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黃土地的視聽語言分析

電影黃土地的視聽語言分析

發布時間:2022-09-12 10:42:01

① 電影黃土地的藝術特點

荒蕪,博大。

②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③ 如何進行影片分析——主題 結構 人物 場景 景別 空間 機位 光線 影調 對話

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現代電影的故事和主題,往往是一句話可以講清楚,一萬句也講不清楚。 現代電影的主題是深化的,是觀眾一種內心的情感體驗。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 六 空 間 在理論的分析中,電影的空間是一個不太具體的概念。 同時,電影的空間又是一個表述的整體概念,它不能離開影片的敘事和影片的主題電影的空間在影片拍攝的表述上是一個虛詞,在影片拍攝完成的理論分析上是一個形容詞。 但是,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空間是影片具體場景的體現。往往在我們認識電影的過程中,電影的空間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比較廣泛,不太具體的甚至是模糊的概念。 我們對電影空間的這種感覺一般來自於我們的生存觀念。那麼,電影的空間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1.電影載體空間的明確性。也是我們說的銀幕的二維 空間。電影的銀幕空間是有限的,平面的,具體的。我們所看到的空間關系是在一個二維的平面關繫上構成的。 2. 電影表現空間的假定性。我們所看到的銀幕的三維空間是一種假定性的三維空間。電影是利用光學的、色彩的、影調的給我們創造一個生理(眼睛)感受是具體的,心理(大 腦)感受是假空的空間關系和空間效果。 3.電影感覺空間的綜合性。我們對電影空間的感覺是一個生理和心理的綜合感覺懂得過程。即是銀幕的,又是想像的;既是具體的,又是幻覺的;既是平面的,又是三維的;既是表現的,又是再現的。 4.電影畫內空間的現實性與畫外空間的想像性。電影是用畫內有限的空間布局,表達畫外的無限空間關系。我們常常是用局部的、不完整的畫內空間去表達畫外整體的空間 關系,縫合觀眾心理的想像。 我們在分析電影空間的過程中,就要分析如下的一些問題: 二.影片中主要的空間構成是否參與影片的敘事與造型? 電影中的空間存在,一般的情況是作為事件發生的環境來幫助影片完成敘事。電影的空間既是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又是推動事件發展的主要載體。 例如:影片《紅高粱》中,高粱地成為了影片中我爺爺和我奶奶情感宣洩的重要環境依據。場景的空間表達了人物,反映了性格,影片的空間直接作為一種敘事元素和造型元素,成為影片的視覺主體和審美主體。 2.影片中主要空間的跳躍是否構成巨大的對比關系? 美國影片《勇敢的心》中,英國蘇格蘭的地域風光和古代封閉式的城堡,這兩個場景的交替,形成了巨大的空間對比,也形成了巨大的氣氛對比,對影片的敘事和風格起到了極大 的作用。 3.影片的空間是否具有象徵意義? 電影中的空間既是主題的載體,又是敘事的環境;既是影片的視黨風格,又是影片的造型風格;所以,電影中的空間有很大的表現性和象徵意義。 例如: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宅院內的紅色燈籠和黑色燈籠成為了人物生活的方式和人物命運的象徵,封閉、灰色的宅院,作為一種環境,作為一種象徵,作為一種風格,作為一種影片的故事和造型元素,獨立的在影片中發揮作用。 4.電影空間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 現代電影當中,電影的空間象徵與表現形式大多是兩種存在形式: 1)一個是影片的整體空間象徵。利用影片中所選擇的主要場景,從形象的角度象徵呼應影片的主題。 2)一個是影片的局部空間象徵。利用影片中某一非常有特點的場景,從特定環田的角度表達人物或者情節。 影片的創作者大多用這兩種方法幫助深化影片的立意。 例如:影片(黃土地》中運用大量的外景中土地、黃河、窯洞、整體的空間關系象徵,來達到影片中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傳統風格的反思。 例如:影片《紅高梁》中,我爺爺和我奶奶的高粱地野合的一場戲,高粱地的具體場景空間則暗示了人類生命的崇高與人性的偉大。 例如:影片《菊豆》中,運用封閉的染坊內景局部的空間關系象徵,來表現染坊的興旺與發達,來表現一個家族生命的衰敗和倫理、道德的衰敗。 例如:美國影片的《全金用外殼》中,海軍陸戰隊兵營中士兵的衛生間,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局部空間關系象徵不但很好地表現了幾個士兵在人性壓抑、軍隊壓抑、環境壓抑下的精神扭曲,也表現了士兵不滿軍隊體系中軍官的作風而槍殺軍曹的震驚事件。 5.影片空間的表達與表現是否有獨特的視覺造型特徵? 影片的環境空間除了完成影片的敘事,塑造人物形象之外,還有獨特的視覺造型特徵。 例如: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從畫面的祝黨造型特徵上,表達了封建社會、封建制度、封建的家族和禮教對人的摧殘。 例如:影片《菊豆》前半部分空間環境的開闊表現和處理,影片後

④ 關於影評的大致寫法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要點
要寫好一片影評,首先應當認真觀看電影,並記錄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鏡頭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為亮點以及最新穎之處。一篇影評能否吸引人就在其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步驟
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他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像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好,6-7個字為宜。
開端
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運用「詩經六藝」中「興」的手法,也就是說,由你想表達的內容聯想到了什麼其他東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內容;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上添花。
中間
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
結尾
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⑤ 《黃土地》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和生存、關於命運和覺醒的電影;也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探索影片真正崛起的石破天驚典範之作,《黃土地》觀後感。

一、天高地闊,黃河遠望

黃土地是一種博大和寬厚,她孕育了華夏文明養育了一方生靈生生不息;黃土地又是一種傳統和束縛,亘古蒼涼貧瘠冷漠逃不掉掙不脫留給我們多少傷痛……

這部電影意在要「以養育了中華民族、產生過燦爛民族文化的陝北高原為基本造型素材,通過人與土地這種自氏族社會以來就存在的古老而又最永恆的關系的展示」,來引出一些「有益的思考」。「黃土地」成為整個影片的核心意象:畫面構圖始終以大面積的黃土為主,溝壑與土塬連綿不絕,山形地貌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高原一片荒涼,沒有一點生命的痕跡。「黃土地」看上去或溫暖、或冷漠、或貧瘠、或深廣,總是傳達出一種特別沉重和壓抑的感覺,在影片中,它的意義已遠不只是單純的故事背景,成了整個民族的人格化的象徵體。

而黃河,博大開闊、深沉舒展,它在黃土地上平鋪而去,自由的身姿和安詳的底蘊,使我們想到充滿了力量的民族形象。它沉沉的、靜靜的空自流去,身邊就是無限蒼莽的群山和久旱無雨的土地,它卻不能解救這片為它的到來而閃開身去的廣漠荒野。這又使我們想到數千年歷史的荒涼。

二、厚重悲愴,震撼靈魂

如果說現代的外國經典大片給人的是視聽上的強烈沖擊,那麼,毫不誇張地說,《黃土地》給人的是心靈上的巨大震撼!

這不是一部娛樂電影,沒有驚心動魄、緊張刺激或溫馨浪漫、峰迴路轉的情節,總之沒有十足的戲劇性,甚至連「波瀾」都沒有。「黃土地」上什麼也沒有,沒有愛情,沒有慾望,沒有希望……好乾凈的一部電影,最後,女主人公也在滾滾黃河中逝去了她的歌聲和身影,「留下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凈」。《黃土地》講述故事的目的,不是以情節的發展和沖突來吸引觀眾,而是為了情緒、情感的抒發尋找背景與依託,人物很少,慎用對白,故事簡單,脈絡清晰。它那昏暗的畫面、單一的線索和平實的情節傳染給觀眾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惆悵。

影片中陝北農民在黃土地上默默耕作的身影,顯出一種巨大的韌性和耐力,但土地的凝重也映襯著心靈的閉塞、保守和無奈。電影的故事情節主要是從一個啟蒙者的目光來看這塊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落後:搜集民歌的八路軍顧青,喚醒了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但她卻難以抵抗自己作為女性的悲劇命運,她所面對的是養育了她的親人,是那種平靜和溫暖中的愚昧,最終她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死的代價,觀後感《《黃土地》觀後感》。「黃土地」的象徵意義就在於那種沉積在民族文化深處的保守性格和無法掙脫天命的悲劇感。

但是同時,在影片的結尾,我們也看見:顧青在地平線上執著走來,翠巧的弟弟憨憨在求雨的人流中逆向奔跑……我們看見,那種長期被壓抑在古老黃土之下的年輕的生命力被喚醒並噴勃而出。

三、電影風格,視覺語言

《黃土地》是陳凱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而攝影就是張藝謀。影片突破了傳統敘事的規范,強烈地表現了自我意識和審美理想,以詩化的電影語言創作了獨特的視覺風格,以其磅礴的氣勢震撼了整個電影界。陳、張這次唯一的會合,決定了「第五代電影」的奠基。也從會合的那一天起又決定了他們必然的分離,這又導致了後來第五代電影的擴展、分化和嬗變。陳、張之所以成為第五代電影的兩個代表,是緣自他們都深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乳汁。從《黃土地》創作的構思中,就明顯地反映出這種相知和相通。

從《黃土地》開始,第五代們終於擺脫了舊有的敘事模式,用畫面直接與我們對話,而情節是次要的。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影片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基調,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與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影片多處以長鏡頭構劃出一種「大環境小人物」的意境。這種視角轉換中表現的「大」與「小」的差別,將人物在大環境、大時代的命運通過對比表現出來,製造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沖擊。與燈紅酒綠的都市片相比,《黃土地》的鏡頭有些單調,看不到任何多餘的畫面,卻包含著深刻、富足的命題。大有響入雲天的腰鼓陣,哀吟動地的求雨聲,小有入夜深談,河邊淺唱。長鏡頭,特寫,寬廣,壯闊,一幕幕,極富震懾力:婚禮,熱鬧中的悲涼;腰鼓,似突兀而又那麼和諧;求雨,古老的悲壯與嘆息……

總有一些影片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黃土地》就是這樣一張「中國製造」的藝術電影「名牌」。看《黃土地》,忘不了翠巧的那雙眼睛,純凈透明卻有著無盡的欲說還休;忘不了黃土地的信天游,高亢昂揚卻有藏不住的蒼涼與悲戚;忘不了那一片黃土地,縱橫連綿跌宕起伏卻有著驚心的靜謐……看《黃土地》,如同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讀海子的詩:「半尺厚的黃土
/
麥子熟了」,聽崔健那「一無所有」的吼聲……我們懷念《黃土地》,懷念這部片子所洋溢著的一種質朴和力量,思考那些深深埋在黃土層深處的更多、更多的東西……

〔《黃土地》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⑥ 《黃土地》影片的影像特點及時空形式是什麼

畫面構圖在陳凱歌的每部影片中都是十分講究的,他十分注重人為空間的設置,我這里想著重分析一下《黃土地》。《黃土地》的藝術手段與其前的影片相比是新的,電影的特點是表現運動,《黃土地》從形式上看它利用了圖片造型結構手法、技巧,但表現出來的整體銀幕形象卻是電影化的,這是當時電影處理的一個新的開拓。如顧青要走那場戲,翠巧一個人坐在門外,這是用長鏡頭處理的:用景小全,方位、角度固定不變,沒有推拉搖移和變焦,而是從頭到尾靜止不動,對話極長,然而銀幕形象並不因為處理簡單畫面靜止而顯得枯燥,相反卻十分感人。這場戲是通過一個人在鏡頭前,一個人在畫外,一隱一現的表演來表現的。翠巧的情緒波動,通過演員細膩的表情動作及對白中語調的節奏變化生動揭示。這里用全景、固定不動的拍攝,除了表述外,似乎是冷漠無情的環境的化身。對人們的喜怒哀樂,攝像機似乎都無動於衷,漠然置之。再如翠巧見媒婆一場。翠巧擔水途中,看見顧青教憨憨唱歌,很受感動。前一場犁地送飯,顧青的行為及談論已在她心中掀起波紋,她也想有朝一日像延安的女孩子一樣念書寫字,掌握自己的命運。美好的未來激勵著她,她臉上露出笑容,兩只水桶也輕了許多。她快步如飛地推開家門,一眼看到媒婆在家坐等,她一下子呆了,歡快激越的心緒頓時盪然無存,進退不得,木然佇立。這時的畫面是以同樣的節奏突然跳成一個中近景,靜止不動。畫外是她爹用深沉語調絮叨的聲音。翠巧聽著聽著,思緒萬千,但最後還是忍痛應允。這里的一切表現手段都變成了形象的銀幕語言。影片製作者在這里主要運用了下列四種造型因素:[1]選用恰當的景別,中近景能看清演員的表情,物距對頭;[2]靜止拍攝,沒用推拉,具有表意作用;[3]有效利用了光線。該片整個內景處理的調子是較低的,一般在中灰以下二級或二級半左右。拍攝對象最暗的部分剛剛看得見。這個畫面處理在一腳門內一腳門外的位置上,因此它的亮度比內景高,這個亮度層次對看清演員細致表演是最理想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這個畫面被處理在室內,臉上的亮度起碼應在中灰級以下,那就會因為室內過於陰暗而影響表演效果。由於畫面一腳門內一腳門外,這給用中灰級亮度提供了現實依據,光效也沒有變化,加上靜止的鏡頭,恰當的物距等各種戲劇造型因素結合在一起,把她那種經過痛擊之後產生的驚恐、痛切、哀怨、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及客觀環境的冷漠、沉滯生動地展示出來。這里的一切構圖因素都變成了一種形象的藝術語言。⑷《黃土地》的畫面構圖,就單個來看似乎是不平衡的,但從總體來看卻是完整的。如犁地一場,翠巧爹蹲在犁起的地壠旁,面對畫面邊緣。這樣的構圖方式前後出現過兩次。單看這兩個畫面本身是堵塞的,但是若同上下鏡頭連接起來單個畫面的堵塞感就消失了,因為整場戲的構圖是完整的。在翠巧爹眼裡顧青無非是個公家後生,是個動嘴不動手的讀書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還會犁地,這引起了老頭的深思。把人物放到這里,和翻開的土地線條進行對比,加上前後鏡頭的銜接,形成了構圖上的注意中心。這個堵塞只是總體中的個別處理,這個個別處理把這段戲所負載的情緒如實地表達了出來。因此它是個完整形象語言的有機部分。如果這場戲就只有這兩個鏡頭構成那就不完整了。這組獨特結構的畫面之所以是電影的,就在於該具體情況下它給予觀眾視覺上的一種運動鏡頭無法表達出來又無法代替的美感。
然而,這部影片在拍攝上並不是十分到位的,它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拿「腰鼓」這場戲來說。「腰鼓」出現在翠巧不幸婚姻之後,蒙太奇的合理剪輯使它看起來很有氣勢和沖擊力,表現了一種精神力量和力度,但在構圖處理上仍讓人感到有些許不足。既然這場戲要從寫意中表現一種力度,一種可以沖破一切的驃悍精神,那攝影就應該用盡一切手段將此種意圖具體表現出來。盡管攝影師也運用了手提攝影機跟拍、搖甩等技巧,但仍有兩方面做得不足,使原來立意的力度沒有達到應有的極限,即沒有達到「切點」限度,顯得差那麼一點點。一方面拍攝角度的變化太小、太平。正常視角看對象,表現的是正常的透視關系,對象必然以原本的面貌顯現,如果角度大俯大仰,必然出現能展現力度的變形效果。第二方面是景別變化不夠。電影畫面中很少有大的打腰鼓人的穿行閃過和前景中不同景別的變換。如果景別有強烈變化,電影畫面中的人物反復穿行、遮擋,前景中不時有幾個打腰鼓人局部的大動作占據畫面,其效果遠比一直用全景強烈得多。低角度、鏡頭前閃過、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和動勢會更有效地增強其粗獷豪放之勢。如果再增加一些造型手段可能會更好。
《黃土地》是陳凱歌執導的第一部影片,上面所說的不足可能在當時存在很多技術上的局限,這種狀況發展到《荊軻刺秦王》就基本上得以改觀,裡面對秦國的戰爭場面的拍攝就活了許多。在他後來的幾部影片中,他開始運用誇張、對比、隱喻等手法,最後終於形成了構圖穩重中又變化、運動中見個性的特徵。

⑦ 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導演的區別

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導演的區別簡單概括來可以說,第五代注重拍事,第六代則注重拍人。

陳凱歌1984年執導電影處女作《黃土地》,該片獲得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1987年憑借劇情片《孩子王》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第五導演因為他們已經開始逐漸摒棄宏大敘事而開始關注一些生活中細微的個體了,比如《孩子王》、《黃土地》、《黑炮事件》等,而且從這代導演開始,他們進入了對鏡頭語言的探索,他們追求畫面的形式感,這種做法在那個時代就是激進的、有反抗性的。

而第六代則沿著這個苗頭更多地像西方電影靠攏,從業者要更加年輕一些,所處的時代也更為開放。但那種壓抑苦逼的情緒是一直從第五代延續到第六代的。如果說第五代是探索的開始,第六代則更為直接地開始了對歐洲電影的模仿。

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可以說是經歷了壓迫和變更的一代,在交替之間更多接觸到的是人性。人性在交替間顯現,沒有外界的干擾和摻雜,純粹的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覺醒。所以人可以發現「我」,並表現「我」,感觸「我」。而八零後新銳導演則可以說是屬於社會化隨波逐流的一代,在他們的價值觀中更多的摻入了社會的觀念而非自我的認知。在環境干擾越來越多時他們很難看清楚自我本身的意識,所以作品停留的方位以及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幾乎都是偏頗的個人意識和社會混雜而成的。

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之二,張藝謀陳凱歌他們的代表作《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英雄》《黃土地》《霸王別姬》《無極》。可以看出他們的影片從新銳到宏大,從原始藝術到擁抱商業,可清晰地看出他們的電影,是一個從對民族家國的文化醒悟再到試圖自我表達的過程,他們的作品年份表都甚至可以說就是他們理想的實踐。進入互聯網時代,在基層民意的空前活躍面前,在觀影者自身成長條件充沛面前,在官方的控制面前,他們似乎看上去高高在上,但在表達層面卻是不可琢磨了。到現在,是他們深厚扎實的美學素養在支撐著他們,盡管大家也都知道他們拍的是愛情、人性、命運、但感受其中的力量也很艱難。或許是「道理看得越明白,越無話可說吧」。從觀眾角度去論他們在電影上的成就,只能是往事重提。

張藝謀說過:「第五代導演剛出來的時候完全反戲劇反故事,就是我說的偏冷怪。夠偏冷怪才夠叛逆,形式感很強,追求電影化,追求視覺化。現在觀眾需求是看一個好故事,偏冷怪只能在電影節當幾天寵兒。我和大眾一樣,也是喜歡聽故事。三十年前反故事反戲劇是有市場的,現在反故事反戲劇沒人理你。」

他們這一代導演講故事不太好有有政治因素的影響吧,張藝謀自己也說確實在選材上很隨性,碰到什麼拍什麼,很多時候更看重的是構圖光影等美學方面的因素。大概現在也很想跟上市場的需求好好講故事但是思想上有太多禁錮。

而第六代導演離我們的時代更近一些,在思想上的禁錮也會少一點。第六代導演的代表賈樟柯導演,他可以說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當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雖然他討厭導演的代際劃分,但這個稱號是影迷給的,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賈樟柯開始了他的電影之路。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就讓他獲得了肯定這對於他來講是一種莫大的支持,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家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

賈樟柯最大的成就在於,重新定義了電影中關於人的存在。我們往前看例如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有一種宏大的敘事。人物形象偉大,視聽語言也是一種宏大的氣勢。這是第五代導演的特點,他們在敘事時仍然遵循老一輩的觀念。雖然他們有所創新,但他們骨子裡沒有擺脫對於偉大的描寫。

第六代新一代導演,他們的敘事偏個人化。在視聽上更生活化了運用大量的跟拍,特寫。在個人表達上更加出色,我更喜歡這種在大時代浪潮中關於個人的命運的描述。人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電影重新回歸到了敘事人的狀態。

不論是第六代導演還是第五代導演,他們的電影風格多多少少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可以說時代成就了他們,他們也回報以時代。

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呀,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⑧ 香港導演:我覺得陳凱歌的《黃土地》比《霸王別姬》拍得好

「我覺得陳凱歌的《黃土地》比《霸王別姬》拍得好。」這句話是香港導演許鞍華說的。電影《黃土地》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標志,《霸王別姬》則斬獲了華語電影迄今為止唯一一座金棕櫚大獎,這兩部代表作充分反映了陳凱歌導演最高的藝術水準。

《黃土地》改編自散文《深谷回聲》,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陝北農村的貧苦女孩翠巧,被路過的八路軍顧青宣傳的婚姻自由思想所感染,但仍無法逃脫命運枷鎖的故事。

這是一曲大地悲歌。 攝影 張藝謀 採用將天地分割的極端構圖,在遠景中,成片荒蕪裸露的黃土地佔了畫面四分之三,只在上方留出一線天,點綴其中的生靈身負喘不過氣的壓迫,彎腰勞作著;或是空曠遼遠的藍天下,從遠處走來卑微渺小的身影,彷彿在天地間孤獨地行走了許多年。悲憫的俯視鏡頭和高昂的仰拍角度交叉運用,顯示出《黃土地》頂天立地的鴻鵠之志。

這是一首故土歌謠。 影片開頭打出的隸書字幕,黃土老牛,窯洞灶台,連那千瘡百孔的天窗紙,都奠定了樸拙之氣。嗩吶聲連綿不絕,「信天游」、「酸曲兒」里蘊含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翠巧唱道:「六月里黃河冰不化,扭著我成親是我大,五穀里數不過豌豆圓,人里頭數不過女兒可憐。」遙遠的畫外音配上翠巧失落的表情,是植根於 舊文化 里的宿命,道盡混沌故土裡女兒悲。

這是一幅靜默群像 。一眾藍灰襖褲,白色頭巾的人海中,翠巧打滿補丁的紅襖極其亮眼,在一片「哦哦」的木訥聲中,翠巧好奇認真的神情極其美麗。顧青的一番進步言論在她心裡激起的渴望彷彿沈從文筆下的蕭蕭對女學生的羨慕,翠巧爹那張溝壑叢生的黑臉,像極了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在昏暗中,他叼著煙鍋吧嗒的造型,讓人想起了海子的短詩《熟了麥子》,黃河邊拉船人的苦難不亞於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天空一無所有,卻給人安慰,土地如此貧瘠,卻讓人感到溫暖,失語里醞釀著爆發的洪力,久旱後是傾盆的甘霖。一側是龍騰虎躍,載歌載舞的新世界,一側是跪地叩拜,向天祈求的無助雙手,本片以憨憨逆流而行的鏡頭結束。

《黃土地》是一部充滿象徵與隱喻的電影,但拋開這些分析,影片那種如黃河奔流的氣勢和黃土般厚重的憂患意識,以及全片流淌的浪漫,讓初見者動容。 為什麼許鞍華會對《黃土地》有如此高的評價?因為這部電影是他們那一代香港導演拍不出來的。

相比之下,《霸王別姬》是蘆葦按照好萊塢類型片的標准編劇的,他在李碧華原著小說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注入了自己最喜愛的京劇元素,讓一個原本單薄的愛情故事和京劇興衰、家國命運、民族 歷史 緊密相連,變得盪氣回腸起來。《霸王別姬》復雜工整的故事結構讓影片層次豐富,寓意深刻,後來陳凱歌多次因為電影劇情慘遭大眾批評,甚至有人質疑其導演水平,但客觀來說,陳凱歌的藝術修養毋庸置疑,他的藝術生涯被《霸王別姬》所成就,也為其所累。

出身於藝術世家的陳凱歌很有詩人氣質,他在洪子誠版《中國當代文學史》里的「白洋淀詩人群」榜上有名,曾寫過一本自傳《少年凱歌》,文筆極佳。詩人大概是文字創作者里最不屑於講故事的一類人吧,他們最看重的是自我表達。

當製片人徐楓找陳凱歌拍《霸王別姬》的時候,起初他看不上,覺得原著不過是一個三流小說,不值當拍。結果出乎意料,接著他又拍了電影《風月》,繼續由張國榮,鞏俐主演,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十二年後自我致敬的《梅蘭芳》更是一地碎片。

在套路反套路,環環相扣的影視市場,沒有好故事依託的浪漫主義很容易成為笑柄。 《無極》里滿神的寓言,傾城的命運,演員們一字一句的念白,關於真善美的探討,哪有「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讓人歡樂?《妖貓傳》中白居易在雪中哀嘆嘔心瀝血寫詩的艱難,可那些獨白不如黃軒衣衫大敞有看頭,黑貓得知楊貴妃屍體被偷,急得吐血的畫面,是一個少年的氣急攻心,但在四平八穩的觀眾看來,如此純情而直接的表現方式,倒有別樣的喜劇效果。

第五代導演的影像依託是當代文學,陳凱歌的挑選眼光偏向反思文學,《黃土地》不必說,《孩子王》是阿城寫的,其語言以簡潔傳神著稱,刻意與時俗拉開距離,《邊走邊唱》是史鐵生的小說,裡面雜糅了作者的親身體驗和命運思考,總之,這種哲理性大過故事性的小說不好改編,但恰好契合了陳凱歌的知青經歷和企圖反思傳統文化的野心,所以,他既能對鄉村文化加以居高臨下的審視,又能捕捉到日常的詩意和感動。

《霸王別姬》是個轉折點,此後陳凱歌多拍古裝史詩,《荊軻刺秦王》里充溢著霸氣和邪氣,陳凱歌對秦朝 歷史 ,以及嬴政的另類呈現是很先鋒的,雖然引來罵聲一片。《無極》、《道士下山》、《妖貓傳》都是略帶奇幻色彩的寓言故事,脫不了對民族性和人性的思考,只是他那一身浩然正氣並不能通過老舊的講述方式傳達出來,漸漸顯出力不從心的落寞勁兒。

俗話說,姜文捧周韻,馮小剛捧葛優,張藝謀捧女演員,那陳凱歌最會捧男演員。沒看過《黃土地》你不會知道滿臉褶子的王學圻竟那麼年輕有型過,《邊走邊唱》記錄了黃磊最純朴最青蔥的歲月,《大閱兵》簡直就是一部男色大片,裡面的吳若甫,孫淳,王學圻怎麼看怎麼英俊,《霸王別姬》讓張國榮後人間再無程蝶衣,張豐毅後再無段小樓。

此後陳凱歌電影里的男男CP感更濃了,《梅蘭芳》中梅蘭芳和邱如白,《道士下山》周西宇和查老闆,《妖貓傳》白鶴少年與白居易空海,甚至《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里也是兩個少年的設定。

除了《道士下山》有賣腐的嫌疑,大多數是男性之間一種相知相敬的情誼,或是兄弟情,或是師生情,透著清雅。

而陳凱歌電影里的愛情,透著體面,這得益於導演調教 。《黃土地》的翠巧清麗懂事,《邊走邊唱》中蘭秀憨實野性,兩者都並不突出其嬌羞以撩撥觀眾,所以,陳凱歌電影基本上是愛情為先,情慾次之。

《霸王別姬》是經典的三角戀模式,菊仙和程蝶衣為爭段小樓頭破血流,奮不顧身,師兄情比之夫妻情,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命中註定。《梅蘭芳》中福芝芳和孟小冬爭梅蘭芳,一個潑辣爽利,一個寸步不讓,其堅決也讓這段感情有了分量。

還有《無極》和《妖貓傳》里的一個女人被多個男性圍繞,雖有求而不得的嫉妒,但都是坦盪的愛慕。雖然劇本如此,但愛情那種光明磊落的感覺卻是陳氏電影特有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黃土地的視聽語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在赫茲上傳電影 瀏覽:510
最好看的十部動作電影完整版 瀏覽:113
贛州電視台微電影 瀏覽:583
愛愛兩男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32
電影獅子頭是哪個公司 瀏覽:851
迅雷哥電影版手機在線播放 瀏覽:353
電影軍事禁區哪裡拍的 瀏覽:734
神馬午夜免費福利電影1000集 瀏覽:133
兄弟連迅雷電影天堂 瀏覽:266
微電影女星 瀏覽:813
小龍女全集完整版電影 瀏覽:623
世界十大鬼屋翻拍電影 瀏覽:448
印度電影如何氣死牛頓 瀏覽:780
景甜電視劇電影大全集 瀏覽:895
花好月圓電影在線看免費 瀏覽:580
星河戰隊cg電影完整版 瀏覽:508
如何在直播里播放電影 瀏覽:285
戲劇新生活電影天堂 瀏覽:795
劉嘉玲趙雅芝電影全集 瀏覽:516
電影北京市三區交通委員會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