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有關博弈論的電影。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有關博弈論的事
在博弈論中,含有占優戰略均衡的一個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給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該模型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警察與小偷的故事。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B聯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將兩人分別置於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對每一個犯罪嫌疑人,警方給出的政策是:如果兩個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贓物,於是證據確鑿,兩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個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因已有證據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如果兩人都抵賴,則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的偷竊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將兩人各判入獄1年。下表給出了這個博弈的支付矩陣。 囚徒困境博弈 [Prisoner's dilemma] A╲B 坦白 抵賴
坦白 -8,-8 0,-10
抵賴 -10,0 -1,-1
電影貌似沒什麼了。給個懸賞吧
② 博弈論的經典模型
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Pigs』payoffs)
這個例子講的是: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只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裡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個游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
對於游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並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拚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對於游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原版的「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願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游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博弈論的經典模型:威懾模型
威懾博弈的完整名稱是進入威懾博弈,是研究參與者想進入某領域,而與該領域已有競爭者的博弈模型。假定有兩個參與人,一個想進入某行業,稱之為進入者,另一個已在同一行業佔有一席之地,稱之為先入者。對進入者來說,不管先入者是否設置壁壘,其最優目標都是進入。而對先入者來說,要設置壁壘,必須付出巨大成本,否則不如默許。進入威懾博弈模型的啟示是:要做一件事情,必須確定一個可行的目標,不怕困難,全力以赴向目標努力,目標就會實現。另外,不是所有的威懾都沒有用處,付出巨大成本的威懾是起作用的,而要想使威懾起作用的,必須付出巨大成本。同時,進入威懾博弈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威脅和承諾的可信度問題,威脅實際上也是一種承諾。威脅和承諾是否可行,取決於其成本的大小,取決於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一般而言,成本巨大的,或者成本高於收益的威脅和承諾,可信度就比較高,反之則低。實際生活中有些制度見效甚微,就是因為懲罰力度太小,使得違規者的違規收益高於違規成本。
博弈論的經典模型:斗雞模型
斗雞博弈(Chicken Game).在西方,雞是膽小的象徵,斗雞博弈指在競爭關系中,誰的膽小,誰先失敗。現在假設,有兩個人要過一條獨木橋,這條橋一次只能過一個人,兩個人同時相向而進,在河中間碰上了。這個博弈的結果第一種就是如果兩個人繼續前進,雙方都會掉水裡,雙方丟面子,這是一種組合。第二種是,雙方都退下來,雙方也都是丟面子,但是都掉不到水裡去。第三種結果,甲方退下來,丟面子,乙過去。第四種結果,乙退下來,丟面子,甲順利通過。在這四種結果中,第一種是兩敗俱傷;三、四兩種是一勝一敗,第二種是兩敗不傷,這就是斗雞博弈。在這個模型中,最優策略有兩個,就是第三、第四兩種選擇,即甲退下來乙先過去,或者乙退下來甲先過去。因為兩種選擇對整個社會來說效益最大,損失最小。兩虎相爭勇者勝,如何處理競爭中的兩虎關系呢?一般有四種辦法:第一種是談判,雙方約定一個條件,其中一個先退下來;第二種是制度,建立一種制度,規定從南到北的先退,或者從北到南的先退,或者後上橋者先退;第三種是時間,雙方僵持一段時間,誰先吃不住勁誰先退;第四種是妥協,妥協不一定是最優策略,但是至少可以保證取得次優結果。在工作生活中乃至處理國際關系時,得饒人處且饒人,退
博弈論的經典模型:情侶博弈
情侶博弈。假定一對熱戀中的情侶,每周末見一次,必須見,否則活不下去。男的喜歡看足球,女的喜歡看電影。見面後,面臨選擇,看足球還是看電影?熱戀中的情侶因為愛,會犧牲自己的愛好去滿足對方。如果去看足球,男的滿足程度為四個單位,女的滿足程度是兩個單位;去看電影,女的滿足程度是四個單位,男的滿足程度是兩個單位。在這個博弈中,有三個變數非常重要。一個變數是順序,就是誰先提出來,比如男的先提出來,女方盡管更願意看電影,但是男方已經提出來了,她不願意違背他,只好同意,結果他們就去看足球。相反的情況也是一樣。第二個是一次博弈還是多次博弈。如果是多次博弈,雙方就會大體上形成一種默契,這一周看電影,下一周看足球。第三個取決於感情的深度。處於依賴程度比較高的一方,對對方更加順從照顧一些。一般而言,情侶之間的博弈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為戀愛就是雙方之間較長時期的磨合、了解過程。如果我們假定情侶博弈是一個動態博弈,而且總是男的先決策,女的後決策,那麼就會出現一種非常有趣的決策情景。就女方來說,無論男的是選擇足球,還是選擇電影,她的決策均為四個:一個是追隨決策,就是男的選擇什麼,她就選擇什麼;二是對抗策略,就是男的選擇什麼,她偏不選什麼;三是偏好策略,就是無論男的選什麼,她都選電影,因為這是她的偏好;四是成全策略,就是無論男的選什麼,她都選足球,因為足球是男的偏好,她寧可犧牲自己的偏好,而成全男方。情侶博弈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存在,它讓人們思考如何人去關心別人、理解別人,處理好人際關系。
一步還擴天空,都是從斗雞博弈可以總結出的道理。
③ 在國內上映的國產電影和引進電影都是如何在檔期上博弈的
整體盤子來看,是特別有趣的。比如《變四》上映期間,正常的邏輯都是避開這個檔期,大部分電影也都是這么做的。但是《分手大師》卻在同一天就上了,側面叫板,吃准了一定有一幫人是不愛看變四的,而且當時也沒有什麼好電影可以選。需要看具體情況來分析案例。如果碰上好萊塢 A 級製作,基本的策略都是避開。國產電影很少提早宣布檔期的原因特別簡單,就是因為影視工業不成熟,初具雛形。Disney 敢說自己某部電影兩年後的某一天上線,是因為有一套成熟的工業邏輯在支撐它,就是能夠這么精確。
④ 博弈論思維
博弈論(Game Theory)是 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1] 。
1928年,著名科學家、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定理。
1950年,普林斯頓數學系教授約翰·納什,通過不動點原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並且提出了著名的納什均衡理論,將博弈論引入到了除數學以外的其它領域內。
1994年,約翰·納什與約翰·海薩尼、萊茵哈德·澤爾滕,處於表彰他們對博弈論做出的貢獻,授予三位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從此博弈論被推上了學術界高峰地位。2001年一部以約翰·納什為傳記改編的電影《美麗心靈》,詮釋了納什的傳奇人生。
2001年,喬治·阿科爾洛夫、斯賓塞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利用博弈論分析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現代信息經濟學奠定了基礎。
2005年,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和羅伯特·約翰·奧曼通過博弈論分析了沖突和合作的理解。
2007年,羅傑·邁爾森和埃里克·馬斯金、里奧尼德·赫維茨,通過博弈論的研究推動了機制設計理論的發展。
2012年,羅斯與沙普利根據博弈論創建了穩定分配理論。
2014年,梯若爾在產業組織理論以及串謀問題上,採用了博弈論的思想,讓理論和問題得以解決,並且在規制理論上也有創新。
納什均衡是指在一組組合策略之中,對於每個參與者來說,只要其他人不改變自己的策略,那麼他就無法改善自己的狀況。簡單來說在一種穩定的狀態下任何人單獨改變策略都得不到好處。
舉個例子:我和我的朋友去酒吧去找對象,對面吧台前面有許多美女,一群是金色頭發(blonde),還有一群是褐色頭發(brunette),此時如果我們要上前搭訕,那麼會有這么幾種可能性:
①如果我和我的朋友同時找所有的金發女郎搭訕,那麼我們找到合適對象的機會是0,因為我們無法深入了解所有人。(0,0)
②如果我的朋友去找所有的金發女郎搭訕,而我去找一位褐發女郎搭訕,那麼我成功的概率遠大於我的朋友,因為我可以通過足夠深入的聊天去了解彼此。(2,5)
③如果我的朋友去找一位褐發女郎搭訕,而我去找所有的金發女郎搭訕,相同的道理我朋友成功的概率會遠高於我。(5,2)
④如果我和我的朋友都分別去找一位褐發女郎搭訕,那麼我們成功的概率相差無幾。(2,2)
在這組找對象的策略組合中,第四種策略即屬於納什均衡策略。也就是說雙方可以達到共贏的狀態,任何一方變動策略都會是的局面失去平衡。
(1)博弈樹
博弈樹:又稱擴展式博弈模型,由節點、主幹、枝幹構成的策略組合模型。
如圖所示:節點:①、②;主幹:U、D;枝幹:U『、D『
起點①為初始決策點,競爭者:「我」
主幹U為「進入」決策的條件:「找所有的金發女郎搭訕」
主幹D為「不進入」決策的條件:「找一位褐發女郎搭訕」決策
中間決策點②,競爭者:「我的朋友」
枝幹有兩個策略:一個是「去找所有金發女郎」,另一個是「去找一位褐發女郎「
決策終止點:決策結果分別為(0,0)和(2,5)
(2)博弈表
(1)囚徒困境
話說甲乙兩名囚犯因搶劫罪被捕入獄,警察需要錄口供判定二者的罪行:
如果甲乙都招供罪行,那麼各判2年;
如果囚犯乙招供所有罪行都是甲做的,甲保持沉默,那麼甲判刑10年,乙當庭釋放;
如果囚犯乙保持沉默,甲招供所有罪行都是乙做的,那麼甲當庭釋放,乙判10年;
如果兩個人都保持沉默,什麼都不肯說,那麼警察找不到確切證據判刑,只能各判半年。
1950年,由就職於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和梅爾文·德雷希爾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帕克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2]。 該博弈案例反應的是個人的最優策略並非是集體的最優策略,從案例中可以推出,從最優的策略角度來看,二者都保持沉默不招供,各自只會判半年,然而從人的本性選擇來看,卻都傾向於招供罪行,因為每個人都怕自己萬一保持沉默,對方把罪行全推到自己頭上,判10年的罪行。這是人性的弱點所導致的非理性博弈。
(2)智豬博弈
豬圈裡有一隻大豬和一隻小豬,豬圈一邊放著一個由繩索鉤掛的豬槽,另一邊是連接伸縮的踏板,如果它們想吃到食物必須踩一下這一邊的踏板,另一邊會有10份食物從豬槽里掉下來。無論誰踩踏板,都會消耗2份食物的能量,下面有這幾種情況:
兩只豬一起踩踏板,大豬比小豬吃得快,大豬吃了8份,小豬才吃了2份。(6,0)
大豬踩踏板,小豬守在槽邊,由於小豬沒有出力,只能吃4份食物,大豬可以吃6份。(6,6)
小豬踩踏板,大豬守在槽邊,大豬吃得比小豬快,小豬跑過來時,10份全被大豬吃完了。(10,-2)
兩只豬都不踩踏板,全部沒食物吃。(0,0)
在企業中,大企業就好比大豬,中小企業就好比是小豬。控制按鈕可以比作技術創新,可以給企業帶來收益。大企業資金雄厚,生產力大,有更多的能力進行技術創新,推出新產品後可以迅速佔領市場獲得高額利潤。而小企業的最優選擇就是等待,等大企業技術創新後,跟在大企業後,搶占市場份額,從這種創新中獲得利益[3] 。
(1) 零和博弈:表示所有博弈方的利益之和為零或一個常數,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4] 。生活中的俗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非黑即白」。
(2)非零和博弈:是與零和博弈相對的概念,一方有所得,另一方也可能有所得,最終是一個雙贏或者雙輸的局面。生活中的俗語:「合作共贏」、「同歸於盡」。
參考文獻:
[1]360網路:博弈論
[2]Wikpadia:囚徒困境
[3]MBA智庫:智豬博弈
[4]Wikpadia:零和博弈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認知與新思維」。
⑤ 用博弈論解決電影上市問題
相隔十五天不需要推遲,A有足夠時間獲得票房與關注度,若相隔時間短,兩部精彩的影片同台博弈反而能促進對比消費,增加收益。若A的關注度明顯小於B,則由博弈論,A應當既做對個體有利,又做對整體有利的事,A選擇暫時退出可以避免市場達到飽和值,從而增加收益。
⑥ 如何用博弈論的方法進行問題分析
博弈論是一種被大家已經傳說的很玄一種理論,作為理財師我今天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博弈論實際就是一種方法,但是也只是運用方法的一種,博弈論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用博弈論分析問題有下面幾個方法:
第一、科學的利用數據優勢,進行傳統的企業數據分析,這樣可以比較精確的進行企業的一些數據化的考量,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第二、我們可以利用博弈論在平等的企業交往中發揮優勢,在企業之間的對局中,每一個企業都有各自利用的數據,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博弈論的數據使對方的策略變換成為,一種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一種分析問題的途徑。
第三、博弈論在個人處理事情的時候,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在決策的時候,必須將其他人的決策和一些個人的想法,納入自己的決策考慮之內,當然也需要把別人對於自己的考慮也要納入考慮之中,做到一個圓滿的解決和分析問題的依據。
第四、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利用博弈論解決問題,那就是把一件事情的正反兩面,轉化為合理的數據,然後進行迭代考慮的情形,然後我們進行決策的時候,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戰略【也就是strategy】,這樣可以更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五、博弈論分析問題的時候會十分的全面,必須把一些普遍和普及的事情,計算在其中,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分析這件事情的利益,把各放的利益全部衡量進去。
上面我們說的就是利用博弈論分析問題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理論,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博弈論不是萬能的,還要看你的心態,看你做事情的思考角度,以及你如何運用自己得到的數據,博弈論分析和研究的問題,主要是讓大家如何使得人們在市場經濟中,自願做出大家都遵守和實施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增進社會的福利的機制,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神奇。
⑦ 博弈論是什麼留學生博弈論輔導應該找誰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起源於本世紀初,199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奠定了博弈論的理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來,納什、澤爾騰、海薩尼等人使博弈論最終成熟並進入實用。近20年來,博弈論作為分析和解決沖突和合作的工具,在管理科學、國際政治、生態學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簡單地說,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在給定信息結構下如何決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決策主體之間決策的均衡。博弈論由3個基本要素組成:一是決策主體?Player?,又可以譯為參與人或局中人;二是給定的信息結構,可以理解為參與人可選擇的策略和行動空間,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Utility?,是可以定義或量化的參與人的利益,也是所有參與人真正關心的東西,又稱偏好或支付函數。參與人,策略集和效用構成了一個基本的博弈。
博弈論完整的課程有20多節,它的優點就是適合初學者,為什麼這么說呢?
1、沒有涉及太多的數學內容,一些基本的微積分知識就夠用了。
2、老師會在課上帶領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游戲,主要以經濟學的實驗為主。
3、博弈論的基礎模型講完之後,剩下的就是輔助應用,加深下記憶。
⑧ 淺淺地談一下博弈論
看到這些天許多朋友在談論博弈論,無論是贊美也好,批評也罷,大家似乎說的都有道理。而這篇文章里也想談談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當許多人在批評博弈論的時候,他們在批評什麼
其實一些針對博弈論的批評文章對博弈論的批評事實上是針對絕大多數經濟學數理模型的批評。例如,博弈論和大多數微觀經濟學模型一樣,都試圖客觀化、基數化地去衡量不同個體間的「效用」。只不過在大多數博弈論的分析中,這種「客觀效用」的假設普遍隱含在參與個體的報酬(payoff)中。對於分析者來說,他必須針對他的分析對象(參與者)作出「先驗」或者「主觀」的報酬假設,即便這種報酬是二元(Binary)的。比如在囚徒困境中,分析者需要假設參與博弈的囚徒和他自己一樣,都厭惡被出賣,或者厭惡更久的監牢之災。
或許有人會說,個體報酬只是貨幣數量或者其他什麼東西,但事實上我們在進行博弈分析時,都將報酬當做了效用。因為博弈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參與個體會最大化自己的報酬,這和效用最大化的假設事實上是一回事。
2.多次博弈,合作博弈還有信息不完備不應當被用來批評博弈論
我看到一些文章試圖改變類似囚徒困境那樣最簡化的博弈模型的前提條件來批評或者挑戰博弈論本身,這其實是有問題的。這事實上是在用博弈論來批評博弈論,又或者說,用一個特殊情景來反駁另一個特殊情景。
我們都知道最簡化的囚徒困境是一個單次的非合作博弈。而的確,現在的主流經濟學也已經將這個簡化的博弈模型衍伸出各種復雜的多次或者合作博弈情景。
例如,當囚徒們的博弈次數是100次,且囚徒間使用的是「以牙還牙」的博弈策略(也就是說,囚徒可以在被捕入獄之前就商量好被捕後的對答策略),這樣囚徒困境的博弈結果就會與單純的單次非合作博弈之結果完全不同——即囚徒們會相互合作,而不是背叛,因為只要第一次選擇了背叛,則之後的99次都會是互相背叛的結果。因此在有限次的多次博弈中,囚徒間的納什均衡就是(或者至少是接近)帕累托最優。
如果我們用上述的博弈結果來反駁最簡化的囚徒困境,這看起來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但這只是因為前提條件改變了而已。而上述博弈結果恰恰又是在博弈論本身的理論框架里得出的,因此,這種反駁事實上卻是證明了博弈論的有效。
同樣,類似古諾雙寡頭反應曲線這樣的早期博弈模型也受到了一些批評。這些批評主要是針對反應曲線或者反應函數的其中一個基本假設——即參與者擁有完備的信息。也就是說,參與者相互知道彼此的策略含義以及後果。
比如有這么一個博弈:
在這個博弈中,有A和B兩家公司。對於他們來說,有兩種策略供他們選擇:參加促銷或者不參加促銷。括弧內分別為A,B的報酬(Payoff),比如(2,0)表示A參加促銷並且報酬為2,B不促銷並且報酬為0。這時我們可以用博弈論常用到的「逆向歸納法」來求解這個博弈的納什均衡。
我們先從公司B開始。當B在左邊時,B會選擇不促銷,因為對於B來說,(2,0)> (-2,-2);當B在右邊時,B會選擇促銷,因為對於B來說,(0,2)> (0,0)。
此時A與我們一樣,都對B的這些「反應」決策了如指掌,所以對於A來說,現在只有兩個選擇,即整個博弈可以降為:
很簡單,此時A將會選擇「促銷」,因為對於A來說,(2,0)> (0,2)。所以這個博弈的納什均衡會是A選擇促銷,而B選擇不促銷,均衡報酬(equilibrium payoff)為(2,0)。
為什麼筆者要在此處花費筆墨來解釋這個博弈?因為事實上很多批評正是針對這種博弈的「完備信息」假設,即A可以完全掌握B的報酬情況以及B的反應策略。「完全信息」當然是一個很嚴格的假設,使得這種博弈離現實實在太遠。但主流博弈論的發展會忽視這個問題嗎?
其實現代博弈論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嚴重的缺陷,所以類似「貝葉斯博弈(Beyesian game)」這樣的新博弈理論正試圖在傳統博弈論中加入信息不完備(不完全與不完美)的前提。
但這並不是說貝葉斯博弈就是正確的,就是合格的經濟學理論。貝葉斯博弈中所涉及例如概率密度函數(PDF)、參與者的風險中性假設、參與者的期望效用函數,這些都使得貝葉斯博弈也存在一些基礎性的缺陷,它始終是數學模型,而不是經濟現實。因此,博弈論事實上就是一個包裝著經濟學外衣的數學研究,貝葉斯博弈論也一樣。
3.「逆向歸納法」可能是博弈論分析中隱含的最大問題
我們在上文求解納什均衡用到的方法其實就是所謂的「逆向歸納法」或者「倒推法」 (Backward Inction),是博弈論分析中非常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而正是這種方法本身,卻隱含著一些不容易被發現的邏輯問題(或者說是其本身的數學問題)。
我們不妨來考慮這么一個故事:
在某個周日,法庭上,法官正在宣讀其對某罪犯A的刑罰:「我現在宣判你將在7天之內被執行死刑。」 罪犯A問:「那究竟是哪一天呢?!」 法官答道:「只有等到執行死刑那天的早上你才會知道。」
罪犯A回到監牢里,因為即將奔赴黃泉所以表現得心神不寧,旁邊的另一位囚徒B看到了,問:「你在為何事煩悶不安?」
答:「我將在7天內被執行死刑,而我只有等到執行死刑那天的早上才會知道,我好害怕。」
囚徒B:「別擔心,他們一定不會在下周日殺你。」
罪犯A:「為什麼?」
囚徒B開始了他的「逆向推理」:「因為如果周六你還活著,你就會知道死刑執行日將一定會在周日,這顯然違背了法官的承諾(即還沒有等到執行死刑那天的早上,罪犯A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死期)。」
罪犯A:「對啊!」
囚徒B:「所以周日可以排除了。同樣,他們也一定不會在周六殺你,因為你在周五會知道自己的死期要麼是周六要麼是周日,既然周日已經被排除了,當然就只剩下周六了。而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自己周六將會被處死,這又違背了法官的承諾。」
罪犯A:「我知道了!所以周五周四周三周二都可以被同樣的思路給排除掉!當然,他們也不可能在明天將我處死,因為此時此刻我已經發現了這個計劃!太好了,我其實不會被處死!」
結果在周三的早上,罪犯A被告知這天將會是他的死期,下午,罪犯A帶著疑問被處死了。
這個逆推過程的問題出在哪裡?你能看出來嗎?
其實許多復雜的博弈論的逆推分析過程中都涉及這種問題,然而這種問題卻因為經過復雜的數理包裝和改變之後,變得更加難以發現,這就使得逆推法不僅受到經濟學家關於信息完備性的批評,同時也正遭受越來越多來自數學家的質疑。
電影《七宗罪》的結尾有段對白,老警官引用了海明威的一段話,他說:「海明威曾經說:『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人們為之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許多人說:「博弈無處不在,所以你們不應該批評博弈論。」 而我只同意這句話的前半句。博弈不是博弈論,同樣,批評博弈論並不是試圖否認博弈的存在。正如我們可以看到代表著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為一些基礎理論和互相批的死去活來。就拿貨幣理論來說,當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在批評芝加哥學派的貨幣理論時,他們難道是在試圖否認「貨幣」的存在嗎?
⑨ 博弈論基礎的內容簡介
清晰、精確,並間以豐富的例證,此書將是尚未涉足博弈論的應用經濟學者入門必讀,亦為博弈論大師們講授這門課的最好教材。(戴維·克雷普斯,期坦福大學)此書的力量在於從博弈論的最新發展中擷取了大量例證,吉本斯善於把抽象的問題講得簡單易懂。這方面他真是個天才,使人對這一理論興味大增。絕大多數例子本身就妙趣橫生——簡直令人不忍釋卷,這種理論和應用的完美結合正是讀者希望此類書籍能夠達到的。(舍文·羅森,芝加哥大學)這《博弈論基礎》在理論和應用的結合方面是非常傑出的,例子已成為每章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不僅為學習技術方法提供了可信的例證,同時還介紹了經濟學應用領域的最新進展。此書對希望掌握博弈論應用的學生和研究人員都是必讀之物。(詹姆斯·波特巴,MIT)《博弈論基礎》為各類讀者介紹現代經濟學最為常用的分析工具之一,不僅針對那些將要學習博弈論專業的,還面向那些計劃在應用經濟領域建立(甚至只是使用)博弈論模型的讀者。吉本斯在強調純理論的同時,還同樣強調這一理論在經濟學的的應用;對抽象博弈理論的正式討論不是《博弈論基礎》重點,廣泛的應用顯示出在經濟學的不同領域都提出了相似問題,並都可使用相同的博弈論工具進行分析。為強調該理論廣闊的發展前景,《博弈論基礎》從經濟學的多種分支——產業組織、勞動力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金融理論和國際經濟學中廣泛取例。(作者系約翰遜管理學院的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