在紀錄片和新聞中,目的在於解釋畫面中沒有的信息,或者是為畫面中的信息增色潤彩。例如《舌尖上的中國》中的解說詞以美食製作過程為主要功能,語言簡潔卻意蘊深長,具有古老的東方智慧。
㈢ 電影《音樂之聲》中的語言賞析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㈣ 電影《天使愛美麗》音樂藝術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為大家帶來電影《天使愛美麗》音樂藝術賞析,快來看看吧。
電影《天使愛美麗》是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獲得了很好的票房,並獲得了許多優秀的大獎。電影成功塑造了如天使一般的小女孩艾美麗的成長經歷。其中,作曲家在賦予電影背景音樂方面上有著極大的創意,為更好凸顯電影的主題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這部電影音樂在觀眾的觀影效果上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輔助性的作用,可謂是一個成功的情節敘事與背景音樂完美結合的典範。
一、電影《天使愛美麗》的介紹
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於2001年執導了電影《天使愛美麗》,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獲得了很好的票房,並獲得了許多優秀的大獎,比如說像歐洲電影大獎頒發的「最佳電影獎」、法國電影凱撒獎頒發的「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英國金像獎頒發的「最佳原創劇本獎」等獎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還榮獲了五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法國小姑娘艾美麗的成長歷程。主人公艾美麗的童年十分凄苦,童年的生活充滿了孤單與寂寞。她的母親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父親由於傷心顯得非常沉默寡言,進而對於小主人公艾美麗也是疏於照顧。這樣的身世使得艾美麗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種恐懼的心理。
艾美麗漸漸長大了,然後開始了工作,努力賺錢生活。當她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做女服務生的工作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小艾美麗的一生。那是1997年夏天,當時艾美麗正在租住的家中,她收聽了新聞報道的關於黛安娜王妃遭遇車禍身亡的消息。艾美麗聽到這個事件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慌亂之中她不小心將手中沒有拿穩的瓶蓋掉到了地上,瓶蓋剛巧撞上浴室里的一塊牆磚,就這樣艾美麗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秘密。她找到了一個很多年前曾經住在她現在所租住房子里的房客所留下的小盒子,艾美麗小心翼翼打開了盒子,看到盒子里裝滿了房客童年時期的很多照片。艾美麗決定尋找到盒子的主人,把這些曾經是小朋友所珍惜的寶貴東西返還到主人的手中。可是,這個想法實施起來是非常艱難的,這些東西的主人畢竟是一個幾十年前在這個公寓的租客。為了尋找到這個盒子的主人,艾美麗拜訪了周圍的鄰居,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找到了盒子的主人。在返還盒子的過程中,艾美麗在與盒子主人接觸的過程中,受到了主人態度的影響,艾美麗由此受到了啟發,進而改變了自身對於世界的看法。從此以後,她開始了幫助有困難的人的行動。艾美麗的助人為樂的善舉並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長久堅持著這種寶貴的品格。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艾美麗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在自身方面也得到了快樂的感覺。艾美麗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遇到了心儀的人,讓她收獲了愛情。艾美麗在一次偶然中,遇到了一位丟失收集快照相簿集的青年人尼諾,艾美麗當時就怦然心動,她鼓起了勇氣,最終兩人收獲了愛情。整個電影的故事在敘述上非常的直白而且簡單易懂,具有生活的普遍性,能夠讓人們產生共鳴,並且通過電影音樂對影片的烘托也造就獨特的法國電影的魅力。
二、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音樂魅力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時長一共是1小時57分鍾,艾美麗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天真、幽默、率真。明麗的電影畫面、自由歡快的節奏使人們能夠很容易融入電影的場景中來。這些聲音的輔助作用,為電影的表述起到了最佳的效果。
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音樂是由法國作曲家楊提爾森所做的。這位作曲家喜歡用一些簡朴的配器,這些都是具有歐陸風情的。例如說作曲家善於利用手風琴、吉他、口琴,等等。通過欣賞電影可以看出來,在《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中,鋼琴、手風琴是音樂的主要支撐,輔助的還有吉他、鍾琴、提琴以及口琴之類的樂器。音樂的節奏多採用小調式,其中許多是華爾茲舞曲風格。楊提爾森為艾美麗專門打造了一首「愛美麗的華爾茲」,其中通過配器的變換組合,以及在節奏調式上的調整構成了能夠表現出影片中主人公艾美麗不同情感的樂曲。這些樂曲具有不同的功能,表達主人公不同的情緒狀態。電影音樂在電影塑造主人公艾美麗的內心世界方面以及渲染影片情緒的烘托等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電影在一格一格上演著,故事和敘說和音樂的表達看似各行其是,事實上,兩者互相作用、為了共同表達電影主題同一個目標而協作式發展。當影片中的故事被娓娓道來時,這些音樂的演奏也像技藝高超的演奏家一樣,很順暢如行雲流水般演奏著;當影片的剪輯節奏變快時,或者故事情節離奇高潮式發展時,相應的就是富有層次感的各種配器組合式的演奏。作曲家賦予音符靈活多變,並且富有一定的創意。
《天使愛美麗》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部反映女性生活經歷的電影。通過觀影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配樂師技藝的高超,能夠游刃有餘把握音樂的作品,更好為電影表達深刻的主題而服務。法國作曲家楊提爾森對音樂主題的創作設計多以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為主,給人以歡快的感覺。這樣,也就配合上了主人公艾美麗的性格特點,她活潑、善良、富有陽光的性格。
可以說,電影《天使愛美麗》中每一段音樂的配置都是富含特定的意義的,都是為了表達一定階段主人公心理以及感情變化的需要而創作的。說到底,電影音樂是為了電影所服務的。該電影的配樂師把音樂的元素和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進行了很好融合,一點也沒顯得突兀。兩者有效結合,比單純的畫面或者是單純的背景音樂所產生的效果要更加有力。就這樣,電影《天使愛美麗》展現出了一個善良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具有浪漫情節的巴黎。艾美麗在點滴的生活中幫助他人,並且同時也感染著他們。法國導演的特點通常是這樣的,他們往往採用紀實的手法,將自己喜歡的內容寓於電影之中,把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主題呈現給世界的觀影朋友。值得驕傲的是,這種電影在內容上的選取與手法上的運用,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故事情節是非常符合法國人的品位的。故事情節的流暢,再加上與音樂方面上的交融,一個美麗的女孩童話般的善良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對於人們心靈具有感召的力量。
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師表現出了對於主人公艾美麗這個人物在形象上的喜愛,他還為影片特別創作了一首專屬於主人公的主題音樂,歌曲的.中文名字是這樣譯的,稱作是《愛美麗的華爾茲》。對於這首樂曲的演奏,主要採用的是手風琴這種樂器。手風琴能夠表現出多種情感,或是歡快的感覺,或是悲痛的情節都能由它單獨來完成,尤其是它能演奏豐富的和聲旋律,表現出復雜多變的情感變化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從這種意義上來看,手風琴這種樂器有著多層次的表現力。從表達電影的故事情節上來說,這種樂器――手風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手風琴演奏的控制上,演奏者時而悠揚,時而急促,這些跳躍的音符能夠烘托出女主人公艾美麗在心理、情緒上的變化。同時還可以完整展現整個電影故事情節的內容。另外,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觀影者能夠更加融入電影中所營造的氣氛與環境中來,更好理解電影製作人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能夠深刻體會到電影中深刻的主題。通過觀看電影《天使愛美麗》,我們可以清晰並且很容易發現,在這部影片中關於美麗的主題曲有多種版本的主題變奏。這種表現形式在不偏離主要旋律的前提下,對於電影音樂的演奏也有著靈活多變性。從這一點上來看,這充分體現歐洲人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極具富於想像力的創造性。這部電影的音樂――華爾茲,憑借它獨特的節拍節奏生動表現出了艾美麗在情緒以及思想上的變化與狀態,同時給予觀眾以提示,感知艾美麗的變化情緒與故事情節的發展。華爾茲又被稱作為圓舞曲,原來指的是一種兩人相擁旋轉的交際舞。配樂師之所以創作華爾茲,也是為了和艾美麗的性格相吻合。艾美麗的內心如此美麗,就像是天使一樣,那麼純潔,幫助身邊有困難的朋友,為其他人帶來歡樂。華爾茲的歡快的節奏象徵了艾美麗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以及帶有美好的願望與憧憬的情懷。可以說,這種音樂形式恰如其分凸顯出了女主人公的品質。
《愛美麗圓舞曲》在這部電影中有多種樂器的演奏版本――手風琴版本、鋼琴版本以及交響樂的版本。首先,手風琴版本所表現出的是充滿希望的。在影片中,當《愛美麗圓舞曲》響起,一下子就能夠使人把這種美好的理想的狀態帶入到現實的社會中來,給人以希望。事實上,電影傳遞了深刻的主題。當觀眾仔細體味就會發現,其實社會是充滿著希望的,社會上美好事物也是充斥著人們之間的,是給予大家美好願望的。當艾美麗幫助他人的時候,都會演奏這首《愛美麗圓舞曲》。這個版本的主題曲展示了一個法國女孩的浪漫性格特徵,其實也是表達出了法國這個國家是具有浪漫主義情結的。
第二個版本――鋼琴版本在表達效果上來看是顯得比較憂傷的。這個版本是以下行音型為主的音調,表現出的主題是略帶憂傷的。通過觀影體檢,這種表現形式給予大家深刻的印象,使得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該版本展現了主人公艾美麗復雜而又矛盾的內心感受,在電影中背景音樂和故事情節的融合,較好展現了艾美麗的人物形象。
第三個版本――交響樂的版本突出表現了故事情節的變化。在故事的開始階段女主人公艾美麗發現小盒子,就使用的這個版本的演奏。艾美麗在得知到意外消息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小鐵盒。緊接著,華爾茲音樂響了起來。下一個鏡頭,艾美麗一個想法涌現在她的腦海中來,她決定要找到盒子的主人。在這個情節中,電影中弦樂器的加入,使得整首樂曲音樂顯得尤為豐滿,這就刻畫出了主人公艾美麗復雜的內心感受。交響樂版本樂曲再次出現的時候,此時是女主人公艾美麗找到了自己的心愛的對象。此刻的背景音樂聲音宏大,圓潤飽滿,氣勢上很雄偉,給人一種非常豁亮的感覺。這種的演奏是各種樂器交替出現的,這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女主人公艾美麗和尼諾之間的愛情以及這種愛情所體現的巨大力量,在觀眾心裡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三、結語
可以說,任何一部影片都與電影中的許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獲得成功的電影更是如此。《天使愛美麗》這部電影中就融入了多種因素,其中電影的配樂與音響效果對於電影主題上的表達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見,音樂與電影主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為此部影片兩者能夠完美有效地結合,才彰顯了法國式題材電影的獨特的藝術魅力。更為重要的是,電影《天使愛美麗》能夠引起觀眾心靈上的共鳴,讓我們也加入到天使隊伍的行列中去,重拾感恩的願望。可以說電影《天使愛美麗》之所以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為此片形成了特殊的觀影體驗。
《天使愛美麗》的經典台詞
1.Mais elle, et les cafouillages de la sienne, de vie, qui va sen occuper? 也許那個女孩做的一切,都是為別人的生活做安排, 玻璃老人問她, 那麼她呢?她的生活誰來操心
2.Sans toi, mon c? T heure propice quels soutenant! 如果沒有你,我的良辰美景將向何人訴說!
3.Jai soudain le sentiment trange dtre en harmonie avec moi-mme, tout est parfait en cet instant, la douceur de la lumire, ce petit parfum dans lair, la rumeur tranquille de la ville. Jinspire profondment car la vie me parait alors si simple, quun lan damour me donne tout coup envie daider lhumanit tout entire. 愛美麗突然感到莫名的祥和,無比的欣慰,光線變的柔美,空氣透著芬芳,城市發出低吟,深吸一口氣,人生本來就是簡簡單單.一股濟世情懷,油然而生
4.Si Amlie prfre vivre dans le rve et rester une jeune fille introvertie, cest son droit. Car rater sa vie est un droit inalinable. 如果愛美麗堅持活在自己的世界,那麼她絕對有權毀掉自己的幸福。
5.un mort qu peur de basculer dans loubli, 他怕被遺忘,因死亡而怕被遺忘
6.La chance cest comme le Tour de France : on lattend longtemps et a passe vite ! 像環法自行車賽,人們長久等待,緣分擦肩而過,當時機到了,就別猶豫
7.La vie nest que linterminable rptition ne reprsentation qui naura jamais lieu. 活就像一場在排練卻永遠不會上演的舞台劇
㈤ 送你一朵小紅花視聽語言分析
送你一朵小紅花視聽語言分析如下:
電影利用視聽語言製造情緒。藉助音樂情緒與畫面升華感情,育兒也需要有一個好的載體方便家長給孩子講道理。
這是一個關於家庭、生死、成長和愛的故事。聽著趙英俊深情的聲線,每一句歌詞都是一段故事。看著《送你一朵小紅花》 中的少年韋一航,有淚有笑,就像南方春天路邊的一朵小紅花,被愛包圍。
一個聲稱能「看見未來」的患癌男孩韋一航,遇見了一個相信「平行世界」的患癌女孩馬小遠,在深夜的露台上,兩人遙望夜空,展開了對各自所嚮往的美好世界的描述。
整部影片的聲音和場景處理,比如選擇在野生動物園外聽聲音,是人物童真嚮往外面世界的表現,而一聲聲野獸的聲音,給每句對話增光添彩。特別是韋一航和馬小遠模擬去世界各地的時候,最精彩的是模擬溶洞內,把冰塊從樓梯上扔下去,不論從景別還是聲音處理上,都足夠驚嘆。
風扇、鏡子這些道具都處理得很好,是一部不錯的影片,有笑有淚,在整場電影的過程中都可以感受到觀眾的共鳴和反應。
年輕人的困惑盡管在每個時代都會有每個時代的困惑。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愛是年輕人最簡單的需求。
㈥ 歌劇魅影的音樂分析
《歌劇魅影》是根據巴黎歌劇院內發生的事件而創作的。《歌劇魅影》大量採用古典音樂背景,又加上音樂劇,在音樂劇中套上歌劇,就創作出一部音樂劇力作。
舞台爭拍賣一個八音盒,音樂響起時,一隻機械的小猴便隨之而動,一位老者叫價(拉烏爾),回到從前(年輕的時代)這是起到一個牽線的作用,展開故事。
《歌劇魅影》雖有恐怖驚險的氣氛,但導演所追求是在調動一切音樂和舞台的表現手段,充分發揮了音樂劇的綜合舞台優勢(聲樂和舞美)方面殫精竭慮。整部音樂劇採用近似嚴肅大歌劇的音樂語言,引進了「音樂戲劇展開」的概念和方法,將幽靈,克莉斯汀,拉烏爾這兩個男人於一個女人之間的美妙,真誠而又略帶傷感的浪漫以及充滿愛與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現的極其凄婉,完美而動人。
原來的音樂劇就有大量經典音樂,這絕對保證了電影中感情色彩表達的震撼力,也是電影的主要靈魂所在。在這部電影中,舒緩、緊迫、狂躁、激情的音樂不斷交替,而且幾首旋律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all I ask of you貫穿始終,同樣的旋律巧妙表達了不同的感情,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調。
克莉斯汀(女主人公)第一次真正的踏上自己的舞台,女主角嶄露頭角美麗朦朧,《think of me》的音樂則輕柔悅耳;歌聲開始,也展開的故事的發展。導演利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塑造了這一角色(克莉斯汀),讓影片伴隨歐洲巴黎歌劇院所演出的歌劇而進行故事的展開。
克莉斯汀的第一部歌劇成功後,回到自己的房間,點上蠟燭聽到了音樂天使(幽靈)的鼓勵。
克莉斯汀的好朋友來找拉烏爾,兩人以歌唱的形式開始了一段對話。
但克莉斯汀和拉烏爾的相愛讓藏在鏡子後的劇院幽靈十分氣憤,便從鏡子後現身,女主人公和幽靈第一次接觸,在幽靈的充滿誘惑的歌聲的指引下,在黑暗的密道里,克莉斯汀步步緊隨,兩人乘著小船,來到位於歌劇院地下暗湖中心的密室里。在這充滿夢幻色彩的地下室 ,幽靈用溫柔而溫柔又有力的歌聲《The Music Of The Night》讓克莉斯汀拋開世俗的羈絆,加入到黑暗王國,吟唱他譜寫的黑暗,歌聲旋律悠揚婉轉。歌聲和音樂也是優美圓潤。當女主角前往地下王國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音樂高亢,激昂,神秘又略帶緊迫;眾人爭論不休時,音樂輕快滑稽;女主角身處墓地時,音樂哀婉凄迷; 電影除了使用樂劇表演外,畫面人物和音樂的使用也是別具風味,拉克被殺時,音樂的急促和拉克逃命的心跳,逃跑匯成一體,充分的將惶恐表現的淋漓盡致。
演出魅影的歌劇《唐璜的勝利》時,幽靈故伎重演,不知不覺絞死了扮演唐璜的皮兒吉,親自披掛上陣,與格里斯丁一起演唱了一段優美的詠嘆調《覆水難收》(The Point Of No Return)音樂低沉狂野,符合魅影的性格;整部電影也隨著《唐璜》的勝利,將克莉斯汀要挾到地下室,讓克莉斯汀做出選擇,背景音樂危急激烈,這個地下王國則顯得黑暗恐怖,克莉斯汀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她平靜的一吻喚起幽靈內心深處的美好情感,八音盒清脆的聲音伴隨著主人哀婉的歌聲,為這段傳奇添上了一個余韻悠長的結尾。
㈦ 要寫個論文,談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誰能給我推薦幾部電影分析下
上大學時選修外國音樂的論文,當時是93分。
優雅的舞者
——新世紀音樂大師喬治溫斯頓、神思者和他們的音樂小品
我第一次接觸新世紀音樂是在高一的寒假。考完試,去圖書大廈淘碟,無意之間看到了一張不很起眼的專輯。黑色封底,封面正中是一張淡藍色的風景:嚴冬,白雪皚皚,幾棵蕭索的樹徑直地站在白雪之中,背後是望不見邊緣的森林,靜謐而安詳。我不曾聽說過封面上寫到的「新世紀音樂」,更不曾聽說過「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這個名字。然而我看著封面,看著簡單的構圖中透出的幾分獨特的美,喜歡上了它。回到家,帶上耳機,按下播放鍵,清冽的鋼琴緩和而優雅地流入我的心頭,世界此刻也為之靜止。這張專輯出版於1982年,專輯的名字叫《十二月(December)》。
來浙大之前的暑假,收拾行李。我的指尖滑過一整架的CD,最終帶上了這張專輯,一張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讓我感到十二月中那種獨特的凜冽與澄澈的專輯,它可以輕撫躁動的內心,舒展緊張的身體,讓我完全沉浸在這個超然的世界中。甚至此時此刻,敲擊著鍵盤,我還在聽,聽這張喬治溫斯頓的傑作,《十二月》。
那個與《十二月》邂逅的寒假,我在網上搜索這位大師的生平。美國蒙大拿州的爵士鋼琴手,創作了十幾張新世紀音樂專輯,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鋼琴演奏之餘,他研習了經典的夏威夷散弦吉他(Hawaiian Slack Key Guitar),復興了這種幾乎被人們忘卻的傳統樂器。他還曾為4部兒童音樂劇配樂,包括著名的花生(Snoopy),一個有才華又不失童趣的藝術家。
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一有時間就跑到各個唱片行,想找到喬治溫斯頓的其它作品。情形往往是這樣:我興致沖沖地跑進唱片店,垂頭喪氣的出來。老闆們會搖搖頭,說道:「喬治溫斯頓?就是那個彈鋼琴的,很早以前有,現在很少有賣的了。」跑了不下十個唱片店,一個店員說:「我記得好像有一張,是那個彈鋼琴的嘛!」然後她進裡屋翻箱倒櫃了約莫幾十年,最後拿出了一張已經落了很多灰的專輯。我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塵,激動得眼眶近乎模糊:喬治溫斯頓精選集《四季(All the Seasons of George Winston)》。我估計我的確是飢不擇食了,因為我從不買精選集。縮略版的音樂在我看來是對藝術家和聽眾的欺瞞。我本能地抵制速食主義音樂,精選集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滿足普羅大眾的快餐食品。然而我還是滿心歡喜的將它帶回了家,聆聽,直到困得忘了關掉CD機。
買這張專輯後沒多久我遇到了神思者。那是一張封面紅得有些俗氣的專輯《故宮序曲(Palace Sketch)》。封面的噱頭很是嚇人,「繼喜多郎後唯一享譽全球的日本New Age團體」。出於當時對新世紀音樂瘋狂的喜愛,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將它買了下來。客觀地說,比起神思者的其它許多令人陶醉不已的電影電視配樂,這張專輯並不算較為出色。但是不久我又在同一家店中淘到了故宮系列的另外兩張專輯《故宮序曲(Paean to Palace Memories)》和《再見故宮(Palace Seeds)》,我這時才後悔當初對神思者先入為主的看法。神思者的音樂——或者更確切地說,為故宮紀錄片所做的音樂——體現了一個對中國文化崇拜者的自己用音樂所做的文化詮釋。在其中不僅有宏大的交響樂背景,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一些中國特色的樂器(如電子合成的編鍾,二胡)所演繹的主旋律,聽來源遠流長,回味無窮。
神思者是一個由兩個擅長電子音樂的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成立之初名叫Sensitivity Project(感性企劃室),86年為NHK電視台的紀錄片《海上絲路》配樂後改名為S.E.N.S.,取sense 和cense的諧音,四個字母分別代表sound nature earth spirit。神思者主要以電影和電視劇的配樂為主業,出版了很多精彩絕倫的原聲碟。我收藏了一張電影《悲情城市》的原聲碟。這部由侯孝賢導演的中國台灣電影,獲1989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由神思者所做的深沉而婉轉的配樂在其中功不可沒。
喬治溫斯頓和神思者彷彿在我心中開啟了一扇新的門,一扇通往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的門。我不再流連於唱片店排在最顯眼的位置上的流行音樂專輯,而是如飢似渴地尋找新世紀音樂專輯,因為比起新世紀音樂,流行在某種意義上顯得那麼膚淺。新世紀音樂——無論是從最早的曼陀凡尼(Mantovani Orchestra)改編古典大師如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輕音樂,還是喜多郎范吉利斯為電影和電視紀錄片的精妙絕倫的配樂——囊括了音樂的各個角落。這群對未來充滿希冀的藝術家們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展現出一種空前絕後的藝術流派。以前在看相關資料的時候找到了一位青島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對這類音樂所下的定義:「所謂新世紀音樂就是以現代化的音樂器材、音樂手段來演繹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 新世紀音樂」 作者: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 姜良君)雖然我遠不及這位教授的藝術造詣高,但我個人並不是很同意這種說法。誠然,諸如神秘園(Secret Garden),姬神(Himekami)等眾多音樂家在探索本國民族音樂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曼陀凡尼,馬友友(這兩者的新世紀音樂家地位還有所爭議)在發掘古典音樂方面獨樹一格,然而新世紀音樂絕對不盡僅是民族、地方和古典。在我看來,新世紀音樂的獨特魅力正在於它沒有確切的界限,各種想要表達內心深處冥想的旋律都可以算作是新世紀音樂。從德國電子曲風濃厚的橘園之夢(Tangerine Dream)到中國的充滿佛教內涵的鄧偉標,從西班牙熱情奔放的吉普賽國王(Gypsy King)到美國冷靜優柔的蘇珊西亞尼(Suzanne Ciani),還有久石讓那些日本民族風格的動漫配樂,旅韓華裔鋼琴家Daydream跨越國界略帶憂傷的鋼琴旋律,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種全新的音樂理念。這種理念或許用喜多郎自己形容自己的音樂時所用的詞非常恰當,那就是spiritual,靈魂的。美國女作家奧爾科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我想,新世紀音樂這種spiritual的特點或許同樣的會令聽者心中「清明而溫厚」,而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新世紀音樂會如此與眾不同吧!
喬治溫斯頓的十張鋼琴小品集都由廣州星外星公司在國內正版發行。我陸陸續續買齊了所有的專輯,每一張都仔細而認真地聽,聽到熟到每一個音符,修飾音都能背得出來。喬治溫斯頓不僅僅用他嫻熟的技巧打動了我,更多的是他在音樂中注入的真情實感,聽起來沒有一點造作的感覺,完全是發自內心對自己故鄉蒙大拿州的贊美。我也聽過幾乎所有的班德瑞的作品,然而不知是因為國內銷售商們不遺餘力地推廣使之最終俗到爛掉,還是這幫瑞士音樂家們本身就是將自己的音樂理想建立在虛幻的現實上,反正那些音樂都有類似什麼「微風山谷」「夢花園」之類虛無縹緲的名字,但是聽過以後絕對不會產生真實的意境,僅僅是虛幻的好聽的音符而絕非旋律。喬治溫斯頓有一張專輯《辭冬(Winter into Spring)》,當音符連續而密集地響起時,我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天的雨,以及春天萬物生機勃發的場景。翻開專輯插頁,驚訝地發現這首曲子就叫做《雨(Rain)》。而這種感覺,是聽班德瑞無病呻吟的曲子所絕對無法享受到的。
相比之下神思者的音樂在國內發行的較少,除去故宮三部曲之外,還有一張精選集《透明的音樂》和一張電視連續劇配樂《二千年之戀》,僅此而已。很不好意思地承認,我的《悲情城市》也是盜版的。我在網上下載了神思者的其它所有的專輯,一次又一次地被他們所震撼,所折服。有很多曲子,簡單到只有八個小節的主旋律,然而鋼琴與弦樂的交織融合卻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和諧與充盈。比如神思者2000年出版的音樂專輯《Asian Blue》中有一首曲子《Sican-Prayer》,鋼琴旋律重復兩遍,變調,接著同樣的旋律融入弦樂,重復,再變調。結構簡單得誇張,然而那種靜默的柔情卻令人回味無窮。
我有時候喜歡作這樣的比喻:喬治溫斯頓的作品好比輕快清新的現代詩,聽來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聽者與樂者既不遙遠,也不過分親近,樂者隔著這段既定的距離,讓聽者產生共鳴。而神思者的作品更像是雍容華貴的散文,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完全地包裹住聽者內心。這種溫情無微不至,讓聽者徹底沉醉於他們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敞開心扉,用熾熱的心直接去感受這種唯美的旋律。至於現代詩和散文孰優孰劣,我想並沒有定論。兩種文體各有千秋,同樣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使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令人難忘的回憶的片段。
如果你在網路中搜索喬治溫斯頓,最先出現的(同樣也是出現最多的)是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全智賢彈奏的縮略版的由喬治溫斯頓改編的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約翰帕赫貝爾(John Pachelbel)這位對巴赫影響巨大的巴羅克時期音樂家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這首卡農被改變了幾十個版本,被不斷演奏,經久不衰。不過另一方面,喬治溫斯頓恐怕也不會想到,自己創作的幾百首美妙絕倫的鋼琴小品竟比不上一首改編曲在電影的推廣下所產生的流行熱潮。在我看來,有時藝術是一種無奈尷尬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藝術家不斷創作更新更好作品,為的是讓更多藝術的受眾們享受更好的精神層面的食糧。另一方面,藝術又不可以完全屈尊下顧,完全拋棄高雅的「嫁妝」,讓所有的普羅大眾勉為其勞地為其推廣,以至最終失去藝術本應享有的感召力。我還是拿班德瑞的例子來說。這群與世無爭的瑞士音樂家們將自己封閉在瑞士的原始大森林中,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之中,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心中所嚮往的精神世界。我不清楚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情況如何,至少在中國,班德瑞的出版發行單位很是混亂,許多家出版社同時「正版發行」班德瑞的專輯,並且配上與專輯內容毫不相關的莫名其妙的插圖。唱片店,超市、購物中心的老闆們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以為不斷在自己店裡放這種「高雅音樂」就能招徠更多顧客 。於是乎,班德瑞迅速在大街小巷中走紅,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意無意的聽過許多班德瑞的作品。即使這種音樂再高雅,它最終也只能走向俗套的流行音樂的道路。同樣的問題似乎也在侵蝕著恩雅,莎拉布萊曼,肯尼基,甚至是亞尼,神秘園,英格瑪。我不知道多久以後路邊孩童會哼著《Shepherd』s Moon》上學,我對這位愛爾蘭唱詩班出身的女音樂家有著十二分的崇敬,但恩雅的天籟也正在大眾化,平民化,最終……但願「最終」不會發生,起碼能晚一些發生,好讓我們這群准「愛樂者」們能夠將享受她的音樂這一小小的「特權」延續的時間再長一些。
有一天傍晚,我在學校廣播台上聽到了熟悉的神思者的音樂,《海上絲路》中的「Aphrodite」和《疾走》中的「Rain」,一首是紀錄片的配樂,一首是電影配樂。唯美的旋律在校園廣播不甚協調的喇叭中播放,竟還保留著幾分原曲的優雅與溫存,令我激動不已。可是聽著音樂,心情又不覺地變得復雜。我曾向寢室的同學推薦過神思者的音樂,最終發掘神思者的號召力遠不及周傑倫,只好作罷。我當時很希望能找到可以分享聽神思者的音樂的樂趣的人,但倘若校園廣播也不遺餘力地推廣神思者,最後浙大學生都喜歡上了這個組合,神思者不斷被推廣,最後變得和周傑倫一樣。到那時我猜我絕不會缺少傾訴我自己音樂感悟的對象。但當所有人都在聽著同樣的音樂,都在自我感覺良好地發表或深刻或膚淺彷彿領悟又不甚了解的看法時,我估計……我肯定我會選擇沉默。但我現在還在向人推薦,還在用論文介紹喬治溫斯頓,介紹神思者,介紹新世紀音樂,介紹這群優雅的舞者,邁著輕快的舞步,在藝術的世界中翩翩起舞,留下一首首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的音樂。而我,只希望做一個觀眾,用我誠懇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師們的藝術世界同時,自己的心彷彿也跟著變得澄澈。心因聆聽音樂而愈益清澈,我相信,愛音樂的人可以做到。
希望能幫到你。
㈧ 如何理解影視劇音樂的風格語言作用
音樂始終在影視劇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音樂風格如果與影視劇本身的氣質契合度很高的話,那兩者就是相互成全,缺一不可。所以影視劇如果選擇了恰當的音樂風格類型,那就會引導觀眾在觀看精彩的故事情節、品味不同的人生滋味時更容易進入劇情,更能有代入感,讓觀眾產生共鳴。相反,如果音樂風格與影視劇本身氣質不相契合,那觀眾觀賞影視劇的時候就會很不舒服,因為不恰當的音樂風格會始終離間觀眾對影視劇的觀感體驗,始終在拽著觀眾不能進入。淺薄之見。
㈨ 分析電影《智取威虎山》的畫面,鏡頭,色彩,光線,語言,音樂
以該劇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上海京劇院原創的作品,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
電影內容及主題的傳達,除銀幕視覺形象和鏡頭的組接等手段外,言語性對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現渠道,而言語就是人們在實際交際中所說的話。
因此,不同類型的電影,必然會採用不同的言語策略,以最佳言語對白形式,來滿足其內容表達的經濟性和效果最優化要求。
本文將以電影中的言語性對白為研究視角,對徐克執導的電影《智取威虎山》的部分劇本進行考察,從地域方言、社會方言及臨時言語三個角度探討該片中的言語特點。
感受其言語魅力,從更深入地把握影片在同類題材電影中的獨特之處,對其藝術價值產生更直觀的認識。
(9)經典電影音樂語言分析擴展閱讀:
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
導演:陶雄為主,協助(李仲林、李桐森);
樂隊成員:王燮元、趙濟羹等;
舞台美術設計:幸熙、周凡等;
主要演員: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永華(飾座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1966年文革開始後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施正泉飾李勇奇,齊淑芳飾常寶,孫正陽飾欒平,唱做繁重。曾經成為京劇樣板戲劇目之一。
㈩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的音樂分析 !
《肖申克的救贖》,音樂中帶來的希望和信仰
曾幾何時,美劇《越獄》在中國紅極一時,當時在網上也聽說過《肖申克的救贖》是電影版的《越獄》,或許當時是《越獄》太火,又或者因為我當時還沒看過該片,但現在想想,覺得只怕說《越獄》是電視劇版的《肖申克的救贖》更合適。
在1994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雖然《肖申克的救贖》最終敗給了《阿甘正傳》,但《肖申克的救贖》卻已在很多人心中成為了經典,影片的故事結構已不必再多說,演員精湛的表演也已經被許多人所稱贊,影片主題更是被無數影評人和觀眾講的爛熟,但是這里,必須要提到的是影片的音樂。
雖然我喜歡音樂,但是我對音樂並不精通,我聽不出一首曲子是用什麼樂器所彈奏,更不用說一首歌曲跨了幾個音階什麼的,但是音樂一旦放到了電影中,它就已經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很多時候電影音樂的好壞會影響到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否,因為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陪襯,很多時候演員演出來的故事未必好,甚至鏡頭的表述的劇情未必精彩,而用音樂來說出下面的故事卻往往能達到一個好的效果,我們可以把之稱之為「音樂敘事」。
在電影中用音樂敘事已經是再常見不過的了,一些學者也已經看出了音樂和電影中的必然聯系,如今,隨著電影業的發展,影視原聲也越來越讓影迷們喜愛,我們發現,一部好的影片中,必然會有好的音樂。
所以,從第三屆奧斯卡開始,設置了最佳音響效果的獎項,而到了第七屆奧斯卡開始,最佳音樂的獎項也被獨立了出來,由此可見,音樂已經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面說了那麼多,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雖然在第六十七屆奧斯卡上沒有獲得任何榮譽,但想想,《阿甘正傳》、《埃德伍德》、《獅子王》、《通俗小說》那麼多優秀作品與之爭鋒,但最終依然能成為經典,除了影片主題、演員的表演,還要歸功於音樂的功勞,影片中聲樂與鏡頭的完美結合,早就了影片不朽的傳奇。
影片從最一開始,就利用音樂和蒙太奇的效果來營造緊張的氣氛,那首看似輕松歡快的音樂,卻反襯出人物緊張的心理狀態,隨後而起的音樂則進一步起到了渲染氛圍的作用。當然,這是音樂敘事中極為常見的用法,而當Andy入獄時那首聽似悲壯的音樂,配合著監獄的鏡頭,顯得那麼沉重。在影片後面我們可以發現,監獄中的許多人已經被體制化,除了監獄他們不知道能做些什麼,他們已經不再適應外面的生活,在監獄中,他們是快樂的,那是他們的家園,導演正是用這樣的音樂來為之嘆息,為之哀嘆。
當然,這也算不上影片最為精彩的地方,盡管到Brooks出獄後的那段音樂煽情了一把,讓人為老Brooks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嘆息,但是依然比不上影片第六十七分左右開始的Andy在獄警辦公室播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那段出彩,監獄,一個禁閉的空間,哪怕是當你在中學上課時校廣播站播放這樣一首歡快而激情的歌劇音樂時是怎樣的心情?更何況是在監獄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有人說「這個片段看似平靜如水,但實則激情四射,殺傷力極強,最能使你兩眼發熱」,我絕對同意這樣一個說法,看看Andy在播放這出歌劇時囚徒的反應和表情你就該知道,這樣一首曲子對於生活在監獄中被許些體制化了的囚徒是怎樣一種激勵,而對於被基本體制化了的犯人來說又是怎樣一種打擊。這首《費加羅的婚禮》在這里不僅僅是一出歌劇,更是一種希望,當監獄長不斷敲門讓他關掉留聲機的時候,Andy反而將聲音開大,直到獄警破門而入,強行關閉了留聲機。縱觀整部影片,我們發現這就是Andy的性格,外面給的是壓力,壓力越大,Andy的希望就越大,而獄警強行關閉留聲機,則是從側面反映出獄警和監獄的作用就是斷絕你的希望,如果說老Brooks是囚犯體制化的代表,那監獄就是一座把人體制化的牢籠,我們可以把之誇大到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而其統治者就是要把他們統治下人民的希望給摧毀和斷絕,這樣人民才能當一個順民,他們的統治才更加長久。正如RED所說:「希望?我告訴你朋友,希望是很危險的東西,希望會讓人瘋狂,它在這沒用。」
其實我很想說一句,導演很壞。什麼意思?在影片第一百零九分鍾左右,監獄長吹著口哨離開辦公室,留下Andy一個人,接著Andy回到牢房,熄燈,在黑暗中摸出繩索以及RED凝重的表情,影片在這里使用了一段聽似悲壯的音樂,加上背景環境音的雷電聲,給人營造了一段Andy即將離去的感覺,這里說的離去並不是影片的結果,因為通過RED的旁白給人以Andy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的誤解。前面我說過,Andy的性格是壓力越大,希望越高,有希望的人,怎麼會自殺呢?答案很快就被揭曉了,就在次日造成獄警照例查詢人數的時候,發現Andy失蹤了,既然影片的類型決定了Andy不可能羽化登仙,只能說明他是越獄了。是的,導演正是使了這么一個小小的壞,用了一段聽似悲壯的音樂把影片過渡到了高潮的階段,也通過這樣一段音樂來表現了Andy逃走的決心。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多麼悲壯的詩句,卻體現出了壯士們的決心,Andy也一樣,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悲壯的氣氛中下定了決心。所以在後來Andy成功逃離出肖申克監獄的時候,那段激情令所有人感動,更讓人意識到了希望的重要性,也成就了Andy這一生的傳奇。
是的,有人說《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生活,雖然在奧斯卡角逐時輸給了講述夢的《阿甘正傳》,「生活比夢簡單,但是生活遠比夢殘酷」。《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傳奇,更是一部經典,不僅僅是因為「生活遠比夢殘酷」的主題,不僅僅是編劇巧妙的設計了故事,我想,音樂的運用也該是傳奇和經典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