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相比其它傳播媒介,為什麼電影更容易能夠傳播文化
因為電影就像一個藝術綜合的大熔爐一樣,它包含了攝影、服裝、文學、設計、燈光、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他的藝術形式只能體現出一方面,而電影卻能全部呈現出來,所以它更易於傳播文化和發揚文化。
最後就是要攝影,攝像,燈光道具,一起努力,用燈光、攝影的技術把劇本創作的理念還原出來。所以這么多環節,這么多步驟,這么多人員疊加在一起,就呈現出一部完整的電影。
而且電影是動態的,是有聲音有影像的,能把文化通過聲音、影像和動作傳播出來。跟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更便於人的理解和記憶。所以當我們要傳播文化的時候,多數會通過影視來傳播。
㈡ 求一部喪屍電影的名字,病毒是通過影像之類的傳播的。被感染的人會看見幻覺然後自殘!我找了很久了,拜託
日本的《貞子3d》第一部,和你描述的挺像
㈢ 怎樣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一部電影
當年我寫這篇影評的時候,主要是從「交流的困境」、「焦慮」這一角度分析的。大概如下,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1,敘事上,主要人物(姜文)是個結巴。與李保田的沖突,通過趙本山喊「安紅....」等都體現他有話說不出,無法找到有效的溝通手段的尷尬。進而論述現代人的精神狀態:焦慮。
2,影像上,手提攝影、光的運用、蒙太奇等突出了零散化、戲謔的風格。
3,李保田的塑造主要體現對知識分子的嘲弄,對啟蒙的冷落(李保田勸姜文讀書),對知識的嘲諷(賣書的居然是流氓——姜文)
㈣ ip電影現狀體現了哪些傳播學原理
IP電影就是指將一些暢銷,或者訪問量高的文字作品改編成電影,主要依靠互聯網渠道向用戶傳播的影視種類,它與傳統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傳播的媒介。傳統的電影主要是藉助在影院上線來贏得票房,而IP電影則主要依靠互聯網渠道在用戶之中傳播,他們的盈利更多依靠各大視頻網站的會員費用,嵌入廣告等。
IP電影的現狀及其傳播原理:
IP電影在中國處於發展初期,也受到各大平台的追逐,他們的主要來源是訪問量高的網路作品,然後依據此改編成電影。IP電影之所以能夠盛行,主要是因為很多的影視作品的原著原本就具有一定的讀者群,這些讀者在著作改編成電影後依然會去觀看,貢獻點擊率和收看率。網路資源的海量性和傳播的全球性讓全球更多的讀者可以匯聚成為巨大的受眾群,以受眾為中心,注重受眾的反饋,這也是ip電影可以形成產業的原因。
IP電影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娛樂為主,他們追求商業利益,大部分都是活躍在網路上的網紅或者是在傳統大眾傳播媒介上的「小鮮肉」,如《識汝不識丁》《太子妃升職記》這些都是以無厘頭的荒誕劇情和高顏值演員為主。傳播學者懷特曾經提出傳播的四功能,其中包含提供娛樂,IP電影正是將此功能延伸到了互聯網行業。但是過於娛樂化也是也容易引發另一種現象:對傳統的正能量或者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優秀作品的擠壓,IP電影的媚俗化,低俗化內容也引發了學界,業界和行政部門的擔憂。如一些內容涉及到了同性戀等社會問題,因為處理不當,也容易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影響。
IP電影內容開始觸及社會問題,如同性戀問題等等,在一定為弱勢群體發出了聲音,但是內容上卻過於低俗化,並非是為了聲援弱者,而是為了自我的盈利和吸引眼球。從傳播學來說,IP電影作為媒介產品的一種,他兼具商品性和文化性,IP電影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商業利益,如何平衡兩種特性的關系和比重,這也是IP電影需要考慮的問題。根據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當代的文化產品是工業文化的產物,他們依據一定的生產流程而生產出來。
正是因為以上出現的這些問題,相關行政部門對IP電影也進行來政策上的調控,如對播出的IP電影進行下架處理。根據傳播學中的涵養效果理論,電視在形成人的主流觀和現實觀具有重要作用,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IP電影作為在互聯網世界的影像作品依然對用戶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於那些依靠互聯網作為唯一接受信息的媒介的人群而言。
IP電影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內容粗製濫造,原創力度不足,過於依靠顏值高的演員,而忽視了對內容的建設。IP電影依靠網路傳播成為當前媒介產品的一類,但是與所有的其他媒介產品一樣,媒介內容依然是王道。IP電影的內容就是溝通傳播者和受眾的途徑。
㈤ 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因為字數太多,我就分成兩次回答了
㈥ 用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兩個環境(擬態環境、現實環境)分析電影《大事件》
影片開始7分鍾的長鏡頭,充當了這部影片形式上的「王牌」,在思想上也達到了相當深的深度,在媒體製造的虛擬環境中上演了一場真實的「show」,層層的把關,它引發了我們對媒體的角色和功能的思考。我們的生活在多大意義上被媒體所操控。
《大事件》是從媒體拍到警察舉手投降的照片,引發了市民的警察辦事能力的懷疑。在這里,影片就肯定了媒體對民眾的控制能力。後來,警方也通過媒體來演戲,這就讓命中懷疑了媒體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所謂的傳媒報道其實就是一部分人操控的戲。在當地社會,媒體的作用無孔不入,他們的誘導和塑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絕不能被低估。可以這么極端的說,從來沒有什麼戰爭,有的只是媒體對戰爭歪曲的報道甚至虛構的一種幻像。
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也就是擬態環境,由於這種加工和、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進行的,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將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這就容易讓民眾產生一種假象,認為在這種「客觀」的環境里發生的事件也是真實的。《大事件》影片中的警察本想利用媒體製造一個擬態環境,從而改變民眾對警方的態度,然而沒想到的是媒體也同時被匪徒利用了,雙方角力,各自利用媒體給自己帶來的利處,匪徒把警方精心打造的擬態環境破壞了,擬態環境沒有了,民眾也就從虛擬中走了出來,又開始對警察產生懷疑態度,這是警方沒想到的,他們忽視了一點,擬態環境的加工和選擇是不公開的,如果這一點被另一方所牽制,那麼這個擬態環境是形成不了的,警方對信息的加工和選擇,被匪徒利用了,警方精心設置的虛擬環境被破壞了,民眾也開始覺醒。
然而不得不說到的還有影片中重要的一個人物,陳慧琳飾演的方潔霞,她不僅僅是這個虛擬環境的製造者,也是對整個信息加工、篩選的的把關人。她站在警方的立場上決定了哪些新聞可以報道,哪些必須剪掉,她就是把關人。傳播者不可避免的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與視角上,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傳播就是把關。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是把關人。影片中的方潔霞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把來自各處的新聞匯集後,把對於警方不利的新聞報道剪掉,只對媒體公開一些有利於挽回警方顏面的新聞報道,這就把她作為一個把關人的位置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當然,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中像方潔霞這樣的把關人並不少在,事實上,在整個社會范圍的信息大循環中,每個人都有意或無意的充當著把關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扮演把關人的角色。
從《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傳者是主動的,相對於處於主導地位,受者則是被動的、容易接受影響(盡管他們可以選擇或抵制媒介),受者在傳者所製造的擬態環境和把關人對信息的加工下被動的接受。概言之,由於大眾傳播的信息面廣、量多,因而影響巨大。因此不難體會到,作為傳者的大眾媒介,責任是重大的。
㈦ 珍珠港影評 大眾傳播角度分析
簡單的愛情,世俗的感動閑看《珍珠港》 影評
可是我還是認為《珍珠港》做得不好,而且最大的缺陷同樣在劇本。但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後面。首先女主角的塑造不夠徹底,思路有變。怎麼看那些女主角同男二號在一起的纏綿片斷也可以讓觀眾認為她是愛上了男二號的。可是男一號回來後,她的痛悔的表現立馬就把前面的一切推翻了,她並沒有愛上男二號,她始終愛的是男一號。那麼前面的纏綿還有其必要嗎?劇情的三心二意使得這個原本與傳統相比有些不同的女主角叛逆得不夠徹底,她就不可以同時愛上兩個男人嗎?主流的觀眾說不,於是導演也就硬生生地把一個原本有點深度的女性角色塞回了傳統花瓶的軌道。而這時女主角已經懷上了不愛的那個男人的骨肉,於是我就猜到兩男必需有一個要死了。那就讓他們在轟炸中互相該原諒的原諒,該告別的告別,該死去的死去吧,這樣災難與愛情兩條線才能得以融合和貫通,才夠乾脆果斷啊。可是還是為了照顧美國主流觀眾的情緒,咱不能只挨打不還手啊,讓咱在珍珠港事件里展開大的還擊雖然是最好的,可美國人也不敢如此公然地篡改歷史呀?於是導演只好畫蛇添足地在轟炸後又加上了美國報復的一幕,本該在轟炸中解決的感情危機也就只好安排在後面的報復行動中來了,以保持懸念。可是此時縱有未了的感情掙扎和精彩的空中戰斗那也是無力回天了,在經歷了四十多分鍾精彩轟炸後的觀眾已經是精疲力竭、無意欣賞了,此時都盼著你結束呢。本身就也精彩不過大轟炸的結尾「高潮」戲也就只能給人一種高潮後的感覺,淪為雞肋似的東西了。
近三小時的大片《珍珠港》就這樣閑閑地看完了,有反感的地方,但大多時候還是看得很投入,而且很多地方還是很感動的。其中有音樂的迷人因素,有演員的自然表演,甚至有劇本的某些小心思。但是也不能忽略了還有攝影的大氣和漂亮,很多地方的攝影都極具心思,比如日軍軍艦上用的那個從高空滑過的鏡頭,就非常乾脆漂亮,氣勢十足。而一對情侶共乘飛機在天上遨遊的時候不禁讓人想起《走出非洲》中的經典愛情,在這里天空的顏色和飛機轉圜時的鏡頭切換以及剎那的光線都是做足功夫的,更別提大轟炸時的場面調度和攝影技巧的全面運用了。而作為好萊塢的專長的美工同樣也毫不遜色。那種四五十年代特有的挺拔干凈、溫文爾雅的服飾在清冷的街景和金黃的陽光下是如此的懷舊。
不過我想我對《珍珠港》的好感,最主要的還是來自於起初對它的期望值的極低。人往往就是這樣,當你把所有的渴望降到最低點時,你才能感覺到讓你欣喜的東西的。一部商業片就應該用世俗的眼光去看,能感動最好,不能感動那一笑置之就行,反正沒指望它能走入你的生命和情感,放輕松的時候是我們最寫意的時候。如果看累了沉重思考的嚴肅電影,那麼不妨世俗地去感動感動簡單的愛情與生命吧!
其他影評還有:
http://www.chinacity.com/blog/user1/2895/archives/2005/30058.shtml
http://yezhanpai.spaces.live.com/Blog/cns!93F55BA913250760!997.entry
http://www.mtime.com/movie/12601/comment.html
㈧ 電影的影像風格如何解釋
.情節的發展結構(敘事方式)是形成一部電影風格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蒙太奇的運用(就是場景與場景之間的轉化方式,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連接方式,情節與情節之間的銜接方式等等)再其次才是視角,構圖,運動,色彩,角色的表現方式,還有就是節奏的把握了。
㈨ 什麼是電影的影像表達包括哪幾方面
電影鏡頭傳達的信息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