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注意畫面造型元素(景別、角度、構圖等方面)對影片主題的表現
高牆大院里囚禁的人性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視聽語言分析
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映於1991年,根據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而成,由張藝謀執導。影片在公映後在國內外獲得多次大獎,有著良好的成績與巨大的反響。
看完整部影片,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壓抑,那種人性的壓抑,故事在夏天開始,又止於夏天,這是一個沒有春天,沒有希望的故事。
下面,我將分別從主題,鏡頭,色彩等方面談一談對影片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主題方面,這也是我想談的最多的,影片講述了頌蓮在嫁入陳家豪門之後,人性扭曲變形的過程,影片表達了封面思想餘毒對人性的囚禁於毒蝕。
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良心是路人,此話形容頌蓮,最恰當不過,頌蓮人性的扭曲,得於兩個人,兩個理應與她關系親昵的人,兩人分別是,頌蓮的繼母,還有頌蓮的男人,陳老爺。但正是這兩個「親人」,卻親手葬掉了頌蓮的幸福與自由。影片中,頌蓮的繼母自始至終都沒有露面,而貫穿始終的陳老爺,則一次正面特寫都沒有,給人永遠的只是一個背影,從導演的人物設置來看,我們可以讀出一點,那就是繼母和老爺都不是什麼光明的形象,而他們在影片中則可視為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他們沒有特寫,沒有露面,但他們卻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導演在這里向我們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封建的餘毒仍在,而且依然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良心是路人。頌蓮本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學生,但自從她嫁入陳府,直接或間接在頌蓮手中受過傷害的卻有三個人,分別是,雁兒,梅珊和卓雲,雁兒死了,死於頌蓮的揭秘,雖然對於雁兒的死不能歸咎於頌蓮,但她對於雁兒的死卻又這不可推脫的責任,梅珊也死了,同樣死於頌蓮醉酒後的告密,相對於雁兒和梅珊,二姨太卓雲的那點傷,我們則可以忽略不計了。
「生如夏花」,影片開始便以顯著的黑底紅字暗示給觀眾。女人的一生尤為如此。如夏花般綻放,在自己最美的年齡。然而影片中的女人們生長的卻是一片用「封建」作肥的土地,因而其周遭無不散發著泯滅人性的恐怖氣味兒。也正由於此,這個「四季」註定不能如維瓦爾第的《四季》永存,要比音樂中展示的更加四季分明,更加殘酷現實。
唯一重要的男人是那個貫穿著前仆後繼的女人們,連接著新舊時代不同思想觀念的「老爺」但自始至終沒有在影片中清晰的露臉。這個始終模糊的面容讓觀眾幾乎要忽視他的存在,就像他所代表的那個不斷從管家嘴中說出來的「陳家的規矩」一樣,這一切,已經在模糊不清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影片多個空鏡頭中傳來了他的聲音,也顯得那麼空洞無力,彷彿恍如隔世,映襯著磚牆吊角的老院真不知這聲音究竟來自何方,這一切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這是一場女人戲。偌大的掛著紅燈籠的院落就像是以封建為背景而搭建的一個舞台,上演的無非就是一場女人戲。只不過這戲,演的時間太久,結果總是很悲慘,人物又惹人同情。然而它卻是殘酷而現實的,是幾千年來眾多舞台的一個縮影。
用「點燈,滅燈,封燈」來形容女人的一生顯得過於粗陋,絕不足以展現女人一生中如夏花時最美的時候。但是一個「封燈」卻能夠將女人打入深淵,以男人那可笑而又可悲的權利,用封建的「老規矩」這個片中不斷提及的無形卻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封燈,為舞台上悲劇的上演正式拉開帷幕;秋季,為這個即將到來的冬天提前照明了來時的路。
當一個丫環為其「想當太太」的奢望而被罰跪在院中,看到夜晚不斷飄落在她身上的雪花時,觀眾才真正意識到冬天確實來了。而丫環的命運,也只是這場悲曲的一個前奏。看著丫環私自點的紅燈籠被大火燒盡時,夢想破滅了,這個院落也就徹底死寂了。為什麼?因為即便是奢望也罷,不得不說這個丫環恐怕是這深院中唯一一個「懷揣希望」的人。她的燈籠毀了,夢想破滅了,剩下的就只有那些個愚蠢衷心不斷挑著燈籠邁著小碎步的僕人們與不斷在絕望中掙扎但又靜待死亡的太太們。
這個冬天尤為漫長,這個四季,沒有春天……
觀眾等到的又是一個夏天,又是一個輪回。
影片短短的125分鍾,濃縮了這個畸形的四季,濃縮了封建社會中女人的一生……
與其說梅珊和雁兒死於頌蓮之手,但不如說她們死於陳家的「規矩」,死於封建體制的樊籠,因為頌蓮也是受害者,是陳家「規矩」的受害者,是封建禮儀制度的犧牲品。
在影片中,我們反復的可以看到一道程序,那就是點燈、掛燈、封燈。還有,我們還可以從管家陳百順和二嬸的的口中反復聽到一句話,「按照祖上的規矩!」規矩,規矩!到底什麼事規矩?在陳家,點燈、掛燈、封燈是規矩,陳老爺的話就是規矩!陳家的高牆大院就是規矩!
在陳家,規矩是不能違背的,違背規矩的,都被弔死在那屋頂的小石屋裡面,這是唯一可以逾越陳家高牆大院的存在。
然而,違背規矩要死,那不違背規矩的又過的可好?在陳家的高牆大院里,剩下的就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已經麻木不仁,「|看淡了生死」,大太太是這樣的人,管家和二嬸都是這樣的人,除了這樣的人以外,還有一種,那就是頌蓮!而她的瘋,則是證明了是怎樣的一種結局。
影片中,我們可以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鏡頭,一個四合院,或者是一扇門,再或者是床四邊的帷幔,但無一例外的,它們的形狀都是一個「口」字型,口,加之處於其中的人,則組成了這樣的一個字!「囚」!頌蓮在其中,雁兒在其中,陳家上上下下都在其中,它囚禁的不僅是人,不僅是人的肉體,更是人的精神靈魂與自由。
陳家的囚籠,不是表明上的高牆大院,而是那一句句祖上的規矩。擴大點說,是封建思想,封建體制,被囚禁在牢籠中的人們有著各種不同的表現。
俗話說的好,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梅珊和頌蓮都是那種反抗型的,但無一例外的都以悲劇收場,梅珊死了,頌蓮瘋了,看到這里,除了給人一種沉重的宿命感意外,感觸最深的則是千年封建牢籠的堅固,堅固的難以想像,任重而道遠啊!
與之相對的,還有一批人那就是大太太二太太,還有管家和二嬸,我想,她們不是沒有反抗過,她們也一定反抗過,只是,她們失敗了,然後轉而投向了另一邊,封建制度的守護者。
其次,再說說鏡頭方面,影片在拍攝人物時候,多使用中近景,人物只佔畫面的小部分,而後景則是那高大的陳家圍牆,這樣的畫面,讓人感到深處其中的人物的渺小,彷佛人物被湮沒在高大的建築中,給人一種沉重的,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在畫面的構圖上,畫面多為幽閉的四方形,人物至於畫面中心,具有意喻之意,意為:囚!
再次,影片在色彩方面,也頗為出彩,總的來說主要有三種色彩,每種色彩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三種色彩分別為:紅、灰、白。
紅的主要物品有高高懸起的燈籠,有頌蓮身上穿的袍子,紅色,在中國常喻為喜慶之色,除了結婚時兩次時候的紅燈籠外,影片中紅色具有其他的意義,我把它理解為一種慾望,一種被壓抑著的慾望,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理解。
灰色,灰色是陳家大院的主基調,給人一種沉穩厚重的感覺,是一種冷色調,厚重的高牆大院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意為壓著眾人身上的諸多規矩,意喻封建牢籠堅不可摧。
白色,說到白色,影片中的白色主要是血的顏色,片中下過幾次雪,雁兒跪在雪地里一次,梅珊死後一次,還有結尾處一次。說到雪,這讓我聯想起一個事物,那就是死人後那慘白的冥錢和白幡;雪,是來送葬的,第一次,它送走了雁兒,第二次,送走了梅珊,最後一次是頌蓮穿著學生裝走在雪地里,那時,她已經瘋了,這一次送掉的是什麼,除了頌蓮的一切外,還有新娶的五太太的幸福。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影片最後的結局,陳老爺又娶了一個五太太,依舊是夏天,依然沒有春天,娶五太太的那天,又下起了雪,這是一個隱喻,預示著延續,是悲劇的延續,同時又是封建的延續。
「生如夏花」,影片開始便以顯著的黑底紅字暗示給觀眾。女人的一生尤為如此。如夏花般綻放,在自己最美的年齡。然而影片中的女人們生長的卻是一片用「封建」作肥的土地,因而其周遭無不散發著泯滅人性的恐怖氣味兒。也正由於此,這個「四季」註定不能如維瓦爾第的《四季》永存,要比音樂中展示的更加四季分明,更加殘酷現實。
唯一重要的男人是那個貫穿著前仆後繼的女人們,連接著新舊時代不同思想觀念的「老爺」但自始至終沒有在影片中清晰的露臉。這個始終模糊的面容讓觀眾幾乎要忽視他的存在,就像他所代表的那個不斷從管家嘴中說出來的「陳家的規矩」一樣,這一切,已經在模糊不清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影片多個空鏡頭中傳來了他的聲音,也顯得那麼空洞無力,彷彿恍如隔世,映襯著磚牆吊角的老院真不知這聲音究竟來自何方,這一切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這是一場女人戲。偌大的掛著紅燈籠的院落就像是以封建為背景而搭建的一個舞台,上演的無非就是一場女人戲。只不過這戲,演的時間太久,結果總是很悲慘,人物又惹人同情。然而它卻是殘酷而現實的,是幾千年來眾多舞台的一個縮影。
用「點燈,滅燈,封燈」來形容女人的一生顯得過於粗陋,絕不足以展現女人一生中如夏花時最美的時候。但是一個「封燈」卻能夠將女人打入深淵,以男人那可笑而又可悲的權利,用封建的「老規矩」這個片中不斷提及的無形卻殺傷力極強的武器。封燈,為舞台上悲劇的上演正式拉開帷幕;秋季,為這個即將到來的冬天提前照明了來時的路。
當一個丫環為其「想當太太」的奢望而被罰跪在院中,看到夜晚不斷飄落在她身上的雪花時,觀眾才真正意識到冬天確實來了。而丫環的命運,也只是這場悲曲的一個前奏。看著丫環私自點的紅燈籠被大火燒盡時,夢想破滅了,這個院落也就徹底死寂了。為什麼?因為即便是奢望也罷,不得不說這個丫環恐怕是這深院中唯一一個「懷揣希望」的人。她的燈籠毀了,夢想破滅了,剩下的就只有那些個愚蠢衷心不斷挑著燈籠邁著小碎步的僕人們與不斷在絕望中掙扎但又靜待死亡的太太們。
這個冬天尤為漫長,這個四季,沒有春天……
觀眾等到的又是一個夏天,又是一個輪回。
影片短短的125分鍾,濃縮了這個畸形的四季,濃縮了封建社會中女人的一生……
Ⅱ 求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構圖分析 急··
深宅大院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故事發生地。舊宅院中那極度規矩的構圖與宮的建築有完全相同的意味,都顯現出一種異常穩定、簡單延續的秩序和這種秩序的強大力量。影片中採用俯拍角度的縱深構圖,使院子狹長,橫向高而窄,又增強了閉鎖感。深宅大院是傳統的鐵屋子的意象,是「宅院中國」的模型,象徵著嚴、穩定;堅硬,表達了對封建主義的詛咒、剖析和對傳統生活氛圍的恐懼與逃。另一方面,深宅大院也反映了人與人之間互相隔絕的透不過氣來的憋悶。
《大紅燈籠高高掛》增加了小說《妻妾成群》中所沒有的點燈、封燈、吹燈、滅燈的儀式。這個大院沒有生氣,永遠不變的是每天的儀式。這個儀式雖然真實性不足,但是代表性和象徵性很強。象徵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大紅燈籠在喜慶、光明、祥和的虛偽假面下,成為一種文化,一個悲劇的象徵,又暗示出中國封土大夫陰暗、卑瑣、病態的心理。
Ⅲ 誰能幫我分析一下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視覺元素
張藝謀,他哎!我無語啊!!
Ⅳ 如何理解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劇情情節
《大紅燈籠高高掛》劇情情節秉承並發揚了原作《妻妾成群》的主旨和風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傾軋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鞏俐對作品核心人物頌蓮的塑造非常成功。
而飾演三姨太的何賽飛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在片中有出彩表現。陳老爺的扮演者馬精武在片中沒有任何正面鏡頭,主要以聲音來體現出他的存在,卻將一個冷酷無情的封建家長式的人物表現得入木三分。
從電影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上看該片是張藝謀文藝作品中震撼人心的一部。影片本身沒有過多聲音重疊的場景,也沒有任何後期添加的音效,比如為了顯示黑暗勢力的統治地位,一直沒露面的老爺的對白就比較簡單卻非常有效果,彷彿老爺並不存在卻掌握著大院中每個人的生死。
劇情簡介
民國年間某鎮坐落著一個城堡一樣的陳府。財主陳佐千已有太太毓如、二姨太卓雲和三姨太梅珊。19歲的女大學生頌蓮因家中變故被迫輟學嫁入陳府,成為陳老爺的四姨太。陳府的規矩,當陳老爺要到哪房姨太處過夜,該姨太房門前就會高高掛起一個大紅燈籠。
雁兒的死令頌蓮精神恍惚、日漸消沉,經常借酒澆愁。一次酒醉後,她無意中說破了三姨太梅珊與高醫生私通的秘密。梅珊於是被弔死在陳府角樓小屋中。頌蓮精神崩潰,成了瘋子。次年春天,陳府又迎來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經瘋了的頌蓮穿著女學生裝在陳府游盪。
(4)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攝影分析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頌蓮演員: 鞏俐
頌蓮身上有著叛逆與反抗的性格,她被財迷的繼母嫁給陳老爺做第四房太太。頌蓮新來乍到便被前幾位太太擠兌的叫苦不迭。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懷孕來博得老爺的寵幸,不想此事被丫環雁兒識破。當陳老爺得知頌蓮並沒懷孕時,下令封燈。
梅珊演員: 何賽飛
梅珊是陳老爺的第三房太太,曾是戲班中的名旦,模樣俊俏,本性並不壞,但是她天生的恃寵而驕,以為受寵便可以胡作非為,梅珊因為與高先生偷情被人告發。
Ⅳ 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利用影視畫面時空造型方面的認識分析其中鏡頭的運用技巧
燈籠、錘腳的形式感和象徵意味自不待言,一聲「掌燈錘腳」便會讓四房妻妾的爾虞我詐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按說中國是個標榜禮儀廉恥的國度,這種窯子里掛牌待選的手段實在不太可能出現在這樣的大戶人家中。而三姨太梅姍的居所裝飾著數面大大的京劇臉譜就更顯得與中國的老派家庭格格不入了。老謀子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意味,但他還是做了,而且明目張膽。可見他已經將形式看成了純粹的象徵指向,面對明顯的與情理不符也無所顧忌,如果不是為了取悅老外,那就只能說是走火入魔了。
所謂「不瘋魔,不成活」,真正的大師必然是要瘋魔的,只有沉浸其中、超脫其外,才能弄出真正的經典。而《大紅燈籠高高掛》更像是沉浸其中,而未超脫其外的作品。刻意為之的地方何止如上所述,陰森的封燈黑裹布、從不正面示人的大老爺、夏秋冬夏的輪回……如此大規模地擺弄形式,在老謀子的片子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但我更願意將之理解為老謀子的一次有意識的實驗。其實從他的成名作《紅高粱》算起,雖然形式感也是極強,但卻很好地圓融在故事和思想里,顯得相得益彰、相互映襯,堪稱完美,我迄今仍認為這是老謀子最好、最成熟的作品。而後期的《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等,雖然依然形式感十足,但都基本服務於思想與故事,不似《大紅燈籠高高掛》這般突兀、凌厲,完全凌駕於故事之上。這樣的實驗在中國電影里真是微乎其微,玩的如此精絕的則幾乎就沒有,所以威尼斯電影節才不吝授予了老謀子又一座銀獅,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幾近到手。
對於大師來說,並非需要每一個作品都是經典,而是要有不斷的創新能力和先鋒實驗精神,或者說,真正的經典往往都是在當時被人所瞠目不解,甚至是詬病的。從這個角度看,那時尚未被體制籠絡的老謀子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表現還是值得嘉獎的,而不能片面地斷定其是匠人之作,雖然有些地方真的看起來還是那麼突兀。
時間過了這么久,回頭再看此片,那種強烈的形式感和象徵意味依然震撼人心,這也許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吧。
Ⅵ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解析是什麼
《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當時的先鋒作家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小說洋溢著作者對民國時期的想像,想像它的奢靡,也想像它的罪惡。影片也是充滿了想像力,去想像一個女大學生瞬間成為人婦後的兇狠,去想像一個男人不亮相也一樣能威懾四方。
為了實現這種想像力,張藝謀將原作中的江南樓閣,移到了山西大院。從某方面而言,也間接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於是南方的濕冷換作了北方的凜冽,而綿里藏針也就有了太多次刺刀上膛的架勢。
由於空間和人物非常集中,較為符合三一律,其實也特別適合改編成舞台劇。張藝謀後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
《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影像美學上,付諸聽覺的,其實更為豐富,並具有別樣的韻致。貫穿影片的是京劇的鑼鼓點,只是與何賽飛出演的昔日的名旦並沒有構成因果關系。
全片的聲場並不搶耳,但表意性卻韻味十足,如麻將聲所帶來的細碎和無聊、經由笛聲傳達的悠遠淡雅、女高音呤詠的空寂,當然予人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聲緊似一聲,讓人毛發倒豎的低聲喊唱。
而人物對白的聲場處理,先聽上去以為是舞台化過強,但一直嗡嗡作響的迴音,實際還是極為電影化的,頗富才情地營造出陳家大院既封閉又空曠的氛圍。
這些內部環境聲和外部聲響的合奏,使得影片在主客觀情勢上的轉換極為自如,顯現出張藝謀用心卻不著力的視聽能力。最特異的人聲,是由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的老師馬精武所帶來的,但在全片中並沒有亮相。只是通過聲音,去塑造這個人物的舊家長作風。
(6)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攝影分析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1990年,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發表在刊物《收獲》上。張藝謀在他人的介紹下讀了蘇童的這部作品後,萌生了要把它拍攝成電影的靈感。於是張藝謀給蘇童打電話,要求買版權。
1991年,《妻妾成群》被張藝謀改編為電影,並且更名為《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將原作小說中氤氳著霧氣的江南背景更改為凄艷壯烈的陝西院落。為了符合影像化呈現,張藝謀在影片中自創了點燈、封燈等一系列關於燈的儀式,這個情景在小說中是沒有的。
Ⅶ 求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
《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對東方專制主義的嘲諷入骨三分,是張藝謀形式和內容結合得最好的電影之一。
從電影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上看,該片是張藝謀文藝作品中震撼人心的一部。
(7)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攝影分析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民國年間,某鎮坐落著一個城堡一樣的陳府。財主陳佐千已有太太毓如、二姨太卓雲和三姨太梅珊。19歲的 女大學生頌蓮因家中變故被迫輟學嫁入陳府,成為陳老爺的四姨太。
陳府的規矩,當陳老爺要到哪房姨太處過夜,該姨太房門前就會高高掛起一個大紅燈籠;但若犯了錯事得罪老爺,就會被「封燈」,用黑布套包上紅燈籠高高掛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寵。
年輕漂亮的頌蓮一入陳府便捲入幾房太太的明爭暗鬥中,夢想成妾的丫鬟雁兒也對她充滿敵意。逐漸失寵的頌蓮為奪勢,假裝懷孕,使自己門前掛起了日夜不熄的「長明燈」。
但雁兒為她洗衣服時發現了了真相,並將此事密告給二姨太卓雲,頌蓮被「封燈」。在雁兒告密之前,頌蓮就發現雁兒私藏舊燈籠,原本打算保守秘密,但後來她發覺是雁兒告密後,便將此事揭發出來。雁兒跪在雪地上卻始終不肯認錯,最終死去。
雁兒的死令頌蓮精神恍惚、日漸消沉,經常借酒澆愁。一次酒醉後,她無意中說破了三姨太梅珊與高醫生私通的秘密。梅珊於是被弔死在陳府角樓小屋中。頌蓮精神崩潰,成了瘋子。次年春天,陳府又迎來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經瘋了的頌蓮穿著女學生裝在陳府游盪。
Ⅷ 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與《紅高糧》用蒙太奇都突深意「紅」,哪一個電影相對社會和藝術價值更高
《大紅》的這部主要是其中大量紅色調與黑暗深層次的框中框的府邸形成反差,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的封建禮教以及一夫多妻制對於人們的影響程度;而《紅高粱》,是張藝謀攝影的,也是紅色調突出,但反映的主題完全不同。
本人更傾向於《大紅》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更高些。
望採納。
Ⅸ 結合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分析如何運用民族特色實現影片強烈的視覺特徵和美學特點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 每個民族的特色都不相同 需要進行具體的設計
Ⅹ 分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音樂對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形象刻畫。怎麼寫
《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在京劇青衣那清亮漂浮的吟唱中開始。它如幽靈般由遠及近、由淡至濃。這不僅預示著全劇的悲劇性結局,同時也為全劇的音樂定下了基調,這就使整部舞劇音樂充滿著京劇音樂元素。對作曲家陳其鋼而言,這更是一種情結。生於藝術世家的他,曾經學過花臉,父親對京劇的熱愛,使他對京劇有著特殊的愛好。而陳其鋼一直也想創作一部作品並把京劇素材融入進去。「大紅燈籠」的題材正適合他的想法,因此,陳其鋼便欣然加入。
在長達一年的創作過程中,陳其鋼曾把已經寫完的第一稿全部重寫。由此可見,他對「大」劇的認真和重視。就音樂而言,京劇元素始終若隱若現彌漫於全劇之中。第一幕「迎娶新娘」時用了傳統京劇曲牌「柳青娘」。第二幕「學京劇」中,在滿場的水袖輕揚飛舞的穿游中透出的卻是膾炙人口的《夜深沉》。特別是第二幕結束前的麻將舞。陳其鋼別出心裁用中國古老的計算工具算盤作為樂器和傳統的中國打擊樂配合。這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內在張力和律動,烘託了打麻將時的形態,同時也刻劃了人在打麻將時的心態。
雖然某些媒體發表的具有不切實際的破壞性評論往往比具有心靈思想的創造性藝術能更快地產生大眾效應,但相信自己的心靈和評判能力,親眼看看大紅燈籠亮不亮,親耳聽聽它的音樂,是每個真正熱愛藝術,特別是熱愛和支持中國原創藝術朋友的明智選擇。
《大紅燈籠高高掛》時,音樂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超出了影片,達到一種新的境界。趙季平認為電影音樂應該賦予電影以靈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電影不僅是視覺藝術同時也是聽覺藝術,電影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根據影片情節、畫面、氛圍進行創作,這就有其特殊性,而趙季平在音樂與畫面結合方面有其獨特悟性,能很快根據導演意圖創作出具有靈性的音樂,他創作的電影音樂不再只具有協調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畫面所未能表達的深層感情,使音樂和畫面的結合渾然一體。他對各種類型的電影,悲劇性的、色彩性的、史詩性的、城市風情的或民俗的,都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從整體設計到細微末節的音樂布局,使每部音樂既與影片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