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活著影評
活著 影評
從原著來講,作者是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敘述的。作者在一個窮極無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貴和他的牛。然後一段段故事從這個看似平凡的老農嘴裡講出來。國民黨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貴的親人一次次離開他,最後只剩一頭老牛。鳳霞先聾啞,然後有慶獻血而死,鳳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於被餓死的。孫子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太餓了)。經過一次次死亡的考驗,老人以一種超脫的姿態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裡的親人沒有死,都陪伴著他,他在回憶,繼續有努力快樂地活著。他把他的一生,講給作者聽,竟然有些像一個哲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農民。
電影里的活著要比小說輕鬆些。張藝謀加了一些諷刺的東西。例如:救風霞的教授因為太餓被饅頭噎著,而不能去動手術,眼睜睜地看著鳳霞被紅小兵們弄得大出血死亡,還有加了福貴靠皮影吃飯的情節。導演完全理解了原著,並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東西。活著這部電影非常的長。整個看電影的過程我反反復復的咀嚼著兩個字「活著」,活著真好,人只要活著,對家人,對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覺到活著好是在福貴被抓丁,國民黨大撤退。福貴的戰友都被打死了,沒有吃的,什麼都沒有。福貴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當福貴舉手向解放軍投降的時候,使人心裡喊出了「活著就好」。不管怎樣活著,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裡喊出活著,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福貴嚇得尿了褲子。葛優演得棒極了。真棒那一段聽到槍聲的時候。如果不是福貴賭輸了祖傳的房子,那槍斃的就是地主福貴了。能活著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慶死了,被車撞死的(書上更慘,是輸血輸多了,輸死的,無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義害了MD)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家珍哭得死去活來。後來那個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殺,來找福貴道歉,福貴和家珍都原諒了春生。家珍最後沖春生喊「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令人感動的質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國農民。他們沒有很好物質和精神生活,卻有最純朴和實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鳳霞死了。導演在這里大大的諷刺了一下,竟然讓教授被饅頭噎著(真能想出來)電影沒有演到雙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導演在最後出現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場面。
余華的《活著》通過福貴的敘述有些超脫的感覺;而電影則有種入世的味道,是張藝謀拿了一個諷刺的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生離死別,風風雨雨的那個時代的農民家庭。這里沒有控訴什麼,沒有要反抗什麼,沒有埋怨什麼,中國最被人看不起的農民默默地在那個時代里承受著一切,努力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被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裡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福貴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終是一個傳統婦女的形象——勤勞、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團圓觀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於福貴,她為了兒子的將來離開了好賭的福貴,卻也在得知丈夫改過自新後主動地歸來。這種行為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對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誠,另一方面卻從她對福貴抱有依戀、不離不棄的單純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觀念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盲從思想。
不過,在封建社會,婦女因為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於無奈的因素。家珍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於更好地配合福貴的良民形象,家珍與福貴的本性相似,思想覺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兩人一張一合,互為平衡、補充,構成一條有矛盾,得以推動情節發展,但沒有根本沖突,得以保留家庭溫馨的氛圍的線索。
電影《活著》場景
作為風雨同舟的妻子,家珍一直是福貴「活著」的一條重大精神支柱,有慶、鳳霞、饅頭都只是遠方的希望,但家珍這個相濡以沫的愛侶的位置卻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在小說原著中,作者最後還是無情地摧毀了這個福貴賴以慰藉的心靈港灣。
四十年,彈指一揮或是滄海桑田,無數黃面孔的、沉默的、堅韌的中國人就這么無聲無息地繼續活著。幕後資料這是一個非常美的故事,很親切,很真實,以貼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數十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觀,故事很親切,很真實,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個小人物在巨變的歷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幸和坎坷總是纏繞著他。然而他從沒有放棄活下去的信念,從不怨天尤人,並且對生活和未來報著無限美好的希望。
雖然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但卻栩栩如生,將時代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及生存狀態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主人公的命運最終讓是發人深省……
⑵ 為什麼電影活著與書後面有那麼大差距
應為根據書改編的電影本來就不會跟書完全一樣,下面是我復制過來的影評,你可以看一下,或許可以知道為什麼。
把小說改成電影很普遍,可少有電影超過原著的。是目前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 從原著來講,作者是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敘述的。作者在一個窮極無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貴和他的牛。然後一段段故事從這個看似平凡的老農嘴裡講出來。國民黨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貴的親人一次次離開他,最後只剩一頭老牛。鳳霞先聾啞,然後有慶獻血而死,鳳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於被餓死的。孫子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太餓了)。經過一次次死亡的考驗,老人以一種超脫的姿態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裡的親人沒有死,都陪伴著他,他在回憶,繼續有努力快樂地活著。他把他的一生,講給作者聽,竟然有些像一個哲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農民。 電影里的活著要比小說輕鬆些。張藝謀加了一些諷刺的東西。例如:救風霞的教授因為太餓被饅頭噎著,而不能去動手術,眼睜睜地看著鳳霞被紅小兵們弄得大出血死亡,還有加了福貴靠皮影吃飯的情節。導演完全理解了原著,並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東西。活著這部電影非常的長。整個看電影的過程我反反復復的咀嚼著兩個字「活著」,活著真好,人只要活著,對家人,對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覺到活著好是在福貴被抓丁,國民黨大撤退。福貴的戰友都被打死了,沒有吃的,什麼都沒有。福貴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當福貴舉手向解放軍投降的時候,使人心裡喊出了「活著就好」。不管怎樣活著,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裡喊出活著,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福貴嚇得尿了褲子。葛優演得棒極了。真棒那一段聽到槍聲的時候。如果不是福貴賭輸了祖傳的房子,那槍斃的就是地主福貴了。能活著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慶死了,被車撞死的(書上更慘,是輸血輸多了,輸死的,無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義害了MD)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家珍哭得死去活來。後來那個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殺,來找福貴道歉,福貴和家珍都原諒了春生。家珍最後沖春生喊「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令人感動的質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國農民。他們沒有很好物質和精神生活,卻有最純朴和實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鳳霞死了。導演在這里大大的諷刺了一下,竟然讓教授被饅頭噎著(真能想出來)電影沒有演到雙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導演在最後出現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場面。 余華的《活著》通過福貴的敘述有些超脫的感覺;而電影則有種入世的味道,是張藝謀拿了一個諷刺的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生離死別,風風雨雨的那個時代的農民家庭。這里沒有控訴什麼,沒有要反抗什麼,沒有埋怨什麼,中國最被人看不起的農民默默地在那個時代里承受著一切,努力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被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裡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福貴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終是一個傳統婦女的形象——勤勞、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團圓觀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於福貴,她為了兒子的將來離開了好賭的福貴,卻也在得知丈夫改過自新後主動地歸來。這種行為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對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誠,另一方面卻從她對福貴抱有依戀、不離不棄的單純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觀念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盲從思想。 不過,在封建社會,婦女因為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於無奈的因素。家珍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於更好地配合福貴的良民形象,家珍與福貴的本性相似,思想覺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兩人一張一合,互為平衡、補充,構成一條有矛盾,得以推動情節發展,但沒有根本沖突,得以保留家庭溫馨的氛圍的線索。
⑶ 活著話劇跟電影,小說的對比,分別論述各200字左右
摘要 《活著》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為了更好的表達電影的張力,張導還請來了蘆葦作為編輯。電影當年一上映,就大獲贊,獲得戛納電影節的多項榮譽,葛優也因此獲得戛納影帝。《活著》也可以說是張導的巔峰之作,也為葛優和鞏俐的表演生涯增添了濃厚的色彩。
⑷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活著》
書與電影的結局都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出發點,但我更喜歡張藝謀導演電影中的結局。
書中的結局太過於悲慘,用過多的悲慘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著的艱難,從而展現出活著的珍貴。書中的整體基調都很悲,在結尾更是,福貴孤獨一人的活著,那種壓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難以忘懷。但是電影的結局卻與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為了生活中些許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願意存在,願意努力的活著,去創造這生活的甜。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⑸ 《活著》小說與影視作品之間的互文性有哪些
互文性,又稱「文本間性」,是結構主義的標識性術語。影視改編文學作品的過程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單純的呈現,其中也包含著對文學作品的改造和重塑,兩者間的「互文」使它們不再是簡單的二元論關系。那麼《活著》小說與影視作品之間的互文性有哪些?
⑹ 電影《活著》為什麼沒像小說一樣拍完整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小說的審查尺度比電影要寬松一些,這是因為當今的人閱讀群體逐漸縮小,遠遠不如觀影的多。再者說,小說和文本和電影屬於兩種形式的藝術手段,沒有必要完全按照小說來。
以上。
電影巜活著》改篇自余華的同名小說,我是先讀的小說。當時在南方工廠剛剛上班,一個三十好幾的人一個人租著房,上班、下班,七天試用期剛剛完,廠里說我不合適干這個工作,就辭了,合適的工作很難找,連著找了兩天沒有找到,天又下起雨,就一個人待在租房中,胡亂的看瀏覽器,有人推薦巜活著》這部小說,然後順理成章下載,閱讀。
可以說這本小說讓我一天一夜沒有吃飯,累了抱著手機眯一會,腦子里還是小說里的橋段,福貴的形象扎進腦子里,淚流滿面不止,難過巧珍,難過他們倆個孩子,他的瘸子女婿,外孫,每走一個傷悲一次。
說說電影和小說吧,余華的巜活著》是關於個人的,活著是忍受;張導則全然拋棄了這一點,轉向於時局和政治的悲劇,是「哀民生之多艱」。因此配角們教科書式的存在很出彩。福貴也成了一個政治覺悟很高卻依然淳樸善良的人,但兩場悲劇卻分別由他的審時度勢和善良好心所導致。
電影表現的是「逃不過」,在這一點上還是很成功的。 即便是看過小說,看電影的時候還是感動得稀里嘩啦。電影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首先是劇本,然後是影片中主角的演技,最後是影片製作。To live,活著。
小說中,福貴是最後還活著的人,還有一頭老牛。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我們大多人都知道,將原著作品影視化後,作品中一些非常尖銳的 社會 問題便會更加具象化,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力,所以很多作品在影視化時導演都得對其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使之不要顯得太過尖銳,畢竟辛辛苦苦拍一部電影都是希望它能上映的。
當然,經過影視化後的《活著》並沒有比原著差,它是另一種呈現方式,而且它顯得柔和了一些,不會像原著那般令人絕望。畢竟電影面向的是更多的觀眾,導演要考慮到觀眾的觀影感受。
總的來說,電影版《活著》注重表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生存狀況,小說版《活著》則重在表現個體生命在強大的命運面前的承受力,兩者都是經典,都同樣悲傷蒼涼,引人深思,很值得一看。
(鯨魚電影編輯部:原野)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電影的目的更多的是給人啟迪,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無法把小說全部展現,只要能展現出小說的精髓並給予觀眾共鳴,在我看來都是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
同時,電影還有過審的問題,這部小說對人性的探討實在太深刻。裡面有很多對人性的諷刺,寫出很多敏感的話題,這些東西在電影里展現都是露骨的,顯然不能過審,適當刪減很重要!
所以說電影沒有按照小說拍攝完整,但是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的作品,他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同一時間段三位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各自拍了一部電影,不約而同的涉及到了那一段 歷史 ,分別是田壯壯的《藍風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張藝謀的《活著》,都被不同程度的禁了,田壯壯尤其慘烈,禁拍10年OR9年,記不清了,當時他的名頭遠大於陳凱歌和張藝謀。
《活著》開拍前,張藝謀和余華說,他是搞電影的,對審批很懂,所以余華放手給張藝謀去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不用說那時候,到了《亮劍》那段 歷史 依然省略。
還有就是抗日題材的影視劇N多,對越反擊戰的題材除了那幾年的《高山下花環》和《閃電行動》等,近幾年看到過這個題材的影視嗎?
我的答案就是:《活著》不好嗎?
如果單從藝術角度來看,我覺得是老謀子想給電影里的主角留下一絲希望,畢竟原著太慘了,外孫太餓了,吃豆子太多撐死,女婿也被壓死,主角的希望被生活這只大手反復蹂躪,最後變成了一個只是活著的軀殼,沒有高興、沒有悲傷、也沒有希望,只剩下活下去的本能。每次看書和電影都覺得心堵。
網友杜耀軍: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網友竟與電影: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網友鯨魚: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因為太慘了,拍不下去了。我覺得能把小說看兩遍的人,已經能稱為內心強大的人了。如果每個細節都去還原,一般人真的很難做到。拍一半,留點希望也挺好。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那個結局,但是能定格在一家人吃飯的畫面,也是一種安慰吧!
我不知道你說的《活著》是不是張藝謀導演,葛優和鞏俐主演的那部電影,主人公富貴那奔奔坎坎的半生。
原著我沒有看過,但電影還是看了幾遍。就是涉及到了某些時候,據說還被禁了,是嗎?原著還有除了電影拍的以外,還有更敏感的情節嗎?
《活著》的原著我沒看過,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但我看過《亮劍》的原著,電視劇真的沒有拍完,最精彩的部分可能不能拍了吧!
拍個電影都得注意某些事情,一些事情明知錯了,還不敢承認,還得捂著蓋著。還真沒法恭維。
大概是2005年的時候,在一個網吧看的完整版,不知道在哪裡弄得資源,後來才看的書,故事雖有變動,大方向沒變,劇終是剩下富貴孤苦無依,其餘的全死了,現在看的版本缺了大概20分鍾左右
⑺ 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當我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時,不得不考慮到影視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對受眾產生的影響。相較於文字,視聽語言對受眾產生的沖擊力更大,引導性也更強。因此,面對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改編者們首先應判斷原作的主題思想是否可取。那麼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三,電視劇《福貴》主題思想
電視劇《福貴》對於主題思想的改編則更符合電視劇的特點,即更加通俗化、大眾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農村背景的設置,將更多的敘事空間放在了粗獷原始的田間地頭;另一方面增添了許多感情線和人物線,著重突出一個「情」字,從人與人之間情感變化的角度來反映20世紀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和不易。電視劇的敘事主題較電影來說更接地氣,觀眾的代入感更強。
⑻ 小說活著與電影的情節的不同
小說里人物都死了只有富貴還活著,電影里富貴、家珍、女婿、外孫都活著;
小說里有慶是因為抽血救春生的妻子,抽血太多死的,電影里是被車撞;
這是主要的不同,其他細節的不同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