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甘正傳電影觀後感500字
阿甘正傳電影觀後感500字(精選28篇)2. 電影祝福的人物形象分析500字
《祝福》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祥林嫂——一個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回,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3. 求一篇五百字以上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電影<<美麗人生>>的影評
這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
這是一部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的電影。
這是一部獲得第5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及歐洲電影獎的電影。
這是一部被義大利以及猶太民族引以為傲的電影。
同樣,這也是一部被我大學的戲劇老師倍加推崇的電影。
這部電影便是《美麗人生》。它的編劇、導演、主演均是一個人: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以及導演羅貝托·貝尼尼。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那段悲慘生活,我們從一切可以見到的資料比如書籍、影象等媒介中有所了解,特別是電影,最著名的莫過於美國影片《辛德勒名單》。但是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卻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即使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同樣也找到了一種美麗與人性。這便是貝尼尼的《美麗人生》。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在一個小鎮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
貝尼尼並沒有把這樣一個陰暗悲慘的題材拍成一部陰暗悲慘的電影,相反,他利用他的天性把它處理成一部處處充滿幽默樂觀的影片,也就是說,把一切有關「惡」的表象去掉了,代之以一種黑色幽默的基調,就象那個教我戲劇理論的老師所說的那樣:「這是一處含著笑的悲劇」。或者,「喜劇化」。
其實這部片子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圭多與多拉相見相愛並結婚,這一段的背景音樂始終是歡快明朗的,彷彿小溪流在心中輕輕劃過;而第二段的開始是圭多和他的「公主」進入房間再出現時,他們已經有了個可愛的男孩了——約書亞。音樂立即轉入低沉,但是貝尼尼還是在向我們描繪著這個溫馨的畫面:一家三口同坐一輛自行車,一路上充滿歡聲笑語。
這是一部反思戰爭的影片。
一部反映戰爭的片子,卻不去描寫戰爭的殘酷與不人道,而是通過生活的細節來展示,並且以一種喜劇的手法來表達。這正是貝尼尼的高明之處。他避開了常人所想所感受的,以一種非常規的表現手法來反思戰爭省視戰爭。
這是一部有關父愛的電影。
主人公圭多以他的幽默樂觀機智保護著自己的兒子約書亞,不僅保護的是小約書亞小小的生命,更是在保護著他小小的心靈不受到一切「惡」的侵害。最後,當小約書亞坐在蘇聯紅軍的坦克上睜大著眼睛望著媽媽:「媽媽,我們贏了,我們終於贏了!我們終於可以乘著坦克回家了!」時,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如此的燦爛,陽光,田野,音樂。這是一曲父愛的贊歌。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的影片。
導演拍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雷奧。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時寫下的一段文字:"life is beautiful"。貝尼尼想通過這一部電影來展示面對死亡的瞭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這是一部讓所有人都感動的電影。
4. 對中國電影的評價500字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以「對中國電影的評價」作為主題,可以用過去的國產電影和如今的國產電影作為對比,然後舉例出自己看過的幾部電影作為例子進行評價,正文:
說到中國國產電影,十年前的我會對其嗤之以鼻。經過了十年的醞釀,十年後的今天再談到國產電影時,我心中的感情只有遺憾。
要說國產電影到底是給我留下了些什麼印象,那我的話就多了。
首先看看20世紀,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大陸內地拍攝的黑白愛國片,高還原歷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愛國精神。看完往往使我熱淚盈眶,由內心散發出一種使命感。然而遺憾的是盡管影片本身沒有缺點,但沒有看點。最終某些幸運的也只能淪歷史老師用來教育學生的科教片。大多數都變成了歷史的塵埃。
再接著我就想到了香港電影。比如周星馳的系列電影,但他拍的大部分都是喜劇片,能留下來反復品味的實在不多。他是個好演員,但好電影考的不光是演員。香港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大部分都一個樣,沒有什麼新意。不過這是建立在21世紀的觀點。在當時香港電影火爆整個大陸。只可惜現在能用來回味的經典卻是屈指可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中國的動畫電影享譽全球。但是後來動畫被視作小孩子看的東西,根本不被重視。
到了21世紀初,大陸的電影質量和數量都有了不小提升。但因為資金技術等的不足,在科幻片方面,特效技術的缺乏使中國一直沒有像樣的科幻片。因為相關部門的限定,恐怖片也被打壓,動畫片更是慘淡。能讓我留下印象的電影幾乎沒有。
到了最近幾年,我看了一下所謂的高票房國產電影。12年比較火的是一個叫《人在囧途》的喜劇片。我個人不討厭喜劇片,但我始終覺得一個沒有內涵只靠把人逗笑就完事的電影絕對算不上經典。
13年的《西遊降魔篇》,可以說是既有新意又沒有新意。它確實演繹了一個嶄新的西遊世界,但還是西遊,一個被拍爛的作品。再怎麼有心意的剩飯也只是剩飯。
14年有一個給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叫《西遊記之大鬧天宮》。這次劇情上不僅沒有新意還特別無聊,最關鍵的動作戲一筆帶過,唯一的看點就是美國多少年前就能做的特效。這種無內涵,無劇情,不搞笑的電影我是真的不知道哪來的高票房。大概是他們的宣傳片做得好,再加上人們開始有錢了,開始找樂子了。
16年,周星馳拍了個叫《美人魚》的片子,票房高是為了表示對星爺的尊敬,但正如我一開始說的,他是個好演員,但不是個好編劇。作為喜劇片一點都不好笑,如果一部電影連最基本的都做不好誰會去探究它的深層意義?
17年的《戰狼2》,我只能說很難評價,在戰場上接吻沒人打我也就不說什麼了。但可惜的是,這種完全不科學的英雄主義電影我在上個世紀的美國電影中已經看夠了。也許戰狼表現確實不錯,但我確實看不到美國某些電影中那種放飛的想像力以及深刻豐厚的內涵。
還有某些國產電影我都不想說什麼了,就比如《爵跡》。從頭到尾有幾個原創的設定?而它的票房卻硬是靠幾個大牌演員給扯上來了。
最後,我個人覺得中國也許並不缺電影方面的人才,但是文化局的限制是真的很嚴格。個人覺得如果能像國外一樣把分級制度做好應該會好一點。
5. 電影《兩桿大煙槍》片段剪輯分析!500字以上
十年過去了,我今天才看蓋·里奇的處女作,個人風格異常濃厚,充分運用分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復雜幽默的黑色故事。
電影的精彩之處除了敘事結構,還有表演和音樂。這些演員當時都不是什麼大牌,屬於二線且不紅的二線演員,裡面還有很多非專業演員,但是每個演員表演都非常好!混混、賭徒、嗑葯的、小偷、劫匪、收賬、槍殺.....簡直象本色表演,我在想是不是原來就是干這些的人,製作班子當時都是無名鼠輩,也可能是蓋·里奇的朋友們。
所有演員們操著濃重的倫敦口音,夾雜著無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話,慢鏡頭、近鏡頭、分鏡頭、非正常鏡頭的運用產生出想像力無限的視覺效果,電影從頭到尾都在配合畫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樂,英倫搖滾、重金屬、朋克、爵士都收錄其中,讓人無比亢奮。
蓋·里奇把那麼復雜的人物和頭緒一一捋清,最後交集一起迸發出巨大的戲劇張力,也有些沖擊昆丁地位的噱頭聲勢。
這是一部純男人的電影,沒有情愛,沒有女人,只有兄弟義氣和雄性荷爾蒙。唯一的女人就是種大麻那伙人家裡有個毒癮很深的交際妞,總穿著類似環境色的衣服,在沙發上窩一整天沒人發現她,最後端著機槍狂掃劫匪,給了慢鏡頭,音效放大了彈殼落地的叮當聲,表情也相當冷酷,可是傢具牆壁都打爛了,一個壞人沒打著,最後被綁走了。也不知道蓋李奇怎麼想出來的?
分格化語言:所有演員們操著濃重的倫敦口音,夾雜著無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話,請留意對白中黑色幽默的成分。
風格化鏡頭:鏡頭的運用和人物造型的設計,相當具有時尚和現代感。慢鏡頭、近鏡頭倒鏡頭分鏡頭的運用產生出想像力無限的視覺效果。剪接干凈利索,節奏明快舒服。
風格化音樂:電影從頭到尾都在配合畫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樂,英倫搖滾、重金屬、朋克、爵士都收錄其中,讓人眼睛和耳朵一起高潮。
風格化結構:情節的鋪墊復雜而不龐亂,劇情發展又是奇趣而不顯荒誕。幾個團伙戲劇性地交錯在一起,組成一幕幕環環相扣忍俊不禁的情節。
6. 求一篇《美國隊長3》電影賞析,500字即可
首先,就像克里斯埃文斯說的,漫威有一套成熟的讓電影成功的公式。我本想作為商業娛樂片它畢竟有自己的限制和規則,因此是本著「看一部打得很爽的動作片」這個初衷去影院的,至於劇情,我猜大概就是套用公式而已,無需過分期待。
因此看完之後我挺驚喜,因為它比預期好看很多。一句話總結就是,MCU的內戰已經完全不是漫畫中616宇宙的那場內戰了,但隊長仍然是隊長,鋼鐵俠仍然是鋼鐵俠,冬兵仍然是冬兵,大家仍然都是他們自己。
一,關於整體印象
動作戲精彩就不多說了,當初就是因為《美隊2》頗有《諜影重重》系列的硬派動作風格才入坑,這一部繼續將之發揚光大,動作設計漂亮,生猛,乾脆,實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注重團隊合作,合體技眼花繚亂,過癮。
關於故事,個人觀感是,這是近兩年來難得讓我感受到誠意的一部漫威電影,雖然還是存在「漫威電影公式」,但它確實認真而生動地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個故事比我以為的要復雜,有黑豹,澤莫,復仇者三個分支,故事講得很清楚,有條理有邏輯,層層推進,角色雖多但主次分明各司其職。沒有我預想的靠生硬堆砌笑料來掩蓋情節簡單這個問題,也並不覺得某些角色,比如澤莫,被浪費了。片子里出現的大部分角色是為了故事情節而服務,因為短期內並沒有他們的單人電影計劃(除了黑豹和小蜘蛛)所以導演沒有浪費筆墨在不必要的人物塑造上,每個人重點凸出,點到為止,這一點我挺欣賞。因為復仇者內部的矛盾已經很豐滿,不需要再大力塑造一個邪惡反派來襯托英雄們。澤莫戲份不多,出場作用更多是為了推動劇情,但結尾他的幾句自我剖白簡練准確地說出了這個人物的悲劇性和作案動機,讓本來覺得他是又一個腦殘反派的我頓時理解了他的原因,並驚覺他其實是漫威電影中為數不多的有智商有條理有手段,且某種程度上作惡成功的優秀反派。
以及,我挺喜歡這片子的台詞,符合人物特點,簡潔,機智,適度幽默,很不錯。
二,關於劇情
不管電影的宣傳策略和各種采訪傳達出的信息如何,我個人認為它並不是真的在對「自由和監管到底哪個更好」做出深入的探討和辯論。雖然故事主要圍繞著「為了公眾安全與社會秩序,政府機構的監控管制是否應該凌駕於超級英雄的個人自由和選擇權之上」這個矛盾進行,但它畢竟是一部美隊電影,就像《美隊2》一樣,它很明顯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個人自由和權利更重要。整個故事都在這個基礎上推進,去掉了可能引起明顯爭議的內容,將劇情簡單化明朗化,明顯讓人感到政客們要考慮的東西太多因此並不太在乎真相,到頭來政府不會真正可靠,與其為了安全將自由拱手相讓,不如相信人類(英雄們)自身的力量和判斷力。
也正因為如此,隊長和鋼鐵俠雙方一直是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在一種和諧友好的氣氛下掐架,雖然打得狠,但打得就事論事,彼此都沒什麼怨恨情緒;托尼那一方並不是完全與聯合國站在一起的強硬注冊派,他們只是在遵循自己關於維護社會秩序的理念,而當發現政府的行為已經背離了自己的初衷時,很快就調整立場做出應對和改變。所以這電影我看了六分之五都沒有感受到預想中的你死我活嚴肅殘酷的對立情緒,只覺得這是一個復仇者內部成員之間的磨合過程,吵得雖然凶,但關鍵時刻還是統一戰線一致對外。
於是在看到最後六分之一時,我忽然發現,簽署協議只是表象,這片子真正的內核是復仇。黑豹,澤莫,隊長冬兵鋼鐵俠,這三條故事線分支,都是以復仇為核心才得以展開的。他們各有各的仇恨,因為性格不同而選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最終引出整個故事,得到不同的結果;而他們的仇恨又是相互交織互為因果,復仇理由也都讓人理解。
但就像隊長所說,我們盡可能努力救更多的人,可那並不意味著所有人,如果你不能面對這個問題,那下一次或許就連一個人都救不了。世上的事常常沒有理由無法控制,做好事要承擔風險,好事越大風險也越大,英雄並不能拯救全世界,但他們明知如此也還會繼續做好事,並敢於面對和承擔隨之而來的無可預知的後果,畢竟如果你因為懼怕風險而停止拯救世界,世界大概會更糟,你自己也會因為沒有盡力而問心有愧。
這片子里的悲劇有些是因為世事弄人,有些是因為做好事而引發了不可控後果,總之一句話:眾生皆苦,有情皆孽,生活就像一場杯具,誰都沒有錯,可誰也都不一定對,那麼施主,敢問路在何方?敬請收看《天龍八部之美國隊長3:內戰》,看完之後依舊迷茫,仍然無奈,但是,朋友,這就是人生嘛。
三,關於角色
鋼鐵俠:我很喜歡這里的托尼,性格豐滿,有著身為英雄的責任感與理智自省;他不偏執,在意識到原本的想法出現問題時便放下驕傲,不計較個人得失迅速改變行動策略,因為他自己並不重要,把事情做對才最重要。我覺得這一點非常有英雄胸襟。
隊長:他依舊是一個崇尚公正自由並由衷相信人本身具有強大力量的隊長,固執得令人討厭,也固執得令人佩服。有人說他非黑即白不懂變通,但我認為在一個到處都是灰色地帶的世界裡,能夠堅持住不妥協才更需要勇氣和力量。他的行事風格始終遵循佩吉的那句話:如果可以妥協,那就妥協;如果不能妥協,那就不要。即使全世界都說你錯了,你要做的仍然是像一顆樹一樣矗立在原地,然後看著對方的眼睛告訴他:不,要改變的是你。
冬兵:在生存本能與良知覺醒中苦苦掙扎,並不抱怨自己的痛苦,也敢於面對沾滿鮮血與罪惡的過去,著實是一條好漢。
其他人每一個我都很喜歡。
四,關於立場
在我看來,電影里鋼鐵俠和隊長產生分歧的原因,其實是一個統計學分析中的相關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片子里幻視提到的:自從托尼宣布成為鋼鐵俠之後,超級英雄涌現的數量越來越多,因此帶來了挑戰,而挑戰引起沖突,進而觸發災難,所以在「超級英雄的出現」與「災難的發生」這兩組數據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系數,而第三方監管,就是可以在今後干預並減小這個相關系數的優化方案。這是一個公式,是幻視經過純理性計算而得出來的結果。
托尼是一個科學家,他的思維模式與幻視很接近,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最優解決方案,因此他認為復仇者缺乏一個科學的由第三方參與的決策機制,只有建立這個機制,才能對復仇者施加更合理的監管約束,將行動的未知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看到有人說,托尼本質上在走一種玩弄法律的訴棍路線,先簽署協議再事後修改條款細則,通過玩弄官僚手段最終讓復仇者可以隨心所欲地繼續懲惡揚善。我覺得這並不是電影所表達的意思。因為托尼確實是非常真誠地想要控制危害,他在這場協議簽署中是以一個復仇者負責人的身份在努力解決他們給公眾帶來的損失和不安全感,他確實在規勸隊長時說過可以通過修改和增加協議的某些細節條款來加強復仇者的安全保障,但因此就認為他在玩弄法律走官僚路線,未免有失偏頗。況且,托尼從頭到尾竭盡全力所要避免的,正是「隨心所欲」這四個字。
羅迪因為常年身處軍隊,對聯合國的監管與運作模式贊同並且信任,因此支持簽署協議;娜塔莎作為一個習慣了敏銳估測時事從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決定的間諜,認為只有當一隻手還留在方向盤上時才能有自主控制權,為了安撫大眾依然擁有自主權,她也選擇支持協議。
不過,統計學的問題在於,雖然計算出的數據結果是客觀的,可對於結果的解釋卻是相對主觀的。相關性也並不能表明因果關系,到底是災難的出現帶來了英雄,還是英雄的出現帶來了災難,這件事幻視的計算其實證明不了。況且統計學本身偏向於去除差異性而得到群體共性,這種建立在大量數據基礎上的統計結果如果應用於大樣本量的群體之中會更准確,而如果應用在單獨個體身上就不一定成立了,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且不說幻視用於計算的數據量是不是足夠大,數據選取會不會因為目前為止MCU中現有英雄經歷的事件比例而存在偏向性,只就隊長和鋼鐵俠兩個個體而言,這個統計結果在他們身上產生的結論基本上是相反的。
托尼是一個保護者,更是一個創造者。在此必須插播一段我關於「托尼總是強行背黑鍋」這件事的看法。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感慨,你的成功越大,經歷的失敗與錯誤一定越多。縱觀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所有前進過程都包含著無數錯誤,偉大的科學突破常常伴隨著巨大風險。托尼基本上是整個MCU甚至漫畫宇宙中最高產最卓越的發明家之一,以他手上的成就,他一定已經經歷過幾百萬幾千萬次的失敗,而這些失敗中必定會有一些造成嚴重後果。技術被壞人利用怎麼了,造出奧創又怎麼了,人們從沒有因為原子彈被發明就責罵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方程式,最偉大的發現一定蘊含著最棘手的危險,這本就是宇宙的基本運行規則,我從不覺得讓托尼犯錯就是冤枉他強行讓他背黑鍋,因為我從沒有期待過一個只有成就卻不犯錯誤的科學家。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錯誤負責,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然後繼續前進,這才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回到正題上。電影里,用托尼的話說,站在佩珀的角度看我就是個麻煩精,但我一直沒停止過,我也不想停止。我想沒人比托尼更明白,如果他停止犯錯惹麻煩,也就同樣停止了創造和成功。以托尼的經歷來看,他所阻止的那些災難中有一些是與自己脫不掉關系的,並且他崇尚理性懷疑人性,認為單個個體的判斷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因此為了避免「好心做壞事」,第三方監管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復仇者的行為評估約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而縱觀隊長目前為止的經歷,他並非一個創造者,他只是一個保護者,因此他並不引發災難而是阻止它們。即使在這個過程中引發了意外人員傷亡,但那是無可避免的戰斗代價,可以通過不斷提高個人能力而減小,卻並非復仇者們的重大決策失誤。在他看來災難的發生與英雄的出現雖然互相關聯,但英雄的出現是為了終止災難拯救世界而沒有讓情況變得更糟,因此第三方監管意義不大。並且117個國家,各國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決策過程必定效率低下耽誤時間,復仇者們束手束腳無法盡力行動;從紐約和華盛頓的經驗來看,高層決策者甚至會因為自身局限性而讓情況變得更糟。只要管理者是人,就會有私利,就會有變數和風險,如果你因為這個原因而不相信復仇者,那你也同樣不該那麼相信聯合國。
看到有人說,隊長相信人性本善,所有人民最後都會理解他們的好意,也相信人類的自由意志判斷力,因此主張英雄們應該隨心所欲地除惡揚善。這個看法依舊有失偏頗。首先隊長並不認為民眾最終都會理解他們,相反他明白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怨恨,但身為一個超級英雄,要想救人你必須學著接受這一點,並且在質疑聲中堅持做你認為正確的事。其次,隊長所謂的自由也不是「隨心所欲地懲惡揚善」;他相信人,但並非所有人,他只相信一部分個體,比如復仇者的成員們。他相信他們擁有正確的判斷力和自我約束能力,這種自我約束可以使得他們在沒有管制的情況下依然會做出正確選擇,而不是做出隨心所欲的選擇。
至於旺達最終選擇隊長一方的原因,並非因為對托尼囚禁的逆反,而是她對幻視說的那句話:我無法控制別人的恐懼,但我能控制自己的恐懼。這也正是隊長所追求的:你無法左右別人的想法,但你可以通過實際行動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向所有人證明自己是可靠的。相比之下幻視的反應是:如果你逃走了,世人將永遠懼怕你。——他認為外界的管制才是消除公眾恐慌的最好辦法,這與托尼的觀點很相似——它並沒有錯,它是建立在對於人性與世界的悲觀看法之上的。
不過,就像之前說的,這部電影雖然名為內戰,但真正的內核並非分歧,而是復仇。我覺得比起討論自由和監管究竟哪一方更重要,它更想說的是生而為人,不管你多麼努力,也一定無法做到完全理性客觀,黑豹做不到,隊長做不到,托尼做不到,就連幻視這么一個高階人工智慧最後也認識到了自己會受到感性的干擾,因為他畢竟有一顆心靈寶石,而有心就會有情感。我們當然需要法律與規范來約束自己維護社會,但卻也不能只依賴於外界管制,因為追求理性很重要,可一味追求理性忽略人性也並不符合人類發展的需求。
英雄與反派的重要區別之一,是當同樣無法掌控的天災人禍降臨在自己身上時,反派怨恨命運,而英雄接受命運。對於澤莫那樣的人,感情讓他失去判斷力與自我約束而作出錯誤決定,但對於黑豹冬兵和每一個復仇者,他們可以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戰勝感情的弱點渡過人生的不幸。聯合國監管到底可不可信?自作主張到底可不可取?這個問題之所以無法回答,是因為它並不是終極問題,終極問題是,人本身到底可不可信。這部電影的所有情節到最後都表達了一個觀點,那便是或許並非所有人都可靠,但有些時候,有些人,確實是擁有著偉大人格的,他們當然有情感,當然會迷失,但他們終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的人其實是值得我們多一點信任的。
如果你選擇相信,那麼很多仇恨便不再是仇恨,很多難題也不再是難題。但可惜的是,混跡於這個處處是陷阱的世界,大多數人已經無法這樣簡單地付出信任了,而這才是真正的悲劇所在,不僅對於英雄們,也對於每一個普通民眾們。當然,更是對於我們這些沒完沒了地爭論隊長到底是不是自私鐵人到底是不是錯誤的影迷們。
五,純屬覺得有意思的
1,這回來客串的是《廢柴聯盟》里Greendale的校長,這個人真是自帶喜劇效果。會心一笑。
2, 托尼演講結束後控訴他殺了自己兒子的那位女演員二十年前曾經在《穿梭陰陽界》里與小羅伯特唐尼合作過,劇中角色情同母子;蜘蛛俠嬸嬸的女演員也跟小羅伯特唐尼合作過兩部電影並且似乎交往過,這回托尼還兩次調侃小蜘蛛的嬸嬸有魅力;再加上片中的二十歲托尼,這些細節讓《美隊3》看起來似乎有那麼點懷舊的味道。
-------------------------------------------------------------------
一點題外話:
昨天我看了最新一集《傲骨賢妻》,很有感慨。這部劇從第五季開始情節越發復雜,每個主角碰到的難題簡直要讓我懷疑編劇心理陰暗無虐不歡,看得我常常感慨這樣的麻煩如果攤到我頭上我真的要去死了。但那些角色們就只是嘆一口氣,晚上回家獨自喝掉半瓶紅酒,轉天出門又是一條好漢。導演很少站在同情的立場表現他們有多可憐,每個人在得知問題後的反應只是,接受它,面對它,解決它,然後繼續享受人生,迎接下一個問題。
所以我想,人生就是一場游戲,我等普通人的級別或許在10-20級,而超級英雄們的級別也許會在30-40級。大家都會遇到匹配自己現有級別的boss,以我等10級玩家仰望40級玩家時會覺得他們的boss如此強大根本打不過嘛!但對40級玩家來說,那難度其實跟我們對抗10級boss差不多。因此,以10級之心度40級之腹,或者以40級之心度10級之腹,大約都沒必要。大家只是各自活在匹配於自己能力的環境里而已,40級玩家遇到的困難雖多,但他們勇於面對世界和自己所帶來的的幸福感與實現人生價值所得到的滿足感未必就比10級玩家的少。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雖然每個英雄們確實都有諸多悲慘與無奈,我倒不會覺得太難過,相反卻總會因為他們竟能克服那樣的困境而變成更偉大的人感動唏噓。
7.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大概人們一直以為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最高級動物就是地球的主人大自然的主宰者。就可以肆意的破壞地球,虐殺大自然。還為眼前的利益貪婪地把大自然的血抽干 、了把大自然的皮扒光 、把大自然的肉啃光。跟本沒想過這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還愚昧無知、 得意洋洋地宣稱要征服自然。哼,真是可笑。如果又一個冰河世紀在眼前,措手不及的人類將如何?人類還能征服自然嗎?〈〈後天〉〉給了我們一個響亮而肯定的回答。這部可怕的災難片告訴了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自然永遠主宰著人。 《後天》這部電影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後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主要是講人類不斷破壞美麗的大自然,然而受到了大自然嚴重的懲罰。冰雹 、閃電、 暴風雨、 龍卷風、 颶風 、洪水、 全球氣候變暖所造成南極冰融化等種種災難降臨在人類身上時,人類才覺悟,才知道悔改,可已經太晚了。因為災難轉眼之間席捲而來,洪水,就在眼前;冰雹,就在眼前;一切不可抗力就在眼前。溫室效應將使冰河期重返地球。龍卷風 、海嘯、 地震……所以你叫得出名字的天災都將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在影片中,你能看到紐約市被淹的鏡頭:慌亂的人群 飛起的汽車 破碎的玻璃,後面是樓一樣高的巨浪…你能看到發生在夏威夷度假海邊勝地受到颶風侵襲的場面。這就是破壞大自然的後果,這就是對人類的懲罰。幾千年來,人類在不斷吞噬自然的軀體,現在就要品嘗自然所釀造的苦酒了。 然而影片中有一個動人之處;人類在大災難面前,親情 友情 愛情——人類的情感經受了重大的考驗。人道主義精神激發出了人性的光輝。所以人在災難的面前都表現出先人後己的勇氣。有的人為了救別人,自己被凍死了;有的人為了不連累別人,放棄了生的希望。這點我非常的鼓舞。也許,人性真的只有在最危急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吧。但人類根本沒有任何方式和自然抵抗,能做的,只有躲避和逃跑。這時候人們應該明白:人類不是萬能的。自然可以隨時瞬間滅絕一個種族。記住: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今天,人類比任何時候都能領略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今天,人類不能再以一個征服者的面,目對自然發號施令,而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諧修復自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我們必須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才能保護住我們的家園。 「環境保護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提供一種幸福和沉穩的感覺 」——這將是我們給自己的一個機會 、一種鼓勵 、一聲祈禱。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環境有何變化?猶記得前年是下了雪,而去年,直至12月了,依然不見雪的蹤影。越來越溫暖了,不是嗎?其實作為一個怕冷的人來說,我更喜歡這樣的暖冬。可是暫時的舒適背後是否隱藏著危機呢?對於這種明顯的變化,不知人們是否有所思考。 一位古氣候學家發現並預測了溫室效應引起的持續全球變暖將使北極積雪迅速融化,而地球為了自我調節直至回歸平衡,會進入冰河期,人類將在最後一個冰河期生存。可是他只猜對了結果卻估錯了時間。因為這場災難不是在若干年後,而是現在。 就在後天預測成真。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襲擊了東京,一位極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前一秒還在和妻子談話,後一秒已被冰雹砸倒在地;地處熱帶的南亞次大陸竟然被大暴風雪所覆蓋;冰川融化後的巨浪把整個洛杉磯撕裂殆盡。最令人震撼的是紐約市「速凍」前後的畫面:沖天巨浪狂涌進紐約市,自由女神被淹沒了,萬物瞬息沉沒在汪洋之中,一艘萬噸巨輪竟然被沖進了樓宇之間,而轉瞬間,氣溫驟降,浩瀚汪洋之中的紐約又變成了一個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剩下了自由女神的頭像,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紐約城大半永入冰雪之中。 看過影片,那可怕的場面真使我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感同身受的懼怕。原來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將是比起其他任何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恐怖事件或突然到來的天災人禍更能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聯合起來,拯救地球的大問題。 多一座工廠,多一輛車,多一台空調,毀滅就會早來到一天! 或者,也許我們趕不上那天,但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下下一代,他們要怎樣咒罵我們在這個瘋狂年代給他們製造的災難?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珍惜環境,盡可能的讓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減輕一些負擔吧!保護環境真的不是一句空話,難道我們真的想要「後天」的來臨嗎? 看完影片,走出房間,我慶幸的是:外面還有陽光,而我們的世界還沒被淹沒。
8. 電影《天註定》影評500字左右
《天註定》以四個取材於真實事件的悲劇為之展開,山西的胡大海懷疑官商勾結因而舉起了強,重慶的三兒走向搶劫殺人的不歸之路,湖北的小玉一面要面對自己成為小三的事實,另一面在洗浴中心工作的她捅死了侮辱自己的客人,而在東莞打工的小輝,色情行業與血汗工廠,成為了其生命的最後一站,,在冰冷絕望的以暴制暴中電影以此所呼之欲出的是一個真正屬於底層百姓的中國,這樣的電影誠然註定無法在國內公映,且在四個故事的串聯上也只能算差強人意,但敢於直面陰暗的社會現實拍這樣一部作品的的賈樟柯,相信也註定當會被世人所銘記。——夢里詩書
9. 急求一篇500字左右的影視評論
高牆內外,《肖申克的救贖》
作者:romin
達拉邦特用非常熟練的手法將這個故事的展現給觀眾,全片「多一分則長,少一分則短」,恰到好處的將所有情緒的鋪墊在那個暴風雨之夜釋放出來,給觀眾暢快淋漓的感覺,這一刻,安迪的身體與靈魂在禁錮了多年之後同時奔向自由,雨水洗刷了一切的污垢,而我們得到了最大的感情宣洩。然而對於這一點,我認為此時電影技巧的成功要大於電影主題的成功,達拉邦特有點像李安,在你不知不覺中,將情緒的積累灌注到你的腦海里,而在你沒有準備之時,讓你突然迸發出來,給你最大的震撼。與李安不同的在於,李安可以80%的時間內讓劇情緩慢前行,而達拉邦特則在進展中不時的加入一點小的高潮,讓觀眾不至於失去耐心,但這兩種手段都是在為最後那一刻在服務。我相信,如果把這個題材換給另一個技巧不高的導演,恐難拍出我們現在所得到的感受。
關於安迪的越獄,這其實是一個很俗的故事,再向前我們可以在《基督山伯爵》中找到影子,唐泰斯同樣是被人誣陷投入大牢,同樣是用匪夷所思的方式越獄,同樣為自己受的苦難進行了復仇,而最後,也對自己的靈魂進行了凈化與懺悔。幾乎同樣的結構,同樣的故事,為什麼沒人說《基督山伯爵》是在宣揚「自由主義精神的美國主旋律」?當我寫出前面引號中的內容之時,是否你也覺得荒誕與搞笑?是的,所謂「解讀」其實是和這個時代的氛圍緊緊相連的,硬要牽強附會並無多大意義。這只是一個很好聽的,關於越獄的故事,和《基督山伯爵》一樣,由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把聽眾吸引的如痴如醉。
如果《肖申克的救贖》僅僅只停留在「好故事」的層面,可能最多隻是一部好看的電影,關於自由關於靈魂救贖,這些內容是西方電影爛大街的題材,而諸如《魔鬼代言人》甚至《康斯坦丁》這些影片,關於『自由』倆字的探討,都比《肖申克的救贖》要深(只不過別人的重點不在自由這個主題上而已),因為《肖》畢竟還沒有上升到「自由意志」這個層面。
然而《肖》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講故事甚至是簡單的追求自由的主題上,我認為《肖》的偉大以及我喜歡《肖》的原因,也是我認為全片點睛的地方,就是瑞德最後的那段「高牆論」。十多年前第一次看片的時候,我並不理解這一段的含義,我認為影片的中心是安迪的越獄,為什麼當安迪越獄成功以後,瑞德要發表這么一段似乎與越獄並無關系的獨白?安迪成功之後電影完全可以結束,為什麼全片的高潮之後導演還要加上這一段的告白?
後來經歷多了,慢慢的體會到,導演想通過安迪越獄來表達的,也許並不僅僅是關於自由的追求,而是瑞德的這段領悟,也許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旨。我想到了我大學的物理老師,他一直希望我們能夠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以自己從未有過的視角來研究物理現象,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定式思維比一無所知更可怕」,而當我理解了什麼是「定式思維」了以後,我猛然發現,原來瑞德早已經說出來了。
其實你我周圍都有如同肖申克一樣的高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圈子,我們的習慣,甚至我們的思維,都在不知不覺中被高牆所圍了起來。無論什麼行為、心情或者想法,第一次的時候都很新鮮,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但當這些體驗變成了常態,當這些常態變成了習慣,當我們將這些思維固定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高牆就形成了。我們的收入,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而我們的位置又影響這我們的圈子,於是我們變得程式化了,在我們的周圍,形成了單位、家庭、社會的固定模式,我們嚮往更好的生活,但我們也決不會主動降低身份去降低自己的圈子。對於這些固定之外的,我們要麼漠不關心,要麼極度排斥。在思維上更是如此,我們儀仗著自己的經驗,儀仗著自己「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的心態,不假思索的排斥與自己腦海里固化形象不同的事物,用過時的思想來評判新的觀念,用「定式思維」來判斷一切價值觀,我們已經忘了理性與思辨,因為「我就知道,它就是這樣的,你不用狡辯了。」而最可悲的,是這些高牆並不是任何人給我們強加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圍起來的,當自認為經驗越多的時候,高牆也變得越高,我們都變成了老布魯克斯,離開高牆,我們無法生活,我們無法適應,於是當我們某天發現失去高牆的時候,我們要麼重新回去,要麼在身邊築起新的高牆。
老布魯克斯無法適應高牆外的生活,卻又無法重新回到高牆,於是只有結束自己的生命。安迪發現這一點了嗎?我不能肯定,因為安迪越獄的主要動力是自己是清白的,更重要的是,肖申克的高牆並不是為安迪而造的,「安迪本不屬於這里」。然而布魯克斯和安迪,終於讓瑞德悟到了,瑞德前30年每次都說自己改造好了,是因為他想離開高牆,他並不知道如果真的離開,他也許會和布魯克斯一樣無法適應高牆之外的生活。「什麼叫改造好了?」瑞德最後這么問假釋官,因為他知道,他已經承認了高牆的存在,「你會變得離不開他」,他知道自己出去後,只會變成第二個布魯克斯。然而諷刺的是,假釋官因為他的這句話,批准了他的假釋,讓他走出了高牆。對於這一段落,你可以認為是電影的戲劇化,我卻認為正是假釋官心中的高牆,讓他認為瑞德符合了他所定式思維中認可的「改造」,於是讓瑞德離開了高牆。
安迪離開監獄,因為他是真正的無辜,他不屬於監獄,他不需要用高牆理論來給自己找借口。沒有布魯克斯,瑞德無法發現自己周圍的高牆,有了安迪,瑞德才發現原來高牆之外有更廣闊的天地。在這里,安迪是沖破高牆的具體形象化,瑞德則將這個意義告訴了觀眾。
如果沒有安迪,瑞德肯定是另一個布魯克斯,他無法看透自己的高牆,即使是在監獄外,他依然按照高牆的模式在生活(上廁所打報告),就像我前面說的,他在努力在新的環境中給自己築起新的高牆。然而安迪讓他看到了高牆之外,看到了高牆其實是可以突破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心,當我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高牆並有更大的勇氣沖破高牆之後,我們的靈魂才能獲得更廣闊的自由(這一點也呼應了我們大多數人所認同的電影主題),安迪讓瑞德看到了這一點,於是瑞德也「越獄」了,違反假釋條例,真正的離開了高牆。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周圍的高牆,當我們不再去思維定式,當我們多年後不會倚老賣老,當我們無論任何時候都能用思辨的理智來接受新的觀念新的思維的時候,高牆才會被沖破。在電影里,典獄長是築起高牆的人,他要把所有人都永遠關在高牆里,按照他的方式來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典獄長(李安語法),在我們周圍築起層層高牆,很遺憾,我們周圍並沒有安迪,只有靠我們自己,才能突破這層高牆。
安迪和瑞迪走出去了,我們呢?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獨家發布,轉載請註明,媒體請給稿費……
P.S. 就不另開一貼了,我從來沒有通過踩《肖申克的救贖》來贊《阿甘正傳》,我說過,兩部影片都是偉大的電影,只不過我喜歡《阿甘》多一點點而已,將這多一點點的理由說出來,不知道怎麼就變成「踩《肖》」了?許多喜歡《肖》的朋友,在影片的主題上領悟的比我深的多,我上面寫的,也只是我喜歡《肖》的個人理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大家多交流,也是一種樂趣,同時也能彌補自己觀點上的片面(畢竟,我也想看看我在自己定式思維下所想不到的觀點,呵呵)。另外,無論是《阿甘》中我所欣賞的正直、堅毅和契而不舍,還是《肖》中表現的自由、沖破高牆和凈化心靈,我認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品質,並不能因為是美國人拍的電影,這些品質就變成了「美國獨享的價值輸出毒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