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九子有哪些求個子詳細信息以及排名,能附圖的話更好。
《中國吉祥圖說》中描述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叫睚眥(ya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suan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XX(bi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i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還有其他的說法:
重讀音
龍王的九個兒子的名字:
贔屓(音bì xì)
鴟吻(音chī wěn)
饕餮(音tāo tiè)
睚眥(音yá zì)
狴犴(音bì àn)
狻猊(音suān ní)
趴蝮(音bà xià)
椒圖(音jiāo tú)
蒲牢(音pú láo)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誤認為貔貅也是龍九子之一,其實不然。
貔貅(讀音:皮休)是古代瑞獸,有獨角、雙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須,是最強之催財風水工具,尤對偏行有奇效,例如外匯、股票、金融、彩馬、期貨、賭場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為守護財寶吐寶之聖物,貔貅在五行風水中帶火性,故能招來大量的金錢,使世間財源自此打開。
2)重生平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
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3)重傳奇
老大贔屓,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
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
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
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
老七嘲鳳,飛檐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
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鍾上獸鈕;
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
4)重傳承
長子贔屓(ㄅㄧˋ ㄒㄧˋ):
長得很像烏龜,喜歡背重物,可以作為石碑的碑座,台南的赤崁樓就有贔屓背著石碑。
次子螭(ㄔ)吻:
喜歡登高俯瞰,所以他都在屋頂上,同時也有祈求降雨和消防的功能。
三子蒲牢:
喜歡大吼大叫,所以放置在鍾樓上,傳說他最害怕鯨魚,一看到鯨魚之後就大叫並落荒而逃,因此大龍峒保安宮的鍾樓上,刻著「鯨發」二字並放置蒲牢,就是希望蒲牢會像碰到鯨魚一樣發出宏亮的聲響,意指鍾聲能夠響徹雲霄。
四子狴犴(ㄅㄧˋ ㄢˋ):
容貌威武而且長得像老虎,長於議論,因此大多放置在監獄的牢房門上。
五子饕餮(ㄊㄠ ㄊㄧㄝˋ):
最喜歡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將他置於鼎蓋上去沾沾油水。
六子趴蝮(ㄒㄧㄚˋ):
擅長游泳,因此讓他佇立在橋頭。
七子睚眥(ㄧㄞˊ ㄗˋ):
發怒瞪眼殺氣騰騰配於刀劍上。
八子狻猊(ㄙㄨㄢ ㄋㄧˊ):
長得很像獅子,而且喜歡煙火,因此廟里常常將他放置在香爐腳,讓他「聞香」。
九子椒圖:
性好僻靜,鎮守門邊以照顧家庭的安寧,常成為大門上的銜環獸或擋門的石鼓。
其實,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補充下:
饕餮
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么一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趴蝮(音八夏)
什剎海在2000年環境整治中,將埋藏在地下數十年的河道及河岸清理出來,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都發現了位於河岸的趴蝮。
好水者,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⑵ 龍九子各叫什麼名字呢
龍九子各叫作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霸下、老七狴犴、老八負屓、老九螭吻。
傳說東海龍王生了九個兒子,性格各異,各有所長。大兒子囚牛喜歡音樂、老二睚眥嗜好攻殺、老三嘲風喜歡探險、老四蒲牢喜愛鳴叫、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喜愛負重、老七狴犴喜好訴訟、老八贔屓好文、老九螭吻好吞。
龍長子囚牛:
龍長子囚牛(qiúniú),喜音樂,因此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所以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這個形象一直沿用了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位,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次子睚眥:
龍次子睚眥(yá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它不僅裝飾在那些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而成語「睚眥必報」說的就是這位大神。
龍三子嘲風:
龍三子嘲風,形似獸,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龍四子蒲牢:
龍四子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便是它的形象。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它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
龍五子狻猊:
龍五子狻猊(suānní),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龍六子贔屓:
龍六子贔屓(bìxì),又名霸下;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傳說在上古時期,霸下常常背著三山五嶽出來興風作浪。大禹將他收服後,他便開始跟著大禹治水。治水成功後,大禹為表彰他的功績,便做了一塊碑讓他背著,所以霸下的形象常常是馱著一塊碑。
龍七子狴犴:
龍七子狴犴(bìàn),又名憲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 所以,它出現在公堂之上。
龍八子負屓:
龍八子負屓(fùxì)。負屓的母親是一條龍,所以負屓也是最像龍王的。這位老八喜歡文學,所以常年盤繞在石碑頭頂。負屓與六哥霸下關系很好,二人時常一起出沒。
龍九子螭吻:
龍九子螭吻(chīwěn),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螭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螭吻屬水性,所以在中國古代建築及民宅之中,常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⑶ 龍九子分別叫什麼
龍九子: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過民間傳說龍子卻遠遠止幾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龍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國古代傳統文化往往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地位九虛數又貴數所用來描述龍子非要選出九子來也應該選出其民間影響大九李東陽也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具代表性
對於龍生九子影響較大種說法:長子囚牛喜音樂立於琴頭些貴重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形象稱其龍頭胡琴次子睚眥(yá'zì)樣子像長了龍
角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緊貼背部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三子嘲風樣子像狗平生好險殿角有其像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垂脊前端領頭位騎寵仙人面依次: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們安放有嚴格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含義四子蒲牢形狀像龍比龍小喜音樂和鳴叫刻於鍾鈕上求其聲大而亮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獅子別名所形
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著佛教傳入國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其安排成佛座席或者雕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文殊菩薩座騎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廟宇因狻猊龍五子所廟名五爺廟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間龍形裝飾物也狻猊形象使守衛大門國傳統門獅更睜崍威武六子贔屓(bìxì)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也相傳上古時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被夏禹收服夏禹立下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夏禹把功績刻碑上碑下麵塑著贔屓形象示意功績根基贔屓沒有贔屓沒有功績故國石碑多由背起霸下和龜十分相似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背甲上甲片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長壽和吉祥象徵七子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其刻鑄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說法又相傳主持正義能明非因此也被安衙門大堂兩則及官員出巡迴避牌上端維護公堂肅之氣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石碑頭頂或兩側九子螭(chī)吻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魚形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蜥蜴)喜四處眺望遂位於殿脊兩端佛經螭吻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把安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功效
⑷ 龍生九子有哪些
龍有九子的名稱和象徵含義:
一、霸下,又名贔屓。形似千年老龜,可以背馱貨物。在很多陵墓皇室宮殿名人祠堂中均可看到霸下背負比較重的石碑。在龍之九子中他排行老大。象徵長壽,吉祥,鴻運。
二、螭吻。(經常左看右看,經常被人們標示在房屋的最高點,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象徵安居樂業。
三、睚眥。脾氣暴躁喜歡廝殺。在凡間謠傳"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代表殺伐。所以我們常見於兵器上。
四、蒲牢。形態貌似霸王龍但比其小。傳說蒲牢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海里,他最害怕的是海底之王大白鯊。每次遇到大白鯊襲擊時就會尖叫不止。古代人就將其雕刻在撞鍾上,以其撞之,撞其聲響而洪亮。
五、椒圖。形似螺蚌,性格溫和,比較不愛說話,有點自閉症。所以人們常常喜歡把它做成裝飾門來使用,防火防盜。是求學,升職的保護神
六、嘲風。性格好冒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七、狻猊。非常有佛緣,吞食香火,經常出現在香爐蓋上。而且狻猊貴為文殊菩薩座騎,在各大文殊菩薩的祠堂中經常可以看到。
八、狴犴。他被玉皇大帝下罰凡間來看管刑罰牢獄。因為經常被釘在牢門上看管死囚,因為他長的像兇猛的東北虎,所以被人們謠傳為虎頭牢的說法。有明辨是非,伸張正義的說法
九、貔貅。被亞洲一帶美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統稱為龍的第九個兒子,他嘴巴大卻沒有肛門,只進不出,深受生意人賭徒喜愛。
(4)龍九子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其他版本的龍生九子: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
一、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二、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三、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四、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五、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六、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七、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八、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九、霸下:又名贔屓,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⑸ 饕餮是龍的第五子,但龍有九子,誰知道其他的叫什麼名字嗎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5)龍九子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1、囚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長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一些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2、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3、嘲風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第三子。是一種瑞獸。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常用來象徵祥瑞,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4、蒲牢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
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
5、狻猊(suān n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第五子,另說是第八子)。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霸下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六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努力地向前走,並且總是不停步。
7、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圖像。
8、負屓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龍生的第八個兒子。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
9、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
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
⑹ 龍生九子有哪些
龍生九子有哪些
龍生九子有囚牛,龍的長子,喜愛音樂,常常立在琴頭上。所以古琴的琴頭上大都刻著它的雕像。
龍生九子有睚眥,龍的第二子,爭強鬥狠,喜好殺戮。被裝飾在各種兵器上,威懾敵人。
龍生九子有嘲風,龍的第三子,喜好登高望遠,殿台角上刻著的就是它。
龍生九子有蒲牢,龍的第四子,喜歡吼叫,但性情膽小,害怕鯨魚。人們利用它的這個特性,把它刻在大鍾上。
龍生九子有狻猊,龍的第五子,長得像只獅子。喜歡靜坐,又喜歡煙火,被刻在香爐之上。
龍生九子有霸下,龍的第六子,長得像烏龜。喜歡負重,力大無窮,它的背上常常馱著一塊石碑,碑座的底部就是霸下。
龍生九子有狴犴,龍的第七子,樣貌像老虎。好訟,能夠明辨是非,又威風凜凜,被裝飾在獄門上和衙門里。
龍生九子有負屓,龍的第八子,長得像龍,喜歡文雅。在石碑頂上刻著的龍形生物就是它。
龍生九子有螭吻,龍的第九子,樣子似魚,口大喜吞。被用作鎮邪之物,可以避火。
龍生九子共有兩個版本:1、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負屓、螭吻。龍生九子有2、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同時還有人把螭首、朝天吼、貔貅也列為龍子之一,通常我們所說的是第一個版本。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龍生九子有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紐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有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有負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
龍生九子有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⑺ 龍九子都有什麼
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
版本一:
好重者:贔屓(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鍾的鍾紐上。
版本二:
1、贔屓(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鍾上的鍾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t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龍生九子考略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在北方內蒙古的三星他拉於1971年發現了玉雕的豬龍,據專家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隔千里之外的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徵。這說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於龍的圖騰崇拜。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於一身的特殊動物。
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只能用於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的象徵。宋之後,關於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徵,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
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據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屓、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只要知道龍生九子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龍生九子有這么多的說法。
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一沖查閱了一些資料,並結合在各地旅行中所見的民間習俗,按民間影響、出現頻率等因素重新列出了龍生九子的名單:
贔屓(音畢喜),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音吃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蒲牢: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鍾上的鍾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狴犴(音畢岸):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⑻ 有沒有關於古代龍九子的電視或電影
奔月
⑼ 龍生九子什麼時候上映
讀後感 《龍生九子》
2006年11月09日 20:59:00
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樣貌各有不同,且各有所好。
九子中,長子:贔屓(音畢喜), 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把他得雕像當成烏龜了。。。。。。
次子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
莫非是壁虎的變種看
三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是比龍小。其性好鳴,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鍾的鍾紐上。
據說,因為他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便大聲鳴叫不止。於是人們便將他的形象置於鍾上,
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原來是各膽小鬼呀!
四子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
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牢頭,不喜歡,一定很兇吧。在我的小說里,
他將是個嚴肅,冷酷的傢伙,負責追捕各類的犯人。
五子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
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
稱作饕餮紋。這傢伙絕對貪吃鬼一個!不過他這么愛吃,做菜的本領也應該非同一般吧。
六子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
所謂逗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地。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劍鞘上就很自然了。
怕怕,得罪他可不是件好事,睚眥必報這各成語不會就因為他而來得吧!看
七子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
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
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逗無畏的獅子地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
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佛主身邊得紅人呦,好差使。
八子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性孤僻,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
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
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門神呼~~?又或看門犬看
九子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哦,
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而龍九子之所以出名,大概就是那句據與雲端之上得感嘆吧:逗我是龍生第九子,來做人間第一人。
你們只羨慕我雲里的變化,誰知道我潭底的深沉。雖經過無數次逆鱗的痛苦,卻依然不知何時才能頭角崢嶸。地
讀了這篇文章很是感慨。 上古之龍如此 人間之人也如此 。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分三六九等 所謂的天下大同 或者烏托邦只有在空想中才有可能實現
古時候人說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 這話一點都沒錯
現在的我總算可以理解了
金鱗本非池中物 風雲際會便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