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怎麼評價豆瓣那些高評分的電影
豆瓣那些高分影片個人認為都是實至名歸吧,電影是什麼呢?不就是講故事嗎?只要是影片把觀眾帶入到情景中讓觀眾願意把這部影片看下來,並且觀看完之後還能從中獲取到營養,或者觀看完影片之後讓自己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都不失為一部好的作品。但凡是高分影片都會給人帶來能量或者思考,反之則亦然。看下評分低的作品對比下同類型影片高分和低分比較下就會一目瞭然。做為一個普通大眾,評分相對低的影片則會使你沒有看下去的理由。當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觀影的角度,有些評分相對低的影片也會有人覺得不失為一部好片。拿豆瓣電影TOP前三來說每部影片都包含很多內容。
top 1.《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故事情節很吸引人,給我的觀感就是一個字爽。主人公在逆境中通過自己的能力和人生真諦實現了自我救贖,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記憶較為深刻的一個片段是,監獄長和主人公對話說道"人生的真諦就在聖經中"。主人公卻在聖經這本書之中,放著自己所處環境中,通向自由大門的鑰匙。
top 2.《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是陳凱歌導演的經典巨作之一。這部影片講述了在當時的 歷史 背景下, 一名出生卑賤的妓女的孩子程蝶衣,張國榮 飾與京劇之間發生的種種悲歡禽合之事。 從整部影片來看,
此片深刻挖掘了中國的近代 歷史 ,頗具 歷史 縱橫感,在不斷的劇情沖突中,拷問人性。程蝶衣這個角色是最厚重的。「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發,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這本是《思凡》中的唱段,到了蝶衣口中,卻變成了,我本是男兒郎。由於錯詞常被師傅責罰,直到有一天,小樓用煙斗搗鼓他的嘴巴,他渾然開竅,從此以後不在唱錯。 要成角就需要入戲,本是男兒郎卻要飾演女嬌娥,忘記自己的性別,把自己當作是個女人。可是入戲容易出戲難,戲本不是人生,戲中的女嬌娥戲外男女皆不是。蝶衣不能在戲里戲外幻化身份,一作女嬌娥就做了幾十年,入了戲成了角犧牲的又何止是性別呢。沒有程蝶衣,就無法更好詮釋張國榮,無法成就霸王別姬在中國電影史上的位置。如果一個人具備程蝶衣的氣質,那麼這樣的人註定是個悲劇。因為他太過純粹,不懂變通。他將永遠不能適應極度復雜的,風雲變幻的 社會 ,就像蝶衣,只能隨著沒落的大清王朝,走向盡頭。這樣的人,做為一個藝術形象,是唯美的,深入人心的,但在現實面前,卻是極度的脆弱,因為他每分每秒都要遭受著自己施加於自己的精神折磨和命運無止盡的凌遲。除了走向自我毀滅,別無它途。
top 3.《這個殺手不太冷》是由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執導,其將好萊塢式的槍戰片作風與法國片特有的影像風格及故事情節完美融合,構成了一部藝術感極強的商業電影。殺手是冷酷的,但為什麼有殺手不冷酷?會是怎樣的殺手呢?作為一個殺手是殘忍的,但男主角卻抵擋不住無助小女孩的淚水,拯救了她。雖然當了好幾十年的殺手,殺了很多人,但在他內心深處是善良的。的確,就算是最邪惡的人都會有憐憫之心。只是有些人不肯承認,並且不斷找借口去逃避。當你看到一隻貓嘴裡咬住一隻剛抓的老鼠,你是否也會覺得老鼠是四害之一,它該死呢?我斗膽問一句:它也只是為了生活才偷吃東西,為何要該死呢?人就是這樣,對自己無好處的事物,往往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趕盡殺絕。
電影不能單單以評分,票房所界定。電影製作人是為了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心靈上的雙重震撼,從而表達出導演與編劇所期望帶給人們的意義,為什麼說不能單單以數據界定一部電影的好壞呢?我來舉幾個例子。
B. 不同種類電影的特點
按場景-------------------------------------------
·犯罪片:人物出現在犯罪行為領域
·黑色電影:主要人物出現在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的領域,或用這樣的手法描寫主人公
·歷史片:發生在過去
·科幻片:人物出現在不同的現實中,通常是未來或太空
·體育片:體育項目以及屬於某項運動的場所
·戰爭片:戰場以及屬於某場戰爭的場所
·西部片:美國西部從殖民地時期到現代
按情緒------------------------------------------
·動作片:通常包含一場「好」「壞」之間的道德爭斗,通過暴力或物理力量進行
·冒險片:包含危險、風險、和/或機遇,經常含有高度幻想
·喜劇片:試圖引發笑聲
·劇情片:主要關注角色的發展
·幻想片:現實之外的玄想虛構(例如:神話,傳奇)
·恐怖片:試圖引發觀眾的恐懼
·推理片:通過發現與解決一系列線索從未知到已知的前進過程
·愛情片:詳述浪漫愛情的元素
·驚悚片:試圖引發觀眾的興奮或緊張
按形式-----------------------------------------------------------
·動畫片:通過手工或計算機製作的靜態圖片連續呈現製造的動態錯覺
·傳記片:不同程度改變事實基礎,將真人的生活戲劇化的影片
·紀錄片:對事件或人物的真實追蹤,用來獲得對某一觀點或問題的理解
·實驗電影(先鋒電影):為測試觀眾反應或拓展影片製作/故事呈現的邊界創作出來後公映的影片
·音樂片:不時用所有或部分角色歌唱穿插的影片
·短片:在較短時間內努力包含「標准長度」影片的諸元素
按年齡----------------------------------------------------------------------
·兒童片:幼兒電影,與家庭片相比,並不試圖吸引幼兒以外的觀眾
·家庭片:試圖吸引各年齡層人士,且適合幼兒觀眾觀看。例如迪斯尼影片
·成人片:僅為成年觀眾准備的影片,內容可能含有暴力、使人不安的主題、淫穢語言或明確的性行為。成人片也可能作為色情片的同義詞使用
來源:搜狗網路
C. 電影的類型特徵怎麼分析從哪幾個角度
可以從種類、風格、樣式和流派等角度分析。
如種類有: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家庭片、倫理片、文藝片、音樂片、歌舞片、動漫片、西部片、武俠片、古裝片、動作片、恐怖片、驚悚片、冒險片、犯罪片、懸疑片、記錄片、戰爭片、歷史片、傳記片、體育片、科幻片、魔幻片、奇幻片等。
如風格有:紀實風格、溶合風格、共現風格、繪畫風格、電視風格等
樣式有:劇情 動作 動畫 喜劇 懸疑 驚悚 戰爭 推理 文藝 武俠 災難 愛情 犯罪 科幻 警匪 記錄 魔幻等
流派有:形式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等等
額,樣式跟類型差不多一個概念。
D. 一部電影評分能反應一部電影的好壞嗎
很大程度上,一部電影的評分可以反映電影的好壞。
的確,電影的好壞和評價文學作品一樣,是一種主觀感受,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討好所有觀眾。拿大家最熟悉的豆瓣電影評分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教父》、《泰坦尼克號》這些經典高分電影下面,同樣有人打一星,理由可能很簡單:我不喜歡,很無聊看不下去;同理,所謂的爛片可能也是部分人的心中摯愛,《悲傷逆流成河》也能觸動部分人柔軟的內心。
不過,即便是主觀感受,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一部電影的評分,不是一言堂,它終究是綜合了千千萬萬看過電影的觀眾們給出的高分、低分後得出的平均分值,最後的這個評分,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應了觀眾的喜好。
我也承認,觀眾的喜好並不能與一部電影的好壞完全對等,但是電影本就是為觀眾服務的,如果不能贏得大多數觀眾的喜歡,那它終究是一部短期內「失敗」的作品。
當然,也不排除這部當下「失敗」的作品,可能在幾年或是十幾年後,突然能被欣賞和喜歡了,甚至被奉為神作,但在這個當下,它就是一部「失敗」或是沒能成功的電影作品,評分肯定高不到哪裡去,只有當它能被觀眾看懂和欣賞時,評分才有上升的可能性,比如《海上鋼琴師》剛出來的時候,觀眾和市場反應平平,但多年後,它已經成為了各大電影排行榜上的無冕之作,誰都不能說它不是一部好電影。
所以,哪怕評分機制在短期內可以受到觀眾口味和市場趨勢的影響,但是長期來看,一部好的電影終究會拿到一個高分。
同樣,也有當下受到觀眾和資本追捧的電影,收獲了超高人氣和票房,也不能說明它是一部好電影,而這一點一定可以從評分上反應出來,比如郭敬明導演的作品,亦或是《上海堡壘》。
最後再補充一點,一部電影,從它面向觀眾的時候開始,它就已經不屬於導演了,觀眾如何解讀如何理解電影本身,以及電影想要表達的深意,都不是導演可以左右的,也不能左右,如果在導演的理解里,他的電影有比大部分觀眾理解的內容更深遠的含義,但觀眾沒有感受到,那導演也強加不了給觀眾,這就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其實,從這個角度看,大多數觀眾打出來的分數,正好能反映出一部電影的好壞。
以上。
當然不行了。首先個人口味不同,別人的評價無法完全代表自己;另外,各個平台的評分者有不同立場,甚至存在專業黑或專業捧的職業評論者,他們向以自己的評分左右受眾的態度,你覺得可信嗎?
答案是否定的:一部評分高的電影並不能說明電影的好壞。現在的電影我把它分為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商業電影大部分都迎合大眾口味的欣賞水平以其牟取利益,自然很多人會給予高分評價,但也不否定一部分商業電影的質量。而一般藝術電影表現方式比較獨特,一般觀眾理解不了所要表達的內容,或者說不是大眾喜歡的類型,從頭到尾看得一頭霧水,興致不高,自然評分就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部好電影應具備哪些因素:
一、電影劇本
回顧過去,不難發現,受觀眾喜歡的電影往往都是一些能夠在劇情上充分抓住觀眾的電影,一部成功的電影都是從劇本開始的,劇本能真實的展現故事與人物角色,引領觀眾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潛在主題。
二、電影選角
電影選角也是一部好電影的關鍵,劇本再好演員不能表達出來也是白搭,好的演員會通過演技來傳達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把觀眾帶入故事情景,更容易讓觀眾了解電影的中心思想。
三、電影導演
好的導演對電影至關重要,一部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品質都由導演把控,好的導演不僅對故事、場景、剪輯要求特別高,這也催生了對美術設計、燈光、人物造型等要求的提高。不僅如此,好的導演能抓住演員的情緒,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與體驗能讓觀眾達到共鳴,感受演員的喜、怒、哀、樂、悲、恐、驚。
所以一部好電影,單純著眼於它的評分還遠遠不夠,至少還要關注這部電影的劇本 、演員、創作技巧和觀眾的共鳴。
能啊,一般好看的電影評分都高,教育意義或者經典的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經歷和想法還有興趣點不一樣,所以評分不一,一部電影就像咖啡,需要慢慢品嘗,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普遍情況下,我們會說豆瓣6分以下是「爛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確實是ok的,但並非不存在問題。
第一,你不可以將豆瓣的所有類型片放入同一個評分體系。
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普遍對超級英雄電影非常寬容——不僅僅是普通觀眾,影評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國隊長1》那個程度,基本上絕對在7分以上。比如說,上映時同樣都是8.2分的《銀河護衛隊2》和《愛樂之城》,但你應該知道這裡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一個降了0.1一個升了0.1)
不僅僅是電影類型,地域之間也存在差異。比方說,不得不承認,豆瓣觀眾對於目前的院線國產電影要求是有些嚴苛的。(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一部分國產爛片打負分都不足為過。)而我前兩天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單身日記》三部曲,這個類型的瑪麗蘇無邏輯意淫劇情,真的值得統一的7分以上嗎?再比如,前段時間看日劇觀察下來,事實上對日劇的打分體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國產劇的范疇,當然這也就包括韓劇英劇美劇,以及英美(主流)電影歐洲(非主流)電影印度電影等等等等。
實際上,地域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部電影,因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國情等等因素。例如《大護法》的8.0分,我們確實承認這部電影存在這樣那樣的硬傷,同樣題材在國外電影中也不乏優秀的案例,但這樣一部自分級且帶有寓言色彩的反烏托邦(or反極權)國產動畫電影打出這樣的分數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樣,《摔跤吧爸爸》9.1分確實有點虛高,但當你結合了印度國情,這樣一部帶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義的電影就值得人們深思和尊敬。
這其中又牽涉到了接下來要講的幾點問題。
第二,受眾范圍。一千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和十萬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與國劇甚至部分英美劇相比,日劇的受眾終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眾的美劇,單純的喜好顏值或者基情的觀眾在小范圍內的褒貶,這個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問號持保留意見的。再舉個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條》5.4分(五萬人評分),另一部差不多爛的《百夫長》6.3分(七千人評分),差了將近1分,但你並不能因此就說前者比後者更爛。實際上我覺得兩者敘事同樣垃圾的情況下,前者的視效甚至更勝一籌。但問題就在於,《刺客信條》是一部耗資巨大陣容強硬不論國內國外都有著巨大反響的作品,關注這部電影的不僅僅是演員以及編導們的影迷,還有大量原版 游戲 無比忠實的粉絲,他們看電影的角度對電影的預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規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級片(甚至現在只有粉絲會去看的電影)無法比擬的。
第三,說到底,評分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甚至影評人可能也只能說是趨向於客觀,而無法完全摒棄主觀。我們常常見到一種說法——「多一星為了xxx」「為xxx減一星」。這種情況多見於小眾電影,比方說第二點里所講的為「顏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參演的電影,雖然那部電影依舊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評中不乏「一星給xxx(我偶像)一星給xxx唱的主題曲」…可問題是,他真的值得這一星(即兩分)嗎?他的演技有多好嗎?……所以憑什麼呢?就憑粉絲多嗎?當然,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對於《BJ單身日記》的想法,這都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並不能代表任何人。歸根結底,這是因為豆瓣的觀眾並非普遍擁有專業知識的影評人,且即便是影評人,也並不百分之百的等於權威,等於標准答案。我也經歷過豆瓣5.0的電影我覺得好看,8.9的片子我覺得一般,但我並不因此而懷疑自己的判斷。
看電影其實是自我 探索 的過程,分數雖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確實是接觸好電影的捷徑。然而當你要對電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獨特甚至獨立的認識見解則是一個沒有捷徑的過程。
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我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並沒有千篇一律的評判尺度。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
第一,評分不能代表一切。現在很多電影網站都開通了評分功能,但是評分僅能代表觀看了這部電影的人有部分進行了評分,還有一部分即使是觀看了這部電影很可能並未參加評分,我個人就沒有評分的習慣。另一方面,沒有觀看這部電影的人肯定就不會在網站評分了。這就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網站上的評分僅代表一部分人的喜好,不具普遍代表性。所以,這部電影是不是優質的電影,和網站評分的高低關鍵性很小。
第二、一部電影票房的高低也說明不了問題。我們知道一部電影票房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投資這部電影的朋友能從中獲利的情況,是獲利了還是虧本了。一部電影的票房很高,我們只能說這部電影很受一部人歡迎(這部分人是指購票觀影的人),但是並不能就此評判這是一部好的電影。另外一部電影票房高還可能是宣傳力度大帶來的效果;同理,一部電影的票房很低,我們只能說這部電影不太受觀眾歡迎,也有可能是宣傳不到位造成的,但是不能據此評判這不是一部好的電影。
所以,我們在評判一部電影好壞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的不同,那就是受歡迎不等於優質,不受歡迎不等於劣質。這是兩對完全不同的概念。當然了,也有很多電影評分很高、票房很高同時又是一部好的電影。
綜上,評判電影不應該從評分和票房高低作為基本依據,我認為這,更應該從劇本情節、演員專業度,傳播的主流價值觀等方方面面加以考量。
目前是互聯網時代,評分高低關繫到觀眾選擇看哪一部電影,造成影片好壞錯亂。
一、評分受很多因素影響,很難反映電影的真實水平
1.可能有些影片的好壞不是由真實的觀眾投票決定,是一個個的互聯網平台決定的。
2.電影廣告宣傳力度,也對電影的好壞起到一定的作用。
3.電影的命名及明星的知名度對電影的票房及評分也有一定影響。
4.對於有一些評分不是很高的作品我們都選擇不去看,但評分低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作品嗎?
例如:周星馳的作品想必現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話西遊》這部經典的影片了,但是這部電影在剛剛上映的時候收視票房卻非常的慘淡,甚至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這部劇到底是在講述喜劇還是在敘述愛情。 由於票房慘淡, 最後星爺的公司也因此而倒閉了。所以評分的標准有很多,就不一一敘述了,主要是根據大眾的欣賞水平及 社會 背景來決定的。
評分受很多因素影響,很難反映電影的真實水平,比如廣告宣傳啦,口碑啦,電影名字起得好壞啦,有沒有明星啦,還有水軍多不多啦,能影響評分的因素太多了。個人覺得前期反應是比較客觀的,還得看中期評分
現在電影評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准,就大眾評分而言,豆瓣評分還算是比較能代表電影真實水準的,所以豆瓣評分成為了許多觀眾,參考影片質量的標准之一。
有網友說,如果不看豆瓣評分,我們還能看什麼呢?因為你根本找不到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評分網站。在貓眼評分上,《空天獵》這部影片也就是個不及格的水準,而居然有8.7的高分。《追龍》,《羞羞的鐵拳》更是達到九分,《縫紉機樂隊》居然也有9.3分。 而在豆瓣評分上《羞羞的鐵拳》只有7.5分,《追龍》7.6分,《空天獵》更是只有7.8分。
其實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豆瓣還是imbd或者爛番茄,任何一個評分平台都不可能完全定義一部電影的好壞。只不過豆瓣代表了大眾偏專業的看法,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豆瓣,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大家都公認的評分平台。而且在自媒體時代到來的時候,許多大v就用豆瓣的評分來做標准,來評定一部電影的好壞。不管你是不是專業影評人還是街邊賣豆瓣的大叔都可以評分,而且兩個人的評分最後都會消化近全部人的評分中,處於平均人頭數最後的一個平均分,這種評分機制是越多人評分越公正。
豆瓣評分者真實,平台扎實,不受外界影響。 豆瓣在電影剛剛上映時,就有可能會出現水軍刷分的現象,但隨著評分人數上升,口碑也會有一個相對公允的體現。最好地方就在於電影評分有一個持續運動和發酵的過程。
近年的評分遭到大量的水軍充斥在其中,刷分拉仇恨很多,漸漸被人感覺評分是一種笑話,但例如以前的老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等,這些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值得相信的,因為這種電影沒有利潤可賺,沒有必要去購買大量的水軍去拉低分數。
豆瓣不參與電影發行,而豆瓣影業參與製作的電影又少,豆瓣的售票業務市場佔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豆瓣和電影片方基本沒有任何利益瓜葛,而豆瓣為了維護自己評分的客觀公正,與水軍處於對立面,堅決打擊水軍刷分的行為。畢竟沒有一個平台是權威和標准評判,一部電影還需要綜合衡量比較好,畢竟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E. 關於電影評分的比較,你怎麼看
發現好多人都把電影分類為商業片和文藝片,但其實文藝片是很小眾得,並不算多,大多把劇情片理解為文藝片,網路文藝片:中國《陽光燦爛的日子》《霸王別姬》《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蘇州河》《泥鰍也是魚》《甜蜜蜜》《十七歲的單車》《孔雀》《三峽好人》《茉莉花開》《牽牛花》《我們天上見》《半生緣》《重慶森林》《花樣年華》。
其中《霸王別姬》和我們常說得《活著》。《霸王》是文藝片、劇情片,側重文藝。《活著》是劇情片、家庭片,側重劇情片。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霸王》所代表藝術成就和評分高於《活著》。
通常電影常見得分類:劇情片,動作片,科幻片,愛情片
通常評分:劇情片低於文藝片,動作片科幻片低於劇情片。
通常票房:文藝片低於劇情片,劇情片低於科幻和動作片。
但並非所有得科幻片動作片評分都高不了,比如《魔獸》得導演鄧肯瓊斯早年的《月球》在科幻的劇本架構下,選了一個引人發思得劇情故事。
F. 豆瓣電影的評分標準是什麼有何演算法
豆瓣的注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麼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裡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後四位,被四捨五入掉了。
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
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匯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豆瓣簡介
豆瓣(douban)是一家社區網站。網站由楊勃(網名「阿北」)[3]創立於2005年3月6日。該網站以書影音起家,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信息,無論描述還是評論都由用戶提供,是中國Web 2.0網站中具有特色的一個網站。
網站還提供書影音推薦、線下同城活動、小組話題交流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品味系統(讀書、電影、音樂)、表達系統(我讀、我看、我聽)和交流系統(同城、小組、友鄰)於一體的創新網路服務,一直致力於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用的事物。2012年,豆瓣閱讀上線,開始進入網上電子書版權領域。
(6)關於不同類型電影評分的分析擴展閱讀:
豆瓣其他產品
1.豆瓣FM
豆瓣FM是你專屬的個性化音樂收聽工具,打開就能收聽,可以用「紅心」、「垃圾桶」或者「跳過」 告訴豆瓣FM你的喜好。豆瓣FM將根據你的操作和反饋,從海量曲庫中自動發現並播出符合你音樂口味的歌曲,提供公共、私人和紅心三種收聽方式。在紅心兆赫離線也能收聽。
2.豆瓣讀書- 豆瓣讀書自2005年上線,已成為國內信息最全、用戶數量最大且最為活躍的讀書網站。我們專注於為用戶提供全面、且精細化的讀書服務,同時不斷探索新的產品模式。到2012年豆瓣讀書每個月有超過800萬的來訪用戶,過億的訪問次數。
3.豆瓣閱讀
豆瓣閱讀是豆瓣讀書2012年推出的數字閱讀服務,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Kindle等桌面和移動設備,自2012年5月7日作品商店上線以來,商店作品達600餘部,用戶評論3000餘篇,有50萬用戶購買過付費或者免費作品。
豆瓣閱讀的現有內容涵蓋了小說、歷史、科技、藝術與設計、生活等多種門類,定位為短篇作品和圖書於一體的綜合平台。
4.豆瓣音樂
豆瓣音樂是中國最大的音樂分享、評論、音樂人推廣社區,擁有最完整的全球音樂信息庫、最權威的用戶音樂評論,和最具創造力的獨立音樂人資源。匯集90多萬音樂條目,包括小凡say、幼稚園殺手、MC光光、呆寶靜等21000多位獨立音樂人入駐,2011年全年平均每5分鍾誕生一首原創音樂,覆蓋粉絲超千萬。
5.豆瓣同城
豆瓣同城是國內最大的線下活動信息發布平台,包括音樂/演出、話劇、展覽、電影、講座/沙龍、戲劇/曲藝、生活/聚會、體育、旅行、公益……專注於一線城市業餘生活方式。
6.豆瓣小組
豆瓣小組於2005年上線,定位於「對同一個話題感興趣的人的聚集地」,至今已有30多萬個小組被用戶創建,月獨立用戶超過5500萬。內容包括娛樂、美容、時尚、旅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戶在這里發布內容,同時也通過互動或瀏覽,發現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G. 為什麼IMDB上的中國電影的用戶評分都非常兩極化。 有很多滿分也有很多最低分。
一部分是因為時代的不同的造成的價值觀不同
比如說我們的<活著>跟<霸王別姬>這樣的電影
其實他是非常好的電影
特別受那些老一點的人群歡迎
因為他們經歷過
但是年輕人不喜歡
他們喜歡像變形金剛這樣的商業電影
還有暮光之城這樣的愛情片
他們比較「陽光點「
還有的就是憤青的偷拍
就是一部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的好片
也會有憤青去給他0分的
另外我覺得你可以看一下IMDB的平分方式
以《魔戒1:護戒使者》具體分析。圖1為魔戒1的所有評分者的分數的一個條狀統計圖。 圖1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分數段的大致比例,比如這兒就可以發現,超過一半的人是打滿分的。
圖下面有兩個分值,一個是算術平均值(arithmetic mean),一個是中值(median)。算術平均值大概就是平均數,中值是統計學中的中間數值,該值和比它大及比它小的數值是等差的。而最後我們查到的分數卻既不是算術平均值,也不是中值。
IMDB的分數的計算方法應該不是就做一下平均就ok了,在它的網頁上也提到了它的計算方法是保密的。不過imdb top 250用的是貝葉斯統計的演算法得出的加權分(Weighted Rank-WR),公式如下:
weighted rank (WR) = (v ÷ (v+m)) × R + (m ÷ (v+m)) × C
其中:
R = average for the movie (mean) = (Rating) (是用普通的方法計算出的驕?鄭?br>v = number of votes for the movie = (votes) (投票人數,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經常投票者才會被計算在內,這個下面詳細解釋)
m = minimum votes required to be listed in the top 250 (currently 1250) (進入imdb top 250需要的最小票數,只有三兩個人投票的電影就算得滿分也沒用的)
C = the mean vote across the whole report (currently 6.9) (目前所有電影的平均得分)
另外重點來了,根據這個注釋:
note: for this top 250, only votes from regular voters are considered.
只有'regular voters'的投票才會被計算在IMDB top 250之內,這就是IMDB防禦因為某種電影的fans拉票而影響top 250結果,把top 250盡量限制在資深影迷投票范圍內的主要方法。regular voter的標准不詳,估計至少是「投票電影超過xxx部以上」這樣的水平,搞不好還會加上投票的時間分布,為支持自己的心愛電影一天內給N百部電影投票估計也不行。
因此,細心的人可以注意到,列入IMDB top 250的電影,其主頁面上的分數與250列表中的分數是不同的。以魔戒1為例,它在自己的頁面 中的分數是8.8,而列表中是8.7。一般250表中的得分都會低於自己頁面中的得分,越是娛樂片差距越大。這大概是因為regular voter對於電影的要求通常較高的關系。)
而IMDB的過人之處不僅僅在於這兒,它除了給出分數,還給了一個更詳細的投票人的列表(圖2)
這個chart根據年齡、性別、國別等不同的情況,列出了不同的分數chart。而且你點擊每個選項,上面(就是圖一)都會出現一個不同的chart。這個其實是比較有用的。比如你在要選擇動畫片的時候,就應該點選一下小於18歲,或者30-44歲這個選項看看他們的評分,因為他們才是這部電影的最大觀眾群,其他人的分數都是僅供參考的。
碟報員或者我們在選擇影片的時候,可以不僅僅看個總得分,多花一點時間,看看影片各個年齡段的得分會更有幫助的。有些影片我們覺得不好看,但是分數很高,你也可以參照一下,「us users」和「non-us users」這部分的數據,如果美國投票用戶遠遠大於海外用戶,那說明此片的確是有相當重的美國文化底蘊的,不覺得好看也是正常。相反的,如果我們覺得不錯,但是IMDB的分數很低,這也許是老美的評分人數多,打的分低,就把總分給拉下來了。
從魔戒1的得分截圖可以發現這部影片的確是各個年齡階段都很喜歡,分數都打的很高的。
250佳片是IMDb很受歡迎的特色,裡面列出了注冊用戶投票選出的有史以來最佳250部電影。只有供影院播出的影片可以參加評選,而短片,紀錄片,連續短劇和電視電影不在其列。用戶在從"1"(最低)到"10"(最高)的范圍內對影片評分。得分經過數學公式(登在列表末尾)的過濾而生成最後的評定。為了保護結果不受惡意投票的影響,資料庫使用了數據過濾機制以及最小投票數量限制(目前為1250票),以得到「真實的貝葉斯概率結果」。並且,只有「經常投票的用戶」的投票被記入結果,為保護公平性,成為該類用戶的條件是保密的。
該榜因其綜合廣泛性以及不時的令人吃驚而受到矚目。上榜的電影中有老電影比如大都會(Metropolis,1927年),也有新電影如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年)。有流行影片比如得到超過32萬次投票的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2001年),也有少有人問津的影片如不到1萬張投票的小私家偵探(Sherlock Jr. 1924年)。排行榜包括了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如黑色影片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1944年);科幻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3年);音樂片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年);西部片黃金三鏢客(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1966年);動畫片機器人總動員(WALL·E,2008年)等等。榜上還有一些影片是本身並未大受好評但卻在專注的影迷群體中有廣泛的追隨者的比如死亡幻覺(Donnie Darko,2001年)。迄今為止肖申克的救贖(台灣譯名為"刺激1995")、教父、教父2為排名前三的電影,也是榜上僅有的評分超過9.0的影片。
這些條件是否能提供一個公正沒有偏見的排行榜是有爭議的。比如,新近上映的影片總是容易從一見鍾情的影迷那裡得到較高的評分,而這與成功影片應該經得起反復觀賞的觀念是不相符的。因此,有時新上映的影片沖進250最佳影片榜,甚至前100名,但隨著更多觀眾的評分和重復觀看後的評分而退出榜外的情景就十分常見了。另外一種對該榜的主要批評則是它反映的只是影片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體現對影片歷史和藝術的客觀知識。但實際上,在評論家年度評選和歷史影片評選中名列前茅的影片通常在最佳250部影片中通常也都排名很高,讓人不禁懷疑影評人與觀眾的觀點是否真有那麼不同。
在IMDb上還有最差的100部影片榜,用基本相同的方法投票產生。
H. 對於影視劇的豆瓣評分你是怎麼看的
我從來都是先看電影,之後再去看影評。
通過我長期看豆瓣評分,我發現以下一個特點:
新上市的國產電影,評分往往不靠譜。
因為新上市的電影,往往發行方會雇很多水軍來炒作票房的,豆瓣無疑是國內最大的目標之一。所以,我看很多國產片剛上市的時候,這時的豆瓣的評分根本不能看,各種極力吹捧,然後套路你去電影院,觀後就會感覺身體被掏空。之後豆瓣上的評分很快就開始下降,經常會在一周內,從8分降到4分。這應該是水軍刷出來的。但電影上映一段時間後,這個分數就比較靠譜了。
這就是我的經驗,你們怎麼看。
我認為某瓣評分對影視劇有一定影響,但並非絕對影響。
某瓣評分:最大爭議在於,大家懷疑由於評分機制不合理、受到水軍影響等原因,豆瓣評分很容易高估或者低估了一部電影,不能真正反映群眾的觀影評價。
那我講一個事吧,我在某天無意間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視頻。是關於王晶導演的一個采訪,主持人讓王晶導演評論下電影市場,他就說,現在的電影只要是找小鮮肉的電影基本很差,因為大部分片酬給了所謂的明星,導致電影成本上升,後果是電影做出來的效果就很差。
1.那麼為什麼一般影視劇都會邀請小鮮肉哪?
2.大家為什麼會質疑某瓣?
你可以自由發表有關書籍、電影、音樂的評論。可以搜索別人的推薦,所有的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由用戶產生和決定,甚至在某瓣主頁出現的內容上也取決於你的選擇。 這些官方的解釋,大家也知道某瓣是什麼樣的一個網站了吧。那麼我們繼續,我們都知道蘋果手機很好,但是你不能保證你的用戶就一定好啊,同理也可以推出豆瓣評分很好,但是你不能決定用戶就一定很好是不是?有些人又會說,某瓣的用戶都是大學生什麼什麼的,但你也要清楚用戶人太多,管理又是一個問題,自身而言,豆瓣封掉太多水軍,那麼公司少了收入,這樣不好吧。那總結一點吧,某瓣數據有一定作用,但不保證絕對。
最後在總結下,一個好的影視劇有很多方面要看,導演,宣傳,演員,劇本等等。(某瓣大家應該懂什麼意思)
豆瓣的創立原就是為了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信息,而且一切的評論都由用戶自發自主的發出,反映了大眾對這些書影音的真實看法。相對來說豆瓣的評分還是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值得參考的。
近年來,豆瓣因為個別影響力較大的小組而被逐漸妖魔化,有人提出豆瓣的影視評分是靠水軍刷上去的,質疑豆瓣的評分機制。但是綜合來說豆瓣依然是國內較為權威,具有參考性的書影音評價平台之一。
當然,豆瓣的評分也存在一些「潛規則」,豆瓣的用戶都偏愛一些冷門的、小眾的文藝電影,對於這類電影的評分基本偏高。而對於大火的一些電影卻相對嚴格,對於這類電影的評分基本偏低。無論是偏高或偏低差不多都是在基準線上的,到底電影怎麼樣還是要看觀眾自己對電影的感受。
相對來說,比較權威,但也有黑色地帶,一部影片的好壞,要自己親身看過才知道,別人雲亦雲
我一般不看豆瓣評分,劇情喜好因人而異,類型決定觀眾,比如我不愛看愛情片不代表愛情片不好看。
豆瓣那叫小清新的集散地兒,除了美劇和英劇還算上得了他們法眼以外,大路貨啥的都沒意思了。再說批判能出位。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影視劇的豆瓣分,個人的觀點如下:
在豆瓣上看電影的評分,就像問別人一個人長得好不好看:評分高的人五官肯定標志,但你也可能不喜歡;評分不高甚至有點低的,也會有亮點所在,可能恰巧你就喜歡那個亮點。
比如2019年初的《知否》、年中的《親愛的,熱愛的》、《小歡喜》、《長安十二時辰》,年末的《鶴唳華亭》、《慶余年》,引起較高熱度的國產劇還挺不少的,但是豆瓣評分到9分的,卻沒有。
又比如你剛剛看完一部電影,覺得回味無窮,相當精彩,滿分五顆星忍不住想給六顆,結果跑到豆瓣一看,且不說只有六點幾分,那些千字長評更是把電影貶得一無是處。這時候你開始懷疑自己了:這個演員好像真的演技一般、電影表達的意思好像是少了點兒、我還不夠高端,總是很容易就覺得這個或是那個電影都還不錯,以後評分還得吝嗇一點兒……甚至你會把剛剛給的五星好評悄悄換成三顆星,還自己告訴自己,除了豆瓣top250,哪來那麼多五星電影,以後給分得嚴厲點兒!
又可能你看到豆瓣有個評分特別高的電影,你慕名而至,卻失望而歸,發現並沒有那麼好看,自己並沒能跟電影產生共鳴。你看了看那些「影評家」的長評,發現他們對影片的分析已經上升到了拍攝手法的角度,對劇本的欣賞已經上升到了藝術鑒賞的級別,甚至演員在哪個片段連續皺了幾次眉頭,都被拿出來誇獎一番,說是到了非拿影帝不可的境界。這時候你才「恍然大悟」,不是電影不好,而是我還沒有達到影評家這種職業水平,我看電影看個樂呵,人家看電影可是拿著筆拿著紙,邊看邊分析啊!
因此豆瓣評分作為一個參考,雖然有它的價值,可不要讓它左右了你對電影的主觀思考和觀影之後自己的見解。也許你對一部電影產生的共鳴和你自身獨有的生活閱歷有關,那麼那些自以為是的「影評家」的千字長評大可不必在意。
而且永遠不用去在意到底有沒有看懂一部電影,因為電影本身並不是讓觀眾去懂它,也並非所有的導演都想過去拍一部讓所有人都能懂的電影。
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是最好的,要明白你看的是電影,不是在做閱讀理解。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豆瓣評分現在越來越成為粉絲控評的一個地方,我越覺得影片要自己去看才能自己評判是不是好看。無論是甜寵還是燒腦的電影,我相信總會有一個點是戳中觀眾的心。我不想成為人雲亦雲的一員,所以每次我去電影院的時候,絕對不去看豆瓣評分。前期看評分,你就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看的時候就可能很片面的感知到影片表面的東西。經常思考思考,大腦才不會生銹吧
你好,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每部影視作品出來後就會受到議論,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每個評分平台的分值,只能說明它在這個平台的受眾眼裡是否優秀。
豆瓣評分只是豆瓣的受眾評出來的,不能代表全部人,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觀影者都會去豆瓣做評分,只能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加上還有水軍的參與這個評分就很容易出現高估和低估的情況。
其實視頻網站也都自己有評分機制,你會發現同一個作品在不同的平台分值是有些許差距的,比如愛奇藝和騰訊視頻自己優酷和豆瓣做比較。
舉個例子:《師父》這部電影在豆瓣和優酷上的評分雖然都是8分以上的高分,但是差距接近一個檔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平台的受眾有一定的區別。
所以,豆瓣評分可以大致看出一部分觀影者對這個作品的看法,但不能代表全部,是好是壞還需要自己去判斷。謝謝
剛好我最近在整理我看過的電影,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
5分以下並不是全不能看,《長城》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前沒有看《長城》時,只是在豆瓣看了一些點評啥的,以為真的像豆瓣上面說的一樣是『傳奇爛片』,大概在上個月,我把《長城》看完了。
說好的『傳奇爛片』呢?,說好的『張藝謀已死』呢?為什麼我覺得還挺好看的?——不行,我是一個高質量豆瓣用戶,不能被這種電影帶偏........
最後還是打了五星,不是說這部電影值五星,我這五星是為黑電影打的,真心覺得不值,類似的還有被黑死的《擺渡人》。這兩部電影,我摸著良心這兩部電影上5分絕對沒有問題。但好像是輿論搞臭了這兩部電影,類似的電影還有一些,就不一一說了。
關於豆瓣高分電影和低分電影區別就是,這部電影有沒有解讀性。豆瓣人有個毛病,就是喜歡解讀電影,就算本來毫無意義的電影都給你說的出大道理,當然也有可能是觀點不同。
高分電影中有沒有過譽電影? 有!當然有,而且不少。最最最最水的,我認為是《大話西遊》系列和《瘋狂動物城》都排進了前20。《大話西遊》兩部,靠的是情懷打動人,然後你就不知不覺被帶偏打高分了。而《瘋狂動物城》靠啥,能得9.2分?cp兔子和狐狸?萌萌的樹懶?我真不明白。
不得不說豆瓣用戶素質降低了不少,噴子隨處可見,讓人懷疑豆瓣真的還可信嗎?還有豆瓣評分大部分都是被媒體牽著跑的,上面我舉例的就是最好的證明。讓我感覺豆瓣評分都不是真正按自己的想法去評的,比如你看了電影,心裡想著要打五星或四星,但看到評分只有45分,你會怎麼想?折個中吧!打三星,不要不承認,我以前也是這樣打分的。IMDB對豆瓣評分也有影響,尤其是前250。
都說豆瓣崇洋媚外,的卻是的,有那麼一點,當是仔細想想也理所當然,《自殺小隊》我認為比較差,但在豆瓣上也有5分以上,為什麼?——因為他們有最好的特效,最好的化妝,還有一群演技不差的演員,哪怕是劇情在差,有特效看,有美女看,也不至於打太低。但反觀中國電影,要啥沒啥,還不以為然,醒醒吧!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中國評分較高的電影,一般都是劇情片,或者是藝術性很高的電影,沒有大製作,為什麼?——因為有些人知道,中國能拼的就是文化,劇本,藝術。特效跟國外比真的不止差一星半點。為什麼說豆瓣喜歡國外電影,因為中國爛片是真的爛,國外爛片至少有特效過眼癮。
寫了這么多,思緒也挺亂的!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個人的見解,不喜勿噴。感覺大家能耐心看完,有什麼問題可以評論出來。
I. 如何看待豆瓣國產電影刷分情況
我自己覺得豆瓣評分很特別,特別在於,類型不同,評分不同。分類型來看豆瓣高評分重災區紀錄片 動畫 各種劇集 綜藝節目低評分重災區喜劇 恐怖片 動作片其中,國外評分基本高,國內評分基本低。文藝片基本高,商業片基本低。
評分人數在10000以上往往分數客觀,如果只有1000人左右評分,往往他們都是該類型或導演的粉絲,情緒化評分比較嚴重。這也就是商業片評分吃虧的原因。2.新片往往評分虛高或偏低 除了水軍刷分 腦殘粉打五星之外,還有在上映之前人們根據片名 導演名 可以很吸引人們。
作為營銷人員,這種做法值得一試,也說明豆瓣平分的地位目前已經相當重要。營銷成本極低!
我們的評分可能會因為受眾面和體裁,所以評分不可信。因為帶著你童年的回憶,所以評分五星。因為重名或者被認錯名,你可以通過豆瓣,找到一部電影,讓你發現生命的意義。你也可以通過豆瓣,找到一部電影,讓你喪失生存的勇氣。分數背後的真諦。你對電影的評價,不僅在於分數,也在於,你的心。
J. 從《擺渡人》看如何看待電影評分以及如何評價電影(
電影這種媒介,發展至今,看電影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消遣的常態,只不過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會加入個人的情緒在裡面,這是很多人無法避免的——我也無法避免。
只能盡可能去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
理性是什麼?
德國哲學家康德寫過一本《純粹理性批判》,希望用最理性、最客觀、最富有邏輯性的語言來表達和解釋闡述自己的觀點。
綜上來說,理性就是全面但不偏激、深層次但不拘泥於思維窠臼,在表達的過程中大多數都是站在「上帝視角」觀看事物,而不是主觀的、情緒化的去理解整個事件。
比如經常提到的「謠言」,就是以訛傳訛的結果,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潛意識中的主觀思考就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將別人的思維當做自我思考結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加以簡化、分析,去粕取精,以此來充實自己,而是利用這種謠言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來達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輸出。
這是很多人製造謠言並散播的一個很大的目的。
我們不可能完全去除掉自身感性的部分,所以純粹的理性是不存在,人類創造的任何詞彙都是具有偏見性的。
電影自然也是如此。很多電影的評分評論偏激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不是因為電影不好,而是因為可怕的主觀潛意識作祟和傳統觀念難以改變的結果。
這是前提。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擺渡人》這部電影。從電影的角度來探討評分和評論這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如何來進行以上兩者的實踐。
評分可以說是一部很客觀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個很主觀的事,這得看個人,但是從客觀來說的話,在評判一部電影是好是壞之前,自己心裡要先對這部電影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得知道為什麼之後才能明白該怎麼做。
影視評論也是如此。
僅從我個人談,我認為影視評論需要進行電影的劃分,將故事拆解成結構、風格、形式、意識形態等等等等,然後在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而且我認為,在評論一部電影之前,至少要看兩遍電影,第一遍是了解,第二遍是觀察,而第三遍,則是跟著寫稿的速度,進行拉片分析。
而且,無論是好的電影和差得電影,都是對自我思考有提升的,好的電影能讓你更好的辨識電影的審美,而差的電影會讓你明白為什麼差和差在什麼地方,所以對於電影我一般來者不拒。
正題
電影是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改編的,我沒看過這部小說,所以只從電影入手,為了理清順序,我們將整個電影分成幾個部分來解析。
第一個部分就是影片的意識形態。在一般的影視評論文章中,最重要的就是將影片拆開的過程,解析一部電影就是做一場手術,任何細節都不能錯過,任何解析都要先有自己看懂的前提。
意識形態
粗略的講的話,就是影片的價值觀和主題。電影《擺渡人》整體來說是一部很完整的片子,開頭就已經提出了一個前提:「擺渡人」:渡人渡己。
擺渡人的職責就是帶人上岸,離開痛苦和悲傷。
所以,影片主要通過三個故事來進行意識形態上的展現。
第一個故事,就是梁朝偉所扮演的陳末和杜鵑所扮演的何木子的愛情戲碼:兩個人的愛情從相識,到相遇,再到相知,相離,一氣呵成,正好應了喜劇電影悲劇內核的這個主題。
中間穿插的一系列無厘頭和搞怪鏡頭的展現,讓人有點出戲,但是主要還是想突出整部電影的喜劇色彩,只不過在我的眼裡卻變成了一種惡意的諂媚。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金城武扮演的管春和張蓉蓉扮演的毛毛的愛情戲碼,影片借用了台灣老一代影片和電視劇的表現手法,將整個片段附著上了一層濃濃的台灣偶像劇味道,情節老套,但是風格鮮明。
第三個故事,則是關於楊穎扮演的小玉和陳奕迅扮演的馬力的,這是影片中唯一一個一開始就是暗戀戲碼的愛情故事,故事講述了小玉的暗戀故事,故事的視角也是從小玉視角出發的,但是殊途同歸,電影中這個故事最後也是走向了自我救贖的主題上來了。
當然,中間又穿插了幾個小故事,但是整個故事的走向仍是通過這三個故事來展現的。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故事的主題都是愛情的得到和失去,同時也探討了關於「愛情意義」這個話題,故事中梁朝偉所扮演的陳末是一個貫穿整部影片的人。
影片從開頭的時候就進行了一個時間跨度極長的片段拼接,將梁朝偉所扮演的陳末的故事作為一個誘發事件,來進行整部電影的鋪墊,為什麼這么說呢?
在電影的一開始,先是鋪墊場景,然後再是鏡頭上的展現,帶出了三個故事中的三個主人公,這相當於對電影進行了一個整體的大致描述,這樣描述的好處在於能夠將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戲劇沖突和人物性格進行粗略的建置,使得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更好的代入情感。
這是王家衛和導演張嘉佳下的一步非常好的棋,而且,這步棋大部分都該歸功於王家衛導演,無論從影片的風格還是意識形態甚或是對白來說,這部片子的靈魂都是屬於王家衛的,而張嘉佳則更像是那個掛名的人。
而在這個過程中,陳末的故事是整部片子中最能展現電影意識形態的段落,所以王家衛選擇陳末這個角色來打開通往整個電影的「大門」是非常巧妙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陳末在片子中所說的那一段話:
因為要接何木子下班
所以這個城市的一年四季
是什麼樣子的
我知道杜鵑花開
何木子臉上有最美的表情
我知道大雪紛飛
何木子手心我應該保護的溫度
當她喝了酒的時候
我知道她心跳的速度
我無法忘記
她在我耳邊的呼吸
就像春風在說
我愛你
在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腦中想到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王家衛《花樣年華》,這樣強烈的個人風格的展現,我不知道除了王家衛,還有誰能夠做到。
我們常說,見字識人,一個人的風格形成之後是很難改變,在這部作品中,雖然導演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但是其實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其實這是一部屬於王家衛的情感故事,講述的,也是屬於王家衛的愛情和人生。
之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影片的結構和形式入手,仍是在意識形態這個大主題之下,談談這部電影的結構和形式有什麼缺點以及優點。
結構與形式
在意識形態里,我們探討了影片的三線敘事的結構,又知道了這三條主線是通過陳末的一條線來貫穿起來的,如果用文本結構來表現的話,這部電影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由陳末入,再由陳末出。
故事給我的感觸並不大,因為整個故事是非常平淡甚至是無厘頭的,而且三段故事如何客觀來說,除開陳末的旁白將三個故事連在一起之外,幾乎是沒有任何關系和瓜葛的,但是三個故事的形式卻都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作為引線,來表達「擺渡人渡人終渡己」這個主題的。
這樣說可能很難理解。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香港電影《樹大招風》
三個BOSS的故事和電影《擺渡人》正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電影《樹大招風》三個boss之前傳言合作過一次,這第一次的合作謠言就是他們互相認識的前提,也正是通過這個前提,影片開始講述整個故事,進而將電影分成三線,講述了自第一次合作之後三人不同的生活歷程和辛酸苦辣,在影片的最後又回到了合作的主題上——影片最終三人有意向進行合作,然而到最後卻支離破碎,無一人保得周全。
同理,還有一部電影就是我之前寫過的《無恥混蛋》,和《擺渡人》一樣,故事在進行展開的過程中都是進行了場景和人物的鋪墊的,但是在影片發展的過程中故事的雜亂影響了整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致使整部電影的風格被削弱的幾乎像是在無病呻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我寫過的這篇文章,對我總結的結論有一個較深的印象。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擺渡人》這部電影遇到了一個極大的問題,雖然應該在結構上非常規整,劇本的完成度非常高,這得益於王家衛導演高超的編劇功底(王家衛導演做導演之前本是編劇出身),但是,在形式的表達上,卻顯得非常的雜亂。
既然說到雜亂,肯定是有據可依的:陳末的故事,採用的是王家衛的影片中對白和鏡頭的風格,而毛毛的故事,則又採用了台灣式的風格,具體是那種風格我說不清,但是卻可以感受到那種濃烈的寶島風格,對比陳末故事中所展現出的「意識流風格」的形式展現,這個故事所展現的則近乎是無厘頭和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綜合體,兩個對比太過明顯,讓人很難去進行心理上的風格過渡。
再者,就是關於馬力和小玉的戀愛故事,這個故事很實在,可以看出來導演想要給大家展現關於大陸式的風格的一面,包括「鮮肉」、「追星」、「暗戀」等等,都是很多人生活中場景的幾個話題。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整部片子像是一個大雜燴,混雜了三種不同地域風格的故事,意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迎合三種消費人群,這樣帶來的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雖然影片的意識形態的展現(渡人渡己)在某些方面挽救了電影,但是仍然避免不了電影本身口碑全面性的崩塌,但是從鏡頭和劇本的角度入手的話,這又絕對不是一部爛片,王家衛的感情和回憶融入在了這部電影里,但是電影本身的混搭毀了這部電影。
音樂
這是一部高質量的爛片,尤其可以從音樂中得出這個結論:開頭是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的片頭曲,中途是劉偉強電影《無間道》的插曲,中間又穿插了多部經典原曲,使得整部片子懷舊感濃厚,看一部電影彷彿走過了半個人生。
最後再說一點題外話。
說到了混搭和大雜燴,我之前在其他文章里經常提到一個概念,叫做「類型雜糅」,客觀的說,《擺渡人》這部片子是一部非常規整的雜糅的片子,理當說是一部質量還不錯的片子,尤其是從結構入手的時候。
但是!
注意這個但是。
但是,類型雜糅可以,但是風格雜糅就很難受了,尤其是在一些大導演的片子里,風格雜糅是非常要命的事情,姜文和昆汀的作品辨識度高,個人風格也非常強烈,新晉導演畢贛意識流風格的作品和詩意生活的鏡頭具象化展現的形式就是畢贛的個人標簽,王家衛導演意識流風格和魔幻主義色彩的講述方式就是他電影中所表現出的個人風格。
這就像是習慣一樣,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尤其是在這種習慣根植於大腦迴路之後。
所以說,這部片子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張嘉佳與王家衛導演的合作上,要麼張嘉佳自己導演,也就是一部爛片,要麼王家衛自己導,形式和風格會更加突出,不至於會變成現在這樣。
可惜了一個好的電影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