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電視文化的運作動力
解讀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改革是源動力
國家「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其中特別提到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這預示著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在昨天的節目中歷數了傳統出版、電視劇製作和新興文化產業的創新之路。文化產業發展,既要推進體制創新,又要堅持內容為王。如果沒有內容創新,就難以打造出符合群眾需要、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精品。在20年前,國內演出、影視市場陷入低迷,然而近期在國內上演的一部音樂劇《媽媽咪呀》讓人們重新回到劇場,感受文藝的力量。
第一、探索全新創作和營銷模式 中文版《媽媽咪呀》大獲成功
從今年8月12日開始,中文版《媽媽咪呀》已經在這個舞台上連續演出了100多場,場場爆滿,有的觀眾已經看了多次,有的甚至專程從外地趕來觀看。在北京世紀劇院,這部音樂劇表演接近尾聲,台下觀眾紛紛起立隨著音樂舞動起來。這部音樂劇打動觀眾的秘密究竟在哪裡呢?
亞洲聯創公司副總經理王琛告訴記者:「這部劇在上海演了32場,總票房的銷售大概是1600萬,北京呢現在是演了50多場,現在賣了是兩千三四百萬,總票房應該是快4000萬了。」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表示:「這個記錄據很多人說,最近十年,甚至最近20年來是沒有過的記錄。」
在《媽媽咪呀》中扮演譚雅的演員叫沈小岑,時光倒回20年前,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以音樂劇演員的身份出現在聚光燈下,享受台下觀眾前有未有的熱情和陶醉。實際上,早在80年代,她就以一首《請到天涯海角來》走紅。但這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港台文化風行一時,對內地演藝市場形成巨大沖擊。沈小岑回憶當時發展的困境,不禁說道:「觀眾當然喜歡看新鮮的,他以前沒見過的,他們也會表現出很多對國內的歌星很不在乎的那種感覺,所以我就覺得,會讓你感覺心裡很痛,心裡很涼,這種感覺。」
看不到前景的沈小岑最終選擇了到海外去尋求她的音樂夢想。實際上,讓沈小岑迷茫的這場嚴冬格外漫長,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全國范圍內劇團數量就在不斷地萎縮,有1/4幾乎常年沒有演出,另外很大一部分也無法維持正常演出。演出總量從高峰時的70萬場降到了40萬場以內,觀眾人數則從1985年的7億多降到了2000年的不足4億。不僅是演藝市場,曾經紅火的電影市場當時也是寒風蕭蕭。1994年,觀眾年觀影人次已經從1979年的293億下降到了3億。1995年至2002年,我國全年電影產量一直徘徊於100部以內。
現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就是在這個時候出任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廠長,他提到:「這個應該當時確實比較困難,因為它是一個轉型的,劇烈轉型的時期。它是一個急轉彎的時候肯定速度很快,而且很危險,坐著也很不舒服,人坐上邊,它旋轉啊,離心力再把你往外甩,在這種情況下緊緊抓住方向盤,緊緊抓住這個高潮駕駛就渡過來了。」北京電影廠當時被稱作中國電影的門面,但是和其它所有曾經輝煌一時的電影製片廠一樣,在風雨飄搖中慘淡經營。當時全廠一年拍攝的經費大概需要七八千萬,但是國家的撥款只有500萬左右,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這個國有製片廠的廠長不得不帶著導演們去找企業四處化緣。
韓三平緊緊抓住的這個方向盤就是好電影。而在1997年的冬天,因為這種堅持,中國電影市場感受到了一絲溫暖,一部叫做《甲方乙方》的電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吸引著觀眾重新審視國產影片的同時,也記住了一個新名詞:賀歲檔。
韓三平說:「賀歲這檔啊,其實跟你看那個賣東西的也是這樣,因為這個時候營業額特別高,因為這樣時候的消費者特別踴躍,特別捨得消費。這是商機,你要拍出適合這個時機的電影。」既便在當時看來,《甲方乙方》的投資成本也很低,只有400萬元,但是它在資金運作上卻開拓了一個新的模式:導演和所有演員的片酬都實行與影片捆綁的方式,即完全靠票房分成來提取片酬。韓三平認為:「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機制,它這個過程中,在一部影片的過程中採用了多種所有制共擔風險、共享效益的方式。結果它成功了。」
這部投資僅為400萬元的影片最終取得了超過3000萬元的票房,它在製作和營銷模式上的成功嘗試比電影本身更加引發關注。只有建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才能調動製作、發行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電影製作發行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勇敢的先行者紛紛試圖尋求變革的可能時,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經過好幾輪的體制改革以後,它正在釋放出活力,而文化體制改革方面還沒有釋放出活力,另一方面,我們感覺到我們的文化競爭在國際上還是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所以那個時候我覺得很好地把握了這個時機。」
第二、運行機制改革讓文化作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音樂無國界,好的文藝作品同樣是全世界人民的財富。中央明確指出,要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感動自己才有可能感動別人。而無論是音樂劇《媽媽咪呀》還是電影《甲方乙方》都是內容為王的典型作品。那麼這些優秀作品是如何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呢?
2001年,紐約世貿中心遭到恐怖襲擊,轟然倒塌,近3000人在那場突如其來的劫難中喪生。強大的悲痛和惶恐侵擊著這個曾經自信而樂觀的國度。一片蕭條之中,《媽媽咪呀!》作為百老匯首推的劇作,以懷舊上口的歌曲、輕松幽默的格調征服了百老匯,打破了籠罩在美國上空的黑色陰霾,從此長演不衰。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就表示:「紐約時報當時有一個評論,因為美國人那時候心情都非常壓抑,它說《媽媽咪呀》是目前最好的一劑抗憂鬱症葯。它把歡樂,它把信心,它把那種對生活的,就是艱難之後仍然不屈服的那種信心給了看戲的人。」
這時的沈小岑仍然在海外繼續著她的歌唱生涯,第一次看到《媽媽咪呀》的她不禁欣喜若狂。她說:「我就在想,這個人物我可以演,這個人物我也可以演,自己在做夢。」
中國人要出演世界級的經典音樂劇,看來確實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何況當時的中國的演藝市場還未走出低谷。直到2004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成立,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相繼引進了《貓》、《媽媽咪呀》等經典音樂劇的英文原版,吸引觀眾再次走進了劇場,為國內演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氣。而音樂劇的強大吸金能力也啟發了張宇,面對這樣的產業盛宴,他不甘心再只做一個中間人的角色。他說「歌劇魅影這樣一部音樂劇20多年來在全世界所有的劇場的演出的票房總和達到了56億美元,我們現在在談文化產業,產業的特點第一是規模效應,第二是可持續發展,那麼音樂劇恰恰具備這兩個條件。」很快,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便針對音樂劇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
張宇說:「第一個引進原創的音樂劇,讓中國人知道什麼叫音樂劇,音樂劇究竟怎樣。第二個階段就是我們中國人購買版權,製作音樂劇的中文版。為中國的音樂劇創造一個最大的市場,贏得一個最大的觀眾群體第三階段我們就會創造出不僅會在中國成功,而且會在世界的范圍內成功的這種音樂劇。」
就在中國文化交流集團放眼走出國門的同時,有人送了一部片子到韓三平的辦公室里。當時的韓三平已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董事長,這個集團由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等8家單位組建而成,是中國最大的電影製作與發行機構,同時也是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他拿到的這部片子是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青人拍攝的小成本影片,但在發行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韓三平表示:「核心體制說實話,核心的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用人機制,一個是分配機制。我覺得這電影拍得不錯,這個電影一定會有觀眾,因此我們用了一個比較超常的手段和大規模的發行來營銷宣傳這部電影。」
韓三平說的超常手段就是中影直接發行這部小成本的影片。沒有大明星,沒有大製作,但這部影片卻在當年掀起一波觀影熱潮,最後以不到300萬的投資獲得將近3000萬的票房,這部電影就是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瘋狂的石頭》,因為事先沒有約定好分帳機制,發行成功後韓三平給寧浩包了一個大紅包。他說:「我們作為企業就對它進行獎勵,這是一種分配機制,簡單的講多勞多得。」
一舉成名的寧浩進入了中影集團的「青年導演計劃」。在這個計劃的推動下,2009年寧浩再次推出〈瘋狂的賽車〉,2000萬的投入最終贏得了過億的票房。韓三平說:「第二次他的《瘋狂的賽車》有一定的分賬,發到一億多票房,成本也不是太高。這就在解決機制,這些機制都在推行了,這也是在解放創作生產力,創作想像力。」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中影集團進行了產權制度、經營管理、業務重組和資產整合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運行機制。專攻不同領域的8家單位合並以後通過優勢互補,表現出巨大的文化創造力和市場掌控能力。2007年,中影集團重新布局產業鏈條,成立獨資的製片分公司,並在製片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江七號》、《赤壁》、《梅蘭芳》等大片成為國產片票房榜上的明星,寧浩、陸川等青年導演憑借自身的實力在電影市場闖出一片天,韓三平親自執導的《建國大業》更是以4.27億的票房創造了主旋律電影的多年來的票房紀錄。他表示:「文化體制不管你怎麼改,根本的目標是出好影片,只有解放了藝術勞動生產力,藝術勞動的煥發出藝術勞動的高度創造力和積極性,我們才能有優秀的文化作品。」
同樣是在2007年,龔曙光已是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的董事長,他的新任務不只是辦好幾個出版社,而是要帶領集團實現改制上市。他說:「如果我們想在這樣一個數字化的時代繼續保持在國內的領先,而且能夠成功的在這樣一個數字時代轉型的話,它是需要資金的,而且所需要的資金不是小資金,它的最便捷的方式,或者最低的成本應該是直接向資本市場融資」。
要改制意味著企業內部制度的變革和人事管理的變動。不到40歲的易言者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了湖南出版旗下嶽麓書社的社長。他提到:「按照傳統的思想,就是一般像嶽麓書社,一般就是學文史的,編輯出身的。我想我也不是科班出身,如果論資排輩到50歲還不一定當到社長。」但是背負著改革重任的易言者剛走馬上任就遇到了難題——並不是所有的員工都願意失去事業單位的身份,於是搞銷售出身的易言者給他們算了一筆經濟帳,道:「事業單位退休以後,大概像我們當時舉了一個例子大概是三千塊錢,而企業退休只有一千多塊錢。我說三千多塊錢你退休是60歲退休,對吧,我們按80歲來算,20年也就48萬。對吧?但是現在轉企改制以後,只要做得好,有可能一年就賺個48萬。」
為早日實現上市融資,打通企業加快發展的融資渠道,中南出版傳媒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制步伐,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順利完成了「清產核資、審計評估、重組改制」等工作。龔曙光說:「改革越早,(接)獲益越早,企業的進步也就越快。那麼第二個呢,我們也考慮到這個資本市場對於傳統出版業的估值,我們認為現在它對傳統版社的估值一定高於未來的估值,所以我們既然要上市,當然是希望要賣一個好價錢。」為了這個好價錢,龔曙光一路馬不停蹄,上市路演時,四天轉戰三個城市,連續二十六場路演導致他他口腔炎發作,痛得厲害,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路演,他索性自己把牙硬扳了下來。龔曙光說:「基金公司他其實給一個公司的估價他應該在看完他的財務報表之後,他就大概70%的估價已經給定了,他留了30%,這30%是給董事長的,你說一個考生面對考試的時候,沒有特別的情況,你是不能缺考的,所以我也不能缺考。」
龔曙光和集團上下的努力沒有白費,募集資金總額42.43億元,超募130%,成為A股市場文化傳媒業融資規模最大的IPO項目。這充分證明,利用資本市場、撬動社會資本獲得的資金,是事業體制下政府財政投入所難以企及的,體制機制創新為國有文化企業實現與資本市場對接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其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做大做強鋪平了道路。
2010年10月28日,中南傳媒成功在上交所上市。這支代碼為601098的股票上市首日大漲29.46%,市值突破248億元,一躍成為中國收入規模最大、市值最高的出版傳媒板塊新龍頭。龔曙光說:「在那一刻我恰恰很平靜。平靜得有點不可思議,就是我突然覺得自己可能不是獲得了一份解放,而是獲得了一份更沉重的壓力,這個企業按照傳統的這樣的出版體制它在這一刻它已經走到了巔峰,必須面對新的市場和模式。」
第三、解讀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改革是源動力
對於文化產業發展,中央指出,要加快發展步伐,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精心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把速度和質量統一起來,把規模和效益統一起來,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意味著打破原有的體制和思維,也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市場理念將在未來影響整個文化市場。一系列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是讓音樂劇《媽媽咪呀》能夠引進國內的重要條件,也是年輕導演能夠以小製作電影贏得中影集團青睞的重要原因,更給了湖南出版傳媒企業改革的勇氣。這些打動人心的文藝作品是如何進行市場化運作的。
音樂劇《媽媽咪呀》舞台總監廖維翰是一位澳大利亞籍華人,現在擔任的是該劇的舞台總監。在演出進行時,他就坐在這里負責全場幾乎所有元素的調度。而在平時,他還要負責道具的管理。他說:「演出的時候呢,所有的指令包括吊桿、換景、燈光、音樂全部從這地方發送指令,這邊是個心臟。怎麼樣把後台管理做成一個標准模式去運作,我覺得這是將來在中國本地做大型的演出的時候,不只是展覽和音樂劇可以朝這方向需細想、去做的。」廖維翰帶來的無疑是更為先進的後台管理模式。而這得益於中文版《媽媽咪呀》劇組採取的一個創新之舉。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表示:「好多人看完了以後覺得這是哪個團,演得這么好,演得這么感人,演員是激情四射,感人至深,其實這不是一個團,這是用招聘的方式從全國,包括我們的寶島台灣招來了一個團組,而這個團組用一個市場的契約形式、合同形式就演出這么一出好戲,如果沒有文化體制改革,這件事想都不要想。我們現在用的是英國的版權,是英國的導演團隊,是韓國的舞美燈光,是加拿大的音響效果,加上最最重要的是中國,大中國的演出陣容,所以我覺得改革這個大方向第一絕對正確。第二收效絕對顯著。」
這個招聘來的團隊里當然包括沈小岑,在國外追尋了多年的音樂夢想,最初聽到這個消息她居然產生了一絲猶豫,她說「在國內不是講關系嗎?我在國內又沒有任何關系,誰會讓我參加這個面試都可能不給我面試。」但是沈小岑最終沒有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幾天之後,她直接飛到北京,坐在了挑剔的考官面前。她說:「我想我那天特別自信,我不知道自信是怎麼來的。」導演組對我的評價就是非你莫屬了,沒有第二人選了,塔尼雅這個人選就是你了。
體制改革打破了傳統體制下人員身份的束縛,演職人員實現了流動,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極大增強了文藝院團的內部活力和創作能力。基於新的體制優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從正准備向音樂劇戰略的第三步邁進,實現引進原版到購買中國版權。
張宇說從明年開始,他們就要進行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實驗,開始做的可能是實驗性的,小規模的、中型的。但是他想隨著時間,一定會做出不僅在中國深受歡迎,而且一定能風行世界的中國原創音樂劇。
包括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在內,目前我國已整合成立了46個演藝企業集團,區域性龍頭企業正在逐步發展壯大。在演藝市場升溫的同時,我國電影業也進入了跨越式發展快車道,國產電影產量由2003年前的不足100部發展到2010年的526部。國內票房從2003年的不足10億發展到2010年的超過100億,連續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長,其中票房過億元的國產電影10多部,接近億元大關的30部,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改變了進口大片主導我國電影市場的格局。國產電影的重要市場包括農村,中影集團於2008年成立了中影新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公司,公司承擔國家項目,面向全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市場。
中影新農村電影發行公司總經理耿西林表示:「全國的是一個一共有64萬個行政村,一年每一個行政村要放12場電影,就是七百六七十萬,就是說我們國家的任何省市自治區來說,隨便點一個地方,四川災區它都有行政村,每個月都可以看到電影。」
而在湖南,作為一家多介質、全流程、大型綜合性出版傳媒集團,中南傳媒經營形成了圖書、傳播媒體、互播媒體及印製、發行、投資六大產業格局,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47.63億元,利潤總額6.01億元。
中南傳媒嶽麓書社社長易言者稱:「這是我們跟韓國祥明大學(音)簽的那個合同,這個廖處長說,這是中國的教材第一次走出韓國,所以這個原始本,有點私心,自己把它收藏在這里了。」他展示了自己和韓國項民大學全老師的簽字。現在易言者最得意的就是這份合同。根據這份合同,每年嶽麓書社將會向韓國祥明大學中文系提供歷史教材。而這套教材在走出國門之前,在國內早已經得到了市場認可。他說,在全國有高中有12個省,初中有11個省用他們的教材,遼寧、黑龍江都是全省用他們的教材,北京有一半的學生用他的教材。易言者告訴我們,出口韓國的教材反響良好,前不久又有韓國的一家出版社找到他們簽了一份關於這版教材的合同。他說:「想把它做版權引進,把它翻譯成韓文,翻譯費都歸他們出,就是想在韓國去推廣。」 他為自己的教材都能走出去感到非常驕傲,不禁感慨道:「我的教材都能走出去能不驕傲嗎?還是嶽麓社的教材,還是個地方出版社。」
2010年,全國經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團、發行集團和印刷集團資產總額3234.2億元,主營收入1785.8億元,在書報刊出版和出版物發行領域所佔比重分別達73。5%和53。8%,行業龍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鞏固。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中央一直非常重視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一直是文化體制改革當中的一項任務。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夠進一步去整合資源,然後擴大影響力,更進一步說,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夠幫助中國這個文化企業真正在國際上參與競爭。」無論是電影、出版、演藝或是其它文化產業領域,龍頭企業都以顯著的規模效應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龔曙光也稱:「這個是偉大的使命,不一定在我手上完成,但是我覺得中國的出版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夢想的。」
韓三平說:「溫總理說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我們如何拍好中國觀眾喜歡的中國電影,這是我們的一個高於一切的命題,你真正中國觀眾喜歡了,我估計外國觀眾也差不多也就逐漸喜歡了。」
張宇則表示:「我們得把中國夢做出來,感動我們的人民,感動整個世界,中國世界級的文化企業出現之日,就是中國文化影響力遍及全球之時。」
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動力源泉是什麼?只有不斷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文化發展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些年,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逐步深入,步伐不斷加快、力度不斷加大,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要突破,效果逐步顯現。特別是國有文藝院團,通過改革建立了全新的管理運行體制和劇目創作機制,活力迸發、生機重現,實現了面向群眾與面向市場、遵循藝術規律與遵循市場規律的有機統一,創作、生產、演出水平明顯提高,涌現出一批廣受群眾喜愛和市場歡迎的精品力作。實踐證明,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體制改革作為根本動力,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自己刪減吧 夠具體吧
網上還有篇文章叫創新是湖南文化產業的核心動力 差不多一個意思 就是改革創新是電視文化的運作動力 沒看到這兩天為什麼央視一套新聞與焦點訪談這么火,離不開這四個字
Ⅱ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管理團隊
董 事 長:焦紅奮
副董事長:閻曉明、韓曉黎
董 事:史東明、劉小恆、喇培康、傅若清、樂可錫、姜濤、付國昌、陳飛、周德群、張國民、雷振宇
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
總 經 理:韓曉黎
副總經理:史東明、喇培康、傅若清
總會計師:姜 濤
總經濟師:付國昌
總工程師:陳 飛
人事調整
中影證實韓三平已退休,不排除將來有合作可能。
中影方面證實,韓三平已不再擔任中影集團董事長職務和中影股份董事長職務,原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喇培康接任中影股份董事長一職,原中影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焦紅奮擔任中影集團董事長職務。
從2014年1月份開始,該消息已經在業內流傳,且已被多位業界人士確認屬實。不過,當有媒體采訪喇培康本人時,喇培康並未否認,只是低調表示以正式宣布為准。
Ⅲ 中國電影集團發行公司的簡介
中影集團的發展戰略是,創造品牌、佔領市場、立足國內、走向世界。
擁有50多年歷史、拍攝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中影集團奠定了影片製作品牌的基礎。1999年組建以來,集團創作生產了《橫空出世》、《張思德》、《花妖新娘》、《無極》、《雲水謠》、《我們倆》、《六月男孩》、《看車人的七月》、《寶葫蘆的秘密》等200多部影片,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優秀製片人才和多家國內外著名公司加盟合作。
中影集團電影數字製作基地(國家電影數字工程)是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也是北京市首批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之一,被列為2008年北京人文奧運工程項目,可滿足各種影視製作需求,為全世界的影視製作人提供一站式、高品質的服務。
中影集團擁有完善的市場發行體系和豐富的影片營銷經驗。《張思德》、《雲水謠》等多部重點影片的成功發行,《無極》、《功夫》、《滿城盡帶黃金甲》、《霍元甲》、《夜宴》、《十面埋伏》等商業巨片超億元的票房佳績,進一步確立了中影集團在影片發行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中影集團通過參股的方式,組建了七條電影院線,簽約加盟影院達400多家,票房佔全國市場份額一半左右。目前,中影集團正在組建一條控股院線,目標是百家影院、規范化管理、規模化運作、優質化服務,提高控制力和影響力。
中影集團是全國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電影機構有著密切的業務往來。 中影集團還致力於國產影片的對外輸出,其每年舉辦的「北京放映」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國產影片的國際展銷市場,成為海外了解中國電影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影集團的成員單位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CCTV-6),是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影頻道,每天播出10部中外故事影片和各類動畫片、紀錄片、專題片。近年來,該頻道承辦了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百花電影節等大型電影慶典活動,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等國際重大電影頒獎典禮當天做全程轉播。 1999年,電影頻道開始組織拍攝數字電影,用於電視播映,產量達每年110部左右。
Ⅳ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規模及管理
中影集團成立以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了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
逐步實現了資源統一開發,人事、財務統一管理。形成了影視創作生產,發行放映,境內外合拍影片管理、協調和服務,院線經營管理,數字製作,數字影院的建設與管理,洗印加工,影片進出口,電影器材營銷,後電影開發,光碟生產,媒體運營,廣告,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等主業突出、多種產業門類共同發展的鏈條式經營模式。目前,中影集團擁有全資分子公司15個,主要控股、參股公司近30個,1個電影頻道,總資產28億元。 近年來,中影集團不斷推進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生產規模、經營實力和融資能力不斷增強,以其巨大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吸引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相繼與中外多個知名公司合作。
中影集團通過多種方式,廣開融資渠道,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運行機制,推進產業化發展、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不斷提高實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建設以影視產品生產經營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多種產業綜合發展的;以國有經濟為主導,民營資本、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具有國內一流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電影企業集團。 電影主業規模發展 中影集團將影視創作生產作為重中之重,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把握正確導向,豐富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們的最大追求。通過對具有50多年歷史,並拍攝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電影製片廠、全國生產兒童電影的專業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專門從事對外合作製片的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等製片業務的重組整合,並加快對製片領域的股份制改造,使中影集團的製片實力進一步加強,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電影故事片、電視劇、電視電影及其他衍生產品總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榮獲國際大獎及國家級獎勵百餘項。
中影集團擁有並團結、吸納一大批全國優秀的影視創作人才,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和優質的服務,同時還扶持培養了一批青年編導,為他們提供創作平台。集團擁有近萬名員工。中影集團以控股、參股和聯合等方式,組建了多條電影院線,簽約加盟影院幾百家。具有年發行100多部影片的發行能力。 中影集團是受政府委託國內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電影公司建立了業務聯系,並在洛杉磯和巴黎分別設有駐外機構,不斷為中國電影觀眾引進藝術和技術都比較先進的進口影片。 數字技術開拓創新 中影集團堅持以科技發展為先導,不斷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已建成國內目前規模最大、配置齊全的華龍電影數字製作有限公司和專門從事數字影院建設與管理的中影集團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擁有電影數字特技製作系統、電影膠片轉高清晰度節目製作系統、國內唯一的數字影院影片母版製作系統,具備了完成電影數字化製作全過程的條件和基礎,成為國家級數字電影製作產業化示範工程。中影集團的數字電影技術緊逼世界數字電影發展腳步,正朝著製片、發行、放映全數字化、規模化邁進,引起世界同仁矚目。
多種產業綜合發展 中影集團擁有的電影頻道是國家級專業電影頻道,平均收視率和市場佔有率連續多年保持在央視各頻道的第二名。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和各類動畫片、美術片、科教片、紀錄片、專題片等,播出時間達19個小時;開辦了《中國電影報道》、《流金歲月》、《佳片有約》等精品欄目;成功承辦和轉播了國內外主要電影盛會;付費電影頻道家庭影院每天播出10部影片;VOD點播頻道每天播出5部影片;建立了具有永久電視播映權和網路傳輸權的近2000部影片的國產影片庫;以「中國電影頻道」的全新姿態加盟北美電視網,24小時不間斷播放優秀國產影片,成為眾多海外觀眾了解中國電影的窗口。
中影集團擁有年生產6000萬米膠片能力的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全國性的影視器材貿易企業中國電影器材公司,建有5座大型攝影棚和錄音棚,可完成SR.D、DTS立體聲錄制,另外還擁有3萬平方米的外景地和1萬平方米的服裝道具庫。中影集團目前正在籌劃建設一座大型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影視製作基地,以滿足國內外影視拍攝生產的需要。 中影集團積極探索電影產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加快音像製品、廣告等電影後產品的開發經營。華韻影視光碟有限責任公司建有DVD、VCD、CDR、CD的母盤生產線、子盤生產線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編輯壓縮系統,年產量7000萬張。同時,中影集團在廣告、房地產開發、物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實現多種產業綜合發展。
Ⅳ 中影集團是什麼級別啊
中影集團是廣電總局的直屬單位,算是國企。不是行政單位。基本可能是副部級吧。
Ⅵ 中國現在有哪些電影公司,並且分別介紹一下!
1中影集團2上影集團3八一製片廠4上海製片廠5長春電影集團
中影全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簡稱「中影集團」)是經國務院批准,於1999年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電影衛星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華韻影視光碟有限責任公司等8家單位組成,是以影視產業為依託,多種產業綜合發展的國內一流的大型電影集團。 中影集團的發展戰略是,創造品牌、佔領市場、立足國內、走向世界。
擁有50多年歷史、拍攝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中影集團奠定了影片製作品牌的基礎。1999年組建以來,集團創作生產了《橫空出世》、《張思德》、《花妖新娘》、《無極》、《雲水謠》、《我們倆》、《六月男孩》、《看車人的七月》、《寶葫蘆的秘密》等200多部影片,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優秀製片人才和多家國內外著名公司加盟合作。
中影集團電影數字製作基地(國家電影數字工程)是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也是北京市首批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之一,被列為2008年北京人文奧運工程項目,可滿足各種影視製作需求,為全世界的影視製作人提供一站式、高品質的服務。
中影集團擁有完善的市場發行體系和豐富的影片營銷經驗。《張思德》、《雲水謠》等多部重點影片的成功發行,《無極》、《功夫》、《滿城盡帶黃金甲》、《霍元甲》、《夜宴》、《十面埋伏》等商業巨片超億元的票房佳績,進一步確立了中影集團在影片發行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中影集團通過參股的方式,組建了七條電影院線,簽約加盟影院達400多家,票房佔全國市場份額一半左右。目前,中影集團正在組建一條控股院線,目標是百家影院、規范化管理、規模化運作、優質化服務,提高控制力和影響力。
中影集團是全國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電影機構有著密切的業務往來。中影集團還致力於國產影片的對外輸出,其每年舉辦的「北京放映」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國產影片的國際展銷市場,成為海外了解中國電影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影集團的成員單位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CCTV-6),是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影頻道,每天播出10部中外故事影片和各類動畫片、紀錄片、專題片。近年來,該頻道承辦了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百花電影節等大型電影慶典活動,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等國際重大電影頒獎典禮當天做全程轉播。1999年,電影頻道開始組織拍攝數字電影,用於電視播映,產量達每年110部左右。
中影集團的發展目標是,突出主業、做大做強、以影視製片、電影數字製作基地、發行放映、院線投資、電影進出口、電影頻道等為支柱,全面帶動洗印加工、電影器材營銷、後電影開發、光碟生產、,媒體運營、廣告、物業管理和房地產開發等多種產業綜合發展。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中國電影企業。以生產故事片為主 。1949年6月 ,中國共產黨接管了國民黨在上海的中央電影企業總管理處及其一廠、二廠,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影場和上海實驗電影工場等機構,由夏衍等負責在此基礎上籌建電影廠。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 。1950~1952年 , 上海長江電影製片廠、昆侖影業公司 、文華影業公司 、國泰影業公司等8家私營電影企業聯 合組建 為國營 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 。1953年 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與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合並 ,仍沿用上海電影製片廠廠名。此後它成為中國影片生產基地 ,拍攝了許多優秀影片,如《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 》、《女籃五號》、《林則徐》、《聶耳》、《紅色娘子軍》 、《 枯木逢春 》、《 李雙雙 》、《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苦惱人的笑》、《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秋天裡的春天》、《芙蓉鎮》等。
1957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曾一度改為上海電影製片公司,下設3個電影製片廠 :江南電影製片廠 、海燕電影製片廠和天馬電影製片廠。不久,撤銷江南廠,上海電影製片公司改建為上海市電影局。1973年後,海燕廠(當時名為紅旗電影製片廠)和天馬廠(當時名為東方紅電影製片廠)重新合並為上海電影製片廠。
補充: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成立於1957年4月。她是融美術片、兒童片的製片、製作、發行、放映及圖書、雜志、音像製品、多媒體產品的出版、發行、銷售;版權授權經營與開發:兒童卡通服裝、玩具、文具禮品的開發與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影視文化機構。
這里匯集了蜚聲動畫影壇的編劇、導演、美術設計師、攝影師、作曲家和技術專家,具有較強的影視動畫片創作、製作和衍生產品研發實力。
50多年來,《大鬧天宮》、《牧笛》、《三個和尚》、《寶蓮燈》等優秀作品享譽國內外,獲得了包括丹麥歐登塞童話電影節「金質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及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童牛獎」等在內的200多個獎項。在致力於發展中國民族動畫片的同時,還和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合作拍攝了《狐狸列那》、《諾亞方舟》、《不射之射》、《環游地球八十天》、《番茄醬》、《鴨子偵探》、《天才發明家》等影視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具有較完善的影視發行網路。所創作的影視動畫片發行至東南亞和歐美地區;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片電視播放欄目《卡通王》在全國近30家電視台播出。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擁有上海億利美動畫有限公司、上海卡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卡通王》雜志社和上海美術電影專修學校等實體,以動畫產業化發展為目標,為社會各界提供影視片、廣告片的製作、形象設計、卡通產品的研製開發、製作和動畫片創作人才培養等服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六里橋北里, 佔地面積392.1畝。1951年3月,以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八一電影製片廠。該廠於1952年攝制完成的第一部電影為軍事教育片《河川進攻》,1952年完成第一部紀錄片《荊江分洪》,1952年譯制完成第一部漢語教學片《神經系統和條件反向反射》,1955年投產第一部故事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1960年完成中國第一部立體紀錄片《灕江游記》,1982年起攝制第一部電視劇《考場》,1988年起開始攝制美術片。
八一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2年8月1日,以拍攝軍事題材影視片為主,是一個具有攝制故事片、軍事教育片、新聞紀錄片、國防科研片、電視片和電視劇等多片種生產能力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
半個多世紀以來,八一廠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鞏固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的方向,大力弘揚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拍攝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餘部: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回民支隊》《戰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戰》《野火春風火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閃閃的紅星》《歸心似箭》《四渡赤水》《風雨下鍾山》《巍巍昆侖》,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革命歷史題材戰爭巨片《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的誕生——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異彩紛呈的電影畫面,熠熠生輝的銀幕形象,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畫廊增添了光輝一頁。
進入新世紀,八一廠又攝制完成了《沖出亞馬遜》《驚濤駭浪》《驚心動魄》《情暖萬家》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尤其是近年來,在配合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及重大慶典紀念活動中屢有建樹: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軍》;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時,推出了《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時,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擊》等一系列屢獲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用光影寫史,為軍旗增輝」,是八一電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隨著電影產業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曾經締造了無數輝煌與榮耀的八一廠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八一廠一定會奮發努力,始終不渝的堅守主流文化陣地,堅持繁榮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謳歌英雄,展示崇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推出更好更多的優秀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譜寫新的篇章。
Ⅶ 中國電影行業現狀分析,是什麼影響了行業
電影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產電影軟實力亟待提升
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
暑期過半,今年的電影暑期檔表現可圈可點,除了社會民生題材影片大熱外,某些奇幻工業化大製作題材影片尤其值得探討,其中顯露出有關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進步與不足也引人思考。
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統計分析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
2018年上半年全國市場共產出綜合票房320億,較去年同期大漲17.8%。6月全國票房最終以35.71億的成績收官,表現比去年同期倒退9%,成為繼4月後今年第二個票房同比衰退的月份。6月票房相比5月43.17億元來說,環比增長下降17.28%;單月觀影人次為10415萬人,環比下降13.79%;6月電影上映場次897.810萬場,比5月上映場次增加了14.89萬場。
今年僅暑期檔票房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年總票房有望再創新高。但是,相較於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國電影工業化仍處於成長上升階段,並一度陷入追求電影「重工業化」的誤區,有「大作」無「大獎」、有「大導」無「大師」。
國內外電影質量對比分析
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的大片曾一度成為票房保證和電影工業化標桿。然而,縱觀近年電影市場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奇幻、動作大片票房遇冷、難以追回成本等現象屢見不鮮。今年暑期檔某些國產大片甚至遭遇換檔、撤檔危機。比如,某部影片聲稱邀請了數十個國家上百位頂級電影工作者,重金投入、耗時多年打造,上映3日票房不足5000萬元,口碑、商譽雙失。
反觀國外,日韓電影近年來佳作涌現,離不開電影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更依託於對本國文化氣質的細膩呈現;印度「寶萊塢」的電影工業始終立足本土特色,逐漸實現由「量大」到「質優」的提升。國外的經驗再次表明,優秀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僅要求技術手段過硬,更要做到故事充實、流程完善、製作精良、均衡發展,「硬工業」中的「軟實力」決定著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電影發展乃至文化進步,不能機械照搬「技術性指標」、迷信「商業化標准」,要結合本國國情和文化特色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好的電影工業體系,依賴於導演、編劇、製片、攝影、美術、特效等各個環節同步成長,還需具備從「造產品」向「創文化」的轉型姿態。所以說,國產電影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五毛特效」到「奇幻大片」只是技術層面脫貧,電影製作各個環節同步提升,兼顧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彌補短板、實現飛躍。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電影工業化道路,讓中國電影享譽世界,必須常懷技術與藝術並重的精品意識,銘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