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名稱及觀後感
電影名叫作《十七歲的單車》
觀後感:
兩天時間,看完了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
郭連貴,一個農村來京打工的孩子,僅僅
17
歲。被快遞公司招聘為快遞員,並
配發了一輛高級山地車。當然,車不屬於他,只有當工資掙到一定程度,才歸他
所有。小貴畫了很多「正」字,終於掙到了那輛車。可緊接著,車,被偷了。
陣痛之後,
他求經理不要炒了他,
他一定要把單車找回來--他在車上做了記號。
他真「軸」,
真的,
每個人都這樣說他,
他要跑遍全北京去找回屬於自己的那輛
車!
可是幾經周折,車落到了同樣是
17
歲的,高中生小堅的手裡。他家也很窮,他
和他爸、後媽、一個繼妹生活在一起。他夢想有一輛車,最終偷了他爸的錢,從
黑市上偷偷買了一輛,當然,也就是郭連貴丟的那輛。因為那輛車,他在一幫鐵
哥們當中有了面子,一放學就玩車技表演
;
因為那輛車,他引來了一個漂亮女生
的主動追求。
一輛車,承載著兩個
17
歲少年的希冀。
最終,
車被郭連貴找到了,
他不善解釋,
只是一再從小堅那裡把車一遍又一遍的
「拿」回來,也因此挨了一遍又一遍的打。在他眼裡,只有拿回那輛車,才能回
快遞公司上班
;
回快遞公司上班,才能掙到錢。面對這樣的「軸」,小堅和他的
哥們先是把他當賊一樣打一頓,後來真的憤怒了,最後知道了實情,都沒轍了。
畢竟小堅也是花了錢,畢竟對於他來說,車也很重要。
17
歲的少年,憑他們的閱歷和經驗,最終商量出的解決辦法是:小貴和小堅,
一人騎一天。
可是,因為沒了車,導致小堅的憤懣,導致二人關系的破裂,小堅的女友,那個
漂亮的女孩子,
最終和一個車技更高的小黃毛雙宿雙飛了。
小堅氣憤之餘,
一板
磚拍倒了黃毛。
可正當二人交車之時,
黃毛的那幫哥們追了過來,
二人均被打昏
在地„„
小堅醒來時,發現黃毛的一哥們在砸他的車,都快砸廢了。他終於爆發了,踉踉
蹌蹌拿起磚,一磚將其拍倒,扛起已經變形的車,走上回家的路。
之前我曾以為小堅只是一個簡單的城市高中生,
貪圖享受,
要面子,
於是討厭他
而傾向於小貴,以為車是他偷的,可是不是,原來在他的光鮮底下,卻有著那麼
些故事,承載著的,同樣是貧窮,同樣是無奈。
同樣是
17
歲的孩子,雖然有著城市與農村的差別,卻同樣隨著生活的苦難。在
「贓物歸屬」,
這個最常見也最棘手的問題上,
二人糾結,
卻難以尋出一個結果。
沒有對錯,沒有誰願意主動放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維護著屬於自己的東西。
一輛車,對於小貴,意味著工作,意味著一口飯,甚至意味著„„未來
;
而對於
小堅,與其說是一輛交通工具,倒不如說意味著夢想,意味著愛情,意味著獨屬
於青春的,那份驕傲。
一輛車,
將兩個孩子糾結在一起,
解不開,
拽不斷。
他們無法相互理解相互寬容。
面對這個問題,他們無法像成人那樣理智的解決,也無法用更好的方式去平息。
他們的想像力僅限於「一人騎一天」。
一輛車,
承載著兩人太多的東西。
以至於當車的歸屬權發生爭執的時候,
他們不
惜用暴力去解決,用肉體去維護--他們的能力也僅限於此。
我同情他們兩個,如同同情我自己。在我看來,他倆之間,是不應該起爭執的。
故事的發展給了我希望:
終於,
在某一次交接儀式過後,
小堅主動向小貴伸出了
手,說:我叫小堅,你呢?--他們相互理解,握手言和了。可是,這里是否意
味著,內在的夢想最終會向現實的需要屈服呢?
可這不是結尾,
真正的結尾是他們遭到了群毆,
在北京的胡同里,
在居民驚恐的
目光里,被一群痞子毆打。我們看到了鮮血,看到了滿身的灰塵
;
聽到了男聲的
哭喊,
聽到了皮鞋踢到肉體上的聲音。
我們沒有看到警察,
沒有看到小堅的鐵哥
們,沒有看到旁觀者的哪怕一點點勸阻。只有他們自己在地上翻滾著,哭喊著。
這時,
他們無法抗爭。
可他們抵抗過,
他們的抵抗方式不約而同,
卻又那麼獨特:
板磚。當女友跟了黃毛後,小堅從背後偷襲,用板磚拍倒了黃毛
;
當車被黃毛的
哥們砸毀後,小貴也是從背後操起磚,一磚砸倒了他。是的,他們只能這樣,無
法正面與之抗衡,
而只能用自認為簡單快捷的方式去解決。
一個為了愛情,
一個
為了工作。
面對最珍貴的東西,他們的珍惜,他們的維護,盡寫在臉上。導演王小帥用成年人的理智,
盡乎冷酷的將其展現了出來,
並用大量的意象來構成了一個充分的意境,
展現在北京,
展現
在繁華的都市裡,
展現在太平的社會中。
他在試圖告訴我們:
這些不是某種特殊環境下的特
殊情結,而是每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
我們都曾年輕過,
都曾活在那個只屬於自己,
幻化了的世界裡,
都曾將自己的某種情感濃縮
進某樣物品中,將其珍藏。小貴亦然,小堅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貴,小堅,貴?賤?
呵呵。
倒不如說是我們,
曾經的自己。
一個意喻著現實,
對理想的把握,
對生存權利的維護
;
一個意喻著內在,對愛情的滿足,對驕傲與尊嚴的幻化。
當最珍貴的物品面對搶奪時,曾經的我們會怎樣?恐怕每一個人都不會主動向別人尋求幫
助,也不願那樣去做。我們只能,也只願用自己的方式去維護它保護它,無視社會的規則,
無視周圍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貴小堅那樣,面對上司的冷酷,父親的責罵,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東西,
大部分人都會失去或者擦肩而過,
或者將那份執著
的情感壓縮進那個東西里,
比如自行車。
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
那叫
「
心想事成
」
,
很少。
社會是繁榮而冰冷的,沒有人會施捨給我們。
於是,就有了《十七歲的單車》,一部看似黑色和壓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中的
暴力畫面過多恐怕是國家查禁的原因罷)。
一部電影,是應該給人以美好與希望的。
《十七歲的單車》中,美好倒是有,比如小堅得到
瀟瀟之後,高興的騎車順風而行的情景,滿臉的快樂與滿足
;
再比如在小公園里,瀟瀟抬臉
閉眼,等待小堅的嘴唇時,逆光下青春的臉龐,清純可人,浪漫至極。
那麼希望呢?希望在哪裡?影片最後,
小堅帶著一臉鮮血和滿身塵土,
扛著完全扭曲的自行
車,穿過漠然的人流時,我終於知道,這里就是希望。我相信,憑他的
「
軸
」
,他會過的幸福
的。
整部影片,
大部分出現的都是陰影里居民的面孔,
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在寫著
「
拆
」
字的磚
房裡開小店的,小堅的親戚
;
整日無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後還賣掉的,嘴唇塗的紅紅的
小保姆。在他們身上,還折射出了更多的東西,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對,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幾乎沒台詞,卻一直伴隨著劇情的發展。剛
開始以為她是被人包養的,
整天無所事事用換衣服來打發時間的小情婦,
結果不是,
她只是
個小保姆,而且還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後再賣掉
;
還有一個就是高圓圓扮演的,清純至
極的女孩瀟瀟(我特喜歡,嘻嘻!),漂亮,性格也好,簡直是完美。她主動追求小堅,甚
至主動給過小堅一個親吻自己的機會,
也曾努力給過小堅以支持與諒解,
可最終還是跟了黃
毛大歡。
我一直認為小堅沒有珍惜她,
雖然,
他愛她。
可最終依舊成了一個轉瞬即逝的夢幻,
如同一陣風。觸動起每一個觀者心底的那根弦。
青春終會過去,影片也終會結束。剩下的我們,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美好,如一
個個夢幻般美麗的肥皂泡一樣,在燦爛的陽光下無可挽回的炸開。以至於我們習慣了失去,
忘掉了曾經的理想,甚至真正的幸福來臨時,都不會把握不知珍惜。
終有一天,
我們都會像小堅那樣,扛起變了形的自行車,
扛起自己的夢想,
穿過繁華而冷漠
的街頭,走向自己的,未來
……
這是我自己在大學寫的,望您採納
❷ 電影名稱解析:
bravia(best
resolution
audio
visual
integrated
architecture),中文意思是精晰影音傑作,是索尼自2005年開始在大屏幕視頻產品(主要為液晶電視)中使用的品牌名稱。
❸ 千與千尋 影片分析
千與千尋的含義:千是被湯婆婆剝奪了名字在湯屋打醬油的小女孩,一邊要打工還父母欠下的債,一邊還要經受住各種誘惑和磨難。
兩個名字,一條心。不管是千還是千尋,一直都堅守初心,葯浴牌不貪多,夠用就好,再亮的金子也沒有小白的命閃耀,孝順、正義、又善良。
這是一條回歸心靈的路現實世界,許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很少有人能夠找回自己的名字。
無臉男其實是有臉的,他的臉就是那個面具以及他全身的烏漆墨黑。和白龍、巫婆、巨嬰、鍋爐爺爺這些角色一樣,無臉男也是一群人+標志性群體特徵的集合。
白色+龍的意象代表默默守護的人們;巫婆+鳥的意象代表邪惡的化身;站不穩的巨型男嬰代表著被過分保護的人們;鍋爐爺爺忙到停不下來的六隻手代表社會上被工作和生活壓榨得團團轉的人們。
而無臉男則是被邊緣化的龐大群體的象徵,暗指那些千千萬萬個孤獨又寂寞的靈魂,這些靈魂就像面具一樣空洞,永遠在黑暗的角落裡,不被人察覺。
你站在屋裡,卻走近了我心裡。現實世界,每個人都可能是無臉男,在漆黑的角落裡默默忍受孤獨的侵襲。
第一個煤球精靈因為虛弱被煤炭壓倒在地上,不但被千尋救起,連原本要乾的活兒都一並被包攬了。其他煤球精靈撞見如此好事,自然也想不勞而獲。
努力工作就是生活的希望。現實世界,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餡餅,有的話,那一定是上天醞釀了很久的陷阱。
所謂入鄉隨俗,就是這個道理。進入一個地方,就要遵守一個地方的規矩。
現實世界,不管你有多麼不願意接受,要想融入集體,就必須接受集體的一部分文化。
街上的食物本是湯屋為神明准備的佳餚。千尋的父母自恃有錢,不經人同意,坐下來就大吃特吃,越吃越上癮。暗諷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慾望的人,最終都會成為慾望的奴隸。
面對狼吞虎咽的父母,一臉無奈的千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現實世界,被慾望支配的人,通常都在自掘墳墓。
❹ 《猶大 賓虛》(又名《賓虛》)電影分析
不論是電影的場面,還是藝術性,故事情節。。。
過了半個世紀,都難以超越。。。
簡單說,這部電影就是一則護膚品廣告。為了告訴人們:「寬容」是最佳亮膚品,借用三個維度來講故事,分別是,耶穌的生死;男主角的兄弟恩仇,男主角和女奴的愛情。
繞了好大一個彎,最後告訴大家,「寬容」治癒了麻風病,發揮了亮膚作用。
❺ 賞析一部比較有名的電影
《戰艦波將金號》:石破天驚的電影史佳作
《戰艦波將金號》一上映,就立即震驚了全世界,被公認為蘇聯蒙太奇學派的最傑出代表,影響了無數的後來者,成為人類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時至今日,對《戰艦波將金號》分析、評介依然是電影學院里的必修課。
最直接的影響首先來自於《戰艦波將金號》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在這部電影中,愛森斯坦天才的創造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通過鏡頭之間的重新剪輯、巧妙組接,愛森斯坦在銀幕上重構了一個時空體系,它與我們現實中的時空體系迥然不同,但又是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從而在根本上與觀眾的觀影心理相契合,從這一點來說,《戰艦波將金號》開創了一直沿用至今的電影創作中所使用的最基本的蒙太奇表現手法。當然,蒙太奇並非是愛森斯坦發明的,在早前的格里菲斯乃至更早的梅里愛、鮑特的影片里就已經有了蒙太奇的應用,但這種應用要麼是無意識、不自覺的,要麼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只有到了愛森斯坦,到了《戰艦波將金號》那裡,我們才能負責任的說:電影藝術開始有了只屬於自身所獨有的蒙太奇語言體系,電影語言開始藉由蒙太奇句子組成。時至今日,如果離開了這種蒙太奇語言體系,電影創作根本就無從進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戰艦波將金號》之後的所有電影,都是它的學生。
影片的影響在全世界迅速散播開來,無數藝術青年正是在觀看了《戰艦波將金號》以後才決心投身電影事業,《戰艦波將金號》成為改變他們命運的轉折點——西班牙電影大師路易斯·布努埃爾正是其中的一位,當時還在大學讀書的布努埃爾無意間看到了來學校放映的《戰艦波將金號》,立即為其中無與倫比的表現力所嘆服,這成了開始他電影生涯的直接動因。很快,僅僅三年後布努埃爾就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一條安達魯狗》(Un chien andalou),這部被視作超現實主義代表作的二十四分鍾短片同樣引起了巨大轟動,它奠定了布努埃爾在影壇上的大師地位。整部影片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一片被切削著的月亮,一把刀片割開一隻眼球,一隻爬滿螞蟻的手,一隻伏在鋼琴上的死驢,變成臀部的乳房,等等。不難發現,這些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其實與《戰艦波將金號》如出一轍,正是愛森斯坦所推崇的「雜耍蒙太奇」的理念,布努埃爾自己也毫不避諱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大師在生活中也成為了好朋友,愛森斯坦來西歐游歷時,曾與布努埃爾相談甚歡。不過據說當布努埃爾看過愛森斯坦所拍的《感傷的羅曼史》一片後,對其中的藝術品味極不認同,怒氣沖沖地到各個咖啡館去找愛森斯坦,一定要當面打他幾個耳光。當然,這只是由於大師的率真性情所留下的逸聞,並沒有真正影響到他們之間的友誼。
同樣的影響也發生在了葡萄牙國寶級導演奧利維拉身上,這位現年已近百歲高齡的老人,當年也正是因為受到《戰艦波將金號》的影響,才毅然投身到電影創作中去。他所拍攝的影片《杜洛河上的苦工》,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中對《戰艦波將金號》的模仿。特別是纖夫拉纖一段,其中剪輯進了若乾麵部特寫,鏡頭在纖夫和乘客之間的反復切換,與《戰艦波將金號》毫無二致。
有趣的是,幾年以後,與蘇聯在意識形態水火不容的納粹德國,《戰艦波將金號》同樣被推崇備至。據說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在看過《戰艦波將金號》後,對其中的震撼力大為震驚,他指示德國一定也要拍出類似的片子來,並很快找來了女導演瑞芬斯塔爾來落實這一計劃,這才有了《意志的勝利》一片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是一部在思想上反動透頂的影片,完全是為了給納粹黨歌功頌德,但在電影的藝術價值上,這部影片又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後來的電影史都不得不尷尬的提到它——一方面痛斥其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對其表現方法大加褒揚。毫無疑問,這部在《戰艦波將金號》直接影響下誕生的影片,帶上了濃厚的愛森斯坦印記。當然,由於科技的進步,拍攝工具的改善,以及納粹黨所提供的近乎無限制的製作經費,讓《意志的勝利》比《戰艦波將金號》場面更加宏大,氣勢更恢宏,畫面更精良,但其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依然是偷師於後者。特別是希特勒登上紐倫堡閱兵台的那一場戲,漫長的台階,希特勒和手下依次拾級而上,兩旁是黑壓壓的納粹黨員,口號的歡呼聲響徹雲霄,行納粹禮的手臂密集如林,其剪輯手法上活脫脫就是一個「敖德薩階梯」的翻版。
在國外取得巨大反響的同時,《戰艦波將金號》也成為了蘇聯國內電影的教科書,其中的蒙太奇理念為眾多蘇聯電影所汲取。例如《雁南飛》(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這部攝於1957年的黑白片,片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主角鮑里斯中彈犧牲的那個場景。在現實中,中彈犧牲只不過是一剎那的事,而導演卡拉托佐夫用了很長的一組鏡頭來表現:先是白樺林的旋轉,在這個背景上疊化出鮑里斯的想像,薇羅尼卡身穿婚紗走下樓來,和鮑里斯舉行婚禮,最後又回到旋轉的白樺林。這個場景已成為《雁南飛》永恆的標志,而這種在影片中拉長時間,重構時空體系的手法,正是由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里首先運用的(「敖德薩階梯」即為其典型代表),《雁南飛》繼承了這一手法,同時又進行了發展和創新。
《戰艦波將金號》的影響不僅止於歐洲,它很快也成為了好萊塢效仿的模板,事實上,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中所使用的多鏡頭、快速剪輯的蒙太奇手法已經成為好萊塢影片的基本表現模式,甚至可以說,好萊塢才是愛森斯坦最好的學生。以好萊塢的代表作《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為例,這部纏綿悱惻、催人淚下的愛情片,依然使用了《戰艦波將金號》中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例如,在費雯麗扮演的女主角瑪拉走向滑鐵盧橋自殺的那一場戲,一隊軍用卡車在橋上隆隆開來,瑪拉毫無畏懼地向一輛輛飛馳的軍車走去,蒼白的臉在車燈的照射下美麗而聖潔。鏡頭在軍車和瑪拉之間反復的快速剪切,在群眾的驚叫聲、卡車的剎車聲中,最後,瑪拉結束了生命,手提包和一隻象牙吉祥符散落在地上,這樣的表現方式幾乎是完全照搬了《戰艦波將金號》中的橋段。
同樣的例子還有希區科克導演的《精神病人》(Psycho)一片中,最為著名的浴室謀殺那一場戲。《戰艦波將金號》中「敖德薩階梯」那一場戲,8分鍾的時間愛森斯坦用了160多個鏡頭,而「浴室謀殺」這個場面共歷時48秒,卻由78個快速切換的鏡頭組成,盡管連一刀刺入人體的血腥畫面都沒有,但其恐怖效果卻因蒙太奇、場面調度、節奏、燈光及音響手法的綜合運用而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境界。可以說,希區科克把經由愛森斯坦開創的蒙太奇剪輯手法推上了極致。
如果說,希區科克深諳愛森斯坦快速剪輯手法之精髓的話,那弗朗西斯·科波拉則是把愛森斯坦剪輯手法和隱喻的表達方式合二為一的好學生。在科波拉的代表作《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一片中,最後馬丁·西恩飾演的男主角揮刀砍死馬龍·白蘭度所飾演的魔鬼軍官的那一場戲,科波拉也沒有直接表現白蘭度被砍殺的情形,白蘭度的身影依然在黑暗中,只是在剪輯上逐漸加快揮刀的節奏,同時加入了土著們祭祀儀式上砍殺一頭公牛的場景,與白蘭度被砍的鏡頭交替剪輯。可以說,這是標準的愛森斯坦手法,與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中剪輯進的那三隻石獅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好萊塢,公開向《戰艦波將金號》致敬的則是著名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在他1987年所拍攝的代表作《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中,就有一段完全模仿「敖德薩階梯」的段落,這個段落也是全片的最高潮: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里,凱文?科斯特納所飾演的政府特別調查員與歹徒不期而遇,雙方先是心照不宣,平靜的走向台階,繼而又幾乎是同時拔槍,互相射擊,與此同時,有個推著嬰兒車的路人正好路過此地,但由於受到驚嚇,嬰兒車不慎從台階的頂端滑落下去。科斯特納扮演的銀幕英雄自是了得,只見他邊舉槍射擊邊向下跑,最終在千鈞一發之際擊斃了歹徒,還接住了失控的嬰兒車。應該說,這個模仿還是很成功的,德?帕爾瑪同樣使用了階梯、嬰兒車、面部特寫等元素,同時又有自己的發揮。通過機位的多角度切換、升格鏡頭的配合使用,將整個動作場面表現得美輪美奐。雖然使用了慢鏡頭,但動作之間銜接得十分緊密,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聯系也是絲絲入扣。
講到這里,我想愛看電影的朋友都不難想到,這種使用蒙太奇手段來渲染動作、烘托氣氛的做法,其實在動作片里司空見慣,而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吳宇森式的所謂「暴力美學」片——縱觀吳宇森的作品,幾乎找不出一部不使用這種蒙太奇手法的作品??基於此,甚至有人評論說愛森斯坦是暴力美學片的祖師爺,不過我想這絕對是曲解了他老人家的原意了。
吳式動作片之所以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能讓好萊塢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中動作場面的成功。可以說,在《戰艦波將金號》里初露端倪的「雜耍蒙太奇」,經過吳宇森的改造,已經徹底的誇張、極端化,並被吳宇森賦予了東方式的詩意與美感。即使到好萊塢以後,吳宇森的這一特點依然沒有改變。如《變臉》(Face Off)一片,只要是兩大主角的對決,幾乎百分之百的使用了慢鏡頭。尼古拉斯·凱奇標志性的半轉身拔槍射擊的動作,就從來沒有使用過單一機位的正常速度鏡頭,而一定是多機位、多角度的慢鏡頭,把凱奇的每一個動作細節都盡量拉長,並刻畫得纖毫必現;同時還通過多角度的重復來強化這一效果,從而把人物的瀟灑氣質和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瞬間的動作在吳宇森的電影里往往要用長達幾分鍾的膠片才能表現,這些人為拉長的時間間隔與中國畫里的「留白」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營造了一種東方式的「氣場」,充滿了東方式的美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愛森斯坦的同胞,蘇聯電影藝術大師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其實塔爾科夫斯基最初是以愛森斯坦的批判者身份為人所知的,他曾經發表文章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進行系統的批駁,他認為愛森斯坦的蒙太奇手法太強調導演的主觀意圖,取消了觀眾的主體地位,是不可取的。基於此,他還反對愛森斯坦影片中的任何隱喻鏡頭。但是,一旦進入創作實踐,塔爾科夫斯基根本無法與愛森斯坦徹底決裂,在他的電影里,隱喻蒙太奇比比皆是,以其《安德烈·魯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ев)一片為例,在影片開頭那個農夫乘坐的熱氣球墜毀以後,塔爾科夫斯基並沒有直接去表現,而是插入了一匹馬倒地的鏡頭,這與《戰艦波將金號》里那著名的石獅子不正是起著相同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塔爾科夫斯基後來也不得不承認,「顯然有人會指責我前後矛盾。然而,藝術家本來就可以創造規則而又打破規則嘛。」
❻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演員
1)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2)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❼ 揚名立萬電影解析
影片情節的兩大看點非常討巧:一個線是以極具調侃的黑色幽默,把娛樂圈投資人、編劇、演員沽名釣譽的內幕和隱藏在背後的齷齪運作給揭批得體無完膚。
各環節的影人,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心懷鬼胎,互相利用又互相拆台,但為了共同利益最終又不得沆瀣一氣醞釀炮製票房大作。
影片的另一個線就是這群影人在以真實的兇殺案為藍本醞釀和推演劇本的過程中,發現了這起案情另有案中案。在案件當事人和編劇們的深挖切磋下,這起震驚全國的殺人碎屍案諸多疑點也被挖了出來,兇手殺人的動機和已公布的大相徑庭。
於是,一邊是對劇本的推演,一邊是對案情的還原,虛實交錯下,真相越來越近。黑色幽默和諷刺揶揄下,驚悚的案情真相又把觀眾帶入另一個感官體驗中。
正在熱映的懸疑喜劇電影《揚名立萬》,自11月11日18點公映以來,口碑爆棚的同時票房成績也一路高漲,不但連續八天斬獲單日票房冠軍,次周在多部新片公映的市場環境下依然勢頭不減。
影片上映11天,累計票房3.86億,次周末連續兩天再創單日票房新高,不僅反超本片的首周末成績,更重回日冠再度全面領跑,成為2021年不可忽視的一匹黑馬。
11月22日,片方首次曝光正片刪減片段,釋出尹正飾演的李家輝在赴約之前被塞「封口費」的戲碼,引網友直呼「過癮」。
❽ 請教一個影視鑒賞問題:分析《天堂電影院》片名的意義。
這個題目一星期前我看到過.讓我很糾結啊.
電影的原名就是 Nuovo cinema Paradiso
直譯大概是 新天堂影院 或 新樂園影院.
其實很多電影的從名字來說 真沒什麼深意
電影中的那座影院名字就叫 天堂影院 吧.
後來因為那次失火,影院被燒了. 被中彩票的買下來以後翻新了
就叫 新天堂影院
但是如果一定要說出意義來,我就覺得很悲哀.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悲哀.真的. 第一很多電影的名字,其實只是名字.應為是娛樂產品.所以一般都是通俗易懂,而托納托雷的電影在這基礎上讓更讓人感觸感動 所以他是大師. 既然是娛樂所以題目應該是簡單的. 就好像 他的<瑪蓮娜> (中國翻譯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就是講述一個叫瑪麗娜的女人的故事 . 海上鋼琴師的原名應該是 <1900的傳奇故事> (也是主角的名字很囧 ) 所以可以看出來. 同為三部曲之一的 天堂. 名字就是這么簡單. 現在你要求 這個名字的意義,這很悲哀啊,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悲哀. 就好像老羅說 ,同樣讀魯迅. 他輟學在家讀魯迅全集, 同學在學校讀魯迅 某篇文章 的其中章的節選. 但是卻出題問, 魯迅為什麼要這么寫,有什麼意義 ,這種問題我們怎麼知道,又不能寫信給魯迅問,結果很神奇的是, 還有正確答案, 而且教育局還知道.
這就是中國式的教育吧,我們可以看到從老羅到你, 教育一直都沒完善,還是20年前一樣.
牢騷發完了, 所以說 這名字就根本沒什麼意義. 就是講述的一個 叫 天堂的電影院的故事 .故事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
如果想進一步討論,你給完分, 我一直都在線 網路的.
❾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