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電影
《遠東特遣隊》 《紫日》這兩部電影曾涉及蘇軍出兵中國東北
不過都不是故事主線
你說的應該是馮小寧的《紫日》吧
一個中國農民 一名蘇軍女兵和一個日本女學生的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的生死歷程
這是一部真正的反戰片
② 有電影《紫日》的介紹嗎
影片概況
[編輯本段]
片名:《紫日》Purple Sunset
語言:國語/中文字幕
導演:馮小寧
編劇:馮小寧
主演:富大龍 前田知惠
安娜·捷尼拉洛娃 王學偉
出品人:楊玉冰 周溥雄
製片主任:馮小寧 張曉寧
類型:戰爭片/劇情片
片長:120分鍾
上映日期:2001年
《紫日》獲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劇情簡介
[編輯本段]
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玉福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他們讓秋葉子帶路,可是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卻一心要將他們置於死地,帶著他們走進了險境……
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玉福殺了她,忠厚老實的楊玉福雖然懷著殺母之仇卻也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年少無知的女孩,於是,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雖然語言不通,三個年輕人卻幾乎忘記了戰爭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
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秋葉子卻被瘋狂的法西斯所殺害。悲忿的楊玉福和娜佳憤怒地沖向殘余的日本法西斯部分,為純真的少女秋葉子報仇雪恨……
影片分析
[編輯本段]
《紫日》的故事講述1945年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紅軍從日軍手中救下中國人楊玉福,轉戰途中,蘇軍與日軍發生遭遇戰,楊與蘇聯女軍醫娜佳逃進森林。路上,他們遇到日本女學生秋葉子,三人共同走上逃生之路……
三個不同社會背景的人走到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奇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所在就是三人之間的關系,彼此陌生甚至完全對立的人最終相互扶持、萌生友情--這一過程中必將有太多可閱讀的人性沖突以及人性美,在好萊塢編劇筆下,這種題材可謂潛力無限,每隔20分鍾引爆一顆「催淚彈」絕無問題。但顯然馮小寧的最大野心就是混個國內電影獎以更好地在體制內生存,拍攝中他不僅沒有丟下國產片導演的慣性思維,反而將國產片病變一面「發揚光大」,加上有《紅河谷》式「視覺效果」作偽裝,《紫日》很快博得了官方認可並收獲「主旋律大片」的贊譽--實際上該片和以小學生為輸灌對象的政治教材一樣面目可憎,電影作者的思想意識基本停留在70年代國產片水平。「日兵刺殺老太太」這枚「催淚彈」在中、小學生眼裡變成「笑彈」就是明證:馮小寧的失敗以及被歷史淘汰已成定局。
其實《紫日》很有可能拍成大師級作品,三個主人公社會、語言、文化背景不同,促使他們進行溝通的是三人共同面對的生存環境,所以,就算將對白精簡到「無聲片」地步也不過分,因為,靠畫面「說話」可以給導演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將電影敘事的神奇功能發揮到極致--只有做到這一點,影片才可能在敘事形式上同國際接軌從而實現與世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馮小寧並沒有表現出國際大導演氣魄,《紫日》與只能在內地「暢銷」的「主旋律大片」《黃河絕戀》一樣,根本不具備進軍奧斯卡的實力,更無法與《拯救大兵瑞恩》、《太極旗飄揚》等名作相比。
嘲笑與鄙視馮小寧作品甚至成為批判「國產主旋律大片」時不可或缺的步驟。
也許因為積累了太多的失望,看到《舉起手來》居然有大喜過望的感覺。這部電影首先出了音像製品,口碑不俗,在特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舉辦的「馮小寧作品電影周」上,該片還以「開場大戲」身份亮相,可見在馮小寧創作的戰爭題材作品中,《舉起手來》位置相當重要。
不過,《舉起手來》被吹捧成「中國版《虎口脫險》」確實有點名不符實。影片看起來很像《紫日》「淚彈」變「笑彈」之後馮小寧的負氣之作:既然抗日題材產生了喜劇效果,乾脆就坡下驢將喜劇路線走到底!影片講述一位農民為了保護國寶金菩薩與日本兵巧妙周旋鬥智斗勇,而日本鬼子則洋相百出,殘酷血腥的戰爭在馮小寧筆下猶如「貓和老鼠」的游戲,笑彈頻頻引爆,觀眾在欣賞敵人愚蠢的過程中獲得「勝利感」和審美愉悅。看得出導演大量學習借鑒好萊塢商業影片經驗,表現技巧不再受到沉重主題壓迫,開始恢復《戰爭子午線》時代的灑脫自然。像這樣「卡通化」的抗日題材影片並不多見,《三毛從軍記》、《絕境逢生》注重喜劇效果,但這兩部影片在橋段設計、場面調度方面花費的心計明顯不如《舉起手來》。
這說明老薑馮小寧只要丟掉虛偽,還是有可能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佳作的。
影片簡評
[編輯本段]
馮小寧1990年執導的《戰爭子午線》頗有靈氣,時空剪輯手法也較為灑脫,甚至不乏神來之筆。該片曾榮獲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第4屆東京國際兒童電影節日本電影評論家獎、第二屆日本京都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故事講述,在戰爭年代,一支革命隊伍沿長城西進,小戰士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跨越時空來到現代……張揚的形式感使《戰爭子午線》成為有史以來最好看的馮氏作品。此後,馮小寧突然染上了張藝謀式景觀癖,開始在《紅河谷》(1996)、《黃河絕戀》(1999)中大搞「視覺效果」,但山河美景無法掩蓋劇情缺陷和特效粗糙,注重外觀的馮小寧作品具有了更大的欺騙性,也屢屢暴露特技野心與特技水平發展嚴重不同步造成的尷尬。所以,在一連串國內政府獎項賜予的「花環」背後,表面風光的馮小寧已經和被過度贊美包圍的張藝謀一樣到了苦苦支撐乏人喝彩的地步,他們硬傷累累、低級弱智的作品往往讓人無法接受,每有新片問世,必將招來一片罵聲。
《紫日》的引起轟動,倒並非因為「中、日、俄演員聯袂」的國際陣容,而是劇中「日本兵刺殺老太太」的畫面引起學生觀眾笑場,據說這個完全違背作者初衷的結果讓馮小寧憤怒已極,他一邊申請電影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的紅頭文件做護身符,一邊指責青少年心理素質有問題,一邊對當前的教育現狀表示痛心疾首。其實孩子們笑這個情節的同時也在笑馮小寧,笑他代表的國產片電影導演特有的愚蠢。該段落並非有意製造喜劇氣氛,相反,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以日本兵不敢殺人的怯懦表演突出反戰主題,但導演並沒有真正從人性角度塑造人物而是按照國產片慣例刻意醜化了日本兵的形象,再加上嚴重誇張的表演,產生反效果並不出人意料。
影片開頭的「大型戰爭場面」體現出好大喜功的國產片導演與生俱來的「廋驢拉硬屎」精神,拼湊式鏡頭比比皆是,完全沒有場面調度、多機拍攝的空間美感,幾乎每個鏡頭都讓人懷疑影片的製作成本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大,寒酸的爆破與音效更使人啼笑皆非。影片結尾的海空大戰特效製作同當年的電視劇《北洋水師》一樣「狂妄自大」,以為觀眾不辨真偽很好蒙騙,破綻百出的鏡頭再三重復之後就構成一種對觀眾智商的非禮--這類「走過場」式的戰爭圖景既缺乏觀賞性,又難帶來心靈震撼。技術方面處處敗筆、乏善可陳,猶如「電視新聞攝影」的推拉鏡頭也證明馮小寧導演技藝已經全面倒退。尤其令人無法容忍的是,曾在《戰爭子午線》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時空閃回」、「時空交錯」手法在《紫日》中運用的極其機械、生硬,幾乎沒有一個段落能夠超越觀眾的想像力。
馮小寧的「戰爭與和平」系列拍到第六部,革命浪漫主義、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越舉越高,按說如此重視思想性的作品理應得到觀眾的尊重,但觀眾很難為《紫日》興奮起來,因為電影的表現形式實在令人垂頭喪氣。
動態追蹤
[編輯本段]
【《紫日》獲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第21屆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11月9日落下帷幕,馮小寧導演的中國影片《紫日》獲得由觀眾評出的「最佳影片」大獎。這個獎是由美國觀眾在170部各國影片中投票選出的。參評影片中有不少參加過今年戛納電影節,侯孝賢的新片《千喜曼波》也在其中。電影節主席查克-鮑勒先生曾在開幕式上說:「《紫日》是本屆電影節中我最喜愛的電影。我非常驚訝的是中國導演居然用了這么少的錢拍出了如此精美的電影。請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去看這部電影。」當電影節最後一天評選揭曉前,鮑勒先生仍笑著說:「我相信中國的《紫日》是最有競爭力的。」結果,《紫日》獲最高分,許多選票上都打出了「10分」的滿分。
當地報紙以「中國導演馮小寧用小成本完成大製作」、「《紫日》提醒世人應該友愛,停止相互屠殺」為題作了專門報道。當地一位美國記者乘計程車時聽到司機說今天晚上他不再出車,要去看電影《紫日》。首映之時影院門前排起購票長隊,容納上千人的影院座無虛席。甚至一些看過馮小寧《紅河谷》和《黃河絕戀》的人聞訊而來。美國著名影評人傑妮-海倫女士說:「這部影片具有極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使人看後久久回味,影片語言極少,大都是用電影語言在講述,這使美國觀眾在觀看時減少了語言障礙。」
【馮小寧談《紫日》:戰爭片要表現美麗與殘酷】
電影《紫日》是導演馮小寧「戰爭與和平交響詩」的最後樂章。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秋葉子卻被瘋狂的法西斯所殺害……影片即將放映前,記者就一些影片中的問題采訪了該片導演馮小寧。
表達最大多數人對於歷史共有的感覺是我的創作動機
記者:您認為《紫日》比您以前的戰爭題材作品有什麼突破?
馮小寧:突破真談不上,人們通常習慣做橫向對比,我倒覺得縱向的對比更有意義,我比較相信「上台階」的說法,就是把一個導演不同時期的所有作品做一個比較。《紫日》是我關於戰爭與和平這個命題的第六部作品,可以說它是對我前面這些作品的一個總結——為什麼會有戰爭?戰爭帶給人什麼?法西斯主義對於人性到底會產生什麼作用?是通過電影語言的運用,來表達我對於戰爭與和平這一主題的理解。
記者:您的影片總是在思考、探討一些重大命題,作為導演您是不是肩負責任?
馮小寧:多年以來,戰爭與和平,人類與環境,文明的命運,困擾著我的始終是這些大命題,我一直都以鋒芒畢露、危言聳聽的姿態在作品中大聲疾呼,口吻嚴峻讓人感覺每一個明天似乎都可能是世界末日,現在回頭看自己早年的一些作品,真有些……不堪回首。這么多年過去,首先感覺叫囂是沒有作用的,在整個的創作與思考的過程中,倒是越來越強烈感覺到人性和精神的不可戰勝,好比「北洋水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的過程中100年前的一次失敗經驗嘛,所謂「人可以被消滅,但精神不會被打敗」,表達最大多數人對於歷史共有的感覺正是我的創作動機。
《紫日》是我關於「戰爭與和平」思考的一個總結
記者:目前在國內,始終以影片探討戰爭與人性的導演恐怕只有您一人,您會繼續地堅持下去嗎?
馮小寧:如果非要這么講,恐怕我也只有承認。前面說過《紫日》將是我關於戰爭與和平思考的一個總結,對於這一主題的思考階段到此結束。實際上,在同一題材下創作的不同作品,是不斷苛求自我、尋求滿足感的一個過程。這總讓我想起早幾年要拍《嘎達梅林》去爬雪山的經歷——在山腳下仰望雪山,看到山頂就在那裡,等爬上去才知道只上了一個小坡,看見的那個頂還在上面很遠。爬呀爬,等到真爬上了自己看見的頂,才發現那隻是高高隆起的山的鞍部,真正的頂隱沒在雲中根本看不見。
記者:從《紅河谷》、《黃河絕戀》到《紫日》,都無一例外地選取了荒涼壯觀的自然景緻,從西藏雪域到黃土高坡,現在又是一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把故事放置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馮小寧:我是學美術出身,我始終相信電影應當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除了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本身的需要,我首先考慮的就是要拍得美麗,實際上我是個唯美主義者。
記者:您的「戰爭三部曲」的前兩部,每次都有很慘烈殘酷的戰爭描寫,這次《紫日》會是一樣嗎?
馮小寧:會的。戰爭殘酷,而人在戰爭中掙扎求生,個人的命運幾乎完全被戰爭主宰,同時每個人又在內心交戰,充滿了敵我矛盾和人性的斗爭。美麗與殘酷在觀眾心中產生強烈反差,這就有了美學上的意義。
記者:在這部影片中蘇軍的形象是怎麼樣的?角色娜佳的意義又是什麼?
馮小寧:蘇軍的形象首先就是盟友。當然,蘇軍的進入,包括這裡面抗日戰爭的背景,都只是敘述故事所需要的背景,並不是故事的主線,真正的故事是在三個人之間展開的,是關於他們三個人如何從敵人變成朋友,如何最終都成為反法西斯的戰士。娜佳的意義代表多民族的參與,實際上在宏揚主題——反法西斯無國界,世界各民族應當相互團結,彼此都應該是朋友,是兄弟姐妹。
我不在乎參賽,更關注世界和平
記者:中國人楊玉福在片中的身份為什麼是農民,而不是一個戰士,您在創作方面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楊玉福的角色是被拯救、被解放者,還是其他什麼?
馮小寧:還是從當時中國人的大多數考慮。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大多數人是農民,而楊玉福就可以做他們的代表。他是侵略戰爭的直接受害者,不明不白地被殺害全家、從自家的地里被擄走,本能地為了生存掙扎,心中充滿破家血仇,同時又因為人性本能不能殺害無辜,而內心飽受折磨。
記者:《黃河絕戀》去年曾經參賽角逐奧斯卡,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作為一部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影片,其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決不遜色於影片在藝術觀賞及商業娛樂方面的貢獻,那麼這一次的《紫日》是否也有在國際電影節送展參賽的打算?
馮小寧:很多人以為我喜歡送去國外參賽評獎,實際上恰恰不是這樣,從來就沒有一次是我本人要求或親自送去評獎,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復雜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認為一個心態成熟的導演不必過分看中國際獎項。參展是另一回事。廣泛地參展可以讓更多的民族和世界范圍內的人民了解我們的影片和我們的主張,所以我當然希望這部影片可以盡可能多地去參展,去讓更多的人關注世界和平問題。
③ 美麗的紫日,無法回首的戰爭
八音盒裡播放出輕揚的音樂,樹林里草木蔥蔥,這是初秋時節的大興安嶺,洋溢著詩畫般的美好。然而這美好與此時的世界格格不入,詩與畫的背後則是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生靈塗炭、文明湮滅。
這是1945年8月初的世界,蘇聯紅軍一百多萬大軍,進攻盤踞在中國東北十四年之久的日本關東軍,蘇聯紅軍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關東軍的抵抗,日軍即將崩潰,戰爭也將結束。
而此時此刻,在大興安嶺的叢林里,一個中國農民、一位蘇聯女軍醫還有一個日本女學生,結伴在走在初秋的叢林中。此時,叢林中樹葉剛剛泛黃,大地黃綠相間,人與自然相互交織構成一幅美麗而又生動的畫卷。這唯美的景色,美麗得足以讓人忘卻了真實的世界,忘卻了戰爭。
這是電影《紫日》里的場景畫面,我曾好幾次在電影頻道里看過幾段零星的畫面,大學的思政課上,老師也曾經給我們放過這部電影,但是由於時間有限,年代久遠,我已經對故事情節記得不太清楚了,只記得這是關於三個人的故事,他們來自三個國家,他們都與這場戰爭有關。
戰爭中的人,無法擺脫的命運
這個中國農民叫作楊玉福,他前不久剛從日軍的屠殺中倖存出來。他曾經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日軍到來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日本鬼子綁在柱子上當作新兵練習刺殺的靶子,而他自己同樣被綁在柱子上,徒勞地怒吼著,彷彿要吃掉整個世界。他木然著看著自己的瀕臨死亡的同胞,被鬼子和漢奸玩弄,綁上炸彈丟在水中爆炸,化作一片硝煙,他只能木然著看著,卻無法做什麼;他憤怒不甘地看著鬼子們的機槍,吐出罪惡的子彈射殺著自己和同胞,他從一片血污中站起來,眼裡依舊充滿著憤怒和不甘。
這個蘇聯女軍醫叫娜佳,她也曾經是一位母親,然而衛國戰爭期間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於是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軍醫。戰爭對於她來說,太長太長了,從莫斯科打到柏林,又從布拉格打到大興安嶺,她知道戰爭即將結束,她也不想在戰爭結束前死掉。她在一次返回營地的行動中,和楊玉福一起隨著隊伍誤打誤撞沖進了日軍的營地。
這個日本女學生叫秋葉子,她自小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教育,但她本身其實還是一個孩子。「你一個孩子,咋變成這個樣子了」。她的行為態度,也許反映出當時大部分日本人對於戰爭矛盾的看法。她在自殺前被一名蘇聯軍官制止救下,她對隨行的楊玉福和娜佳保持著仇視和戒備,多次想擺脫他們的控制,甚至有過殺心。然而隨著三人的相處日久,日本的投降,她逐漸向楊玉福袒露心扉,然而她卻擋不住命運的捉弄,最終和她的戀人大西一起在戰爭結束後分別死在自己人手裡。
三人的旅程,戰爭的漸行漸遠
這是一個原本不會存在的旅程,蘇聯司機的錯誤判斷,誤打誤撞來到了日軍營地,楊玉福和娜佳被迫捲入一場戰斗;秋葉子原本是要死的,與她一起的女學生吞葯自盡後,一名蘇聯男兵踢走了她手中的毒葯;這原本是四個人的旅程,那個救了秋葉子性命的蘇聯男兵在她的帶路下,踏入一片雷區,觸雷生亡。
這是一段充滿猜忌的旅程,秋葉子對娜佳和楊玉福時刻保持著敵意,不少次想借機傷害或者擺脫他們的控制,最終還將他們帶回了日軍的營地;楊玉福和娜佳也對秋葉子時刻提防,三人在這樣奇怪的關系下,一步步穿過秋日下的大興安嶺,走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
這也是一段相互了解的旅程,三人之間相互了解,他們漸漸了解了彼此的過去。秋葉子其實只是一個孩子,深受著軍國主義教育的荼毒,因為戰爭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愛人還有自我;楊玉福只是一個淳樸的中國農民,也是一個真正的中國爺們,戰爭讓他失去了母親,失去了自由,但是沒有失去勇氣;娜佳只是一個普通的蘇聯母親,戰爭來了,她的家園沒了,孩子也沒了,當她知道戰爭結束時,她赤身裸泳在湖中,彷彿自己就是全世界。
戰爭的結局,不堪的回憶
紫日最讓人心痛的地方就是,她用最美的景,渲染出最悲傷的故事。大興安嶺的秋景是美麗的,但是美景之外是炮火連天,屍橫遍野;傍晚的紫日是美麗的,但是紫光之下是戰地硝煙,血流成河;日本女學生秋葉子其實也是美麗的,但是美好之下是復雜的思想以及子彈穿過心臟的哀傷。
大興安嶺之外的草地上,一群日本殘兵和日本民眾,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後,主動或者被動地選擇了死亡,他們當中有著倒地不起的傷兵、有著天真無暇的孩子,甚至還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他們在槍彈聲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沒有也許並不知道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了,他們也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死。
遠方的秋葉子看到了這一幕,她奮力的跑向人群,高喊著戰爭已經結束了,試圖阻止人們的死亡。然而一顆子彈射中了她的心臟,她倒在了草地上,眼裡還含著淚水,不知在為誰哭泣。此時的娜佳開著戰車,沖向了這群日軍,打死了為首的軍官,阻止了屠殺的發生。
戰爭真的結束了,而秋葉子卻見不到這一刻了。而在遙遠的太平洋上,秋葉子的戀人大西參加了神風特工隊,在自殺式行動中被自己的長官擊落。兩位戀人,相隔千里,都死在了自己人的槍炮下,都在戰爭結束後,並沒有真正見到戰爭的結束。
無論對戰勝者或者戰敗者,戰爭的結局永遠都是一段悲劇。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人失去了自由,有的人則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得到的永遠是不堪回首的記憶。影片的最後,年老的楊玉福委託人將秋葉子的八音盒埋葬在大興安嶺的秋葉中,八音盒依舊響徹著曾經清亮的音樂,而戰爭中的人和事卻隨著戰爭的結束再也回不去了。
這部《紫日》誕生在二十餘年前,是一部反戰電影,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卻再也沒有拍過這么深刻描繪戰爭內涵的影片了。她注重刻畫了戰爭中小人物的命運,每個人都無法在此中倖免。也許在真正的戰爭里,就算有著最美的風景,最靚麗的紫日,也不會有最團圓的結局。
④ 經典反戰電影
《西線無戰事》,美國1930,一個德軍士兵在戰爭中的經歷
《愛情與戰爭》,美國1996,作家海明威在一戰中的愛情故事
《鋼琴師》,波蘭2002,一位波蘭鋼琴家在二戰中的遭遇
《聖誕快樂》,法國2005,1914年冬德法士兵自發得停戰過聖誕節
《悲情火絨草》,德國2004,一群德國少年對納 粹暴政的反抗
《希望與反抗》,德國2005,人物傳記題材
《玫瑰圍牆》,德國2003,二戰中的德國婦女們
《鑽石利器》,法國1995,一名德國王牌飛行員對極權的自發抗爭
《沉靜如海》,法國2004,一名德國軍官在一家法國人家駐扎時的故事
《寂靜的夜》,加拿大2002,1944年冬幾個德軍與美軍士兵在森林裡一起過聖誕
《英國病人》,美國1995,北非英國飛行員的愛情故事
《沒有出口的海》,日本2006,潛艇特攻隊員的戰斗與回憶
《戰地浪漫曲》,蘇聯1984,愛情題材
《自己去看》,蘇聯1985,小游擊隊員的遭遇
《布穀鳥》,俄羅斯2002,芬蘭士兵蘇聯士兵少數民族婦女三個人的故事
《弗朗茲和波連娜》,俄羅斯2006,一個德國士兵與一個俄羅斯少女的愛情磨難
《殲滅任務》,俄羅斯2006,二戰後方某空軍基地士兵的生活
《地中海》,義大利1991,一隊義大利士兵誤入地中海中的世外小島
《美麗人生》,義大利1997,經典之作
《沙漠中的玫瑰》,義大利2006,一隊義大利醫療兵在傳教士感化下在非洲進行人道救助
《贖罪》,英國2006,一個英軍士兵的愛情故事(勉強可以這么說吧)
《科爾迪茲要塞》,英國2004,關於戰俘、友情、背叛的故事
《晚鍾》,中國1988,抗戰結束後的一段插曲,勸降的故事
《戰爭子午線》,中國1990,一群小八路的壯烈西征
《紫日》,中國2001,日本少女蘇聯女兵中國農民三個人的故事
《印度支 那》,法國1992,越法戰爭題材
《天與地》,美國1993,一個美軍士兵與一個越南少女的愛情故事
《羞恥》,瑞典2004,一隊戀人在戰爭中的遭遇,不知時間背景
《戰爭之王》,美國2004,軍火商販的故事
《盧安達飯店》,美國2004,盧安達大屠殺題材
《海岸線》,韓國2002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法國1995,一個法國導演在東南歐半世紀的所見所聞,耐看但氣氛始終壓抑,讓人停不下思考
《烽火的啟迪》,阿根廷2005,馬島戰爭題材
暫時就這么多吧,都是反映人性的
⑤ 《紫日》看了之後有什麼感悟
時間的沉澱會涌現那些真正的經典電影,也許當時不被人看好,然後通過時間的打磨,讓人不得不贊嘆。已經不只一次的談到《紫日》了,可以說中國關於抗日反戰的電影,唯獨這一部是最深刻的。別的電影,只有路線的正確,正義的光芒。如今正義的癲狂,幾乎到了變態的程度,那手撕鬼子的現實,印證了這個的浮躁當代。《紫日》是一部走心的電影。
電影的名字起的就有幾分文藝范,以往的抗日電影,我們總是在感嘆大時代下偉人們的決策、場面宏大的震撼。反不如通過戰爭的側面,來反思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一個普通中國農民、一個花季的日本學生、一個普通的俄國女兵,在日本投降前夕橫穿日本的佔領區。美麗大森林裡,襯托戰爭的殘酷。破敗的村落,血染的鋼刀,冷漠的軍國主義。這個日本女學生,可謂是整個電影的點睛之筆,因為以往的電影里很少這樣的角色。正是因為她是學生,人性里質朴的純真還在,誰不我想要安穩過日子呢?故事的開始,當她遇到在那個中國農村和俄羅斯女兵娜嘉的時候,腦海里徘徊著軍官教師的訓誡:「為了大東亞帝國,殺掉那些中國人,美國人,俄國人!」,她看到在訓練殺人時,有個年輕的日本兵哭了起來,他們也不願意戰爭的。
她救了這個農民和蘇聯的女兵。後來的發展結局烘,托出了整個影片的高潮,她得知日本天皇已經宣布投降,她太開心了,在金色的夕陽下,絢爛的草原上,她手捧著鮮花,奔往那著載有同胞的軍車,她大聲喊著,「不用殺人了,戰爭結束了,我們可以回家了!",可惜如此唯美的畫面卻只持續了幾秒鍾,一聲槍響,她的同胞握著鋼槍,一副的猙獰的臉,在漫天飄散的野菊花中,她香消玉損。
⑥ 如何評價《紫日》這部電影
《紫日》是由馮小寧編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主演的戰爭電影。影片於2001年4月11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大致講述了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日本女孩秋葉子也被前蘇聯娜佳和中國男子楊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
《紫日》沒有以往抗戰電影的強烈主觀性,從完全不
劇照同於以往的視角講述故事,觀眾對他們的表演還是比較認可的,三位年輕新秀演繹角色都鬆弛自然。影片對白極少,緊湊情節和人物內心變化成全了該片驚心動魄的觀看魅力。而且,沒有了對明星先入為主的印象,觀眾的情緒似乎更容易入戲。
影片開頭的「大型戰爭場面」體現出好大喜功的國產片導演與生俱來的「廋驢拉硬屎」精神,拼湊式鏡頭比比皆是,完全沒有場面調度、多機拍攝的空間美感,幾乎每個鏡頭都讓人懷疑影片的製作成本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大,但是缺乏美感並不影響反映影片的主題,戰爭與和平在此片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跟很多人一樣第一次是CCTV電影頻道看到的,這從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視角講述故事,雖然都是抗日題材手段,卻沒有偉大英雄、沒有游擊隊、沒有槍林彈雨、沒有地下工作者,更沒有現在的熒屏充斥的全是那些雷人的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藏雷......
幾個鏡頭最為深刻——一是日本女孩掉進泥坑,楊的幻想和現實的對比。
第二個是最後葉子聽到戰爭結束沖下去對同胞說,「戰爭結束了,我們可以回家了」的時候被自己的同胞一槍斃倒的鏡頭。
⑦ 電影《紫日》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紫日》的故事完整,內蘊深沉渾厚,表達得收放自如。
文學作品中,常見白樺林的風姿搖曳,有玉樹臨風的君子之質,又有亭亭玉立的美人之態,而被電影人所遺忘的它,在《紫日》里成了鏡頭中反復出現、隆重登場的主角。還有那金黃的雛菊、紫紅的苜蓿、潔白的百合鋪陳在秋天的原野上,是在沉思,又像是表白。
一雙粗糙的中國鄉村老漢的大手,捧著繪有娟人的八音盒,這八音盒在日本少女的手上、在俄羅斯老嫗的掌心傳遞,最終安息在落葉繽紛的黑土地,那是對戰爭中死去的無辜百姓亡靈的祭奠,也是對狂妄的戰爭販子的詛咒,還是對和平與友愛的真誠企盼。即便是在戰火和硝煙的彌漫下,大自然依然有壓抑不住的驚魂動魄之美,具有油畫質感的畫面和適時響起的弦樂,襯托著人物簡潔卻不乏幽默的對白,顯示出電影作為綜合藝術的魅力。
導演馮小寧本人是這樣說的,「我是主張唯美的」;而他的影片也是這樣表現的,哪怕是在生活的慘痛中也有「野火燒不盡」的春草似的美感倔強地生長。唯美,與其說是一種藝術主張,倒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理想。
《紫日》中的三位主角,俱是有缺陷的人物,中國農民有掩飾不住的狹隘,俄羅斯女軍醫有與生俱來的孤傲,日本的少女戰俘在血液里有睥睨他人的遺傳,但是,所有這些,都不能阻礙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相親相愛。
愛比仇恨更有力量,和平比戰爭更能持久。片中,當忠厚老實的農民楊玉福舉刀對准日本少女秋葉子時,他腦子里閃現出被日本兵殘殺的同胞,但卻不忍傷害一個手無寸鐵的敵國女孩。這種「不忍」之心,是古人所推崇的仁厚之心,也是現代人所贊許的愛心。愛心戰勝了仇恨,在那生死瞬間,得到拯救的是日本少女,更是人類那顆不向野蠻與獸性屈服的良心。
良心能夠煥發良知,日本少女秋葉子在聞聽自己的國家戰敗投降的消息後,情緒波動,不能自持,她端起槍對著楊玉福和娜佳,但她無力扣動扳機,她的那顆被軍國主義意識所熏染的心,終於有了些康復的跡象。在影片結尾,秋葉子為解救一個小弟弟而被她的同胞擊斃,她是為愛而飲彈,並死不瞑目。
《紫日》的分量,隨著劇終出現的二戰世界各國死亡人口的數字統計而加重。中國死亡人數是最多的,有3000多萬。「紫日」凄美,盡在不言中。 (長江日報 彭俐)
抗戰影片《紫日》簡評
馮小寧1990年執導的《戰爭子午線》頗有靈氣,時空剪輯手法也較為灑脫,甚至不乏神來之筆。該片曾榮獲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第4屆東京國際兒童電影節日本電影評論家獎、第二屆日本京都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故事講述,在戰爭年代,一支革命隊伍沿長城西進,小戰士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跨越時空來到現代……張揚的形式感使《戰爭子午線》成為有史以來最好看的馮氏作品。此後,馮小寧突然染上了張藝謀式景觀癖,開始在《紅河谷》(1996)、《黃河絕戀》(1999)中大搞「視覺效果」,但山河美景無法掩蓋劇情缺陷和特效粗糙,注重外觀的馮小寧作品具有了更大的欺騙性,也屢屢暴露特技野心與特技水平發展嚴重不同步造成的尷尬。所以,在一連串國內政府獎項賜予的「花環」背後,表面風光的馮小寧已經和被過度贊美包圍的張藝謀一樣到了苦苦支撐乏人喝彩的地步,他們硬傷累累、低級弱智的作品往往讓人無法接受,每有新片問世,必將招來一片罵聲。
《紫日》的引起轟動,倒並非因為「中、日、俄演員聯袂」的國際陣容,而是劇中「日本兵刺殺老太太」的畫面引起學生觀眾笑場,據說這個完全違背作者初衷的結果讓馮小寧憤怒已極,他一邊申請電影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的紅頭文件做護身符,一邊指責青少年心理素質有問題,一邊對當前的教育現狀表示痛心疾首。其實孩子們笑這個情節的同時也在笑馮小寧,笑他代表的國產片電影導演特有的愚蠢。該段落並非有意製造喜劇氣氛,相反,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以日本兵不敢殺人的怯懦表演突出反戰主題,但導演並沒有真正從人性角度塑造人物而是按照國產片慣例刻意醜化了日本兵的形象,再加上嚴重誇張的表演,產生反效果並不出人意料。
影片開頭的「大型戰爭場面」體現出好大喜功的國產片導演與生俱來的「廋驢拉硬屎」精神,拼湊式鏡頭比比皆是,完全沒有場面調度、多機拍攝的空間美感,幾乎每個鏡頭都讓人懷疑影片的製作成本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大,寒酸的爆破與音效更使人啼笑皆非。影片結尾的海空大戰特效製作同當年的電視劇《北洋水師》一樣「狂妄自大」,以為觀眾不辨真偽很好蒙騙,破綻百出的鏡頭再三重復之後就構成一種對觀眾智商的非禮——這類「走過場」式的戰爭圖景既缺乏觀賞性,又難帶來心靈震撼。技術方面處處敗筆、乏善可陳,猶如「電視新聞攝影」的推拉鏡頭也證明馮小寧導演技藝已經全面倒退。尤其令人無法容忍的是,曾在《戰爭子午線》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時空閃回」、「時空交錯」手法在《紫日》中運用的極其機械、生硬,幾乎沒有一個段落能夠超越觀眾的想像力。
馮小寧的「戰爭與和平」系列拍到第六部,革命浪漫主義、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越舉越高,按說如此重視思想性的作品理應得到觀眾的尊重,但觀眾很難為《紫日》興奮起來,因為電影的表現形式實在令人垂頭喪氣。
⑧ 中央電視台六台播過哪些好看的戰爭電影
之前每周六、日演抗日電影,過年時,連續演李連傑他們的電影。介紹幾個經典的如下:
《太行山上》:山西太行山抗日,大牌雲集,正劇,大陸人演共產黨、港澳台人演國民黨、日本人演鬼子。裡面有謝玉侯爺和梁家輝,露了一面,不妨找一找。李雲龍李幼斌是反面人物。
《飛虎隊》:山東棗庄鐵道游擊隊,大牌雲集,舊水滸傳和秦始皇電視劇原班人馬。很經典。李幼斌(漢奸秦雄)、潘長江(黃二)那段少兒不宜;王志文(鐵路副站長)的老婆被鬼子站長欺負那段也少兒不宜。
《平原槍聲》:胡軍、張嘉譯(警察局長)他們,當時都小白臉。舊水滸傳李逵當太君。偽軍頭目老婆被鬼子欺負那段少兒不宜。
《舉起手來》:喜劇。
《紫日》:影帝富大龍、日本清純妹、蘇俄長腿白妹,3人從鬼子集中營回家的事。是反戰題材,需要研究。印象深的是3人遇到草原著火,日本妹受過軍事訓練,先點著周圍的草,燒盡後跳進去,最後躲過大火(學習此招避火);鬼子給日本百姓發手榴彈自殺。最後戰爭勝利蘇俄白妹進水游泳那段少兒不宜。
。。。。。。待更
⑨ 那個電影《紫日》中的日本姑娘,今天仍是許多中國觀眾好朋友,她近況如何
前田知惠能夠讓觀眾們認識她,源自於2001年馮小寧的電影《紫日》,當時他正在北京電影學院讀一年級,當19歲的前田知惠得知自己被「北電」錄取的時候,她當著所有人的面哭了一鼻子。得知這個信息的馮小寧當即決定錄用這位日本女孩,盡管她的中文還有些蹩腳,但這位動不動就抹淚哭鼻子的小女生正是導演想要塑造的那位「秋葉子」。
如今,在中國發展不是特別順利的前田早已返回了日本,作為家庭主婦,她有著高超的日本料理手藝。但她仍舊會時常回到中國,做著與中國電影相關的事情,每當離開中國久了,她會在吃早餐的時候想念豆漿和油條。在自己生日那天,她為自己炒了一碗米飯,除了最簡單的中國飲食記憶之外,還有喜歡她的中國影迷特意給她寄去了梔子花。對此,她說出了一句特別「世故」的中國話:「有時間來京都,我請你吃飯」。
⑩ 紫日有看過的嗎
優秀電影之我看
《紫日》觀後感
該片是一部以反映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暴行,中、日、蘇三國人民共求生存為主題的戰爭片,表現手法新穎、主題深刻。影片用「戰」與「和」的強烈對比以及貫穿始終的八音盒闡述了「紫日」的含義:太陽本來是人類共同的生命象徵,然而一旦蒙上了戰爭的硝煙,就會改變顏色,降臨災難。惟有驅除戰爭的陰霾,明媚的太陽才會重新帶給世界光明、溫暖與蓬勃的生命。
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帶著不同的使命,因為同一場戰爭碰到了一起。一個是對日宣戰的蘇聯女軍人娜佳,一個是死裡逃生的東北漢子楊,一個是來自侵略國日本參加挺身隊的女學生秋葉子,楊為娜佳等蘇聯軍人所救,因為誤入日軍營地被日軍包圍,後突圍向北逃亡進入大興安嶺,途中秋葉子又為娜佳和楊俘虜,於是三個來自不同國度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人開始了關系復雜而又艱難的森林逃亡歷程:楊和娜佳為了逃避日軍的搜捕,秋葉子則為了逃避楊和娜佳的控制。
在一望無際的森林裡,3個人的心靈不斷掙扎,不斷受到著拷問。從最開始的猜忌,防備,仇恨,曲解,到後來的融合,包容,平靜,友愛,影片用了3個人的內心獨白串聯起來,從每個人視角闡述了自己對戰爭和人性的看法。
在看不見硝煙的大興安嶺,影片用唯美壯闊的風景與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構成強烈對比。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那一望無際、飽含大自然韻致的北國林莽;有著童話般迷人景色的白樺林;閃爍著金色陽光的河流;浸透著瑰麗色彩的落日,無不展現著濃郁的詩情畫意,令人神馳心醉。在這里他們明白了,不論怎樣人類都是可以和平共處的,我們需要的是理解信任,而不是懷疑與仇恨。
然而,當他們走出森林,殘酷的戰爭又重回眼前。鋪天蓋地吞沒綠野生機的火海畫面;法西斯劊子手慘絕人寰的暴行。秋葉子也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犧牲品。在「戰」與「和」的強烈對比下,影片的主題也得以揭示。
這就是人性,沒有任何一個人熱愛戰爭,每一個人都嚮往著和諧和平的生活,但是,在戰爭的總體背景之下,敵對雙方就是敵我雙方,那就是劍拔弩張你死我活,而導演的高明之處就是選取大戰爭背景下的小環境,來表現反戰的主體,把三個人困在一起,這樣人性的張揚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演繹出來的故事就會真實,表現也就獨到新穎了。
反戰的主題不一定就是罷戰倒戈,反戰的主題在每個人的心裡,影片中自始至終貫穿的八音盒就是這個象徵,音樂是一種符號,但它卻可以表達人們的所思所想,甚至喚醒人們的靈魂。在戰爭的硝煙下,八音盒中動聽的旋律帶來的不僅是內心的平靜,還有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在飛機大炮下它是那樣脆弱不堪,然而它卻用最柔美的音符喚醒人們內心中僅存的一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