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跨文化交際愛情電影分析

跨文化交際愛情電影分析

發布時間:2022-09-01 15:28:00

㈠ 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

這個問題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對語境的依賴程度不同來解釋。


中國文化是高語境文化。也就是說話的時候言語交流相對較少。語境可以傳達的信息,大都認為沒有必要再用嘴講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夫婦之間較少聽到「我愛你」!丈夫下班回家了,桌上一碗熱騰騰的飯就能傳達這個信息。 關系較近的朋友之間往往也不直接說「對不起」來道歉,尤其是男性之間。用行動來表達歉意的較多。說簡略一點就是中國人不喜歡過於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觀點等。


而美國文化是低語境文化,也就是交際時大部分信息是通過語言來傳達的。一部美國電影裡面聽到10次以上「我愛你」是常事。包括父母在孩子睡覺前到他們房間去,親一下,說聲晚安,關燈再離開。這都是比較直接的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在英漢互譯的時候,常有經驗之談說漢語一般時間地點在前,而英語是主謂結構在前,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那麼這和此案例有什麼關系呢?


這種文化差異就導致有些情況下中國人所說的話,並不是內心真實所想。「薄酒」保不齊定睛一看都是茅台也說不定。中國人初到到美國的時候,到他們家庭去做客。往往主人問:「想喝茶嗎?」 中國人肯定是「不必麻煩了。」 問題是美國人不會再去問第二遍,第三遍。他們會相信你所說的第一遍,這樣好多客人就口渴著度過這段時光。


而美國人往往是: i mean what i say.我所說的,即是我所想的。 所以在這個案例里,美國人不理解中國文化中客套話的做法,認為這個中國人真的認為該餐廳的飯不好,所以老闆生氣。美國客人看著桌上的佳餚,聽到的卻是「這飯不好,即便是請你們吃飯,也不請好的」 自然會感到詫異。


有一組德國人做的圖,能很好的表達這個道理。左邊是西方人,右邊是中國人:


參考:http://ke..com/link?url=jpK8WMleTgl89Afg_-0wNS_1Wej0fd

㈡ 如何用跨文化交際學科的角度看待電影沙漠之花

其實要用跨文化交際學科的角度看待這個電影的話,就應該從這個電影的背景還有過程來看,因為這個電影其實是非常不錯的,而且給我們的啟發很多,即使是外國的電影,也會讓我們學到非常多的東西。

㈢ 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電影賞析選課是干什麼的

應該是通過電影的文化來談跨國跨民族的文化交流的,課程一般會欣賞電影課堂討論的

㈣ 關於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分析,希望懂的朋友幫忙分析分析。小弟不勝感激!

這個我大概說一下哈,不保證能覆蓋所有的點。

第一點關於中西方教育方式不同的問題。

在美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 trial and error。也就是說你自己通過反復的實驗,反復的犯錯誤,於是終於明白了真理是什麼。這種情況下往往要求學生有很大的學習自主性,而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解答而不是灌輸,所以美國人喜歡問問題,美國教師也喜歡被問。 而在wo國,教育方式是watch and learn。也就是老師告訴你是什麼,然後你記住就好了。這就是中國學生被動型學習的原因之一。

第二點,關於power distance的問題。
在美國強調的是人人平等。老師和學生之間亦然。所以課堂上學生可以很隨意的打斷教師的授課,甚至對教師所講內容當著同學的面表示懷疑。
而在wo國的傳統里,教師是有著一定社會地位的職業,在如今金錢至上的大環境下也仍有表現。教師代表著權威,代表著經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樣的說法更體現了中國人對教師的敬重。所以學生是把教師放在比自己搞一個社會等級的位置的。於是很少質疑教師的權威。 這也是中國學生不喜歡當堂問問題得原因之一。如果真有問題,往往會私下問,這樣給教師也留有一定的餘地,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沒有沖突發生。畢竟在集體主義文化里和諧是第一位的。

第3點,眼神交流
在個人主義文化里,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正視對方眼睛,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因為在他們的文化里,謙虛不是美德。而正視別人眼睛也是對他的尊重。
而在東方,避免眼神交流才是尊重,這一點在日本文化里尤為明顯。和自己的長輩、上級說話的時候往往是低著頭的。
個人認為這一點在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太適用了,我父母就從小教育我說話要看別人的眼睛。

一部電影的跨文化交際因素有哪些方面

科技信息
1.引言
交際即是交流,因而跨文化交際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進行交流,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既然是跨文化交際,交際者也必然在文化及社會背景、宗教信仰、性格年齡、政治經濟、興趣愛好上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人之間的交際就其本質而言都是一種跨文化交際。不過,由於交際者區分度的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跨文化」一般就不同地區文化,尤其是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而言的,比之個人,這些群體的差異更為顯著,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隨著世界交流合作的日益加深,跨文化研究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交際本身可以促進彼此的發展。然而跨文化交際並非一件易事,由於一些文化、語言障礙,交際者無法弄清彼此的真實意圖,導致了誤解和不必要的麻煩,造成了交流合作中的損失。當然,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因素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成敗,比如交際者所處的文化背景、腦海中固有的文化定勢、價值觀、世界觀和民族性格及個人特徵、語言習得、思維方式、社會角色以及具體到交際進行時的周邊環境、時間、態度等等。在這一系列因素中,有些是交際者個人所獨有的,而有些則是基於一定的文化背景普遍存在的。由於個人因素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多變性,本文主要從寬泛的交際環境入手,探討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一些主要因素。
2.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因素
2.1文化影響因素
任何語言和非語言表達的產生都是植根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中。離開了文化,任何人類行為都無從談起,跨文化交際也離不開文化這個大背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因其所享有的文化具有共同性,他們在價值觀、世界觀、民族性格以及對其它文化群體的態度觀點上往往也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根據文化在社會中所佔的不同地位,可以將其分為群體文化和亞文化。
2.1.1群體文化
群體是構成社會的一個單位,因其在地域、歷史、生活方式、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共享,其成員必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由某個群體所共有的具用一定穩定基礎的文化就被稱為群體文化。既然是群體文化,這一群體中的個體自然會表現出一定的群體傾向,而這種傾向恰恰會在其與他人的交際中產生影響,因此全面地了解不同的群體文化可以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反之,則會影響、甚至使跨文化交際停滯。
首先,群體文化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並且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很難變更,具有長期穩定性。「群體取向對交際行為和交際風格的影響極大,譬如人們交往時習慣講禮貌,卑己尊人;在思維方式上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賈玉新,1997:62)[1]由此可見,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會導致跨文化交際雙方溝通困難,產生誤解和沖突。以中西方為例,中國人認為「天人合一」,而西方人確認為「天人相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使得中國人更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無論在思維模式上還是在語言觀上都更注重整體、籠統、綜合和重直覺;而西方人則以「一分為二」的態度看待個人與自然,在思維模式上也更重邏輯,在語言上也追求「精確」的語言觀。許多英語學習者也反應:為什麼同是描述一個事物,英語中會有許多程度不同的詞,而漢語中這樣的詞卻很少,比如「笑」在英語中就可以用「laugh」,「chortle」,「chuckle」,「giggle」,「titter」,「sneer」,「grin」,「howl」,「guffaw」,「roar」,「snicker」來表達不同程度和意圖的笑。較之英語,漢語在語言上就顯得比較籠統和概括了,這主要是由兩種群體文化的價值取向不同造成的。「對於中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而言,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異同之別。」(於貴敏,2004:77)[2]因此要想在跨文化交際中進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彼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會推動交際的正常進行,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其次,群體文化會導致相似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以某一民族的群體文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基礎,並與其一起構成底層文化結構,對交際行為起著支配的作用。就中、美兩國人民的民族性格而言,中國人長期受傳統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主張仁愛慈悲,反躬修己,因此整個民族性格中以自尊自謙,偏內向為主,從而導致了中國語言中出現了大量的「晚輩」、「不好意思」、「見笑了」等表示恭謙的話。比如中國主人招待客人時,盡管是傾力而為的一頓盛宴也自謙地說,「沒什麼好東西,讓你見笑了。」而對於那些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國人而言,他們具有強烈的物質意識和自我意識,在民族性格上也更傾向於外顯。如果不了解這些性格的差異,很可能會讓美國客人誤會中國主人的盛情,從而造成交際時的不愉快。當然,隨著社會交往的加深,每個民族都在接觸著更多的異文化和異群體,他們的民族性格在交往中也受到其它民族的影響,產生了一些變化,但這些變化若不是由深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引起的,那也就是些淺層的、表面的變化。因此不同的民族性格依然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因素之一。
2.1.2亞群體和亞文化
亞群體和亞文化是針對主流群體和主流文化而言的。所謂亞群體是指一個在社會上不享有很高聲望,沒有權勢(指在文化上)的群體,而這個群體所享有的文化與主流文化不同,它們不論在使用范圍或是使用人群上都不佔主導地位。一直以來,人們在談論亞群體和亞文化時都將其放置在某一國度的民族或地域之間進行討論。如果說不同語系、不同語言之間由於文化背景不同而容易引起交際障礙的話,那麼植根於同一文化大背景下,享有同樣語言但又存在著文化沖突的群體之間則更容易激起交際誤解。比如,當漢族人與回族人交往時,他們可能因為彼此都是中國人而忽略他們之間的文化差異。當一個漢族人用左手給回族人遞食物時,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就產生了:因為在伊斯蘭教的人看來,左手是不潔的,因此給人遞食物要用右手。今天,科技的發展、信息的快速傳播已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亞群體和亞文化,盡管這些亞文化只是剛剛誕生還不具備強大的生命力,但它們的發展是迅速的,影響人群也是越來越廣泛。比如,現在的網路用語就是計算機群體在這個特殊文化中創造出來的:「灌水」、「沙發」、「斑竹」、「版主」、「886」……如果交際者不溶入這種文化中,不學習這種獨特的「語言」,也許在計算機網路世界中,他將「寸步難行」,無法與人交際。
對待亞文化,一定要避免帶有定勢。「從本質上說,定勢是過於一般化的,忽略了個體差別,誇大了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會帶有感情色彩,伴有固定的信條。」(李建忠,2002:70-71)[3]眾所周知,「所有集團都有民族優越感,都帶有種族中心主義思想。」(姚明發,2007:176)[4]不光是民族之間、種族之間、國別之間帶有這種濃郁的優越感,就是地域之間、職業之間、階層之間亦不例外。前文我們也已提到任何文化都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異同之別,因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切忌以自己的標准衡量別人,從而對別人的行為和語言帶有偏見。
2.2交際場合與交際關系
有效的交際不僅僅受到寬泛的文化背景的影響,還受制於具體的交際情景、場合、交際關系等一些微觀因素,畢竟語言是在一定的場合下,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交際場合在跨文化交際中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分為時間場合和物理場合。前者主要是指時間對交際的方式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交際雙方往往會選擇早上或下午進行會談;而選擇宴會等其它方式的私人會見時,又往往在晚上。並且見面的時間不同,交際雙方所使用的語言,甚至所選擇的服裝、見面地點及表情行為也大大不同。後者則是指交際的地點,可以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種:正式的交際場合,交際雙方不但對話語的選擇要小心謹慎,還應注意自身的儀錶行為,一舉一動都應符合「場合」的要求。比如在商務會談中,與會雙方應盡可能的使用書面語,穿著也應正式得體。若一方或雙方穿著過於隨意,並大量使用俚語、大白話,則會使交際對方感覺不到合作的誠意,進而對其工作態度、工作能力、辦事效率等產生懷疑,影響到雙方的交際與合作。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交際關系。英語初學者常常會刻意記住兩條寒暄語:「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前者是熟悉的人之間使用的,而後者則在初次見面時使用。不難看出交際雙方的關系也會影響到跨文化交際。同樣都是與其它國家的公司進行會談,但由於合作關系的不同,交際時所使用的言語和其它交際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認為都是正式會談而「平等」對待的話,就會使交際關系較親密的合作者感到拘束與虛偽,而使交際關系較為一般的合作者感到不嚴謹和過於隨便。交際關系還包括交際者角色。客人和主人的交際言語與行為態度肯定大不一樣,如果客人與主人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那豈不是「喧賓奪主」,主客不分嗎?由此可見,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關系需要不同的交際方式,若混淆一氣,只會導致交際受阻。因此分清不同的交際場合與交際關系是跨文化交際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3.結論
跨文化交際已成為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隔閡和誤解,更嚴重的還會產生碰撞與沖突。如何有效地消除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呢?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在文化上盡可能多地了解彼此存在的不同價值取向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群體文化,擺脫因種族主義而產生的不必要的定勢和偏見,端正態度,正確對待不同交際場合和交際關系,盡量減少交際中的障礙,使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進行,從而推動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促進世界各地的發展。

㈥ 有哪些電影或小說反映了跨文化家庭的中西文化差異

《撞車》,反映洛杉磯地區文化乃至種族沖突的電影,奧斯卡最佳影片。影片由幾個不同的人物串聯起來。沒有真正意義的主角。但卻十分震撼人心。其中涉及到美國白種人,黑人,亞裔,拉美人,波斯人等等不同族群的「碰撞」,有文化差異,亦有文化沖突。是不錯的電影。而且深入進去,得出的不僅僅是關於種族歧視或差異等的思考。而是對人生,對世界的新的感悟。

中西兩種文化觀念之間巨大的沖突還表現在中國傳統倫理觀念與西方同性戀取向之間的矛盾。前者注重傳統的束縛,後者注重個體存在的自由;前者為了種的繁衍犧牲個體的幸福和個人情感,甚至用權利運作的方式對個人生活實施全面統轄,後者宣揚個體解放,尊重並以法律保護個人私生活的一切領域。

㈦ 通天塔最後日本劇情,對跨文化交際有什麼認識

《通天塔》作為電影領域表現文化沖突的代表作品,更是很好地突出了這一現象。

美國、摩洛哥、墨西哥、日本這四個國家的文化,各自具有其獨特性,各種文化在客觀上也存在著差異。當具有不同特性的文化發生碰撞時,就增加了文化沖突的可能性。

影片在此氛圍中,比較精準地把握了各種文化的特點,直擊群體文化間的沖突,起到很強的震撼效果。群體文化間的沖突在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簡介

《通天塔》是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執導的劇情片,由布拉德·皮特、凱特·布蘭切特、菊地凜子主演。該片於2006年1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07年3月1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講述發生在11天內,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四個家庭源於溝通不暢的悲劇故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通天塔

㈧ 如何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電影《撞車》里的種族、文化碰撞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於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之後,當雙方的語言能力都很好的時候,好像就沒有障礙了,而這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誤解。研究之中發現,並不是英語好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過去所說的溝通僅僅是會表達。所以搞外語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際」。交際,就意味著用語言進行表達,而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還有許多溝通上的問題。因為前者更注重你的語言表達好與不好,而不注重溝通之中對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達的問題,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傾向於「跨文化溝通」。

㈨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該片以中西文化差異和兩代人的代溝作為基本矛盾沖突展開敘述,富有戲劇性的情節給觀眾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間。其戲劇性的情節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導演通過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直接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於李安獨特的個人經驗和中西視角,該片中的父子關系被細膩地刻畫出來,導演借曉生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對「傳統父親」的家庭角色和權利意識時的焦慮與壓力。但最終導演為父權選擇了一個尊嚴的下台方式。通過父子關系的鏡頭語言和行為描寫,該片也闡述了在西方語境下,中國式父親的尷尬。



(9)跨文化交際愛情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推手》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1990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閱讀全文

與跨文化交際愛情電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好看電影名字 瀏覽:450
探什麼的電影 瀏覽:492
電影網站多久收錄 瀏覽:668
最後的游戲電影結局 瀏覽:54
游戲懲罰者電影 瀏覽:574
什麼網賣電影票便宜 瀏覽:838
電影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 瀏覽:251
有什麼電競電影 瀏覽:905
利大利電影世界殘酷史 瀏覽:958
大紅包和哪個電影相似 瀏覽:746
哪個外網可以看電影 瀏覽:265
中國電影票房app手機版 瀏覽:356
魚塘cp出自哪個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15
死亡的游戲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736
新電影網站app 瀏覽:5
越獄第一季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138
求小婦人電影資源 瀏覽:231
電影票房分紅例子 瀏覽:689
迅雷電影觀看酷貓 瀏覽:500
妙先生免費完整電影簡介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