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教父電影影評主題

教父電影影評主題

發布時間:2022-08-25 04:56:53

① 電影教父為何被奉為經典

在一秒鍾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教父》

在電影史上,有這樣一種作品。它們在時間的長河中閃耀,歷久彌新。每次看到他們都會有不同的感覺,《教父》無疑是這些經典的作品之一。

今年是《教父》上映50周年,這部電影一直是一部不可逾越的經典之作。它的許多情節被後來的電影模仿,可以說是創造了有關該題材的電影的新模式。

那麼電影《教父》為何被奉為經典?為什麼教父無可取代呢?

我想有以下幾種原因:


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在電影史上的地位,使這兩代教父不可替代,這也是為什麼沒人敢再拍攝有關故事的一個重要原因。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像兩尊雕像一樣站在那裡。

柯里昂家族兩代教父完美演繹了男性成長史和家族的興衰過程。《教父》充滿了男人的成長、兄弟之間的感情和文化的碰撞。


總之,作為一部十分經典的電影,《教父》不僅有教科書式的詮釋,而且有實力吸引新一代觀眾,讓一代又一代人在這部經典之中讀出生活的真諦。

正如電影中所說的 :

偉大的人不是生下來就偉大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其偉大的。

希望我們都能通過這部電影悟出一些道理,幫助我們成為偉大的人。

② 求教父影評一千字

1972年發生了這么幾件歷史性的事。尼克松訪華了、慕尼黑慘案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完結了;還有就是,科波拉的《教父》上映了。 《教父》無疑一時成就了科波拉,而科波拉後來在談到《教父》時說道:「當派拉蒙公司向我提供這一機會時, 我開始看這本小說,只看了五十頁就看不下去了。我認為它只是一本流行的、聳人聽聞的小說。是那種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 他說的不是風涼話,確是大實話。可想而知,當科波拉出於經濟考慮而拍的時候多少有些不情願,然而我們知道即使他不拍,也會有人拍,我們不知道的只是它會不會依然是經典。 經典好比一個油田,有巨大的價值,不同在於,油田總有采完的那一天,而經典作品能在不同時代煥發出不同的價值。《教父》將在一代一代人的眼裡反復上映,兒子成了父親,女兒成了母親,對於其價值的認識也會有所偏差,這種差別不是「100個哈姆雷特式」的,只是社會發展而產生的認識差別。在《教父》上映的70年代這尤為明顯。
一、在電影文化方面 70年代,傳統好萊塢電影相繼失勢,類型片變得累人,觀眾變得挑剔,當然觀眾一直很挑剔,但很難找到比70年代的美國觀眾更挑剔的觀眾了,美國大片的本土票房被歐洲的甩在了後面,看慣了傳統類型片的美利堅人民就像養叼了的狗,一般菜飯懶得再碰了。同時,緩慢起步的電視逐步開始與高雅的電影展開奪食,而電視偏有出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老邁臃腫的電影本已沒有老虎的威嚴,反倒還沾染了病貓的衰頹。在這雙重壓力之下,好萊塢電影人借著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東風,走起革新之路。在路上累死,總比在原地困死好,再者,按照好萊塢電影的慣例,路上總能發生好事,這在現實中應驗了。 順應民意天命,新好萊塢電影運動在這時興起,從電影技術的革新,到產業鏈的添新,更重要的是一些年輕人走出電影學院立志要像大西洋對岸的讓•呂克•戈達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們看齊寫與眾不同的故事、拍自己的東西,這其中就有33歲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作為新好萊塢電影運動的代表作,「《教父》是對經典的強盜類型片的復甦, 然而也為這種經典類型注入一些新的出人意料的曲折和變化。」 2 這些曲折和變化表現在對黑幫家族傳神細致的描述中——當美國觀眾看著這批黑手黨兇殘得如此優雅時,不免不雅的張開雙嘴輕微的嘆一句「我的上帝呀」。 其次,這種在大時代背景下更替的家族史詩是傳統強盜片不設想的,西部牛仔在西裝革履的黑手黨的逼視下不免有些不堪一擊。 最後,《教父》客觀冷峻的視角,模糊了善惡的界限,其暴力程度也值得大書一番,可是科波拉說:「如果有人認為這部影片宣揚了暴力,那絕非出自我的本意。事實上, 影片里只有極少的真正暴力場面, 而且非常短暫。」我們不知道科波拉是裝傻,還是充愣,事實告訴我們,作為一部電影《教父》始終在沉浸在一種仇殺、報復的環境里,往往一個血腥場面伴隨著長時間的累加鋪墊,直至傾囊而出,即使現在看慣電影里飈滿血漿,《教父》相比之依然叫人坐立不安。 《教父》也因此成為新好萊塢電影的代表作和排頭兵,為日後的黑幫題材電影立下了標尺,是他們不斷學習的榜樣和始終抄襲的對象。

二、在社會文化層面。 60到70年代的美國時值越戰越戰越不利,深陷泥淖,難以自拔;總統肯尼迪步了林肯後塵遭人暗殺;歐洲各思潮和新浪潮電影一樣飄揚過海不遠萬里來威脅北美大陸;對人權的重視和追求演變成示威活動,一堆堆爛事堆著沒人管的時候,尼克松很榮欣成為了第一位遭彈劾的總統……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美國政府失去民心,對外對內都沒有好的對策,人民總是處在憤懣之中,人民的憤怒往往伴隨著犯罪活動的猖獗,暴力、販毒、詐騙、賭博像發作的牛皮蘚,四處竄生蔓延…… 一大批反映社會黑暗的影片得以出現,傳統好萊塢中光輝的美國形象顯得衰退沒有影響力,《教父》也是出於這樣的形勢之下。 黑手黨串通政府官員,行凶作惡,總能逃過制裁;如巴爾扎克所言:「在巨大的財富背後,都隱藏著罪惡。」人們為了金錢和權力廝殺拚鬥,直至獻血流盡,千瘡百孔,我們得到信息是正義往往可以被金錢收購,黑白一色,人們在這之中看到了平時想要表達又無從說起的一部分。 雖然科波拉在後來的日子裡談到《教父》的很多話不像是真的,然而千真萬確的是他又說:「在《教父》的結尾, 邁克爾謀害了那麼多人, 卻矢口否認,關上了門。我用這樣的場面對他進行嚴正的譴責。可惜, 很多人顯然未能領會這點。如果說, 我想進行的譴責被角色的魅力所淹沒, 我願借《教父》二集的機會來彌補這一不足之處。」可是很多人不相信,他們更願意把一切轉嫁到政府上面,而那些分度翩翩的西西里人只不過是其象徵和代表,不可恨,反可愛,即使幾分鍾之前還對怒吼的槍管驚恐不已。 而使無數青年來到美國,努力奮發的美國夢是否破碎?象徵垮掉一代的文學家克魯亞克剛剛去世,而他的思想確得到了保留和傳承,美國夢的光鮮亮麗何在?電影的最後,在談及接手家族事業的時候,在這次促膝長談中,老教父維克多•科里昂不僅面授機宜,而且向兒子麥克傾訴了自己的願望,「這一輩子, 我從沒向誰道過歉。可我原來想的是, 等到了你那個時代, 你會成為一個真正操控局面的大人物———科里昂議員, 科里昂州長。時間不多了, 邁克, 時間不多了。」有人將此作為兩代人美國夢的交接,然而從之後兩集中,我們得知,世事無力,麥克和他的父親一樣只是越陷越深,沒能找到終點的那一天。美國夢,從西西里逃到紐約,從一個小工千難萬險成就了一番事業,然而至死都沒有把自己洗刷清白,人們說到科里昂家族時只想像到黑手黨家族的恐怖。美國夢就在眼前咫尺之遙,又遠在天邊,美國帶個人的幻想總是無比真實,觸手可及的背後是永遠無法到達,可是人們總歸會認識到這一點,於是,美國夢碎不再唐突。

馬龍•白蘭度說過,大工業每時每刻都在殺人——汽車、吸煙和污染。自70年代以來一切未有改觀,美國社會可能已經從泥淖中翻身,不過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數十年難得一遇的經濟危機成了新的隱患,工業社會的末端,種種問題依舊謀殺著人民的生命。

望採納 !!!

③ 那個誰給我整些電影<教父>的影評

《教父》三部曲的前世今生
伯爵 發布於: 2011-04-16 01:03
謹以此文向偉大的《教父》三部曲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很少有電影可以深刻的影響到一個常用詞彙,如果真的存在這種現象,那就可以很好的說明這部電影影響之廣、之深,很顯然,《教父》三部曲就是這種電影,作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沒有之一),《教父》系列給黑幫片重新標注了定義,它成就了科波拉,成就了帕西諾,也成就了黑幫電影的巔峰。
世上為文歌頌《教父》的文章何其之多,它的歷史地位和影響也讓大部分人對其敬而遠之,但是作為一個死忠,我想我應該為它寫點什麼,不為任何功利。《教父》的原著小說是當年美國的重磅暢銷書,作者馬里奧普佐因此一炮成名,當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藝小青年,專注非主流小片創作,死磕著沒去拍商業片,但是市場經濟和電影公司的壓力迫使他最終接下了《教父》的拍攝任務,沒想當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教父》最終成就了科波拉,成為其揚名立萬之作,或許這就是一種冥冥之中的註定,有時候不是導演選擇電影,而是電影選擇導演,就像奧遜威爾遜和《公民凱恩》一樣,科波拉的電影氣質反過來也成就了《教父》,電影和人的緣分一直說不清道不明,導演的氣質就是電影靈魂的一部分,而電影本身也創作者靈魂的體現,或許《教父》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種萬幸吧。
關於原著小說
《教父》的原著小說本身就非常有看頭,文風硬派,可讀性非常強,小說細部紋理既不繁雜也不簡單,一切都是為更好的塑造人物服務,而馬里奧對於人物內心爆發的控制也非常精準,不濫情,不反復,在合理之中爆發,在合理之中沉默,原著小說里對黑手黨的描寫非常之多,以至於人們回去懷疑作者是不是和黑手黨有瓜葛,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小說內容的可讀性很強,普佐說起故事來滔滔不絕,你不會覺得嘮叨、厭倦,而是在環環相扣之中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小說之中考利昂父子四人的性格都非常的鮮明,絲毫不吞吐,而電影也成功的塑造出了這父子四人的形象,相比其電影來,小說在敘事方面似乎更為的細致明確,而電影里的故事脈絡的處理相比其小說里來會更亂很多,如果不讀原著,在一些地方或許會摸不著頭腦。原著小說里也絲毫不乏強烈的男性主義,女人在故事裡完全是邊緣的存在,而電影在著墨時非常注意提醒考利昂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子兒女,而在小說之中,對於這點的著墨沒有電影重,小說之中對於謀殺、死亡的描寫非常的露骨,一些殺人的細節寫的非常詳細,以至於讀完有一種犯罪的快感,或者男性身體里就是有那麼一股強烈的破壞欲吧。
很多人把小說《教父》尊為男性的聖經,說白了就是一種男權主義的體現,男性體內的破壞欲、操控欲在書里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不論是深埋心底的陰謀、性慾扭曲的發泄、變態血腥的殺戮,對於男人們來說,都是潛意識里所憧憬的,手握乾坤、操縱勢力、殺戮、鏟除異己、復仇、性慾,男性體內的惡之花在此嬌艷的綻放。考利昂老頭子,一個打不倒的黑幫帝王,一個內心深不可測的男人,一被無數男人尊為神的男人,他總能用他獨特的邏輯和道理來使得一切看上不不合理、不被社會法律接受的東西變得合理化,而且讓讀者產生認同感,西西里的惡劣生存狀況使得男人們變得暴力,為了生計殺戮、爭奪,考利昂老頭子把這種生存狀態帶到了美國,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脆弱的人之能成為狼群的口中之食,而考利昂,說是為家庭奮斗,還不如說是男性主義的完全爆發,變成狼,變成男人。
教父的哲學在文字的表現下變的合理或者是可以接受,美國資本社會下的復雜使得這個鋼筋混凝土森林失去了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從根本上來說,這可以歸結為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而這種不均之下就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公平就使得這個社會體現存在漏洞,而考利昂們,就是看到機遇主宰漏洞的人,教父的哲學在這種不公平之下變得合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高度認同了這種哲學。這種存在變得合理而且有必要,有這種需求,就存在了提供服務的人。有個理念說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而對於黑手黨家族來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人提供了公共服務,他們的運營也愈發的往企業靠攏,所以可以說考利昂家族就是一種小型的政府雛形,存在即是合理,這種存在就是因為有需要服務的需求,所以他們存在,而這種存在合理不合理是很難下定義的,你站在什麼立場,它就是什麼。考利昂們的合理是建立在非法活動上,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是誰的法律?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制定的秩序就是法律,而教父的哲學在這個社會漏洞之中就是法律,也沒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了,一切都歸結為利益之爭和人趨利性,這兩點是我們社會存在的根基,也是《教父》體制之中的支撐點。我們社會本來就是建立在殺戮和罪惡之上,殺戮的人多了,我們稱之為國家,而殺戮少的,卻被定義成了「犯罪分子」,占利益大頭的人為了維護秩序,定義死了利益小頭者,那些漏洞里的小頭利益者被冠上了「非法」,正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教父》的表達雖然沒有在以上的論述之中體現過深,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印證了上面的東西,只是《教父》在絕大層面上是停留在社會層面,而沒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教父》三部曲已經覆蓋性很強的展現出了當時的社會民情,馬里奧普佐並沒有提升整部小說的高度,也沒有很精準的體現什麼「現實主義」,但是卻在另外一些方面達到了高峰,畢竟人家最初的定位就是為暢銷。
女性在小說之中是邊緣存在,女性只是性工具、男性的附屬品,在這部雄性占絕對主導的小說里,四處可以嗅到男性的荷爾蒙氣息,裡面的女性角色大體上停留在不問世事的家庭主婦層面上,麥克考利昂可以眼睛都不眨就殺了自己的小舅子,絲毫不考慮妹妹的心情,而麥克妻子的設置也比較有意思,當麥克考利昂繼承家裡的事業以後,其身上的考利昂家族男性特徵開始顯現,妻子是可以欺騙的,女人只是自己偉大家族事業的邊緣之物,蒙蔽了心的麥克走上了他父親的路,而跳出小說之外的幾部續集,麥克卻逐漸開始回歸,說實話第三部的確拍的有點失去前作的韻味。「永遠不要讓對方知道你在想什麼」這話聽起來很厚黑,但這種厚黑也是男性智慧的一部分吧,低語境文化之下,能有這種高語境的覺悟,實屬不易,所以它能給美國社會驚訝。《教父》之中的組織經營管理和權謀斗爭算是管理學中的經典教材,它比課本更生動、逼真、寫實的體現了一種管理學思維,只是濃墨重彩的覆蓋上了文學的外衣,對於人際的處理、組織的經營、如何做出決策,《教父》之中的管理思維還是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的,覺得滑稽者可以當看客,覺得深刻者自然會當教材用。
小說里著墨的第一代教父的發跡史在電影第二部中才出現,老教父的發跡史較為的傳奇,而在對教父發跡史的描寫之中,關於家庭對於老考利昂的影響有很多著墨,老考利昂當初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妻兒,老教父在言語之中經常提及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家庭兒女,家庭才是第一位之類的話,但是在實際之中,考利昂家族發跡以後支撐其的並不是家庭,而是男人膨脹的野心,小說之中老教父臨死前說了句:生活如此的美好。這可以為維克多考利昂的人生哲學標上一個注點,而之後麥克的發跡史幾乎是翻版了老頭子,在電影的最後,麥克的心最後還是歸附到家庭之愛,雖然孤寂而死,但是死之前想到的還是自己的妻子、女兒,義大利男人們最後的鄉愁還是家庭,這和老教父死時的敘述有異曲同工之妙,相比維克多考利昂死在天倫之樂時,麥剋死的時候相對凄慘,因為麥克做的比他老爹更絕,麥克是生長在美國的,他並沒有老爺子的西西里男人情懷,或者說是沒有西西里人的鄉愁,雖然麥克最後還是死在西西里。麥克對待家庭並沒有他老爹精明,但是這也決定了麥克的事業會比老教父做的更好,三部曲最後還是畫龍點睛,應了第一部的東西,關於家庭的歸屬放在這部完全男性主導的電影之中,並不顯得突兀,反而使得電影更具韻味,馬里奧普佐非常懂得把玩男性的智慧和情懷。
邪惡和正義本來就沒有一條很明顯的界限,如今社會冠之以的界限是根據法律和道德來評判的,而這些都是統治上層所主導的,如果按法律評判,《教父》之中沒有一個好人,整個就是一群犯罪分子的內斗,犯罪分子的區別就是有些犯罪分子很壞,有些沒那麼壞,那為什麼那麼多人開始崇尚「教父精神」呢,是現實社會的不公讓人們開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地下復仇者?還是純粹被教父中霸氣外露的男性主義所吸引?這是個問題,這種反面英雄崇拜至少可以說明了一種隱微的訴求,不論是什麼,它實實在在的存在著,並且深刻的影響到了電影、文學。
關於電影
科波拉在接手《教父》之前還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導演,之前拍攝的電影都沒有很好的反響,人們開始記住科波拉地確是源於《教父》,科波拉自身的編劇功力很強,他為《巴頓將軍》寫的劇本,贏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所以和馬里奧普佐聯手改編《教父》,自然是算強強聯手,三部曲中,科波拉和馬里奧普佐一直聯合編劇,所以《教父》的劇本一直維持在一種比較穩定的風格上,三部曲中,第三部的劇本相對較弱,由於拍攝中間有幾十年的跨度,所以這種小失水準還是可以理解的,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最為宏大的,為教父系列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第一部制定了規則,塑造了人物性格,這種規則、氣質、性格在三部之中是貫穿的,第一部之中所出現的人物應該是三部之中最多的,故事情節也最為的復雜,第一部可以分為兩個段落,其實就是兩代教父的交割之分,由馬龍白蘭度主導的前半部分和由阿爾帕西諾主導的後半部分。對照原著小說和電影,筆者發現電影對於脈絡的處理並沒有小說清晰,有一些地方處理的很混亂,早期科波拉的鏡頭語言還是略有瑕疵的,但是到了電影的後半部分,整體的感覺就好起來了,最後大復仇的劇情爆發在小說之中並沒有很強烈,而在電影之中,這段暢快淋漓的高潮成為了永恆的經典,而且結尾段落的處理餘味無窮,深化了教父的藝術內核,而在小說之中,這點也是不存在的,《教父》第一部電影的表現力和深意超過了原著小說,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前半部分脈絡的處理上較為粗糙。
第二部開始於古巴戰亂,主要敘述第一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勾勒出麥克考利昂的內心蛻變過程,應該是三部曲之中故事最簡單,脈絡最清晰的一部,第二部是雙線敘事,時空並不在一條線上,小說之中第一代教父的發跡史被安插在了第二部電影之中,穿插並敘,其實第二部電影的肌體主體應該是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這兩段交插是是父子倆在不同時期、同一個年齡的對照,這樣安插、對比加強了電影的深意,這樣的安排不得不說是非常精闢的,雖然劇情簡單,但是卻一點都不單薄。第二部沒有第一部恢弘,時長也是三部之中最短的,但是卻是三部之中最為餘味無窮的一部,其寓味絲毫不遜於第一部,第二部末尾段落的留白也算的上是神來之筆,震撼無比。影史上同一系列電影兩部連續占據奧斯卡最佳電影寶座的也只有《教父》了。兩代教父的對比並敘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的凸顯,麥克並沒有繼承老教父的處事哲學,也沒有很好的處理好家庭與事業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這主要是基於兩代教父的成長經歷差異,創業容易守業難,麥克承擔的壓力是甚於其父的,老教父的威嚴來至於他的「講道理」、以心換心的處事哲學,而第二代教父的威嚴是建立於冷酷的手腕上的,這差異的來源還是要歸於不同的經歷,老教父發跡於上世紀初期美國移民潮時期,社會復雜、制度不健全、經濟混亂蕭條,可以說是身處亂世,老教父獨特的處事哲學使其能在亂世之中大有作為,他的處事哲學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西西里的鄉土家庭思想也使得老教父非常重視家庭關系,所以第一代教父能得心應手的經營家族事業。而麥克考利昂和其父親的成長經歷差別甚大,麥克是完全生長在美國,自幼受美式哲學的影響,希望當一個安分守法的模範公民,他的家庭思想觀念也是美式的,與他父親相處的亂世美國不同,麥克所處的時代已經是太平盛世了,美國的發展蒸蒸日上,法律完善,政府壯大,這些擠壓了家族事業的發展空間,麥克面臨巨大的家族轉型危機,而第二部之中對峙公堂也是為了使自己的家族事業合法化,麥克面臨的困難和壓力遠遠大於老教父,他的成長經歷和思維模式已經基本上擺脫了老式黑手黨的思維模式,在夾縫中求生並不容易。而電影對此的勾畫也在側面宏偉的臨摹出了那個時期美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發展史,以一個家族的轉型展現出整個社會的宏大轉型,這種轉型過程極其尖銳犀利的描繪出了美式民主、美式制度的宏觀大框架,這也是教父系列電影最為偉大的地方之一!特殊個人的奮斗史呈現出的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巨幅浮世繪。第二部電影勝在此。
《教父》系列的第三部相對來說較為失水準的,長達16年的時間跨度使得第三部教父沒有很好的繼承前兩部的輝煌,科波拉拍攝第三部也是動機不純,80年代是科波拉事業失意的十年,為了重振旗鼓,還清欠款,科波拉著手拍攝第三部教父,教父這個牌子太響亮了,不僅有深遠的文化影響,也包含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不論第三部的拍攝是不是自砸招牌的行為,都無法影響《教父》系列在影史中的地位,雖然第三部遜色於前兩部,但是也算給教父劃上了一個句號。基於前兩部的優秀,第三部再努力也沒有達到70年代科波拉創作黃金期的水準,第三部圍繞一個融資陰謀展開,老年的教父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犀利,更多沉溺於家庭里短和自我利益的維護,第三部在一些方面丟失了前兩部的精神氣質,滿臉皺紋的阿爾帕西諾並沒有滿臉皺紋的馬龍白蘭度充滿威嚴,陰冷威嚴的教父轉變成了一個畏首畏尾的資本家,誠然,這種轉型是極其明智的,但是基於前兩部的整體氣質,這種轉變不禁會讓人失落,電影末尾教父最後的權謀施展的威嚴在阿爾帕西諾抱著死去女兒撕心裂肺的抽泣之中煙消雲散,教父老了。想想第一部中馬龍白蘭度看著死去大兒子威嚴、收斂的悲慟,第二部中馬克謀殺二哥時的沉默、陰冷。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不可戰勝的Godfather,而是一個老年喪女老男人的無助。這也預示著教父時代的終結。
第三部裡麵塑造的教父仍舊是成功的,雖然沒有前兩部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對於教父這個人物的歸屬,第三部還是處理的非常好的,劇情方面雖然沒有太大的新意,但卻也有所指,老麥克的經歷告訴我們,在美國不論黑道白道,生存規則是一樣的,表面上合法的資本競爭並不比黑道運作更干凈,本質上都是骯臟的利益斗爭,西裝革履之下,仍舊是弱肉強食的那一套,晚年的麥克沉浸在救贖之中,坐擁資本帝國,老麥克內心卻被罪惡壓垮了,數十年的血雨腥風,這位黑手黨領袖雙手沾滿鮮血,有親人的也有敵人的,懺悔和救贖基本上成了這部的主題,誰知道這個看上去不可戰勝的靈魂有多麼的脆弱,他的救贖之路也是他自我摧毀的道路,最終一代叱詫風雲的梟雄在孤寂和懺悔之中死去。他沒有死在為自己家族開疆擴土的戰場上,而是像一盞孤寂的枯燈,在風中燃盡。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90年代的科波拉已經過了創作的巔峰,他也和教父一樣老了,20年前鋒芒畢露的科波拉在80年代一連串的失敗之中丟失了往日的鋒芒。但不論如何,第三部作為教父的收山之作,可圈可點的給教父史詩畫上了一個終點。
《教父》系列成就了一群演員,或者說是他們成就了《教父》,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重新詮釋了什麼叫做黑幫領袖,幾十年過去了,一提起教父,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腦海中會出現馬龍白蘭度的偉岸身影,他對教父的獨特詮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心,他讓教父這個角色不朽於電影史冊,他所飾演的教父成為電影界一個不老的神話!不可顛覆的神話!阿爾帕西諾雖然只有一米七的身高,但他卻可以被稱為電影演員之中的拿破崙,他賦予教父的精氣神讓他成為好萊塢的無冕之王,而他之後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更是證明了他的實力。沉默、冷血之中的運籌帷幄、永遠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幽暗內心使得第二代教父也充滿了非凡的魅力,而第三部最後阿爾帕西諾無聲的慟哭更是成為影史中經典的一幕。《教父》三部曲的輝煌和這些偉大演員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
《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濃重的基督色彩,第一部教堂受洗之時的經典暗殺串聯,第二部弗雷德向聖母祈福之時的謀殺,第三部則整部和梵蒂岡教堂掛鉤,教父三部曲里宗教的氛圍是很濃的,基督的普世教義於黑手黨放在一起的時候居然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教父本身的含義在為嬰兒洗禮的時候保證其宗教教義的人,而在《教父》之中,這種保證受教育的對象變成了整個地下社會,黑色的勢力包裹著整個社會,這種「教父」與宗教教父的反差變得很有寓意,讓人浮想聯翩,每一次宗教儀式後就有一次謀殺,這種反差產生了非常有沖擊力的藝術效果,而老麥克最後的懺悔和救贖也非常的符合基督教的宗旨,《教父》並不反宗教,相反,《教父》三部曲都深深的烙上了西方基督教義的精神。犯罪分子也是有上帝的。這也算教父的一個獨有氣質,另外《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濃重的西西里風,片子里存在一股鄉愁,或許這指西西里人的文化認同感吧。這些氣質都影響到了電影的配樂和布景,教父的配樂較為的古典,有很濃郁的義大利西西里風格,尼諾·羅塔的神來之筆讓《教父》在聽覺上也魅力無窮,那一曲經典的speak softly love也成了《教父》靈魂的一部分。
不知道有多少人把《教父》深藏進了自己的內心,不知道有多人因為《教父》愛上電影,而《教父》或許真會成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詩,那一個個經典鮮活的人物將永遠活躍你我心間,在那個在陰暗處把玩貓的教父、在落地窗前一語不發的教父、在劇院前慟哭無聲的教父.....
當這一代的電影工作者逐漸退出電影舞台,回望他們留下的一路輝煌,筆者內心不禁情緒激盪,我們必須飽含深情的感謝他們,感謝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每一個永恆瞬間,感謝他們給電影史鑄造的神話。時過境遷,經典的東西永遠不會被塵封,面對偉大的傳世之作,我們需要思考,也需要緬懷。

④ 電影教父的影評

1、拿屠刀的優雅紳士 「我准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這就是他的談判技巧。他是一手拿馬丁尼,一手拿屠刀的優雅紳士;是談著骯臟買賣,穿著高貴西裝的職業劊子手;他只需要一個手勢,便可以讓別人身家難保;也只肖一個微笑便足以將干戈化成玉帛。他們是令人敬畏的角色,同時也是善舞的刺客,無論是政客還是殯葬館老闆,似乎永遠都在等待聆聽著他溫文爾雅的召喚,只因他那高貴的承諾「總有一天——也許這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我會讓你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請在我女兒的婚禮上接受正義,這也算是我送給你的一件禮物!」那麼,是什麼賦予了教父如此深邃的魔力?讓他只是坐在那裡,那間黑暗屋子的一角,就彷彿置身於宇宙黑洞的中央。人們尊敬他,愛他,也畏懼他,他是如此復雜,也如此深沉。紅色的血與禮服的黑色是電影《教父》中最凝重的基調。教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深知自己作為「地下皇帝」所肩負的責任,如《蜘蛛俠》中那一句: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一樣。所以他永遠恪守著自己的信條,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教父》告訴了我們,只要你可以體面地面對這個世界,你也就可以體面地活著。所以,他可以漫不經心地與政界高層人物游刃有餘的交往,從社會的最底層到最上層,他也可以編織出一張無形而繁雜的大網。於是,無論是家族利益的紛爭還是手足相殘的詭計,教父似乎永遠擁有掌控一切的能力與氣魄,孤立於芸芸眾生之上,俯瞰蒼穹。
「是什麼讓男人們如此迷戀《教父》?」《電子情書》里的梅格.瑞恩疑惑不解地問。湯姆.漢克斯詭秘地回答她:「它就是我們男人的聖經,那裡麵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2、一切不能回頭,按照江湖規矩辦 據說《教父》前後三集拍了18年,關於這書和這電影的評論已經是汗牛充棟了。黑幫片和江湖片的經典之作應該非它莫屬---最近的《無間道》似有出椽之勢。引人的故事得力於原著魅力,其中的音樂現在比電影本身流傳更甚,我只能談演員的表演了。馬龍-白蘭度飾演的老教父永遠是有些漫不經心有些玩世不恭的紳士派頭-----他已經不需要使用外在的暴力和威壓了,他混沌不清的話音,每一個字都是可以改變外面世界,都可以引起人間紛亂。這也許就是所謂老男人身上散發的抓人之處----一切盡在掌握。他甚至不需要別人的回報,只要別人承認他是教父,接受他的友誼。這完全是一個強勢者的心態,登峰造極的自我實現感。對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當今之世這么多所謂成功人士/財富精英,都喜歡以一種親和的示範性的做派示於人前。男人就是需要人們崇拜如神。為了這種幻覺,他們不惜一切手段。我還是喜歡比爾-蓋茨的回答,為什麼我這么有錢?也許,是上帝給我的運氣。所以,我認為馬龍-白蘭度的表演太真實了,也許這也是他的本色。帕西諾飾演的麥克,從一個純真的戰爭英雄好青年,一步步成長為狠毒陰險的新教父,表演也極有層次。當他在老教父葬禮上冷眼看著其他幫派老大假惺惺的弔唁,他陰騭冷峻的目光彷彿在透出寒意----他已經決定了,一切盡在掌握,一切不能回頭,按照江湖規矩辦。 我在發哥的《上海灘》里同樣看到這樣的眼神,也許,一個男人當他決定不擇手段地成為弱肉強食世界裡的最強者時,他接近了男人原始的動物本性。 3、安息吧,我尊敬的教父 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馬龍的表演實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時代,我深深著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卻並不成功。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認真的聽眾,那個口齒不清的教父,卻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他總是面無表情,背後卻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一種優雅的狂暴、平靜的殘忍、化妝的邪惡,如同毒蛇與猛虎的混合體。他輕蔑地說,「讓我開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這是男人的威權;他溫和地說:「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這是男人的價值。而事實不是這樣的。那個真實的教父,生活中的馬龍·白蘭度,是個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則是一窩混蛋。

當然,他們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應該被寬恕的混蛋。

白蘭度家族中,女人個個紅杏出牆,男人個個酗酒成性,且盛產自殺者。小馬龍的童年在陰郁中度過,父親很少回家,母親終日喝得酩酊大醉,與一個又一個男人發生關系。小馬龍生活中惟一的溫暖來自一個友善的同性戀教士。這使得他成為一個雙性戀者,因為同性戀行為被軍校開除。

為逃避這一切,他來到紐約,躋身百老匯,陰郁生活賜予他的狂暴氣質令他成功出演《慾望號街車》,名聲鵲起。「彷彿一覺醒來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這種名氣,感覺自己是個騙子,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為了幫助他戰勝焦慮,醫生甚至為他宣讀希特勒的講演詞。

上世紀50年代初,馬龍步入影壇,開始輝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奧斯卡提名,兩次奧斯卡獎。與此同時,他不停地結婚離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陰郁的子女。他的妻子總在爭吵,他的情婦總在自殺,他的子女則陷入無盡的麻煩。 馬龍的大兒子克里斯蒂安·白蘭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與父親的情婦吉爾上床(吉爾後來在汽車上自殺)。切娜是白蘭度的小女兒。這個太陽般美麗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關愛,就到毒品中尋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馬龍生活中最大的悲劇發生了:兒子克里斯蒂安殺死了女兒切娜的男友戴格。當警察趕到時,戴格已經死了,顴頰處射進一顆子彈。切娜坐在沙發上,手裡握著一個打火機,面前擺著一杯酸奶。人們至今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據白蘭度家的人講,是一場毆斗;據辯護律師講,是一場意外;據切娜講,「是我父親安排了一切。」後來,切娜自殺。馬龍沒有參加女兒的葬禮。

記者問馬龍是否感到應為這種亂糟糟的局面承擔責任,他說:「當一隻海鷗從2000人頭上飛過,誰知道它掉下的羽毛會落在哪裡?」 然而,馬龍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過當成輕浮的羽毛?他彷彿中了詛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後的探戈》中說過的台詞:「你一直是孤單的,你無法逃脫寂寞的感覺,直到你死去。」——隱然就是他一生寫照。

我曾經想過,這個雙性戀男人到底愛過誰?也許,只是他那個沒出息的殺人犯兒子。我永難忘記《教父》中的情節:兒子桑尼被亂槍打死。他對殯儀館的化妝師說:「你看,他們是這樣對待我兒子的。」昏暗的燈光打在他額頭上,臉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傷的皺紋——我的心抽緊了,緊得發痛。我也有個可愛的兒子。我能夠感受一個父親遭遇這最大的不幸時,那種洶涌的痛苦與復仇的狂怒。現實中,為了給兒子克里斯蒂安脫罪,馬龍耗盡家財,窮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獄十年。受此打擊,馬龍暴飲暴食,體重驚人,昔日的「性感野獸」變成一頭肥豬。如果想要嘔吐,你大可以去看馬龍在大爛片《人魔島》中的扮相,臉上塗的粉厚過日本藝妓,如同一噸塗脂抹粉的肥肉。

後來,他終於死了。聽到這消息時,我愣怔了一會兒。在記憶中,馬龍早就死了,永遠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問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園里頹然倒下。喪鍾鳴響,經典誕生。32年後,他死了第二次。這次,他是徹底地死掉了。馬龍的身後,遺留下一長串數字:1個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經典的影片——《慾望號街車》、《現代啟示錄》、《巴黎最後的探戈》、《碼頭風雲》、《教父》;6個自殺的情婦;17個律師;大約25個不幸的子女;1100萬英鎊的巨額債務。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糾正一下你的說法。盡管你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為,你的扮演角色教導無數男孩成長為男人。僅為這一個理由,我將永遠尊敬你。

⑤ 教父三部曲的影評

在《教父》這部電影面前,我不得不懷疑自己的鑒賞能力。因為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給我的最深印象似乎是情節繁冗——電影耗時長、出場人物多,自己恰恰對其背景又缺乏理解,簡直令人看得疲勞。再飽受大片刺激的刺激後,還真很難耐下性子突然去接受這樣一部所謂的經典。重看《教父》的打算早已萌生,卻總擔心靜不下心來走一次那3個多小時的流程,所以一直不敢輕易重溫。對於情節,我早已不存在好奇,因為三部《教父》都領教了,還能留下多少懸念。所以這次重溫是純粹的欣賞,感到自己要好好審視一下教父的出眾之處,再次仔細看看大師馬龍·白蘭度、埃爾·帕西諾的表演。

浪漫主義黑幫史詩——《教父》

這個「浪漫主義」頭銜我之前很難理解,至少電影中的仇殺和血腥場景也沒少出現。在這種浪漫與寫實之間,自己也本不了解其界定的出發點。後來,馬丁·斯克塞斯的《Good Fellow》給了我一個鮮明的比對。《Good Fellow》告訴我,現實中的黑幫其實是十分粗鄙的,而這種東西拍成電影簡直讓我看不下去。反觀《教父》,它是裝點得如此富麗堂皇的電影。在片中,維托·科里昂實際是黑幫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這個身份,而且這絕不單單是名號上的區別。我相信電影所要描寫的不再是那種尋釁滋事的黑幫組織的殺戮和戰爭游戲,而轉向了科里昂家族的人物命運這個話題。他們如同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一個特殊階層,這個階層在新生都市的紛亂逐鹿中產生(如同《紐約黑幫》所描述的背景)。作為後來的倖存者掌握了強大的權勢和財力,觸手伸及各方各面,甚至還能充當平民的保護神,看似強大無比。但實際上,家族的生存始終是一個艱難的問題,他們不僅要參與黑幫間的明爭暗鬥,在從社會的黑暗代表努力轉向社會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時代的發展中舉步維艱。這就像一場不可逆轉的悲劇,無數的槍殺洗底,甚至包括對自己的親友手下,讓人簡直有些麻木了,這場悲劇就是從《教父》第一部開始。馬里奧·皮左和科波拉的對一切的詮釋是戲劇化的,在科里昂家族的經營中,產生了激烈的叛亂掙扎,涉及政府、親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細膩的感情戲成分,取材對一部電影來說太宏大了。對比其它的黑幫題材,別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塊題材來拍一部電影,而《教父》這個題材如果引申出去,卻完全可以超越「黑幫」這個主題,映射到更廣的方面。

⑥ 求教父電影解析,要有深度的那種。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系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接。



(6)教父電影影評主題擴展閱讀

《教父》主要劇情: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柯里昂(馬龍·白蘭度 飾)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聖誕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父」的參謀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

因為內奸的出賣,「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阿爾·帕西諾 飾)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血雨腥風和溫情脈脈,在這部里程碑式的黑幫史詩巨片里真實上演。

⑦ 教父影評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系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接。

比如殯儀館老闆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長子桑尼被槍殺後,教父拜託他來為愛子整理遺容。蛋糕店老闆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被槍擊後,在醫院里和邁克爾假扮保鏢護衛教父。

這幾處情節,都沒有決定劇情的走向,而是連接了前後劇情,將復雜的人物關系網融為緊密的整體;而且這種呼應是古典敘事中常見的「受恩-回報」式呼應,敘事節奏綿勁,對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種渲染。

主要介紹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柯里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⑧ 教父1觀後感

《教父》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年上映的作品,這部40多年前的電影,已成為歷經洗禮的經典之作。

72年拍攝的電影,在拍攝技術各方面都沒有那麼先進的情況下時至今日,依然經久不衰甚至在同類型題材的電影鮮有作品超越過它。

這部電影台詞是如此經典,並且經典台詞如此之多,讓人回味無窮,這決定要歸功於原著的經典。事實上,大家會覺得一部電影之所以經典往往是因為電影鍾某句台詞讓你感到感同身受、刻骨銘心。

影片中每一個人物刻畫的都非常的到位,幾乎每個人的行為都影響著整部劇情的演繹,更重要的是老教父和邁克表演的實在是太精湛了。馬龍白蘭度的沙啞的嗓音,鏗鏘有力的話語,邁克對角色的把握如此細膩以及他犀利的眼神,深深折服了我。

都說這部電影是男人必看,那麼到底看什麼呢?當然不會是打打殺殺,也不會是黑幫決斗,扒開黑手黨的外衣,這其實是一部講家庭和責任的電影。當柯里昂家族面臨危機時,麥克不得不背上責任。

⑨ 教父影評100字左右

《教父》對電影史、黑幫類型片、流行文化的影響至深至遠,它是很多導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電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等演員的出色演繹,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詩性,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傑作。

《教父》作為黑幫題材的電影,不是虛無主義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這部電影有著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討論善惡,也很少用主觀鏡頭表現宗教的道德觀,但就是在幾個節點,集中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煎熬,舉重若輕地表達了這一層內涵。



(9)教父電影影評主題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柯里昂(馬龍·白蘭度 飾)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聖誕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父」的參謀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因為內奸的出賣,「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阿爾·帕西諾 飾)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

⑩ 如何看待《教父》這部作品

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馬龍的表演實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時代,我深深著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卻並不成功。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認真的聽眾,那個口齒不清的教父,卻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他總是面無表情,背後卻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一種優雅的狂暴、平靜的殘忍、化妝的邪惡,如同毒蛇與猛虎的混合體。他輕蔑地說,「讓我開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這是男人的威權;他溫和地說:「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這是男人的價值。而事實不是這樣的。那個真實的教父,生活中的馬龍·白蘭度,是個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則是一窩混蛋。

當然,他們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應該被寬恕的混蛋。

白蘭度家族中,女人個個紅杏出牆,男人個個酗酒成性,且盛產自殺者。小馬龍的童年在陰郁中度過,父親很少回家,母親終日喝得酩酊大醉,與一個又一個男人發生關系。小馬龍生活中惟一的溫暖來自一個友善的同性戀教士。這使得他成為一個雙性戀者,因為同性戀行為被軍校開除。

為逃避這一切,他來到紐約,躋身百老匯,陰郁生活賜予他的狂暴氣質令他成功出演《慾望號街車》,名聲鵲起。「彷彿一覺醒來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這種名氣,感覺自己是個騙子,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為了幫助他戰勝焦慮,醫生甚至為他宣讀希特勒的講演詞。

上世紀50年代初,馬龍步入影壇,開始輝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奧斯卡提名,兩次奧斯卡獎。與此同時,他不停地結婚離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陰郁的子女。他的妻子總在爭吵,他的情婦總在自殺,他的子女則陷入無盡的麻煩。 馬龍的大兒子克里斯蒂安·白蘭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與父親的情婦吉爾上床(吉爾後來在汽車上自殺)。切娜是白蘭度的小女兒。這個太陽般美麗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關愛,就到毒品中尋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馬龍生活中最大的悲劇發生了:兒子克里斯蒂安殺死了女兒切娜的男友戴格。當警察趕到時,戴格已經死了,顴頰處射進一顆子彈。切娜坐在沙發上,手裡握著一個打火機,面前擺著一杯酸奶。人們至今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據白蘭度家的人講,是一場毆斗;據辯護律師講,是一場意外;據切娜講,「是我父親安排了一切。」後來,切娜自殺。馬龍沒有參加女兒的葬禮。
記者問馬龍是否感到應為這種亂糟糟的局面承擔責任,他說:「當一隻海鷗從2000人頭上飛過,誰知道它掉下的羽毛會落在哪裡?」 然而,馬龍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過當成輕浮的羽毛?他彷彿中了詛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後的探戈》中說過的台詞:「你一直是孤單的,你無法逃脫寂寞的感覺,直到你死去。」——隱然就是他一生寫照。

我曾經想過,這個雙性戀男人到底愛過誰?也許,只是他那個沒出息的殺人犯兒子。我永難忘記《教父》中的情節:兒子桑尼被亂槍打死。他對殯儀館的化妝師說:「你看,他們是這樣對待我兒子的。」昏暗的燈光打在他額頭上,臉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傷的皺紋——我的心抽緊了,緊得發痛。我也有個可愛的兒子。我能夠感受一個父親遭遇這最大的不幸時,那種洶涌的痛苦與復仇的狂怒。現實中,為了給兒子克里斯蒂安脫罪,馬龍耗盡家財,窮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獄十年。受此打擊,馬龍暴飲暴食,體重驚人,昔日的「性感野獸」變成一頭肥豬。如果想要嘔吐,你大可以去看馬龍在大爛片《人魔島》中的扮相,臉上塗的粉厚過日本藝妓,如同一噸塗脂抹粉的肥肉。

後來,他終於死了。聽到這消息時,我愣怔了一會兒。在記憶中,馬龍早就死了,永遠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問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園里頹然倒下。喪鍾鳴響,經典誕生。32年後,他死了第二次。這次,他是徹底地死掉了。馬龍的身後,遺留下一長串數字:1個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經典的影片——《慾望號街車》、《現代啟示錄》、《巴黎最後的探戈》、《碼頭風雲》、《教父》;6個自殺的情婦;17個律師;大約25個不幸的子女;1100萬英鎊的巨額債務。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糾正一下你的說法。盡管你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為,你的扮演角色教導無數男孩成長為男人。僅為這一個理由,我將永遠尊敬你。

閱讀全文

與教父電影影評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擂台上打架的電影看的讓人哭 瀏覽:238
關於拒絕浪費糧食的微電影 瀏覽:601
陳立農第一部電影殺青時間 瀏覽:314
燦爛人生電影主題曲原唱 瀏覽:150
如何在斗魚直播平台播放電影 瀏覽:958
電影守靈劇情分析 瀏覽:1
美國小偷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7
雙男主電影有哪些愛情 瀏覽:745
慾望歌手微電影完整版 瀏覽:71
借錢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435
終極鬥士1博伊卡電影完整版 瀏覽:41
寧靜電影大全全集 瀏覽:451
手機電影副麗 瀏覽:713
姐弟戀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98
暖春電影迅雷 瀏覽:855
利用手機怎麼剪輯網站電影片段 瀏覽:710
pr怎麼做視頻剪輯電影 瀏覽:112
哪些網站可以免費看電影 瀏覽:270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生證 瀏覽:611
在電影院上班好還是游戲廳上班好 瀏覽:431