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子》電影春秋戰國時期不同身份地位人的服飾形態特點及其配飾特徵
(1)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是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4分)(2)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影響: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分)發展到理學或心學。(2分)(3)關鍵:薄斂節儉。(1分)地位:南宋以後逐漸成為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2分)(4)戊戌變法中,康有為利用孔子進行變法。新文化運動中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舊道德,動搖了儒家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4分)(5)批判、繼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2分) 試題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思想。春秋戰國時期,在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的沃土上萌生了儒家思想。春秋後期,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豐富發展儒家思想,使其成為蔚然大宗;漢代,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神學化、正統化;宋明時期,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完成了哲學化和思辨化的過程,從理學到心學,體現出了從客觀唯心主義走向主觀唯心主義,儒學逐漸完善;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進步思想家對儒學加以批判繼承,凸顯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世界文明史佔有重要地位,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2)漢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被漢武帝採納,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注意關鍵信息「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於害民。故愛民必先於節用」 可知朱熹認為愛民的關鍵是薄斂節儉。這一時期儒學發展到程朱理學階段,再次適應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南宋以後逐漸成為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4)注意關鍵信息以及所學知識,「維新變法運動中,康有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書,打著孔子的旗號宣揚維新變法理論」「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呼籲人們推翻這人吃人的制度」 ,動搖了儒家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5)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它是封建文化的主體,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人們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於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負面作用非常明顯,宣揚的等級制度、愚忠愚孝更應該拋棄。對這些內容應該加以批判和否定。但是儒學的現代價值:儒家的道德意識、大一統思想、民本思想、和諧思想、義利觀等,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建立和諧社會都不無裨益。因此要正確對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反對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總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繼承和發揚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B. 談談孔子的服飾觀
孔子的服飾觀是著裝一定要適合客觀環境的需要,服裝的剪裁一定要講求細節的完美,彩搭配和諧是著裝完美的第一要義。
《論語·鄉黨》記載:「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麂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這段話,是孔子對服裝最完整、最集中的論述。
C. 如何評價電影《孔子》
說到電影本身,雖然《孔子》在單個畫面上非常誇張和奢華,但實際上這還是一部缺乏視覺感的電影,以至於這部電影整體感覺比較沉悶。說白了,就是看起來不像是一部電影。而這一點我覺得是因為鏡頭語言和故事結構都有問題,有佳句無佳章,雖然單獨的場景都很好看,但湊到一起以後,電影的故事結構角度就只能用「散亂」來形容。
D. 電影孔子中有什麼傳統禮儀
孔子雕像尊重歷史依據、約定俗成印象,准確體現其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及中國傳統文化形象代表身份,形神俱佳;其神態以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為樣本;在形象上,服飾、姿勢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年齡掌握在60歲至70歲之間,面部表情「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體現庄嚴慈祥,和藹和諧,謙和智慧的萬世師表形象。
E.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5)電影孔子人物服裝分析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F. 電影《孔子》觀後感
更與誰人說——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網路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型大小。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么?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贊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兒女,其實這里要說導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齡形態氣質都符合的演員估計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啊。
關於顏回之死,我印象中論語中沒有顏回是怎麼死的的論述,只是說顏淵死,子哭之慟。回來網路一下,也是沒有史料記載,導演安排他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簡被凍死,於情還是不錯的,但是細一想,還是發現了bug:論語中有一段,顏淵死了師兄弟們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車給顏淵改成棺槨,孔子回答,孔鯉(孔子的兒子,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影片字幕是鋰字,而書上一向都是鯉魚的鯉。)死的時候,有棺而無槨,按親疏遠近我應該給兒子而不應該給弟子,而我誰都不給的原因是,我和公卿們共同出行的時候,按禮數我的車不能比他們差,我只有一個車了,要保留。按這段的意思,顏淵死應該在回魯國以後。(因為流亡的時候,孔鯉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當中也不會有公卿並列。)(
G. 如果欣賞《孔子》這部電影
「喪家狗」這話不是我說的,李零先生早就說過,而且孔子也說了——起碼在《孔子》里,孔子是這么說的。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發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著城門跪拜,泣不成聲。 於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導筒下的戈爾恰科夫,那個周遊於義大利的俄羅斯人,故土始終在他的夢中縈繞:那所鄉間的木屋,那條黑背大狗,那一坪風吹草低的俄羅斯田野…… 可惜戈爾恰科夫最終倒在了義大利的土地上——那部電影叫《鄉愁》。 《孔子》所展現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開的鄉愁。 正好跟鮑鵬山老師一起看了《孔子》,出了電影院跟鮑老師交流,才發覺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識錯誤,回到家來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個頭緒。 第一場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整個場景頗有點古羅馬元老院的意思,演員的服裝、布景也都不錯(不過與《無極》似曾相識),而且孔子的辯論術跟蘇格拉底有一拼,三兩下就讓公山狃丟盔棄甲,那句「給個話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槍》惡搞到底後,這句台詞終於讓我在國產電影里看到了久違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來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鮑老師還指出當時魯國並無活祭制度,不過拍電影,適當虛構總是允許的,這場戲把孔子的「仁」學直白(當然失之淺薄)的展現給觀眾,而且符合當下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個漆思弓也是子虛烏有(原型是漆雕開),他的來歷顯然不是片中這樣。不過這小子放在片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留著,希望影片後半段有用。 接下來,孔子開始他在魯國的事業上升期,夾谷會盟,軍隊不聽調遣,孔子率弟子巧施驚鳥記,登時嚇得齊王千乘戰車屁滾尿流,還討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會盟台總要築高點,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適吧;而那些展現軍隊的CG動畫雖然跟《阿凡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產電影里絕對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問題是,驚飛幾只鳥就嚇跑了早有預謀的齊軍?好吧,總比《赤壁》里張飛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軍騎兵強。至於汶上三城,實際上齊國才佔了三年,所以要回來還有可能性,真要佔了三十年,早就是齊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為了凸現孔子的外交謀略,我也認了。 但是,得知魯軍不聽調遣時,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辦」,立馬讓電影院笑了場。這種歷史片,孔子動輒拋出《論語》名言,不能太穿越,一會兒文縐縐,一會兒又滿口大白話——我當時就想喊一句「你過時了」。 然後,掌了權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強制拆遷,要「墮三都」,觸了三桓的底線,便被季孫式老謀深算的變相流放了。 這時孔子獨自上路,但顏回死乞白賴的第一個出現了,要死要活的非跟著老師走。接著,子路、子貢、曾參等人悉數到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驢友團橫空出世(史實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積極,力勸孔子離魯)。 之前已經打好了南子的伏筆,周迅還是《畫皮》里的狐狸精模樣。子見南子一幕隨即在影片中出現,但談不上精彩,坦率的說,周迅有點太用力了,淫盪有餘而富貴不足,在表演前觀摩下伊麗莎白泰勒的《埃及艷後》應該更好(周迅戲分不多,在海報上卻很扎眼)。 之後最大的杯具來自孔子驢友團行走於冰湖之上,幾個水下鏡頭就已經讓觀眾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著書簡的馬車壓破了冰面,顏回為救書簡,溺斃於冰水中。 《論語》里怎麼說顏回?《雍也》記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著實是個超凡脫俗的精神貴族,後世稱其為「復聖」,與孔子配享。但在電影里,任泉的演技沒問題,可一張臉總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影子?再者,顏回明明死在孔子歸魯之後,而且歸魯後還開宗講學,整理《易》經,發軔出了被稱為「顏氏之儒」的學派——影片何苦改成這樣呢? 顏回死時,水下攝影那個煽情啊,明顯走的是純愛劇的路子,再加上發哥臉貼著任泉的臉半晌不肯離開,估計一干腐女又得樂了。 不是顏回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講,孔子的弟子們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爺們兒,純是很純,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這一票人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才各有特性,書卷氣毫釐不現,不真(稱呼也有點亂,按常規,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弟子被孔子稱為「賜」為宜)。 至於孔子的家人,張凱麗飾演的亓官氏還是劉慧芳的路子,看著倒還行;但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而不是「孔鋰」,這個字幕錯誤就算是筆誤也不可原諒,孔子那個時代,怎會有「鋰」字?還好影片沒把「子貢」筆誤成「子宮」(據說片方在公映時會做緊急修改)。 而孔子見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戲,倆人坐在山峰上霞光萬丈,我還以為發哥要改唱《神話》了。這段故事是樁史學公案,不過按司馬遷的寫法,孔子去周都洛陽見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史)老聃,按照那個場景拍挺不錯的,現在這樣改,我總聯想起洗發水廣告。 這個場景其實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聖化的藝術旨趣——當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講究。人家拍《小活佛》《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耶穌受難記》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徑通幽的造神,我們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腦袋上加光環,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後的小半段歷史,若比起《甘地傳》講述人物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來,在素材刪剪上也殊為可惜——孔子曾有「致學、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階段論,扔掉前半截,總讓人不滿足(當然片長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 漆思弓後來總算出場了,跟著孔子顛沛流離一番,也出落成了個糙老爺們。而且沒別的用處,報個子路的喪就算完了——其實子路也死在孔子歸魯後,你要說這是拍電影不必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過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實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歸魯後接連孔鯉卒、顏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後孔子卒,照著這個拍,不也挺戲劇的嗎? 這個漆思弓太可惜了,拍歷史片,總逃不過「正史」和「戲說」的糾纏,既是拍正劇,又不是惡搞戲說,加這么個虛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透過他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金庸用韋小寶寫康熙,用郭靖寫成吉思汗,都是把虛構人物鑲嵌在歷史大背景中,不也游刃有餘?當然,我也不是說戲說就不行,不過真要像劉鎮偉一樣把《西遊記》戲說成《大話西遊》那樣的經典,技術含量恐怕比拍正史還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沒被人戲說過,蔡志忠的漫畫誰不服氣?只怕中國電影人還沒這個能力(費穆的《孔夫子》我沒看過,但顯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講,發哥的演技讓我折服。陳建斌的季孫式也很牛掰,最後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裡也很酷——不過史實是他死在孔子返魯前數年,影片為了突出戲劇矛盾這么改,我也接受。 《阿凡達》來了,我們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論的史實,一定要慎重。相對主義相對到孔子那裡去,中華文化就徹底散黃子了——又不是康三癲變法的時節,現在不需要《偽經考》《改制考》那些東東(「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龍應台曾寫過一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前顛沛流離的故事,一冊發黃的書本,伴著五千學生度盡劫波,縱使在炮灰連天時,《古文觀止》的讀書聲卻從未斷過。最後九死一生,五千學子還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發老者,而《古文觀止》書頁雖黃,卻無一頁缺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像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靠什麼想像?歸根結底靠文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能斷,也不能亂。文脈一亂,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符號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傳世,《孔子》突出他從政、領軍、流放,而對其思想缺乏展現,委實可惜。中國影人拍中國歷史,竟還不如洋鬼子(有《末代皇帝》為證)。再者,即使從純粹商業片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戲劇性仍嫌不足,雖然加了不少戲,還突出了戰爭場面,但通片看下來,局部刻意還是掩不住整體溫吞。 不過挑了這么多《孔子》的刺,我還是認為,《孔子》是一部佳作,什麼叫主旋律,這才叫主旋律,對這樣的題材,應當動用行政手段包場給官員們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學院也都應該給同學們放映《孔子》,也算多媒體教學嘛。 總之,胡玫擔當起孔子的題材,我舉雙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錯誤,在大關節目上還是對版的;而且影片還讓大成至聖先師走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能讓我們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點關於孔子的文史知識,就沖這個,也是功德無量。此外,《孔子》的題材難度之高,是個不爭的事實,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比從日本漫畫改編的《墨攻》強多了)。 回味《孔子》中的孔子,做過大官,搞過拆遷,玩過曖昧,還組過驢友團——而且在這些過程中,還有煌煌巨著傳世。 可見,好好的一個知識分子,玩什麼政治?一玩政治,就玩成了喪家狗。 《孔子》里的孔子歸魯後,首先聲明不許再拿政事來煩他,一心一意搞學問去了。 這是想通了,孔子管這叫「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識分子啊,珍愛生命,遠離政治!
H. 電影《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如何
近日觀看了電影《孔子》,對孔夫子的敬佩之情更深一層。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種思想十分適用於我們的學習當中。他所述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又是多麼的謙遜,讓人為之贊嘆。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試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遙遠的時代,就有人能發出如此真確的主張。熟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錯,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無法在這世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