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綠皮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影片《綠皮書》講述了托尼與雪利博士之間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當然也是在借著白人的視角來表現一個偉大的黑人鋼琴家在當時社會中的困境。這部電影的象徵意義出現在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館與黑人樂隊彈奏樂曲這段,在這個時候的音樂就是一個重要的能指,是隨著雪利博士的情感進行演奏的。下面具體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解讀:
首先是色彩中的情感符號,這部影片的整體色調並不是壓抑的黑白,而是暖色系,其中也透露出一種輕松愉快之感,而綠色作為整部影片中出現最多的顏色,像《黑人出行指南》這本書封皮是綠色,雪利博士的車是綠色,幸運石也是綠色。幸運石在影片中是貫穿始終的,也是托尼與雪利博士兩人關系從起初激化到逐漸緩和的一個重要的線索,開始是托尼在地上撿起幸運石,在雪利博士的呵斥下,托尼帶著氣憤與不滿去還石,但在影片後面,托尼和雪利博士回家遭遇惡劣天氣時,博士要托尼把幸運石放在車上,也就意味著之前托尼的把戲早就被博士看穿了,托尼並沒有歸還幸運石,在最後雪利博士回家之後把玩幸運石,也是為後面他去托尼家過聖誕節作了鋪墊,所以說綠色就象徵著托尼和雪利博士和解的顏色。
其次是構圖中的符號,在整部影片中,出現中心構圖的時候,像在車上,雪利博士總是往往處在一個邊緣位置,但像影片最後當他回到自己的住所時,就會有中心鏡頭的展現了。在起初雪利博士面試前來應聘的托尼,表現雪利博士的是仰視鏡頭,展現他的高高在上,表現托尼的是俯視鏡頭,表現他的渺小,但後來發展到托尼拒絕雪利博士的一幕,兩個人都站了起來,可以看出兩人地位逐漸平等化了,再到後面托尼載著雪利博士去南方巡演,這個時候的雪利博士的地位就被邊緣化了,像在車上,畫面視點在托尼身上時,我們能夠注意到雪利博士是被虛化的,這也就意味著托尼與雪利博士的身份地位逐漸發生的一個互換的過程。在影片開始一直是托尼做司機,而影片最後卻是雪利博士開車送托尼回家,兩個人經過這段相處,已經消除了隔閡成為了朋友。當然,我們也能發現,托尼和雪利博士兩個人的感情也在隨著同框的次數的增加而逐漸升華。
再次是影像中的象徵符號,首先是托尼載著雪利博士逐漸南下的過程中風景的一個變化,植被是逐漸稀少的,環境逐漸惡劣,這是雪利博士內心的隱喻,也是黑人在南方遭遇歧視的一種困境的象徵。以下分別探討影片中幾個象徵符號的象徵意義:
(一)車
這輛車首先是綠色的,在前面有提到過,其次,它雖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但是坐在裡面的擁有者雪利博士的內心卻是孤獨的,這輛車的存在是為了讓雪利博士的尊貴地位的象徵可以在南方為其保駕護航,在這段旅程中,這輛車也見證了托尼和雪利博士逐漸消除偏見與隔閡。
(二)斯坦威鋼琴
首先,斯坦威鋼琴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但同時,這架鋼琴也意味著雪利博士本身對古典音樂的一種尊重,在他巡演的過程中,彈奏的鋼琴必須是斯坦威鋼琴,他想捍衛黑人們彈奏古典音樂的一種權利。但在影片後面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館與黑人樂隊彈奏樂曲,用的鋼琴卻不是斯坦威鋼琴,而是一架普通的鋼琴,這時候的雪利博士不再以斯坦威鋼琴來加持自己的身份,也意味著他接受自己的身份的轉變。
(三)槍
槍的象徵意義是權力,在影片中托尼解救被困酒吧的雪利博士,面對雪利博士的質疑,托尼明確表示只是虛張聲勢,托尼在橘鳥酒吧外掏槍嚇唬偷車賊,這時候的槍是在警告黑人。但我們不清楚的是,托尼是從旅途一開始就帶著槍,還是第一次在酒吧解救雪利博士之後購買的。
(四)信
影片中的信也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它不僅僅是在維系著托尼和妻子、孩子們之間的愛情、親情,同時也是雪利博士通過幫助托尼寫信,表達了自身對於愛的一種渴望,他渴望如托尼般擁有的愛情和親情,也渴望與托尼之間友情的一種延續。
(五)杯子
杯子可以說是一種態度的展現,影片起初妻子招待黑人修理工用的杯子,被托尼毫不留情地扔進垃圾桶,這個時候的托尼雖然生活在底層社會,但卻有自己的態度,顯示了托尼的一種劣根性,歧視黑人。後來托尼應聘,為了取得高額報酬忍氣吞聲,甚至不惜為身為黑人的雪利博士開車,但到影片最後,托尼與雪利博士的和解,也就意味著這種劣根性不復存在了。
(六)炸雞
炸雞是整部影片中是托尼與雪利博士和解的一種符號,雪利博士起初不情願接受託尼遞來的炸雞,甚至是用蘭花指捏著不知道如何下口,後來在托尼的勸說下,雪利博士淪陷在炸雞的美味誘惑之中,肯用手吃。這意味著他們之間關系的和解,也能從中體會出雪利博士在逐漸接受託尼的生活習慣方式,也試圖融入。
二、意識形態理論分析解讀影片《綠皮書》
首先,《綠皮書》這部影片中,能夠清楚地看出其剖析了人們慣有的一種意識形態,雪利博士自身想要改變社會對黑人的一貫看法,所以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也拚命使自己與眾不同。他雖然是黑人,但他卻並不熟悉黑人的生活狀態和黑人的流行文化,他比較傾向於白人的生活模式,讓自己活得像個白人,可他無法獲得白人的認可,所以他是通過黑人的角度來完成自我的認同。我們在影片開始可以看到他一身非洲酋長的裝扮,旁邊還有象牙的雕塑,想要製造一種典雅高貴的黑人形象,但這種黑人形象只是做給白人看的,表現給我們的也極其不自然,是缺少生命力的。
由於新航路開辟時期「黑三角貿易」,黑人沒有了地位,這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偏見和歧視,但這種偏見和歧視不僅僅是體現在黑人與白人之間。像在路易斯維爾·肯塔基州旅館,雪利博士被同胞嘲笑,他離開旅館去酒吧被白人圍攻。像在劇院,工作人員因為托尼的義大利口音,歧視托尼。
另外,不僅存在白人對黑人也就是別人對自我的偏見,也存在著自我偏見,首先托尼存在自我偏見,比如他說,「我是誰我知道的清清楚楚」 ,「我住在街邊」 ,「我的世界比你的黑暗多了」 ,在托尼的意識里,他自己不是一個白人,他覺得他最多算義大利人或者是更接近猶太人。雪利博士更是存在自我偏見,他不聽黑人歌手的歌曲,也不願意托尼將他和大眾黑人作比較,他崇拜的音樂家和欣賞的古典音樂也是白人階層的,在雪利博士的意識里他是一個白人,在這種群體意識形態的催化下,變成了大家所認為的雪利博士,然而社會階層是沒有辦法真正消除的。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中有一個基本命題:「意識形態把個體詢喚為主體。」詢喚就是讓被鉗制的客體僅從精神上覺得自己是享有自由的主體,影片《綠皮書》,就是使觀眾被影片中所倡導的平權感動,卻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忽略了現實中是不是真的改變了不平等的現狀。南北戰爭後,雖然說廢除了南方奴隸制,但是種族歧視依舊是存在的,雪利博士憑借其自身的音樂素養,通過僱傭印度裔傭人、擺放國王座椅等等,使提升自己的身份,能夠讓自己更類似於白人。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車子在行進的過程中突然拋錨了,雪利博士高貴地站在一旁等著修車的托尼,這個時候,我們能看到畫面轉向了在農田裡勞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注視著雪利,他們之間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雪利對他們也是不屑一顧的。還有影片最後當酒店服務員拒絕雪利博士進入餐廳用餐時,他決然離開酒店,不參加承諾過的表演。在黑人餐館內,托尼借用肯尼迪的話說:「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但其實肯尼迪說的是:「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這里其實就能看出對白人政府的解構,政府是沒有辦法真正幫黑人平權的,黑人只能靠自己。但是,在雪利博士和托尼被關押的時候,還是靠了白人總統才能出獄。意識形態上的詢喚,讓黑人自願完成了自我隔離,但在這種表面現象下,觀眾也忽略了黑人依舊不平等的一種社會現狀。
種族問題其實更多的就是意識形態化的,在社會認知下,黑人處在低賤的位置,白人處在高貴的位置,美國主流的意識形態就是白人優越論,所以黑人是被歧視的對象,但在《綠皮書》這部影片中,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並沒有存在一種絕對的隔離。就像托尼存在的對於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雪利博士對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托尼和雪利博士就存在了一種文化的對立,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的對立,但是,黑人文化與白人文化,還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對於白人或黑人的認知,不可否認的在事實上都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這種主流意識形態下,托尼存在的一定的對於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還有雪利博士存在的一定的對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就是比較復雜的了,同時也具備著一定的美國文化整體性的表意。
Ⅱ 有哪些關於電影方面的書籍可以推薦
《世界電影史》第二版。以時間順序從電影出現到現代電影的發展,重點分析了特定年代某些地區或者國家的電影發展背景以及情況。我覺得最棒的是裡面列舉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經典電影作品,簡直可以當一本工具書來用。而且還有很多珍貴的插圖。無論是電影愛好還是專業需求,都是不錯的選擇。 關鍵時刻還可以拿來當板磚做防身武器。
Ⅲ 電影理論分析的書籍有哪些
不論你在哪個國家,只要念過電影相關專業,都多半讀過大衛·波德維爾和克里斯汀·湯普森這對夫婦的專著或教材。尤其《世界電影史》和《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都在亞馬遜排名很靠前。
他們的多部著作都有中文版,還沒出的那幾本,未來幾年很可能也要出。如果你希望獲得更深入的電影知識,去買吧。
漫步於威斯康辛大學坐落於維拉斯大樓的電影資料館,如果你想坐在第一排的中間,會發現那些位子不能坐。因為那是給大衛·波德維爾和克莉斯汀·湯普森留的座位。
波德維爾夫婦是當地的電影學者,他們改變了世界看待電影的方式。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波德維爾夫婦寫書,授課,發博文,開拓新的方式探究電影。一直以來,他們影響了一代代電影製作者、評論家,甚至電影產業本身。
Ⅳ 有什麼關於美國電影文化的書籍,最好是討論西部片的
《美國電影研究》1(全書)
第一章:西部片(THE WESTERN)
第一節:美國獨有的牛仔神話
1. 西部片小史
2. 西部片的精神內涵
3. 西部片的電影特徵
第二節:經典西部片:《關山飛渡》與約翰*福特和約翰*韋恩
第三節: 「義大利西部片」:《好壞丑》與賽爾喬*萊昂內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第四節:名片介紹
第二章 歌舞片(THE MUSICAL)
第一節: 夢幻的娛樂
1. 大蕭條,二次大戰,百老匯和好萊塢
2. 特徵:童話,唯美和樂觀主義
3. 內容:敘事的內在邏輯(主題,故事和人物)
4. 形式:幻覺氛圍(視聽,剪輯和表演)
第二節:從巴斯比*巴克利到米高梅的「弗雷德創作集體」
第三節:歌舞明星弗雷德*阿斯泰爾和金凱利
第四節:羅伯特懷斯的《西區故事》和《音樂之聲》
第五節:經典歌舞片的衰落和回歸
第六節:名片介紹
第三章: 喜劇片(COMEDY)
第一節: 美國喜劇片小史
第二節:喜劇沖突:個人與社會,男人與女人
第三節:卓別林的「流浪漢」
第四節:富蘭克*卡普拉的美國夢
第五節:比利*懷德爾的喜劇世界
第六節:伍迪*愛倫的怪癖形象
第七節:「浪漫喜劇」和諾拉*愛弗蓉
第八節:名片介紹
第四章: 劇情片(DRAMA FILMS)
第一節 劇情片與情節劇(家庭情節劇)
第二節 經典劇情片
1. 早期的格里菲斯劇情片
2. 經典劇情片和威廉惠勒
3. 浪漫劇情片與女明星和女性觀眾
4. 革命性劇情片《公民凱恩》
第三節 劇情片的三大天後
1. 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
2. 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3.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第四節 50年代的劇情片大師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
第五節 現代劇情片
1. 現代劇情片
2. 現代家庭情節劇
3. 戲劇文學改編片
第六節 名片介紹
第五章 犯罪(警匪)片(CONTEMPORARY CRIME :DETECTIVE&GANGSTER)
第一節 黑幫犯罪片(CRIME AND GANGSTER FILMS)
第二節 黑幫犯罪片剖析:《小凱撒》和《邦妮和克萊德》
第三節 約翰休斯頓和亨弗萊鮑嘉
第四節 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第五節 科波拉的義大利裔「黑手黨」犯罪神話:《教父》三部曲
第六節 萊昂內的猶太裔恩怨情仇:《美國往事》
第七節 警探片(DETECTIVE FILM)
第八節 硬派警探片剖析:《骯臟的哈里》和《唐人街》
第九節 名片介紹
第六章 恐怖片和懸疑驚悚片(HORROR FILM & THE SUSPENSE THRILLER)
第一節 驚恐的歷史
第二節 驚悚懸疑片和希區柯克
第三節 經典恐怖片和恐怖片系列
第四節 現代恐怖片《閃靈》
第五節 名片介紹
第七章 科幻片(SCIENCE FICTION,SI-FI)
第一節 象徵和詩意的幻想世界
第二節 科幻片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科幻片的奠基者:《2001:太空漫遊》
第四節 現代科幻片的成熟:《星球大戰》
第五節 幻想片(FANTASY)和《綠野仙蹤》
第六節 神怪片(MONSTER)和《金剛》
第七節 災難片(DISASTER & CATASTROPHE)
第八節 名片介紹:《超人》《異形》《銀翼殺手》《外星人》《終結者2》《黑客帝國》
第八章 戰爭片(WAR FILM)
第一節 戰爭:道德判斷和美學判斷
第二節 戰爭片的二元論:戰爭與和平
第三節 美國戰爭史和美國戰爭片史
第四節 路易斯*邁爾斯通和《西線無戰事》
第五節 二戰片和《桂河橋》
第六節 越戰片(VIETNAM WAR FILM)和《現代啟示錄》的哲學思考
第七節 奧利弗.斯通的「越戰情節」和「越戰三部曲」
第九節 名片介紹:《光榮之路》《十二金剛》《遙遠的橋》《獵鹿人》《越戰創傷》《光榮》《黑鷹計劃》
第九章 歷史傳記片(THE HISTORY & BIOGRAPHICAL FILM/EPIC FILM)
第一節 「溫故知新」與「借古諷今」
第二節 歷史傳記片簡史
第三節 史詩片聖手西席地密爾
第四節 威廉惠勒的《賓虛》
第五節 大衛利恩和史詩片《阿拉伯的勞倫斯》
第六節 名片介紹:《埃及艷後》《巴頓將軍》《憤怒的公牛》《赤色分子》《甘地》《莫扎特》《末代皇帝》《美麗心靈》
第十章 黑色電影(FILM NOIR)
第一節 黑色電影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范
第二節 受誘惑的男人和「蛇蠍美人」
第三節 源流,發展和類型
第四節 《雙重賠償》—雙重背叛與經典黑色電影
第五節 《沉睡》,《郵差總按兩次門鈴》《白熱》和《狂熱》
第六節 現代黑色電影:《血迷宮》和科恩兄弟,《不惜一切》和《穆蘭大道》
第七節 名片介紹:《上海女郎》《死吻》《接觸罪惡》《體熱》《本能》《最後的誘惑》《失憶》《蛇蠍美人》
第十一章 社會政治片(SOCIAL-POLITICAL DRAMA)
第一節 美國社會政治問題與社會政治片的構成要素
第二節 權力:體制的弊端
第三節 金錢:社會的不公正
第四節 種族:民族大熔爐的惡性腫瘤
第五節 青少年:代溝與叛逆
第六節 家庭,兩性,女權,同性戀與艾滋病
第七節 名片介紹:《失去的周末》《炎熱的下午》《午夜快車》《致命的誘惑》《天生殺人狂》《大衛戈爾的一生》
第十二章 動作片(ACTION-ADVENTURE)
第一節 暴力基礎和動作觀賞性
第二節 經典「歷險」動作片(20-50年代)
第三節 現代「驚險」動作片(60-80年代)
第四節 當代「暴力」動作片(90年代-新世紀)
第五節 名片介紹:《巴格達竊賊》《金手指》《洛奇》《奪寶奇兵》《虎膽龍威》《真實的謊言》《殺死比爾》
第十三章 綜合類型:好萊塢「大片」(BLOCKBUSTER)
名片介紹:《太陽浴血記》《日瓦戈醫生》《摩天大樓失火記》《天堂之門》《獨立日》《指環王》
結語:關於美國電影的文化反思
附錄:
(一)《電影類型:775種被界定的種類,風格,樣式和流派》選錄
(二)美國電影研究院(AFI)評選的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0部電影」(1996)
鏈接:http://group.mtime.com/taodiexiaowu/discussion/649739/
Ⅳ 有哪些關於影評的書
最近的一本不是很厚的影評書籍是崔子恩的《光影記憶》。崔子恩不但是作家、導演,同時還是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副研究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碩士。
《香港電影的秘密》
作者:大衛•波德威爾(美)
出版:海南出版社
簡評:一個美國人了解李小龍、成龍沒啥稀奇,但對張徹、劉家良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他畢竟是一個學者,雖然剖析香港電影從藝術商業片入手,但思維不存在太多東西方的隔閡,反倒是學術文章寫得十分透徹而好讀。
《非常罪 非常美》
作者:毛尖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簡評:讀毛尖的文章是從她的隨筆開始,從寫她母親剝毛豆,再寫到小津,有味道。她的影評也是把感性的東西化進去,但絕不誇張。比如她會把溝口健二的紅色傷疤、伯格曼的紅裙子、阿巴斯的紅色上衣、科波拉的紅玫瑰等等放在一起寫,吸引人的。
《雕刻時光》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俄)
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簡評:是台灣「電影眼」系列的引進版。看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本人的著作絕非是解讀他的電影,而是走近一個人的靈魂、他的哲學與藝術思想,對詩意的世界張開你的翅膀。
《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編者:丹努西婭•斯托克(波蘭)
出版:文匯出版社
簡評:坦承自己不懂音樂,給出不喜歡美國的理由。這位大師一般被認為早期電影有「道德焦慮「,後期電影遠離政治,還是聽他自己來說自己及自己的電影吧。
《電影+2002》
編者:衛西諦等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簡評:剛拿到此書的時候,很多電影還一時看不到。但後來一部部都沒少出過DVD,的確是2002年最值得關注的幾十部世界各國電影。不是淘碟指南的淘碟指南,而且不過時。
《新小說•新電影》
作者:克洛德•托馬塞(法)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簡評:是相對深奧的一本,一半文學,一半電影。光就賣得快便說明中國讀者對這部分藝術史的關注,杜拉斯的《印度之歌》、格里耶的《歐洲快車》究竟怎麼樣?不急,花個兩小時就能讀完的小冊子。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四編)
主編:鄭雪來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簡評:這套辭典的前三部在國內有過不小的影響力。四編中有些電影的選擇可能不是很嚴格,但早期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其精華之一。還有,其中的評介雖然很不華麗,但言之有物,准確到位,是值得提倡的治學風氣。
《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
編者:鄭樹森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簡評:收入了兩岸三地及海外10多位學者的電影論文,其中包括戴錦華、畢可偉等人。是年內最有學術質量的華人電影書籍,盡管對華語電影的批評有些欠妥,但畢竟從文化的高度分析是一條有意義的影評之路。
《法國電影手冊十年百部佳片》
編者:雙城、列狐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簡評:大多數電影你能看到,一部分電影一時還看不到。不一定每部都是經典,是淘片與了解當代世界電影的一個角度。
《電影館系列》(已出8本)
作者:布努艾爾、伯格曼等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簡評:今年最具規模與最令人激動的引進類叢書,只需列舉幾本就說明一切了: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導演的故事》、《伯格曼論電影》、《法斯賓德的世界》、布努艾爾《我的最後一口氣》、《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等等。
http://www.bcm-ar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32&page=1
愛比死更冷酷-電影大師與大師電影
一本以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及其代表作品為背景的影評類書籍。書中收錄了雷納-華納-法斯賓德、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英格瑪-伯格曼、費穆等一些歐洲及亞洲的大師作品及作者由此引發的對電影與人性、情感、哲學等問題的思索與獨到見解。文字優美且耐人尋味,並附有大量精美圖片。上帝在創造人類的同時,賦予了人類愛的權利,卻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去愛。於是背叛、猜疑、嫉妒、傷害接踵而來,在我們的心靈里蒙上了一層陰影,愛,到底是什麼?
http://www.joyo.com/shop/shop_book_detail.asp?prodid=bkbk602210&goodsid=bkbk602210&uid=&id=885877
Ⅵ 關於電影方面的書籍有哪些
一、《認識電影》
本書是一部涵蓋了各種戲劇性場景和不同攝影風格的場面調度「兵法大全」。《場面調度:影像的運動》(插圖修訂第2版)中介紹的各種調度案例囊括了狹窄受限空間、開闊空間與人物眾多的聚會場景。
五、《分鏡頭腿本設計教程》
《分鏡頭腿本設計教程》通過清晰的概念敘述、翔實的實例分析、完善的知識總結,傳授給讀者為各種媒體(電影、電視、動畫、互動式媒體)製作電影分鏡頭腳本的技巧。
Ⅶ 有沒有關於影評寫作的書
關於電影批評與電影評論關於這個話題,我們暫且放下電影批評,廣義的講一講電影評論。現在電影評論大家已經不再陌生,甚至相信很多的朋友都是電影評論的參與者。但我們細看這些評論,且不說那些平民大眾的評論,就那些所謂影評人的評論,也不過是說說結構,看看人物,然後從中又看出了那些狗屁道理,再講一講自己所謂看到的電影深度。細看評論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充其量是把文學評論的一套話語生硬的帶入電影的藝術空間中來。對於這些人,我給與的態度是:你們不懂電影!嚴格的講,從電影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看,在電影人與電影評論人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專業意識鴻溝。這樣一條專業意識鴻溝正是當下的電影評論人缺憾像機械師對攝影機和放映機起碼的技術了解而構成的。從一個層面上講,這條專業意識鴻溝的存在是以電影人對電影評論人的喧嘩恆持一種冷漠態度而張顯出來的。而也正是基於這兩種條件,這兩個方面,這兩種認知。造成了現在「電影界」和「觀電影界」的同時惡性循環。也就是說看電影的把電影看完,然後開始用他自己的亂七八糟的不知是非的觀點,看法評價電影。這些評價里,毫無電影意識甚至看不出他評論的是一部電影。這樣的評論一出,自然而然的就被打入電影外行的圈子中。而在內行眼裡就是「這些人徹底不懂電影」。當然,現在的影評人也好,普通觀眾也好,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事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人們把電影這種訴諸於四度量項的視聽藝術在評論中文學化,最終把電影現象降解為文學現象或者別的什麼現象而給與非專業性的解毒。我們都知道,從藝術形式本體論的視角來看,電影於形式的存在本體上截然不同與文學,截然不同與美術,截然不同與音樂,截然不同與很多很多。電影以視聽的審美形象在四度量項中直接訴諸接受主體的感知而轉遞審美信息。從當下學術界眾所周知的利科之闡釋學的理論來看,文學的存在形式本體僅是一種由抽象地書寫而凝固的文本表達式。並且,電影的製作與文學的創作方法,操作意識,科技含量,集群製作等方面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性。在這里,我們無意對電影與文學或者其他藝術類型從形式本體論的角度來評判何者藝術表現性更勝一籌。我們在理論上也不認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門類高於其他藝術,但是,從藝術門類的劃分上看,把電影現象作為文學或其他現象來解讀,這無疑是在向式本體論上對電影及其審美特徵的降解,同時,也是在藝術門類的解分上降解電影。讓我們做一個啟人深省的解析:例如現在人們評論電影的結構時,往往就是把整個影片的整體或者說事件映像成劇本。也就是剛才我說的降解成文學。就結構而言,雖說現在已經不是一個蒙太奇之上的年代了,可評論結構時,連什麼是平行蒙太奇什麼是交叉蒙太奇都不懂,甚至連降蒙太奇的段落都沒有就操起了評論結構。對於深愛與電影藝術的人看到如此評論必是一種極大的失望。最終,只能給其貼上「外行評論電影」的標簽。棄置於寂寞中而給與冷處理。我們將上面所說的問題深入一點,就引出了電影批評界的嚴重傾向性問題。對於電影批評也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其原因和剛剛說的評論如出一轍,還是一個專業上的意識問題。舉一個例子: 一位作家在看了《鬼子來了》之後說「姜文范了個聰明的錯誤,他把原作里用屠夫殺日本人的情景改成了用劊子手,雖然拍得眼花繚亂但卻沒有原著那麼能震撼人心。」這個作家給與的意見或者說對於影片的批評就是一種完全文學化的降解,他沒有從攝影機里去看這些內容他也不具備這樣的電影意識。如果他有一點電影意識的話,他就不會在選擇原作里那麼不電影的做法了。在這里之所以單獨說到電影批評,其實是在電影專業的角度對「影評」一次總結和概述。我們理想中的電影批評應該是可以直接和電影人對話的,電影批評之所以上升為批評就是應該以專業的視角和意識去正視電影藝術。但是如今的電影批評所形成的也是文學化傾向。這就造成了電影界的一個態度「與外行不對話」張藝謀《英雄》出片的時候,各路批評接踵而來,可張藝謀對此番評論一直不予回應。這種與「外行不對話」就成了電影界的雅量和職業道德。在這里說的是,倘若茨等人以幾何倍數增長,並最終形成一個有著較為持久生命力的電影外行批評圈子這就該引起注意了。在此我不過多地對電影批評進行論述,這畢竟是電影理論上的學術研究。在此只想鼓勵更多的電影愛好者能真正的研究和看待電影這門藝術。另外要說的是,近些年來,廣大的電影愛好者對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專業研究也給與了很大的幫助。北京電影學院03版的電影學論叢書就收錄了普通電影觀眾的電影觀點和對電影的部分評論。此舉充分證明電影愛好者給與電影人的幫助。望論壇上的各位電影愛好者能在看電影學習電影的同時培養自己的電影意識。寫出更多的具有一定電影意識的評論乃至批評。
書名:《影視鑒賞與影評寫作》、《影視作品分析》、《如何些影評》、《現代影視評論寫作》、特呂弗的《我生命中的電影》和《與希區科克對話錄》、巴贊的《電影是什麼》、《影片分析透視手冊》。
Ⅷ 學習寫書評影評的書有哪些
你好:《如何寫影評》是影評類寫作的入門級指導書籍,常年出現在各類電影評論者的推薦書單中。這本書很全面的介紹了電影評論的4種類似,6種方法,如何准備,如何動筆以及如何修改。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有大量優秀作品供我們對比學習。內容介紹偏學院派,第六章節和第七章主要介紹電影分析類論文的寫法,對業余選手同樣適用。
《如何寫影評》作者蒂莫西·J·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英文系教授、電影學研究主任,曾在東京、羅馬、巴黎、倫敦等城市教授電影課程。其代表作有《新德國電影:流離失所的影響》《維爾納·赫爾措格的電影:在幻象與歷史之間》《電影與文學:介紹與閱讀》《電影理論中的批評視野》等。
一篇好的影評需要包含三個要素:頭腦中有思想,眼裡有電影,筆下有才情。這三點都是可以通過長期積累和練習習得的。
0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們需要明確,專業影評主要解決的是電影分析和藝術評價的問題。電影分析不只是單純的視聽分析,它還包括對類型及其歷史的參照,對電影語言發展的參照。正是依據這種參照,分析者才有可能對一部影片做出恰當的美學評價。而視聽分析方法、影片類型和電影語言發展的知識是需要學習的。
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所在,電影看完了兩個小時過去了,只記得產生共情的幾個情節對電影主旨,拍攝手法,剪輯方式以及一些互文隱喻視而不見。春節期間我看了《陽光普照》,全程跟著電影的節奏哭哭笑笑,電影結束只說了「太壓抑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真大」。為什麼大?電影中是如何表現的?通過電影導演和編輯想要表達什麼?這些我從未想過。
《如何寫影評》中說,「一進入分析,很多作者便顯得弱質。主要表現為:找不到合適的分析角度;依據捉襟見肘然難以服人;觀點失當或者根本就沒有觀點。」
看電影不是「看」電影,看是一個動作,這個動作背後「如何看才是關鍵」。
觀影前准備
電影本質上是心理學,是導演語言的表達,聰明的觀影者會在觀影前提前了解導演的背景。創作者的表達要麼是他們生長的地方,要麼是他們的族群,又或者是他們熟悉的生活方式。我們熟悉的很多作家都有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地理,比如賈平凹的商州、阿來的藏區、莫言的高密東北鄉、王安憶的上海里弄、馮驥才的天津等。導演亦然。
比方說《熱帶雨》中女主阿玲有幾個標簽,40歲、中文老師、原籍馬來西亞、新加坡媳婦兒、努力造人8年,結合導演陳哲藝的生活背景我們很容易將這些關鍵詞聯系起來。新加坡比較排外,從馬來西亞嫁入新加坡是高攀,英語是第一語言中文不被重視,阿玲想要融入新加坡的唯一方式是生個新加坡人的孩子。在這種背景下再看《熱帶雨》很多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除此之外,我們必須明確,電影是商業行為,需要計算投入和產出。觀看小成本電影《岡仁波齊》時不該拿它的場景設置光影調節和大製作的《神奇四俠》做對比。對電影製作成本以及製作團隊的了解可以讓我們合理的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萊恩·約翰遜導演的電影《利刃出鞘》,阿加莎式的故事表達,劇情跌宕起伏反轉不斷,獲得金像獎最佳劇本提名,如果是一位新人導演交出這樣的答卷,絕對高分,但萊恩·約翰遜不行,前期鋪墊過度極大的耗費觀眾的耐心,結局意料之中沒有懸疑片荷爾蒙升高的感覺,中規中矩不好不壞,於他只是及格。
看的不好,寫的必然不好
開始評寫電影的唯一方法是全神貫注地看電影。當然全神貫注不等於一動不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影評需要記筆記。
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會對一部電影有一些預設問題,將這些問題記下來。看《燃燒女子肖像》前,我的預設問題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的導演、編劇、攝影、演員都是女人?導演瑟琳·席安瑪和主演阿黛拉·哈內爾是情侶關系,這樣拍攝起來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影片背景是1760年法國,那時人民的生存狀態如何?預設問題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天馬行空,它的目的在於激發你的好奇心。
電影不僅是故事,人物或生活方式,它還是一種看的方式。觀眾的背景不同,看到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一篇影評的根本所在是:檢驗一個主題是如何通過藝術、技術和商業的共同作用而產生了特定的含義。注意這些因素中最吸引你的部分。自始至終,要保持質疑的心理。
尋找影片主題是重點也是難點,它與觀眾的敏銳度、閱片量和質疑心理相關。《學會提問》中給出幾個建議:
智力上的好奇心。對你遇到的每一機會,都不失時機地尋找原因和答案。
虛懷若谷,兼容多種現實。尋求並尊敬其他觀點和看法。
靈活寬容。時刻准備在有力的推理面前改變觀點。
對自己的信念謙遜有讓。承認完全的確實性幾乎純屬幻想。
知識上的懷疑主義。在接受斷言和觀點之前要求得到證明。
放在電影中,我們常常自問:
影片的片名和情節有什麼聯系
為什麼電影以此方式開場?
電影是在什麼時候拍的?
為什麼開場時演員表是以一種和協調的方式來呈現的?
為什麼影片以這樣的畫面結束?
這部影片和我最近看過的其他電影或者老片子有什麼不同?
這部影片和我知道的外國電影有什麼相似之處?
攝影機移動是否有某種顯著的形式?也許是遠景、疊化或跳接?
那幾個鏡頭比較重要?
特別的,我們需要注意電影中比較反常或讓你產生困惑的地方,以及那些反復出現的鏡頭。《燃燒女子的肖像》中,出現兩次《俄爾普斯冥府尋妻》的故事,一次是三個女生圍在一起讀書,另一次是女畫家的畫作《俄爾普斯冥府尋妻》,為什麼選這個故事?為什麼女畫家的畫中俄爾普斯有了和妻子告別的機會?電影中沒有多餘的場景設置,每一個細節都能找出導演的用意。
「評寫電影的時候,個人情感、預期和反應是一篇智性文章的開始,同時也要反思這些情感、預期和反應的由來,以及它是如何與電影中的客觀因素相聯系的:它在電影史上的位置、文化背景和形式策略等」。
要完成這些2小時的電影記憶顯然不夠,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是很好的補充方式。這份筆記可以是關鍵台詞的速記,也可以是拍攝手法、視點、服裝等任何因素。有經驗的影評寫作者有一套獨有的速記技巧,特殊標記、縮寫……唯一的要求是自己看的懂。
想要寫出好的電影評論一定要多看幾遍電影,至少看兩遍。理想狀態是第一次觀看時,只記下電影中即刻便能打動你的內容。第二次觀看的時候,應該細致而詳細的記錄筆記。電影結束後應該馬上整理筆記,將速記的內容充實,整理出整體的邏輯脈絡。
從本質上講,影評是議論文,質疑影像提出問題引出主題,整理筆記再次觀影確定分論點,最後通過筆記整理、背景分型、反復提問等方式,將影片中的可用元素導向主題充當論據。
02、電影相關的知識
電影是最年輕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吸收了很多傳統藝術的結構和形式。評寫電影需要使用其他文學和視覺藝術的評論詞彙,我們常用的有三種:敘事、角色和視點。
敘事
敘事電影可以被分為不同的部分:
故事:所有呈現給我們的事件或我們可以推斷出的事件。
情節:以某種形式或結構對一系列事件的安排或構建。
敘事:根據某個特定情感的、身體的或智力的干點來組織情節的視角。
《如何寫影評》中以描繪拿破崙人生的電影舉例,他的人生是不變的,出生、童年、權利上升,打仗,法國大革命,厄爾巴島的流放。但是不同電影選取不同個側重點,通過不同的敘事形式可以描繪出不同的故事。
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確定一部電影的敘事方式。這部電影是敘事性電影嗎?如果不是,它是什麼?故事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的嗎?情節是按照什麼方式展開的?採用這種方式的原因是什麼?等等。沒有誰能經受打破砂鍋式的提問,幾個或十幾個問題之後,你便可以看是影片的本質。
角色集中了人物的行為和電影主題,是電影分析的主角。以《燃燒女子的肖像》為例,劇中主角有兩個:女畫家和富家小姐,主要配角也有兩個:女僕和富家小姐的母親,是什麼讓她們產生了關聯?富家小姐的母親希望她可以嫁給米蘭的求婚者,依據習俗她需要預先送去一幅肖像畫,若對方滿意就會向她提親。慣常操作中,富家小姐是那一點波瀾,她不願意接受這種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反抗方式是拒絕畫像。一幅畫像將幾個毫無關聯的人聯系起來,同時給這個故事加上了時間限制。如此分析,整個故事就鮮活起來了。
視點,廣義上指的看的位置,及暗示視點決定所見之事的方式。狹義上講,視點是有形的。簡單的說就是看問題的視角,去海邊看日出時我們傾向於選擇最佳觀測點,就是這個道理。更深入一點,看電影時的心理狀態以及主觀偏見也會影響所見事物,徐志摩在粉絲眼中是再別康橋的才子,在我眼中是傷害了張幼儀的渣男。
電影是一種「看的方式」,它的視點取決於導演希望傳達的內容,一般的有兩個原則來討論視點:
觀察攝影機在什麼時候和怎樣創造出了一個角色的視點。
注意故事主要是從一個客觀視點發出進行講述的,可還是從某人的主觀理解而來。
除此之外,演員的服飾妝容,光和影的設置,鏡頭角度長短,聲音的表達,影片的剪輯…都是非常重要的,篇幅有限我就不展開介紹了,這方面我選了《認識電影(插圖第11版)》作為入門書籍,有機會再寫書評介紹。
03、如何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萬能法則,放在這里依然適用。檢查時需要注意,邏輯、主題句以及論點。需要確認整篇文章邏輯通順,每個分論點都在支撐主論點且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同時確認每個論據都在充實和論證論點,而不是簡單的假大空的出言維護。確認每一段都有一個主題句,整篇文章的主題句聯在一起可以清晰表達論點。
然後回頭重新看首段和結尾。於任何類型的文章首段都是極為重要的,它要有趣吸引讀者同時還要引出下文,服務於論點。結尾可以簡單的做個總結,歸納全文但這樣很難出彩,比較好的方法是升華,順著分論點的意思層層升入結尾處將全文上升一個高度。
接下來再通讀全文,確保句子簡潔有力,無錯別字。
最後一步,返回來確認標題。標題應該足夠大,以暗示主旨;同時要足夠具體,以求吸引讀者,最好可以帶點矛盾沖突。比方公眾號反褲衩陣地的文章題目,「生而為人,默默自毀」、「謝謝你,終於出軌了」、「離婚的時候,我比結婚還高興」、「讀完這本書,我找到活下去的勇氣」,滿足上了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
能否寫好一篇影評,和一個人的藝術感覺、電影知識的積累和文字表達能力三個方面有關。藝術感受可以通過大量觀影和寫影評提升,電影知識需要系統學習,有很多書籍和課程可供選擇,文字表達可以通過多寫多思多讀來提升。
總結一下,寫出一篇合格的影評有9個步驟:
做好觀影前准備。提前設問,了解背景。
認真看電影和做筆記。
將問題導向一個易於著手的論題。論題不要太大,大了,寬泛,3千字說不明白。
確定主題之後再看一遍電影,確認分論點和論據。
理清論點。好的文章一般從爭議性不強大的主題點出發,再發展到風格和技術等較為復雜的點。
列提綱。(寫過自己找)
開始動筆。
寫的過程中繼續思考主題,擴展想法。
修改。
如果說看電影和理解電影是我們觀影的樂趣之一,評寫和解釋應當是另一種令人激動的享受。 《如何寫影評》可以作為一本教科書使用,書中有很多優秀習慣,將自己的習作與之對比,取長補短。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Ⅸ 想寫好影評應該看什麼書
推薦看《如何寫影評》、《電影藝術》、《看電影 雜志》這幾本書,電影是門綜合藝術,音樂的美術的文學的哲學的,乃至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甚至性學,有條件就都看看,可以豐富分析影片的角度和深度,也比較好理解不同導演不同地區的作品異同的內因。
Ⅹ 《綠皮書》的電影封面是想要傳達什麼
這是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也許我的理解不到位,但是我想用影片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有時候孤獨是因為你沒有邁出第一步,當你敞開心扉,你就會收獲一個朋友,不論是白人還是黑人,這個世上,我們需要友誼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