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平凡更能觸動人心,是枝裕和的電影有哪些精神內核
我平時看日劇比較多,不過對於是枝裕和的電影不是非常的了解,更多看的是北野武的。是枝裕和不僅是導演,還是編劇,他拍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家庭系列的。不少日劇的風格都是娓娓道來的敘述風格,沒有什麼大起大伏的劇情,可是每次讓人看完以後,又深深的被吸引住。
② 對於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你作何評價你為什麼這樣評價
說實話,對於國外的導演其實並不是非常的熟悉,但是如果讓我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外國導演的話,那麼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是枝裕和。之所以喜歡他,主要是因為在保證作品速度的同時,他也是最能夠保證作品質量的一個外國導演。作為一個出場率比較高的導演,他的作品不管是在觀賞性還是在票房上都非常的有吸引力。也正是因為有票房的號召力,才導致有更多的投資人願意投拍他拍攝的電影。但是隨著姐妹們情感的不斷加深,我發現梅子酒在他們中間代表了一個童年,同時也代表了一個完整的家庭。每當他們拿起這杯酒的時候,就會想起曾經的美好過往,同時又會在心中不斷的感慨,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喜歡用用食物來表演的話,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會得到一種異樣的滿足,而喜歡食物的人也必定是一個幸福的人。
③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奇跡》
這部劇充滿著淡淡的憂傷,卻堅定不移地告訴觀眾一個事實:實現自己的願望很重要,但比實現自己的夢想更重要的事是要讓深愛的人獲得幸福。《奇跡》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講述一個故事,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實現自己的願望當然很重要,可是自己深愛的人可以獲得幸福是比實現自己的願望還要重要的事情。航一就是在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開始飛速成長的。
劇名《奇跡》可能指的是一種成長,有些人很小就開始成長,有些人一直到老都沒有成長過,這只能說是生活帶來的改變,算是一種奇跡,因為成長不是一定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
這部劇通過一群孩子和滿載著「奇跡」的列車呼嘯而過的事件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要面對的事情除了生離和死別,還有很多,生活也有很多無奈的地方,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忍耐,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劇,值得一看。
④ 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影片《如父如子》為何會被大家稱為難得的影片
是枝裕和的一貫風格樸素,至情,人性的豐滿在是枝的作品中充分體現,家庭生活的煙火氣,底層夾縫中生存者的呼吸,親情不能抗拒的力量,透過這群人,折射出一個個社會縮影,他的文字亦他的電影鏡頭,撲捉著天天經過的街道曲徑小路,馬路上電車的聲響,一列列火車的穿梭,還有廚房裡刀和菜板的碰撞。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當意識到孩子也在注視著自己時,那一瞬間,便懂得了什麼是如父如子。至今為止都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的野野宮良多,是大型建築公司里的精英社員。他和妻子綠結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兩人共同養育著聰明乖巧的兒子慶多。本以為平靜生活將一直持續的三人沒有想到的是,一通來自慶多出生醫院的電話將這個小家庭卷到了風口浪尖。面對命中註定的血緣與日夜相伴的親情,良多驕傲又脆弱的內心搖擺不定。兩個家庭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分分秒秒,經年累月積淀下來的父子親情,早已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⑤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被人們歸為20世紀90年代晚期「新日本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也被評論家們稱為「獨一無二的導演」和「同輩人中思想最嚴肅的導演」。是枝裕和「被記憶、喪失、死亡、人們怎樣尋求生路和設法倖存等問題苦苦糾纏」[1],他的電影總是圍繞著關於孤獨、記憶、認知等母題展開,試圖以一種隔離的姿態來探觸人的內心世界。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節奏舒緩平實,敘事極簡,靠情感維系單薄的時間線,同時又極力剋制感情的表達,極度還原感情的真實困境。
自1995年的《幻之光》以來,是枝裕和已經拍攝了8部故事片,絕大多數都獲得了學界和觀眾的好評,也收獲了一系列國際獎項,是枝裕和也因此得以成為當代日本電影排眾而出的導演。然而在《幻之光》之前,是枝裕和一直在從事著記錄片的拍攝,也正是其紀錄片的震撼力量使得是枝裕和得以晉升為導演。而早期的紀錄片工作經驗對是枝裕和之後的故事片拍攝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⑥ 如何評價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是現今日本導演、甚至亞洲導演中不多的創作頻率超高的同時還能保持非常穩定的質量的作者導演。
他的作品帶有濃重紀錄片色彩。現代家庭戲最為為拿手,特別會拍孩子戲,但古裝和幻想題材還未能很好掌控。現在能夠近乎完美的拍出公式化故事,但還是對非公式化電影有執念。
眾所周知,是枝裕和在拍電影之前一直是紀錄片導演。紀錄片的特點是:
劇沖突不明顯
生活細節特別多
這兩個特點在是枝裕和開始拍電影之後幾乎是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最明顯就是他1995年的處女作《幻之光》。
《幻之光》最大沖突是女主由美子的前夫郁夫為什麼自殺,但這個沖突特別的平淡。由美子沒有像懸疑片裡面的主角一樣四處調查,她只是過生活,過超平淡的生活:悶熱的大夏天裡和現任丈夫一家五口在門口吃西瓜;家裡只有兩個人的時候和丈夫在家裡脫光了吹風扇;有空了和賣魚大媽聊聊天。你都會覺得由美子是不是不再在意前夫自殺的問題了。
但是沖突沒有離開,只是引而不發。你能從電影畫面中的遠景、近景、布局、光線和由美子的表情細節里體會到她還是被前夫自殺的事情困擾著。情緒醞釀著到最後一場葬禮戲引爆。 沖突不明顯,細節特別多,是枝裕和幾乎是用拍紀錄片的調調完成了他的處女作。
⑦ 是枝裕和導演電影,都具有哪些共同點
家庭刻畫和室內布局,是是枝裕和導演影片里一貫存在的共同點
1.復雜的家族關系的刻畫,是是枝裕和導演影片里一向的主題。
不同的家宅與同一家宅的變化,滲透進人物的心理構建之中:《步履不停》中,他將橫山家的房子具有的時間和空間濃縮後,“看見了一個家庭的過去和未來”;《比海更深》中,他找到曾居住過近20年的老家東京清瀨市旭丘社區,在與以前生活相似的房型里,進行了“昨日、今時和未來”的離別重奏;《海街日記》中,古都古宅一年光景的四季流轉,暗含了四姐妹在代際與親情關系間的幽微變化;《無人知曉》中,一個極小的、沒有特殊情況不能出門,不能去陽台的公寓房間,承載了孩子們的生活重心。正因此,遍布人流的街道與天上的飛機這類平常事物,成了他們對鮮活生命的渴望;《小偷家族》同樣如此,大多數的戲份圍繞在這個殘損、破舊的小宅里。
⑧ 溫馨的殘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淺說
認識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是從他那部《海街日記》開始的。說起他,又要從我對日本電影導演的認識開始說起。
我對於日本導演的認識,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黑澤明階段。日本的著名導演很多,像小津安二郎,大島渚等等,但我最開始認識的還是黑澤明。看到他的第一部影片不是著名的《影武者》,也不是《羅生門》,而是後來的《夢》。電影里講述了幾個不同的夢,其中一個夢是關於日本核電站的。裡面說,日本的核電站發生泄露,全島成了一片焦土,僅存的幾個人在毒霧和廢墟上做著最後的講述。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好悲涼凄慘,給我印象很深。直到那年,福島核電站發生泄露事故,我看到新聞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黑澤明的《夢》成真了。」一部電影就這樣變成了預言。
第二個階段是北野武階段。那些年,青春年少,世事懵懂,崇尚北野武的那種冷酷與暴力。那時在地下碟商手裡,淘到很多北野武的電影。從《凶暴的男人》到《花火》,從《大佬》到《奏鳴曲》等等,最不愛看的就是《菊次郎的夏天》,當時在看的時候,一直期盼突然出現在裡面的暴力鏡頭,一個也沒有,很讓我「失望」。後來漸漸明白,北野武最好的電影,除了《花火》,就要算《菊次郎的夏天》了。這都是後話,那時是不明白的。
當然,在北野武之外也開始更多關注日本的其他導演,但那時大多都是崇尚暴力的。比如三池崇史,比如深作欣二。尤其是深作欣二,當時他人生中,最後一部作品《大逃殺》,影響很大。現在的很多游戲,都開啟《大逃殺》模式,足見其影響力。
第三階段就是不折不扣的是枝裕和階段了。沒有了暴力殘酷,但你能從他的作品中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殘酷。他總是在委婉地講訴故事,用一種溫馨的口吻,但講訴的卻是殘酷的現實。和別人不一樣,他不習慣於直接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有多痛苦這種「敘述」似的方式表達,他往往是通過描寫人生中的美好,來讓觀者去體會人生的艱辛與痛苦。讓你感覺美好的同時,笑里又含著淚。
這是一種很高明的敘事手法。能夠通過旁敲側擊,側面描寫,來帶動人們的主觀意識去思考,體會他的言外之意。這在藝術表現上,更為優秀,藝術性更強。
但往往一個大師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一開始的電影還是很壓抑的,顏色暗淡,充滿了冷清與死亡。
從最初的《幻之光》中,你就能體會到他那寒冷和死亡的氣息,講述人生的無奈和痛苦是如此的壓抑。這部電影節奏很慢,拍攝手法怎麼看怎麼覺得像侯孝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枝裕和是侯孝賢的粉絲。尤其是電影最後那個人群長時間行走的固定長鏡頭,配合陰霾的大面積的天空,灰冷的畫面,一群穿黑衣的人,排成一串,在地平線上行走,與侯孝賢幾乎如出一轍,最後再點題引出幻之光來。也許好的表現手法大師們都愛用,也許很難說誰像誰。
等到下一部電影《下一站,天國》,還是一如既往地描述死亡,但畫面開始靚麗起來了,但其主色調還是黑白為主。訴說也沒有那麼壓抑了,可以看出,導演還在不斷摸索,試圖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更好的表達方式。不過我們已經看到,那種他自己風格的一些東西在裡面了,比如演員那種自然的表情的捕捉,旁敲側擊的敘述方式等。
後來的《距離》他使用顏色上更放開一些了。整個畫面不再是黑與白為主基調,這次是更多的使用綠色。似乎大導演都喜歡用一種自己心儀的顏色,像賈樟柯也喜歡用綠色,而張藝謀則喜歡用紅色,北野武喜歡用藍色,李滄東有綠色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乾脆直接用顏色命名自己的作品。
是枝裕和也不例外,他的這部《距離》大量的使用了綠色。不只是因為是在森林裡拍攝的原因,就連森林小屋裡的窗簾都是綠色的,整個影片,顏色調和的很綠。綠色代表生命,而《距離》講訴的正是日本邪教組織,謀害生命的故事,可見這些不是偶然。
直到《無人知曉》的出現,是枝裕和自己的風格才算完全形成。
《無人知曉》可以說是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畫面色彩的飽和度已經十分靚麗,那神秘的綠色依然是底色基調,畫面看上去有點負片的感覺,紅色,橘色的大量運用,又讓影片充滿溫暖。
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運動鏡頭來追隨孩子們的步伐,特寫鏡頭捕捉孩子們細微的情感變化,很細膩。
最出彩的地方,要算導演對那幾個孩子表演的捕捉上了。很難看到哪個孩子能那樣自然純朴本真地演出,而情感的表達又是如此到位,好像他們就是那幾個被遺棄的孩子一樣,很難得。
據導演自己說,當時拍哥哥福島明去找弟弟那場戲的時候,沒有告訴他們是在拍戲,結果兩個人演成了真的,哥哥最後生氣地把弟弟的玩具給踢飛了,結果把兩個孩子弄的很不愉快。弟弟擔心哥哥生氣,哥哥又氣弟弟不聽話,他們彼此都把對方當成了親生兄弟,當成了一家人,已經完全入戲了。
導演事後很後悔,真怕兩個人從此感情上出現隔閡,不過還好,兩個人後來又重歸於好,讓導演心裡也踏實了。
男主角柳樂優彌,因此片獲得了57屆嘎納影帝,當時他只有14歲,是嘎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帝。
電影內容講訴的是四個被媽媽遺棄的孩子的故事,是根據東京棄兒真實事件改編的。真實事件改編,這又是是枝裕和電影的一個特點。像之前說的《距離》,後來的《如父如子》,還有去年的金棕櫚《小偷家族》。
電影的敘事方式是典型的是枝裕和式的,隨著劇情的推進,一點點道出事件的真相,讓觀眾心裡自己去構建還原故事。因為受眾是不同的,每個人心裡都不一樣,他們對故事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個人心裡感受也會不同。但情感是一貫的,那真實的情感,總能打動人。
被遺棄的四個孩子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直到最小的孩子死去,他們把她偷偷地掩埋掉,這個世界上同樣是無人知曉。是枝裕和他要說什麼呢?說這個世界殘酷?人生很無助,很痛苦?他的敘事方式是溫馨的,這是無疑的,越是溫馨,越是美好,越是能讓人體會生活的痛苦。
那麼電影已經拍出來了,孩子們的事情人們都已經知道了,還能說是無人知曉嗎?那麼讓我們來換個角度思考吧,孩子們的慘痛經歷人們知道了,也了解了他們的苦難,人們都知曉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快樂和美好呢?
即使是再痛苦的人生,也同樣有美好的時刻。你感受人生痛苦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快樂。雖然說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長久的,但越是短暫的美好,越顯得珍貴不是嗎?我們在感嘆人生痛苦的同時,也應該更加珍惜那來之不易的美好。
所以電影每到孩子們快樂的時候,總是會響起快樂的音樂,苦難時則沒有任何音樂。越是艱苦的人生,我們越是要體會快樂美好的來之不易,自強不息地生活下去。
後來的《奇跡》、《海街日記》、《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還有最風光的《小偷家族》等等一系列的關於家庭的電影,無一個不是出色的。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新作品,去年嘎納的金棕櫚獲得者。影片延續了是枝裕和的一貫風格,顏色上十分靚麗,色彩飽和度達到了最高,那種負片的感覺依然,敘述方式還是推進式的,一點點說出真相。
我始終懷疑這個片子憑什麼拿到金棕櫚?難道它比《無人知曉》更好嗎?我看不出來好在哪裡,個人認為《無人知曉》還是是枝裕和最好的電影。
電影還是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一個臨時組建的家庭,大家相依為命的故事。
這個家庭的成員,都是被他們原來的原生家庭拋棄、孽待後,大家走到一起的,互相報團取暖組建成了家庭。而這個家庭顯然比原來的家庭更加溫馨,更加美好。而這樣一個家庭,在正常社會中,卻只能通過偷盜來維持生計,不能「正常」地生活。
看著他們雖然不道德,但溫馨的生活,感覺比那些通過血緣關系組建的家庭,要溫馨和睦很多,這又是為什麼呢?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才是更好的家庭呢?
顯然,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不被這個社會認同的,而美好溫暖是沒有善惡和倫理道德之分的。那他是在說這樣的家庭美好,還是在說這個世界的丑惡呢?似乎很混亂,又讓人不知所措。
在電影最後,被小偷家族「收養」的小女孩,又回到了孽待她的血親家人身邊,她未來的生活可想而知,也許這就是人們的善良最終導致的結果,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荒謬感。
看到《小偷家族》我明白為什麼嘎納會把金棕櫚給他了。《離騷》曰:「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文字之事,於此二者,不可缺一……」此話不只限於文字而言,藝術作品,皆是如此。
縱觀其他的入圍作品,不管是李滄東的《燃燒》,還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此兩者皆有欠缺。唯獨《小偷家族》,即不像李滄東那樣充滿詩意,也不像賈樟柯那樣理性,他散發內美的同時,又深刻探討著人的更深曾內涵,因此,他能拿到這個獎項也是實至名歸的。
在今年三月,《小偷家族》還要角逐奧斯卡,與它同台競藝的是,墨西哥三大導演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新作《羅馬》,我看了,確實不錯,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到時候看評委是傾向於卡隆,還是是枝裕和了。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關於家庭的電影無疑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電影,雖然沒有直接講訴家庭,但也和家庭有些關聯。
像2017年的《第三度嫌疑人》,雖說是個犯罪題材的電影,可也是個家庭分不開的。敘事方式還是是枝裕和慣用的方法,直到最後的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讓人不寒而慄,現實太殘酷了,只有用這種方式表達,才不會讓人覺得殘忍。但不直接表達,讓人去聯想,又更為殘忍。在這里就不說劇情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自己去看吧。
《空氣人偶》是個有著奇幻色彩的電影。由裴斗娜扮演的充氣娃娃活了,從一個另類的角度展現人們的世界。由於電影里裸露鏡頭過多,網路雲資源已經被屏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找,在此不做過多介紹。
是枝裕和確實有他自己的藝術風格,大師應有的樣子,本該如此。在他的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這樣寫到,「比起因為無知而無作為的人明明知道但什麼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他無疑是在努力去做,而做出來比只說不做,更要可貴。也因此,他的作品中,永遠充滿了那種濃濃的人文關懷的原因。
侯孝賢已經老去,李滄東還沉浸在自己的詩意中,賈樟柯再也找不到當年《故鄉三部曲》的感覺了,只有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不緊不慢,徐徐前行,靠他那一個藝術家的敏感度,細細品味著這個世界。
⑨ 是枝裕和的電影情節慢、不煽情,可為什麼還能吸引那麼多人
日本一位禪師修了一個枯山水庭院,邀請將軍來觀看,問將軍庭院哪裡最好看,將軍說那塊石頭最好看,禪師卻把那塊石頭給扔了。
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與這位禪師是一樣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卻在各大電影節上拿獎拿到手軟,在國際上久負盛名。他憑什麼呢?
他的電影很慢,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煽情的背景音樂,但他的作品卻打動了一批又一批人。
看過電影《無人知曉》的人說:「他的電影欲哭無淚,卻讓人難受了一個星期。」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里的一個小孩打敗了梁朝偉,獲得了當年的戛納影帝。小孩在電影結尾、那個幾乎靜止的鏡頭里說:「真可怕吶,明明早上還是好好的,現在她的身體已經冰涼了。」
一擊即中,剎那間的悲傷在那一刻蔓延到身體的四肢百骸。 他的電影不會讓你哭,如果你哭了,那隻是在為自己而哭。
他不審判任何東西,他只是一直在尋找,或者說在呈現,呈現人類內心的細微情感,呈現社會角落存在的細微感動。
正如憑借《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徐浩峰所說:他(的作品)呈現的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道德的困境。
那為什麼他跟別人的角度不同,卻能輕易抓住觀眾的內心呢?這一切都要從1991年開始回看。
1952年6月,日本水俁鎮一位漁民發現自家的貓四肢不穩,表情猙獰。此後,周圍許多貓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而在1953年,竟然有5萬多隻貓相繼跳海。
與此同時,海里的貝類、魚類和海草開始大量死亡,天空中的海鳥飛著、飛著就往下掉。
1956年4月,當地村民也開始出現症狀,他們的身體慢慢萎縮到1米左右,體重也不斷下降到四五十斤,一個成人逆轉到只有10歲孩子的體型大小,他們日夜哀嚎,面目猙獰。
從沒有過先例,於是人們以地名命名,稱之為水俁病。前後4年的時間,水俁病都沒有引起重視,直到1956年5月,水俁病大規模爆發。
鎮上到處都是東倒西歪的村民,他們口齒不清,四肢不規律地抽搐,甚至有人因為水俁病去世。
在沒有核查清楚的情況下,日本政府迅速封鎖了消息。後經過多家醫療機構的追查,鎖定了污染源頭——一家以生產氮肥為主的化工企業。
而日本政府並沒有因此叫停該企業的生產,而該企業在默許的情況下繼續將污水排入當地海域,事件越來越嚴重……
時間來到1990年,負責調解水俁事件糾紛的官員山內豐德自殺了,死在了他前景明朗、仕途的上升期。各大媒體大肆報道,紛紛猜測其中的原因。
1991年,28歲的是枝裕和拜訪了山內豐德的遺孀,查看了山內豐德留下的大量的信件、詩歌、隨筆和論文,山內豐德的形象不斷在他的腦海中豐滿起來,還被其深深打動。
是枝裕和不僅將山內豐德調查水俁病的事跡拍成了紀錄片,還將他所調查到的情況客觀真實地寫入了《可是……某福祉高級官僚走向死亡的軌跡》,於1992年出版,此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2001年再版時,此書更名為《官僚為何選擇死亡 理想與現實之間》。而到2004年及2021年再版,書名變得更加含蓄——《雲沒有回答》。
《雲沒有回答》不僅將山內豐德良心和職責的沖突緩緩道來,還將經濟成長和社會福祉背道而馳的矛盾一一展現,人類的發展該何去何從更是引人深思。
《雲沒有回答》是是枝裕和的第一部紀實作品,它不僅在當時乃至幾十年內影響著大眾,也影響著是枝裕和的每一部電影作品。
如果你想了解是枝裕和,或是了解水俁病,乃至一個上升期官員選擇死亡結束一切的內心,來看《雲沒有回答》吧,會有你要的答案。
我一直都認為,文字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一個個、一行行的文字,不僅僅是筆者和讀者聯系的紐帶,還是從一個世界踏入另一個世界的窗口,一個人的世界太過沉悶,我們需要一些這樣的文字來了解他人、接觸世界,從而更好地沉澱自己。
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我們所摩挲的一個又一個,它不會急哄哄地告訴你他想要表達什麼,他用一部作品的時間引領你走進你的內心世界,那裡有你不熟悉、曾感動過你,但不曾被你真正抓住的東西……
是枝裕和後面的每一部作品,都沿用《雲沒有回答》給你的「慢」,觸動心底,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