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250字
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無時無刻不觸動著在場所有觀看者的心靈。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將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塑造成為這場戰爭的主角,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大愛。她們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為孟良崮戰役的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短短的九十分鍾,真實生動的故事情節、攝人心魄的宏大場景,活靈活現真切感人的人物,引起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觀眾不時抬手拭淚,經受了一場盪氣回腸的靈魂洗禮,感受到了紅色經典的魅力。
劇中主人公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給科技學校全體師生以強烈的震撼。結合觀看影片,學校團委立即組織召開學生團支部會議,布置觀看人員寫出觀後感並開展了影評徵文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努力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為將來為祖國做貢獻做好准備,把沂蒙精神發揚光大。影片也更好的激發了廣大教職員工教書育人的熱情和干勁,作為一名工作在沂蒙革命老區的教師,在沂蒙精神的啟迪下,我們應該更加牢固的樹立愛國守法意識、無私奉獻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立足本職崗位,弘揚並踐行沂蒙精神,做群眾滿意的教師、建群眾滿意的學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沂蒙精神暖人心,辦學事業穩推進,我們必將激勵革命鬥志,以老一輩的奉獻精神投身到新時期的教育工作中來。
B. 《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 800字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C. 各位大蝦 跪求《沂蒙山六姐妹》 電影觀後感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D.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當時日本鬼子就駐扎在桃棵子村,他們在村部燒火做飯,還不時傳來哇啦哇啦的叫罵聲,整個村莊十分恐怖。村子的人們大都進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蓮一家因為丈夫張文新得了瘧疾走不了。鬼子不時到各家各戶搜查,把戰士藏在家裡,祖秀蓮感到實在不安全,就喚了幾個侄子,將戰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個岩洞里,並用石塊和玉米秸把洞口擋上。祖秀蓮和戰士約好,只有聽到三下敲石頭的聲音,他才能出來,否則一定不能自己出來。
洞里潮濕悶熱,不通風,大小便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祖秀蓮每天都堅持來給他送水送飯,為他擦洗包紮。有一次,祖秀蓮在給戰士換葯時,發現他腹部的傷口上爬滿了蛆蟲,祖秀蓮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這可怎麼辦啊?她忽然想到,庄戶人家腌鹹菜時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幾片芸豆葉,蛆就自己爬了出來。可當時已是深秋,要找幾片芸豆葉也是不容易。她四處尋找,終於在村東的菜園地里找到了幾近枯萎的芸豆葉。盡管如此,她還是如獲至寶,采了一些稍嫩點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擰下水來,滴在戰士的傷口上。果然那些蛆蟲慢慢爬了出來,祖秀蓮又艾蒿水擦洗了傷口,重新包紮起來。
這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療傷29天,光在山洞裡就整整25天。在祖秀蓮的悉心照料下,戰士竟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後來祖秀蓮打聽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個八路軍的醫院,便和侄子們把他送了過去,繼續療傷。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名戰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渾源縣千佛嶺鄉小道溝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參軍,1938年隨東進部隊進入沂蒙山,任山東縱隊司令部偵查參謀,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重傷,後被祖秀蓮救起,傷愈後又回到了他的部隊。直到1947年,復員後,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鄉親,沒回山西老家,在沂南縣隋家店子落了戶成了家。為了尋找祖秀蓮,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賣燒酒。就這樣挑著這副擔子走了整整兩年,終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從此以後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並認祖秀蓮為娘。
E. 《沂蒙》觀後感 100字
《沂蒙》電視劇,講述的是我們上輩人和大上輩人真實發生的故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巨大的奉獻,其中的每一個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獻,那段歷史,也就被掩埋了。劇中的馬牧池就是沂南縣的一個鄉的名字。
作為沂蒙人,我是眼含熱淚看完《沂蒙》的。曾經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耳熟能詳的老輩人親身經歷的故事,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話語,一下子聚焦了我和電視劇的距離。除了親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氣,出了揚眉吐氣的一口氣。忍辱負重,在戰爭年代做出巨大犧牲和巨大奉獻的沂蒙山人終於得到了一個言說歷史,言說自己的機會。被逐漸淡忘的那段歷史終於從歷史縱深處走入走入前台,那種心靈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沂蒙》堪稱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詩。它還原了一段歷史,一段歷史中的真實。孫犁在他的小說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勞純朴、內秀委婉、真摯多情而又勇敢機智、積極向上的農村青年婦女形象,體現著特定時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們沂蒙山女人,與她們相比,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不能說超過她們,但至少也不會遜色於她們。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為,除了在沂蒙山區的歷史中提到外,幾乎不為外界的人知曉。近10年來,高軍在小小說中塑造了一些戰爭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過,那也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形成群的氣候。那段歷史也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被遮蔽了。感謝《沂蒙》展現了一群憨厚、朴實、識大體、顧大局、默默奉獻的沂蒙山婦女,她們站成一排,成為沂蒙山最美麗的風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贊美詩。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農村人最大的願望乃至理想。這也是中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在於寶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為明顯的體現。但當這一切被戰爭踐踏,國家處於危難時,平凡人的生活常態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戰爭的洪流中。此時,家文化被國文化所遮掩,體現出一種人間的大愛來,這種人間大愛與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輝映,這是電視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奉獻出了所有能奉獻的東西。
《沂蒙》是對遺忘的言說。有些歷史,是需要銘記的,但記憶往事需要勇氣,尤其是直面那種血淋淋的現實。遺忘,就必須言說,言說一切的事實與真相。在這個善於遺忘的時代,《沂蒙》猶如一道閃光,直逼人的心靈,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慾望時代的良葯。 沂蒙是一部震撼人心、打動人心,凈化人心靈的精品電視劇,它塑造了一群真實、朴實的百姓群像。特別是母親-於寶珍和父親李忠厚,他們的忠厚、善良、付出不圖匯報、富於犧牲精神都深深的感動了我。這些人物本身都有一些普通人人性中的弱點,甚至是一些明顯的缺點,正因為作品真實的反映和塑造這些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會給人以親切、感動,才會喜愛這些朴實善良的鄉村百姓。感謝作者為我們奉獻了這么偉大的作品!
F. 沂蒙精神進校園愛國教育電影觀後感
沂蒙精神群眾路線學習心得體會來源心得體會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照耀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在獻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懈奮斗中所創造...
依照校團委的要求和部署,組織部份主要學生黨員幹部赴蒙陰孟良崮和費縣白石屋進行參觀學習和社會實踐。實踐團前後奔赴各地,參觀了孟良崮戰爭記念館、記念碑和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共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緬懷革命義士,學習沂蒙奉獻精神。
孟良崮位於蒙陰縣東南,屬蒙山山系。相傳宋代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故名。
1947 年 5 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將軍的帶領下,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領」的英雄氣勢,浴血奮戰,一舉消滅國民黨主力王牌第七十四師,斃、傷、俘三萬兩千餘人,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少將師長蔡仁傑;俘敵少將顧問長魏振鉞、少將旅長陳傳鈞等,緝獲大量武器設備,一舉粉碎了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的詭計。孟良崮是歷史的碑碣,孟良崮戰爭的成功,完全改變了解放戰爭的局面,改變了華東戰局,揭開了我軍戰略***的序幕,迫使國民黨軍從戰略進攻轉進戰略防禦。
孟良崮戰爭記念館位於孟良崮義士陵園內。記念館前面是陳毅元帥、粟裕將軍侍馬而立的大型花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紅色花崗石上鐫刻著陳毅元帥的《孟良崮戰爭》長詩,兩位將帥雕象栩栩如生,再現了當年作為孟良崮戰爭主要指揮者的光輝形象。記念館後面是義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將軍骨灰撒放處,其後是義士英名塔,塔身鐫刻著在孟良崮戰爭中犧牲的2800多名義士的姓名,墓區內掩埋著2800多名義士的遺骨。
記念館用大量詳實的歷史史料、圖片展現了當年「刀叢撲往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炮」的孟良崮戰爭的壯麗畫卷。展現了沂蒙人民為民族解放忘我奉獻、可歌可泣的英雄渾舉。戰爭廳以時間前後為序,展現了戰爭經過及華東野戰軍戰役序列表和參戰部隊的進攻、阻援情況。支前廳展現了沂蒙人民、特別是沂蒙紅嫂積極支前的情況。英烈廳展現了部份英模人物、戰役英雄的事跡情況。
參觀了山東抗日根據地記念館和沂蒙根據地群眾工作展館。一件件歷史實物,一張張戰場照片,一個個感人故事,把大家帶到了烽火紛飛的革命歲月。黨員幹部們共同追尋那逝往的烽火硝煙,共同領略那撼人心魄的戰爭場景。透過沙盤展現、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和聲光電情形摹擬,逼真感遭到沂蒙人民積極支前、忘我奉獻的偉大精神。
G.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